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2413U -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 Google Patents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2413U
TWM592413U TW108213455U TW108213455U TWM592413U TW M592413 U TWM592413 U TW M592413U TW 108213455 U TW108213455 U TW 108213455U TW 108213455 U TW108213455 U TW 108213455U TW M592413 U TWM592413 U TW M59241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ip
rotating
brake lever
adjustment structure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3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國禎
Original Assignee
柏霖動機實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柏霖動機實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柏霖動機實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3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2413U/zh
Publication of TWM592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241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包含一基座、一握把桿、一彈性件及一撥動件。基座具有一樞接部;握把桿設有相互連通之一第一槽室及一第二槽室,握把桿以第一槽室供樞設基座之樞接部,第一槽室內設有一承接部對著樞接部;彈性件兩端分別定位於樞接部及承接部;撥動件具有一操作部及一轉動部,操作部設於握把桿之外側,轉動部定位於第二槽室且軸接於操作部,轉動部具有一旋轉軸心及複數設於旋轉軸心周圍之抵接面,各抵接面與旋轉軸心不等距,樞接部抵靠於其中一抵接面,藉此,本創作操作部得被撥動並驅使轉動部旋轉,以另一抵接面抵靠於第二止擋面,進而調節基座與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

Description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剎車拉桿的相關領域,尤指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按,目前機車的剎車操作係以按壓剎車把手進行剎車,但傳統剎車把手與機車握把的握距及角度均屬固定,其中,每個駕駛者的手掌大小及握力各異,當剎車把手與機車握把的握距較寬時,對於手掌較小的駕駛者來說,根本無法完全按壓剎車把手進行剎車,造成駕駛者無法即時停車,容易發生交通意外。
目前相關業者根據上述之固定式剎車把手的缺點進行改良,如台灣新型專利M435418,係為一種機車剎車把手,其主要結構在於一組接件、一承接件、一定位凸輪、一撥動件、一桿件及一延伸桿,其中,撥動件可帶動定位凸輪旋轉,並利用定位凸輪之抵靠部抵於組接件之滾輪的距離改變,用以調整桿件與機車握把間之擴張角度,並以承接件之彈簧受壓之彈性力回推鋼珠,使鋼珠抵於撥動件的連續凹弧,而能明顯的感受到分段調整作用。
然而,上述機車剎車把手的結構組件複雜,且定位凸輪之抵靠部係呈波浪凹弧狀而設在定位凸輪的部分周緣,使得各抵靠部間互為鄰近,因此組接件之滾輪容易在抵靠部上晃動,使得撥動件發生跳齒,導致剎車把手隨意改電操作角度,進而提升交通意外的發生率。
本案的目的在於,解決習知可調整式剎車把手容易影響剎車把手的角度,據此本創作提供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能提供安全調整基座與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包含一基座、一握把桿、一彈性件及一撥動件。基座具有一樞接部,樞接部之側邊設有一第一止擋面及一第二止擋面;握把桿樞接於基座,握把桿設有相互連通之一第一槽室及一第二槽室,握把桿以第一槽室供容設樞接部,第一槽室內設有一承接部對著第一止擋面,握把桿於第二槽室兩側具有一第一側部及一第二側部;彈性件設於基座與握把桿間,彈性件之一端抵頂於第一止擋面,而另一端抵頂於承接部,且第一止擋面受彈性件驅動而使第二止擋面朝第二槽室移動;撥動件軸設於握把桿,撥動件具有一操作部及一轉動部,操作部穿透於第一側部,並位於第一側部之外側,轉動部設於第二槽室且軸接於操作部,轉動部遠離操作部之一端定位於第二側部,轉動部具有一旋轉軸心及複數設於旋轉軸心周圍之抵接面,各抵接面與旋轉軸心不等距,第二止擋面抵靠於其中一抵接面,其中,操作部得被撥動並驅使轉動部旋轉,以另一抵接面抵靠於第二止擋面,進而調節基座與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
藉此,本創作藉由彈性件及撥動件的配合,使撥動件之轉動部無法輕易旋轉,且撥動件與基座不易磨耗而毀損,提供安全調整基座與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進而調節握把桿與車體把手間的握距,達到安全操作的效益。
為便於說明本創作於上述新型內容一欄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茲以具體實施例表達。實施例中各種不同物件係按適於列舉說明之比例,而非按實際元件的比例予以繪製,合先敘明。
