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9372U - 滑雪訓練機 - Google Patents

滑雪訓練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9372U
TWM539372U TW105218820U TW105218820U TWM539372U TW M539372 U TWM539372 U TW M539372U TW 105218820 U TW105218820 U TW 105218820U TW 105218820 U TW105218820 U TW 105218820U TW M539372 U TWM539372 U TW M53937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diverting pulley
diverting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8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g-Yuan Peng
Original Assignee
Mario Contenti Desig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io Contenti Desig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rio Contenti Design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8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9372U/zh
Publication of TWM539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9372U/zh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Description

滑雪訓練機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運動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滑雪訓練機之創新結構型態揭示者。
按,在世界各地每一年皆有數百萬計的人參與滑雪的活動,有些人純粹只是為了好玩,當然也有些人把滑雪當成運動比賽來競爭。然而,不論這些滑雪的愛好者以甚麼樣的心情或心態來從事滑雪活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能獲得運動所帶來的好處。
有些時候,例如夏季,對於滑雪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亦不甚方便,然而在這段期間仍然會有人嚮往滑雪,於是便有模擬滑雪時手臂運動軌跡的運動器材開始問市。這一類運動機械通常包含有一裝設於一底座上之直立結構,該直立結構之頂部係設有定滑輪、一動力傳遞機構、阻尼機構以及拉繩。該拉繩係於繞過定滑輪後直接牽引動力傳力機構,再藉由所回傳之反作用力來達到運動之效果。
惟,此種習知結構型態於實際使用經驗中發現仍存在下述之問題點:不管是設之單一拉繩,或是對應使用者之左、右手設置雙拉繩,都是直接拉引單入力機構之動力傳遞系統,即使設置有阻尼機構,其所回傳之反作力不大,造成運動效果不彰,事倍功半,不僅浪費了時間,更達不到應有之運動效果。再加上拉繩係直接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上,因此拉繩底端之揚程等於其被外拉之距離,因此直立結構藉不得不加高,以應付身材較高之使用者, 無形中就提高了滑雪機之製造成本。
是以,針對上述習知結構所存在之問題點,如何開發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創新滑雪訓練機結構,能同時訓練使用者之基本姿勢,並提供適當織運動效果,實使用者所企盼,亦同時為相關業者須努力研發突破之目標及方向。
有鑑於此,創作人本於多年從事相關產品之製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之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一確具實用性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運動健身器材,其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針對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新式滑雪訓練機結構型態為目標加以創新突破。