TWM604199U - 結構砭具 - Google Patents

結構砭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4199U
TWM604199U TW109209434U TW109209434U TWM604199U TW M604199 U TWM604199 U TW M604199U TW 109209434 U TW109209434 U TW 109209434U TW 109209434 U TW109209434 U TW 109209434U TW M604199 U TWM604199 U TW M60419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anstone
axis
structural
blade
bla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9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啟勳
陳碩菲
Original Assignee
琦瑋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琦瑋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琦瑋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9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4199U/zh
Publication of TWM604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419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v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用於人體調理保健之結構砭具,其主要結構包含:第一 刀頭部、第二刀頭部、手持部。其中,第一、二刀頭部又包含:刀刃部和連接部。此外,刀刃部的形狀為圓弧形,並且第一、二刀頭部之厚度從連接部向刀刃部遞減。另一方面,手持部包含兩端,並且手持部之所述兩端分別與第一、二刀頭部之連接部相連。第一刀頭部之第一軸線延著第一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其刀刃部和連接部。第二刀頭部之第二軸線延著第二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其刀刃部和連接部。第三軸線延著手持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手持部。其中,第一軸線與第二軸線交叉。

Description

結構砭具
本新型係有關一種用於人體調理保健用之器具,尤指一種可配合砭術施用之結構砭具,而能達到方便使用的效用。
台灣高齡化現象日趨嚴重,養生與保健議題已經是時下最熱門的市場需求。肌肉僵硬與疼痛是每個人都曾經歷的問題,而五成以上的疼痛與肌筋膜有關,且好發於40歲以上之中高齡族群。中高齡者因生活型態及長時間姿勢不良導致肌筋膜紋出現不規則狀,甚至產生肌筋膜沾黏,引起的肌肉的僵硬和疼痛。
一般坊間針對肌肉僵硬疼痛的調理法包含了推拿、按摩、指壓、油壓、拔罐及傳統整復推拿…等,但是不同於年輕族群,中高齡者常見組織再生能力變差、受傷後恢復期較長,骨質疏鬆而容易發生骨折、身體活動的可塑性變小及對疼痛忍受度降低等特質,因此不適合過於激烈的民俗療法。此外,市場上也鮮少見以結構砭術進行肌肉僵硬疼痛調理。
肌筋膜為構成人體結締組織中一種組織,由排列緊密的膠原纖維所組成。並且,肌筋膜為一種彈性複合性薄膜,其覆蓋於許多組織與器官上,例如:肌肉、肌肉束、神經、血管、內臟、頭顱及腦的周圍。此外,肌筋膜的膠原纖維會因應組織功能而產生規則性的排列走向,當身體肌肉遭受的較大拉力時 會牽動相對應的肌筋膜,使身體筋膜張力的重新配置,維持人體正常動作功能與運作。因此,筋膜系統又有人體的「第二個骨骼」之稱。肌筋膜是一個充滿水分的構造,其依靠擠壓及重新充滿水份維持肌肉正常收縮與放鬆。換而言之,當肌筋膜承受「機械性擠壓或伸展負荷」時,受擠壓的筋膜組織溢出大量水份,當擠壓放鬆時,該區再次充滿新的液體。
綜上所述,經常性的肌肉收縮可以維持筋膜的彈性與水合作用。反之,長時間的不良姿勢、缺乏運動、身體動作型態不佳與反覆性的肌肉發炎…等原因,容易讓筋膜脫水即失去原有的彈性,並且出現肌筋膜(結締組織)排列雜亂與沾黏現象,連帶的人體將會開始出現局部的僵硬與疼痛,舉例來說若此現象出現在肩頸部位則造成肩頸僵硬與疼痛。
中高齡者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事業、家庭照顧…等,繁重的職場、生活壓力及逐漸老化下,長期的姿勢不良及肌肉緊繃,或者是有不斷的小傷害累積,而產生肌筋膜雜亂沾黏引起的僵硬跟疼痛。肌筋膜沾黏後引發身體代謝障礙,細胞內外養分交換跟廢物代謝受阻,進一步引起免疫、血管與神經傳導異常阻礙,造成一連串的「阻塞效應」,例如:疼痛、痠麻、發炎等症狀,產生猶如中醫「氣滯」、「血瘀」現象,也就是沾黏導致的血、氣代謝循環障礙,若無法有效處理肌筋膜沾黏現象,進一步就會影響到中高齡者的日常的生活功能與品質。舉例而言中高齡族群肩頸僵硬疼痛的常見肌肉系統有斜方肌、三角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圓大肌、胸鎖乳突肌、前鋸肌、頭夾肌。
