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0733U - 氧氣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氧氣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0733U
TWM550733U TW106209681U TW106209681U TWM550733U TW M550733 U TWM550733 U TW M550733U TW 106209681 U TW106209681 U TW 106209681U TW 106209681 U TW106209681 U TW 106209681U TW M550733 U TWM550733 U TW M55073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oxygen generating
space
generating device
oxyge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9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an-Dih Jeng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bit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bit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bit Tech Ltd
Priority to TW106209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0733U/zh
Publication of TWM550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0733U/zh
Priority to US15/960,689 priority patent/US10981787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02Preparation of oxygen
    • C01B13/0203Preparation of oxygen from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B13/0211Peroxy compou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10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 A61M16/1005Preparation of respiratory gases or vapours with O2 features or with parameter measur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1/00Devices for producing oxygen from chemical substances for respiratory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24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08/00Processes carried out in the presence of solid particles; Reactors therefor
    • B01J2208/00796Details of the reactor or of the particulate material
    • B01J2208/00805Details of the particulate material
    • B01J2208/00814Details of the particulate material the particulate material being provides in prefille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049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 B01J2219/00162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24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19/30Details relating to random packing elements
    • B01J2219/302Basic shape of the elements
    • B01J2219/30207Sphe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Description

氧氣產生裝置
