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0490U - 電子連接器組合 - Google Patents

電子連接器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0490U
TWM550490U TW106200447U TW106200447U TWM550490U TW M550490 U TWM550490 U TW M550490U TW 106200447 U TW106200447 U TW 106200447U TW 106200447 U TW106200447 U TW 106200447U TW M550490 U TWM550490 U TW M5504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terminals
adapter
ou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0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賢昌
Original Assignee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04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0490U/zh
Publication of TWM550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0490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電子連接器組合
本創作為一種具有複數個連接器所組裝成的一電子連接器組合。
一般常見之連接器為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因USB具有支援熱插拔及即插即用,故受到使用者的青睞,USB連接器的傳輸速度從一開始的USB 1.0的低速規格(Low Speed)頻寬為1.5Mbps(速度約為183.1KB/s),隨著現代科技快速發展,大量資料傳輸的迫切需求,進而發展到現在的USB 3.1的超高速+(Super Speed+)頻寬為10Gbps(速度約為1.192GB/s),且USB接頭的規格從一開始有方向性的Type A規格設計,改良到現在為正反兩面皆可插接的Type C規格設計,大大的滿足了使用者資料大量傳輸的需求以及連接器接頭插接的準確性,使得USB的規格廣為大眾所使用。
現今許多電腦多媒體產品多採用USB傳輸規格與電腦主機傳輸,故單一個USB連接器接頭的設計已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複數個獨立USB接頭排列而成的連接器產品因連接過近,可能造成兩資料傳輸間造成彼此干擾,如何開發出一款傳輸訊號良好、簡化製程、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的連接器組合為當下迫切的需求。
為了解決連接器堆疊或並列的需求,美國第7604490號公告專利申請案揭露了一種電連接器A,請參閱圖式第14圖所示,該電連接器A為堆疊結構所組成,該電連接器包含複數第一端子B、複數第二端子C、複數第三端子D、複數第四端子E、一上舌板H、一下舌板I、一絕緣板F及一殼體(圖未揭示)。該些第二端子C嵌入成形於該下舌板I,該些第四端子E嵌入成形於該上舌板H,該絕緣塊F分為一上區域F1及一下區域F2,該上區域F1及該下區域F2之間設有一間隔件G,該上區域F1設有一U形凹槽F11及複數收容槽F12,該U形凹槽F11收容該上舌板H,且該些第四端子E分別穿設於該些收容槽F12,該下區域F2設有一U形凹槽F21及複數收容槽F22,該U形凹槽F21收容該下舌板I,且該些第二端子C分別穿設於該些收容槽F22,該些第一端子B及該些第三端子D亦穿設於相對應之各該收容槽F12、F22,該些第一端子B接觸部凸出該下舌板I外及該些第三端子D之接觸部凸出該上舌板H外,形成USB Type A的排列方式,且該些端子之尾端向下彎折且與該些舌板形大致成直角,且該殼體包覆於該絕緣塊F。
然而在前述技術中,該電連接器A揭露的是USB Type A堆疊的技術,雖提供了兩個連接器接頭整合為一體的概念,但其製造過程手續繁雜,耗費較多人工及成本,且該第三端子D及該第四端子E的端子長度較長,在製造及組裝過程中容易產生誤差,造成尺寸不易控制,且較長的傳輸路徑容易產生訊號的干擾及衰退,進而影響該電連接器整體的傳輸效果。
由於該先前技術無法提供連接器接頭可正反向皆可對接的連接器堆疊組合,且多個端子在組裝的過程中無法達到較高的良率比例,組裝製程手續繁雜,故無法滿足產業實際需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改善之 技術方案以克服困境。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連接器組合,該電子連接器組合包含至少二連接器接頭組裝而成,將原本單獨存在的複數個連接器接頭整合成為一體的電子連接器組合,有效率地提供多個對接連接器使用,而且該些連接器接頭採用USB Type C的規格設計,使得與該些對接連接器對接時不會有插錯方向的問題,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連接器組合,該電子連接器組合包含一面板、一外殼及至少二連接器接頭,該些連接器接頭分別固定於該面板及該外殼,當該些連接器接頭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插拔時,該些連接器接頭藉由該面板及該外殼的固定,可保護該些連接器接頭焊接部的結構強度,確保在插接過程中不會受到外力影響發生脫錫及訊號中斷的問題發生。