因此,現今急需一種調理保健工具其可應用於手法緩和的結構砭術,且其具有不傷害皮膚結構、低疼痛性、無須改變身體骨骼構造及容易操作等特性以舒緩中高齡族群之肌肉僵硬與疼痛。
「砭」源自『皇帝內經』,古稱砭,現稱砭術,是用石制工具進行健康促進與保健的一種方法。文獻中對於古代砭術著墨甚少,以字面而言「砭」指的是古時用來治病的石針,或指用石針刺肌膚治病,整體而言泛指「刺」法。但流傳到現在普遍施用的砭為刮法。
「結構砭術」則是結合西方的生理解剖學與東方砭術,以細扁工具順著肌肉平行紋理方項適度壓皮膚下的肌束、肌健及筋膜等,以達緩解肌肉僵硬的效果。結構砭術系指利用細扁形狀之砭術工具,以非侵入性及非破壞皮膚的方式,在肌肉僵硬的皮膚區域往下施予300~500克的適當下壓力道,搭配主流醫學的生理解剖學,依照肌肉紋理及走向,配合推拿按蹺的原理梳理雜亂的肌筋膜,使僵硬肌肉放鬆,並藉由梳理慢慢使肌筋膜自癒到規則性排列,達到輔助緩解肌肉堅硬與疼痛。砭術工具材質甚多,從早期石材到如今利用環氧樹脂標準化灌模製成手持式砭具,其共有兩個細扁樹脂圓頭(以下稱砭刀頭),針對需按壓的部位肌肉束大小粗細不同,分大小砭刀頭。大肌束如斜方肌、臀大肌等用大圓砭刀頭(直徑為約2.5cm)。小圓砭刀(直徑為約1.8cm),處理部位如手指或骨縫間的肌群。兩刀頭皆呈扁菱鏡狀,使用時刀頭垂直皮膚表面易於按壓時可深入肌束。
一種結構砭具,其主要結構包含:第一刀頭部、第二刀頭部、手持部。其中,第一刀頭部又進一步包含:第一刀刃部和第一連接部;而第二刀頭部又進一步包含:第二刀刃部和第二連接部。更進一步地,第一刀刃部之末端包含第一R角,且所述R角為R0.85~R1.3。第一刀頭部之第一軸線延著所述第 一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第一刀刃部和所述第一連接部。此外,所述第一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第一連接部向所述第一刀刃部遞減。另一方面,第二刀刃部之末端包含第二R角,且所述R角為R0.5~R1.0。第二刀頭部之第二軸線延著所述第二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第二刀刃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第二連接部向所述第二刀刃部遞減。另一方面,手持部包含兩端,並且手持部之所述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相連,並且第三軸線延著所述手持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手持部。值得注意的,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交叉,並且所述交叉包含一對較大夾角和一對較小夾角,而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0~165度。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三軸線交叉。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軸線與所述三軸線交叉。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5度。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和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形狀為圓弧形,並且所述第一刀刃部之圓弧直徑大於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圓弧直徑。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2.3~2.7公分。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之較佳圓弧直徑為2.5公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1.6~2.0公分。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刀刃部之較佳圓弧直徑為1.8公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所述第二刀頭部、所述手持部為一體成型。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所述第二刀頭部、所述手持部以可分離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或所述第二刀頭部的材料為木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環氧樹脂。