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4587U - 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4587U
TWM554587U TW106214811U TW106214811U TWM554587U TW M554587 U TWM554587 U TW M554587U TW 106214811 U TW106214811 U TW 106214811U TW 106214811 U TW106214811 U TW 106214811U TW M554587 U TWM554587 U TW M55458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phase retarder
polariz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4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冠炎
彭彥鈞
陳俊榮
陳煜東
Original Assignee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14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4587U/zh
Publication of TWM554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4587U/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具有偏光片的顯示面板、位於偏光片上的相位延遲片、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位於偏光片的上方。偏光片的穿透軸與相位延遲片的快軸夾有夾角θ,而30 o≦θ≦60 o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觸控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顯示裝置。
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內嵌式(in-cell)及外掛式(out-cell)的觸控顯示裝置。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將觸控結構設置於顯示面板內。外掛式觸控顯示裝置將觸控結構設置於顯示面板外。依結構上的不同,外掛式觸控顯示裝置的觸控部可分為GFF、GF2、GF1方式、G1F等型態。然而,無論何種型態的觸控部,其均需貼合於顯示面板的上偏光片上。使用者以偏光鏡片觀察觸控顯示裝置時,觸控顯示裝置的亮度會隨著使用者的觀看角度的變化而產生明暗變化,並且產生彩虹紋的現象,影響視覺效果。為改善此問題,於外掛式觸控顯示裝置中加入額外的相位延遲片,但其不利於觸控顯示裝置的薄型化。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觸控裝置,視覺效果佳。
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具有偏光片的顯示面板、位於偏光片上的相位延遲片、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位於偏光片的上方。偏光片的穿透軸與相位延遲片的快軸夾有夾角θ,而30 o≦θ≦60 o
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相位延遲片、第一基材、第一觸控結構以及第二觸控結構。顯示面板具有偏光片。相位延遲片位於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上。第一基材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相位延遲片位於第一基材與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間。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第一基材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第一基材。第一基材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第一基材上,而相位延遲片位於第一基材與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位延遲片的光程差值Λ1大於具有光學異方向性之第一基材的光程差值Λ2。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材具有光程差值Λ2,而100 nm≦Λ2≦4000 nm。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位延遲片具有光程差值Λ1,而Λ1> 4000 nm。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保護基板。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第一基材位於保護基板與相位延遲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第一基材。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第一基材上,第一基材具有光程差值Λ3,而0 nm≦Λ3≦100 nm。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相位延遲片位於第一基材與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保護基板。第一基材位於保護基板與相位延遲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材位於相位延遲片與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保護基板。相位延遲片位於保護基板與第一基材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一者形成於第一基材上,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另一者形成於相位延遲片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第一基材的相對兩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相位延遲片的相對兩表面。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具有偏光片的顯示面板、位於顯示面板之偏光片上的相位延遲片、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位於顯示面板的偏光片的上方,且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顯示面板之偏光片的穿透軸與相位延遲片的快軸夾有夾角θ,而30 o≦θ≦60 o。藉此,使用者以偏光元件(例如:具有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時,即使,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裝置的角度改變,觸控顯示裝置的亮度也不會(或不會明顯得)隨之改變。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觸控顯示裝置100包括顯示面板110、相位延遲片120、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顯示面板110具有偏光片112。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基板(未標示)、相對於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未標示)及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的顯示介質(未標示),偏光片112設置於所述第二基板的上表面;偏光片112即一般所稱的上偏光片。在本實施例中,可選用任何適當的材料做為所述顯示介質,而顯示面板110可以是任何適當種類的顯示面板,例如:液晶顯示面板、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等,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1,相位延遲片(super retardation film)120位於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上。