為達到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電子連接器組合,該電子連接器組合包含一固定座、一轉接板、一外殼、一面板、複數連接器接頭及一電路板。該固定座由二側板所形成一容置空間,該些側板分別於該容置空間內相對表面各設有一引導結構,且該些側板分別設有一凸柱,每一凸柱各位於各該引導結構之一側邊且與各該引導結構平行,且各該凸柱於相對應之該側板連接側設有複數缺口;該些連接器接頭包含一第一端子組、一第二端子組、一屏蔽接地件及一屏蔽殼體,該第一端子組、該第二端子組分別具有兩排相對之複數第一導電端子及複數第二導電端子,該屏蔽接地件夾設於該第一端子組及該第二端子組之間,且該屏蔽殼體包覆於 該第一端子組及該第二端子組;該轉接板由該引導結構安裝於該些側板間之該容置空間中,至少二連接器接頭焊接於該轉接板上,且該轉接板與複數轉接端子電性連接。
該面板表面具有複數扣合部及至少二開孔,該面板藉由該些扣合部分別卡合於該些凸柱之各該缺口,該些開孔分別套設於該些連接器接頭上,該面板表面與該扣合部垂直;該外殼為金屬板體沖壓成型,且該外殼包含二側壁、一後壁、一頂壁及一前壁形成之一腔體,該腔體收容該固定座,使該外殼包覆該固定座,且該前壁設有至少二開口對應露出該些連接器接頭,該側壁及該後壁延伸出複數接地腳,該些接地腳及該些轉接端子焊接於該電路板上。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特徵、特點和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惟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A‧‧‧電連接器
B‧‧‧第一端子
C‧‧‧第二端子
D‧‧‧第三端子
E‧‧‧第四端子
F‧‧‧絕緣板
F1‧‧‧上區域
F11、F21‧‧‧U形凹槽
F12、F22‧‧‧收容槽
F2‧‧‧下區域
G‧‧‧間隔件
H‧‧‧上舌板
I‧‧‧下舌板
1‧‧‧電子連接器組合
2‧‧‧固定座
21‧‧‧底板
22‧‧‧側板
23‧‧‧連接柱
24‧‧‧引導結構
241‧‧‧端子槽
25‧‧‧凸柱
251‧‧‧階梯結構
252‧‧‧引導凸部
26‧‧‧缺口
27‧‧‧卡合部
28‧‧‧卡槽
29‧‧‧容置空間
3‧‧‧轉接板
31‧‧‧金屬接點
32‧‧‧孔洞
4‧‧‧連接器接頭
4a‧‧‧第一端子組
4b‧‧‧第二端子組
41‧‧‧第一導電端子
411‧‧‧第一接觸部
412‧‧‧第一連接部
413‧‧‧第一焊接部
42‧‧‧第二導電端子
421‧‧‧第二接觸部
422‧‧‧第二連接部
423‧‧‧第二焊接部
43‧‧‧屏蔽接地件
431‧‧‧貫穿孔
432‧‧‧接地臂
44‧‧‧第一絕緣體
441‧‧‧第一主體部
4411‧‧‧破孔
442‧‧‧第一後舌部
4421‧‧‧通孔結構
443‧‧‧第一前舌部
444‧‧‧凸起結構
45‧‧‧第二絕緣體
451‧‧‧第二主體部
452‧‧‧第二後舌部
453‧‧‧第二前舌部
454‧‧‧凸起結構
46‧‧‧第一金屬固定件
461‧‧‧第一卡固結構
462‧‧‧第一卡扣結構
47‧‧‧第二金屬固定件
471‧‧‧第二卡固結構
472‧‧‧第二卡扣結構
48‧‧‧舌板前端件
481‧‧‧凸件
49‧‧‧屏蔽殼體
491‧‧‧轉折部
492‧‧‧對接腔
493‧‧‧延伸腳
5‧‧‧面板
51‧‧‧扣合部
52‧‧‧曲面結構
53‧‧‧開孔
54‧‧‧引導凹部
6‧‧‧轉接端子
61‧‧‧前端部
62‧‧‧接腳
7‧‧‧外殼
71‧‧‧側壁
72‧‧‧頂壁
73‧‧‧前壁
731‧‧‧開口
732‧‧‧弧面結構
733‧‧‧延伸部
74‧‧‧後壁
75‧‧‧耳扣
76‧‧‧凸部
77‧‧‧接地腳
8‧‧‧電路
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2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爆炸圖。
第3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部分零件之立體外觀圖。
第4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部分零件立體外觀圖。
第5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部分零件上視圖。
第6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部分零件之爆炸圖。
第7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部分零件之立體外觀圖。
第8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部分零件之立體外觀圖。