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或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外型為橢圓形之部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至所述第二刀刃部之最短距離為18~20公分。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部至所述第二刀刃部之較佳最短距離為19公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手持部之長度為10~12公分。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手持部之長度較佳為11公分。
一種結構砭具,其主要結構包含:刀頭部、手持部。其中,所述刀頭部還包含:刀刃部、連接部,並且第一軸線延著所述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刀刃部和所述連接部。其中,刀刃部之末端包含一個R角,其中所述R角為R0.85~R1.3或R0.5~R1.0。另一方面,手持部包含兩端和第二軸線,其中所述手持部之兩端中一端與連接部相連,並且第二軸線延著所述手持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手持部。再一方面,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交叉,並且所述交叉包含一對較大夾角和一對較小夾角,並且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0~165度。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刀刃部之形狀為圓弧形。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圓弧形之直徑為2.3~2.7公分或1.6~2.0公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圓弧形之直徑為2.5公分或1.8公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刀頭部和所述手持部為一體成型。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刀頭部和所述手持部以可分離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第一連接部向所述第一刀刃部遞減。
1、2、3:砭刀
10、40、60:手持部
101、401、601:凹槽
103、105、403、405、603、605:兩端
20、50、70:第一刀頭部
201、501、701:第一連接部
203、503、703:第一刀刃部
30、80:第二刀頭部
301、801:第二連接部
303、803:第二刀刃部
A-A:剖面
B、C、D:夾角
L1:第一軸線
L2、L2’:第二軸線
L3、L3’:第三軸線
附圖圖片中通過示例而非局限性方法展示出了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其中具有相同參考數位識別碼的元件始終表示類似元件。附圖並非等比例圖,除非另有披露。
圖1A~1C揭示了本結構砭具/砭刀之一具體實施例示意圖。圖1A和1C為俯視圖;圖1B為剖面視圖。
圖2A、2B揭示了本結構砭具/砭刀之另一具體實施例示意圖。圖2A為側視圖;圖2B為剖面視圖。
圖3A~3C揭示了本結構砭具/砭刀之一具體實施例示意圖。圖3A為俯視圖;圖3B為側視圖;圖3C為立體示意圖。
本附圖僅為示意圖,且並不進一步限制其他可能之變化。在附圖中,為達到說明目的,一些元件的尺寸可能過大,且未按比例繪製。該尺寸和相對尺寸不一定對應於本揭露的實際實施方式。本揭露中的所有參考標記不得解釋為對本揭露中權利要求範圍的限制。在各個附圖中,類似的參考符號表示類似元件。
以下內容詳細討論了本專利申請說明中實施例的相關製造和使用。然而,應當理解以下實施例提供了許多可實施的發明概念,此類概念可能體現在各類具體情況中。以下所討論的具體實施例僅說明了製造和使用實施例的具體方式,且未進一步限制本專利申請說明的範圍。
在各類視圖和說明性實施例中,類似的參考數位用於表示類似元件。接下來我們將詳細參考附圖中所示的典型實施例。附圖和描述中盡可能使用相同的參考數字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件。在附圖中,出於清晰和方便目的,形狀和厚度可能會放大。根據本專利申請說明,本專利申請說明的描述將特別針對構成裝置的一部分、或直接與裝置一同工作的元件。應當理解,對於未具體表示或描述的元件,其形式可能多種多樣。本專利申請說明中,「一項實施例」或「某一實施例」的引用是指關於該實施例所描述的某一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包含於至少一項實施例中。因此,本專利申請說明中不同位置出現的短語「在一項實施例中」或「在某一實施例中」不一定均指同一實施例。此外,上述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通過任何適宜方式在一項或多項實施例中進行組合。應當理解,以下附圖未按比例繪製;更準確地說,此類附圖僅可用於說明。
