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404U - 耳石定位儀 - Google Patents

耳石定位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404U
TWM602404U TW109210697U TW109210697U TWM602404U TW M602404 U TWM602404 U TW M602404U TW 109210697 U TW109210697 U TW 109210697U TW 109210697 U TW109210697 U TW 109210697U TW M602404 U TWM602404 U TW M60240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semicircular canal
utricle
vestibular system
system mod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0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信賢
李忻為
何育昇
Original Assignee
李信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李信賢 filed Critical 李信賢
Publication of TWM602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40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耳石定位儀,包含一供病患穿戴的頭帶、一前庭系統模型,及複數設置於該前庭系統模型內的珠狀物。 該前庭系統模型採用透明材料,並包括一可活動地連接於該頭帶的連接部、一連接於該連接部的橢圓囊部、一前半規管部、一後半規管部、一水平半規管部、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及一第三隔板。該第一隔板設置於該前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該第二隔板設置於該後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下側的交界處。該第三隔板設置於該水平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 藉由觀察該等珠狀物於不同頭位下的位置變化,以輔助理解耳石如何移動。

Description

耳石定位儀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輔助診療的醫療用具,特別是指一種適用於診療前庭系統的耳石定位儀。
根據目前對於人體的認知,前庭系統包含一橢圓囊、一位於該橢圓囊下方的球囊、一大致上由該橢圓囊的前側朝上且朝後繞行而呈環圈狀的前半規管、一大致上由該橢圓囊的下側朝上且朝外繞行而呈環圈狀的後半規管、一由該前半規管的後端與該後半規管的上端匯聚並連接至該橢圓囊後側的總腳、一大致上由該橢圓囊的前側朝外且朝後繞行並連接至該橢圓囊的後側而呈環圈狀的水平半規管,及複數耳石。該前半規管、該後半規管與該水平半規管內皆充滿了液體且各自包括一用來偵測角加速度的頂帽(Cupula)。當液體流動時會造成該等頂帽偏移,同時人體可以偵測到該等頂帽偏移的程度而感知旋轉。此外,該橢圓囊與該球囊的內部分別有一用來偵測水平加速度的橢圓囊斑(utriclular macula) 與一用來偵測垂直加速度的球囊斑 (saccular macula)。該等耳石通常是附著於該橢圓囊斑或該球囊斑的碳酸鈣結晶。如此一來,人體便能過透過健全的前庭系統保持平衡。一般來說,該等耳石被認為是附著於該橢圓囊斑的,並不會出現在該前半規管、該後半規管與該水平半規管內,但該等耳石也有可能脫落並移動至該前半規管、該後半規管與該水平半規管內而造成疾病。
承上所述,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是一種常見的眩暈疾病,病因主要是該等耳石剝離掉落後沉積於該前半規管、該後半規管或該水平半規管內,而於頭位改變時誘發眩暈。醫療人員於臨床上可以運用頭位變換眼振檢查(Dix-Hallpike maneuver)與平躺翻身檢查(supine roll test),來推得BPPV患者耳石沉積在哪個半規管內,再利用耳石復位術(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CRP)將該等耳石移出半規管,並復位至該橢圓囊內。
進一步來說,前述耳石復位術是在定位出該等耳石的位置後,透過一連串變換病患頭位的方式來改變該前庭系統相對重力方向的角度,使得該等耳石能夠受到重力的牽引而被逐步引導至該橢圓囊內,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然而,目前在使用耳石復位術時,該等耳石移動的過程只能憑空想像而無法直接觀察,因此相當抽象而難於理解。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有助於理解耳石位置的耳石定位儀。
於是,本新型耳石定位儀,包含一頭帶、一前庭系統模型,及複數珠狀物。
該頭帶包括一適用於箍緊頭部的帶體,及一固定於該帶體並朝該帶體的外側凸伸的安裝座。該前庭系統模型採用透明材料,並包括一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安裝座的連接部、一連接於該連接部相反於該安裝座的一側的橢圓囊部、一前半規管部、一後半規管部、一總腳部、一水平半規管部、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及一第三隔板。