第9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部分零件之立體外觀圖。
第10圖為本創作實施例部分零件之立體外觀圖。
第1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上視剖視圖。
第12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側視剖視圖。
第13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14圖為先前技術美國專利公告第7604490號專利之圖式。
如圖式第1、2圖所示,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一種具複數個連接器所組成之電連接器組合。該電子連接器組合1包含一固定座2、一轉接板3、一外殼7、一面板5、至少二連接器接頭4及一電路板8。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如圖式3、5圖所示,該固定座2為絕緣材料所製成,該固定座2包含一底板21及二側板22,該底板21相對兩側各垂直延伸一側板22,該些側板22互相平行,該底板21與相對應之各該側板22形成一容置空間29,該些側板22及該底板21相鄰該容置空間29之表面各形成一引導結構24,該些引導結構可為凹槽或是凸肋等相關可提供引導功效之結構,在本實施例中採用凹槽之結構為例,該些引導結構24位於該容置空間29之一側,該些引導結構24由該底板21向兩側各該側板22延伸,且該些引導結構24分別垂直於各該側板22及該底板21且位於同一切面上,其中該底板21上之該引導結構24之二長邊分別設有複數端子槽241,該些端子槽241貫穿該底板21。
該些引導結構24較遠離該容置空間29開口一側各設有一凸柱25,該些凸柱25分別位於該些側板22及底板21形成該容置空間29之表 面,該些側板22與該些凸柱25接觸表面設有複數缺口26,且兩相對側板22上之各該凸柱25相對表面各設有一階梯結構251,該些階梯結構251設於遠離該些引導結構24側,該些側板22上之該些凸柱25分別朝各該引導結構24反向延伸出一引導凸部252,各該引導凸部252垂直於同一側板22上之各該凸柱25,該底板21上之該凸柱25遠離該引導結構24側之表面與側板22上之該些階梯結構251之一表面為同一平面,該底板21之該凸柱25延伸出一卡合部27,該卡合部27不連接該底板21,且該底板21上之該凸柱25與該些側板22上之各該凸柱25與該底板21間形成相同間距之一縫隙,鄰近該引導結構24側之該些側板22相對表面端點設有一連接柱23垂直連接兩側板22,該連接柱23平行於該底板21設置,可增加兩側板22間的結構強度。
請參閱圖式第4圖,複數轉接端子6為金屬材料製成,配合該固定座2之該底板21上之該引導結構24中的各該端子槽241組裝,該些端子槽241為兩排相對設置,該些轉接端子6依序插入相對應之各該端子槽241,每一轉接端子6之一前端部61設於該端子槽241中,該前端部61延伸出一接腳62於該底板21另一側,兩排相對之該些前端部61相向設置,且該些接腳62垂直於該些轉接端子6之排列方向分別依序向兩側交錯延伸,增加該些轉接端子6之各該接腳62間的距離,可降低焊接時造成短路的風險,也可降低該些轉接端子6之間訊號的干擾,達到較佳的訊號傳輸效果。
請參閱第6圖所示,每一連接器接頭4包含一第一端子組4a、一第二端子組4b、位於兩端子組4a、4b間之一屏蔽接地件43及包覆該些端子組4a、4b的一屏蔽殼體49。該第一端子組4a包含一第一絕緣體44、複數第一導電端子41及一第一金屬固定件46,該第一絕緣體44具有一第一主體部 441、一第一前舌部443及一第一後舌部442,該第一後舌部442由該第一主體部441一側延伸,且該第一後舌部442再延伸出一第一前舌部443,該第一後舌部442厚度較該第一前舌部443厚,該第一後舌部442介於該第一主體部441及該第一前舌部443之間,該第一前舌部443與該第一後舌部442之間具複數凸起結構444作為分隔,且設有一通孔結構4421貫穿該第一後舌部442,該第一主體部441設有一凹陷結構(圖未標示),該凹陷結構於該第一主體部441具有一破孔4411使該第一主體部441之該凹陷結構所形成之空間與該第一後舌部442之空間連通;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與該第一絕緣體44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每一第一導電端子41具有暴露於該第一前舌部443前端之一第一接觸部411、延伸出該第一主體部441之一第一焊接部413及位於該第一絕緣體44內的一第一連接部412,且該第一連接部412分別連接該第一接觸部411及該第一焊接部413;該第一金屬固定件46包覆該第一後舌部442,且該第一金屬固定件46往該第一主體部441延伸一第一卡固結構461,該第一卡固結構461可容置於該凹陷結構且將該第一金屬固定件46固定於該第一主體部441,該第一金屬固定件46位於該第一後舌部442兩側分別各設有一第一卡扣結構462。