在本實施例中,相位延遲片120可利用光學膠OCA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連接,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圖2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相位延遲片120的快軸120a與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穿透軸112a。請參照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相位延遲片120具有光程差值(retardation)Λ1,相位延遲片120的快軸120a與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穿透軸112a的夾角θ落在一適當範圍,能使來自於偏光片112的光束的偏振態在穿過相位延遲片120後轉換為橢圓偏振態、或近似於圓偏振態。藉此,使用者透過偏光元件(例如: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時,即便,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角度改變(即所述偏光元件的穿透軸與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穿透軸的夾角改變),觸控顯示裝置100的亮度也不會明顯(或不會)隨之改變。
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偏光片112的穿透軸112a與相位延遲片120的快軸120a夾有夾角θ,而30 o≦θ≦60 o。較佳地是,40 o≦θ≦50 o。相位延遲片120具有光程差值Λ1,而Λ1> 4000 nm。較佳地是,5000 nm≦Λ1。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偏光片112之穿透軸112a與相位延遲片120之快軸120a所夾的夾角θ及/或相位延遲片120的光程差值Λ1也可視實際需求做其它適當設計。
請參照圖1,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位於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的上方。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0還包括位於顯示面板110上的第一基材130,且相位延遲片120設置於第一基材130與偏光片112之間。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的一者(例如但不限於:第一觸控結構Rx)配置於第一基材130上,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的另一者(例如但不限於:第二觸控結構Tx)配置於相位延遲片120上。第一基材130及相位延遲片120可利用光學膠OCA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相位延遲片120還做為承載部分之觸控結構的第二基材使用,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配置於第一基材130及第二基材(即相位延遲片120)上,而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觸控部TP可以是GFF(glass-film-film)結構。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0部TP也可以是其它適當型態的結構,以下將配合其它圖示於後續段落舉例說明之。
值得注意是,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的至少一者(例如:第二觸控結構Tx)形成於相位延遲片120上,也就是說,相位延遲片120除了具有相位延遲的功能外還做為承載至少部分之觸控結構的基材。藉此,利用相位延遲片120改善觸控顯示裝置100之亮度隨著使用者觀看角度變化之問題時,觸控顯示裝置100的厚度不會過度地(甚至不會)增加。此外,觸控顯示裝置100也無需使用額外的另一基材承載至少部分之觸控結構,因此製作觸控顯示裝置100的工序及材料成本也不會過度地(甚至不會)增加,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製造良率也可提升。再者,相較於包括分別載設有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的二片基材以及額外一層相位延遲片的觸控顯示裝置,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少設置一基材,因此觸控顯示裝置100的整體穿透率能提升。
圖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及圖3,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分別沿著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交錯。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可互相垂直,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第一觸控結構Rx與第二觸控結構Tx彼此電性獨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結構Rx與第二觸控結構Tx的一者為驅動電極(Tx,Driving electrodes),第一觸控結構Rx與第二觸控結構Tx的另一者為接收電極(Rx,receiving electrodes)。透過偵測第一觸控結構Rx與第二觸控結構Tx之間的電容變化能決定觸碰位置。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觸控部TP為電容式觸控面板。
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結構Rx包括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且彼此隔開的多個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第二觸控結構Tx包括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且彼此隔開的多個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及/或每一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可以選擇性地包括菱形的多個觸控感測墊142以及電性連接於相鄰兩觸控感測墊142之間的連接部144。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及/或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也可設計為其它適當形態,觸控感測墊142的形狀不限於圖3所示的菱形,連接部144的形狀也不限為圖3所示的條狀。此外,圖3所示之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的數量(例如:3個)及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的數量(例如:4個)僅是用以示例性說明本新型創作而非用以限制本新型創作,第一觸控結構Rx所包括的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的數量(及/或第二觸控結構Tx所包括的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的數量)可視實際需求而定。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觸控結構Rx(及/或第二觸控結構Tx)的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及/或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的觸控感測墊142可以是不具開孔的透光導電圖案。舉例而言,所述透光導電圖案的材質可以是金屬氧化物或其它適當材料。