本新型與化學相關的製備裝置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氧氣產生裝置。
氧氣,是維持人體生命及能量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人體對於氧氣之需求性自不待言。足夠的氧氣供給,有助於紓解疲勞、淨化腦部。而氧氣除了能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之外,在醫療及急救方面,譬如:對氣喘病患進行急救或是遭遇火災事故時,若能仰賴隨身攜帶的氧氣產生裝置,就能避免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習知之氧氣產生裝置有以下幾種類型:(1)加壓式的氧氣鋼瓶,利用壓縮機將氧氣以高壓的方式灌入鋼瓶中儲存,需要氧氣時再配合呼吸罩提供使用者使用;(2)空氣分離式的氧氣產生裝置,利用分子篩對壓縮空氣進行過濾,而將氧氣分離出;(3)化學反應式的氧氣產生裝置,利用催化劑將產氧劑在裝置中進行化學作用,將產氧劑中的氧分子加速分解而提供氧氣。
然而,前述之氧氣產生裝置都有其缺點。氧氣鋼瓶體積笨重且儲藏不易,補充氧氣時又必須至特定場所才能進行補充;此外,其壓縮機需配合使用電源才能對氧氣進行加壓,整體裝置複雜。空氣分離式的裝置則是成本昂貴,且也必需配合使用電源才能對空氣進行過濾,裝置體積龐大,只能設置在特定場所,並且裝置需要定期維護。至於化學反應式的裝置若是利用硼酸鈉作為產氧劑,為使其分解作用則需要配合使用熱源才能進行。
由此可知,習知的氧氣產生裝置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易隨身攜帶使用;在需要氧氣醫療的突發情況下,無法立即以氧氣產生裝置提供氧氣。再者,化學反應式的裝置在產氧劑停止產生氧氣後還須自行補充產氧劑。然而,產氧劑並不易於隨身保存攜帶。
本案提供一種氧氣產生裝置,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便於隨身攜帶的氧氣產生裝置。
為達前述目的,本案為一種氧氣產生裝置,包含袋體以及支撐件。袋體供以容置產氧劑,產氧劑包含反應液、反應劑及催化劑,而袋體包含袋片、環周密合部以及分隔部。袋片具有周緣。環周密合部設置於袋片的周緣之部分位置並結合袋片的周緣,環周密合部使部分周緣結合以界定出內部空間的範圍,袋片的周緣之其餘部分範圍界定出開口。分隔部具有突破部,分隔部的兩端連接於環周密合部以使內部空間分隔為複數分隔空間,複數分隔空間分別容置反應劑及催化劑。支撐件容置於複數分隔空間的其中之一,袋體對應支撐件的位置不可壓縮。
據此,產氧劑的各物質分離地封裝於軟質袋體內的不同分隔空間內,透過施壓袋體使袋體內的各分隔空間連通,據此使產氧劑的各物質混合反應產生氧氣。本案相較於容置在不可壓縮容器內的產氧劑之氧氣產生裝置能顯著縮小體積的佔據,且使用方式極為便利,能更便於攜帶。
請配合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參閱圖2,氧氣產生裝置包含袋體10及支撐件30。袋體10供以容置包含反應液21、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的產氧劑20,且支撐件30容置於袋體10內。袋體10的周緣111以環周密合部12界定出內部空間以及開口13,且袋體10的內部空間透過分隔部14分隔出複數分隔空間S。複數分隔空間S分別容置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反應液21可在使用前填充或事先填充於袋體10內以與反應劑22配合催化劑23的作用於袋體10內進行化學反應而產生氧氣。支撐件30容置於複數分隔空間S的其中之一,使袋體10對應支撐件30的位置不可壓縮。施力於袋體10使各分隔空間S之間的分隔部14之突破部142分離,則各分隔空間S連通,進而使反應液21、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能混合作用產生氧氣。
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袋體10包含袋片11、環周密合部12、開口13以及分隔部14。袋片11以環周密合部12封閉局部周緣111並界定出內部空間的範圍以及開口13,分隔部14將袋體10的內部空間區隔出複數分隔空間S。
繼續參閱圖2,袋片11具有周緣111,袋片11之周緣111的圍繞範圍界定出袋體10的內部空間範圍。袋片11可以為單一袋片11或包含複數袋片11。單一袋片11可以透過彎折使周緣111相接並圍繞界定出內部空間的範圍。而複數袋片11則可透過拼接使複數袋片11的周緣111相接並圍繞界定出內部空間的範圍。
參閱圖2,環周密合部12設置於袋片11的周緣111之部分範圍,環周密合部12使部分周緣111結合以界定出內部空間的範圍,而袋片11的周緣111之其餘部分範圍則被區分界定出開口13,如此使開口13與袋體10的內部空間連通。於一實施例中,環周密合部12係透過熱壓黏結所形成。