該第二端子組4b包含一第二絕緣體45、複數第二導電端子42及一第二金屬固定件47,該第二絕緣體45具有一第二主體部451、一第二前舌部453及一第二後舌部452,該第二後舌部452由該第二主體部451一側延伸,且該第二後舌部452再延伸出該第二前舌部453,該第二後舌部452厚度較該第二前舌部453厚,且該第二後舌部452介於該第二主體部451及該第二前舌部453之間,該第二前舌部453與該第二後舌部452之間具複數凸起結構 454作為分隔,且設有一通孔結構(圖未揭示)貫穿該第二後舌部452,該第二主體部451設有一凹陷結構(圖未揭示),該凹陷結構於該第二主體部451具有一破孔(圖未揭示)使該第二主體部451之該凹陷結構所形成之空間與該第二後舌部452之空間連通;該些第二導電端子42與該第二絕緣體45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每一第二導電端子42具有暴露於該第二前舌部453前端之一第二接觸部421、延伸出該第二主體部451之一第二焊接部423及位於該第二絕緣體45內的一第二連接部422,且該第二連接部422分別連接該第二接觸部421及該第二焊接部423;該第二金屬固定件47包覆該第二後舌部452,且往該第二主體部451延伸一第二卡固結構471,該第二卡固結構471可容置於該凹陷結構且固定該第二金屬固定件47於該第二主體部451,且該第二金屬固定件47位於該第二後舌部452兩側分別設有一第二卡扣結構472。
該屏蔽接地件43為金屬材料製成之平板,該屏蔽接地件43具複數貫穿孔431,該屏蔽接地件43之兩相對側邊分別各延伸出一接地臂432;該第一端子組4a與該第二端子組4b之間夾設該屏蔽接地件43組合為一體,該第一絕緣體44及該第二絕緣體45之對接面分別各設有互相匹配的複數對接結構(圖未標示),該些對接結構可包括複數柱體(圖未標示)及複數凹陷部(圖未標示),該屏蔽接地件43之部分貫穿孔431分別套設於該些絕緣體44、45之互相匹配的該些對接結構,該些貫穿孔431藉由該些對接結構的卡合,藉此將該屏蔽接地件43穩定的夾持於該些端子組4a、4b之間,該屏蔽接地件43之各該接地臂432分別延伸出該些主體部441、451外,一舌板前端件48夾設於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42間,且該舌板前端件48具有複數凸件481用以抵接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 42之該第一接觸部411及該第二接觸部421前端,再以注塑成型將該第一端子組4a、該第二端子組4b、該舌板前端件48及該屏蔽接地件43形成不可拆分的整體,同時該第一端子組4a、該第二端子組4b、該屏蔽接地件43及該舌板前端件48被塑料一體成型包覆,該屏蔽接地件43之各該貫穿孔431使塑料能夠快速流過該屏蔽接地件43之兩側,也將該屏蔽接地件43更加穩定的安裝於該塑料形成之舌板中,該舌板前端件48之該些凸件481位於該些導電端子41、42之各該接觸部411、421前端,可有效保護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42在插接時避免產生翹曲的情形;該些金屬固定件46、47分別固定於該些後舌部442、452的位置,且該些金屬固定件46、47之各該卡扣結構462、472互相扣合並遮蔽該些後舌部442、452中的該些通孔結構4421,可增加較佳之電磁屏蔽效果,並使該第一端子組4a與該第二端子組4b的組裝更為堅固。
該屏蔽殼體49為金屬片彎折所成型,該屏蔽殼體49具有一對接腔492,該對接腔492一側之開口延伸出相對二轉折部491,該些轉折部491分別垂直該屏蔽殼體49表面,該些轉折部491及同側之該屏蔽殼體49開口邊緣分別延伸出複數延伸腳493,每一延伸腳493分別與該屏蔽殼體49表面平行,且將該第一端子組4a、該第二端子組4b形成之模組設置於該對接腔492中,該屏蔽殼體49固定於該些絕緣體44、45之各該主體部441、451,該屏蔽殼體49可保護該對接腔492內部之元件並提供較佳之電磁屏蔽效果,且該屏蔽接地件43之各該接地臂432延伸出該些主體部441、451並與該屏蔽殼體49接觸,該屏蔽接地件43與該屏壁殼體49電性相連,該屏蔽接地件43藉由該屏壁殼體49接地,使該屏蔽接地件43具有較佳之接地效果。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2、7圖,該轉接板3設有複數個金屬接點31,該些金屬接點313分別設於該轉接板3表面及側邊之相對兩表面,該轉接板3表面之該些金屬接點31分別電性連接側邊相對兩表面之各該金屬接點31,且該轉接板3表面設有複數孔洞32,至少兩個連接器接頭4組裝於該轉接板3表面,該些連接器接頭4之對接方向可與該轉接板3垂直或水平的方向設置,該些連接器接頭4之該些第一焊接部413及該些第二焊接部423分別焊接於該轉接板3表面相對應之該些金屬接點31,且每一屏蔽殼體49之該些延伸腳493分別插設於相對應之該些孔洞32,藉由該些焊接部413、423及該些延伸腳493將該些連接器接頭4固定於該轉接板3,且該轉接板3將所焊接之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42電性整合於側邊相對兩表面上之各該金屬接點31,該些焊接部413、423焊接可採用表面黏著技術(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或雙列直插封裝(DIP,dual in-line package)方法固定,使該轉接板3與該些連接器接頭4組合成為一模組,且該些屏壁殼體49藉由各該延伸腳493與該轉接板3電性相連,達到引導雜訊接地之功效,提升該屏蔽殼體49及該屏壁接地件43降低干擾之功效。