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2728U - 穩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穩定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2728U
TWM542728U TW106203339U TW106203339U TWM542728U TW M542728 U TWM542728 U TW M542728U TW 106203339 U TW106203339 U TW 106203339U TW 106203339 U TW106203339 U TW 106203339U TW M542728 U TWM542728 U TW M54272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rotating unit
axial direction
extending
stabiliz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33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英智
游文鼎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33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2728U/zh
Publication of TWM5427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2728U/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穩定支架
本新型有關於一種穩定支架,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電子裝置的穩定支架。
一般具有三維度轉動能力的穩定支架,例如三軸穩定器,大多是處於可自由轉動之狀態以提供電子裝置處於穩定平衡狀態。但此自由狀態並不便於攜帶,也容易產生無預期的碰撞而損壞。因此,少數業者會提供專用的收納袋,透過將穩定支架收納於收納袋內以約束電子裝置的轉動,然而因為穩定支架仍處於可自由轉動之狀態,因此收納上仍有不便。
本案揭示一種穩定支架,包含:支桿;第一轉動單元,樞接於支桿,第一轉動單元繞第一軸向轉動,且第一轉動單元包含第一通孔;第二轉動單元,樞接於第一轉動單元,第二轉動單元繞第二軸向轉動,且第二轉動單元包含第二通孔,第二軸向與第一軸向不位於同一直線上;第一限位件,移動地設置於第一通孔內;以及控制件,沿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桿上;其中,當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對於控制件時,控制件伸入第一通孔內頂推第一限位件並鎖定第一轉動單元,且第一限位件伸入第二通孔鎖定第二轉動單元。
請配合參閱圖1至圖3為本新型穩定支架於使用狀態的示意圖,圖1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另一視角立體外觀圖;圖3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1至圖3繪示之穩定支架包含支桿10、轉動單元20、限位件30及控制件40。支桿10連接轉動單元20。轉動單元20包含第一轉動單元20A及第二轉動單元20B,第一轉動單元20A樞設於支桿10的一端,第二轉動單元20B樞設於第一轉動單元20A。第一轉動單元20A繞第一軸向L1轉動,第二轉動單元20B繞第二軸向L2轉動,第一軸向L1與第二軸向L2不位於同一直線上。第一轉動單元20A包含第一通孔21A,第一軸向L1不通過第一通孔21A。第二轉動單元20B包含第二通孔21B,第二軸向L2不通過第二通孔21B。限位件30包含第一限位件30A和第二限位件30B。第一限位件30A移動地設置於第一通孔21A內。控制件40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移動地設置於支桿10。
配合圖4及圖5,圖4、圖5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收納狀態的示意圖,圖4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收納狀態的立體外觀圖;圖5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收納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當第一通孔21A的位置相對於控制件40的位置時,控制件40伸入第一通孔21A內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且第一限位件30伸入第二通孔21B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形成穩定的收納狀態。
