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019U - 齒列矯正套件 - Google Patents

齒列矯正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019U
TWM602019U TW109208683U TW109208683U TWM602019U TW M602019 U TWM602019 U TW M602019U TW 109208683 U TW109208683 U TW 109208683U TW 109208683 U TW109208683 U TW 109208683U TW M602019 U TWM602019 U TW M60201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orthodontic
slot
anchoring
lev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8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奇卿
高紫筠
Original Assignee
黃奇卿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黃奇卿 filed Critical 黃奇卿
Priority to TW109208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2019U/zh
Publication of TWM602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01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齒列矯正套件,用以置放於牙科病患的口腔內實施分階段矯正牙齒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正問題,該齒列矯正套件包括有一第一階矯正牙套及一第二階矯正牙套,該第一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一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該第一階錨定槽位對應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該第二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二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該第二階錨定槽位的位置相同於該第一階錨定槽位,該第二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一階配合槽位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

Description

齒列矯正套件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牙科的齒列矯正套件,特別是關於一種可以進行多階段牙弓、齒列矯正,還可以進行第一大臼齒的萌發誘導、生長錨定,以及矯治牙弓過度發育不足問題以幫助牙齒排列、整修齒槽骨形態,且具有口呼吸、睡眠改善功能的齒列矯正套件。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十個人中有七個人有不同程度的齒顎不整、咬合不正、齒列擁擠、齒間縫隙、暴牙、戽斗、深咬、開咬等問題。這些狀況,除了造成美觀上問題之外,還會造成牙齒的咀嚼功能障礙、容易蛀牙、容易造成前齒外傷斷裂,甚至引起顳顎關節障礙症、牙周病,肇致發音學習障礙、阻礙顎骨的正常發育…等多種牙科問題。這種齒列不正、咬合不正的原因有很多,多數是來自先天遺傳,如:上顎前突、下顎後縮、先天缺牙、多生齒等,少數則是後天的個人習慣所造成。無論原因為何?齒列不正或咬合不正,都可以經由牙科的齒顎矯正治療,而獲得口腔健康、功能與美觀上的改善。
請參閱圖1,圖1為所繪示為傳統金屬托架矯正器的使用示意 圖。如圖1所示,一金屬托架矯正器8,被用於安置在牙科病患的歪斜牙齒95的靠嘴唇96一側。在少數臨床案例中,當然也會有金屬托架矯正器8安裝在靠舌頭的一側,但,基於清潔容易度、安裝難易度及整體費用的考量,將該金屬托架矯正器8安裝在靠嘴唇96側的方式,還是大多數人選擇的矯正方式。通常,該金屬托架矯正器8會透過一金屬絲線81(通常為鋼絲、鋼線)黏著多個矯正塊82,並讓多個矯正塊82黏著在牙科病患的多個歪斜牙齒95上;然後,利用該金屬絲線81的機械力,來強制扭轉、調整多個歪斜牙齒95,讓該些歪斜牙齒95在三維空間中被逐步地調整、移動至正確的牙位上,以達到「牙齒矯正」、「牙齒整形」、「齒列矯正」的技術效果。
然而,上述傳統金屬托架矯正器8在安裝時,會有金屬絲線81機械力量計算上的誤差、控制力量上的誤差,導致該金屬絲線81的扭轉/移動力量太強時,該歪斜牙齒95調整超過、越過正確的牙齒槽位,該金屬絲線81的扭轉/移動力量太弱時,該歪斜牙齒95位移不足、矯正期太長……等一系列控制問題。此外,圖1的金屬托架矯正器8,會讓牙科矯正的病患清潔不便,反而提高了齲齒及牙周病的發生機率;當然,安裝金屬托架矯正器8方式的矯正方法,其清潔刷牙工作上的難度,也限制了兒童矯正的可能性。
因此,要如何消除金屬絲線81矯正控制的缺失,讓牙科病患在牙齒矯正時期仍能維持正常的刷牙、口腔清潔工作,並讓其牙齒矯正適用於成人、兒童等不同年齡層的病患,這是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努力的目標。
本創作主要目的在消除金屬絲線矯正控制的缺失,克服傳統金屬托架矯正器的矯正位移、矯正角度制控問題,用以達到精準位移、精準角度的矯正控制。
本創作另一目的在提供一分階段矯正的牙套,用以改善並治療牙齒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正的問題,或是利用齒顎矯正之組織變化生物學而達到齒槽骨塑形、整修,甚至可以矯治牙弓過度發育不足問題以幫助牙齒排列,且同時讓牙科病患在牙齒矯正時期仍能維持正常的刷牙、口腔清潔工作。
本創作又一目的在讓牙齒矯正、牙齒整形、齒列矯正、咬合矯正,可以適用於成人、兒童等多個不同年齡層的病患,且達到咬合調整、咬合矯正,使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被誘導萌發,或是逐漸被調整位移至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齒位關係,且讓上下顎骨頭逐漸位移至中心位置(Centric Relation,CR)的對應關係上,用以改善上下顎咬合的穩定性。
