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8376U -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68376U TWM568376U TW107208059U TW107208059U TWM568376U TW M568376 U TWM568376 U TW M568376U TW 107208059 U TW107208059 U TW 107208059U TW 107208059 U TW107208059 U TW 107208059U TW M568376 U TWM568376 U TW M56837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capturing
- capturing module
- view
- module
- fiel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多攝像頭系統,包含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以及一處理單元。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用於產生一第一視野。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直線間距,用於產生一第二視野。該處理單元耦接於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用於同時接收並處理該第一視野與該第二視野。該直線間距沿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且該直線間距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其中該直線間距大於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且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均大於零。
Description
本創作關於一種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尤指一種適用於自動駕駛及一電子裝置的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近來雙鏡頭模組逐漸被使用在許多手持電子裝置上,然而如何藉由兩鏡頭來加強拍攝影像的效果為目前雙鏡頭發展的主要重點。此外,隨著汽車產業及新科技的發展,車子已逐漸朝向智能化發展,而車用的鏡頭模組更是廣泛地應用至車子的各個角落,用以作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ADAS)、環景系統等的鏡頭模組。因此如何將雙鏡頭模組應用在汽車產業以提升駕駛的安全性也是一個考驗。
本創作提供一種可加強景深效果的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適用於任何需要鏡頭的裝置包含汽車以及手持電子裝置。
本創作揭露一種多攝像頭系統,包含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以及一處理單元。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用於產生一第一視野。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直線間距,用於產生一第二視野。該處理單元耦接於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用於同時接收並處理該第一視野與該第二視野。其中該直線間距沿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且該直線間距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且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均大於零。
本創作另揭露一種多攝像頭模組,安裝於一汽車上,該車子具有一擋風玻璃、一第一A柱及一第二A柱,該擋風玻璃設置於該第一A柱與該第二A柱之間,該多攝像頭模組包含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以及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設置於該車子鄰近該第一A柱的一側,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可產生一第一視野,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設置於該車子鄰近該第二A柱的一側,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可產生一第二視野,且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直線間距。該直線間距沿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且該直線間距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且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均大於零,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的相對位置呈現一直線對角於該擋風玻璃的側邊,且該第一視野與該第二視野均涵蓋位在該車子的一可視目標點。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請參閱第1圖,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一車子2000的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車子2000具有一前側S1及相反於前側S1的一後側S2,車子2000另具有連接前側S1及後側S2的一左側S3以及相對左側S3的一右側S4,由S2後側往前側S1的方向定義為一行進方向Z,車子2000可沿行進方向Z前進或沿相反於行進方向Z的方向後退,當一駕駛人坐在車子2000的座艙內面朝向前側S1時,左側S3係位於該駕駛人的左手邊,而右側S4係位於該駕駛人的右手邊。
此外,車子2000包含複數個多攝像頭模組1000,複數個多攝像頭模組1000可設置於車子2000的車體上或座艙內,並可用以擷取車外或座艙內的影像,以供駕駛人作為判斷路況的輔助依據,也可提供給車子2000的車行電腦做後續的影像處理。於此實施例中,多攝像頭模組1000係設置於車子2000的前側S1,但本創作不受此限,例如多攝像頭模組1000也可設置於車子2000的後側S2、左側S3或右側S4,亦即多攝像頭模組1000設置於前側S1、後側S2、左側S3與右側S4的至少其中之一的結構設計,均在本創作所保護的範疇內。
請參閱第2圖以及第3圖,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示意圖。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正視示意圖。如第2圖以及第3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1000包含一配置範圍4、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配置範圍4安裝於車子2000上,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均設置於配置範圍4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設置在配置範圍4的同一平面上,且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同時對一物體分別拍攝一第一物體影像及一第二物體影像,而多攝像頭模組1000可包含一中央處理單元(例如中央處理晶片),該中央處理單元可將該第一物體影像與該第二物體影像利用影像處理技術進行影像融合(Image fused),藉以合成具有深度特徵的一融合影像。此處的影像融合可通過現有的圖像拼接技術來實現。
