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9662U -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9662U
TWM579662U TW108202303U TW108202303U TWM579662U TW M579662 U TWM579662 U TW M579662U TW 108202303 U TW108202303 U TW 108202303U TW 108202303 U TW108202303 U TW 108202303U TW M579662 U TWM579662 U TW M57966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corner
waterproof
sheet body
waterproof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2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介豪
潘熙華
Original Assignee
陳介豪
潘熙華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陳介豪, 潘熙華 filed Critical 陳介豪
Priority to TW108202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9662U/zh
Publication of TWM579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9662U/zh

Links

Landscapes

  • Finishing Wall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係為一種解決用於防水之防水塗層無法均勻塗佈建築物之角隅位置的陽角防水結構,本創作主要係包括有一第一防水片體、一第二防水片體與一第三防水片體;藉此,本創作之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主要係依據建築物之設計規格而額外於角隅位置置入複數個具有防水功效之防水片體的硬體設計,以結合成具有陽角態樣的防水框架,有效解決傳統使用塗佈工具塗佈防水漆或防水膠而無法觸及角隅位置之缺點,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

Description

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尤其是指一種解決用於防水之防水塗層無法均勻塗佈建築物之角隅位置的陽角防水結構。
按,在一般建築物的牆體建造過程中,無論是內牆、外牆或是樓地板等,皆需要在磁磚、地磚或大理石等結構貼附前,進行防水工程步驟,才能免除滲水的疑慮,而一般的防水步驟多是使用人工方式以塗佈工具(例如滾輪、毛刷、噴塗)在牆面或地板表面塗佈防水塗層(例如防水漆或防水膠)而達成,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為傳統防水塗層施作示意圖,以及傳統防水塗層之角隅位置放大圖,其中一建築物(A)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牆面(A1)、一第二牆面(A2),以及一地板(A3)。當混擬土澆灌並乾涸後,建築工人即可使用一塗佈工具(B)沾附一防水塗料(例如防水漆或防水膠) (圖式未標示)塗佈於該第一牆面(A1)、該第二牆面(A2)與該地板(A3)之表面上,以形成一具有防水功能之防水塗層(C)。
然而,由於該塗佈工具(B)的尺寸與造型限制而無法有效將防水漆或防水膠等塗佈於該第一牆面(A1)、該第二牆面(A2)及該地板(A3)之共同交界處(稱為角隅位置),以至於會在該角隅位置形成有一未塗佈區域(C1),當建築物外觀經過風吹日曬雨打後,滲水的疑慮即會從該些角隅位置開始發生,輕則為潮濕、發霉或產生壁癌等現象,重則為滲水或漏水等情形,將嚴重影響住戶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再者,該建築物(A)於建造時係以混擬土澆灌方式先舖設該地板(A3),而待該地板(A3)乾涸後再以混擬土澆灌方式建造該第一牆面(A1)及該第二牆面(A2),因此該第一牆面(A1)、該第二牆面(A2)及該地板(A3)的共同交界處(該角隅位置)存在著介面接合不完全的問題而形成隙縫,稱之為層縫(D);然而,即使以毛刷或噴塗方式將防水塗料塗佈於層縫(D)並形成防水塗層以企圖克服該未塗佈區域(C1),但當建築物經時日久後層縫(D)會稍微變大,這導致防水塗層龜裂而失去防水效果,因此滲水的疑慮即會從該角隅位置開始發生。
因此,如何藉由創新的硬體設計,有效解決塗佈工具於建築物之角隅位置無法完整塗佈防水漆或防水膠之缺點,以及有效地克服建築結構的層縫漏水的問題,以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目的,是建築物防水工程等相關產業的開發業者與相關研究人員需持續努力克服與解決之課題。
緣是,創作人有鑑於此,並藉由其豐富之專業知識及多年之實務經驗所輔佐,而加以改良創作一種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解決用於防水之防水塗層無法均勻塗佈建築物之角隅位置的陽角防水結構,以及有效地克服建築結構的層縫漏水的問題。本創作主要係依據建築物之設計規格而額外於角隅位置置入複數個具有防水功效之防水片體的硬體設計,以結合成具有陽角態樣的防水框架,有效解決傳統使用塗佈工具塗佈防水漆或防水膠而無法觸及角隅位置之缺點,並且解決建築物經時日久後層縫變大,導致防水塗層龜裂而失去防水效果的問題,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者。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角隅結構,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防水片體、一第二防水片體,以及一第三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之一端部係對應與第一防水片體之一端部接合,以與第一防水片體之間夾設有一第一角隅夾角,其中第一角隅夾角係大於180度且小於360度;第三防水片體係與第一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對應接合,以對應第一角隅夾角而形成一L型之態樣,且第三防水片體分別與第一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之間係夾設有一第二角隅夾角,以及一第三角隅夾角;其中,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且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防水片體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防水片體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三防水片體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與第三防水片體皆為塑膠防水片體。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與第三防水片體係為一體成型。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防水片體、第二防水片體與第三防水片體之厚度係介於0.5毫米(millimeter,mm)至10毫米(mm)之間。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約為270度,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約為90度,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約為90度。