在一實施例中,轉動單元20更包含第三轉動單元20C,第三轉動單元20C樞接於第二轉動單元20B,第三轉動單元20C繞第三軸向L3轉動。第一軸向L1、第二軸向L2及第三軸向L3不位於同一直線上。且第三轉動單元20C包含第三通孔21C,第三軸向L3不通過第三通孔21C。參閱圖5,於此實施例中,第二轉動單元20B的第二通孔21B內移動地設置第二限位件30B。
同樣參閱圖4、圖5,當第一通孔21A的位置相對於控制件40的位置時,控制件40伸入第一通孔21A內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且第一限位件30A伸入第二通孔21B頂推第二限位件30B並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第三通孔21C的位置相對於第二通孔21B的位置時,第二限位件30B伸入第三通孔21C鎖定第三轉動單元20C。
進一步地參閱圖1,本案實施例的第一轉動單元20A包含依序鄰接的第一樞座22A、第一延伸臂23A以及第一結合座24A。第一樞座22A樞接於支桿10,第一樞座22A之中心軸為第一軸向L1,第一轉動單元20A繞第一軸向L1轉動。第一延伸臂23A彎折延伸,使第一樞座22A及第一結合座24A位於不同方位。第一轉動單元20A於第一延伸臂23A與第一樞座22A銜接處設置第一通孔21A,且第一軸向L1不通過第一通孔21A。
進一步地參閱圖2,第二轉動單元20B包含依序鄰接的第二樞座22B、第二延伸臂23B以及第二結合座24B。第二樞座22B樞接於第一結合座24A,第二樞座22B之中心軸為第二軸向L2,第二轉動單元20B繞第二軸向L2轉動。第二延伸臂23B彎折延伸使第二樞座22B及第二結合座24B位於不同方位。第二轉動單元20B於第二延伸臂23B與第二結合座24B銜接處設置第二通孔21B,且第二軸向L2不通過第二通孔21B。
第三轉動單元20C包含第三樞座22C及承載部25。第三樞座22C樞接於第二結合座24B,第三樞座22C之中心軸為第三軸向L3,第三轉動單元20C繞第三軸向L3轉動。承載部25上設置第三通孔21C,第三軸向L3不通過第三通孔21C。承載部25用以設置相機或手機E。
進一步地參閱圖3,控制件40透過配合件50及彈抵組件60被定位於支桿10上的不同位置。支桿10的外周面設置容置槽11。彈抵組件60包含第一彈簧61及珠體62,第一彈簧61及珠體62容置於容置槽11。第一彈簧61沿垂直第一軸向L1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且一端靠抵於容置槽11之槽底,另一端靠抵於珠體62。藉此使第一彈簧61向容置槽11的槽口頂推珠體62。而配合件50覆蓋於彈抵組件60外,配合件50包含第一穿孔51及第二穿孔52,且第一穿孔51與第二穿孔52位於第一軸向L1延伸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於此實施例中,控制件40固定於配合件50。當配合件50以第一穿孔51或第二穿孔52的位置相對於彈抵組件60的位置時,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受第一彈簧61頂推而伸入第一穿孔51或第二穿孔52,以使配合件50與彈抵組件60之間形成定位。本實施例中,配合參閱圖3,當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伸入第一穿孔51時,控制件40的位置不凸出支桿10的末端,則樞接於支桿10末端的第一轉動單元20A不受任何限制而能自由地繞第一軸向L1轉動。再配合圖8,當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伸入第二穿孔52時,控制件40凸出於支桿10的末端而能穿入第一轉動單元20A的第一通孔21A內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
再參閱圖3,於一實施例中,支桿10上更包含側蓋70及操控鍵80。側蓋70包含容槽71,容槽71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延伸並覆蓋於配合件50,側蓋70固定於支桿10的外周面,配合件50於容槽71內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位移。
側蓋70更包含一開槽72。操控鍵80包含一操控部81以及一連結段82,連結段82的一端由開槽72伸入側蓋70內與配合件50連接,連結段82的另一端銜接操控部81,且操控鍵80的連結段82可滑移地容置於開槽72內,操控部81抵靠於側蓋70。據此,透過操控鍵80帶動配合件50,使得控制件40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位移,進而解除或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