在附圖的各類視圖中,類似參考編號用於標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同時表示和描述了本專利申請說明的說明性實施例。附圖不一定按比例繪製,且在某些情況下,為達到說明目的,附圖已放大和/或簡化。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鬚根據本專利申請說明的以下說明性實施例來理解本專利申請說明的多種可能的應用和變體。
定義
應當理解,當某組件被稱為位於另一組件「上」時,其可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或者某元件與所述另一元件間也可能存在中間元件。相比之下,當組件被稱為「直接位於」另一組件「上」時,則無中間組件。
應當理解,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某」、「該」、「所述」也包含複數形式。此外,諸如「底部」和「頂部」的相對術語在本文中可用於描述某元件與其他元件的關係,如以下各附圖所示。
應當理解,當某組件被描述為位於其他組件的「下方」或「下面」時,也可解釋為位於所述其他組件的「上方」或「上面」。因此,示例性術語「下方」或「下面」也可包括解釋為上方和下方兩者。
本文中所使用的「大約」和「約」為當涉及例如:數量、持續時間等可測之值時,其意味著涵蓋範圍為指定值之±10%,且更佳地為指定值之±5%的範圍,因為這樣的範圍內適於達成所公開的方法。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文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科技術語)的意義與本專利申請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所理解的含義相同。應當進一步理解,常用詞典中定義的術語的含義應當與相關領域和本專利申請說明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且不會解釋地過於理想化或過於正式,除非本文中明確定義。
圖1A~1C揭示了本結構砭具之一具體實施例示意圖。更明確地,圖1A~1C揭示了一種用以按摩之結構砭具,即砭刀1。其中,圖1A和1C為所述結構砭具1之俯視圖;圖1B為所述結構砭具1之剖面視圖。
如圖1A之俯視圖所揭示,所述砭刀1之主要結構包含:手持部10、第一刀頭部20、第二刀頭部30三個部分組合而成。其中,第一刀頭部20包含:第一連接部201、第一刀刃部203兩個部分;而第二刀頭部30也包含:第二連接部301、第二刀刃部303兩個部分。手持部10上具有凹槽101以供手指握合,並且手持部10的兩端103、105分別與第一刀頭部20之第一連接部201和第二刀頭部30之第二連接部301相連。值得注意的是,手持部10與第一連接部201或第二連接部301的連 接是可分離的或不可分離的(即手持部10與第一刀頭部20和第二刀頭部30是一體成型的)。另外,第一刀頭部或所述第二刀頭部的材料可為動物的骨頭、木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環氧樹脂。目前較佳之示例為例用環氧樹脂灌模塑成。
由圖1A所揭示可清楚得知砭刀1之手持部10的厚度(或是寬度)大於第一刀頭部20、第二刀頭部30。其中,手持部10的厚度大約為3公分。另一方面,第一刀頭部20的厚度從其與手持部10連接之第一連接部201向第一刀刃部203之一端遞減。換句話說,第一連接部201與手持部10連接處的厚度大於第一刀刃部203末端的厚度。同樣地,第二刀頭部30的厚度從其與手持部10連接之第二連接部301向第二刀刃部303之一端遞減。即第二連接部301與手持部10連接處的厚度大於第二刀刃部303末端的厚度。具體來說,第一刀刃部203和第二刀刃部303的末端包含一個圓弧角,換句話說為R角。更明確地,第一刀刃部203之末端具有一個第一R角,而第二刀刃部303之末端具有一個第二R角。更進一步地,第一刀刃部203之第一R角為R0.85~R1.3,而第二刀刃部303之第二R角為R0.5~R1.0。第一刀刃部203至第二刀刃部303的最短距離為約18~20cm,較佳為19cm。
值得注意的是,本結構砭具/砭刀1之所述第一刀刃部203末端第一R角角度或所述第二刀刃部303末端之第二R角角度必須於上述範圍內,因為該角度將可有效應用於不同肌肉或肌群並有效將肌群撥開而緩解症狀。此外,該角度為製程中不需額外更多加工製程即可達成,可有效減低製造成本。另外,凹槽101之數量並非一定要4個,可以依據不同狀態改變凹槽101之數量及形狀。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中所示4個凹槽101可以合成一個較大凹槽101(圖未揭示)而可容納4個手指。另外,凹槽101之具體形狀可為:圓形、菱形、橢圓形、矩形等。