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特點,主要在於所述滑雪訓練機,包括一置放於支撐面之底座、一固設於底座上之立柱、一橫向水平裝設於立柱自由端部之橫桿組、分別繞設於立柱與橫桿之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其中,該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之結構相同,並互相鏡射對應;該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係分別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該動力傳遞機構係連設於一阻尼機構;其中:該立柱之相同高度處,係分別裝設有一第一定滑輪以及一第二定滑輪;該橫桿組之左右兩側係分別裝設有互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該第一滑輪組係包含有一第一拉繩,該第一拉繩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係依序繞設於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之第一動滑輪以及該第一定滑輪;其中該第一動滑輪上係裝設有一第一框體,該第一拉繩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一定滑輪後,係固設於該第一框體之頂部,而該第一框體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一織帶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一織帶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中;而該第一拉繩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一握把,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一拉繩;以及該第二滑輪組係包含有一第二拉繩,該第二拉繩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係依序繞設於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之第二動滑輪以及該第二定滑輪;其中該第二動滑輪上係裝設有一第二框體,該第二拉繩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二定滑輪後,係固設於該第二框體之頂部,而該第二框體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二織帶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二織帶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中;而該第二拉繩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二握把,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二拉繩。
當使用者模擬滑雪的動作,雙手分別向下斜向 拉引該第一握把與第二握把時,其拉扯之力量會透過動力傳遞機構傳遞至阻尼機構,利用阻尼機構所提供之阻力,進而達到模擬滑雪動作之運動效果;且由於第一/第二定滑輪與第一/第二動滑輪之設置,該第一/第二拉繩第二端之移動距離為第一/第二動滑輪揚程之三倍。
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而言,俾可緩和阻尼機構所提供之反作用力與降低立柱相關截構之長度,達到提高運動效率、縮短運動時間以及節省材料成本等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經濟(利用)效益。
請參閱如第1至5圖所示,係本創作滑雪訓練 機之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結構之限制。所述滑雪訓練機係包含有一置放於支撐面(地板)之底座10、一固設於底座10上之立柱20、一裝設於立柱20自由端部之橫桿組30、分別繞設於立柱20與橫桿組30之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其中,該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之結構相同,並互相鏡射對應。該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係分別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60,該動力傳遞機構60係連設於一阻尼機構70。當使用者模擬滑雪的動作,雙手分別向下斜向拉引該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時,其拉扯之力量會透過動力傳遞機構60傳遞至阻尼機構70,利用阻尼機構70所提供之阻力,進而達到模擬滑雪動作之運動效果。再者為提高本創作運動健身之功效,該阻尼機構70與動力傳遞機構60間係進一步裝設有一變速機構80,藉以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將動力傳遞機構60所輸出之動能,傳遞至該阻尼機構70。前述僅為本創作所選用之較佳實施例,然底座10並非必要構件,若是將立柱20直接固定於適當位置(例如:牆壁)處,同樣可達到相同之運動效果。
該立柱20上係水平固設有一橫桿21,且該橫桿21兩端之下方係分裝設有一第一定滑輪22及一第二定滑輪23;該立柱20之外部並裝設有一殼體24,用以封閉該第一滑輪組40、第二滑輪組50以及動力傳遞機構60,除令本創作有較佳之外觀外,同時亦提高操作時之安全性,避免造成不必要之傷害。又該殼體24之前方進一步裝設有一顯示 器25,用以顯示所有之運動資訊。
