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646U -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646U
TWM602646U TW109200193U TW109200193U TWM602646U TW M602646 U TWM602646 U TW M602646U TW 109200193 U TW109200193 U TW 109200193U TW 109200193 U TW109200193 U TW 109200193U TW M602646 U TWM602646 U TW M60264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trip
guide plate
structures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0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冠彣
蕭增科
劉明達
翁兆泓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26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646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與底面。出光面與底面相對,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與底面。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這些條狀結構從靠近入光面朝遠離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這些條狀結構分別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於第二方向。這些支撐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這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底面。導光板在平行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這些條狀結構中的每一個在平行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為W1,且0.9W ≦ W1 ≦ W。本創作另提出一種具有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Description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以及使用此導光板的光源模組。
一般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而且由於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發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組提供顯示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因此,背光模組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輝度以及高均勻度的顯示光源。
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入式背光模組與直下式背光模組。在目前的側入式背光模組中,有時會在導光板設計有溝狀結構(如V溝、R溝等)以調整使光線達到特定的效果(如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等),然而,部分光學膜(如反射片等)在搭配此種設計導光板時,會因為光學膜與導光板之間的大面積接觸而產生吸附現象,其在顯示畫面上容易發生各區域的亮度不一致,而產生暗區、亮區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導光板設計點狀結構雖然也能使光線達到分散的效果,並且可減少吸附現象,但相較於溝狀結構卻有加工時間過長,製程效率不高的問題。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提供一種導光板,可以減少反射片的吸附現象,進而提升亮度均勻度,並且能減少加工時間。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可以減少反射片與導光板之間的吸附現象,進而提升亮度均勻度,並且能減少加工時間。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與底面。出光面與底面相對,入光面連接於出光面與底面。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這些條狀結構從靠近入光面朝遠離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這些條狀結構分別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於第二方向。這些支撐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這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底面。導光板在平行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每一這些條狀結構在平行於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為W1,且0.9W ≦ W1 ≦ W。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底面更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這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底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光學微結構在底面的分布密度是均勻分布。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光學微結構在底面的分布密度是隨機分布。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光學微結構在底面的分布密度是為局部區塊較密或較疏。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光學微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一頂點,第一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一高度,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這些第一高度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第一方向逐漸變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光學微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一頂點,第一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一高度,每一支撐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二頂點,第二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小於或等於第二高度。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光學微結構具有相對於底面傾斜的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位於光學微結構遠離入光面的一側,且第一反射面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一夾角;每一條狀結構具有相對於底面傾斜的第二反射面,且第二反射面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二夾角,第一夾角及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6°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當這些條狀結構凹陷於底面時,第二反射面位於條狀微結構靠近入光面的一側;當這些條狀結構凸出於底面時,第二反射面位於條狀微結構遠離入光面的一側。