請參閱圖1至圖8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包含一基座10、一握把桿20、一彈性件30及一撥動件40。
基座10,其安裝於車體100,如機車或自行車,基座10具有一樞接部11,樞接部11之兩面貫穿有一穿孔12,且樞接部11之側邊設有一第一止擋面111及一第二止擋面112,第一止擋面111凹弧設於第二止擋面112之一側,基座10更具有一套管13,套管13用以穿透於穿孔12,且套管13之兩端約略凸出基座10。
握把桿20,其樞接於基座10之樞接部11,握把桿20設有相互連通之一第一槽室21及一第二槽室22,本創作握把桿20以第一槽室21提供容設基座10之樞接部11,其中,握把桿20具有連通於第一槽室21之兩樞接孔23,各樞接孔23用於對著基座10之穿孔12,再透過一鎖件50穿設於握把桿20之樞接孔23及基座10之穿孔12進行樞設連接,此時鎖件50套設於套管13中,且套管13之兩端分別抵靠於握把桿20之內側,藉以基座10之第一止擋面111與第二止擋面112分別容設於握把桿20之第一槽室21中。
請配合圖2及圖3所示,握把桿20設有一承接部24、一第一側部25及一第二側部26,承接部24設於第一槽室21內並對著基座10之第一止擋面111,第一側部25與第二側部26分別設於第二槽室22之兩側,其中,本創作握把桿20之一側設有一開口27,開口27連通於第二槽室22,握把桿20於第二槽室22位置更設有一定位孔28及一滑溝29,定位孔28開放設於第一側部25,本創作定位孔28係從開口27朝握把桿20之另一側方向凹設,滑溝29對應定位孔28設於第二側部26內側,且第二側部26之內側於滑溝29內凹設有一窩槽291,用來作為撥動件40之定位功能。
彈性件30,其定位於基座10與握把桿20間,本創作彈性件30係為壓縮彈簧,彈性件30之一端抵頂於基座10之第一止擋面111,而彈性件30之另一端抵頂於握把桿20之承接部24,此時彈性件30設於基座10之第一槽室21,且基座10之第一止擋面111受彈性件30彈性抵推,而驅使第二止擋面112常態地朝握把桿20之第二槽室22移動。
撥動件40,其軸設於握把桿20,撥動件40具有一操作部41及一轉動部42,操作部41穿透於握把桿20之第一側部25,且操作部41位於第一側部25之外側,轉動部42設於第二槽室22並軸接於操作部41,且轉動部42遠離操作部41之一端定位於第二側部26上,轉動部42具有一旋轉軸心L及複數設於旋轉軸心L周圍之抵接面421,各抵接面421與旋轉軸心L不等距,且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受彈性件30驅動而緊迫抵靠在轉動部42之其中一抵接面421。
請配合圖2至圖4所示,撥動件40具有一連接於操作部41與轉動部42間之頸部43,本創作操作部41、轉動部42與頸部43係為一體成型,且撥動件40之頸部43置於握把桿20之定位孔28內,而撥動件40更具有一定位部44,定位部44遠離頸部43設於轉動部42底端,且定位部44能沿滑溝29移動並定位於第二側部26內側,其中,定位部44係為滾珠,轉動部42內部沿旋轉軸心L設有一彈簧45,彈簧45用以抵頂定位部44,而使定位部44抵接於滑溝29內,並能沿滑溝29輕鬆移動,並能對應定位在滑溝29之窩槽291中,使撥動件40之轉動部42固定在握把桿20之第二槽室22中。
請配合圖2及圖4所示,撥動件40之操作部41具有一圓盤411以及圓盤411上間隔設有複數撥動塊412,圓盤411承靠於第一側部25之外側,操作部41以各撥動塊412提供駕駛者手部撥動,轉動部42設有複數弧面422,各弧面422分別連接於兩相鄰抵接面421之間,且各弧面422彼此為非同圓心之圓弧,而操作部41之撥動塊412分別對應各弧面422延伸凸出,其中,轉動部42之抵接面421係為平面,且旋轉軸心L至各弧面422之最大距離大於旋轉軸心L至各抵接面421之距離。
此外,抵接面421具有一第一抵接面4211、一第二抵接面4212及一第三抵接面4213,旋轉軸心L與第一抵接面4211間設有一第一間距T1,旋轉軸心L與第二抵接面4212間設有一第二間距T2,旋轉軸心L與第三抵接面4213間設有一第三間距T3,第一間距T1大於第二間距T2,第二間距T2大於第三間距T3,也就是說,當第二止擋面112抵靠在第一抵接面4211時,第一間距T1大於第二間距T2及第三間距T3為,因此基座10與握把桿20間的操作角度為最大,換言之,當第二止擋面112抵靠在第三抵接面4213時,基座10與握把桿20間的操作角度為最小。
再者,弧面422具有一連接於第一抵接面4211與第二抵接面4212之第一弧面4221、一連接於第二抵接面4212與第三抵接面4213之第二弧面422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抵接面4211與第三抵接面4213之第三弧面4223,而旋轉軸心L與第一弧面4221間設有一第一最大距離D1,旋轉軸心L與第二弧面4222間設有一第二最大距離D2,旋轉軸心L與第三弧面4223間設有一第三最大距離D3,第一最大距離D1大於兩相鄰之第一間距T1及第二間距T2,第二最大距離D2大於兩相鄰之第二間距T2及第三間距T3,第三最大距離D3大於兩相鄰之第一間距T1及第三間距T3;值得說明的是,本創作彈性件30具有高彈性強度,使得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受彈性件30強力抵推而緊迫抵貼於轉動部42之抵接面421,此時轉動部42之弧面422處於該抵接面421之兩側,當使用者在調整撥動件40時,需施予較大調整力以抵抗彈性件30之彈力,並使轉動部42之弧面422逐漸導向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才能達到撥動件40轉動調整操作角度的效果;緣此,本創作撥動件40受到彈性件30與轉動部42之弧面422的定位,而無法藉由單手輕易轉動,且轉動部42之弧面422能防止握把桿20發生跳齒的狀況,達到安全操作的實用性。