同樣參閱圖2,分隔部14係透過結合袋片11的兩部分或結合兩袋片11,以於袋體10的內部空間區隔出分隔空間S。分隔部14包含分隔密合部141以及突破部142,各分隔部14的兩端連接於環周密合部12,藉此使分隔部14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界定出分隔空間S。於一實施例中,分隔部14包含二分隔密合部141及突破部142,突破部142位於二分隔密合部141之間,且分隔部14以二分隔密合部141連接於環周密合部12。當然,分隔部14也可以是僅包含單一分隔密合部141以及單一突破部142,而分隔部14便能以分隔密合部141及突破部142連接於環周密合部12。
分隔密合部141為不可分離的結合結構,突破部142為可分離的結合結構。於一實施例中,突破部142在受到拉力時分離但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突破部142也可以是在受到壓力時分離或配合其他結合結構而能被分離。且所謂突破部142之分離並非使袋體10成為開放狀態之分離,而是指突破部142本身於袋體10內分離且使得各分隔空間S連通的現象。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拉力的方向或其分力的方向與袋片11表面的投影方向相符時,突破部142會分離。於此,分隔密合部141為由熱壓熔接形成的永久性密封結合結構,而突破部142是由熱壓熔接形成的非永久性密封性結合結構。
於其他實施例中,突破部142也可以是夾鏈條型態。於此,為便於突破部142的分離,又可以在袋體10外對應突破部142的位置設置供使用者施力拉引的拉引部,使用者透過施力於拉引部以使夾鏈條型態的突破部142分離,進而使產氧劑20能充分混合而進行產氧反應。
此外,當袋體10內設置複數分隔部14時,袋體10內的分隔部14與分隔部14之間也能配合界定出分隔空間S。於一實施例中,分隔部14包含第一分隔部14A及第二分隔部14B,第一分隔部14A與第二分隔部14B係相同形狀且間隔設置,第一分隔部14A與第二分隔部14B分別相距開口13具有不同距離但不以此配置為限制。如此一來,第一分隔部14A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界定出第一分隔空間S1,第一分隔部14A與第二分隔部14B之間界定出第二分隔空間S2,且第二分隔部14B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又能界定出第三分隔空間S3。第一分隔空間S1、第二分隔空間S2及第三分隔空間S3分別容置反應劑22、催化劑23及反應液21,至於反應液21、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容置於第一分隔空間S1、第二分隔空間S2或第三分隔空間S3的配置則無需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反應液21可為水但不限於此。而反應劑22係包含過碳酸鈉(2Na 2CO 3.3H 2O 2);過碳酸鈉與水反應會分解而產生氧氣,其化學反應式為:2Na 2CO 3.3H 2O 2→2Na 2CO 3+3H 2O+3/2O 2。而加入催化劑23可加快氧氣產生之速率,催化劑23係可為硫酸錳(MnSO 2)、酵素或二氧化錳(MnO 2)。
於一實施例中,分隔部14係透過熱壓黏結所形成,且形成環周密合部12與分隔密合部141的熱壓力量大於形成突破部142的熱壓力量。藉此使環周密合部12及分隔密合部141的結合力大於突破部142的結合力,也就是說,環周密合部12及分隔密合部141相較於突破部142能承受且不致分離的力量較大。如此確保在使用者對袋體10施力時,突破部142會優先於環周密合部12及分隔密合部141分離,確保袋體10在受力時僅有突破部142分離,而設有環周密合部12的周緣111部分仍能保持密合。
於一實施例中,為更確保突破部142與環周密合部12及分隔密合部141的結合力差異,也可以透過改變前述各結構的熱壓面積範圍來達成,使環周密合部12及分隔密合部141的熱壓面積範圍大於突破部142的熱壓面積範圍也能更確保所需結合力之設定。
繼續參閱圖2,支撐件30容置於產氧劑20進行反應的分隔空間S內。於一實施例中,支撐件30是容置於第一分隔空間S1。支撐件30支撐第一分隔空間S1使袋片10對應第一分隔空間S1的位置無法被完全壓縮,即袋片10對應容置有支撐件30位置的第一分隔空間S1因設置支撐件30而具有一定且無法被減縮的容積存在。據此確保產氧劑20於第一分隔空間S1內不會因受壓縮而被擠出。
於一實施例中,容置支撐件30的分隔空間S之容積約略相等於反應液21的體積但不以此為限,在袋體10的內部空間容積總和大於產氧劑20體積之基礎下即能達成本案於袋體10內產氧之目的。而於其他實施例中,使容置支撐件30的分隔空間S之容積大於反應液21的體積,讓產氧劑20能保持位於容置支撐件30的分隔空間S內進行反應也是可行的實施態樣。
同樣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支撐件30為空心且具有穿透部31的圓球體。藉此,容置有支撐件30的分隔空間S因受到支撐件30的支撐而能避免在壓縮此分隔空間S時擠壓產氧劑20而使得產氧劑20由開口13溢出。除此之外,具有穿透部31的支撐件30又能使產氧劑20充分混合而不造成反應作用的阻礙。值得說明的是,支撐件30的形式並不以前述實施例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能使得袋體10的局部具有固定而不可壓縮的容積,之非圓球形狀或其他形狀的空心體或是橫跨支撐於袋體10兩側之支架形式之支撐件30也是可行的實施態樣。