金屬氧化物例如是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之堆疊層。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觸控結構Rx(及/或第二觸控結構Tx)的第一觸控電極Rx1、Rx2、Rx3(及/或第二觸控電極Tx1、Tx2、Tx3、Tx4)的觸控感測墊142也可以是具有多個開孔的網狀遮光導電圖案(未繪示)。舉例而言,所述網狀遮光導電圖案的材質可以是金屬(例如:金、銀、銅等)、金屬氧化物、奈米銀膠或其組合,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材130可具有光學異方向性(anisotropic)。舉例而言,第一基材130具有光程差值Λ2,而100 nm≦Λ2≦4000 nm。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材130可以是高分子薄膜,例如: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相位延遲片120設置於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第一基材13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更進一步地說,觸控顯示裝置100還包括保護基板(Cover lens)150,而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第一基材130位於保護基板150與相位延遲片120之間。相位延遲片120較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第一基材130靠近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來自於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光束會先穿過具有大光程差值Λ1的相位延遲片120再穿過具有小光程差值Λ2的第一基材130。藉此,能改善先前技術中使用者透過偏光元件(例如: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時所產生之彩虹紋現象,以下配合圖4說明其能改善彩虹紋現象的機制。
圖4示出來自於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光束L在通過元件10之前的電場E 0以及通過元件10之後的電場E x及E y,其中元件10具有光程差值R 0。為方便描述起見,圖4繪有xyz直角座標系,其中方向z為光束L的傳遞方向,方向x、y、z相垂直。請參照圖4,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來自偏光片112的光束L在通過元件10之前的電場E 0呈線偏振態,電場E 0的偏振方向與方向x夾有夾角α。光束L的電場E 0在通過具有光程差值R 0的元件10後可分為在方向x上的分量E x及方向y上的分量E y,E x、E y可以下式(1)表示: E x=A e‧cos(kz-ωt+δ),E y=A o‧cos(kz-ωt),A o=A e‧tanα ---式(1)。 其中,A e為電場E 0在方向x上的振幅分量,A 0為電場E 0在方向y上的振幅分量,k為波數(propagation wave number),z為在方向z上的距離,t為時間,ω為頻率,δ 為電場分量E x相對於E y的延遲相位。 又,上式(1)可改寫為下式(2): ,λ為光束L的波長---式(2)。
令元件10為相位延遲片120,而欲使通過相位延遲片120的光束L的偏振態轉換為橢圓偏振態或圓偏振態,則上式(2)需寫為下式(3): 。即,式(2)的δ需滿足下式(4): 。在令元件10為相位延遲片120的情況下,式(4)的光程差值R 0為相位延遲片120的光程差值Λ1 (即R 0=Λ1),而能滿足上式(4)的光束L的波長
由於相位延遲片120的光程差值Λ1大,因此可滿足上 的光束L的波長λ的種類較多。舉例而言,相位延遲片120的光程差值Λ1為8400 nm,在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內,可滿足 的光束L的波長λ有714 nm、686 nm、658 nm、634 nm、611 nm、589 nm、569 nm、551 nm、517 nm、501 nm、487 nm、473 nm、460 nm、448 nm、436 nm、425 nm、415 nm、405 nm、395 nm。換言之,來自於顯示面板110的光束L先通過光程差值Λ1大的相位延遲片120時,能通過相位延遲片120的光束L具備多種形成圓偏振或橢圓偏振的可見光波長,進而貢獻至光程差值Λ2小的第一基材130。藉此,來自於相位延遲片120的光束L在通過第一基材130後,當使用者透過偏光元件(例如: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時仍具備足夠多種形成圓偏振或橢圓偏振的可見光波長而能混成白光,進而改善彩虹紋現象。
反之,若將第一基材130配置於較相位延遲片120靠近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處,則來自於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光束L會先穿過第一基材130再穿過相位延遲片120。令圖4的元件10為第一基材130的情況下,式(4)的光程差值R 0為第一基材130的光程差值Λ2 (即R 0=Λ2),而能滿足上式(4)的光束L的波長 。由於第一基材130的光程差值Λ2較小,因此可滿足 的光束L的波長λ的較少。舉例而言,第一基材130的光程差值Λ2為900 nm,在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內,可滿足 的光束L的波長λ只有720 nm、514 nm、400 nm三種。換言之,來自於顯示面板110之偏光片112的光束L先通過光程差值Λ2小的第一基材130時,通過第一基材130的光束L僅具備少數形成圓偏振或橢圓偏振的可見光波長。由於,通過第一基材130的光束L而貢獻至相位延遲片120之光束L所具備的圓偏振或橢圓偏振的可見光波長種類已少,因此通過相位延遲片120進而傳遞至透過偏光元件(例如: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的使用者眼中之光束L所具備的圓偏振或橢圓偏振的可見光波長種類也少,無法混成白光,從而產生彩虹紋現象。
基於上述機制,將相位延遲片120設置於第一基材13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以使來自於偏光片112的光束L先通過具有大光程差值Λ1的相位延遲片120再通過具有小光程差值Λ2的第一基材130,能改善彩虹紋現象。實際實驗的結果也發現將相位延遲片120設置於第一基材13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確實能改善彩虹紋現象。將相位延遲片120設置於第一基材13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並非簡單的位置改變,其能產生改善彩虹紋現象之無法預期的功效。另外,當式(1) 中的α越接近 45度時,式(3) 越趨近圓偏振,觸控顯示裝置100的亮度就越不會隨透過偏光元件(例如: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100使用者的觀察角度而改變。
圖5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5,觸控顯示裝置100A與上述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A與觸控顯示裝置100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100A的第一基板130’可以是光學等方向性(isotropic)基材、或近似於光學等方向性基材。換言之,第一基板130’的光程差值Λ3等於0或很小。舉例而言,0 nm≦Λ3≦100 nm,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實質上具有光學等方向性之第一基板130’的材質可以是玻璃、環烯烴聚合物(cyclic olefin polymer;COP)樹脂、三乙醯纖維素(triacetylcellulose;TAC)或其它適當材料。觸控顯示裝置100A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6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觸控顯示裝置100B與上述觸控顯示裝置100A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B與觸控顯示裝置100A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100B之相位延遲片120及第一基板130’的位置與觸控顯示裝置100A之相位延遲片120及第一基板130’的位置不同。