本實施例中於控制件40的位置與第一通孔21A的位置不對應時,配合參閱圖1至圖3,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係伸入第一穿孔51內以鎖定配合件50及其上控制件40的位置。於此,第一轉動單元20A可自由相對支桿10繞第一軸向L1轉動;第二轉動單元20B可自由相對第一轉動單元20A繞第二軸向L2轉動;第三轉動單元20可自由相對第二轉動單元20B繞第三軸向L3轉動。且第一軸向L1、第二軸向L2以及第三軸向L3相互垂直。由於各轉動單元20於此狀態下係可自由轉動,因此,如圖6所示,第一轉動單元20A的第一通孔21A的位置會有與控制件40位置不對應的狀況;如圖7所示,第二通孔21B的位置也會有與第三通孔21C位置不對應的狀況。
而收納本實施例穩定支架時,配合參閱圖8、圖9,轉動第一轉動單元20A,使得第一通孔21A之位置對應控制件40的位置。接著配合參閱圖10,本實施例係透過撥動操控鍵80的操控部81,使操控鍵80位移並帶動配合件50,配合件50再帶動控制件40位移以朝向第一通孔21A的方向位移。透過操控鍵80對配合件50施以朝向第一通孔21A方向的力量,配合件50壓抵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而珠體62轉而壓縮第一彈簧61,在第一彈簧61被壓縮後,珠體62被壓縮入容置槽11內,則配合件50失去與彈抵組件60的定位而被操控鍵80帶動位移。
在對操控鍵80持續施力的狀況下,配合件50的第一穿孔51位置逐漸錯開彈抵組件60的位置,當配合件50位移至以第二穿孔52的位置相對彈抵組件60的位置時,第二穿孔52鬆釋對珠體62的彈力。此時,第一彈簧61釋放彈力而將珠體62向第二穿孔52內頂推,使得彈抵組件60的珠體62伸入於第二穿孔52內而穩定地限制配合件50。此時,控制件40被配合件50帶動伸入第一通孔21A內,限制第一轉動單元20A無法轉動。同時,控制件40頂推第一限位件30A,使得第一限位件30A伸出第一通孔21A。
參閱圖11、圖12,轉動第二轉動單元20B,使第二轉動單元20B轉動至第二通孔21B的位置相對於第一通孔21A的位置時,由第一通孔21A伸出的第一限位件30A就能伸入第二通孔21B內,進而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使得第二轉動單元20B無法轉動。同時,在第一限位件30A伸入第二通孔21B內時,第一限位件30A頂推第二限位件30B,使得第二限位件30B伸出第二通孔21B。
再轉動第三轉動單元20C,使第三轉動單元20C轉動至第三通孔21C的位置相對於第二通孔21B的位置時,由第二通孔21B伸出的第二限位件30B就能伸入第三通孔21C內,進而鎖定第三轉動單元20C,使得第三轉動單元20C無法轉動,據此形成收納態樣,如圖4、5所示。
而除了前述使用方式外,本實施例使用時也可以是先對齊控制件40、第一通孔21A、第二通孔21B及第三通孔21C的位置後再移動控制件40,使控制件40在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的同時推出第一限位件30A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第一限位件30A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的同時再伸入第三通孔21C鎖定第三轉動單元20C。
參閱圖10,於一實施例中,於配合件50內更設置第二彈簧53。第二彈簧53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彈簧53的一端抵靠於配合件50,另一端抵靠於控制件40,藉此提供控制件40在伸出至凸出支桿10末端時,仍有反向位移之空間。如此一來,即使在第一通孔21A尚未對齊控制件40的狀況下,也能先讓控制件40位於凸出支桿10末端的位置,接著再轉動第一轉動單元20A,在第一轉動單元20A以第一通孔21A靠近控制件40的過程中,第一轉動單元20A的第一樞座22A即能壓抵控制件40,使控制件40壓縮第二彈簧53而位移至不凸出支桿10末端的位置。在第一轉動單元20A轉動至第一通孔21A位置對應控制件40的位置時,控制件40失去被壓縮的力量,第二彈簧53的彈力便能使控制件40朝向第一通孔21A內位移,進而鎖定第一轉動單元20A。
此外,再配合參閱圖10及圖12,分別於第一限位件30A及第二限位件30B設置第三彈簧90,第三彈簧90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延伸而提供第一限位件30A、第二限位件30B於第一軸向L1延伸方向上的彈力,使第一限位件30A、第二限位件30B於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上具有彈性的壓縮空間。據此使得第二轉動單元20B的第二通孔21B即使未在第一限位件30A伸出第一通孔21A前對齊於第一通孔21A,也能在轉動過程中壓抵第一限位件30A,使第一限位件30A內縮於第一通孔21A內,並能在第二通孔21B對齊於第一通孔21A時,釋放彈力使得第一限位件30A伸入第二通孔21B鎖定第二轉動單元20B。
同理,也就能使得第三轉動單元20C的第三通孔21C即使未在第二限位件30B伸出第二通孔21B前對齊於第二通孔21B,也能在轉動過程中壓抵第二限位件30B,使第二限位件30B內縮於第二通孔21B,並能在第三通孔21C對齊於第二通孔21B時,釋放彈力使得第二限位件30B伸入第三通孔21C鎖定第三轉動單元20C。
