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6572U -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6572U
TWM566572U TW107204973U TW107204973U TWM566572U TW M566572 U TWM566572 U TW M566572U TW 107204973 U TW107204973 U TW 107204973U TW 107204973 U TW107204973 U TW 107204973U TW M566572 U TWM566572 U TW M56657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turning device
automatic turning
plate
control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4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怡珍
馮莉珊
游珮均
林盈吟
林宥辰
黃靖雯
Original Assignee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07204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6572U/zh
Publication of TWM566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6572U/zh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揭示一種自動翻身裝置,其係設置於病床以輔佐患者翻身,包含二板體組及複數翻轉控制組件。該等板體組係以病床之一縱向中心軸為對稱軸呈左右並排設置。該等翻轉控制組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且每一該翻轉控制組件係具至少一機械驅動器。其中,當患者躺於病床上時,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進而改變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之夾角,使得患者身體係呈傾斜狀態。藉此,係可自動化地調整患者之翻身狀態,以避免患者長期受壓迫而造成褥瘡等症狀。

Description

自動翻身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翻身裝置之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設置於病床,且能自動化地調整患者的翻身狀態之自動翻身裝置。
按,存在著許多天然災害或人為傷亡而造成人類無法自理日常行為,且近年來全球人口老化日趨嚴峻,造成老年相關疾病比例急速增加,尤其是中風、跌倒等病狀,造成部分人口必須長時間躺在病床上而無法自行移動身軀。上述之狀況不但增加家屬的負重,且更耗費大量人力以幫助患者定時地翻動其身體,使得患者不會一直維持同一姿勢而造成血液不循環,或因而所導致爆發的其他病變,如褥瘡、肌肉萎縮等等。因此,醫療相關產業已陸續研發出相關產品,進而輔佐久臥病床的患者得以翻身,即能使得患者不會一直維持躺平的狀態。
現今的翻身裝置大多是一個新的病床載具,以電子或機械式地協助患者翻身。然而,上述之翻身裝置所佔的體積相當大,且必須直接替換掉舊有的病床,而增加醫院或診所的花費。因此,業者相繼研發出另一形態的翻身裝置,其係為放置於病床上以輔佐用之施力件或充氣件,以利翻身者針對患者進行翻身作業。但是,透過前述輔具卻仍需要透過人工方式予以執行施力或打氣操作,以協助將患者翻身,於使用上仍有極大不便,且透過人力無法精確控制患者身軀的傾斜角度,而無從掌控患者的翻 身狀況,此外,針對需要定時間進行翻身作業之患者,亦會耗費過多人力成本。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感其未臻完善而竭其心智苦心研究,並憑其從事該項產業多年之累積經驗,進而提供一種自動翻身裝置,以期可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
本創作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自動翻身裝置,其係設置於病床而能避免更換整張病床,並自動化地調整患者翻身的狀態以輔佐患者翻身。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係設置於病床以輔佐患者翻身,且包含二板體組及複數翻轉控制組件。該等板體組係以病床之一縱向中心軸為對稱軸呈左右並排設置,而該等翻轉控制組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且每一該翻轉控制組件係具至少一機械驅動器。其中,當患者躺於病床上時,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進而改變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之夾角,使得患者身體係呈傾斜狀態。因此,僅需設置該自動翻身裝置於舊有的病床,並由該等翻轉控制組件設定翻轉的時間與角度等參數,而能自動化地輔助患者翻身,以助於患者血液循環且減少外加的人力耗費。
並且,每一該機械驅動器具一角度標示件、至少一旋轉件及一固定件,該旋轉件之一端及該固定件係連接設於該角度標示件,該旋轉件之另一端固接於該板體組,該旋轉件係以該角度標示件為中心轉動,進而帶動該等板體組以控制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之夾角。因此,藉由該等機 械驅動器之作動,係能使得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夾設該等翻轉控制組件所設定的夾角。
