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6121U -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 Google Patents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6121U
TWM576121U TW107214858U TW107214858U TWM576121U TW M576121 U TWM576121 U TW M576121U TW 107214858 U TW107214858 U TW 107214858U TW 107214858 U TW107214858 U TW 107214858U TW M576121 U TWM576121 U TW M57612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iston
mandrel
cylinder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4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孟宗
Original Assignee
銳欣國際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銳欣國際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銳欣國際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4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6121U/zh
Publication of TWM5761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6121U/zh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主要係提供一種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包含有:相互穿設之一第一缸體及一第二缸體,該第二缸體內部設有一第一活塞,藉該第一活塞區隔出二容室,並於容室內填充有液壓流體;一心軸組,包含有一第一心軸及一第二心軸,該第一心軸穿設於第二心軸內部,且該第二心軸穿設於第一缸體軸心處,另端與該第一活塞相接;藉由上述構件,當衝擊能量使各該第一、第二缸體產生相對位移時,液壓流體於中空之該第一心軸軸心內流動,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確具極佳創新及便利實用性者。

Description

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尤指一種液壓流體於軸心流動之心軸結構,其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有效提升避震緩衝之功效者。
重機行駛時,可藉由後避震器吸收來自於路面或障礙物之衝擊,以可增進轉向、爬坡、加速及制動力等,進而改善行車時之操控性、舒適性及結構壽命。
按,習知自行車之後避震器結構,如國內第093219269號新型專利所揭露之「自行車後避震器改良結構」,其構成包括:一油壓單元,其係於一外管開口端套設有一組設座,且將該外管於其組設座端穿套有一滑動環並可穿套滑設於氣壓單元之套管內,使該組設座其中央穿套組設有一心軸,於該心軸內插置有一錐柱,並於該連結座另側套設有一承座,於承座外圍套設有一套環,該連結座與承座間並套設有一環蓋體,於承座前端連結座上套設有一活塞,且於連結座前端嵌套有一封蓋;一氣壓單元,其係具有一套筒狀管體且套置於油壓單元外側緣,並設使其另端與調整部接設者,使該套管內形成有一氣室;一調整部,其係具有一蓋體以嵌固於氣壓單元,於蓋體內嵌置鎖設有一調整柱,該調整柱並與錐柱末端相互抵 頂者,以可供簡易之避震緩衝調整功效者;藉由以上構件組成,使該油壓單元內得形成有壓力氣室,並令該壓力氣室之氣壓源為氣壓單元之氣壓源,其可藉由錐柱與封蓋之油口作適當性之啟閉,且配合該壓力氣室作動,使油壓單元內之油料得以流通至另一端,以作為油量大小之控制,形成一氣壓與油壓共用且可調整之後避震器結構,以達舒適騎乘之功效者。
上述所揭結構中,其主要係由一油壓單元與一氣壓單元所組設而成,該油壓單元內設有一壓力氣室,並令該壓力氣室之氣壓源為氣壓單元之氣壓源,而避震器受外力震盪而饋縮作動時,需克服壓力氣室之氣壓,使油壓單元內之油料得以流通至另一端,而使該避震結構之壓力源得以調整其大小。
惟,上述心軸內之椎柱為實心,且油料流動為在心軸外部流動,此種設計易使油料流動會產生摩擦而如漩渦旋轉流動,造成流動不順暢,影響避震緩衝效果,另其調整部之調整柱調整方式為凸輪式方式來旋動,會因為凸輪未定位使得軸心因震動而復位,使其無法達到所需之調整設定,整體結構確有待改良之必要者。