參閱圖6,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通孔21A的兩端的端口之口徑小於兩端之間內面的內徑,第一通孔21A一端的端口與內面的銜接處界定出第一抵階211A,且第一限位件30A包含第一限位段31A及第一凸緣32A,第一限位段31A的外徑相當於第一通孔21A兩端的端口之口徑,第一凸緣32A的外徑相當於第一通孔21A內面的內徑,第三彈簧90係穿套於第一限位段31A並抵靠於第一凸緣32A的一面,第一凸緣32A的另一面再抵靠於第一抵階211A。藉此使第一限位件30A被限位於第一通孔21A內,且第一限位件30A能以第一凸緣32A壓縮第三彈簧90產生彈力。
參閱圖7,第二通孔21B的兩端的端口之口徑小於兩端之間內面的內徑,第二通孔21B一端的端口與內面的銜接處界定出第二抵階211B,且第二限位件30B包含第二限位段31B及第二凸緣32B,第二限位段31B的外徑相當於第二通孔21B兩端的端口之口徑,第二凸緣32B的外徑相當於第二通孔21B內面的內徑,第二限位段31B上亦穿套第三彈簧90,且穿套於第二限位段31B的第三彈簧90抵靠於第二凸緣32B的一面,第二凸緣32B的另一面再抵靠於第二抵階211B。藉此使第二限位件30B被限位於第二通孔21B內,且第二限位件30B能以第二凸緣32B壓縮第三彈簧90產生彈力。而為便於組裝第二限位件30B,可將第二轉動單元20B設置為由兩分離構件所組成,在第二轉動單元20B分離時組裝第二限位件30B。
再配合參閱圖4及圖5,本實施例之第一延伸臂23A包含第一段231A及第二段232A,第一段231A沿與第一軸向L1延伸方向具有夾角的斜方向延伸,而第二段232A沿第一軸向L1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延伸臂23A之第一段21A銜接於第一樞座22A,第二段232A銜接於第一結合座24A。第一通孔21A設置於第一延伸臂23A之第一段231A與第一樞座22A銜接處。
第二延伸臂23B包含第一段231B及第二段232B,第一段231B沿垂直第二軸向L2延伸的方向延伸,而第二段232B沿與第二軸向L2延伸方向具有夾角的斜方向延伸,第二延伸臂23B之第一段231B銜接於第二樞座22B,第二段232B銜接於第二結合座24B。第二通孔21B設置於第二延伸臂23B之第二段232B與第二結合座24B銜接處。
本實施例中透過第一延伸臂23A及第二延伸臂23B的配置,使得本實施例在收納時,第一延伸臂23A的第一段231A平行於第二延伸臂23B的第二段232B;且第一延伸臂23A的第二段232A平行於第二延伸臂23B的第一段231B。如此一來,本實施例於收納時,第一轉動單元20A及第二轉動單元20B的相對位置能成為最小化,藉此便於收納。
綜合以上,本案實施例透過單一控制件40的控制就能串聯鎖定相樞接的各轉動單元20或使相樞接的各轉動單元20解除鎖定,使用上極為便利。穩定支架在各轉動單元20被鎖定時成為不隨意轉動的穩定結構,且各轉動單元20能在所需空間最小化的位置被鎖定,藉此便於收納。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修改與變化。因此,只要這些修改與變化是在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同等之範圍內,本創作也將涵蓋這些修改與變化。
10‧‧‧支桿
11‧‧‧容置槽
20‧‧‧轉動單元
20A‧‧‧第一轉動單元
20B‧‧‧第二轉動單元
20C‧‧‧第三轉動單元
L1‧‧‧第一軸向
L2‧‧‧第二軸向
L3‧‧‧第三軸向
21A‧‧‧第一通孔
21B‧‧‧第二通孔
21C‧‧‧第三通孔
211A‧‧‧第一抵階
211B‧‧‧第二抵階
22A‧‧‧第一樞座
22B‧‧‧第二樞座
22C‧‧‧第三樞座
23A‧‧‧第一延伸臂
23B‧‧‧第二延伸臂
231A、231B‧‧‧第一段
232A、232B‧‧‧第二段
24A‧‧‧第一結合座
24B‧‧‧第二結合座
25‧‧‧承載部
30‧‧‧限位件
30A‧‧‧第一限位件
30B‧‧‧第二限位件
31A‧‧‧第一限位段
31B‧‧‧第二限位段
32A‧‧‧第一凸緣
32B‧‧‧第二凸緣
40‧‧‧控制件
50‧‧‧配合件
51‧‧‧第一穿孔
52‧‧‧第二穿孔
53‧‧‧第二彈簧
60‧‧‧彈抵組件
61‧‧‧第一彈簧
62‧‧‧珠體
70‧‧‧側蓋
71‧‧‧容槽
72‧‧‧開槽
80‧‧‧操控鍵
81‧‧‧操控部
82‧‧‧連結段
90‧‧‧第三彈簧
E‧‧‧電子裝置
圖1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另一視角立體外觀圖。 圖3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使用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收納狀態的立體外觀圖。 圖5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於收納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6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7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8為本新型穩定支架之一實施例改變第一轉動單元位置的狀態示意圖。 圖9為圖8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10為接續圖9狀態並鎖定第一轉動單元的示意圖。 圖11為接續圖8狀態再改變第二轉動單元位置的狀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10‧‧‧支桿