復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分隔部14A相較於第二分隔部14B遠離開口13,且第一分隔部14A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界定出第一分隔空間S1,第一分隔部14A與第二分隔部14B之間界定出第二分隔空間S2,且第二分隔部14B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界定出第三分隔空間S3。於此,第三分隔空間S3相較於第二分隔空間S2靠近開口13,且第二分隔空間S2相較於第一分隔空間S1靠近開口13。此外,第一分隔空間S1內容置反應劑22,第二分隔空間S2容置催化劑23,第三分隔空間S3容置反應液21。
當需使用氧氣時,只需施力於袋體10對應各分隔空間S的位置,各分隔空間S之間的突破部142因受力而分離,而反應液21、催化劑23及反應劑22就能於相連通的各分隔空間S內混合進行產氧反應。於一實施例中,當使用者依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將開口13朝上使用時,反應液21及催化劑23便會通過各分隔空間S之間的突破部142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1內與反應劑22混合以進行產氧反應。
繼續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各分隔部14的分隔密合部141分別具有斜面1411,斜面1411連接至突破部142,面向開口13方向的斜面1411係朝向遠離開口13的方向傾斜地連接至突破部142。因此,當突破部142受力而分離時,容置於各分隔空間S內的物質便能受到此斜面1411的導引而朝突破部142位移以順利進入遠離開口13的分隔空間S內。據此使容置於第二分隔空間S2及第三分隔空間S3內的催化劑23及反應液21能確實地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1內與反應劑22反應作用,確保產氧反應可以確實地作用。
配合參閱圖3,於一實施例中,支撐件30由比重小於反應液21比重的材質製成,於此,支撐件30由塑膠材質製成。因此,當反應液21、催化劑23通過各分隔空間S之間的突破部142進入容置有反應劑22的分隔空間S內之後,支撐件30即能懸浮於反應液21之上。如此一來,當產氧劑20進行產氧反應時,產氧反應產生的氧氣便會擾動反應液21,使得懸浮於反應液21上的支撐件30產生旋轉、跳動或移位,而在支撐件30產生旋轉、跳動或移位時,支撐件30又能同時再擾動反應液21,使得反應液21與反應劑22、催化劑23的混合更為充分,提高產氧劑20的反應效能。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分隔空間S容置支撐件30,且第一分隔空間S1容置支撐件30之後的容積約略相等於產氧劑20的體積,如此一來,當產氧劑20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內之後,支撐件30懸浮於第一分隔空間S1的最頂端,支撐件30能頂持於第一分隔部14A並受到反應液21的浮力推動,而能更充分地擾動反應液21,使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更均勻地與反應液21混合,以達最佳的產氧反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分隔空間S2的容積也可以配置為約略相等於催化劑23的體積,而第三分隔空間S3的容積也配置為約略相等於反應液21的體積,據此使袋體10內部空間的使用比率最佳化,並進而降低整體的體積,而更便於隨身攜帶。
請再配合參閱圖2,前述實施例之氧氣產生裝置於封裝完成時,產氧劑20的反應液21、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是分別容置於不同的分隔空間S內,軟質的袋體10能顯著縮小體積而能便於使用者攜帶。當要使用氧氣時,配合參閱圖3,只要施壓於袋體10,使袋體10的各分隔部14分離,各分隔部14分離後,第一分隔空間S1、第二分隔空間S2及第三分隔空間S3形成連通,則第三分隔空間S3的反應液21及第二分隔空間S2的催化劑23即能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1內與反應劑22混合進行反應而產生氧氣,而產氧劑20產生的氧氣便能通過各分隔部14由開口13流出供使用者使用。
參閱圖2、圖3,於一實施例中,更包含氣嘴40,氣嘴40與開口13連接,如此一來,當氧氣產生裝置內的產氧劑20反應產氧時,使用者可以透過氣嘴40吸取氧氣使用,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參閱圖2、圖3,於一實施例中,更包含防水透氣膜50,防水透氣膜50可以直接設置於氣嘴40的一端,如此一來,氣嘴40除了供使用者吸取氧氣之外,更能防止氧氣產生裝置內的反應液21由開口13溢出,據此產生防漏效果。