本創作再一目的可用以避免呼吸道阻塞,降低或消除打鼾及舌位過低造成的”口呼吸”(Mouth Breathing)狀況,並讓睡眠中止症患者或嚴重打鼾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用以改善其打鼾的症狀,消除打鼾的聲響及頻率,提昇其睡眠品質。
為了解決上述及其他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齒列矯正套件,用以置放於牙科病患的口腔內實施分階段矯正牙齒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正問題,該牙科病患的口腔定義有一指向嘴唇的唇側方向及指向兩邊臉頰的頰側方向,該齒列矯正套件包括有一第一階矯正牙套及一第二階矯正牙套;該 第一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一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該第一階錨定槽位在對應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之處指向該頰側方向上位移一第一擴張距離而設置,該些第一階配合槽位分別在對應牙科病患的其餘牙齒之處指向該頰側方向上位移一第二擴張距離而設置;該第二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二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該第二階錨定槽位的位置相同於該第一階錨定槽位,該第二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一階配合槽位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或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符合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第一類齒位關係。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二擴張距離小於等於1.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且大於0.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二階配合槽位的位置係以該第一階配合槽位的位置為基準,而移動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者轉動一小於30度的角度。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三階矯正牙套,該第三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三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三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三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三階配合槽位,該第三階錨定槽位的位置相同於該第二階錨定槽位,該第三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二階配合槽位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在進一步實施例中,該第三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二階配合槽位為基準,而移動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者轉動一小於30 度的角度。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一階抵舌部位及一第二階抵舌部位,該第一階抵舌部位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的內側,該第二階抵舌部位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的內側;在進一步實施例中,該第一階抵舌部位或該第二階抵舌部位,在指向該唇側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其高度逐漸降低。
如上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一階抵舌部位及一第二階抵舌部位,該第一階抵舌部位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的內側,該第二階抵舌部位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的內側;在進一步實施例中,該第一階抵舌部位或該第二階抵舌部位在中間處設置有一舌下抵托槽。
藉此,本創作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可以消除金屬絲線矯正控制的缺失,克服傳統金屬托架矯正器的矯正位移、矯正角度制控問題,用以達到精準位移、精準角度的矯正控制,並且利用齒顎矯正之組織變化生物學而達到齒槽骨塑形、整修,甚至可以矯治牙弓過度發育不足問題以幫助牙齒排列;還可以讓牙科病患在牙齒矯正時期仍能維持正常的刷牙、口腔清潔工作,而且又能兼顧將牙齒矯正、牙齒整形、齒列矯正、咬合矯正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成人、兒童等多個不同年齡層的牙科病患。此外,本創作的齒列矯正套件可以讓牙科病患咬合調整、咬合矯正,使其第一大臼齒被誘導萌發,或是被逐漸調整位移至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齒位關係,且讓上下顎骨頭逐漸位移至中心位置(Centric Relation,CR)的對應關係上,用以改善上下顎咬合的穩定性。因此,極具有臨床應用及大規範商業化的潛力。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71:計算機