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光學微結構更具有第一結構面,連接於底面及第一反射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面為平面或弧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三頂點,第三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三高度,這些條狀結構的這些第三高度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第一方向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三頂點,第三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三高度,這些條狀結構之間的間距相同,且這些條狀結構的這些第三高度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第一方向逐漸變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每一條狀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三頂點,第三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三高度,這些條狀結構的這些第三高度為相同,且這些條狀結構之間的間距是從靠近入光面處朝第一方向逐漸變小。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條狀結構凸出於底面,每一條狀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三頂點,第三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三高度,每一支撐結構具有遠離底面的第二頂點,第二頂點與底面之間具有第二高度,第三高度小於第二高度。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組包括發光元件、至少一光學膜、反射片及上述的導光板。發光元件相對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且適於發出光線入射至入光面。至少一光學膜配置於出光面旁。反射片配置於底面旁。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一光學膜包括逆稜鏡片,逆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配置於逆稜鏡片面對導光板的一側,第一夾角及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3°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至少一光學膜包括稜鏡片,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配置於稜鏡片遠離導光板的一側,第一夾角及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6°內。
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導光板的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條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創作實施例的導光板由於具有多個支撐結構,可以減少配置於底面旁的反射片與導光板之間的吸附現象,進而提升亮度均勻度。此外,導光板的底面具有的多個條狀結構也能達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的效果,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點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創作實施例的導光板藉由製作大面積地條狀結構能減少分別製作多個點狀結構的加工時間,提升製程效率。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包括導光板10、多個發光元件20、至少一光學膜30及反射片40。導光板10具有入光面11及相對的出光面12與底面13,入光面11連接於出光面12與底面13。底面13具有多個條狀結構131以及多個支撐結構132。圖1及圖2中的多個條狀結構131以及多個支撐結構132的數量僅為示意,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條狀結構131及支撐結構132的數量。這些條狀結構131例如是從靠近入光面11朝遠離入光面11的第一方向D1排列,且這些條狀結構131分別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不平行於第二方向D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例如是平行於入光面,且第一方向D1例如是垂直於第二方向D2,但不以此為限。這些支撐結構132配置於任兩相鄰的這些條狀結構131之間,且凸出於底面13。發光元件20相對導光板10的入光面11設置,且適於發出光線L入射至入光面11。至少一光學膜30配置於出光面12旁。反射片40配置於底面13旁。
導光板10在平行於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多個條狀結構131中的每一個在平行於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長度為W1,且0.9W ≦ W1 ≦ W。圖1中是以W1 = W示意。本實施例的多個條狀結構131例如凹陷於底面13,但本創作並不限制條狀結構131於導光板10的配置方式,這些條狀結構131也可以是凸出於底面13。此外,本實施例的多個條狀結構131例如是三角柱狀,但不以此為限,本創作並不限制條狀結構131的形狀,只要能達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的效果即可。
多個支撐結構132適於抵觸於反射片40,以避免反射片40與導光板10之間的吸附現象(圖2中為了清楚呈現導光板10底面13上的條狀結構131與支撐結構132,因此將反射片40與支撐結構132繪示為分離狀態,但不以此為限)。因此只要能防止反射片40吸附於導光板10,多個支撐結構132於底面13的分布方式或其形狀及使用材料都無特別限制。
發光元件20用以提供光線L,發光元件20可選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但本創作並不限制光源種類。圖1中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是以2個為例,但本創作並不特別限制發光元件20的數量。
至少一光學膜30例如包括稜鏡片、逆稜鏡片、擴散片或其組合等等,可以依據不同的設計需求選用不同的光學膜。
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中,導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多個條狀結構131以及多個支撐結構132,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條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由於具有多個支撐結構132,可以減少配置於底面13旁的反射片40與導光板10之間的吸附現象,進而提升亮度均勻度。此外,導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的多個條狀結構131也能達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的效果,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點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0藉由製作大面積地條狀結構能減少分別製作多個點狀結構的加工時間,提升製程效率。