參閱圖2、圖3,而防水透氣膜50除了可以直接設置於氣嘴40之外,於一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於外氣嘴60的兩端之間。於此,外氣嘴60能以穿套的方式設置於氣嘴40但不以此為限,藉此便於防水透氣膜50的配置或拆換,而使用者也可以直接由外氣嘴60使用氧氣。此外,於此例中,更可以在外氣嘴60的另一端設置自黏膠膜61,如此一來,防水透氣膜50及自黏膠膜61提供了兩道防漏的機制,而更確保整體氧氣產生裝置不會產生反應液21外漏的狀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外氣嘴60上另一端的封口並不以強力的氣密為要求,本實施例是將自黏膠膜61以黏貼的方式設置於外氣嘴60上,因此,在氧氣產生裝置可能被誤觸而無預警地產生產氧反應時,袋體10內產生的氧氣之氣體壓力足以使自黏膠膜61脫落,於此狀況下能排出袋體10內所產生的氧氣,降低袋體10內的氣壓,如此就不會發生因袋體10內氣壓過大而無預警爆炸的狀況,進而提升安全性。
請配合參閱圖4,於一實施例中,為了減輕氧氣產生裝置之重量以更提高隨身攜帶的便利性,袋體10內也可以僅容置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基於水也是可以作為反應液21的一種,而水又是較容易取得的物質,因此於此實施例中可以待使用者須使用氧氣時再自行添加反應液21進行反應。更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中,袋體10僅設置第一分隔部14A而將袋體10分隔出第一分隔空間S1以及第二分隔空間S2,第一分隔空間S1及第二分隔空間S2內分別容置反應劑22及催化劑23。欲使用氧氣時,首先拆分外氣嘴60以添加反應液21,反應液21於第二分隔空間S2內先與催化劑23混合,接著再蓋回外氣嘴60並施壓於袋體10,使袋體10的第一分隔部14A分離,當第一分隔部14A分離後,混合的反應液21及催化劑23通過第一分隔部14A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1內,使得反應液21與反應劑22配合催化劑23進行產氧反應。於此,使用者即能在撕離自黏膠膜61後由外氣嘴60吸取氧氣,並藉由外氣嘴60內的防水透氣膜50防止反應液21的外溢。如此一來,氧氣產生裝置除了可以再減小袋體10的體積之外,更因此配置而能降低重量,而更便於隨身攜帶使用。
請配合參閱圖5,於一實施例中,在更進一步考量使用者添加反應液21的便利性,在必須自行添加反應液21的氧氣產生裝置中,氣嘴40為三通型的氣嘴40。於此,氣嘴40包含第一管部41、第二管部42以及第三管部43,第一管部41連接於開口13,第二管部42設置防水透氣膜50,第三管部43則再配合設置外套蓋44。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由第三管部43添加反應液21,添加後可將外套蓋44蓋回第三管部43以防止反應液21外漏。而反應液21、反應劑22與催化劑23配合產生的氧氣則能由第二管部42流出供以使用。本實施例中,由於添加反應液21的位置與氧氣排出的位置不同,因此可以將氣嘴40的第三管部43設置為與第二管部42不同的形狀,使第三管部43設置為便於添加反應液21的擴口型態,而第二管部42設置為便於使用者吸取氧氣的尺寸及形狀,藉此同時滿足添加反應液21及使用上的便利性。進一步地,於一實施例中,外套蓋44更可以透過螺牙與氣嘴40的第三管部43螺接以提高拆裝的便利性。
於一實施例中,請配合參閱圖6為第一分隔部14A與第二分隔部14B的他種配置方式。於此,第一分隔部14A的兩端連接於環周密合部12,並將袋體10的內部空間分隔為相距開口13不同距離的第一分隔空間S1以及第三分隔空間S3,第三分隔空間S3相較於第一分隔空間S1靠近開口13。而第二分隔部14B設置於第三分隔空間S3內,也就是第二分隔部14B相較於第一分隔部14A靠近開口13,且第二分隔部14B概為L型,據此使第二分隔部14B與環周密合部12之間界定出第二分隔空間S2,且在垂直袋片10的投影方向上,第二分隔空間S2的面積分別小於第一分隔空間S1的二分之一,也小於第三分隔空間S3的二分之一。
於此例中,第一分隔空間S1內容置反應劑22,第二分隔空間S2內容置催化劑23,第三分隔空間S3內容置反應液21。據此配置,使得催化劑23是容置於袋體10上方角落的位置,且縮小容置催化劑23的第二分隔空間S2之面積。
如此一來,當使用者使用時,由於袋體10內容置有液態的反應液21,且又具有供氣體排出的開口13,於此態樣下,使用者按照常理會將袋體10具有開口13的一側視為上側,並將對應第一分隔空間S1的位置視為下側。如此一來,依據大多數人的使用慣例,大多數的使用者便會由上往下擠壓袋體10。也就是說,按照一般的使用習慣,使用者會先施壓於位於上側的第二分隔空間S2再施壓於位於第二分隔空間S2下側的第三分隔空間S3或第一分隔空間S1。
因此,在使用者先由第二分隔空間S2施力時,第二分隔部14B的突破部142將先行分離,使得催化劑23先進入第三分隔空間S3與反應液21混合,液態的反應液21能充分與催化劑23混合。接著再施力於第一分隔空間S1或第三分隔空間S3使得第一分隔部14A分離,於此,與反應液21充分混合之後的催化劑23就能再進入第一分隔空間S1與反應劑22作用,而此作用順序能使催化劑23事先與反應液21接觸而均勻混合後再與反應劑22反應作用,增加氧氣產生的穩定度。