11‧‧‧容置槽
20‧‧‧轉動單元
20A‧‧‧第一轉動單元
20B‧‧‧第二轉動單元
20C‧‧‧第三轉動單元
L1‧‧‧第一軸向
L2‧‧‧第二軸向
L3‧‧‧第三軸向
21A‧‧‧第一通孔
21B‧‧‧第二通孔
21C‧‧‧第三通孔
22A‧‧‧第一樞座
22B‧‧‧第二樞座
22C‧‧‧第三樞座
23A‧‧‧第一延伸臂
23B‧‧‧第二延伸臂
231A、231B‧‧‧第一段
232A、232B‧‧‧第二段
24A‧‧‧第一結合座
24B‧‧‧第二結合座
25‧‧‧承載部
30‧‧‧限位件
30A‧‧‧第一限位件
30B‧‧‧第二限位件
40‧‧‧控制件
50‧‧‧配合件
51‧‧‧第一穿孔
52‧‧‧第二穿孔
53‧‧‧第二彈簧
60‧‧‧彈抵組件
61‧‧‧第一彈簧
62‧‧‧珠體
70‧‧‧側蓋
72‧‧‧開槽
80‧‧‧操控鍵
81‧‧‧操控部
82‧‧‧連結段
90‧‧‧第三彈簧

Claims (15)

  1. 一種穩定支架,包含: 一支桿; 一第一轉動單元,樞接於該支桿,該第一轉動單元繞一第一軸向轉動,且該第一轉動單元包含一第一通孔; 一第二轉動單元,樞接於該第一轉動單元,該第二轉動單元繞一第二軸向轉動,且該第二轉動單元包含一第二通孔,且該第二軸向與該第一軸向不位於同一直線上; 一第一限位件,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通孔內;以及 一控制件,沿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移動地設置於該支桿上; 其中,當該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對於該控制件時,該控制件伸入該第一通孔內頂推該第一限位件並鎖定該第一轉動單元,且該第一限位件伸入該第二通孔內鎖定該第二轉動單元。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第三轉動單元,該第三轉動單元樞接於該第二轉動單元,該第三轉動單元繞一第三軸向轉動,該第一軸向、該第二軸向及該第三軸向不位於同一直線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第二限位件,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二通孔內,且該第三轉動單元包含一第三通孔,當該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對於該第三通孔的位置時,該第二限位件伸入該第三通孔內鎖定該第三轉動單元。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配合件及一彈抵組件,該配合件沿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移動地設置於該支桿上,該控制件設置於該配合件與該配合件連動,而該彈抵組件設置於該支桿並能定位該配合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側蓋,該側蓋包含有一容槽,該配合件移動地容置於該容槽內,該側蓋固定於該支桿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操控鍵,該操控鍵移動地設置於該側蓋上,且該操控鍵伸入該側蓋連接於該配合件。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配合件於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上之不同位置設置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該彈抵組件沿垂直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移移動地伸入該第一穿孔或該第二穿孔。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彈抵組件包含一第一彈簧及一珠體,該第一彈簧的一端靠抵於該支桿,另一端靠抵於該珠體,該第一彈簧沿垂直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延伸,該珠體伸入該第一穿孔或該第二穿孔。