72:牙科軟體
8:金屬托架矯正器
81:金屬絲線
82:矯正塊
LS:唇側方向
BS:頰側方向
PS:顎側方向
C17:第一階錨定槽位
C18:第一階配合槽位
C27:第二階錨定槽位
C28:第二階配合槽位
d1:第一擴張距離
d2:第二擴張距離
10:第一階矯正牙套
11:第一階牙弓部
12:第一階抵舌部位
13:舌下抵托槽
20:第二階矯正牙套
21:第二階牙弓部
22:第二階抵舌部位
91:門齒
92:犬齒
93:第一大臼齒
94:其他臼齒
95:歪斜牙齒
96:嘴唇
97:齒列
98:舌頭
圖1為所繪示為傳統金屬托架矯正器的使用示意圖。
圖2所繪示為齒列矯正套件的製造、使用階段示意圖。
圖3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一取得的牙科病患齒位構造示意圖。
圖5A~圖5C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流程示意圖。
圖6A~圖6B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的立體圖及俯視圖。
圖7A~圖7C所繪示為上下顎的牙弓、齒列咬合該第一階矯正牙套前、後的示意圖。
圖8所繪示為牙科病患的牙齒與該第一階矯正牙套的槽位對應示意圖。
圖9所繪示為第二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
圖10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與該第二階矯正牙套的槽位對應示意圖。
圖11所繪示為第三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
齒顎矯正治療是一種很特殊的口腔治療,其目的在於透過牙科的治療手段來達到「牙齒矯正」、「牙齒整形」、「齒列矯正」的技術效果,使牙科病患的上下顎齒列都能擁有漂亮、整齊、美觀的牙弓輪廓。為了達到上述功能,本創作希望透過製作出一齒列矯正套件,而達到牙齒矯正、牙齒整形的技術效果。請參閱圖2,圖2所繪示為齒列矯正套件的製造、使用階段示意圖。如圖2所示,製造出一齒列矯正套件的第一階矯正牙套10(步驟X101),使牙科病患透過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進行第一階矯正治療(步驟X102),接下來以第一階矯正治療後的成果,再來製造出一齒列矯正套件的第二階矯正牙套20(步驟X103),再讓牙科病患透過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來進行第二階矯正治療(步驟X104)。
其中,請參閱圖3,圖3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在此,該步驟X101可以再往下展開、細分為圖3所示的步驟11~步驟17;如圖3所示,首先,可以透過一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X射線、核磁共振或超音波等儀器,或者是口內掃描、牙齒翻模…等方式而取得一牙科病患的齒位構造圖(步驟11),該齒位構造圖包括但不限於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的數位格式圖檔。請再參閱圖4,透過一計算機71(包括但不限於電腦、手機、伺服計算器等硬體)或一牙科軟體72,來讀取、取得上述的齒位構造圖,即可得到”矯正前”的牙弓、齒列97及每顆牙齒的排列位置、方位角度、指向、凹凸輪廓…等3D空間、結構的可視化(Visualization)特徵。接下來,從該計算機71或牙科軟體72上,針對牙科病患矯正前的牙弓、 齒列97來定義一頰側方向BS(Toward Buccal-Side Direction,亦即,”指向”齒列97的兩側臉頰的方向);請再同時參閱圖5A,如圖5A所示,在指向兩邊臉頰的頰側方向BS上,以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位置為基準而設置一第一擴張距離d1(圖3的步驟12),再依據該第一大臼齒93,在朝向該頰側方向BS上位移該第一擴張距離d1而設置一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圖3的步驟13)。在此,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就是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預計被移位之後的空間位置,且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符合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第一類齒位關係。在此,安格氏分類法乃是依據上下齒列97的第一大臼齒93的前後相對關係,將其對咬關係(Occlusion)分為三類,其中,第一類咬合為Class I Neutrocclusion,其呈現正常的水平覆咬關,上排門齒約略咬在下排門齒的前方1~3mm範圍內。第二類咬合為Class II Distocclusion,呈現上排門齒咬在下排門齒的太過前方,導致過量水平覆咬(Excess Overjet)現象,或者是上排門齒牙冠代償性內縮,導致骨性暴牙現象。第三類咬合為Class III Mesiocclusion,呈現下排門齒咬在上排門齒的前方,導致負向水平覆咬或錯咬(Negative Overjet/Anterior Crossbite),造成下顎前突(俗稱”戽斗”)或上顎後縮的症狀。
再來,如圖5B所示,依據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的位置而設置其餘牙齒(即,除了第一大臼齒93之外的門齒91、犬齒92及其他臼齒94)在該頰側方向BS上的第二擴張距離d2(參閱圖3的步驟14)。其中,每一牙齒的第二擴張距離d2都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牙醫師或牙模技師可以視牙科病患的口腔大小或未來可預測的成長空間(例如小孩,未來口腔會再擴張、變大)而決定擴張的距離,就臨床上來說,通常該第二擴張距離d2會小 於等於1.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且大於0.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亦即:0.2*d1≦d2≦1.2*d1。