圖3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結構及優點相似,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中,導光板10a的底面13a更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133,配置於任兩相鄰的多個條狀結構131之間,且凸出於底面13a。這些光學微結構133在底面13a的分布密度例如是均勻分布,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光學微結構133在底面13a的分布密度可例如是隨機分布、針對局部區塊調整密度(例如相對較暗的角落處將光學微結構133分布較密,在相對較亮的入光端處將光學微結構133分布較疏)。每一光學微結構133具有相對於底面13a傾斜的第一反射面1331,第一反射面1331位於光學微結構133遠離入光面11的一側,且第一反射面1331與底面13a之間具有第一夾角θ1。每一條狀結構131具有相對於底面13a傾斜的第二反射面1311,第二反射面1311位於條狀微結構131靠近入光面11的一側,且第二反射面1311與底面13a之間具有第二夾角θ2。
本實施例的至少一光學膜30a為逆稜鏡片。逆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301,配置於逆稜鏡片面對導光板10a的一側。為配合逆稜鏡片,導光板10a會設計為大角度出光,由於不同結構的出光角度不同,在觀看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最大亮度視角,因此條狀結構131與光學微結構133之間的結構差異不宜過大。以本實施例為例,第一夾角θ1及第二夾角θ2的角度差異例如為±3°內。
每一光學微結構133具有遠離底面13a的第一頂點P1,第一頂點P1與底面13a之間具有第一高度H1。每一支撐結構132具有遠離底面13a的第二頂點P2,第二頂點P2與底面13a之間具有第二高度H2,且每一支撐結構132之間的第二高度H2為相同。第一高度H1小於或等於第二高度H2。依據不同設計需求,可以調整光學微結構133的外形,每一光學微結構133之間可具有不同的形狀或第一高度H1,然而,若第一高度H1大於第二高度H2的話,會使反射片40抵觸於光學微結構133而非支撐結構132,當多個光學微結構133的第一高度H1不同時,反射片40與光學微結構133之間的受力無法平均,可能會再導致反射片40與導光板10a之間的吸附現象或是造成光學微結構133的磨損,進而影響光線的傳遞。在另一實施例中,支撐結構132也可以作為光學微結構133使用,即導光板10a的底面13a上僅具有支撐結構132(如圖2所示),且支撐結構132也具有使光線擴散的效果,其材質會與光學微結構133所使用的材質相同,例如為透明塑料、PMMA等,但不以此為限。惟需注意的是,當支撐結構132作為光學微結構133使用時,每一支撐結構132之間的第二高度H2仍需相同,以達到避免反射片40與導光板10a之間的吸附現象的效果。
圖3中的多個光學微結構133是以圓點結構示意,但不以此為限。圖4A至圖4D為本創作的光學微結構的其他實施例。請參考圖3、圖4A至圖4D,光學微結構133例如也可以是非圓點結構,如圖4A所示。或者,光學微結構133例如更具有第一結構面1332,連接於底面13a及第一反射面1331(如圖4B及圖4C所示)。具體而言,第一反射面1331並非直接連接於底面13a,第一夾角θ1仍為第一反射面1331與底面13a之間所夾的角度(圖4B及圖4C中的虛線與底面13a為平行),大部分的光線則還是會經由第一反射面1331反射,而非經由第一結構面1332反射。而第一反射面1331除了圖4A至圖4C所示的平面以外,例如也可以是弧面,第一夾角θ1則為第一反射面1331與底面13a連接處的切線與底面13a之間所夾的角度,如圖3及圖4D所示。以上僅為光學微結構133的實施態樣,但本創作的光學微結構133不限於以上所列舉的實施例。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b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結構及優點相似,差異僅在於多個條狀結構131b是凸出於導光板10b的底面13b。當這些條狀結構131b凸出於底面13b時,第二反射面1311則位於條狀微結構131b遠離入光面11的一側。每一條狀結構131b具有遠離底面13b的第三頂點P3,第三頂點P3與底面13b之間具有第三高度H3。每一支撐結構132具有遠離底面13b的第二頂點P2,第二頂點P2與底面13b之間具有第二高度H2,且每一支撐結構132之間的第二高度H2為相同。第三高度H3例如小於第二高度H2,其原理與圖3中的光學微結構133相同,若第三高度H3大於第二高度H2的話,會使反射片40抵觸於條狀結構131b而非支撐結構132,可能會產生吸附現象或是造成條狀結構131b的磨損,進而影響光線的傳遞。圖5中為了清楚呈現多個條狀結構131b是凸出於導光板10b的底面13b,因此省略繪示出光學微結構133,並非表示此實施例排除光學結構133的設計。
圖6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圖7為圖6的導光板的下視圖。請先參考圖6,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c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a結構及優點相似,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當光源模組1c中的光學膜30a為逆稜鏡片時,導光板10c會設計為大角度出光,造成接近入光面的一側會有亮度不足的情形,因此可以透過改變條狀結構131c的深淺度以及光學微結構133c的分布密度來調整,以下將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c中,每一條狀結構131c具有遠離底面13c的第三頂點P3,第三頂點P3與底面13c之間具有第三高度H3,這些條狀結構131c的這些第三高度H3是從靠近入光面11處朝第一方向D1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具體而言,多個條狀結構131c的第三高度H3雖然不同,但是與底面13c之間的第二夾角θ2不變,因此條狀結構131c的第三高度H3越大,第二反射面1311的面積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線L,提升出光的亮度。藉由上述設計,可以提升接近入光面11的一側以及導光板10c上遠離入光面11的另一側的亮度。
請參考圖7,除了改變條狀結構131c的第三高度H3之外,也可以改變光學微結構133c在底面13c的分布密度,例如是設計為從靠近入光面11處沿第一方向D1先逐漸變疏,再逐漸變密。為明確示意光學微結構133c,圖7中省略了多個支撐結構132。
圖8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8,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d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a結構及優點相似,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d中,為解決導光板10d上遠離入光面的一側的亮度不足的問題,每一光學微結構133d具有遠離底面13d的第一頂點P1,第一頂點P1與底面13d之間具有第一高度H1,這些光學微結構133d的這些第一高度H1是從靠近入光面11處朝第一方向D1逐漸變大。然而如上所述,每一光學微結構133d的第一高度H1仍需符合小於或等於每一支撐結構132的第二高度H2的條件。此外,每一條狀結構131d具有遠離底面13d的第三頂點P3,第三頂點P3與底面13d之間具有第三高度H3,這些條狀結構131d之間的間距d相同,且這些條狀結構131d的這些第三高度H3同樣從靠近入光面11處朝第一方向D1逐漸變大。具體而言,多個光學微結構133d的第一高度H1越大時,由於第一夾角θ1不變,因此第一反射面1331的面積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線L,提升出光的亮度。同理,多個條狀結構131d的第三高度H3越大時,由於第二夾角θ2不變,因此第二反射面1311的面積就越大,也就更容易反射光線L,提升出光的亮度。藉由上述設計,可以提升導光板10d上遠離入光面11的另一側的亮度。
本實施例的至少一光學膜30d例如為複合式膜片,其包括第一稜鏡片31、第二稜鏡片32、第一擴散片33以及第二擴散片34。第一稜鏡片31配置於第二稜鏡片32及導光板10d之間,且具有多個第一稜鏡柱311,配置於第一稜鏡片31遠離導光板10d的一側。第二稜鏡片32具有多個第二稜鏡柱321,配置於第二稜鏡片32遠離導光板10d的一側。多個第二稜鏡柱321例如是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多個第一稜鏡柱311的延伸方向例如是與這些第二稜鏡柱321垂直,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擴散片33配置於第一稜鏡片31面對導光板10d的一側。第二擴散片34配置於第二稜鏡片32遠離導光板10d的一側。上述僅為光學膜30d的實施態樣,但本創作的光學膜30d不限於上述的實施例。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以僅使用單一的稜鏡片。
