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2664U -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 Google Patents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2664U
TWM572664U TW107209790U TW107209790U TWM572664U TW M572664 U TWM572664 U TW M572664U TW 107209790 U TW107209790 U TW 107209790U TW 107209790 U TW107209790 U TW 107209790U TW M572664 U TWM572664 U TW M5726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elastic
weft
yarns
war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9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森煤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百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百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百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9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2664U/zh
Publication of TWM572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2664U/zh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彈性變化織物,包含一緯紗層、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第一經紗單元編織於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第二經紗單元編織於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其中各第一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一經紗、一第一彈性紗及一第二彈性紗,而各第二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二經紗、一第三彈性紗及一第四彈性紗,且第一經紗、第一彈性紗、第二彈性紗、第三經紗、第三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分別間隔不同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藉此,可在省略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並達成於同一編織品上形成不同彈性區域的訴求。

Description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織物及鞋具,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不同彈性區域之織物及鞋具。
紡織物的性質與外觀係取決於本身的織造結構,而在同一紡織物中,由於各區域的設計及用途差異,使其所需之組織、材質與特性等皆不盡相同。
彈性對於紡織物而言為決定其設計與用途之一個重要因素,而為了滿足同一紡織物之不同彈性的需求,習知的紡織物在織造時多根據不同彈性的需求而分別製作具有不同彈力性質的紡織物,再以人工裁剪或車縫的方式將前述之具有不同彈力特性的多件紡織物進行接縫,以獲得具有多個不同彈性區域之紡織物。然而,上述的製作方式不僅需花費較多的人力及較長的製造時間,在布料裁剪拼接的過程中亦容易造成布料的浪費,更容易因布料之間的接縫而在外觀與使用舒適性上造成限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遂有業者以無彈性紗線與彈性紗線的變更使用以及指定編織位置的方式來達成多彈性區域的訴求,進而降低前述拼接作業時所花費之人力與工 時。然而,前述之製造方式在織造作業時仍須對於紗線的種類進行調整,並不利於大量且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
有鑑於此,如何快速且大量製得具有多種彈性變化區域的紡織品對於本領域之技術人員而言實為一重要的發展目標。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彈性變化織物,其藉由第一彈性紗與第二彈性紗、第三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分別間隔不同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的方式而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以在同一織物上形成包含多個彈性性質具有差異的編織區域,進而提升彈性變化織物的生產效率以及美觀性。
本創作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彈性變化織物,包含一緯紗層、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緯紗層包含複數個緯紗,前述之緯紗彼此相鄰且平行排列。第一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其中各第一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一經紗、一第一彈性紗及一第二彈性紗。第一經紗間隔一第一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一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一經紗平行排列,且第一彈性紗間隔一第二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二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一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二彈性紗間隔一第三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其中前述之第二數量與前述之第三數量相等。第二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 紗層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且非彈性區域與彈性區域相鄰,其中各第二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二經紗、一第三彈性紗及一第四彈性紗。