該橫桿組30係橫向水平裝設於立柱20之頂端而形成一T型結構,該橫桿組30上係依序裝設有第一轉向滑輪31、第二轉向滑輪32、第三轉向滑輪33以及第四轉向滑輪34。該第一轉向滑輪31與第二轉向滑輪32係分別鏡射對應於第四轉向滑輪34與第三轉向滑輪33;其中該第一轉向滑輪31與第四轉向滑輪34間之距離大約等於一般人肩膀之寬度。
該第一滑輪組40係包含有一第一拉繩41,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拉繩41係不具彈性。該第一拉繩41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一轉向滑輪31、第二轉向滑輪32、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60之第一動滑輪42以及該第一定滑輪22;其中該第一動滑輪42上係裝設有一第一框體421,該第一拉繩41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一定滑輪22後,係固設於該第一框體421之頂部,而該第一框體421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一織帶43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60,其中,該第一織帶43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60中。而該第一拉繩41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一握把44,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一拉繩41。
該第二滑輪組50係包含有一第二拉繩51,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拉繩51係不具彈性。該第二拉繩51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四轉向滑輪34、第三轉向滑輪33、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60之第二動滑輪52以及該第二定滑輪23;其中該第二動滑輪52上係裝設有一第二框體521,該第二拉繩51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二定滑輪23後,係固設於該第二框體521之頂部,而該第二框體521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二織帶53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60,其中,該第二織帶53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60中。而該第二拉繩51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二握把54,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二拉繩51。前述橫桿組30係為本創作所選用之較佳實施例,當然,若橫桿組30上僅同時安裝前述之第一轉向滑輪31與第四轉向滑輪34,或是僅同時安裝第二轉向滑輪32與第三轉向滑輪33,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該動力傳遞機構60係包含有一第一入力組61及一第二入力組62,其中,該第一織帶43與第二織帶53係分別預先彈性捲繞於第一入力組61與第二入力組62中,該第一入力組61與第二入力組62係可同時或單獨作動。
該變速機構80係用以提高動能之傳遞效率,並 包含有一架體81、一旋設於架體81上之第一轉輪82、一旋設於架體81上之第二轉輪83以及一旋設於架體81上之出力軸84;其中,該動力傳遞機構60係以減速的方式旋動該第一轉輪82,該第一轉輪82係以加速的方式旋動該第二轉輪83,該第二轉輪83係以加速的方式旋動該出力軸84。而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阻尼機構70係為一配重飛輪,並同心裝設於該出力軸84之端部,該第一轉輪82與第二轉輪83係分別為一皮帶輪,故該動力傳遞機構60與第一轉輪82間之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一皮帶(圖中未示)、該第一轉輪82與第二轉輪83間之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二皮帶86,且該第二轉輪83與該出力軸84間的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三皮帶87。
請參閱如第8、9圖所示,係為本創作之變速機構80A的第二實施例,於本實施例中,該變速機構80A同樣具有一架體81A、一第一轉輪82A、一第二轉輪83A、一出力軸84A、一第一皮帶(圖中未示)、一第二皮帶86A以及一第三皮帶87A;本實施態樣之變速機構80A之動力傳遞順序及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惟,該出力軸84A係同心對應於該動力傳遞機構60之出力軸(圖中未示)。