具體來說,如果是門齒91,則該門齒91的第二擴張距離d2會小於等於0.4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且大於等於0.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亦即:0.2*d1≦d2≦0.4*d1;如果是犬齒92,則該犬齒92的第二擴張距離d2小於等於0.8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且大於等於0.4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亦即:0.4*d1≦d2≦0.8*d1;如果是其他臼齒94,則該些其他臼齒94的第二擴張距離d2小於等於1.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且大於等於0.8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亦即:0.8*d1≦d2≦1.2*d1。也就是說,牙科醫師或牙模技師就可以依據該牙齒的種類來判斷該第二擴張距離d2的調整大小,進而安排設置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來對應該第一大臼齒93之外的所有其餘牙齒(圖3的步驟15)。
接下來如圖5C所示,將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C17、第一階配合槽位C18形成於一第一階牙弓部11上,使其形成一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3D數位化立體結構(圖3的步驟16);如此,即可透過3D列印(3D Printing)的技術,而輸出、得到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實體結構(圖3的步驟17),其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實體結構即如圖6A、圖6B所示。
請參閱圖6A、圖6B,圖6A~圖6B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的立體圖及俯視圖;在此,製作完成的第一階矯正牙套10,其主體部份即是該第一階牙弓部11,該第一階牙弓部11上有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和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此時,如圖7A所示,可讓牙科病患張開嘴巴,讓上下顎的牙弓、齒列97對準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接下來,如圖7B、圖7C所示,該牙科病患閉上嘴巴,以上下牙弓、齒列97來咬合、咬緊該第一階矯正牙套 10。
請同時參閱圖5A~圖5C及圖8,圖8所繪示為牙科病患的牙齒與該第一階矯正牙套的槽位對應示意圖。其中,當該牙科病患使用、咬合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之後,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第一階錨定槽位C17,會對應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所以,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在指向該頰側方向BS上位移了第一擴張距離d1而設置。此外,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分別對應牙科病患的其餘牙齒(即,除了第一大臼齒93之外的門齒91、犬齒92及其他臼齒94),所以,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是在上述的其餘牙齒原始位置之基礎上,朝該頰側方向BS上位移了第二擴張距離d2而設置。如上所述,在執行圖3的步驟12時,其第一擴張距離d1的設置與調整,就會決定該第一大臼齒93對應至該第一階牙弓部11上的位置、方位及角度;在執行圖3的步驟14時,其第二擴張距離d2的設置與調整,就會決定其餘牙齒(除了第一大臼齒93之外的門齒91、大齒92及其他臼齒94)對應至該第一階牙弓部11上的位置、方位及角度。如此一來,牙科醫師或牙模技師即可透過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來預先規劃口腔內上下牙弓、齒列97的第一階段的”期望位移及轉動角度”。然後,讓牙科病患戴著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來讓牙弓、齒列97的每顆牙齒進行位移、轉角,進而達到第一階段矯正的目的。
還有,如圖6A所示,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更包括有一第一階抵舌部位12,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11的內側,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更在中間處設置有一破口狀或U形槽狀的舌下抵托槽13,該舌下抵托槽13係用以容置人類舌部下方的舌繫帶(Ankyloglossia,又稱Tongue-tie),如此,當牙科病患咬住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將其舌部置放在該第一 階抵舌部位12上方時,即可以降低病患不舒服的感覺,增加其使用的意願。另外,如圖7C所示,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在指向該唇側方向LS的相反方向上(即指向顎側方向PS,Palate Side),其高度逐漸降低;如此一來,當牙科病患咬住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讓口腔內的舌頭98置放於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之上,即可藉由提高該舌頭98的高度位置,來使咽喉部的肌肉放鬆,進而打開呼吸道,用以避免呼吸道阻塞,降低或消除打鼾及舌位過低造成的「口呼吸(Mouth Breathing)狀況」。此外,透過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的設置,本創作的第一階矯正牙套10還可以讓睡眠中止症患者或嚴重打鼾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用以改善其打鼾的症狀,消除打鼾的聲響及頻率,提昇其睡眠品質。