該橢圓囊部、該前半規管部、該後半規管部、該總腳部與該水平半規管部皆為中空。該橢圓囊部界定出一前後軸向、一垂直於該前後軸向的上下軸向,及一同時垂直於該前後軸向與該上下軸向的內外軸向。該前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前側朝上且朝後繞行而呈環圈狀。該後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下側朝上且朝外繞行而呈環圈狀。該總腳部由該前半規管部的後端與該後半規管部的上端匯聚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後側。該水平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前側朝外且朝後繞行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的後側而呈環圈狀。該第一隔板設置於該前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該第二隔板設置於該後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下側的交界處。該第三隔板設置於該水平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
該等珠狀物設置於該前庭系統模型內並受重力影響而可在該前庭系統模型內移動,但移動的過程中無法穿越該第一隔板、該第二隔板與該第三隔板。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藉由該等珠狀物在該前庭系統模型內移動來具體地模擬耳石移動的過程並產生輔助理解耳石位置的效果,進而提升診斷與治療的便利性與教育訓練的成效。
參閱圖1與圖2,本新型耳石定位儀的一實施例,包含一頭帶1、一前庭系統模型4,及複數珠狀物6。
該頭帶1包括一適用於箍緊頭部的帶體2,及一固定於該帶體2並朝該帶體2的外側凸伸的安裝座3。該安裝座3具有一固定於該帶體2的安裝件31,及一同時夾持該安裝件31與該前庭系統模型4的夾持組32。該安裝件31具有一由該帶體2朝外側凸伸的柱體部311,及一連接於該柱體部311相反於該帶體2的一端的球形部312。
參閱圖3、圖4與圖5,該前庭系統模型4採用透明材料,並包括一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安裝座3的連接部41、一連接於該連接部41相反於該安裝座3的一側的橢圓囊部42、一前半規管部43、一後半規管部44、一總腳部45、一水平半規管部46、一第一隔板47、一第二隔板48、一第三隔板49、一置入孔51,及複數流孔52。
該連接部41具有一供該橢圓囊部42連接的柱體段411,及一連接於該柱體段411相反於該橢圓囊部42的一端的球形段412。該頭帶1的夾持組32具有二共同夾持該球形部312與該球形段412的夾持片321,及一以螺鎖的方式連接於該等夾持片321之間而適用於調節夾持力道的調節螺絲322。每一夾持片321具有二分別供該球形部312與該球形段412嵌入的弧形凹槽323。
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球形部312與該球形段412只有部分嵌入該等弧形凹槽323,使得該柱體部311或是該柱體段411可以相對於該夾持組32大幅度的調整相對位置與角度。
該橢圓囊部42、該前半規管部43、該後半規管部44、該總腳部45與該水平半規管部46皆為中空。該橢圓囊部42可界定出一前後軸向D1、一垂直於該前後軸向D1的上下軸向D2,及一同時垂直於該前後軸向D1與該上下軸向D2的內外軸向D3。該前半規管部43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42的前側朝上且朝後繞行而呈環圈狀。該後半規管部44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42的下側朝上且朝外繞行而呈環圈狀。該總腳部45由該前半規管部43的後端與該後半規管部44的上端匯聚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後側。該水平半規管部46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42的前側朝外且朝後繞行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42的後側而呈環圈狀。該第一隔板47設置於該前半規管部43與該橢圓囊部42前側的交界處。該第二隔板48設置於該後半規管部44與該橢圓囊部42下側的交界處。該第三隔板49設置於該水平半規管部46與該橢圓囊部42前側的交界處。該置入孔51設置於該橢圓囊部42。該等流孔52分布於該橢圓囊部42、該前半規管部43、該後半規管部44、該水平半規管部46、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
該等珠狀物6設置於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並受重力影響而可在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移動,但移動的過程中無法穿越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珠狀物6為鋼珠,但也可以是其他材質,不應以此為限。