另外,每一該板體組具至少一支撐板及至少一緩衝板,該等支撐板設有該等翻轉控制組件,且每一該緩衝板係疊設於每一該支撐板上。因此,透過該等支撐板以增加翻身作業之支撐性與穩固性,且係可避免該等翻轉控制組件所產生的異物感。並藉由該等緩衝板疊設於該等支撐板上,則能減低患者躺壓於該等支撐板的不適感,且同時分散患者於翻身時所受的衝擊力。
接續,該等支撐板之材質係為鋁合金,利用其具耐腐蝕與較易作業的成形特性,係能降低該自動翻身裝置的製造成本並同時具極佳的使用效能,且透過鋁合金的低比重,以利於翻身作業的進行。
較佳者,該等緩衝板之材質係為軟性高分子材料,且每一該緩衝板更具至少一凹槽。藉此,該等緩衝板係可有效地分散其所受的壓力,以降低患者所受的壓力,並透過該等凹槽更可依身軀型態予與緩衝及支撐的效果。
更進一步,該等機械驅動器係分別設置於距離該縱向中心軸5至8公分處,即相當於人體的肩關節與髖關節處,以作為翻身時的受力處而利於進行翻身作業。
並且,該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複數壓力感測器,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藉此,係能量測患者躺於病床時全身的受壓狀況,進而利於醫護人員掌控患者的身體狀況,以調控並設定該自動翻身裝置。
較佳者,該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一操控器,其係電訊連結該 等翻轉控制組件,以供設定及操控該等機械驅動器。因此,係能透過該操控器以無線的方式操控該自動翻身裝置,而使得該等機械驅動器能依其所設定的參數進行運作,包含患者所翻身的角度、時間、翻轉時的轉速等。
此外,該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一警示器,其係電訊連結該等翻轉控制組件及該等壓力感測器,並當該等翻轉控制組件故障、或是該等壓力感測器顯示患者受到不良的壓迫時,產生警示聲響以提醒醫護人員與家屬。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自動翻身裝置,係能直接裝設於現有的病床,並自動化地輔助患者翻身。其中,藉由該等翻轉控制組件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進而使得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夾設特定的夾角,即為該自動翻身裝置所設定的翻身角度,以使得躺於病床之患者得以翻身。如此一來,對於久臥病床的患者,係可減少外加的人力以輔佐其翻身,且更能自動化並以精確地翻轉角度協助患者翻身,進而減少患者長期的受壓並增進其血液循環。
1‧‧‧自動翻身裝置
10‧‧‧板體組
101‧‧‧縱向中心軸
102‧‧‧支撐板
103‧‧‧緩衝板
1031‧‧‧凹槽
11‧‧‧翻轉控制組件
111‧‧‧機械驅動器
1111‧‧‧角度標示件
1112‧‧‧旋轉件
1113‧‧‧固定件
2‧‧‧病床
3‧‧‧患者
4‧‧‧壓力感測器
5‧‧‧操控器
6‧‧‧夾角
第1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結構圖。
第3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翻身示意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創作之內容,謹以下列說明搭配圖式,敬請參閱。
請參閱第1至3圖,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剖面結構圖以及翻身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之自動翻身裝置1,其係設置於病床2以輔佐患者3翻身,且包含二板體組10及複數翻轉控制組件11。該等板體組10係以病床2之一縱向中心軸101為對稱軸呈左右並排設置,而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係設於該等板體組10,且每一該翻轉控制組件11係具至少一機械驅動器111。其中,當患者3躺於病床2上時,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111,進而改變該等板體組10與病床2間之夾角6,使得患者3身體係呈傾斜狀態。如此一來,係能避免汰換現有的病床2,僅須另外加設該自動翻身裝置1於病床2,即可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111,藉由設定該等機械驅動器111的運作起始時間、翻身作業進行的轉速以及翻轉的角度等參數,而能操控該自動翻身裝置1進行特定時間、角度與轉速的翻轉作業,以輔佐患者3翻身。並於本實施例中,該自動翻身裝置1係置於病床2的床墊上,以自動化的方式協助患者3翻身,即能不再使患者3的背部受壓。藉此得以減少人力資源,且同時增進患者3的血液循環,以避免身體部分位置長期受壓而導致產生相關疾病。
更進一步,每一該機械驅動器111具一角度標示件1111、至少一旋轉件1112及一固定件1113,該旋轉件1112之一端及該固定件1113係連接設於該角度標示件1111。並且,該旋轉件1112之另一端固接於該板體組10,該旋轉件1112係以該角度標示件1111為中心轉動,並於本實施例中,如第2圖所揭示,每一該機械驅動器111係設有一該旋轉件1112,且該旋轉件1112之一側係頂抵設於該板體組10,以驅動該板體組10隨該 旋轉件1112轉動而作動。接續,當該機械驅動器111被驅動時,該旋轉件1112以該角度標示件1111為原點,以及該固定件1113為角度起始線進行轉動,使得該旋轉件1112與該固定件1113夾設形成特定的夾角6,即該角度標示件1111所顯示的角度值。其中,該等固定件1113係可直接設置於病床2上,使該機械驅動器11作動時,該等旋轉件1112係與該等固定件1113以及病床2形成夾角6。或如本實施例所示,每一該固定件1113係固設於一基底板中,而該基底板(圖中未標示)係供以設置於病床2,以供加強該自動翻身裝置1作動時的穩定性。而當該旋轉件1112驅動該板體組10轉動時,如第3圖所示,設有該等機械驅動器111的每一該板體組10係連帶被驅動,而與病床2間形成夾角6。藉此,該等機械驅動器111係可驅動該等板體組10,進而控制該等板體組10與病床2間之夾角6,並藉由轉動該等旋轉件1112係能達到精確的角度值,而助於醫護人員進行患者3的監控,並使得患者3得以翻身。