第二經紗間隔一第四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三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二經紗平行排列,且第三彈性紗間隔一第五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四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三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四彈性紗間隔一第六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其中,第一彈性紗與第三彈性紗的材質相同,第二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的材質相同,且第六數量不等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一經紗單元之各第一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一經紗單元之各第一彈性紗與各第二彈性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二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三彈性紗與各第四彈性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第一數量可等於第四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第二數量可等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第二數量可等於第五數量,且第六數量可小於或等於第五數量的一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各第二經紗單元可更包含一第三經紗,第三經紗相鄰並與第四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三經紗間隔一第七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另外,第三經紗可為一非彈性紗,且第七數量可等於或小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二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三彈性紗、各第四彈性紗與各第三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第一經紗與第二經紗可皆為非彈性紗。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彈性變化織物,其可更包含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與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彈性區域,藉以定位前述之第一經紗單元。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非彈性區域,藉以定位前述之第二經紗單元。
藉此,本創作之彈性變化織物利用相同材質之第一彈性紗與第三彈性紗、及相同材質之第二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分別間隔編織於不同數量之緯紗的方式,進而在同一編織品上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以省略編織過程 中更換紗線的步驟,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可達成大量且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
本創作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鞋具,包含一鞋體以及一鞋面結構。鞋面結構連接於鞋體之外側,其中鞋面結構包含一彈性變化織物,且前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包含一緯紗層、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緯紗層包含複數個緯紗,前述之緯紗彼此相鄰且平行排列。第一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其中各第一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一經紗、一第一彈性紗及一第二彈性紗。第一經紗間隔一第一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一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一經紗平行排列,且第一彈性紗間隔一第二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二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一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二彈性紗間隔一第三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其中第二數量與第三數量相等。第二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且非彈性區域與彈性區域相鄰,其中各第二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二經紗、一第三彈性紗及一第四彈性紗。第二經紗間隔一第四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三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二經紗平行排列,且第三彈性紗間隔一第五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第四彈性紗相鄰並與第三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四彈性紗間隔一第六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其中,第一彈性紗與第三彈性紗的材質相同,第二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的材質相同,且第六數量不等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一經紗單元之各第一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一經紗單元之各第一彈性紗與各第二彈性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二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三彈性紗與各第四彈性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第一數量可等於第四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第二數量可等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第二數量可等於第五數量,且第六數量可小於或等於第五數量的一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各第二經紗單元可更包含一第三經紗,第三經紗相鄰並與第四彈性紗平行排列,且第三經紗可間隔一第七數量之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另外,第七數量可等於或小於第五數量。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各第二經紗單元之各第二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第二經紗單 元之各第三彈性紗、各第四彈性紗與各第三經紗可分別編織於緯紗層並外露於第二側面。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第一經紗與第二經紗可皆為非彈性紗。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鞋具,其中彈性變化織物可更包含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與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彈性區域,藉以定位前述之第一經紗單元。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非彈性區域,藉以定位前述之第二經紗單元。