要說明的是,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是用來模擬人體的前庭系統中的頂帽。該等珠狀物6則是用來模擬耳石。又,耳石會受到纖毛作用的影響而無法穿越該等頂帽。所以此處特別以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阻擋該等珠狀物6穿越,從而模擬出前述耳石無法穿越該等頂帽的現象。也就是說,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並非單純的支撐結構而是具有實質技術意涵並經悉心設計的特殊結構。
還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用的術語「前」、「後」、「上」、「下」、「內」、「外」只是用來表示元件之間的相對方位,並非限制各個元件實際使用的方向。由於該前庭系統模型4是仿照人體的前庭系統製作,該前後軸向D1、該上下軸向D2與該內外軸向D3是參照人體的方位定義而成,未必與重力座標系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該前庭系統模型4是透過3D列印的方式製作而成。具體來說,是先以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顱骨(掃描層厚設定為0.5毫米),並運用軟體將電腦斷層所得到的顱骨資料轉成一個立體的顱骨網格資料並刪除多餘的骨骼,而留下骨性迷路(bony labyrinth)。然後進一步將骨性迷路的長度比例放大為4.8倍,並將其內部挖空,且將壁厚設定為0.5毫米。此外還要額外添加對應於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該第三隔板49、該置入孔51與該等流孔52的結構資訊,最終產生一模型資料。再將該模型資料輸入3D列表機進行列印,從而製作出該前庭系統模型4。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是以左耳的前庭系統做為掃描與編修的目標,但是也可以應用於右耳,不應以此為限。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能夠將該等珠狀物6由該置入孔51放入該前庭系統模型4中,該置入孔51的孔徑必須大於或等於該等珠狀物6的粒徑。又,該等珠狀物6應被限制在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且不能穿越該第一隔板47、該第二隔板48與該第三隔板49,故該等珠狀物6的粒徑必須大於該等流孔52的孔徑。在本實施例中,該置入孔51的孔徑為2毫米,該等流孔52的孔徑為1毫米,該等珠狀物6的粒徑為2毫米。但此處只是舉例而言,不應以此為限。此外,根據經驗,該等珠狀物6的數目為5至10顆時可以較佳地模擬耳石的移動過程。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珠狀物6的數目為10顆,但只為舉例而言不應以此為限。
又,設置該等流孔52的主要目的在於:運用3D列印的方式製造時,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部的支撐材料可以由該等流孔52流出,使得該前庭系統模型4成為中空的結構。具體來說,本實施例中該前庭系統模型4的材料為樹酯,所運用的支撐材料為蠟。因此只要以58℃的沙拉油移除蠟,再以超音波振盪儀移除沙拉油就可以得到中空的前庭系統模型4。此外,該等流孔52還可以共同排列成英文代號來表示該前庭系統模型4所要表現的實際名稱,例如:A代表Anterior canal為前半規管的簡寫;H代表Horizontal canal為水平半規管的簡寫;P代表Posterior Canal為後半規管的簡寫。
另外,由於前庭系統模型4的材料為樹酯且壁厚只有0.5毫米,可以輕易地觀察到置入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的該等珠狀物6。但該前庭系統模型4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透明材料,此處只為舉例而言,不應以此為限。
使用時,應先轉動或移動該前庭系統模型4,使得該等珠狀物6落入該前半規管部43、該後半規管部44或該水平半規管部46內,以模擬耳石脫落的情況。再將該前庭系統模型4透過該夾持組32連接於該頭帶1,並讓患者透過該頭帶1將本實施例穿戴於頭部。接下來要進一步調整該前庭系統模型4相對於人體的方位。具體來說,該前半規管部43應與身體的矢狀面產生45度的夾角;該水平半規管部46應相較於水平面上揚30度。
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述45度與30度的夾角只是輔助理解該前庭系統模型4大致上的方位,並非嚴格的限制條件,仍有可能需要依照患者的其他生理條件加以調整。
調整好方位後,便可以模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檢查與治療。於頭位變換檢查時,可以將該等珠狀物6當作耳石的參照物,並直接觀察該等珠狀物6在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移動的狀況,而得知在不同頭位下,耳石可能的移動方式與最終的位置。此外,在對患者施行耳石復位術時,可以觀察該等珠狀物6在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移動的情況與該等珠狀物6最終的位置,從而順利的將耳石復位到橢圓囊內。