此外,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本創作人另提出一種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係適用或應用於一建築物之防水功能,建築物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牆體、一第二牆體,以及一第三牆體,其中第一牆體係包括有一第一壁面,以及一第一黏著層,第二牆體係包括有一第二壁面,以及一第二黏著層,而第三牆體係包括有一第三壁面,以及一第三黏著層,其主要特徵在於:至少包含一如上所述之角隅結構,該第一防水片體係藉由第一黏著層貼附於第一壁面,而第二防水片體係藉由第二黏著層貼附於該第二壁面,且第三防水片體係藉由第三黏著層貼附於第三壁面。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牆體係與第二牆體之間夾設有一第一夾角,第一牆體係與第三牆體之間夾設有一第二夾角,而第二牆體係與第三牆體之間夾設有一第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一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二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二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三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一夾角,且第二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二夾角,以及第三角隅夾角係大於或等於第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牆體與第二牆體係分別以水泥牆、磚牆、木板牆或石膏板牆等其中之一種態樣呈現。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三牆體係以地板或天花板等其中之一種態樣呈現。
在本創作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黏著層、第二黏著層與第三黏著層係為防水塗層。
藉此,本創作之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主要係依據建築物之設計規格而額外於角隅位置置入複數個具有防水功效之防水片體的硬體設計,以結合成具有陽角態樣的防水框架,有效解決傳統使用塗佈工具塗佈防水漆或防水膠而無法觸及角隅位置之缺點,並且解決建築物經時日久後層縫變大,導致防水塗層龜裂而失去防水效果的問題,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首先,請參閱第3圖所示,為本創作角隅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整體結構外觀示意圖,其中本創作之角隅結構(10)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防水片體(11)、一第二防水片體(12),以及一第三防水片體(13)。
該第一防水片體(11)係為一厚度介於0.5mm至10mm之間的塑膠防水片體,其中該第一防水片體(11)係由防水材質(其材質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防水織物等)所製備而成。
該第二防水片體(12)之一端部係對應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之一端部接合,以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之間夾設有一第一角隅夾角(α),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大於180度小於360度;在本創作其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防水片體(12)係為一厚度介於0.5mm至10mm之間的塑膠防水片體,其中該第二防水片體(12)係由防水材質(其材質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防水織物等)所製備而成。且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大於180度且小於360度,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呈現為一種外凸的陽角結構。
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對應接合,以對應該第一角隅夾角(α)而形成一L型之態樣,且該第三防水片體(13)分別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之間係夾設有一第二角隅夾角(β),以及一第三角隅夾角(γ);其中,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且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在本創作其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為一厚度介於0.5mm至10mm之間的塑膠防水片體,其中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由防水材質(其材質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防水織物等)所製備而成。
特別說明的是,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及該第三防水片體(13)皆具有至少4500毫米水柱(mmH 2O)之耐水壓性;較佳地,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及該第三防水片體(13)皆具有至少10000毫米水柱(mmH 2O)之耐水壓性;更佳地,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及該第三防水片體(13)皆具有至少20000毫米水柱(mmH 2O)之耐水壓性。當然,最佳地該角隅結構(10)為一體成型,換言之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以一體成型的方式結合,以確保該角隅結構(10)的耐水壓性。一體成型的方式可以是防水織物摺疊方式、射出成型的方式或者澆灌鑄造的方式。
較佳地,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約為265度至275度,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約為85度至95度,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約為85度至95度;較佳地,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為270度,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為90度,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為90度,以符合一般建築物通常的角隅角度,進而適合量產製造。
此外,請一併參閱第4圖至第6圖所示,為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建築物牆體設置示意圖、角隅防水結構設置示意圖,以及角隅防水結構設置側視圖(一)、(二),其中本創作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係可適用或應用於一建築物(20)之防水功能,用以遮蔽該建築物(20)未能塗佈防水之黏著層的缺陷區域(30)(或者稱未塗佈區域,如先前技術所述),該建築物(20)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牆體(21)、一第二牆體(22),以及一第三牆體(23)。其中該第一牆體(21)係包括有一第一壁面(211),以及一第一黏著層(212);該第二牆體(22)係包括有一第二壁面(221),以及一第二黏著層(222);而該第三牆體(23)係包括有一第三壁面(231),以及一第三黏著層(232)。其主要特徵在於:至少一如上所述之角隅結構(10)的該第一防水片體(11)係藉由該第一黏著層(212)貼附於該第一壁面(211),而該第二防水片體(12)係藉由該第二黏著層(222)貼附於該第二壁面(221),且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藉由該第三黏著層(232)貼附於該第三壁面(231)。其中,該第一黏著層、該第二黏著層及該第三黏著層係皆為防水塗層。