藉此,本創作之鞋具使用彈性變化織物作為鞋面結構,其利用相同材質之第一彈性紗與第三彈性紗、及相同材質之第二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分別間隔編織於不同數量之緯紗的方式,進而在同一編織品上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免除於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不僅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可達成大量且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再者,鞋面結構上之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的位置可視需求進行配置,其彈性強度亦可視需求進行調整,進而使本創作之鞋具可在鞋面結構上的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緊束力,以增加其穿著的機能性。
100、300‧‧‧彈性變化織物
101、301‧‧‧第一側面
102‧‧‧第二側面
103‧‧‧彈性定位區塊
104、204‧‧‧非彈性定位區塊
110、210、310‧‧‧緯紗層
120、320‧‧‧彈性區域
130‧‧‧第一經紗單元
131‧‧‧第一經紗
132‧‧‧第一彈性紗
133‧‧‧第二彈性紗
140、240、340‧‧‧非彈性區域
150、250、350‧‧‧第二經紗單元
151、251、351‧‧‧第二經紗
152、252、352‧‧‧第三彈性紗
153、253、353‧‧‧第四彈性紗
254、354‧‧‧第三經紗
305‧‧‧第一色彩區域
306‧‧‧第二色彩區域
3511‧‧‧第一色紗
3512‧‧‧第二色紗
400‧‧‧鞋具
410‧‧‧鞋體
420、520‧‧‧鞋面結構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3、X24、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緯紗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係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彈性變化織物之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另一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彈性區域的部分組織圖;第4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非彈性區域的部分組織圖;第5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彈性定位區塊的部分組織圖;第6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非彈性定位區塊的部分組織圖;第7圖係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另一實施例之彈性變化織物的非彈性區域的部分組織圖;第8圖係繪示第7圖之非彈性區域的非彈性定位區塊的部分組織圖;第9圖係繪示本創作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彈性變化織物之示意圖;第10圖係繪示第9圖的彈性變化織物之非彈性區域的部分組織圖;第11圖係繪示本創作又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鞋具之示意圖;以及第12圖係繪示本創作又一實施方式之另一實施例之鞋具的鞋面結構之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圖式說明本創作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也就是說,在本創作部分實施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並且重複之元件將可能使用相同的編號表示之。
請參照第1圖至第4圖,第1圖係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另一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彈性區域120的部分組織圖,而第4圖則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非彈性區域140的部分組織圖。
彈性變化織物100包含一緯紗層110、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130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150。緯紗層110包含複數個緯紗Xi,i=1~35(即第3圖與第4圖中之X1至X35,且下文中若非特別指出特定緯紗,皆以“Xi”表示第3圖及第4圖中任一緯紗),且各緯紗Xi彼此相鄰且平行排列。各個第一經紗單元130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110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120,各第二經紗單元150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110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140。而在第1圖的實施例中,彈性區域120與非彈性區域140係相鄰設置,且彈性區域120因其具備的彈性而使其在 外觀上相較於非彈性區域140呈現較為緊束的狀態,紗線的排列在外觀視覺效果上也較為密集。
如第3圖所示,其僅繪示七個第一經紗單元130穿設於35個緯紗Xi之上(即第3圖中之X1至X35)的組織圖,以說明彈性區域120的組織細部狀態,而第4圖亦僅繪示七個第二經紗單元150依序穿設於緯紗X1至X35之上的組織圖,以說明非彈性區域140的組織細部狀態。彈性區域120的各第一經紗單元130包含一第一經紗131、一第一彈性紗132及一第二彈性紗133。第一經紗131間隔一第一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第一彈性紗132相鄰並與第一經紗131平行排列,且第一彈性紗132間隔一第二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第二彈性紗133相鄰並與第一彈性紗132平行排列,且第二彈性紗133間隔一第三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而如第4圖所示,非彈性區域140的各第二經紗單元150包含一第二經紗151、一第三彈性紗152及一第四彈性紗153。第二經紗151間隔一第四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第三彈性紗152相鄰並與第二經紗151平行排列,且第三彈性紗152間隔一第五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第四彈性紗153相鄰並與第三彈性紗152平行排列,且第四彈性紗153間隔一第六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其中,第一彈性紗132與第三彈性紗152的材質相同,第二彈性紗133與第四彈性紗153的材質相同。藉此,在第一彈性紗132與第三彈性紗152、以及第二彈性紗133與第四彈性紗153選用相同材質 的紗線的情況下,可進一步利用間隔編織於不同數量之緯紗Xi的方式而在同一編織品上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免除於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進而達成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