以下將進一步從另一視圖介紹結構砭具/砭刀1之具體結構,圖1B為圖1A中之A-A剖面視圖。由圖1B中所揭示,三個軸線(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L3)分別穿過結構砭具1之手持部10、第一刀頭部20、第二刀頭部30。更明確地,第一軸線L1穿過手持部1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2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第三軸線L3穿過第二刀頭部3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更明確地,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20之第一連接部201和第一刀刃部203;而第三軸線L3穿過第二連接部301和第二刀刃部203。由圖中所示,結構砭具1之整體成為彎曲狀,因此,第一軸線L1與第二軸線L2彼此交叉,並且第一軸線L1與第二軸線L2交叉處具有一對較大的夾角B。其中,夾角B之角度為約130~165度,較佳為135度。上述夾角之功效為可使使用者能更有效施加壓力並集中壓力於刀頭上,且進一步集中於肌群上而分散緊繃肌肉。另外,彎曲整體更符合人體工學,而使使用者在使用時不會覺得吃力。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L3彼此非共軸排列。然而,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軸線L1和第二軸線L2是可以共軸排列,但是第一軸線L1或第二軸線L2均與第三軸線L3呈非共軸排列。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軸線L1和第三軸線L3是可以共軸排列,但是第一軸線L1或第三軸線L3均與第二軸線L2呈非共軸排列。
另一方面,由圖1B之剖面圖中所揭示,第一刀頭部20和第二刀頭部30之縱向平均寬度差不多,即第一刀頭部20中第一連接部201與手持部10連接處呈現稍微較寬,但是第一連接部201至第一刀刃部203間平均寬度為差不多的,其寬度約1.5~2.5公分,較佳為2公分。同樣地,第二刀頭部30中第二連接部301與手持部10連接處呈現稍微較寬,但是第二連接部301至第二刀刃部303間平均寬度 為差不多的,其寬度約2.5~3.5公分,較佳為3公分。再一方面,第一刀刃部203與第二刀刃部303之末端均呈圓弧形,更具體地為半圓形。其中第二刀刃部303末端半圓形大於第一刀刃部203末端半圓形。具體來說,第二刀刃部303末端半圓形之直徑為約2.3~2.7公分,較佳為2.5公分。另外,第一刀刃部203末端半圓形之直徑為約1.6~2.0公分,較佳為1.8公分。
圖1C同前圖1A所揭示為砭刀1之俯視圖,並且如上述:第一軸線L1穿過手持部1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20之第一連接部201和第一刀刃部203;而第三軸線L3穿過第二連接部301和第二刀刃部203。本實施例中,由剖面視圖可以清楚得知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3三者彼此交叉。然而,由圖1C之俯視圖可清楚得知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3三者排列於同一平面上。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3兩者可不排列於同一平面上,意即於俯視圖中砭刀1中手持部10、第一刀頭部20、第二刀頭部30三個部分也是呈現彎曲狀。
圖2A、2B揭示了另一種用以按摩之結構砭具/砭刀2。其中,圖1A為所述砭刀2之俯視圖;圖2B為所述砭刀2之剖面視圖。
如圖2A之俯視圖所揭示,本具體實施例之砭刀2與前述結構砭具1之主要差異在於砭刀2僅具有一個刀頭部。因此,砭刀2的主要結構包含:手持部40、第一刀頭部50兩個部分。如同前述,砭刀2的第一刀頭部40也包含:第一連接部501、第一刀刃部503兩個部分,且手持部40上具有凹槽401以供手指握合。而第一刀頭部50則是與手持部40的兩端403、405中的一端403相連。值得注意的是,手持部40與第一連接部501的連接是可分離式的或不可分離式的(即手持部40與 第一刀頭部50是一體成型的)。另外,第一刀頭部的材料可為木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同樣地,由圖2A所揭示可清楚得知結構砭具/砭刀2之手持部40的厚度大於第一刀頭部50,且第一刀頭部50的厚度從其與手持部40連接之第一連接部501向第一刀刃部503之一端遞減。換句話說,第一連接部501與手持部40連接處的厚度大於第一刀刃部503末端的厚度。另一方面,凹槽401之數量並非一定要4個,可以依據不同狀態改變凹槽401之數量及形狀。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中所示4個凹槽401可以合成一個較大凹槽401(圖未揭示)而可容納4個手指。另外,凹槽401之具體形狀可為:圓形、菱形、橢圓形、矩形等。