此外,在本創作其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角隅結構(10)係可由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一體成型的態樣設置,其中該一體成型的形成方式係可使用射出成形、鑄造或澆灌等其中之一種方法製備而成,亦即施工人員係可在工廠等區域先將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以射出成形之方式組合成所需之框架態樣,再送至建築物(20)之角隅位置置放,即可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此外,該角隅結構(10)亦可由單獨成形之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以兩兩呈90度的態樣設置,亦即該施工人員可以將獨立之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運送建築工地後,再依該建築物(20)之不同尺寸進行組裝,亦可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功效。
也就是說,請一併參閱第8圖與第9圖所示,為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於浴室設置示意圖,以及其二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於陽台設置示意圖,其中當該施工人員使用一塗佈工具(圖式未標示)分別於浴室(如第7圖所示)或陽台(如第8圖所示)之第一牆體(21)、該第二牆體(22)與該第三牆體(23)塗佈具有防水性質之該第一黏著層、該第二黏著層與該第三黏著層卻無法塗佈所有的角隅位置時,該施工人員即可將本創作之角隅結構(10)設置在該建築物(20)之角隅位置,之後再貼附相關的磁磚或地磚等,即可彌補該第一黏著層、該第二黏著層與該第三黏著層防水功效的不足之處,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20)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
此外,請再度參閱第4圖,該建築物(20)之第一牆體(21)與該第二牆體(22)係分別以水泥牆、磚牆、木板牆或石膏板牆等其中之一種態樣呈現,而該第三牆體(23)係以地板或天花板等其中之一種態樣呈現;再者,該第一牆體(21)之一端部係與該第二牆體(22)之一端部夾設有一第一夾角(α′),該第一牆體(21)之另一端部係與該第三牆體(23)之一端部夾設有一第二夾角(β′),該第二牆體(22)之另一端部係與該第三牆體(23)之另一端部夾設有一第三夾角(γ′),該第一夾角(α′)的角度係大於180度小於360度,且該第一夾角(α′)、該第二夾角(β′)與該第三夾角(γ′)係呈現為一種外凸的陽角結構。
此外,該第一角隅夾角(α)應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α′),或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二夾角(β′),或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三夾角(γ′);或者,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α′),且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二夾角(β′),以及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三夾角(γ′),也就是說,當該角隅結構(10)之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分別以防水塗層(例如彈性水泥層)態樣呈現之該第一黏著層(212)、該第二黏著層(222)與該第三黏著層(232)黏著於該第一牆體(21)、該第二牆體(22)與該第三牆體(23)時,較大的角隅夾角可完全覆蓋該建築物(20)之夾角,即可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20)之全域防水的主要優勢。
由上述之實施說明可知,本創作與現有技術與產品相較之下,本創作具有以下優點:本創作之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主要係依據建築物之設計規格而額外於角隅位置置入複數個具有防水功效之防水片體的硬體設計,以結合成具有陽角態樣的防水框架,有效解決傳統使用塗佈工具塗佈防水漆或防水膠而無法觸及角隅位置之缺點,並且解決建築物經時日久後層縫變大,導致防水塗層龜裂而失去防水效果的問題,確實達到整體建築物全域防水之主要優勢。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角隅結構與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的確能藉由上述所揭露之實施例,達到所預期之使用功效,且本創作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之規定與要求。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之申請,懇請惠予審查,並賜准專利,則實感德便。
惟,上述所揭之圖示及說明,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非為限定本創作之保護範圍;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之人士,其所依本創作之特徵範疇,所作之其它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創作之設計範疇。
(傳統)
(A)‧‧‧建築物
(A1)‧‧‧第一牆面
(A2)‧‧‧第二牆面
(A3)‧‧‧地板
(B)‧‧‧塗佈工具
(C)‧‧‧防水塗層
(C1)‧‧‧未塗佈區域
(D)‧‧‧層縫
(本創作)
(10)‧‧‧角隅結構
(11)‧‧‧第一防水片體
(12)‧‧‧第二防水片體
(13)‧‧‧第三防水片體
(20)‧‧‧建築物
(21)‧‧‧第一牆體
(211)‧‧‧第一壁面
(212)‧‧‧第一黏著層
(22)‧‧‧第二牆體
(221)‧‧‧第二壁面
(222)‧‧‧第二黏著層
(23)‧‧‧第三牆體
(231)‧‧‧第三壁面
(232)‧‧‧第三黏著層
(30)‧‧‧缺陷區域
(α)‧‧‧第一角隅夾角
(β)‧‧‧第二角隅夾角
(γ)‧‧‧第三角隅夾角
(α′)‧‧‧第一夾角
(β′)‧‧‧第二夾角
(γ′)‧‧‧第三夾角
第1圖:傳統防水塗層施作示意圖。 第2圖:傳統防水塗層之角隅位置放大圖。 第3圖:本創作角隅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整體結構外觀示意圖。 第4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建築物牆體設置示意圖。 第5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設置示意圖。 第6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設置側視圖(一)。 第7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設置側視圖(二)。 第8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一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於浴室設置示意圖。 第9圖:本創作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二較佳實施例之角隅防水結構於陽台設置示意圖。