上述的配置範圍4係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分別可以放置的範圍。舉例來說,若上述兩個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2皆安置於一機構內,則配置範圍4則為該機構所構成的可配置範圍。若上述兩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2皆安置於一汽車的擋風玻璃上,則配置範圍4 為該檔風玻璃所構成的可配置範圍。上述兩個例子僅是用來說明配置範圍4的可能情況,不應視為本創作的限制。
一般來說,圖像拼接的演算法可分為區域相關與特徵相關的圖像拼接。區域相關的拼接算法是基於待拼接圖像的灰階值,使用最小二乘法等演算法計算圖像中各區域灰階值與臨界灰階值的差異,或是使用不同區域間灰階值的相關系數,來判斷各區域拼接的範圍與位置。特徵相關的拼接算法是基於通過像素推導出的圖像特徵,搜尋出匹配各區域特徵的對應區域,匹配的方法包括了特徵抽取與特徵配準,特徵抽取會提取區域中灰階變化明顯的點、線、區域等,接著由特徵配準選出上述的各區域特徵,像是邊界、開邊界、交叉線等特徵。此處的匹配方法所用到的演算法可以是交叉相關、距離變換、動態編程、結構匹配、鏈碼相關等演算法。
第3圖為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配置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具有一直線間距A,其中直線間距A沿一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a1,且直線間距A沿垂直於第一方向X的一第二方向Y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a2。如圖所示,該第一偏移量a1與該第二偏移量a2均大於零,也就是說,本創作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擺置在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X)及垂直分量(即第二方向Y)上均有偏移量(即第一偏移量a1與第二偏移量a2),即本創作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彼此為對角設置,而非僅是水平設置或垂直設置。根據畢氏定理,第一偏移量a1的平方與第二偏移量a2的平方的和等於直線間距A的平方;亦即直線間距A、第一偏移量a1與第二偏移量a2滿足下列關係式: a1
2+ a2
2= A
2----- (1)
人類雙眼的間距平均為6.5公分,因此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偏移量a1可介於3公分與4公分之間,且第二偏移量a2可介於4公分與6公分之間。因此,根據關係式(1),直線間距A的值可介於5公分與7.2公分之間。如此的結構設計,可使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間的直線間距A涵蓋人類雙眼的平均間距。舉例來說,若將本創作的多攝像頭模組1000應用在有限的配置空間4下 (例如:手持裝置的機殼內),且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如上述方式對角擺放,則可得到涵蓋人類雙眼的平均間距的視野。
綜上所述,由於本創作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間具有足夠的直線間距A,因此當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同時對該物體分別拍攝該第一物體影像及該第二物體影像時,該第一物體影像與該第二物體影像具有像差,有利於提供該中央處理單元具有足夠像差的該第一物體影像與該第二物體影像,而使該第一物體影像與該第二物體影像合成具有足夠深度特徵的一融合影像,以利後續的影像處理作業,例如背景虛化、淺景深的效果等。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為一彩色相機模組,且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為一深度相機模組。於實務上,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採用飛行時間法3D成像(Time of Flight, TOF)、結構光或雙目視覺的方式量測該物體的深度,以彌補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不足,即於此實施例中,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組合可增加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性能。而本創作不受此限,例如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也可分別為一彩色相機模組,端視實際需求而定。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為一彩色相機模組,且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為一黑白相機模組。於實務上,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相較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能補捉該物體較多的細節,因此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組合可增加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性能。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包含一廣角鏡頭,且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包含一長焦鏡頭。於實務上,該廣角鏡頭為鏡頭焦長小於50mm的鏡頭,且該長焦鏡頭為鏡頭焦長大於50mm的鏡頭,但本創作不受此限。該廣角鏡頭(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擷取較寬廣的畫面,而該長焦鏡頭(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擷取較遠處的畫面,因此該廣角鏡頭(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該長焦鏡頭(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組合可應用於行車紀錄器、環景影像、遠處影像、近處影像等。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包含一廣角鏡頭,且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為一360度全景相機模組。該360度全景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提供一360度全景畫面,因此該廣角鏡頭(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該360度全景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組合可應用於行車紀錄器、環景影像、遠處影像、近處影像等。