基此,再就使用安全性的角度來說,在第二分隔空間S2被配置在袋體10的最上側位置時,根據上述說明,使用者按照常規的使用習慣先對第二分隔空間S2施力再對第一分隔空間S1或第三分隔空間S3施力,使催化劑23先與第三分隔空間S3的反應液21混合,降低催化劑23的濃度後再與反應劑22混合,藉此避免反應劑22直接與未經稀釋的催化劑23反應作用,進而減緩產氧的速度,避免瞬間劇烈的反應產生,而提高使用上的安全性。
此外,當氧氣產生裝置在被存放且未使用時,即使氧氣產生裝置的袋體10被誤觸而受力時,基於如圖6之實施例配置,無論是第一分隔部14A或第二分隔部14B先分離,都不會發生催化劑23單獨直接接觸反應劑22的狀況。因此能確保氧氣產生裝置於存放時的安全性,而能兼顧使用及存放的安全性問題。
當然,為了更確保使用者於使用時可以依照較佳的使用順序使用,以使得氧氣產生裝置具有穩定且安全的產氧反應,也可以在袋體10外對應各分隔空間S的位置設置標示圖樣以指示使用者於使用時的使用順序,例如於袋體10外對應第二分隔空間S2位置處標示”1”,於對應第三分隔空間S3位置處標示”2”,如此一來,使用者便能更為直接地受到指示而依照較佳的使用順序使用。
同樣參閱圖6,於一實施例中,第三分隔空間S3內容置的反應液21的液面高度高於第二分隔空間S2內的催化劑23之高度,即第三分隔空間S3內的反應液21之液面相較於催化劑23更為靠近開口13。如此一來,在第二分隔部14B的突破部142分離時,第二分隔空間S2與第三分隔空間S3連通,則第三分隔空間S3內的反應液21就會進入到第二分隔空間S2內,液態的反應液21能使液態的催化劑23被完全帶出第二分隔空間S2,盡可能地降低催化劑23殘留於第二分隔空間S2的量,使得催化劑23能充分地被使用,確保產氧反應的穩定進行。請配合參閱圖7,於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網袋70,網袋70為由多孔性材質製成的袋狀體,反應劑22及支撐件30容置於網袋70內,網袋70再容置於第一分隔空間S1。藉此,當使用者操作使各分隔空間S連通後,反應液21及催化劑23無法立即且直接地接觸反應劑22,網袋70作為反應作用的緩衝,進而減低產氧作用的速率。由此可知,透過增設網袋70可以減緩產氧作用的反應速度,改變網袋70的孔徑或密度則又可以進一步地達到調整產氧速度的效果,據此提供所需求的產氧速率,滿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再請配合參閱圖8,於一實施例中,氧氣產生裝置更可以包含儲氣裝置80及排氣調節閥90,儲氣裝置80與開口13連接,而若開口13有連接氣嘴40或外氣嘴60之實施態樣下,儲氣裝置80也可以是與氣嘴40或外氣嘴60連接。而排氣調節閥90與該儲氣裝置80連接。於此,由於產氧劑20一旦開始一次反應作用後將會持續反應至結束,而產氧劑20一次反應產生的氧氣量可能無法一次使用完畢,因此,於此例中,在產氧劑20產生反應時,產氧劑20產生的氧氣可以先被儲存於儲氣裝置80中,使用者透過排氣調節閥90視需求將氧氣排出使用。如此一來,產氧劑20一次反應作用產生的氧氣量可以被充分地使用,減少無謂的浪費。於一實施例中,儲氣裝置80可以是軟質而又具有彈性的橡膠材質容器,藉此能在儲氣量少時降低所需佔據的空間,而若發生儲氣量過大而爆炸時也不至對周遭人員產生安全危害,確保儲存氣體的安全性。
繼續參閱圖2、圖4、圖6,於一實施例中,袋體10的袋片11於相對分隔部14之位置可以再設置切口112,即切口112的位置位於對應第一分隔空間S1與第二分隔空間S2之間,也可以位於第二分隔空間S2與第三分隔空間S3之間。於此,各切口112提供了袋片11對應相鄰分隔空間S之間的位移空間。如此一來,在封裝各分隔空間S時,無論是熱壓成形環周密合部12或分隔部14,熱壓成形的壓力可以轉變為使袋片11位移或緊縮的力量,而避免其餘已熱壓成形部位集中受力而分離,降低成形失敗或破損的機率,提高產品良率。
綜合以上,本創作將產氧劑20的各物質分離地封裝於軟質袋體10內的不同分隔空間S內,透過施壓袋體10使袋體10內的各分隔空間S連通,據此使產氧劑20的各物質混合反應產生氧氣。本創作相較於容置在不可壓縮容器內的產氧劑20之氧氣產生裝置能顯著縮小體積的佔據,且使用方式極為便利,能更便於攜帶。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修改與變化。因此,只要這些修改與變化是在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同等之範圍內,本創作也將涵蓋這些修改與變化。
10‧‧‧袋體 11‧‧‧袋片 111‧‧‧周緣 112‧‧‧切口 12‧‧‧環周密合部 13‧‧‧開口 14‧‧‧分隔部 14A‧‧‧第一分隔部 14B‧‧‧第二分隔部 141‧‧‧分隔密合部 1411‧‧‧斜面 142‧‧‧突破部 20‧‧‧產氧劑 21‧‧‧反應液 22‧‧‧反應劑 23‧‧‧催化劑 30‧‧‧支撐件 31‧‧‧穿透部 40‧‧‧氣嘴 41‧‧‧第一管部 42‧‧‧第二管部 43‧‧‧第三管部 44‧‧‧外套蓋 50‧‧‧防水透氣膜 60‧‧‧外氣嘴 61‧‧‧自黏膠膜 70‧‧‧網袋 80‧‧‧儲氣裝置 90‧‧‧排氣調節閥 S‧‧‧分隔空間 S1‧‧‧第一分隔空間 S2‧‧‧第二分隔空間 S3‧‧‧第三分隔空間