  9. 如請求項4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第二彈簧,該第二彈簧沿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一端抵靠於該配合件,另一端抵靠該控制件。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穩定支架,更包含一第三彈簧,該第三彈簧沿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延伸,該第三彈簧穿套於該第一限位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第一通孔內面包含一第一抵階,該第一限位件包含一第一凸緣,該第三彈簧抵靠於該第一凸緣的一面,該第一凸緣的另一面靠抵於該抵階。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第一轉動單元包含依序鄰接的一第一樞座、一第一延伸臂以及一第一結合座,該第一樞座樞接於該支桿,該第一延伸臂彎折延伸,該第二轉動單元樞接於該第一結合座,該第一通孔設置於該第一延伸臂與該第一樞座銜接處。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第一延伸臂包含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該第一段沿與該第一軸向延伸方向具有夾角的斜方向延伸,而該第二段沿該第一軸向的延伸方向延伸。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第二轉動單元包含依序鄰接的一第二樞座、一第二延伸臂以及一第二結合座,該第二樞座樞接於該第一結合座,該第二延伸臂彎折延伸,該第二通孔設置於該第二延伸臂與該第二結合座的銜接處。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穩定支架,其中,該第二延伸臂包含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該第二延伸臂的第一段沿垂直該第二軸向延伸的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延伸臂的第二段沿與該第二軸向延伸方向具有夾角的斜方向延伸,當該第一通孔相對該第二通孔時,該第一延伸臂的第一段平行於第二延伸臂的第二段,且該第一延伸臂的第二段平行於該第二延伸臂的第一段。
TW106203339U 2017-03-09 2017-03-09 穩定支架 TWM5427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339U TWM542728U (zh) 2017-03-09 2017-03-09 穩定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339U TWM542728U (zh) 2017-03-09 2017-03-09 穩定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2728U true TWM542728U (zh) 2017-06-01

Family

ID=5968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3339U TWM542728U (zh) 2017-03-09 2017-03-09 穩定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27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48621B2 (ja) スタンド付き電子機器
US10760732B1 (en) Locking system with a quick-release mechanism
US20210080812A1 (en) Holding mechanism for stabilizer and handheld stabilizer
US9103492B2 (en) Adjustable holder for devices
US8544155B2 (en) Safety hook
WO2020177177A1 (zh) 稳定器折叠结构及手持式稳定器
TWI554690B (zh) Joint device
JPH0531422U (ja) 折畳型電子機器の構造
TW201339798A (zh) 摺疊式電子裝置
TWM493631U (zh) 夾持裝置
CN101111688A (zh) 折叠式携带设备和铰链装置
TWM542728U (zh) 穩定支架
JP2018062721A (ja) 反転収納ヘルメット
CN212064558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48721B (zh) 固定裝置、功能模組及電子設備
US90111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module
TWM564073U (zh) 附接鎖
KR200447210Y1 (ko) 휴대용 기기 거치대
JP6084791B2 (ja) 回動体のロック機構
TWM528354U (zh) 插孔鎖
TWM513253U (zh) 梅花鎖具的鎖固結構
TWI631884B (zh) 電子裝置保護殼
WO2018040252A1 (zh) 云台及其夹持机构
TWI657867B (zh) 膠槍
TW201837328A (zh) 曲柄把手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