表一為第1圖的實施例中第一數量至第六數量的詳細數值,如表一所示,第二數量與第三數量相等,且第六數量不等於第五數量,亦即,在第1圖的實施例中,第一彈性紗132與第二彈性紗133均間隔31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且第三彈性紗152與第四彈性紗153分別間隔31個緯紗Xi以及15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此外,第一數量可等於第四數量,第二數量可等於第五數量,且第六數量可小於或等於第五數量的一半,較佳的,在第1圖的實施例中,第一數量與第四數量皆為15,第二數量與第五數量皆為31,而第六數量則為15。
藉由相同材質之第一彈性紗132與第三彈性紗152、以及第二彈性紗133與第四彈性紗153的設置,有利於省略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且透過第一經紗單元130的第一彈性紗132與第二彈性紗133、及第二經紗單元150中的第三彈性紗152與第四彈性紗153分別間隔不同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110的方式,可進一步調整各彈性紗受緯紗層110定位之緊張程度,進而在織造過程中連續 地分別形成彈性區域120與非彈性區域140,不僅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可達成大量且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
而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彈性變化織物100具有一第一側面101及一第二側面102,各個第一經紗單元130之各第一經紗131分別編織於緯紗層110並外露於第一側面101,各個第一經紗單元130之各第一彈性紗132與各第二彈性紗133分別編織於緯紗層110並外露於第二側面102,而各個第二經紗單元150之各第二經紗151分別編織於緯紗層110並外露於第一側面101,各個第二經紗單元150之各第三彈性紗152與各第四彈性紗153分別編織於緯紗層110並外露於第二側面102。藉此,彈性變化織物100的第一側面101與第二側面102可具有不同的編織緹花設計,並可視需求而調整第一經紗131與第二經紗151、以及第一彈性紗132、第二彈性紗133、第三彈性紗152與第四彈性紗153的顏色,進而豐富本創作彈性變化織物100的色彩呈現,使其運用更為廣泛。再者,在第1圖的實施例中,第一經紗131與第二經紗151皆為非彈性紗,可進一步加強彈性變化織物100的結構強度。
而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上述第一數量、第二數量、第三數量、第四數量、第五數量與第六數量除可如表一所揭示之數值之外,亦可視實際需求而進行配置,例如,第一數量與第四數量可為13、14、16、17等,第二數量、第三數量與第五數量可為28、29、30、32、33、34等,而第 六數量則可視第五數量的大小而調整為小於或等於第五數量的一半,且本創作並不以上述說明或圖式的揭露為限。
請參照第1圖、第5圖與第6圖,第5圖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彈性定位區塊103的部分組織圖,而第6圖則係繪示第1圖的彈性變化織物100之非彈性定位區塊104的部分組織圖。彈性變化織物100更包含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103與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104。
如第5圖所示,彈性定位區塊103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彈性區域120,藉以定位第一經紗單元130,其中彈性定位區塊103係利用四個第一經紗單元130之四個第一彈性紗132分別依序間隔3個緯紗Xi(即緯紗X6、緯紗X7、緯紗X8)及2個緯紗Xi(即緯紗X10與緯紗X11)、2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緯紗X7)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9、緯紗X10、緯紗X11)、1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8、緯紗X9、緯紗X10)、以及3個緯紗Xi(即緯紗X7、緯紗X8、緯紗X9)與1個緯紗Xi(即緯紗X11)而編織於緯紗層110,並以前述四個第一經紗單元130為一單元而進行重複編織,而在第5圖的實施例中僅呈現二單元之四第一經紗單元130編織於緯紗X1至X16的方式以對彈性定位區塊103進行簡要說明。如第6圖所示,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104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非彈性區域140,藉以定位第二經紗單元150,其中非彈性定位區塊104係利用四個第二經紗單元150之四個第三彈性紗152分別依序間隔3個緯紗Xi(即緯紗X6、緯紗X7、緯紗X8)及2個緯紗Xi(即緯紗X10 與緯紗X11)、2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緯紗X7)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9、緯紗X10、緯紗X11)、1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8、緯紗X9、緯紗X10)、以及3個緯紗Xi(即緯紗X7、緯紗X8、緯紗X9)與1個緯紗Xi(即緯紗X11)而編織於緯紗層110,並以前述四個第二經紗單元150為一單元而進行重複編織,而在第6圖的實施例中僅呈現二單元之四個第二經紗單元150編織於緯紗X1至X16的方式以對非彈性定位區塊104進行簡要說明。藉由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103與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104的設置,可有效增加各個第一經紗單元130與各個第二經紗單元150定位於緯紗層110的強度,且彈性變化織物100上未受彈性定位區塊103與非彈性定位區塊104定位的部分則會隨其彈性強度的不同而收緊或彎曲,進而增加彈性變化織物100的立體緹花效果。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彈性定位區塊103與非彈性定位區塊104的設置目的係在於增加各個第一經紗單元130與各個第二經紗單元150定位於緯紗層110的強度,是以其定位型式可視實際需求進行變更,且本創作並不以上述說明或圖式的揭露為限。
請參照第7圖與第8圖,第7圖係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另一實施例之彈性變化織物(圖未繪示)的非彈性區域240的部分組織圖,而第8圖則係繪示第7圖之非彈性區域240的非彈性定位區塊204的部分組織圖。在第7圖的實施例中,與非彈性區域240相鄰設置之彈性區域(圖未揭示) 及非彈性定位區塊204與第1圖之彈性變化織物100的彈性區域120及非彈性定位區塊104的結構類似,相同的元件結構之細節則不再贅述。