接續,每一該板體組10具至少一支撐板102及至少一緩衝板103,該等支撐板102設有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且每一該緩衝板103係疊設於每一該支撐板102上。並於本實施例中,請再次參閱第2圖,每一該板體組10係設有一該支撐板102及一該緩衝板103,而該支撐板102的下方更設有該基底板,不僅可於翻身作業進行時達最佳翻轉效能,且更可節省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製造成本與生產效率。此外,當患者3躺於設有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病床2時,透過該等支撐板102係可避免其中所設有的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對患者3產生異物感,且同時避免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被壓迫而受損。並且,於翻身作業時,該等支撐板102更可加強該自動翻 身裝置1的支撐性與穩固性。更進一步,藉由該等支撐板102上所疊設之該等緩衝板103,則能減低患者3直接躺壓於該等支撐板102的不適感,且同時減少患者3於翻身時所受的衝擊力,包含該等機械驅動器111所產生的機械震動、或其他人為所造成的外力等等。
較佳者,該等支撐板102之材質係為鋁合金,且該基底板的材質亦為鋁合金。由其良好的成形性,於生產製程時能有較佳的效能。此外,鋁合金材料的比重較低,當該等機械驅動器111進行運轉時,能較易驅動該等板體組10,進而達到較佳的工作效能。並且,鋁合金具耐腐蝕,而能減少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損壞率。
另外,該等緩衝板103之材質係為軟性高分子材料,並於本實施例中,其係為特殊處理的矽膠材質,為防滑脂肪墊的材質。藉此,係能有效地分散該等緩衝板103所受的壓力,即能減緩患者3背部所受的壓迫,並且在長時間與患者3接觸下,能透過該等緩衝板103的材料特性,消散大部分的熱度與溼氣,進而避免患者3患有壓力褥瘡或神經損傷等問題。並且,每一該緩衝板103更具至少一凹槽1031,以供緩衝與支撐身體,而能讓患者3有更舒適的環境。於本實施例中,每一該緩衝板103係具有複數個該凹槽1031,並該等凹槽1031相互連接形成波浪狀,以更加緩和其於翻身過程中所受的外力。或於另一實施例中,每一該緩衝板103係設有一該凹槽1031,且該凹槽1031的曲面形狀係符合人體的脊椎形狀,以加強身軀的支撐性與緩衝保護性。
更進一步,該等機械驅動器111係分別設置於距離該縱向中心軸101的5至8公分處。換言之,將該縱向中心軸101作為人體的脊椎位 置,並在相當於人體脊椎的左右兩旁若干公分處,分別設有該等機械驅動器111,而作為翻身時的施力處以利於翻身作業。並於本實施例中,該自動翻身裝置1設有四個該等機械驅動器111,分別設置在距離該縱向中心軸101之6至7公分處,即相當於人體的肩關節及髖關節的地方。藉由施力於關節部位而利於進行翻身作業,因此係可避免施壓於身體其他較柔軟的部位。
此外,該自動翻身裝置1更包含複數壓力感測器4,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10,並於本實施例中,該等壓力感測器4為平板狀並具與該等板體組10相當的面積,以量測患者3躺於該自動翻身裝置1時所受的壓力分布。並且,請再次參閱第2圖,由患者3至病床2的方向,該自動翻身裝置1依序係設有該等緩衝板103、該等壓力感測器4、該等支撐板102、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與該等機械驅動器111以及該等基底板。如此一來,患者3躺於設有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病床2時,係接觸於該等緩衝板103上以受其防護,並由其下方的該等壓力感測器4監測患者3的受壓狀況,以量測患者3躺於病床2時的壓力分佈。較佳者,該等壓力感測器4更電訊連接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係能將壓力分佈結果傳送至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之運算系統中,並經過計算後會回饋產生適當的翻身作業參數,包含翻轉的角度、時間等資訊,以供醫護人員參考之。因此,醫護人員係可即時掌控患者3的身體狀況,並依壓力分佈結果調控該自動翻身裝置1,以減少患者3產生褥瘡或肌肉萎縮等疾病。
接續,該自動翻身裝置1更包含一操控器5,其係電訊連結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以供設定及操控該等機械驅動器111。藉此,該操控 器5係能以無線的方式設定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的參數,例如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翻轉時間、翻轉速度等,進而操控之以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111,並能於該操控器5的面板中顯示之。因此,透過該操控器5係能無線操控該自動翻身裝置1,使得該等機械驅動器111能依其所設定的參數進行運作,進而增進該自動翻身裝置1的使用便利性。