此外,執行圖3的步驟11~步驟17,即可完成圖2的步驟X101的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製作。當完成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製作之後,如圖2的步驟X102所示,可讓該牙科病患透過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來進行第一階的矯正治療,其步驟X102的第一階段矯正治療的目的,是因為一般須要進行齒列97矯正的牙科病患,通常都會有牙弓過窄、寬度不夠的問題;所以,在進行個別牙齒的移位、轉動的矯正以前,必須先適度地將該牙弓朝兩個頰側方向BS(即左右兩邊)拉開,使該牙弓在兩個頰側方向BS的寬度擴張、加大,再來根據恆牙大小、空間來預定規劃牙齒的位置,甚至對於牙齒生長空間不足的齒槽骨來進行擴充,或者是讓齒槽骨過度生長的病例來進行骨頭生長抑制。這除了可以增加每個牙齒的容身空間、轉動位移空間之外,還可以讓牙科病患的臉部下巴輪廓修飾得更美麗。此外,依據本案申請人的臨床使用數據表明,使用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牙科病患,可以讓牙弓、齒列 97裡的個別牙齒,以2到6週可以位移1mm的速度,來達到矯正的目的。
接下來請同時參閱圖9、圖10,圖9所繪示為第二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圖10所繪示為第一階矯正牙套與該第二階矯正牙套的槽位對應示意圖。在此,由圖2的步驟X103往下展開、細分為圖9所示的步驟21~步驟25,首先,取得該牙科病患在”第一階矯正”後的齒位構造圖(步驟21),其取得的方式與第一階矯正牙套10的製造方法相同,包括但不限於CT、X射線、核磁共振或超音波等儀器,或者是口內掃描、牙齒翻模…等方式。再來,依據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而設置一第二階錨定槽位C27(步驟22),依據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而調整設置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C28(步驟23)。在進一步的具體實施方式里,該步驟23之中,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的位置,可以是由該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的位置來移動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而設置,或者,由該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的位置來轉動一小於30度的角度而設置;亦即,步驟23里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的位置,是在該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為基準的前提下而微調位移或微調轉角所設置的。因此,如圖10所示,以之前第一階段的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及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為基準,而讓牙醫師或牙模技師決定”第二階段矯正”裡每顆牙齒的”期望位移及轉動角度”,再來調整、設定第二階段的牙齒槽位。之後,將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第二階配合槽位C28形成於一第二階牙弓部21上,使其形成一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3D數位化立體結構(步驟24),再來,即可輸出得到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實體結構(步驟25)。在此,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符合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第一類齒位關係。此外,步驟24、步驟25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3D數位化立體結構、實體結構 的成型、製造,均與前述的”第一階段”相同,故不再贅述。
如此一來,當製作完成的第二階矯正牙套20,其主體部份即是該第二階牙弓部21,該第二階牙弓部21上有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C27和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C28,且,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的位置相同於前述的第一階錨定槽位C17,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則是以前述的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