詳言之,在圖6的實施例中,第一基材130’可位於相位延遲片12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相位延遲片120可位於保護基板150與第一基材130’之間。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材130’實質上不具光程差值(或者說,第一基板130’的光程差值Λ3很小而可忽略不計),而第一基材130’也可選擇性地設置在較相位延遲片120靠近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處。觸控顯示裝置100B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7為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觸控顯示裝置100C與上述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C與觸控顯示裝置100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100C不包括第一基板130,而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可分別形成於相位延遲片120的相對兩表面120a、120b。觸控顯示裝置100C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8,觸控顯示裝置100D與上述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D與觸控顯示裝置100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100D的第一觸控結構Rx與第二觸控結構Tx可分別形成於第一基材130的相對兩表面130a、130b。觸控顯示裝置100D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9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9,觸控顯示裝置100E與觸控顯示裝置100D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D與觸控顯示裝置100E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100E的第一基材130’實質上不具光程差值(或者說,第一基板130’的光程差值Λ3很小而可忽略不計)。觸控顯示裝置100E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圖10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0,觸控顯示裝置100F與觸控顯示裝置100E類似,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觸控顯示裝置100F與觸控顯示裝置100E的差異在於,其相對兩表面130a、130b上設有第一觸控結構Rx及第二觸控結構Tx的第一基材130’位於相位延遲片120與顯示面板110的偏光片112之間。觸控顯示裝置100F具有與觸控顯示裝置100類似的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具有偏光片的顯示面板、位於顯示面板之偏光片上的相位延遲片、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位於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上,且分別沿著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延伸。顯示面板之偏光片的穿透軸與相位延遲片的快軸夾有夾角θ,而30 o≦θ≦60 o。藉此,使用者以偏光元件(例如:具有偏光鏡片)觀看觸控顯示裝置時,即使,使用者觀看觸控顯示裝置的角度改變,觸控顯示裝置的亮度也不會(或不會明顯得)隨之改變。
此外,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可進一步包括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第一基材。第一觸控結構與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第一基材上。相位延遲片位於第一基材與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間。也就是說,相位延遲片設置在較具有光學異方向性之第一基材靠近顯示面板的偏光片之處。藉此,能改善彩虹紋現象。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100F‧‧‧觸控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112‧‧‧偏光片
112a‧‧‧穿透軸
120‧‧‧相位延遲片
120a‧‧‧快軸
120a、120b、130a、130b‧‧‧表面
130、130’‧‧‧第一基材
142‧‧‧觸控感測墊
144‧‧‧連接部
150‧‧‧保護基板
d1、d2、x、y、z‧‧‧方向
E0、Ex、Ey‧‧‧電場
L‧‧‧光束
OCA‧‧‧光學膠
Rx‧‧‧第一觸控結構
Rx1、Rx2、Rx3‧‧‧第一觸控電極
Tx‧‧‧第二觸控結構
Tx1、Tx2、Tx3、Tx4‧‧‧第二觸控電極
TP‧‧‧觸控部
θ、α‧‧‧夾角
圖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相位延遲片的快軸與顯示面板之偏光片的穿透軸。 圖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第一觸控結構及第二觸控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4示出來自於顯示面板之偏光片的光束在通過元件之前的電場以及通過元件之後的電場,其中元件具有光程差值。 圖5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100‧‧‧觸控顯示裝置
110‧‧‧顯示面板
112‧‧‧偏光片
120‧‧‧相位延遲片
130‧‧‧第一基材
150‧‧‧保護基板
OCA‧‧‧光學膠
Rx‧‧‧第一觸控結構
Tx‧‧‧第二觸控結構
TP‧‧‧觸控部

Claims (22)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 一顯示面板,具有一偏光片; 一相位延遲片,位於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上; 一第一觸控結構以及一第二觸控結構,位於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的上方,且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偏光片的一穿透軸與該相位延遲片的一快軸夾有一夾角θ,而30 o≦θ≦60 o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基材,具有光學異方向性,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而該相位延遲片位於該第一基材與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相位延遲片的光程差值Λ1大於具有光學異方向性之該第一基材的光程差值Λ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材具有光程差值Λ2,而100 nm≦Λ2≦4000 n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相位延遲片具有光程差值Λ1,而Λ1> 4000 n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的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的另一者形成於該相位延遲片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基材的相對兩表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保護基板,其中具有光學異方向性的該第一基材位於該保護基板與該相位延遲片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第一基材,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該第一基材具有光程差值Λ3,而0 nm≦Λ3≦100 nm。