請參閱第4圖,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正視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1000'與第3圖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主要差異為,多攝像頭模組1000'另包含一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設置於平面4上,且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均位於配置範圍4的同一平面上。此外,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相距一第三偏移量a3,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相距一第四偏移量a4,第三偏移量a3小於直線間距A,且第四偏移量a4小於直線間距A。
換句話說,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直線距離(即直線間距A)較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直線距離(即第三偏移量a3)以及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直線距離(即第四偏移量a4)大。因此,當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同時對該物體進行拍攝,以獲得一第一物體影像、一第二物體影像與一第三物體影像時,該第一物體影像與該第二物體影像間具有較大的像差,該第二物體影像與該第三物體影像以及該第三物體影像與該第一物體影像間具有較小的像差。
綜上所述,當要做3D影像建模時,較大像差的影像所產生的融合影像具有較佳的背景虛化、淺景深效果,故可利用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進行拍攝,以建立具有較佳深度資訊的3D立體影像;而當要做暗光補償或是更多細節拍攝時,較小像差的影像所產生的融合影像具有較佳的細節補捉,故可利用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拍攝或是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進行拍攝。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分別為一彩色相機模組,且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為一黑白相機模組。於實務上,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相較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能補捉該物體較多的細節,因此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的組合可增加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性能。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分別為一彩色相機模組,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包含一長焦鏡頭。該長焦鏡頭(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擷取較遠處的畫面,因此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該長焦鏡頭(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的組合可應用於行車紀錄器、環景影像、遠處影像、近處影像等。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為一彩色相機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為一深度相機模組,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為一黑白相機模組。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彌補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不足,因此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該黑白相機模組(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的組合可增加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性能。
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為一彩色相機模組,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為一深度相機模組,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包含一長焦鏡頭。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彌補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在強光環境或低照度環境的不足,該長焦鏡頭(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 可擷取較遠處的畫面,因此該彩色相機模組(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該深度相機模組(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該長焦鏡頭(即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的組合可增加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1000在強光環境、低照度環境、行車紀錄器或遠處影像的性能。
如第4圖所示,第三偏移量a3實質等於第一偏移量a1,且第四偏移量a4實質等於第二偏移量a2。也就是說,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的配置關係呈現一直角三角形;而三個影像擷取模組分別位於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位置,但本創作不受此限。舉例來說,第5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正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與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分別位於一鈍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位置,而此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中具有相同標號之元件,其具有相同之結構設計與作用原理,為求簡潔,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6圖,第6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正視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1000'''與上述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主要不同處在於,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僅在水平方向具有直線間距A,且直線間距A係介於5公分與7公分之間。