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1及13圖,該些連接器接頭4之各該屏蔽殼體49開口較長之直線距離定義為一長軸(圖未標示),該些連接器接頭4除了採用各該屏蔽殼體49之該長軸垂直該些側板22的方向將該些連接器接頭4堆疊固定在該轉接板3上,也可採用該長軸平行該些側板22的方向將該些連接器接頭4排列固定於該轉接板3上,該些連接器接頭4之對接方向除了可與該轉接板3垂直,也可使用與該轉接板3平行設置,此外該些連接器接頭4不限定於任何位置與排列形式焊接於該轉接板3 上。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8圖,該固定座2之各該引導結構24之開口寬度分別與該轉接板3厚度互相匹配,該轉接板3與該些連接器接頭4組合形成之模組沿著該固定座2兩側邊之各該引導結構24導引,接著該轉接板3插入該底板21之該引導結構24,該轉接板3側邊相對兩表面之各該金屬接點31分別與該底板21之該引導結構24內之該些轉接端子6接觸並電性連接,兩排轉接端子6之各該前端部61分別夾設於該轉接板3側邊兩表面上之該些金屬接點31:或是將該些轉接端子6焊接於該轉接板3上之各該金屬接點31,該些轉接端子6再延伸出該固定座2外,使得該些連接器接頭4內之各該導電端子41、42也與該些轉接端子6電性連接,該轉接板3與該些連接器接頭4形成之模組收容於該固定座2之該容置空間29中。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9圖,該面板5為金屬板材沖壓而成之矩形結構,該面板5之四個側邊均具有至少一個垂直於該面板5表面之一扣合部51,其中相對之兩側邊分別具有一引導凹部54,該面板5表面具有至少兩開孔53,該些開孔53處分別設有一曲面結構52圍繞該開孔53周圍,且該曲面結構52再往垂直該面板5表面之方向延伸。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10-12圖,該面板5藉由該些引導凹部54與該固定座2上之該些引導凸252部互相配合引導,將該面板5準確的固定於該些側板22之各該凸柱25上,該面板5之該些扣合部51分別固定於該些側板22與該些凸柱25接觸表面間之該些缺口26及該底板21與該些凸柱25間之該縫隙,使該面板5穩定的組裝於該固定座2之相對各該側板22間,且該面板5表面之該些開孔53分別套設於該轉接板3上之該些 連接器接頭4,該些開孔53之該些曲面結構52分別接觸該些連接器接頭4之各該屏蔽殼體49之表面,該些曲面結構52收容於該固定座2之該些凸柱25之各該階梯結構251,藉由該面板5將該些連接器接頭4穩定的固定在該固定座2,可有效增強該些連接器接頭4與該轉接板3之間的連結強度,可避免該些焊接部413、423因對接時受到了過大的外力影響而產生與該轉接板3的焊接脫落及電性連接中斷的情況產生,以提升產品之可靠度。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1、2、12圖,該外殼7為金屬板體沖壓而成,該外殼由二側壁71、一後壁74、一頂壁72及一前壁73形成一腔體(圖未標示),該腔體用以收容該固定座2,該頂壁72及該前壁73相對側邊分別設有至少一耳扣75,該些耳扣75分別垂直於該頂壁72及該前壁73之表面,該些側壁71之邊緣分別設有複數凸部76,該些凸部76分別對應該頂壁72及該前壁73之各該耳扣75,且該些耳扣75分別與相對應之各該凸部76扣合,將該頂壁72及該前壁73固定於該些側壁72,提升該外殼7的組裝強度;該外殼7之該些側壁71及該後壁74延伸出複數接地腳77;該前壁73具有複數開口731,該些開口731處分別具一弧面結構732作為轉折,該弧面結構732向該腔體內延伸且垂直於該前壁73之表面。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1、2、12圖,該外殼7之該後壁7與相對之兩側壁71彎折形成該腔體,該固定座2、轉接板3及該些連接器接頭4組裝形成之模組與該面板5安裝於該外殼7之該腔體中,該面板5可自該外殼7分離,該外殼7之該些側壁71分別設有一卡合件(圖未揭示),該固定座2之兩側板22上分別具有一卡槽28,該些卡合件分別對應到各該卡槽28,將該固定座2固定於該外殼7之該腔體中,該外殼7之兩側壁71分 別包覆該固定座2之兩側板22,接著該外殼7之該頂壁71及該前壁73依序包覆該固定座2,該前壁73之該些開口731分別套設於該些連接器接頭4,該些開口731之長軸可垂直或平行該些側板22,且該些開口731之各該弧面結構732分別夾持於各該屏壁殼體49表面,利用該外殼7之該些開口731將該些連接器接頭4再做第二次的固定,有效防止該些連接器接頭4對接時插接力道不正確,而產生的焊接處位移或斷裂;該外殼7之該前壁73具有一延伸部733垂直於該前壁73表面,該延伸部733扣合於該固定座2之該容置空間外之底板21下表面,該延伸部733及該些卡合件分別使該外殼7固定於該固定座2上且不易脫落。
本案之較佳實施例揭露中,請參閱圖式第1、2圖,該固定座2之該些轉接端子6之各該接腳62及該外殼7之該些接地腳77分別焊接於一電路板8上,該些連接器接頭4藉由該些轉接端子6與該電路板8電性連接,該外殼7之各該接地腳77除了具有固定的功能之外,也與該電路板8接地,可使該外殼7達到較佳之電磁屏壁效果。