Claims (18)

  1. 一種角隅結構,其中該角隅結構(10)係至少包括有:  一第一防水片體(11);   一第二防水片體(12),其一端部係對應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之一端部接合,以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之間夾設有一第一角隅夾角(α),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大於180度且小於360度;以及   一第三防水片體(13),係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對應接合,以對應該第一角隅夾角(α)而形成一L型之態樣,且該第三防水片體(13)分別與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之間係夾設有一第二角隅夾角(β),以及一第三角隅夾角(γ);其中,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且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防水片體(11)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二防水片體(12)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為一塑膠防水片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皆為塑膠防水片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為一體成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防水片體(11)、該第二防水片體(12)與該第三防水片體(13)之厚度係介於0.5毫米至10毫米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為265度至275度,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為85度至95度,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為85度至95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角隅結構,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的角度係為270度,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為90度,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為90度。
  10. 一種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係適用於一建築物(20),該建築物(20)係至少包括有一第一牆體(21)、一第二牆體(22),以及一第三牆體(23);其中該第一牆體(21)係包括有一第一壁面(211),以及一第一黏著層(212);該第二牆體(22)係包括有一第二壁面(221),以及一第二黏著層(222);而該第三牆體(23)係包括有一第三壁面(231),以及一第三黏著層(232);其主要特徵在於:至少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角隅結構(10),該第一防水片體(11)係藉由該第一黏著層(212)貼附於該第一壁面(211),而該第二防水片體(12)係藉由該第二黏著層(222)貼附於該第二壁面(221),且該第三防水片體(13)係藉由該第三黏著層(232)貼附於該第三壁面(231)。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一牆體(21)係與該第二牆體(22)之間夾設有一第一夾角(α′),該第一牆體(21)係與該第三牆體(23)之間夾設有一第二夾角(β′),而該第二牆體(22)係與該第三牆體(23)之間夾設有一第三夾角(γ′)。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α′)。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二夾角(β′)。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三夾角(γ′)。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一角隅夾角(α)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夾角(α′),且該第二角隅夾角(β)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二夾角(β′),以及該第三角隅夾角(γ)係大於或等於該第三夾角(γ′)。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一牆體(21)與該第二牆體(22)係分別以水泥牆、磚牆、木板牆或石膏板牆其中之一態樣呈現。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三牆體(23)係以地板或天花板其中之一態樣呈現。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建築物角隅防水結構,其中該第一黏著層(212)、該第二黏著層(222)與該第三黏著層(232)係為防水塗層。
TW108202303U 2019-02-23 2019-02-23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TWM579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2303U TWM579662U (zh) 2019-02-23 2019-02-23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2303U TWM579662U (zh) 2019-02-23 2019-02-23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662U true TWM579662U (zh) 2019-06-21

Family

ID=67703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2303U TWM579662U (zh) 2019-02-23 2019-02-23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96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204076B2 (en) Improved Plaster Board Jointing System
US6516580B1 (en) Synthetic stucco system with moisture absorption control
US5732520A (en) Synthetic stucco system
CN101158213B (zh) 应用直敷式eps无机复合板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方法
US20030211305A1 (en) Interior wallboard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916392A (en) Method of applic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coating for building surfaces
JP6392741B2 (ja) 外断熱工法
CN104005478B (zh) 一种建筑室内墙体的背水面防潮抗渗结构
US20230242458A1 (en) Gypsum panel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6193485A (zh) 一种建筑物墙面免抹灰抗裂工艺
US2006012373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lling joints between exterior cement panels
JPS5847545B2 (ja) 建築用下地材
CN201128995Y (zh) 直敷式eps无机复合板及其外墙外保温系统
TWM579662U (zh)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TWM579664U (zh)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TWM579663U (zh) Corner structure and building corner waterproof structure
CN110424559A (zh) 外墙保温板的施工方法
JPS6133948B2 (zh)
CN111877593A (zh) 一种防火墙用防开裂的施工方法
CN113880489B (zh) 一种轻质抹灰石膏界面剂及其应用
RU2743284C1 (ru) Способ внутренней отделки стен здания
CN216810412U (zh) 一种自保温外墙表面仿清水混凝土质感涂装结构
US20070141308A1 (en) Foaming surface treatment
JPH0243955Y2 (zh)
TW202118920A (zh) 建築物防水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