此外,多攝像頭模組1000'''除可適用於車用外,多攝像頭模組1000'''另可適用於一電子裝置3000,且電子裝置3000具有配置範圍4' (例如電子裝置3000的機殼)。於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0可為一平板電腦,即配置範圍4'為該平板電腦(即電子裝置3000)的一外殼體。此外,配置範圍4’具有一短側邊40及一長側邊41,長側邊41的長度大於短側邊40的長度,且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連線平行於短側邊40,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係水平設置(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連線平行於短側邊40),使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直線間距A可涵蓋人類雙眼的平均間距。
請參閱第7圖,第7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正視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1000''''與上述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主要不同處在於,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僅在垂直向具有直線間距A,且直線間距A係介於5公分與7公分之間。此外,多攝像頭模組1000''''除可適用於車用外,多攝像頭模組1000''''另適用於一電子裝置3000',且電子裝置3000'具配置範圍4''。於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0'可為一手機或一平板電腦。即配置範圍4''為該手機或該平板電腦(即電子裝置3000')的一外殼體。此外,配置範圍4''具有一短側邊40及一長側邊41,長側邊41的長度大於短側邊40的長度,且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連線平行於長側邊41,即為使該手機或該平板電腦的配置範圍4''的空間可設置直線間距A介於5公分與7公分之間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係垂直設置(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連線平行於長側邊41),使多攝像頭模組1000''''的直線間距A可涵蓋人類雙眼的平均間距。
請參閱第8圖以及第9圖,第8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4000的示意圖,第9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4000以及車子2000的內裝的示意圖。如第8圖以及第9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4000適用於車子2000,車子2000另具有一擋風玻璃5、一第一A柱6及一第二A柱7。其中擋風玻璃5、第一A柱6及一第二A柱7均鄰近車子2000的前側S1;且擋風玻璃5設置於第一A柱6與第二A柱7之間。多攝像頭模組4000包含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設置於車子2000鄰近第一A柱6的一側,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設置於車子2000鄰近第二A柱7的一側,其中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相對儀表板的距離係小於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相對儀表板的距離,即以一左駕車為例,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設置於擋風玻璃5的左上角,擋風玻璃5設置於擋風玻璃5的右下角(如第9圖所示)。
此外,擋風玻璃5具有一第一側邊50、一第二側邊51、一第三側邊52及一第四側邊53;第一側邊50鄰接該第一A柱,該第二側邊鄰接該第二A柱,第三側邊52連接第一側邊50與第二側邊51,第四側邊53相對第三側邊52且連接第一側邊50與第二側邊51。此四個側邊50~53構成多攝像頭模組4000的配置範圍。
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分別位於擋風玻璃5的對角;亦即兩個影像擷取模組1以及2的相對位置為一L線。此外,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位置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位置的所呈現的L線與第一側邊50具有一第一夾角θ1,L線與第二側邊51具有一第二夾角θ2,L線與第三側邊52具有一第三夾角θ3,L線與第四側邊53具有一第四夾角θ4。第一夾角θ1、第二夾角θ2、第三夾角θ3與第四夾角θ4均小於90度。
請參閱第8圖至第11圖,第10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成像示意圖,第11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成像示意圖。如第8圖至第11圖所示,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包含一第一光學鏡頭10與一第一影像感測器11,其中第一光學鏡頭10具有一第一焦距f1,第一影像感測器11具有一第一感光元件尺寸。當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第一光學鏡頭10與一目標物O(例如為一欲拍攝的物體)之間具有一物距P時,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可具有一第一視野13,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第一視野13可由第一光學鏡頭10與目標物O的物距P、第一光學鏡頭10的第一焦距f1以及第一影像感測器11的該第一感光元件尺寸所決定。
以下以第10圖為例說明,具有該第一感光元件尺寸的第一影像感測器11的四個角落分別連接於第一光學鏡頭10的透鏡中心並延伸至與第一光學鏡頭10的透鏡中心相距物距P的目標物O處,以形成一第一焦平面Q1,其中以第一焦平面Q1為底且第一光學鏡頭10的透鏡中心為頂點形成一角錐,該角錐的一錐角稱為一第一視角12,該角錐投影至一垂直面形成一第一三角形,該第一三角形的一頂角稱為一第一垂直視角121,該角錐投影至一水平面形成一第二三角形,該第二三角形的一頂角稱為一第一水平視角120,第一焦平面Q1稱為第一視野13。
同理,如第11圖所示,第二光學鏡頭20具有一第二焦距f2,第二影像感測器21具有一第二感光元件尺寸。當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第二光學鏡頭20與目標物O(例如為該欲拍攝的物體)之間具有物距P時,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可具有一第二視野23,即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第二視野23可由第二光學鏡頭20與目標物O的物距P、第二光學鏡頭20的第二焦距f2以及第二影像感測器21的該第二感光元件尺寸所決定。