接下來,即可讓該牙科病患戴上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來進行”第二階段”的牙齒矯正治療(圖2的步驟X104)。在此第二階段矯正的重點,即是該第一大臼齒93置放在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第二階錨定槽位C27上來做為咬合位置的定位,再以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當成一個錨位點,來透過咬合功能訓練而使牙弓上的其他牙齒微調移動或轉動至預定的期望牙位(即”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的位置),達到齒列97的咬合調整、咬合矯正的期望功效,使其第一大臼齒93逐漸移動至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的第一類咬合齒位關係上,且讓上下顎骨頭位移至中心位置(Centric Relation,CR)的對應關係上,用以改善上下顎咬合的穩定性。在此特別說明,牙齒的中心咬合位(Centric Occlusion,CO)關係,是上下牙齒咬合最密合的位置,亦即上下牙齒咬到最大牙齒咬合面的位置;中心位置(Centric Relation,CR)關係,即顎關節的關節頭,其在關節窩的正中間,是最安定的位置。一般而言,安定理想的咬合位置是中心咬合位(CO)與中心位置(CR)相差0.5~1mm。而本創作的齒列矯正套件,可以讓安格氏分類法中Class II、Class III的第二類、第三類咬合不良(Malocclusion)的牙科病患,來針對他的齒列咬合及牙齒位置進行分階段 地調整,使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逐漸分段地被調整、矯正而進入Class I的第一類咬合位置上(即,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的空間位置上)。如此一來,可以讓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被導引而錨固在Class I的第一類咬合位置上,同時可讓上下顎的骨頭保持在中心位置關係(Centric Ralation)上生長,維護顳顎節的健康。甚至,如果該牙科病患是處於乳牙褪去、恆牙初發的萌發時期,那本創作的矯正牙套還可以在青少年時期就調整臉巴、下顎的外表輪廓,讓青少年有更為美麗的臉頰外形。此外,對於患有肌肉功能障礙,像是吞嚥異常舌刺症(tongue)或是逆吞嚥(reverse swallowing)症狀的患者,也可以透過本創作的矯正牙套的咬合訓練,來改善咀嚼功能不足、偏側咀嚼等問題。此外,自1990年代起已有學者發現齒槽骨內有骨形成細胞(成骨細胞,Osteoblast)、骨吸收細胞(噬骨細胞,Osteoclast)在交互作用,影響上下顎齒骨的生長或收縮。當牙科病患使用本創作的齒列矯正套件時,即可透過對上下顎牙齒的機械性咬合,來刺激其口腔敏感的細胞,再將其咬合的機械力量轉換為人體生物性的化學神經訊號,來促使上述的”骨形成細胞”或”骨吸收細胞”活化、激化,進而控制口腔內某局部部位的”骨成長”或”骨吸收”。也就是說,配戴了本創作齒列矯正套件,這些牙科病患的齒槽骨會對該第一階矯正牙套10或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設計輪廓產生相對應的反應,來活化、激化骨形成細胞或骨吸收細胞,進而致使齒槽骨成長或收縮,來達到齒槽骨塑形的目的;如此,即具有顎骨骨形矯正、下巴下顎形狀調整的功能。因此,利用齒顎矯正之組織變化生物學,來達到齒槽骨塑形、骨整修、骨矯正,甚至可以矯治牙弓過度發育或齒槽骨不足問題,以幫助牙齒排列於正確的位置。
當然,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也包括有一第二階抵舌部位及一舌下抵托槽13,用以讓配戴該第二階矯正牙套20的牙科病患能夠提高該舌頭98的高度位置,來使咽喉部的肌肉放鬆,進而打開呼吸道,用以避免呼吸道阻塞,降低或消除打鼾及舌位過低造成的「口呼吸(Mouth Breathing)狀況」,還可以讓睡眠中止症患者或嚴重打鼾患者來進行”呼吸訓練”,達到改善病人打鼾症狀、消除打鼾的聲響及頻率的技術效果。
接下來再由牙醫師依牙科病患的矯正後狀況,視需要而決定是否要接受”第三階段”的矯正,如果需要進行第三階段的矯正,才來進行第三階矯正牙套的製造,請參閱圖11,圖11所繪示為第三階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示意圖。如圖11所示,取得該牙科病患在第二階矯正後的齒位構造圖(步驟31),再依據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而設置一第三階錨定槽位(步驟32),並且依據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C28而調整設置多個第三階配合槽位(步驟33),然後,將該第三階錨定槽位、第三階配合槽位形成於一第三階牙弓部上,使其形成一第三階矯正牙套的3D數位化立體結構(步驟34)。最後,輸出得到該第三階矯正牙套的實體結構(步驟35)。如此一來,所製造的第三階矯正牙套則是包括有一第三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三階牙弓部上的多個第三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三階配合槽位,該第三階錨定槽位的位置會相同於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該第三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且其調整移動的距離可以是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者轉動一小於30度的角度。在此,其第三階段的第三階矯正牙套與第二階段的第二階矯正牙套20之製造方法類似,故不再贅述。該第三階矯正的目的,是在作為第二階段矯正的補充,或是更後段的治療,可以 讓齒列矯正的效果更大,更進一步調整牙科病患的齒列輪廓。
藉此,本創作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製造方法所製造出來的齒列矯正套件,可以分階段製造出不同矯正階段的矯正牙套,設置預定牙齒移動或轉動的牙位,並將該矯正牙套讓牙科病患的來實施口腔內的牙齒分階段矯正,改善並治療牙齒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正的問題,或是利用齒顎矯正之組織變化生物學而達到齒槽骨塑形、整修,甚至可以矯治牙弓過度發育不足問題以幫助牙齒排列於正確的位置。還有,該矯正牙套的第一階抵舌部位12、第二階抵舌部位22可以提高該舌頭98的高度位置,用以避免呼吸道阻塞,降低或消除打鼾及舌位過低造成的「口呼吸(Mouth Breathing)狀況」,並讓睡眠中止症患者或嚴重打鼾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用以改善其打鼾的症狀,消除打鼾的聲響及頻率,提昇其睡眠品質。再者,本創作無需使用傳統金屬絲線矯正控制,沒有金屬托架矯正器的矯正位移、矯正角度制控問題,所以可以達到精準位移、精準角度的矯正控制;還可以讓牙科病患在牙齒矯正時期仍能維持正常的刷牙、口腔清潔工作,而且又能兼顧將牙齒矯正、牙齒整形、齒列矯正、咬合矯正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成人、兒童等多個不同年齡層的牙科病患。因此極具有臨床應用及大規範商業化的潛力。
