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3515U - 通訊結構 - Google Patents

通訊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3515U
TWM543515U TW106200325U TW106200325U TWM543515U TW M543515 U TWM543515 U TW M543515U TW 106200325 U TW106200325 U TW 106200325U TW 106200325 U TW106200325 U TW 106200325U TW M543515 U TWM543515 U TW M5435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ntrol unit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unit
spectr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0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in-An Guu
Ching-Chyuan Lin
Chien-Te Yu
Original Assignee
Nat Chung-Shan Inst Of Science And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Chung-Shan Inst Of Science And Tech filed Critical Nat Chung-Shan Inst Of Science And Tech
Priority to TW106200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3515U/zh
Publication of TWM543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3515U/zh

Links

Description

通訊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通訊結構,更詳而言之,尤指一種用於移動通訊設備之通訊結構。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對於資料服務的需求不斷的增加,刺激通訊業者不斷增加對於無線系統的研究,所以無線系統業者不斷傾向,如何提升頻寬及較高載波頻率的研究,例如:第五代(5G)無線存取將包含毫米波(millimeter-waves;簡稱mm-waves)頻率,以便提供通常在微小細胞、超微細胞、或都會細胞類型的部署中之每秒數十億位元(Multi-Gbps)資料速率。自由空間傳播或路徑損耗(path loss)在較高頻率時增加,且可利用天線指向性(antenna directivity)補償該路徑損耗。可使用高增益適應性波束形成(Beam Forming;簡稱BF)解決方案實現上述之路徑損耗補償。可利用類比相器,或諸如使每一天線設有全數位傳輸/接收路徑等的全數位傳輸/接收路徑連接到一組天線等混合數位/類比解決方案,而實現適應性波束操控(beam steering)。基地台天線陣 列可包含諸如8、16、32、64,或更多個天線元件(例如,微型號角天線)。
比現今傳統的無線系統所使用之頻率高的諸如11-300GHz毫米波,所謂毫米波(millimeter-wave)是介於微波與光波之間的電磁波,通常毫米波頻段是指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毫米波可提供較寬頻帶。隨著資訊量高速增長,傳遞資料的流通量也將日益增加,預計後4G時代(Beyond 4 G,B4G)的傳遞資料流通量將於2020年增加1000倍,2025年達10,000倍。其中,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頻譜段的傳輸技術已被視為具有高資料流通量傳輸能力的關鍵通訊技術之一,在後4G時代甚至是第五代(5G)通訊技術的發展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
文件US2004/0214606 A1係有關一種利用無線介面通訊之方法及系統,內文所述:將波束身分資訊包含一在第一站台提供的多個波束上發射之信號;在一第二站台上接收自該低一站台發射之信號;以及根據該身分資訊識別該第二站台接收信號所經由的波束。然後選擇在該等站台之間利用該無線介面傳輸的至少一波束。針對該通訊而配置之一站台包含用於在多個波束上接收自另一站台發射的信號之天線裝置、以及用於根據與自該另一站台接收的信號相關聯的波束身分資訊識別波束之一控制器。
鑒於上述習知技術之缺點,本創作主要之目的,係提供一種通訊結構,透過該控制訊號控制該相對應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藉以達到提高通訊品質之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創作提出一種通訊結構,該結構係包含:一訊號傳導模組,及一訊號收發模組,該訊號傳導模組係具有複數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該訊號收發模組係包括訊號收發單元、控制單元及電力控制單元,其中,該控制單元產生一驅動訊號至該電力控制單元,該電力控制單元產生一電壓至該訊號收發單元,該訊號收發單元產生一相對應之頻譜訊號源,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傳遞該頻譜訊號源,當該頻譜訊號傳遞至移動通訊設備時,由該移動訊號設備接收並傳遞一回授訊號,該回授訊號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接收後,將該回授訊號傳遞至訊號收發單元,該訊號收發單元產生一回饋訊號至該控制單元,透過該控制單元辨識該回饋訊號後,產生一控制訊號至該訊號傳導模組,透過該控制訊號控制該相對應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藉以達到提高通訊品質之目的。
1‧‧‧移動通訊設備
2‧‧‧通訊結構
21‧‧‧訊號傳導模組
22‧‧‧訊號收發模組
221‧‧‧訊號收發單元
222‧‧‧控制單元
223‧‧‧電力控制單元
第1圖係為一種通訊系統示意圖。
第2圖係為一種通訊結構示意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創作之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瞭解本創作之其他優點與功效。
首先請同時參閱第1圖,第1圖係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中一種通訊系統示意圖。
如第1圖第2圖所示,一種通訊結構2,係為一種用於移動通訊設備1之收發結構,其中移動通訊設備1係為手機、導航系統、平板電腦其中一種,該結構係包括:一訊號傳導模組21,係具有複數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該天線單元係為陣列天線、相位天線及碟型天線其中一種;一訊號收發模組22,該訊號收發模組22可為控制晶片且複包含一散熱結構,係包括一訊號收發單元221、一控制單元222及一電力控制單元223,其中該電力控制單元223須提供±7V的電壓,+7V部分,每複數模組必須提供9A的電流,-7V部分,必須提供300mA的電流,透過該控制單元222產生一驅動訊號至該電力控制單元223,該電力控制單元223接收該驅動訊號,產生一電壓至該 訊號收發單元221,該訊號收發單元221產生一相對應之頻譜訊號源,該頻譜訊號源係為高頻訊號中頻訊號及低頻訊號其中一種,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21傳遞該頻譜訊號源,當該頻譜訊號傳遞至移動通訊設備1時,由該移動訊號設備1接收並傳遞一回授訊號,該回授訊號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21接收後,將該回授訊號傳遞至訊號收發單元221,該訊號收發單元221產生一回饋訊號至該控制單元222,透過該控制單元222辨識該回饋訊號後,產生一控制訊號至該訊號傳導模組21,透過該控制訊號控制該相對應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藉以達到提高通訊品質之目的。
上述之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創作之特點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創作之實質技術內容的範圍。任何熟習此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創作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變化。因此,本創作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2‧‧‧通訊結構
21‧‧‧訊號傳導模組
22‧‧‧訊號收發模組
221‧‧‧訊號收發單元
222‧‧‧控制單元
223‧‧‧電力控制單元