如第7圖所示,其僅繪示五個第二經紗單元250依序穿設於緯紗Xi,i=1~35(即第7圖中之X1至X35,且下文中若非特別指出特定緯紗,皆以“Xi”表示第7圖及第8圖中任一緯紗)的組織圖,以說明非彈性區域240的組織細部狀態。非彈性區域240係由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250編織於緯紗層210所形成,其中第二經紗單元250包含一第二經紗251、一第三彈性紗252、一第四彈性紗253及一第三經紗254。第二經紗251間隔一第四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210。第三彈性紗252相鄰並與第二經紗251平行排列,且第三彈性紗252間隔一第五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210。第四彈性紗253相鄰並與第三彈性紗252平行排列,且第四彈性紗253間隔一第六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210。第三經紗254相鄰並與第四彈性紗253平行排列,且第三經紗254間隔一第七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210。其中,第七數量可等於或小於第五數量;較佳的,在第7圖的實施例中,第三經紗254為一非彈性紗,且第五數量為31,而第七數量同樣為31。藉此,第三經紗254可進一步防止非彈性區域240受各個第二經紗單元250中的各彈性紗牽引而破壞非彈性區域240的外觀結構以及彈力特性,進而加強非彈性區域240的整體結構強度。另外,雖圖式並未揭示,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 且各個第二經紗單元250之各個第二經紗251分別編織於緯紗層210並外露於第一側面,各個第二經紗單元250之各個第三彈性紗252、各個第四彈性紗253與各個第三經紗254分別編織於緯紗層210並外露於第二側面,藉以增加本創作之彈性變化織物的編織緹花效果。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上述第七數量除可如上述所揭示之數值之外,亦可視實際需求而配置為28、29、30、32、33、34等,且本創作並不以上述說明或圖式的揭露為限。
如第8圖所示,非彈性定位區塊204係利用四個第二經紗單元250之四個第三彈性紗252分別依序間隔3個緯紗Xi(即緯紗X6、緯紗X7、緯紗X8)及2個緯紗Xi(即緯紗X10與緯紗X11)、2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緯紗X7)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9、緯紗X10、緯紗X11)、1個緯紗Xi(即緯紗X6)與3個緯紗Xi(即緯紗X8、緯紗X9、緯紗X10)、以及3個緯紗Xi(即緯紗X7、緯紗X8、緯紗X9)與1個緯紗Xi(即緯紗X11)而編織於緯紗層210,並以前述四個第二經紗單元250為一單元而進行重複編織,而在第8圖的實施例中僅呈現一單元之四個第二經紗單元250編織於緯紗X1至X16的方式以對非彈性定位區塊204進行簡要說明。藉此,可有效增加各個第二經紗單元250定位於緯紗層210的強度,並可提升彈性變化織物100的立體緹花效果。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非彈性定位區塊204的設置目的係在於增加各個第二經紗單元250定位於緯紗層210 的強度,是以其定位型式可視實際需求進行變更,且本創作並不以上述說明或圖式的揭露為限。
請參照第9圖與第10圖,第9圖係繪示本創作另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彈性變化織物300之示意圖,而第10圖則係繪示第9圖的彈性變化織物300之非彈性區域340的部分組織圖。彈性變化織物300包含相鄰設置之至少一彈性區域320與至少一非彈性區域340,其中非彈性區域340係由各個第二經紗單元350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緯紗層310而形成,而在第9圖的實施例中,與非彈性區域340相鄰設置之彈性區域320與第1圖之彈性變化織物100的彈性區域120結構類似,相同的元件結構之細節則不再贅述。
如第9圖所示,彈性變化織物300之非彈性區域340包含二個不同顏色之第一色彩區域305與第二色彩區域306,而如第10圖所示,非彈性區域340的各第二經紗單元350包含一第二經紗351、一第三彈性紗352、一第四彈性紗353及一第三經紗354。第二經紗351間隔一第四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310。其中第二經紗351包含一第一色紗3511與一第二色紗3512,第一色紗3511與第二色紗3512相鄰並平行排列而編織於緯紗層310,且第一色紗3511與第二色紗3512係交錯在彈性變化織物300的第一側面301呈現,進而分別形成具有不同顏色之第一色彩區域305與第二色彩區域306。第三彈性紗352相鄰並與第二經紗351平行排列,且第三彈性紗352間隔一第五數量之緯紗Xi,i=1~35(即第10圖中之X1至X35,且下文中若非特 別指出特定緯紗,皆以“Xi”表示第10圖中任一緯紗)而編織於緯紗層310。第四彈性紗353相鄰並與第三彈性紗352平行排列,且第四彈性紗353間隔一第六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310。第三經紗354相鄰並與第四彈性紗353平行排列,且第三經紗354間隔一第七數量之緯紗Xi而編織於緯紗層310。而在第10圖的實施例中,非彈性區域340之第四數量、第五數量、第六數量及第七數量與第7圖之非彈性區域240類似,相同的元件結構之細節則不再贅述。藉此,第一色紗3511與一第二色紗3512交錯呈現於第一側面301可有利於省略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進而滿足彈性變化織物300的色彩變化需求。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第10圖僅繪示四個第二經紗單元350依序穿設於緯紗X1至X35,以說明非彈性區域240的組織細部狀態,且本創作並不以上述說明或圖式的揭露為限。
請參照第11圖,其係繪示本創作又一實施方式之一實施例的鞋具400之示意圖。鞋具400包含一鞋體410以及一鞋面結構420。鞋面結構420連接於鞋體410之外側,其中鞋面結構420包含第1圖之彈性變化織物100,是以相同的元件結構之細節則不再贅述。如第11圖所示,鞋面結構420的彈性變化織物100的非彈性區域140位於鞋面結構420中對應使用者足部第一拓骨至第五拓骨的位置,而二彈性區域120則分別位於鞋面結構420中對應使用者足部前掌與腳趾以及腳踝的位置。藉此,非彈性區域140可對足部 的拓骨提供緊束作用,防止使用者在行走的過程中足底過度拉伸,而彈性區域120則可提供前掌、腳趾以及腳踝充分的活動空間,進而提升鞋具400的機能性、安全性以及穿著舒適度。
請參照第12圖,其係繪示本創作又一實施方式之另一實施例之鞋具的鞋面結構520之示意圖。鞋面結構520係由第1圖之彈性變化織物100所製成,是以相同的元件結構之細節則不再贅述。在第12圖的實施例中,形成鞋面結構520之彈性變化織物100的彈性區域120位置係延伸包覆使用者的足部前掌部分,以增加前掌與腳趾的活動空間,進而提升活動的舒適性,而非彈性區域140則可進一步包覆使用者的腳踝部分,以降低腳踝在激烈活動下發生扭傷、拉傷的機率。