請配合圖5所示,本創作調整前之基礎係以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抵靠在轉動部42之第三抵接面4213進行說明;當駕駛者欲調整擴大握把桿20與車體100把手的握距時,請配合圖6所示,駕駛者需先藉由其中一隻手將握把桿20朝遠離車體100把手向前扳動,使握把桿20之承接部24壓縮彈性件30,以解除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與轉動部42之第三抵接面4213的抵接關係,後續駕駛者得再藉由另一隻手撥動操作部41正轉或反轉;請配合圖4、圖6至圖8所示,本創作轉動部42受操作部41正轉驅動而旋轉,使得第三弧面4223能順利導向第二止擋面112,即轉動部42能將第三抵接面4213旋轉至第一抵接面4211,最後鬆開彈性件30的壓縮關係,使基座10之第二止擋面112轉換抵靠在轉動部42之第一抵接面4211上,據以基座10與握把桿20間的操作角度能明顯提升,達到擴大握把桿20與車體100把手間的握距之目的。
據此,本創作組件簡單,係藉由彈性件30及撥動件40的配合,使撥動件40之轉動部42無法輕易旋轉,且撥動件40與基座10不易磨耗而毀損,防止握把桿20發生跳齒的狀況,達到安全操作的效益。
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創作而已,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範圍。
100:車體 412:撥動塊 10:基座 42:轉動部 11:樞接部 421:抵接面 111:第一止擋面 4211:第一抵接面 112:第二止擋面 4212:第二抵接面 12:穿孔 4213:第三抵接面 13:套管 422:弧面 20:握把桿 4221:第一弧面 21:第一槽室 4222:第二弧面 22:第二槽室 4223:第三弧面 23:樞接孔 43:頸部 24:承接部 44:定位部 25:第一側部 45:彈簧 26:第二側部 50:鎖件 27:開口 L:旋轉軸心 28:定位孔 T1:第一間距 29:滑溝 T2:第二間距 291:窩槽 T3:第三間距 30:彈性件 D1:第一最大距離 40:撥動件 D2:第二最大距離 41:操作部 D3:第三最大距離 411:圓盤
圖1係為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 圖2係為本創作之結構分解圖。 圖3係圖1沿剖面線3-3之剖視圖,表示撥動件之頸部套設於握把桿之定位孔,且轉動部定位在第二槽室中。 圖4係為本創作撥動件之仰視圖。 圖5係圖1之局部剖視圖,表示基座的第二止擋面抵靠在轉動部的第一抵接面上。 圖6係為本創作之實施調整狀態圖。 圖7係為本創作之實施狀態剖視圖(一),表示握把桿受扳動而壓縮彈性件,使撥動件之操作部得以被撥動而驅使轉動部旋轉。 圖8係為本創作之實施狀態剖視圖(二),表示轉動部調整至第三抵接面,進而減少基座與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
10:基座
11:樞接部
111:第一止擋面
112:第二止擋面
12:穿孔
28:定位孔
29:滑溝
291:窩槽
30:彈性件
40:撥動件
13:套管
20:握把桿
21:第一槽室
22:第二槽室
23:樞接孔
24:承接部
25:第一側部
26:第二側部
27:開口
41:操作部
411:圓盤
412:撥動塊
42:轉動部
421:抵接面
422:弧面
44:定位部
45:彈簧
50:鎖件

Claims (12)

  1. 一種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包含: 一基座,其具有一樞接部,該樞接部之側邊設有一第一止擋面及一第二止擋面; 一握把桿,其樞接於該基座,該握把桿設有相互連通之一第一槽室及一第二槽室,該握把桿以該第一槽室供容設該樞接部,該第一槽室內設有一承接部對著該第一止擋面,該握把桿於該第二槽室兩側具有一第一側部及一第二側部; 一彈性件,其設於該基座與該握把桿間,該彈性件之一端抵頂於該第一止擋面,而另一端抵頂於該承接部,且該第一止擋面受該彈性件抵推而驅使該第二止擋面朝該第二槽室移動;以及 一撥動件,其軸設於該握把桿,該撥動件具有一操作部及一轉動部,該操作部穿透於該第一側部,並位於該第一側部之外側,該轉動部設於該第二槽室且軸接於該操作部,該轉動部遠離該操作部之一端定位於該第二側部,該轉動部具有一旋轉軸心及複數設於該旋轉軸心周圍之抵接面,各該抵接面與該旋轉軸心不等距,該第二止擋面抵靠於其中一抵接面,其中,該操作部得被撥動並驅使該轉動部旋轉,以另一抵接面抵靠於該第二止擋面,進而調節該基座與該握把桿間的操作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握把桿之一側設有一開口連通於該第二槽室,該握把桿於該第二槽室位置更設有一定位孔及一滑溝,該定位孔穿透於該第一側部,並從該開口朝該握把桿之另一側凹設,該滑溝對應該定位孔設於該第二側部內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撥動件更具有一頸部及一定位部,該頸部連接於該操作部與該轉動部間而置於該定位孔內,且該轉動部由該開口進入該第二槽室,該定位部遠離該頸部設於該轉動部之底端,該定位部軸接於該滑溝。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轉動部內部沿該旋轉軸心設有一彈簧,該定位部受該彈簧抵頂而抵接於該滑溝。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第二側部之內側於該滑溝內凹設有一窩槽,該定位部軸接於該窩槽中。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操作部、該轉動部與該頸部為一體成型。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轉動部設有複數弧面,所述抵接面係為平面,所述弧面分別連接於所述抵接面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所述弧面彼此為非同圓心之圓弧。