在上述複合式膜片的配置下,相較於圖3中光源模組1a所使用的逆稜鏡片的大角度出光,本實施例對條狀結構131d與光學微結構133d之間的結構差異的容忍度較大,第一夾角θ1及第二夾角θ2的角度差異例如可以為±6°內。
圖9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9,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e與上述的光源模組1d結構及優點相似,以下僅針對其結構的主要差異處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多個條狀結構131e的多個第三高度H3為相同,且該些條狀結構131e之間的間距d是從靠近入光面11處朝第一方向D1逐漸變小。具體而言,多個條狀結構131e的分布密度從靠近入光面11處沿著第一方向D1逐漸變密,其能達到的功效與上述改變多個第三高度H3的方式類似。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導光板的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條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創作實施例的導光板由於具有多個支撐結構,可以減少配置於底面旁的反射片與導光板之間的吸附現象,進而提升亮度均勻度。此外,導光板的底面具有的多個條狀結構也能達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線的效果,相較於習知技術中表面僅配置有點狀結構的導光板,本創作實施例的導光板藉由製作大面積地條狀結構能減少分別製作多個點狀結構的加工時間,提升製程效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1a、1b、1c、1d、1e:光源模組 10、10a、10b、10c、10d、10e:導光板 11:入光面 12:出光面 13、13a、13b、13c、13d、13e:底面 131、131b、131c、131d、131e:條狀結構 1311:第二反射面 132:支撐結構 133、133c、133d:光學微結構 1331:第一反射面 1332:第一結構面 20:發光元件 30、30a、30d:光學膜 301:稜鏡柱 31:第一稜鏡片 311:第一稜鏡柱 32:第二稜鏡片 321:第二稜鏡柱 33:第一擴散片 34:第二擴散片 40:反射片 d:間距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3:第三高度 L:光線 P1:第一頂點 P2:第二頂點 P3:第三頂點 W:寬度 W1:長度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圖4A至圖4D為本創作的光學微結構的其他實施例。 圖5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圖7為圖6的導光板的下視圖。 圖8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1:光源模組
10:導光板
11:入光面
12:出光面
13:底面
131:條狀結構
132:支撐結構
20:發光元件
30:光學膜
40:反射片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光線
W:寬度
W1:長度

Claims (20)

  1. 一種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與一底面,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相對,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該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該些條狀結構從靠近該入光面朝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排列,且該些條狀結構分別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該第一方向不平行於該第二方向,該些支撐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該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該底面,其中該導光板在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在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為W1,且0.9W≦W1≦W。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底面更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該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該底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光學微結構在該底面的分布密度是均勻分布。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光學微結構在該底面的分布密度為隨機分布。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光學微結構在該底面的分布密度為局部區塊較密或較疏。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光學微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一頂點,該第一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高度,該些光學微結構的該些第一高度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該第一方向逐漸變大。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光學微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一頂點,該第一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高度,每一該些支撐結 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二頂點,該第二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高度,該第一高度小於或等於該第二高度。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光學微結構具有相對於該底面傾斜的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面位於該光學微結構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且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具有相對於該底面傾斜的一第二反射面,且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及該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6°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導光板,其中當該些條狀結構凹陷於該底面時,該第二反射面位於該條狀微結構靠近該入光面的一側;當該些條狀結構凸出於該底面時,該第二反射面位於該條狀微結構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光學微結構更具有一第一結構面,連接於該底面及該第一反射面。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第一反射面為平面或弧面。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三頂點,該第三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高度,該些條狀結構的該些第三高度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該第一方向先逐漸變小,再逐漸變大。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三頂點,該第三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高度,該些條狀結構之間的間距相同,且該些條狀結構的該些第三高度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該第一方向逐漸變大。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三頂點,該第三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高度,該些條狀結構的 該些第三高度為相同,且該些條狀結構之間的間距是從靠近該入光面處朝該第一方向逐漸變小。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條狀結構凸出於該底面,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三頂點,該第三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高度,每一該些支撐結構具有遠離該底面的一第二頂點,該第二頂點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高度,該第三高度小於該第二高度。