以下以第11圖為例說明,具有該第二感光元件尺寸的第二影像感測器21的四個角落分別連接於第二光學鏡頭20的透鏡中心並延伸至與第二光學鏡頭20的透鏡中心相距物距P的目標物O處,以形成一第二焦平面Q2,其中以第二焦平面Q2為底且第二光學鏡頭20的透鏡中心為頂點形成一角錐,該角錐的一錐角稱為一第二視角22,該角錐投影至一垂直面形成一第三三角形,該第三三角形的一頂角稱為一第二垂直視角221,該角錐投影至一水平面形成一第四三角形,該第四三角形的一頂角稱為一第二水平視角220,第二焦平面Q2稱為第二視野23。
綜上所述,本創作可藉由調整第一光學鏡頭10與目標物O的物距P、第一光學鏡頭10的第一焦距f1以及第一影像感測器11的該第一感光元件尺寸,使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產生第一視野13,以及藉由調整第二光學鏡頭20與目標物O的物距P、第二光學鏡頭20的第二焦距f2以及第二影像感測器21的該第二感光元件尺寸,使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產生第二視野23。於此實施例中,本創作可經由上述調整而使第一視野13異於第二視野23,並使第一視野13與第二視野23均涵蓋位在車子2000的一前緣E的一可視目標點B,其中可視目標點B可為對應車子2000的一標誌(logo),但本創作不受此限,例如可視目標點B也可為車子2000的前緣E的中點,端視實際需求而定。
如此一來,由於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所產生的第一視野13以及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所產生的第二視野23均涵蓋位在車子2000的前緣E的可視目標點B,因此由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以第一視野13所擷取的影像以及由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以第二視野23所擷取的影像有重複區域,故而可進一步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以第一視野13所擷取的影像以及由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以第二視野23所擷取的影像進行影像融合(fused),以進一步產生一融合影像(fused image),且由於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相對儀表板的距離係大於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相對儀表板的距離(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的高度位置係高於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的高度位置),因此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所擷取的影像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所擷取的影像之間具有一高度差資訊,該高度差資訊可產生比駕駛人的視野更大的視野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本創作多攝像頭模組可額外再設置一影像擷取模組,以提供該融合影像更多關於實景的影像的資訊,使該融合影像更貼近真實影像。請參閱第12圖,第12圖為本創作第七實施例一多攝像頭模組4000'以及車子2000的內裝的示意圖。如第12圖所示,多攝像頭模組4000'與上述多攝像頭模組4000的主要差異在於,多攝像頭模組4000'另包含一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即多攝像頭模組4000'包含第一影像擷取模組1、第二影像擷取模組2以及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且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設置於車子2000鄰近第三側邊52的一側。此外,同上所述,第三影像擷取模組3可產生一第三視野,該第三視野涵蓋可視目標點B,且該第一視野、該第二視野與該第三視野彼此相異,其原理同上所述,為求簡潔,於此不贅述。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的多攝像頭模組的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係採斜放設置,即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在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分別具有第一偏移量及第二偏移量,因此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間的間距係大於第一偏移量及第二偏移量,如此本創作的多攝像頭模組係可在有限的配置空間裡,讓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間的間距大於第一偏移量及第二偏移量,進而改善所拍攝的影片或照片的景深效果。此外,本創作另揭露一種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之間的間距介於5公分與7公分之間的多攝像頭模組,使多攝像頭模組的間距可涵蓋人類雙眼的平均間距,進而改善所拍攝的影片或照片的景深效果。除此之外,本創作的多攝像頭模組另可應用於一車子上,將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分別設置於例如擋風玻璃的對角,使經由第一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的影像融合第二影像擷取模組所擷取的影像所產生的該融合影像可產生比駕駛人的視野更大的視野範圍。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3000、3000'‧‧‧電子裝置
2000‧‧‧車子
S1‧‧‧前側
S2‧‧‧後側
S3‧‧‧左側
S4‧‧‧右側
E‧‧‧前緣
1000、1000'、1000'' 、1000'''、1000''''、4000、4000'‧‧‧多攝像頭模組
4、4'、4''‧‧‧配置範圍
40‧‧‧短側邊
41‧‧‧長側邊
1‧‧‧第一影像擷取模組
10‧‧‧第一光學鏡頭
f1‧‧‧第一焦距
11‧‧‧第一影像感測器
12‧‧‧第一視角
120‧‧‧第一水平視角
121‧‧‧第一垂直視角
13‧‧‧第一視野
Q1‧‧‧第一焦平面
2‧‧‧第二影像擷取模組
20‧‧‧第二光學鏡頭
f2‧‧‧第二焦距
21‧‧‧第二影像感測器
22‧‧‧第二視角
220‧‧‧第二水平視角
221‧‧‧第二垂直視角
23‧‧‧第二視野
Q2‧‧‧第二焦平面
P‧‧‧物距
3‧‧‧第三影像擷取模組
5‧‧‧擋風玻璃
50‧‧‧第一玻璃側邊
51‧‧‧第二玻璃側邊
52‧‧‧第三玻璃側邊
53‧‧‧第四玻璃側邊
6‧‧‧第一A柱
7‧‧‧第二A柱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行進方向
A‧‧‧直線間距
a1‧‧‧第一偏移量
a2‧‧‧第二偏移量
a3‧‧‧第三偏移量
a4‧‧‧第四偏移量
L‧‧‧連線
O‧‧‧目標物
B‧‧‧可視目標點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θ3‧‧‧第三夾角