更進一步,該自動翻身裝置1更包含一警示器(圖中未示),其係電訊連結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及該等壓力感測器4。當該自動翻身裝置1出現問題時,例如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發生故障、該等角度標示件1111受損或是該等壓力感測器4之壓力結果顯示為不良時,即可將上述之數據傳遞至該警示器,並透過該警示器產生警示聲響以提醒醫護人員與家屬。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自動翻身裝置1,其係設於現有的病床2,以供自動化地輔助患者3翻身。其中,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111,以驅使該等旋轉件1112與該等固定件1113形成特定的夾角6,並同時帶動該等板體組10與病床2間形成夾角6,即該等翻轉控制組件11所設定的翻身角度,進而舒緩患者3久臥病床2時所受之壓力。此外,該等支撐板102係能增進該自動翻身裝置1於翻身作業時的支撐性與穩固性,並藉由該等緩衝板103而能避免患3者受到其他衝擊外力。如此一來,不僅能避免替換掉舊有的病床2,並同時能降低人力成本,且能自動化並精確地輔助患者3翻身,以緩和患者3長期的受壓狀況。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Claims (9)

  1. 一種自動翻身裝置,其係設置於病床以輔佐患者翻身,包含:二板體組,其係以病床之一縱向中心軸為對稱軸呈左右並排設置;及複數翻轉控制組件,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且每一該翻轉控制組件係具至少一機械驅動器;其中,當患者躺於病床上時,透過該等翻轉控制組件驅動該等機械驅動器,進而改變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之夾角,使得患者身體係呈傾斜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中,每一該機械驅動器具一角度標示件、至少一旋轉件及一固定件,該旋轉件之一端及該固定件係連接設於該角度標示件,該旋轉件之另一端固接於該板體組,該旋轉件係以該角度標示件為中心轉動,進而帶動該等板體組以控制該等板體組與病床間之夾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中,每一該板體組具至少一支撐板及至少一緩衝板,該等支撐板設有該等翻轉控制組件,且每一該緩衝板係疊設於每一該支撐板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中,該等支撐板之材質係為鋁合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中,該等緩衝板之材質係為軟性高分子材料,且每一該緩衝板更具至少一凹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其中任一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其中,該 等機械驅動器係分別設置於距離該縱向中心軸5至8公分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複數壓力感測器,其係設於該等板體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一操控器,其係電訊連結該等翻轉控制組件,以供設定及操控該等機械驅動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自動翻身裝置,更包含一警示器,其係電訊連結該等翻轉控制組件及該等壓力感測器。
TW107204973U 2018-04-17 2018-04-17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TWM566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4973U TWM566572U (zh) 2018-04-17 2018-04-17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4973U TWM566572U (zh) 2018-04-17 2018-04-17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6572U true TWM566572U (zh) 2018-09-11

Family

ID=64399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4973U TWM566572U (zh) 2018-04-17 2018-04-17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657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1354A (zh) * 2019-07-17 2019-09-20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种妇科护理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CN111839944A (zh) * 2020-07-26 2020-10-30 张建华 脊椎骨受损病患用智能护理病床的翻身机构
CN111888128A (zh) * 2019-12-05 2020-11-06 金永管 预防褥疮医疗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1354A (zh) * 2019-07-17 2019-09-20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种妇科护理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CN110251354B (zh) * 2019-07-17 2023-12-26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种妇科护理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CN111888128A (zh) * 2019-12-05 2020-11-06 金永管 预防褥疮医疗床