  16.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相對的一出光面與一底面,該入光面連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該底面具有多個條狀結構以及多個支撐結構,該些條狀結構從靠近該入光面朝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排列,且該些條狀結構分別沿一第二方向延伸,該第一方向不平行於該第二方向,該些支撐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該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該底面,其中該導光板在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為W,每一該些條狀結構在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為W1,且0.9W≦W1≦W;一發光元件,相對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設置,且適於發出光線入射至該入光面;至少一光學膜,配置於該出光面旁;以及一反射片,配置於該底面旁。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底面更具有多個光學微結構,配置於任兩相鄰的該些條狀結構之間,且凸出於該底面,每一該些光學微結構具有相對於該底面傾斜的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反射面位於該光學微結構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且該第一反射面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每一該 些條狀結構具有相對於該底面傾斜的一第二反射面,且該第二反射面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當該些條狀結構凹陷於該底面時,該第二反射面位於該條狀微結構靠近該入光面的一側,當該些條狀結構凸出於該底面時,該第二反射面位於該條狀微結構遠離該入光面的一側。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包括一逆稜鏡片,該逆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配置於該逆稜鏡片面對該導光板的一側,該第一夾角及該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3°內。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學膜包括一稜鏡片,該稜鏡片具有多個稜鏡柱,配置於該稜鏡片遠離該導光板的一側,該第一夾角及該第二夾角的角度差異為±6°內。
TW109200193U 2019-12-23 2020-01-07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M6026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8063.0 2019-12-23
CN201922328063.0U CN211293332U (zh) 2019-12-23 2019-12-23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646U true TWM602646U (zh) 2020-10-11

Family

ID=72012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0193U TWM602646U (zh) 2019-12-23 2020-01-07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3332U (zh)
TW (1) TWM60264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6917662A (zh) * 2021-12-20 2023-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3332U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3826B2 (en) Side-light type light guide plate assembly and backlight module
TWI424206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US764137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WO2019184906A1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TWI283312B (en)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5199830B2 (ja) 表示装置
JP2011059680A (ja) 輝度向上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WO2020000729A1 (zh) 反射片、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US20220113591A1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WO2012012988A1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WO2016127442A1 (zh) 背光模组及包含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200174178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M609942U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JP5493312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M602646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201629592A (zh) 側入式背光模組及側入式導光板
JPH04191704A (ja) 面発光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62259A1 (zh) 导光元件、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US20140375929A1 (en) Light management film
JPH103813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4544182B2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10046581A (ko)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장치
WO2022193834A1 (zh) 一种背光源结构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M619355U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