該些連接器接頭4焊接於該轉接板3上可避免該些第一導電端子41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42延伸過長,造成傳輸距離拉長產生訊號間的干擾或是訊號源的衰減;且該些連接器接頭4僅以該屏蔽殼體49之該些延伸腳493及該些導電端子41、42之各該焊接部413、423焊接在該轉接板3上,因該些連接器接頭4凸出於該轉接板3之距離較長,形成之力臂也較長,故在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可能會產生較大之力矩,導致該些導電端子41、42之各該焊接部413、423在使用時可能有脫落及訊號中斷的問題產生,故設計了兩道保護裝置於該些連接器接頭4上,第一層防護是將該面板5上之該 些開孔53套接於各該連接器接頭4,且將該面板5固定在該固定座2上,第二層防護是該外殼7包覆於該固定座2,且將該外殼7具有該些開口731套設於該些連接器接頭4,經由該面板5之該些開孔53及該外殼7之該些開口731作為支點,可有效縮短該些連接器接頭的力臂,當受到方向不正確及過大的作用力時,該面板5之該些開孔53及該外殼7之該些開口731可將該作用力分散到其他元件中,使該些連接器接頭4穩定的固定在原有的位置,可避免該些導電端子41、42之各該焊接部413、423脫落,維持該些連接器接頭4傳輸訊號的穩定性。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利用複數個USB Type C的連接器接頭焊接於該轉接板3上,該些連接器接頭4對接方向垂直或平行於該轉接板3,該轉接板3連同該些連接器接頭4插設於該固定座2之相對各該側板22間,且該些連接器接頭4可採用各該屏蔽殼體49開口之該長軸垂直該些側板22的方向固定在該轉接板3,或採用該長軸平行該些側板22的方向固定於該轉接板3上,該面板5上之該些開孔53套設於各該連接器接頭4並固定於該固定座2,該外殼7包覆該固定座2且該外殼7之該些開口731露出各該連接器接頭4;藉由轉接板3上焊接多個連接器接頭4組合到固定座2中,藉由此手法達到多個連接器的快速模組化,也採用了USB Type C的規格取代原有Type A設計,提升資料傳輸速度,也方便使用者連接器的快速插接,提升使用效率。
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瞭本創作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爰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凡 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固定座
3‧‧‧轉接板
31‧‧‧金屬接點
32‧‧‧孔洞
4‧‧‧連接器接頭
5‧‧‧面板
6‧‧‧轉接端子
7‧‧‧外殼
71‧‧‧側壁
72‧‧‧頂壁
73‧‧‧前壁
731‧‧‧開口
732‧‧‧弧面結構
75‧‧‧耳扣
76‧‧‧凸部
77‧‧‧接地腳
8‧‧‧電路板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連接器組合,其包含:一固定座,該固定座由二側板間隔形成一容置空間,該些側板相向設有一引導結構;複數連接器接頭,該些連接器接頭包含一第一端子組、第二端子組、一屏蔽接地件及一屏蔽殼體,該第一端子組及該第二端子組分別具有兩排相對之複數第一導電端子及複數第二導電端子,該屏蔽接地件夾設於該第一端子組及該第二端子組之間,且該屏蔽殼體包覆於該第一端子組及該第二端子組;一轉接板,該轉接板由該引導結構安裝於該容置空間中,各該連接器接頭焊接於該轉接板上,且該轉接板與複數轉接端子電性連接;以及一外殼,該外殼包覆該固定座,且露出該些連接器接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固定座之兩側板分別設有一凸柱,每一凸柱分別位於各該引導結構之一側邊,一面板,該面板是可自該外殼分離且被固定於該些側板,該面板表面至少具有一開孔分別套設於該些連接器接頭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固定座之各該凸柱上設有複數缺口,該面板具有複數扣合部,該些扣合部垂直該面板表面,該些扣合部分別與各該凸柱上之該些缺口卡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外殼為金屬板體沖壓成型,該外殼包含二側壁、一後壁、一頂壁及一前壁。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外殼具有至少一開口提供該些連接器接頭之各該屏蔽殼體凸伸出該外殼,該開口之長軸方 向垂直於該些側板或平行於該些側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些第一導電端子及該些第二導電端子分別具有複數第一焊接部及複數第二焊接部,該些第一焊接部及該些第二焊接部焊接於該轉接板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些側板之間設有一底板,該外殼之該前壁延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垂直該前壁表面,該延伸部扣合於該固定座之該底板。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各該轉接端子具有延伸出該底板之複數接腳,該外殼延伸出複數接地腳,該些接腳及該些接地腳分別焊接於另一電路板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引導結構可為凹槽結構或是凸肋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連接器組合,其中該些轉接端子呈兩排相向設置,每一轉接端子接延伸出一接腳,該些接腳垂直於該些轉接端子之排列方向分別依序向兩側交錯延伸。
TW106200447U 2017-01-09 2017-01-09 電子連接器組合 TWM550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0447U TWM550490U (zh) 2017-01-09 2017-01-09 電子連接器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0447U TWM550490U (zh) 2017-01-09 2017-01-09 電子連接器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490U true TWM550490U (zh) 2017-10-11

Family

ID=61013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0447U TWM550490U (zh) 2017-01-09 2017-01-09 電子連接器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04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663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eparate grounding pieces
CA2550486C (en) Printed board connector for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US1009694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device assembled with the same therein
US2019008909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I558006B (zh) 對接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
US8597051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US98128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contact
US9653851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65419U (zh) 改良的連接器組合
US7909654B2 (en) Plug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shell
US9490580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US2014007318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metal plate for preven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US201002918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US2013009567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mpact configuration
US8591265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US7077707B2 (en) Modular jack connector having enhanced structure
KR101958063B1 (ko) 전기 커넥터
TW201517412A (zh) 電連接器組合
US787885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TWM538265U (zh) 電子連接器
US964738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terminal
TWI596841B (zh) 電連接器
TWM563683U (zh) 電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TWM550490U (zh) 電子連接器組合
TWM606399U (zh) 電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