本創作提供一種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包含有:一第一缸體,內部具有一第一容室,於該第一容室內填充有預定壓力之氣體,該第一缸體之一端設有一組裝部且接設於重機車架之預設位置;一第二缸體,穿設於該第一缸體之第一容室內,且可作直線相對位移,該第二缸體之一開放端設有一第一阻擋座,遠離該第一阻擋座之一端接設於重機車架預設位置,該第二缸體內部設有一第一活塞,藉該第一活塞區隔出二容室, 該第一活塞於第二缸體內部與第一阻擋座間形成有一第二容室,且另端形成有一第三容室,並於該第二、第三容室內填充有液壓流體,該第一活塞周圍軸向設有構成閥門之複數流孔,且該活塞軸心設有一流道;一心軸組,包含有一第一心軸及一第二心軸,各該第一、第二心軸均呈中空桿狀,該第一心軸穿設於第二心軸內部,且該第二心軸穿設於第一缸體第一容室內之軸心處,該第一、第二心軸之一端與組裝部相接,另端穿設該第一阻擋座及第二缸體,並與該第一活塞相接;藉由上述構件,當衝擊能量使各該第一、第二缸體產生相對位移時,液壓流體於中空之該第一心軸軸心內流動,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確具極佳創新及便利實用性者。
本創作之該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係於該心軸組之第一心軸軸心設呈中空狀,當液壓流體於該第一心軸之軸心內流動時,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不會因為液壓流體流動不順而影響吸收衝擊量;該調整部之第一調整件及調整閥形成雙彈性閥組設計,使得該第三缸體之液壓流體可多元調整來控制流速,即可達微調液壓流體流量之功效,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
10‧‧‧第一缸體
11‧‧‧第一容室
12‧‧‧組裝部
13‧‧‧第一容槽
14‧‧‧銜接段
15‧‧‧第二流道
16‧‧‧第二容槽
161‧‧‧第三流道
20‧‧‧第二缸體
21‧‧‧第一阻擋座
22‧‧‧第一活塞
221‧‧‧第一流孔
222‧‧‧第一流道
23‧‧‧第二容室
24‧‧‧第三容室
30‧‧‧心軸組
31‧‧‧第一心軸
311‧‧‧錐座
32‧‧‧第二心軸
321‧‧‧穿孔
33‧‧‧第一錐齒輪
331‧‧‧通孔
40‧‧‧調整部
41‧‧‧第一調整件
411‧‧‧調整端
412‧‧‧軸桿
413‧‧‧第二流孔
414‧‧‧透孔
415‧‧‧第二錐齒輪
50‧‧‧調整閥
51‧‧‧第二阻擋座
52‧‧‧第二調整件
53‧‧‧第二活塞
531‧‧‧第三流孔
532‧‧‧通孔
54‧‧‧止逆栓
60‧‧‧第三缸體
61‧‧‧第三活塞
62‧‧‧第四容室
63‧‧‧第五容室
第一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組合剖視圖。
第五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一。
第六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二。
第七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壓縮時之動作示意圖。
第八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壓縮時之局部動作圖一。
第九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壓縮時之局部動作圖二。
第十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復位時之動作示意圖。
第十一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復位時之局部動作圖一。
第十二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復位時之局部動作圖二。
第十三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調整閥之動作示意圖一。
第十四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調整閥之動作示意圖二。
第十五圖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調整閥之動作示意圖三。
首先請參照第一~六圖,本創作所提供之一種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主要包含有:一第一缸體10、一第二缸體20、一心軸組30、及一調整部40。