CN111839944A (zh) * 2020-07-26 2020-10-30 张建华 脊椎骨受损病患用智能护理病床的翻身机构
CN111839944B (zh) * 2020-07-26 2021-12-28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脊椎骨受损病患用智能护理病床的翻身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66572U (zh) Automatic turning device
Heung et al. Robotic glove with soft-elastic composite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ahma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whole arm wearable robotic exoskeleton for rehabilitation and to assist upper limb movements
JP6894644B2 (ja) 褥中患者のための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機構
Hu et al. An advanced medical robotic system augmenting healthcare capabilities-robotic nursing assistant
CN201168163Y (zh) 一种踝关节康复机器人
Reinkensmeyer et al. Rehabilitators, robots, and guides: New tools for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KR101694369B1 (ko) 상지 재활 로봇
US11259977B2 (en) Upper limb exercise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06934323U (zh) 一种基于七自由度机械臂的穴位按摩系统
Bi Design of a spherical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for ankle rehabilitation
JP4608656B2 (ja) 肢体機能回復支援装置
TWI691326B (zh) 手指下托式復健輔具
Ibrahem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dynamic neck brace rehabilitation device prototype
JP6084658B2 (ja) 寝返りエアベッドにおける右側寝返り操作方法及び右側寝返り操作方法
KR20120051626A (ko) 3차원 운동기구
Sung et al. A novel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or with rapid deployment in all popu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WM565021U (z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id
Jackson et al. Effector force requirements to enable robotic systems to provide assisted exercise in people with upper limb impairment after stroke
Mansouri et al. Review of assistive devic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ulcers: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Antonelli et al. Development and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 massage device for the low back
Verros et al. Evaluation of control interfaces for active trunk support
Catalan et al. Patient evaluation of an upp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ic device for home use
Setiawan et al. Simulation of robot arm for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Klinkwan et al. Prototyp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arm mirror-like-robotic rehabilitation device for acute stroke pati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