綜合上述實施例,本創作之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的優點如下:其一,本創作之彈性變化織物利用相同材質之第一彈性紗與第三彈性紗、及相同材質之第二彈性紗與第四彈性紗分別間隔編織於不同數量之緯紗的方式,進而在同一編織品上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不僅可省略編織過程中更換紗線的步驟,並可進一步調整各彈性紗受緯紗層定位之緊張程度,以使第一經紗單元與第二經紗單元分別具備不同的彈性,進而在織造過程中連續地分別形成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可達成大量且快速之生產製造訴求。其二,本創作之鞋具在鞋面結構的彈性區域與非彈性區域的位置可視需求進行配置,其彈性強度亦 可視需求進行調整,進而使本創作之鞋具可在其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緊束力,以增加其穿著的機能性。其三,藉由彈性定位區塊與非彈性定位區塊的設置,可有效增加各個第一經紗單元與各個第二經紗單元定位於緯紗層的強度,而彈性變化織物上未受彈性定位區塊與非彈性定位區塊定位的部分亦會隨其彈性強度的不同而收緊、彎曲,進而提升本創作之彈性變化織物的立體緹花效果。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2)

  1. 一種彈性變化織物,包含:一緯紗層,包含複數個緯紗,該些緯紗彼此相鄰且平行排列;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該些第一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該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其中各該第一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一經紗,間隔一第一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一第一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一經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一彈性紗間隔一第二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及一第二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一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二彈性紗間隔一第三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其中該第二數量與該第三數量相等;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該些第二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該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且該非彈性區域與該彈性區域相鄰,其中各該第二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二經紗,間隔一第四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 一第三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二經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三彈性紗間隔一第五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及一第四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三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四彈性紗間隔一第六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其中,該第一彈性紗與該第三彈性紗的材質相同,該第二彈性紗與該第四彈性紗的材質相同,且該第六數量不等於該第五數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一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一彈性紗與該些第二彈性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二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三彈性 紗與該些第四彈性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第一數量等於該第四數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第二數量等於該第五數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第二數量等於該第五數量,且該第六數量小於或等於該第五數量的一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各該第二經紗單元更包含:一第三經紗,相鄰並與該第四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三經紗間隔一第七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第三經紗為一非彈性紗,且該第七數量等於或小於該第五數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二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三彈性紗、該些第四彈性紗與該些第三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其中該第一經紗與該第二經紗皆為非彈性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彈性變化織物,更包含: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該些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該彈性區域,藉以定位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以及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該些非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該非彈性區域,藉以定位該些第二經紗單元。
  12. 一種鞋具,包含:一鞋體;以及 一鞋面結構,連接於該鞋體之外側,其中該鞋面結構包含一彈性變化織物,且該彈性變化織物包含:一緯紗層,包含複數個緯紗,該些緯紗彼此相鄰且平行排列;複數個第一經紗單元,該些第一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該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彈性區域,其中各該第一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一經紗,間隔一第一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一第一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一經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一彈性紗間隔一第二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及一第二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一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二彈性紗間隔一第三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其中該第二數量與該第三數量相等;以及複數個第二經紗單元,該些第二經紗單元彼此相鄰且平行編織於該緯紗層而形成至少一非彈性區域,且該非彈性區域與該彈性區域相鄰,其中各該第二經紗單元包含:一第二經紗,間隔一第四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 