由於該等珠狀物6為實際的物體而非抽象的概念,不管是在診斷、治療或是進行教育訓練時,都能夠協助觀察者確認各種不同頭位對耳石所造成的影響。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便能產生提升診療便利性與教育成效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新型耳石定位儀,藉由該等珠狀物6在該前庭系統模型4內移動來具體地模擬耳石移動的過程並產生輔助理解耳石位置的效果,進而提升診斷與治療的便利性與教育訓練的成效,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的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內。
1:頭帶 2:帶體 3:安裝座 31:安裝件 311:柱體部 312:球形部 32:夾持組 321:夾持片 322:調節螺絲 323:弧形凹槽 4:前庭系統模型 41:連接部 411:柱體段 412:球形段 42:橢圓囊部 43:前半規管部 44:後半規管部 45:總腳部 46:水平半規管部 47:第一隔板 48:第二隔板 49:第三隔板 51:置入孔 52:流孔 6:珠狀物 D1:前後軸向 D2:上下軸向 D3:內外軸向
本新型的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耳石定位儀的一實施例的一前視圖; 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前庭系統模型與複數珠狀物的一立體圖; 圖3是該前庭系統模型的一前視圖; 圖4是該前庭系統模型的一俯視圖;及 圖5是該前庭系統模型的一側視圖。
1:頭帶
2:帶體
3:安裝座
31:安裝件
311:柱體部
312:球形部
32:夾持組
321:夾持片
322:調節螺絲
323:弧形凹槽
4:前庭系統模型

Claims (8)

  1. 一種耳石定位儀,包含: 一頭帶,包括一適用於箍緊頭部的帶體,及一固定於該帶體並朝該帶體的外側凸伸的安裝座; 一前庭系統模型,採用透明材料,該前庭系統模型包括一可活動地連接於該安裝座的連接部、一連接於該連接部相反於該安裝座的一側的橢圓囊部、一前半規管部、一後半規管部、一總腳部、一水平半規管部、一第一隔板、一第二隔板,及一第三隔板,該橢圓囊部、該前半規管部、該後半規管部、該總腳部與該水平半規管部皆為中空,該橢圓囊部界定出一前後軸向、一垂直於該前後軸向的上下軸向,及一同時垂直於該前後軸向與該上下軸向的內外軸向,該前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前側朝上且朝後繞行而呈環圈狀,該後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下側朝上且朝外繞行而呈環圈狀,該總腳部由該前半規管部的後端與該後半規管部的上端匯聚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後側,該水平半規管部實質上由該橢圓囊部的前側朝外且朝後繞行並連接至該橢圓囊部的後側而呈環圈狀,該第一隔板設置於該前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該第二隔板設置於該後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下側的交界處,該第三隔板設置於該水平半規管部與該橢圓囊部前側的交界處;及 複數珠狀物,設置於該前庭系統模型內並受重力影響而可在該前庭系統模型內移動,但移動的過程中無法穿越該第一隔板、該第二隔板與該第三隔板。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頭帶的安裝座具有一固定於該帶體的安裝件,及一同時夾持該安裝件與該前庭系統模型的連接部的夾持組,該安裝件具有一由該帶體朝外側凸伸的柱體部,及一連接於該柱體部相反於該帶體的一端的球形部,該前庭系統模型的連接部具有一供該橢圓囊部連接的柱體段,及一連接於該柱體段相反於該橢圓囊部的一端的球形段,該夾持組具有二共同夾持該球形部與該球形段的夾持片,及一以螺鎖的方式連接於該等夾持片之間而適用於調節夾持力道的調節螺絲。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前庭系統模型是透過3D列印的方式依照一預先製備的模型資料製作而成,該模型資料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的方式取得原始數據並加以編修而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耳石定位儀,該前庭系統模型相較於電腦斷層所掃描的前庭系統的長度比例為4.8倍。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前庭系統模型還包括一設置於該橢圓囊部的置入孔,及複數分布於該橢圓囊部、該前半規管部、該後半規管部、該水平半規管部、該第一隔板、該第二隔板與該第三隔板的流孔,該置入孔的孔徑大於或等於該等珠狀物的粒徑,該等珠狀物的粒徑大於該等流孔的孔徑。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前庭系統模型的壁厚為0.5毫米,該置入孔的孔徑為2毫米,該等流孔的孔徑為1毫米,該等珠狀物的粒徑為2毫米。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前庭系統模型的透明程度至少能觀察到該等珠狀物的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耳石定位儀,其中,該等珠狀物的數目為5至10顆。