該第一缸體10,呈中空管狀,其內部具有一第一容室11,於該第一容室11內填充有預定壓力之氣體,該第一缸體10之一端設有一組裝部12,其呈座體狀且接設於重機車架之預設位置,該組裝部12徑向設有一第一容槽13。
該第二缸體20,呈中空管狀,其穿設於該第一缸體10之第一容室11內,且可作直線相對位移,該第二缸體20之一開放端設有一第一阻擋座21,遠離該第一阻擋座21之一端接設於重機車架預設位置,該第二缸體20內部設有一第一活塞22,藉該第一活塞22區隔出二容室,該第一活塞22於第二缸體20內部與第一阻擋座21間形成有一第二容室23,且另端形成有一第三容室24,並於各該第二、第三容室23、24內填充有液壓流體,該第一活塞22周圍軸向設有構成閥門之複數第一流孔221,該第一流孔221係供液壓流體可由第三容室24進入第二容室23之單向閥門設計,且該第一活塞22軸心設有一第一流道222。
該心軸組30,包含有一第一心軸31及一第二心軸32,各該第一、第二心軸31、32均呈中空桿狀,使該第一心軸31穿設於第二心軸32內部,且該第二心軸32穿設於第一缸體10第一容室11內之軸心處,各該第一、第二心軸31、32之一端與組裝部12相接, 另端穿設該第一阻擋座21及第二缸體20,並與該第一活塞22相接;該第一心軸31於接近組裝部12之端部設有一第一錐齒輪33,該第一錐齒輪33軸心呈中空狀而具有一通孔331,且該通孔331與第一心軸31軸心及第一容槽13相通;該第二心軸32遠離組裝部12之一端預設位置徑向設有至少一穿孔321,且於該第二心軸32接近穿孔321處螺接有呈中空狀之一錐座311,該第一心軸31遠離組接部12之一端並與錐座311套接。
該調整部40,設於組裝部12之一側,其包含有一第一調整件41、一調整閥50、及一第三缸體60,該第一調整件41設於第一容槽13處且可調整位移,該第一調整件41設有一調整端411,且另端設有一軸桿412,該軸桿412軸心設有一第二流孔413,且該軸桿412徑向設有與第二流孔413相通之至少一透孔414,該軸桿412遠離調整端411之端部設有一第二錐齒輪415,且該第二錐齒輪415與第一錐齒輪33間呈垂直嚙合,而使各該第一、第二錐齒輪33、415間可作兩垂直軸之傳動,且藉由調整該第一調整件41帶動第一心軸31及錐座311位移並阻擋第一流道222,即可控制通過該第一流道222之流量;該組裝部12一側斜向延伸形成有一銜接段14,該銜接段14內部設有與第一容槽13相通之一第二流道15,該銜接段14遠離組裝部12之一側設有一第二容槽16,且該第二容槽16與第二流道15相通;該調整閥50於第二容槽16之一開放端設有一第二阻擋座51,該第二阻擋座51軸心設有一第二調整件52,該第二調整件52另端接設有一第二活塞53,該第二活塞53軸心設有一第三流孔5 31,該第二調整件52與第二活塞53間徑向設有小孔徑之至少一通孔532,且該第二調整件52內側設有可調整位移之一止逆栓54,該止逆栓54對應於第三流孔531,藉由旋轉該第二調整件52以調整止逆栓531位移並阻擋第三流孔531,即可控制通過該第三流孔531之流量;該銜接段14遠離組裝部12之一端與第三缸體60相接,該第三缸體60與第二容槽16間設有相通之一第三流道161,該第三缸體60內部設有一第三活塞61,藉該第三活塞61區隔出二容室,其分別區隔出一第四容室62及一第五容室63,該第四容室62與第三流道161相通且填充有液壓流體,該第五容室63內填充有氣體;則該調整部40之第一調整件41及調整閥50形成雙彈性閥組設計。
藉由上述構件,當衝擊能量使各該第一、第二缸體10、20產生相對位移時,進而帶動該第一活塞22作直線位移,液壓流體於中空之該第一心軸31軸心內流動,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亦可調整該調整部40之第一調整件41及調整閥50,可達微調液壓流體流量之功效,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故整體結構極具創新及實用便利性者。
為供進一步瞭解本創作構造特徵、運用技術手段及所預期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使用方式加以敘述如下:本創作之使用,請參照第七至九圖所示,該當重機行駛於顛簸路段時,衝擊能量使各該第一、第二缸體10、20間產生相對位移呈壓縮狀,進而使該第一容室11內之氣體呈壓縮,同時,各該第一、第二心軸31、32及第一活塞22會相對於第二缸體20內部位移,該第三 容室24內之液壓流體會經由第一流道222進入第一心軸31內部,且該第三容室24內之部分液壓流體會經由第一流孔221進入第二容室23中,以吸收衝擊能量,達到避震緩衝效果,液壓流體經由該第一心軸31軸心、第二流孔413、第二流道15、第三流孔531、通孔532、第三流道161進入第三缸體60第四容室62中,而形成一迴路。