Claims (9)

  1. 一種通訊結構,係為一種用於移動通訊設備之收發系統,該系統係包括:一訊號傳導模組,係具有複數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一訊號收發模組,係包括一訊號收發單元、一控制單元及一電力控制單元,透過該控制單元產生一驅動訊號至該電力控制單元,該電力控制單元接收該驅動訊號,產生一電壓至該訊號收發單元,該訊號收發單元產生一相對應之頻譜訊號源,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傳遞該頻譜訊號源,當該頻譜訊號傳遞至移動通訊設備時,由該移動訊號設備接收並傳遞一回授訊號,該回授訊號透過該訊號傳導模組接收後,將該回授訊號傳遞至訊號收發單元,該訊號收發單元產生一回饋訊號至該控制單元,透過該控制單元辨識該回饋訊號後,產生一控制訊號至該訊號傳導模組,透過該控制訊號控制該相對應陣列排列之天線單元,藉以達到提高通訊品質之目的。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訊號傳導模組,係為陣列天線、相位天線及碟型天線其中一種。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頻譜訊號源,係為高頻訊號。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頻譜訊號源,係為中頻訊號。
  5.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頻譜訊號源,係為低頻訊號。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訊號收發模組,係為控制晶片。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移動通訊設備,係為手機、導航系統、平板電腦其中一種。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其中該電力控制單元須提供±7V的電壓,+7V部分,每複數模組必須提供9A的電流,-7V部分,必須提供300mA的電流。
  9.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通訊結構,該收訊號發模組複包含:一散熱結構。
TW106200325U 2017-01-09 2017-01-09 通訊結構 TWM543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0325U TWM543515U (zh) 2017-01-09 2017-01-09 通訊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0325U TWM543515U (zh) 2017-01-09 2017-01-09 通訊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3515U true TWM543515U (zh) 2017-06-11

Family

ID=59688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0325U TWM543515U (zh) 2017-01-09 2017-01-09 通訊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3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87052B2 (en) Symmetrical front-end chip for dual-pole antenna array
EP362771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ang et al. Smart small cell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for 5G: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and prototype results
KR102456844B1 (ko) 초고주파 기반 빔포밍 안테나 및 이를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US20110032159A1 (en) Antenna Apparatus with Adaptive Polarization Switching Function
CN111600113A (zh) 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模块和包括该天线模块的电子设备
US11735815B2 (en) Reconfigurable antenna systems integrated with metal case
KR20190088682A (ko) 절연체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지국
TW201136023A (en) Multiprotocol antenna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a multiprotocol antenna pattern
WO2022140999A1 (zh) 基站天线
CN206040972U (zh) 一种5g毫米波共形多波束天线系统
WO2023165237A1 (zh) 一种基于全息多址接入的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
WO2017167532A1 (en) Beamforming device for forming different beams for control and data signal
TWI695596B (zh) 一種與移動通訊設備進行收發之系統
US20220247087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TWM543515U (zh) 通訊結構
US10177445B1 (e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EP3422593A1 (e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Chakraborty et al. Capacity Optimization in Coding Metasurface-Bas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Aided MIMO
CN110011028B (zh) 一种天线系统、通讯终端和基站
US11757524B2 (en) Uplink beamforming between an airborne transceiver and a terrestrial transceiver
JP2019009711A (ja) 送受信システム
EP4123832A1 (en) Antenna device including radome and base station including same
Hayashi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n RSSI-based phase optimization in microwave power transfer
EP4235966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utual coup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