藉由上述結構組成設計,茲就本創作之使用作動情形說明如下:如第1、2、3、4圖所示,本實施例主要係訓練初學者基本姿勢以及手臂施力模擬利用雪杖推雪滑行之動作。首先使用者站立於底座10上,兩腳掌分開與肩同寬平衡站立,重心落在兩腳的腳弓中間,踝部略微彎曲,膝部和臀部也要稍微彎曲,背部要挺直,放鬆,雙臂彎曲;如第6圖所示,雙手同時握持第一握把44與第二握把54,向下向後拉引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伸展至約腳後跟處與腰在同一個高度上。擺好姿勢後維持一段時間,然後站直釋放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重複前述動作以同時達運動與訓練之效果。這時還可以作一些如膝蓋左右環繞,身體下蹲並將重心移到前腳趾這些動作,以適應日(稍)後穿上滑雪鞋與滑雪板的感覺。
當使用者同時拉引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時,該第一拉繩41與第二拉繩51於分別繞過相對應之滑輪後,係同步拉引第一入力組61與第二入力組62,因此該動力傳遞機構60與習用滑雪機相較,由於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分別設置有一第一動滑輪42及一第二動滑輪52,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用較省力之方式分別將第一拉繩41與第二拉繩51拉至定位,並依序透過動力傳遞機構60與該變速機構80/80A轉動該阻尼機構70,不僅可模擬滑雪之動作,且當雙手交互使用時,因阻尼機構70所提供之反作用力已被該變速機構80/80A適度減緩,較不容易因過度拉引而產生運動傷害。
因本創作藉由第一拉繩41與第二拉繩51之特殊捲繞設計,搭配具第一入力組61、第二入力組62之動力傳遞機構60,以及透過變速機構80/80A連設於該動力傳遞機構60之阻尼機構70;與習用滑雪機相較,在使用者拉引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時,確實可提供較緩和之反作用力,因此本創作除可訓練初學者滑雪之基本動作外,更可提供適度之運動功效,同時避免運動傷害,可謂是一舉多得之創新結構設計。
請再參閱如第6、7圖所示,由於第一滑輪組40與第二滑輪組50之結構與作動模式相同,故本圖式中僅以第一滑輪組40為例說明,避免圖式過於繁複而有誤判之虞。該第一滑輪組40之第一拉繩41由於第一定滑輪22與第一動滑輪42之設置,該第一拉繩41在其第一端固接於第一框體421前,共被彎繞兩次,因此,在第一定滑輪22與第一動滑輪42之間,該第一拉繩41係分三段連續設置。當第一拉繩41第二端之拉移距離為3h時,該第一動滑輪42之揚程僅為h,同一時間之移動距離比為三比一,因此第一拉繩41第二端與第一動滑輪42移動之速比為三比一;依此結構設計,由於第一動滑輪42之揚程縮短了三分之二,因此可縮短立柱20之長度,當然殼體24之體積亦隨之縮小,藉此收降低材料成本之效。再者,利用前述速比之特性,該第一拉繩41與第二拉繩51可向後伸展之長度加大,故使用者可以站後面一點使用本創作,增加使用者四肢之伸展範圍,不用像習知一樣只能站在立柱前面可伸展範圍小,且可避免不小心滑倒時,頭部直接撞擊立柱20。
此外,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變速機構80係為一加速機構,其主要係要將滑雪訓練機使用起來的感覺更貼近於真實的滑雪運動,其原理如下。一般而言,滑雪場都會設置在具有一定坡度之山坡上,再依滑雪者的技術程度選擇不一樣的坡度,然而,不論如何都是由山坡上往山坡下滑,雖然在剛起步時因必需克服最大靜磨擦力需要最大的施力,然稍後在地心引力與坡度雙重因素的持續作用下,滑學者的速度必然越來越快,其使用滑雪杖往後頂撐的力道相對會變得越來越小。反觀本創作,如前所述,使用者透過該第一握把44與第二握把54,不斷往復拉引本創作的第一拉繩41與第二拉繩51,即是在模擬將滑雪杖往後撐地的動作,剛開始時因阻尼機構70處於靜止狀態,並需使用最大力氣(與後續所施力道相較),然當阻尼機構70開始轉動後,再透過該變速機構80會使得阻尼機構70的轉速快速提升,再利用高速旋轉阻尼機構70所產生的慣性作用令使用者能迅速感覺到施力變輕甚至不用施力的感覺,而當阻尼機構70轉速逐漸變慢,即模擬滑雪者因閃障礙物或滑雪道坡度變緩的情況,迫使使用者必需再施以較大力道,如此反覆操作,可將滑雪訓練機的操作模式更加趨近於真實在雪地裡滑雪的感覺,因此可確實提升學員的訓練成效。
功效說明: 本創作所揭「滑雪訓練機」主要藉由所述第一滑輪組、第二滑輪組以及動力傳遞機構之創新獨特結構型態與技術特徵,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所提之習知結構而言,俾可緩和組尼機構所提供之反作用力與降低立柱相關結構之長度,而藉由拉繩兩端速比之差異,使用者使用實站立位置可充分往後移,達到提高運動效率、縮短運動時間、節省材料成本以及提高使用安全性避免運動傷害等之實用進 步性者。
10‧‧‧底座
20‧‧‧立柱
21‧‧‧橫桿
22‧‧‧第一定滑輪
23‧‧‧第二定滑輪
24‧‧‧殼體
25‧‧‧顯示器
30‧‧‧橫桿組
31‧‧‧第一轉向滑輪
32‧‧‧第二轉向滑輪
33‧‧‧第三轉向滑輪
34‧‧‧第四轉向滑輪
40‧‧‧第一滑輪組
41‧‧‧第一拉繩
42‧‧‧第一動滑輪
421‧‧‧第一框體
43‧‧‧第一織帶
44‧‧‧第一握把
50‧‧‧第二滑輪組
51‧‧‧第二拉繩
52‧‧‧第二動滑輪
521‧‧‧第二框體
53‧‧‧第二織帶
54‧‧‧第二握把
60‧‧‧動力傳遞機構
61‧‧‧第一入力組
62‧‧‧第二入力組
70‧‧‧阻尼機構
80、80A‧‧‧變速機構
81、81A‧‧‧架體
82、82A‧‧‧第一轉輪
83、83A‧‧‧第二轉輪
84、84A‧‧‧出力軸
86、86A‧‧‧第二皮帶
87、87A‧‧‧第三皮帶