圖1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外觀示意圖。 圖2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3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剖視圖。 圖4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5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再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6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再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7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增設網袋的示意圖。 圖8 為本新型氧氣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增設儲氣裝置及排氣調節閥 的示意圖。
10‧‧‧袋體
11‧‧‧袋片
111‧‧‧周緣
112‧‧‧切口
12‧‧‧環周密合部
13‧‧‧開口
14‧‧‧分隔部
14A‧‧‧第一分隔部
14B‧‧‧第二分隔部
141‧‧‧分隔密合部
1411‧‧‧斜面
142‧‧‧突破部
20‧‧‧產氧劑
21‧‧‧反應液
22‧‧‧反應劑
23‧‧‧催化劑
30‧‧‧支撐件
31‧‧‧穿透部
40‧‧‧氣嘴
50‧‧‧防水透氣膜
60‧‧‧外氣嘴
61‧‧‧自黏膠膜
S‧‧‧分隔空間
S1‧‧‧第一分隔空間
S2‧‧‧第二分隔空間
S3‧‧‧第三分隔空間

Claims (17)

  1. 一種氧氣產生裝置,包含:一袋體,供以容置一產氧劑,該產氧劑包含一反應液、一反應劑及一催化劑,而該袋體包含:一袋片,具有一周緣;一環周密合部,設置於該袋片的周緣之部分位置並結合該袋片的周緣,該環周密合部使部分周緣結合以界定出一內部空間的範圍,該袋片的周緣之其餘部分範圍界定出一開口;以及一分隔部,具有一突破部,該分隔部的兩端連接於該環周密合部以使該內部空間分隔為複數分隔空間,該複數分隔空間分別容置該反應劑及該催化劑;以及一支撐件,容置於該複數分隔空間的其中之一,該袋體對應該支撐件的位置不可壓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支撐件為空心圓球體並具有複數穿透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支撐件的比重小於該反應液的比重。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袋體包含複數分隔部,該複數分隔部分別包含一第一分隔部以及一第二分隔部,該第一分隔部與該環周密合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一分隔空間,該第二分隔部與該第一分隔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二分隔空間,且該第二分隔部與該環周密合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三分隔空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在垂直該第一分隔部的方向上,該第三分隔空間相較於該第二分隔空間靠近該開口。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袋體包含複數分隔部,該複數分隔部包含一第一分隔部及一第二分隔部,該第一分隔部與該環周密合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一分隔空間,該第二分隔部與該環周密合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二分隔空間,且該第二分隔部與該第一分隔部之間界定出一第三分隔空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在垂直該第一分隔部的方向上,該第二分隔空間的位置相較於該第三分隔空間的位置靠近該開口。
  8. 如請求項5或7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第一分隔空間容置反應劑,該第二分隔空間容置催化劑,該第三分隔空間容置反應液。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更包含一儲氣裝置及一排氣調節閥,該儲氣裝置與該開口連接,該排氣調節閥連接於該儲氣裝置。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更包含一網袋,該反應劑容置於該網袋內,該網袋包覆該支撐件。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袋體包含複數分隔部,該複數分隔部更分別具有一斜面,該斜面連接該突破部,面向該開口方向的斜面係朝向遠離該開口的方向傾斜地連接至該突破部。