一第三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二經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三彈性紗間隔一第五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及一第四彈性紗,相鄰並與該第三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四彈性紗間隔一第六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其中,該第一彈性紗與該第三彈性紗的材質相同,該第二彈性紗與該第四彈性紗的材質相同,且該第六數量不等於該第五數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一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一彈性紗與該些第二彈性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二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三彈性紗與該些第四彈性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第一數量等於該第四數量。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第二數量等於該第五數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第二數量等於該第五數量,且該第六數量小於或等於該第五數量的一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各該第二經紗單元更包含:一第三經紗,相鄰並與該第四彈性紗平行排列,且該第三經紗間隔一第七數量之該些緯紗而編織於該緯紗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第七數量等於或小於該第五數量。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具有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且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二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二經紗單元之該些第三彈性紗、該些 第四彈性紗與該些第三經紗分別編織於該緯紗層並外露於該第二側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第一經紗與該第二經紗皆為非彈性紗。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鞋具,其中該彈性變化織物更包含:複數個彈性定位區塊,該些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該彈性區域,藉以定位該些第一經紗單元;以及複數個非彈性定位區塊,該些非彈性定位區塊彼此間隔且等距地設置於該非彈性區域,藉以定位該些第二經紗單元。
TW107209790U 2018-07-19 2018-07-19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TWM5726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9790U TWM572664U (zh) 2018-07-19 2018-07-19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9790U TWM572664U (zh) 2018-07-19 2018-07-19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2664U true TWM572664U (zh) 2019-01-11

Family

ID=65805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9790U TWM572664U (zh) 2018-07-19 2018-07-19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26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1880A (zh) * 2019-11-29 2022-08-12 德信管理有限公司 机织鞋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1880A (zh) * 2019-11-29 2022-08-12 德信管理有限公司 机织鞋面
CN114901880B (zh) * 2019-11-29 2024-04-30 德信管理有限公司 机织鞋面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53472B1 (en) Shoes
JP6165203B2 (ja) シームレス一体成型構造を有する靴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13974B (zh) 包含具有一整體式編織踝帶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I754992B (zh) 鞋類物件及用於鞋類物件之編織鞋舌
EP3053460B1 (en) Legwear
CN104321477B (zh) 具有不同的应力伸长性能的区域的针织物
US8469914B2 (en) Compression device
TW201840279A (zh) 上部軀幹服裝
NO873905L (no) Elastisk stoff.
JP2019002116A (ja) デニムや他の圧迫ガーメント及びそれらを製造する方法
TWI645794B (zh) 鞋體形成件及其製造方法
WO2018009414A1 (en) Article with multiple layer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9402423B2 (en) Leg wear
TWI692320B (zh) 鞋類物品及其針織部件
TWM572664U (zh) 彈性變化織物及鞋具
KR101463350B1 (ko) 봉제선을 탄성으로 이용한 착용감을 살린 덧버선과 그 제조방법
CN112262232A (zh) 包含织物、包含该织物的服装及相关制造方法
CN208604276U (zh) 弹性变化织物及鞋具
JP2022125247A (ja) 靴下
JP7374449B2 (ja) 下肢用被服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94112A (ja) ストッキング
JP2021058616A (ja) 手足に対して圧縮力を加える方法および手足圧縮衣類
JP5201516B2 (ja) 靴下
TWI817559B (zh) 足部穩定機能襪及足部穩定機能襪組
CN108070939A (zh) 一种一体式梭织仿身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