以下將進一步從另一視圖介紹結構砭具/砭刀2之具體結構,圖2B為圖2A中之A-A剖面視圖。由圖2B中所揭示,二個軸線(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分別穿過結構砭具2之手持部40、第一刀頭部50。更明確地,第一軸線L1穿過手持部4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5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更明確地,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50之第一連接部501和第一刀刃部503。由圖中所示,結構砭具2之整體成為彎曲狀,因此,第一軸線L1與第二軸線L2彼此交叉,並且第一軸線L1與第二軸線L2交叉處具有一個較大的夾角C。其中,夾角C之角度為約130~165度,較佳為135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線L1、第二軸線L2彼此非共軸排列。
另一方面,由圖2B之剖面圖中所揭示,第一刀頭部50整體縱向平均寬度差不多,即第一刀頭部50中第一連接部501與手持部10之一端403連接處呈現稍微較寬,但是第一連接部501至第一刀刃部503間平均寬度為差不多的。再一方 面,第一刀刃部503之末端也呈圓弧形,更具體地為半圓形。具體來說,第一刀刃部303末端半圓形之直徑為約1.6~2.0或2.3~2.7公分,較佳為1.8或2.5公分。
圖3A~3C揭示了另一種用以按摩之結構砭具3。其中,圖3A為所述結構砭具3之俯視圖;圖3B為所述結構砭具3之側視圖;圖3C為所述結構砭具3之立體示意圖。值得注意地,圖3A~3C所揭示結構砭具3之大體上結構與圖1A~1C中所揭示結構砭具1之結構近似。
如圖3A之俯視圖所揭示,本具體實施例之結構砭具/砭刀3與前述結構砭具1之主要差異在於結構砭具/砭刀3中手持部60、第一刀頭部70、第二刀頭部80三個部分為一體成形。如同圖1A~1C中結構砭具1,結構砭具3的第一刀頭部70也包含:第一連接部701、第一刀刃部703兩個部分,而第二刀頭部80也包含:第二連接部801、第二刀刃部803兩個部分。且手持部60上具有凹槽601以供手指握合。而第一刀頭部70之第一連接部701則是與手持部60之一端603相連,手持部60之另一端605則是與第二刀頭部80之第二連接部801相連。值得注意的是,手持部60與第一刀頭部70和第二刀頭部80之間的連接是不可分離式的(即手持部40與第一刀頭部70和第二刀頭部80是一體成型的)。另外,結構砭具/砭刀3的材料為環氧樹脂。
請參閱圖3B之側視圖。由圖3B中所揭示,二個軸線(第二軸線L2’、第三軸線L3’)分別穿過結構砭具/砭刀3之第一刀頭部70和第二刀頭部80。更明確地,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7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而第三軸線L2’穿過第二刀頭部80之中心並沿著其長軸延伸。更明確地,第二軸線L2’穿過第一刀頭部70之第一連接部701和第一刀刃部703;而第三軸線L3’穿過第二刀頭部80之第二連接部801和第二刀刃部803。如圖中所示,結構砭具/砭刀3之整體成為 彎曲狀,因此,第二軸線L2’和第三軸線L3’彼此交叉,並且第二軸線L2’與第三軸線L3’交叉處具有一個較大的夾角D。其中,夾角D之角度為135度。
另一方面,由圖3C之立體示意圖所揭示,結構砭具3之整體結構中手持部60的厚度為最厚,其厚度約為3公分。而越往兩端(第一刀頭部70或第二刀頭部80)看去,則厚度逐漸開始遞減,而第一刀頭部70之第一刀刃部703或第二刀頭部80之第二刀刃部803為整體厚度最薄區域。同前所述,第一刀刃部703或第二刀刃部803之外型呈圓弧形。具體來說,第一刀刃部703末端半圓形之直徑為約1.8公分,而第二刀刃部803末端半圓形之直徑為約2.5公分。更進一步地,第一刀刃部703末端具有第一R角且該R角為約R1;而第二刀刃部803末端具有第二R角且該R角為約R0.75。此外,第一刀刃部703末端至第二刀刃部803末端之最短距離為19.5公分。
更進一步地,本揭露還提供砭術於身體某特定部位(例如肩頸,但不僅限於此)的實務操作方式概略敘述如下之步驟:
步驟一:問候並了解個案狀態。
步驟二:清楚告知個案砭術的流程及會施行的手法。
步驟三:以手輕觸個案的肩頸部以進一步確認僵硬區域與疼痛點
步驟四:局部清潔皮膚後,於調理之部位塗抹足量油性介質,保護個案皮膚並讓結構砭具能順利於僵硬區域進行下壓滑動。
步驟五:手持結構砭具1、2並選擇適合之刀頭部重複進行平順肌肉紋理之步驟,此時將前述結構砭具1、2之刀刃部垂直皮膚與肌肉紋理平行,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施予約100~300公克的壓力,依次輕推。
步驟六:重複動作至表皮紅潤,但皮膚不出痧,輕觸僵硬區域可感覺變柔軟,代表雜亂無彈性的筋膜紋理被順理。
步驟七:重新判斷僵硬區域,若是出現在更深層的肌筋膜區則可向下加壓適當力道(力道不得造成皮下出血),直到皮膚下方抗力減少。
步驟八:施作完畢後清潔皮膚。
其中,以頭夾肌為例。頸部兩側兩條頭夾肌是把頭骨基部與脊柱連結起來的肌肉群中的一組肌肉群,其功能為使頭部轉動;肌肉走向由枕骨、顳骨乳突至第四胸椎,操作時隨肌理方向,從上而下、內到外,利用砭刀1、2之刀刃部下壓並輕推,直至堅硬區域柔軟。
中高齡者因為老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常見肩頸僵硬與疼痛,但是不同於年輕族群,中高齡者不適合過於激烈的民俗療法,故手法緩和的結構砭術具有不傷害皮膚結構、低疼痛性、無須改變身體骨骼構造及容易操作等特性,適用於肩頸僵硬與疼痛的中高齡族群。但是結構砭術仍然屬於一種洩法,不宜在急性期或天天施作,建議個案在有系統的評估下,搭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跟良好生活型態,循序漸進地進行調理保健。