本創作以實施例說明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所主張之專利權利範圍。其專利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領域而定。凡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專利精神或範圍內,所作之更動或潤飾,均屬於本創作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設計,且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第一階矯正牙套
11:第一階牙弓部
12:第一階抵舌部位
13:舌下抵托槽
C17:第一階錨定槽位
C18:第一階配合槽位

Claims (9)

  1. 一種齒列矯正套件,用以置放於牙科病患的口腔內實施分階段矯正牙齒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正問題,該牙科病患的口腔定義有一指向嘴唇的唇側方向(LS)及指向兩邊臉頰的頰側方向(BS),該齒列矯正套件包括:
    一第一階矯正牙套(10),包括有一第一階牙弓部(11),及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11)上的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和多個第一階配合槽位(C18),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在對應該牙科病患的第一大臼齒(93)之處指向該頰側方向(BS)上位移一第一擴張距離(d1)而設置,該些第一階配合槽位(C18)分別在對應牙科病患的其餘牙齒之處指向該頰側方向(BS)上位移一第二擴張距離(d2)而設置;及
    一第二階矯正牙套(20),包括有一第二階牙弓部(21),及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21)上的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C27)和多個第二階配合槽位(C28),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的位置相同於該第一階錨定槽位(C17),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以該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多個第一階錨定槽位(C17)或多個第二階錨定槽位(C27)符合安格氏分類法(Angle's Classification)的Class I第一類齒位關係。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二擴張距離(d2)小於等於1.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且大於0.2倍的第一擴張距離(d1)。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的位置係以該第一階配合槽位(C18)的位置為基準,而移動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者轉動一小於30度的角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三階矯正牙套,該第三階矯正牙套包括有一第三階牙弓部,及設置於該第三階牙弓部 上的多個第三階錨定槽位和多個第三階配合槽位,該第三階錨定槽位的位置相同於該第二階錨定槽位(C27),該第三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為基準而移動或轉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三階配合槽位以該第二階配合槽位(C28)為基準,而移動該牙齒截面寬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或者轉動一小於30度的角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更包括有一第一階抵舌部位(12)及一第二階抵舌部位(22),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設置於該第一階牙弓部(11)的內側,該第二階抵舌部位(22)設置於該第二階牙弓部(21)的內側。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或該第二階抵舌部位(22),在指向該唇側方向(LS)的相反方向上,其高度逐漸降低。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齒列矯正套件,其中,該第一階抵舌部位(12)或該第二階抵舌部位(22)在中間處設置有一舌下抵托槽(13)。
TW109208683U 2020-07-07 2020-07-07 齒列矯正套件 TWM602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683U TWM602019U (zh) 2020-07-07 2020-07-07 齒列矯正套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8683U TWM602019U (zh) 2020-07-07 2020-07-07 齒列矯正套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019U true TWM602019U (zh) 2020-10-01

Family

ID=74094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8683U TWM602019U (zh) 2020-07-07 2020-07-07 齒列矯正套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201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513B (zh) * 2020-07-07 2021-07-11 黃奇卿 齒列矯正套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84758B (zh) * 2020-10-22 2022-11-21 日商羊醫股份有限公司 肌肉機能療法裝置