TW109210697U 2019-05-31 2020-03-03 耳石定位儀 TWM6024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8872 2019-05-31
TW108118872 2019-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404U true TWM602404U (zh) 2020-10-11

Family

ID=74094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0697U TWM602404U (zh) 2019-05-31 2020-03-03 耳石定位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24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0144A (zh) * 2021-04-25 2021-07-20 张扬 一种仿真前庭运作发生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0144A (zh) * 2021-04-25 2021-07-20 张扬 一种仿真前庭运作发生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28799A (en) Method of guiding a stereotaxic instrument at an intracerebral space target point
Denes Disorders of body awareness and body knowledge
US6328564B1 (en) Deep ear canal locating and head orienting device
US9456793B2 (en) Patient support for an odontological x-ray apparatus
WO2016073792A1 (en)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of the motion of teeth and jaws
BR112015005507A2 (pt) método para produzir placa específica para paciente
Naeser et al. Visible changes in lesion borders on CT scan after five years poststroke, and long-term recovery in aphasia
CN108573648A (zh) 三维仿真耳石复位演示装置
JP3845746B2 (ja) 人体模型
TWM602404U (zh) 耳石定位儀
Baloh et al.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neuro-otology
KR101917781B1 (ko)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를 이용한 이석 제거 방법
JP4303502B2 (ja) 直線加速度刺激装置
JP2011085665A (ja) 脳深部血管吻合トレーニングモデル
KR20150083338A (ko) 엑스선 영상처리장치 및 엑스선 촬영시스템
CN111358621A (zh) 一种可佩戴式耳石复位装置
CN215384462U (zh) 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
Eriksson et al. Instant reduction in postural sway during quiet standing by intraoral dental appliance in patients with Whiplash associated Disorders and non-trauma neck pain
CN112790843A (zh) 一种婴幼儿颅内出血固定引导引流装置及制备和使用方法
Pruzansky Radiocephalometric studies of the basicranium in craniofacial malformations
CN209199443U (zh) 三维仿真耳石复位演示装置
Ki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mandibular width after mandibular asymmetric setback surgery using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KR101887569B1 (ko) Ct 이미지 상 3차원기준평면 형성용 페이스프레임 및 상기 페이스프레임으로 형성된 ct 이미지 상 3차원기준평면
CN214705161U (zh) 一种仿真前庭系统模拟器
Sembronio et al. COMMENT ON ‘‘COMPUTER-GUIDED ARTHROCENTESIS USING PATIENT-SPECIFIC GUIDES: A NOVEL PROTOCOL FOR TREATMENT OF INTERNAL DERANG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