θ4‧‧‧第四夾角
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車子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正視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正視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正視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正視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正視示意圖。 第8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9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以及車子的內裝的示意圖。 第10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的成像示意圖。 第11圖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的成像示意圖。 第12圖為本創作第七實施例多攝像頭模組以及車子的內裝的示意圖。
Claims (17)
- 一種多攝像頭系統,包含: 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用於產生一第一視野;以及 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直線間距,用於產生一第二視野; 一處理單元,耦接於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用於同時接收並處理該第一視野與該第二視野; 其中,該直線間距沿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且該直線間距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且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均大於零。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攝像頭系統,另包含: 一第三影像擷取模組,該第三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相距一第三偏移量,該第三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相距一第四偏移量,該第三偏移量小於該直線間距,且該第四偏移量小於該直線間距。
- 如請求項2所述的多攝像頭系統,其中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以及該第三影像擷取模組的配置位置呈現一直角三角形或者一鈍角三角形方式配置。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攝像頭系統,其中該處理單元將第一視野以及第二視野進行影像融合處理以產生一具有像差的融合影像。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攝像頭系統,其中該多攝像頭系統使用於一手持電子裝置時,該直線間距介於5公分到7.2公分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多攝像頭系統,其中該多攝像頭系統使用於一汽車時,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以及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分別配置於該汽車擋風玻璃的對角位置。
- 一種多攝像頭模組,安裝於一汽車上,該車子具有一擋風玻璃、一第一A柱及一第二A柱,該擋風玻璃設置於該第一A柱與該第二A柱之間,該多攝像頭模組包含: 一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設置於該車子鄰近該第一A柱的一側,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可產生一第一視野(first field of view);以及 一第二影像擷取模組,設置於該車子鄰近該第二A柱的一側,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可產生一第二視野(second field of view),且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直線間距; 其中,該直線間距沿一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偏移量,且該直線間距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第二偏移量,且該第一偏移量與該第二偏移量均大於零,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的相對位置呈現一直線對角於該擋風玻璃的側邊,且該第一視野與該第二視野均涵蓋位在該車子的一可視目標點。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擋風玻璃具有一第一側邊、一第二側邊、一第三側邊及一第四側邊,該第一側邊鄰接該第一A柱,該第二側邊鄰接該第二A柱,該第三側邊連接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該第四側邊相對該第三側邊且連接該第一側邊與該第二側邊,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位置呈現的該直線與該第一側邊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直線與該第二側邊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直線與該第三側邊具有一第三夾角,該直線與該第四側邊具有一第四夾角,該第一夾角、該第二夾角、該第三夾角與該第四夾角均小於90度。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另包含: 一第三影像擷取模組,設置於該車子鄰近該第三側邊的一側。
- 如請求項9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三影像擷取模組可產生一第三視野,該第三視野涵蓋該可視目標點。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一視野、該第二視野與該第三視野彼此相異。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可視目標點為該車子前緣的中點。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一視野異於該第二視野。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包含一第一光學鏡頭與一第一影像感測器,且該第一光學鏡頭具有一第一焦距,該第一影像感測器具有一第一感光元件尺寸;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包含一第二光學鏡頭與一第二影像感測器,且該第二光學鏡頭具有一第二焦距,該第二影像感測器具有一第二感光元件尺寸。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當該第一光學鏡頭與該第二光學鏡頭和一目標物之間具有一物距時,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第一視野,該第一視野由該物距、該第一焦距以及該第一感光元件尺寸所決定,且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具有一第二視野,該第二視野由該物距、該第二焦距以及該第二感光元件尺寸所決定。