TWI814548B (zh) * 2021-08-26 2023-09-01 洪澄祥 牙齒矯正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3513B (zh) * 2020-07-07 2021-07-11 黃奇卿 齒列矯正套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84758B (zh) * 2020-10-22 2022-11-21 日商羊醫股份有限公司 肌肉機能療法裝置
TWI814548B (zh) * 2021-08-26 2023-09-01 洪澄祥 牙齒矯正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6095B (zh) 齒列矯正牙套的製造方法
Yanagita et 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with complex problems of lateral open bite and severe crowding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miniscrew anchorage and lingual orthodontic brackets
TWM602019U (zh) 齒列矯正套件
McLaughlin et al. Finishing with the preadjusted orthodontic appliance
Sharma Orthodontic management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patients
CN114145864A (zh) 一种多维度牵引埋伏牙的个性化矫治装置
CN215273462U (zh) 齿列矫正套件
CN113893046B (zh) 齿列矫正套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7379200A (zh) 以上颌咬合结构引导下颌生长重建的早期矫治器制作方法
CN212650933U (zh) 齿列矫正套件
Sundrani et al. Surgical orthodontic correction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 with vertical maxillary excess and gummy smile-A case report
TWI733513B (zh) 齒列矯正套件及其製造方法
Park et al. Lateral open bite and crossbite correction in a class III patient with missing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Ongelina et al. Management of dento-maxillary disharmony in angle class I malocclusion with anterior crowding, midline shifting, and deep bite: a case report
Teixeira et al.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open bite using CTOR Plates
Sun et al. Arch expansion efficiency of clear aligner on patients with mixed dentition using 3ship digital oral scanner
US20230363856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thodontic Appliance Using Bone expansion for Dental Alignment
Xiang et al. Treatment of an anterior open bite, bimaxillary protrusion and mesiocclusion by the extraction of premolars and the use of clear aligners
ChI et al. Adolescent patient with bilateral crossbite treated with 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a case report evaluated by the 3d laser scanner, and using FESA method
Narmada et al. Non-extraction treatment of Class II Division 2 malocclusion with cover bite: a case report
RU2812389C1 (ru) Способ ортодонтического лечения зубочелюстных аномалий и элайнер для реализации способа
Fowler A comparison of root resorption between invisalign treatment and contemporary orthodontic treatment
Yohana et al. A Management of Anterior Crossbite with Removable Posterior Bite Riser, Composite Inclined Plane, or Fixed Appliance
Inami TADs with a Fully Customized CAD‐CAM Lingual Bracket System
Choi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pplication of Orthodontic Miniscrews and Their Long‐term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