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相位延遲片位於該第一基材與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保護基板,其中該第一基材位於該保護基板與該相位延遲片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材位於該相位延遲片與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保護基板,其中該相位延遲片位於該保護基板與該第一基材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的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的另一者形成於該相位延遲片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基材的相對兩表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該相位延遲片的相對兩表面。
  17.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 一顯示面板,具有一偏光片; 一相位延遲片,位於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上; 一第一基材,具有光學異方向性,其中該相位延遲片位於該第一基材與該顯示面板的該偏光片之間; 一第一觸控結構以及一第二觸控結構,分別沿著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與該第二觸控結構的至少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基材具有光程差值Λ2,而100 nm≦Λ2≦4000 nm。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相位延遲片具有光程差值為Λ1,而Λ1> 4000 nm。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的一者形成於該第一基材上,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的另一者形成於該相位延遲片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結構及該第二觸控結構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基材的相對兩表面上。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述的觸控顯示裝置,更包括: 一保護基板,其中該第一基材位於該保護基板與該相位延遲片之間。
TW106214811U 2017-10-05 2017-10-05 觸控顯示裝置 TWM554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4811U TWM554587U (zh) 2017-10-05 2017-10-05 觸控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4811U TWM554587U (zh) 2017-10-05 2017-10-05 觸控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4587U true TWM554587U (zh) 2018-01-21

Family

ID=6173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4811U TWM554587U (zh) 2017-10-05 2017-10-05 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45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4591A (zh) * 2021-01-28 2021-05-0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系统及其激光笔、光触控显示面板
EP3848738A4 (en) * 2018-09-04 2021-10-27 LG Chem, Ltd. DEVICE WITH VARIABLE PERMEABILIT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48738A4 (en) * 2018-09-04 2021-10-27 LG Chem, Ltd. DEVICE WITH VARIABLE PERMEABILITY
CN112764591A (zh) * 2021-01-28 2021-05-0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光触控显示系统及其激光笔、光触控显示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53233B1 (ko) 표시 장치
US9996205B2 (en)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EP3073357B1 (en) Composite polarizing plate-integrated touch sensing electrode and touch screen panel having same
JP5335901B2 (ja) 表示装置
WO2013179813A1 (ja) 表示装置
CN107203065B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装置
TW201022793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creen function
US10466399B2 (en) λ/4 phase retardation film,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300886A (zh) 觸控螢幕面板
CN105739160B (zh) 触控偏光结构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348474B2 (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TWM554587U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10317694B2 (en) Color filter-integrated polariz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203832B2 (en) Color film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146739B1 (ko) 복합 편광판 일체형 터치 감지 전극
TW201545006A (zh) 觸控顯示裝置
KR102079163B1 (ko)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698146B2 (en) Polarized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970550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KR20160124372A (ko) 터치 패널
KR20160024050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광학 유닛, 광학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KR102380155B1 (ko) 광학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7162669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WO2014041841A1 (ja) 表示装置
TWM532656U (zh) 觸控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以及觸控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