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影像感測器的四個角落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光學鏡頭的一透鏡中心並延伸至與該第二光學鏡頭的該透鏡中心相距該物距的該目標物處,以形成一第一焦平面以判斷該第一視野,以及該第二影像感測器的四個角落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光學鏡頭的一透鏡中心並延伸至與該第二光學鏡頭的該透鏡中心相距該物距的該目標物處,以形成一第二焦平面以判斷該第二視野。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多攝像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以該第一視野所擷取的一影像與由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以該第二視野所擷取的一影像有一重複區域,該重複區域用於將該第一影像擷取模組以該第一視野所擷取的該影像以及由該第二影像擷取模組以該第二視野所擷取的該影像進行影像融合,以產生一融合影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08059U TWM568376U (zh) | 2018-06-15 | 2018-06-15 |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08059U TWM568376U (zh) | 2018-06-15 | 2018-06-15 |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68376U true TWM568376U (zh) | 2018-10-11 |
Family
ID=6487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208059U TWM568376U (zh) | 2018-06-15 | 2018-06-15 |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6837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90208B (zh) * | 2018-11-01 | 2020-04-01 | 虎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裝置 |
CN111291731A (zh) * | 2020-03-27 | 2020-06-16 |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 光学式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1308643A (zh) * | 2019-12-25 | 2020-06-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
-
2018
- 2018-06-15 TW TW107208059U patent/TWM568376U/zh unknow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90208B (zh) * | 2018-11-01 | 2020-04-01 | 虎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裝置 |
CN111308643A (zh) * | 2019-12-25 | 2020-06-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
CN111308643B (zh) * | 2019-12-25 | 2024-04-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
CN111291731A (zh) * | 2020-03-27 | 2020-06-16 |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 光学式感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72015B2 (en) | Multi-camera vehicular vision system with graphic overlay | |
US9858639B2 (en) | Imaging surface modeling for camera modeling and virtual view synthesis | |
JP5108605B2 (ja) | 運転支援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
US8134608B2 (en) | Imaging apparatus | |
JP5953824B2 (ja) | 車両用後方視界支援装置及び車両用後方視界支援方法 | |
JP4414661B2 (ja) | ステレオアダプ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距離画像入力装置 | |
JP2009129001A (ja) | 運転支援システム、車両、立体物領域推定方法 | |
US10992920B2 (en) | Stereo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 |
TWM568376U (zh) | 多攝像頭系統及多攝像頭模組 | |
CN113196007A (zh) |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相机系统 | |
US20220080902A1 (en) | Vehicle-mounted camera | |
JPH09223227A (ja) | 車両用環境認識装置 | |
CN102713511A (zh) | 车辆用距离计算装置 | |
JP2004257837A (ja) | ステレオアダプタ撮像システム | |
JP6983740B2 (ja) | ステレオ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測距方法 | |
WO2015182771A1 (ja) |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JP7043375B2 (ja) | ステレオカメラ、車載灯具ユニット、及びステレオカメラシステム | |
CN116203563A (zh) | 用于处理车辆的图像的装置和方法 | |
JP2010118716A (ja) | ステレオ撮像装置 | |
CN116529758A (zh) | 图像和/或图像点的矫正方法,基于摄像装置的系统和车辆 | |
WO2020235249A1 (ja) | ステレオ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測距方法 | |
JP2008040115A (ja) | ステレオカメラ | |
JP7207889B2 (ja) | 測距装置および車載カメラシステム | |
WO2020195307A1 (ja) | 電子ミラーシステム、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移動体 | |
CN208730867U (zh) | 多摄像头系统及多摄像头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