1:砭刀
10:手持部
101:凹槽
103、105:兩端
20:第一刀頭部
201:第一連接部
203:第一刀刃部
30:第二刀頭部
301:第二連接部
303:第二刀刃部
A-A:剖面

Claims (22)

  1. 一種結構砭具,其包含:
    第一刀頭部,其包含:
    第一刀刃部,其末端包含第一R角,其中所述R角為R0.85~R1.3;以及
    第一連接部,其中第一軸線延著所述第一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第一刀刃部和所述第一連接部,並且所述第一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第一連接部向所述第一刀刃部遞減;
    第二刀頭部,其包含;
    第二刀刃部,其末端包含第二R角,其中所述R角為R0.5~R1.0;以及
    第二連接部,其中第二軸線延著所述第二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第二刀刃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並且所述第二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第二連接部向所述第二刀刃部遞減;以及
    手持部,其包含兩端,其中所述手持部之所述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相連,並且第三軸線延著所述手持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手持部,
    其中,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交叉,並且所述交叉包含一對較大夾角和一對較小夾角,而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0~165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三軸線交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二軸線與所述三軸線交叉。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5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刃部和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形狀為圓弧形,並且所述第一刀刃部之圓弧直徑大於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圓弧直徑。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2.3~2.7公分。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2.5公分。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二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1.6~2.0公分。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二刀刃部之所述圓弧直徑為1.8公分。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所述第二刀頭部、所述手持部為一體成型。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所述第二刀頭部、所述手持部以可分離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頭部或所述第二刀頭部的材料為木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環氧樹脂。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刃部或所述第二刀刃部之外型為橢圓形之部分。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第一刀刃部至所述第二刀刃部之最短距離為18~20公分。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手持部之長度為10~12公分。
  16. 一種結構砭具,其包含:
    刀頭部,其包含:
    刀刃部,其末端包含一個R角,其中所述R角為R0.85~R1.3或R0.5~R1.0;
    以及
    連接部,其中第一軸線延著所述刀頭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刀刃部和所述連接部;
    手持部,其包含兩端,其中所述兩端之一端與連接部相連,並且第二軸線延著所述手持部之長軸延伸而貫穿所述手持部,