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旋轉軸心至所述弧面之最大距離大於該旋轉軸心至所述抵接面之距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所述抵接面具有一第一抵接面、一第二抵接面及一第三抵接面,該旋轉軸心與該第一抵接面間設有一第一間距,該旋轉軸心與該第二抵接面間設有一第二間距,該旋轉軸心與該第三抵接面間設有一第三間距,該第一間距大於該第二間距,該第二間距大於第三間距。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操作部具有一承靠於該第一側部之圓盤,該圓盤上間隔設有複數撥動塊,所述撥動塊分別對應所述弧面延伸凸出。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其中,該彈性件係為壓縮彈簧。
TW108213455U 2019-10-09 2019-10-09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TWM592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3455U TWM592413U (zh) 2019-10-09 2019-10-09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3455U TWM592413U (zh) 2019-10-09 2019-10-09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2413U true TWM592413U (zh) 2020-03-21

Family

ID=70768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3455U TWM592413U (zh) 2019-10-09 2019-10-09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24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0927B (zh) * 2020-08-12 2021-03-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把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0927B (zh) * 2020-08-12 2021-03-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把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891434A (en) Ratchet wrench
US6405620B2 (en) Structure for rotating and locating screwdriver handle
US20060042425A1 (en) Hand tool having an adjustable head with a joint lock mechanism
US7222558B2 (en) Gripping pliers
US9789593B2 (en) Socket ratchet wrench
US20070256524A1 (en) Ratchet driver
US11745320B2 (en) Torque wrench
US7066055B1 (en) Ratchet wrench that can release socket rapidly
US5859371A (en) Spring device of a torque wrench
TWM592413U (zh) 剎車拉桿之握距調整結構
US7509894B2 (en) Power tool
JP2001247029A (ja) ブレーキ装置
US20130008755A1 (en) Clutch Capable of Force Transmission in a Selected One of Two Directions
US6257097B1 (en) Ratchet tool having an eccentric rotator
US6588246B2 (en) Finely adjustable swivel head of a rivet tool with clicking sound
US20020092387A1 (en) Angle adjustable joint between a wrench head and a shank
US5865064A (en) Brake lever stroke adjusting mechanism
US20080141833A1 (en) Ratchet wrench with rotatable head
US20210094103A1 (en) Power tool structure
US7017455B2 (en) Handle of a hand tool
US11904443B2 (en) Positioning clamp and clamp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M587579U (zh) 搖擺棘輪工具結構
US10569141B2 (en) Down-pressed clamp base
EP1247720A3 (en) Steering column tilt assembly
TWM585744U (zh) 內藏式剎車把手的調整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