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袋片更具有一切口,該切口的位置對應該分隔部的位置。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更包含一氣嘴,該氣嘴連接於該開口。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更包含一外氣嘴,該外氣嘴的一端設置於該氣嘴,兩端之間設置一防水透氣膜。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外氣嘴的另一端設置一自黏膠膜。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分隔部更包含一分隔密合部,該分隔密合部為不可分離的結合結構,該突破部為可分離的結合結構。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氧氣產生裝置,其中,該突破部為夾鏈條或由熱壓黏結形成。
TW106209681U 2017-06-30 2017-06-30 氧氣產生裝置 TWM5507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681U TWM550733U (zh) 2017-06-30 2017-06-30 氧氣產生裝置
US15/960,689 US10981787B2 (en) 2017-06-30 2018-04-24 Oxygen gener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681U TWM550733U (zh) 2017-06-30 2017-06-30 氧氣產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733U true TWM550733U (zh) 2017-10-21

Family

ID=61013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9681U TWM550733U (zh) 2017-06-30 2017-06-30 氧氣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1787B2 (zh)
TW (1) TWM55073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77878B (zh) * 2022-06-07 2023-02-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33000T3 (es) * 1998-05-14 2005-06-01 Vigo Co, Ltd Generador de oxigeno manejab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02280A1 (en) 2019-01-03
US10981787B2 (en)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33000T3 (es) Generador de oxigeno manejable.
US9050570B2 (en)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a chemical reaction
TWM550733U (zh) 氧氣產生裝置
JP7442908B1 (ja) 酸素発生機能を備えた救命タオル
JP2016043110A (ja) 水素水含浸物収納体及び水素水含浸物収納体セット
US1814506A (en) Breathing apparatus
CN205696361U (zh) 一种带救生绳索的救生书包
KR102221128B1 (ko) 산소 발생 키트
CN206265273U (zh) 便携式多用途水下逃生呼吸器
CN208198787U (zh) 一种便携式水下呼吸器
KR101717503B1 (ko) 공기살균장치용 반응기체 발생 장치
CN207002255U (zh) 氧气产生装置
KR102540031B1 (ko) 유연 소재가 적용된 산소 발생 패치
CN216963339U (zh) 化学氧消防自救呼吸器
JP2000140140A (ja) 簡易酸素発生装置
CN219149064U (zh) 一种便携式氧气供给装置
CN116966387A (zh) 一种佩戴式化学制氧吸氧装置(器)
JP3119136U (ja) ガス発散袋状体
CN211281414U (zh) 一种可发热救生圈
RU185705U1 (ru) Изолирующий дых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TWM493998U (zh) 氧氣產生裝置
JP2004141493A (ja) 液体バッグ
CN116750722A (zh) 一种新型化学氧氧气发生装置及生氧面罩
JP2004329882A (ja) 携帯用防護面
CN2236861Y (zh) 组合式自供氧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