當衝擊能量消失時,請參照第十至十二圖所示,該第一容室11內受壓縮之氣體提供一回復力將第二缸體20下推而復位,此時各該第一、第二心軸31、32及第一活塞22亦產生相對位移變化,並使該第二容室23中之液壓流體受到壓縮,該第二容室23之液壓流體由於第一活塞22閥門呈關閉狀而無法直接通過第一流孔221,且液壓流體經由該穿孔321及第一流道222而流回第三容室24中,並且該第三缸體60第四容室62中之部分液壓流體由第三流道161進入第二容槽16,及經由該通孔532、第三流孔531進入第二流道15,再接著經由該第二流孔413、第一容槽13、第一心軸31軸心、第一流道222並流回第三容室24內。
液壓流體於該第一心軸31軸心流動時,可配合該調整部40之設計,藉由調整旋轉該調整端411帶動第一調整件41位移作動,使該第二錐齒輪415傳動垂直軸之第一錐齒輪33轉動,進而帶動該第一心軸31轉動位移,即可帶動該錐座311位移並阻擋第一流道222,以可控制通過該第一流道222之流量,且該錐座311作直線位移並阻擋穿孔321,即可控制通過該穿孔321之流量,達到微調液壓流體流量之功效者;其可調整旋轉該第二調整件52,使該止逆栓54位移 並阻擋第三流孔531,即可控制通過該第三流孔531之流量,以達微調流量之功效者。
本創作之該心軸組30之第一心軸31穿設於第二心軸32內,且該第一心軸31呈中空桿狀設計,當液壓流體於該第一心軸31之軸心內流動時,液壓流體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不會因為液壓流體流動不順而影響吸收衝擊量;該調整部40之第一調整件41及調整閥50形成雙彈性閥組設計,使得該第三缸體60之液壓流體可多元調整來控制流速,即可達微調液壓流體流量之功效,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
綜合上述,本創作所揭露之「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係提供一具中空之心軸結構,當衝擊能量使各該第一、第二缸體10、20產生相對位移時,液壓流體於中空之該第一心軸31軸心內流動,流動直接且順暢,使其衝擊吸收更為直接且快速,亦可調整該調整部40之第一調整件41及調整閥50,可達微調液壓流體流量之功效,確達提升避震緩衝效果,俾使整體確具產業實用性及創新效益,且其構成結構又未曾見於諸書刊或公開使用,誠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懇請 鈞局明鑑,早日准予專利,至為感禱。
需陳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之技術原理,若依本創作之構想所作之改變,其所產生之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涵蓋之精神時,均應在本創作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Claims (4)

  1. 一種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包含有:一第一缸體,內部具有一第一容室,於該第一容室內填充有預定壓力之氣體,該第一缸體之一端設有一組裝部且接設於自行車車架之預設位置;一第二缸體,穿設於該第一缸體之第一容室內,且可作直線相對位移,該第二缸體之一開放端設有一第一阻擋座,遠離該第一阻擋座之一端接設於自行車車架預設位置,該第二缸體內部設有一第一活塞,藉該第一活塞區隔出二容室,該第一活塞於第二缸體內部與第一阻擋座間形成有一第二容室,且另端形成有一第三容室,並於該第二、第三容室內填充有液壓流體,該第一活塞周圍軸向設有構成閥門之複數流孔,且該活塞軸心設有一流道;一心軸組,包含有一第一心軸及一第二心軸,各該第一、第二心軸均呈中空桿狀,該第一心軸穿設於第二心軸內部,且該第二心軸穿設於第一缸體第一容室內之軸心處,該第一、第二心軸之一端與組裝部相接,另端穿設該第一阻擋座及第二缸體,並與該第一活塞相接。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中該第一活塞周圍軸向設有構成閥門之複數第一流孔,該第一流孔係供液壓流體可由第三容室進入第二容室之單向閥門設計,且該第一活塞軸心設有一第一流道。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中該組裝部徑向設有一第一容槽,該第二心軸遠離組裝部之一端預設位置徑向設有至少一穿孔,該第一心軸軸心與第一容槽相通,該第二心軸接近穿孔處設 有中空狀之一錐座,且進一步於該組裝部之一側設有一調整部,其包含有一第一調整件、一調整閥、及一第三缸體,該第一調整件設於第一容槽且可調整位移,該第一調整件設有一軸桿,該軸桿軸心設有一第二流孔,且該軸桿徑向設有與第二流孔相通之至少一透孔,該軸桿與第一心軸間作垂直軸傳動。