    其中,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交叉,並且所述交叉包含一對較大夾角和一對較小夾角,並且所述較大夾角之角度為130~165度。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刀刃部之形狀為圓弧形。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圓弧形之直徑為2.3~2.7公分或1.6~2.0公分。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圓弧形之直徑為2.5公分或1.8公分。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刀頭部和所述手持部為一體成型。
  21.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刀頭部和所述手持部以可分離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22.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結構砭具,其中所述刀頭部之厚度從所述連接部向所述刀刃部遞減。
TW109209434U 2020-07-23 2020-07-23 結構砭具 TWM604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434U TWM604199U (zh) 2020-07-23 2020-07-23 結構砭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9434U TWM604199U (zh) 2020-07-23 2020-07-23 結構砭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4199U true TWM604199U (zh) 2020-11-21

Family

ID=74202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9434U TWM604199U (zh) 2020-07-23 2020-07-23 結構砭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41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1894B (zh) * 2020-07-23 2022-04-21 琦瑋科技有限公司 結構砭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1894B (zh) * 2020-07-23 2022-04-21 琦瑋科技有限公司 結構砭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87893A1 (en) Fascia tissue fitness device
US20190008716A1 (en) Physical Therapy Tools and Related Methods
US5843005A (en) Device for deep tissue massage and ionic therapy
US20140213944A1 (en) Massage Tool And Methods Therefor
US20140213945A1 (en) Massage Tool And Methods Therefor
US20080177207A1 (en) Multi-function scraping massager
US10456319B2 (en) Fascia therapy tool
WO2010131108A2 (en) Manual therapy device
JP7509412B2 (ja) 皮下組織療法施術器
US10307326B2 (en) Multi-density massage ball
TWM604199U (zh) 結構砭具
JP2023061380A (ja) 指圧兼用マッサージ器具
TWI761894B (zh) 結構砭具
TWM376286U (en) Hand-held massage machine
US20030114781A1 (en) Hand-held massage tool
CN211962171U (zh) 桡骨远端尺背侧骨块复位器
CN210472568U (zh) 一种中医内科用刮痧装置
CN201418850Y (zh) 刮痧用具
CN211675229U (zh) 一种刮痧板
CN2778211Y (zh) 脚底皮护理器
CN209154428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铲叉推拿调理杆
CN221013857U (zh) 一种刮痧板
JP3234949U (ja) マッサージ器具
CN211750918U (zh) 一种按摩瑜伽环
CN201888926U (zh) 多功能无创伤经穴排刺式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