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重型機車用氣壓避震機構,其中該組裝部徑向設有一第一容槽,且進一步於該組裝部之一側設有一調整部,其包含有一第一調整件、一調整閥、及一第三缸體,該第一調整件設於第一容槽且可調整位移,該第一調整件設有一調整端,且另端設有一軸桿,該軸桿軸心設有一第二流孔,且該軸桿徑向設有與第二流孔相通之至少一透孔,該軸桿遠離調整端之端部端部與第一心軸間作垂直軸傳動,該組裝部一側斜向形成有一銜接段,該銜接段內部設有與第一容槽相通之一第二流道,該銜接段遠離組裝部之一側設有一第二容槽,該調整閥係於第二容槽之一開放端設有一第二阻擋座,該第二阻擋座軸心設有一第二調整件,該第二調整件另端接設有一第二活塞,該第二活塞軸心設有一第三流孔,該第二調整件與第二活塞間設有小孔徑之至少一通孔,且該第二調整件內側設有可調整位移之一止逆栓,該止逆栓對應於第三流孔,該銜接段遠離組裝部之一端與第三缸體相接,該第三缸體與第二容槽間設有相通之一第三流道,該第三缸體內部設有一第三活塞,藉該第三活塞區隔出二容室,其分別區隔出一第四容室及一第五容室,該第四容室與第三流道相通且填充有液壓流體。
TW107214858U 2018-11-01 2018-11-01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TWM5761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4858U TWM576121U (zh) 2018-11-01 2018-11-01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4858U TWM576121U (zh) 2018-11-01 2018-11-01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6121U true TWM576121U (zh) 2019-04-01

Family

ID=66997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4858U TWM576121U (zh) 2018-11-01 2018-11-01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61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1974B (zh) 調整自行車懸吊裝置垂度位置的方法
ES2487636T3 (es) Conjuntos de amortiguador neumáticos de bicicleta con características de suspensión regulables
US6371263B1 (en) Vehicle and vehicle suspension
US20010040078A1 (en) Damping apparatus for bicycle forks
TWM404816U (en) Structure improvement for rear shock absorber
WO2017169152A1 (ja) 油圧緩衝器
WO2001028847A9 (en) Vehicle and vehicle suspension
JP7212552B2 (ja) 緩衝器
TW201530015A (zh) 緩衝器及懸掛裝置
BR112012004114B1 (pt) absorvedor de choque hidráulico
US20240060544A1 (en) Combined Air Spring and Damper
JP6259215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TWM576121U (zh) Air shock absorber for heavy locomotive
JP2013007408A (ja) 緩衝器
TWM640979U (zh) 避震升降機構及自行車
TWM573728U (zh) Bevel gear adjustment mechanism
WO2016024538A1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2020026831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TWM548086U (zh) 避震器
JP2004052879A (ja)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JP5909407B2 (ja) 緩衝装置
CN219866024U (zh)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
JP2009264489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KR100458217B1 (ko) 차량용 조향장치
CN214424978U (zh) 单缸减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