第1圖係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第2圖係本創作去除殼體與阻尼機構後之立體外觀圖。 第3圖係本創作之局部立體分解圖。 第4圖係本創作之局部立體外觀圖。 第5圖係本創作變速機構之端視圖。 第6圖係本創作之使用狀態參考圖。 第7圖係本創作拉繩作動前後之移動量比例示意圖。 第8圖係本創作加速機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9圖係本創作加速機構第二實施例之端視圖。
10‧‧‧底座
20‧‧‧立柱
21‧‧‧橫桿
22‧‧‧第一定滑輪
23‧‧‧第二定滑輪
30‧‧‧橫桿組
31‧‧‧第一轉向滑輪
32‧‧‧第二轉向滑輪
33‧‧‧第三轉向滑輪
34‧‧‧第四轉向滑輪
40‧‧‧第一滑輪組
41‧‧‧第一拉繩
42‧‧‧第一動滑輪
421‧‧‧第一框體
43‧‧‧第一織帶
44‧‧‧第一握把
50‧‧‧第二滑輪組
51‧‧‧第二拉繩
52‧‧‧第二動滑輪
521‧‧‧第二框體
53‧‧‧第二織帶
54‧‧‧第二握把
60‧‧‧動力傳遞機構
61‧‧‧第一入力組
62‧‧‧第二入力組
80‧‧‧變速機構
81‧‧‧架體
82‧‧‧第一轉輪
83‧‧‧第二轉輪
84‧‧‧出力軸
86‧‧‧第二皮帶
87‧‧‧第三皮帶

Claims (8)

  1. 一種滑雪訓練機,係包含有一立柱、一橫向水平裝設於立柱自由端部之橫桿組、分別繞設於立柱與橫桿組之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其中,該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之結構相同,並互相鏡射對應;該第一滑輪組與第二滑輪組係分別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該動力傳遞機構係連設於一阻尼機構,該阻尼機構與動力傳遞機構間係進一步裝設有一變速機構,藉以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將動力傳遞機構所輸出之動能,傳遞至該阻尼機構,同時模擬真實的滑雪模式;其中:   該立柱之相同高度處,係分別裝設有一第一定滑輪以及一第二定滑輪;   該橫桿組之左右兩側係分別裝設有互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   該第一滑輪組係包含有一第一拉繩,該第一拉繩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係依序繞設於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之第一動滑輪以及該第一定滑輪;其中該第一動滑輪上係裝設有一第一框體,該第一拉繩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一定滑輪後,係固設於該第一框體之頂部,而該第一框體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一織帶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一織帶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中;而該第一拉繩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一握把,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一拉繩;以及   該第二滑輪組係包含有一第二拉繩,該第二拉繩之第一端係由外而內,係依序繞設於相對應之至少一轉向滑輪、一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之第二動滑輪以及該第二定滑輪;其中該第二動滑輪上係裝設有一第二框體,該第二拉繩之第一端於繞過第二定滑輪後,係固設於該第二框體之頂部,而該第二框體之底部係藉由一第二織帶連設於動力傳遞機構,其中,該第二織帶係預先彈性捲繞於動力傳遞機構中;而該第二拉繩之第二端係連設有一第二握把,方便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握持拉引該第二拉繩;     當使用者模擬滑雪的動作,雙手分別向下斜向拉引該第一握把與第二握把時,其拉扯之力量會透過動力傳遞機構傳遞至阻尼機構,利用阻尼機構所提供之阻力,進而達到模擬滑雪動作之運動效果;且由於第一/第二定滑輪與第一/第二動滑輪之設置,該第一/第二拉繩第二端之移動距離為第一/第二動滑輪揚程之三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變速機構包含有一架體、一旋設於架體上之第一轉輪、一旋設於架體上之第二轉輪以及一旋設於架體上之出力軸;其中,該動力傳遞機構係以減速的方式旋動該第一轉輪,該第一轉輪係以加速的方式旋動該第二轉輪,該第二轉輪係以加速的方式旋動該出力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阻尼機 構係為一配重飛輪,並同心裝設於該出力軸之端部;該第一轉輪與第二轉輪係分別為一皮帶輪,故該動力傳遞機構與第一轉輪間之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一皮帶、該第一轉輪與第二轉輪間之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二皮帶,且該第二轉輪與該出力軸間的動力傳遞媒介係為一第三皮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動力傳遞機構係包含有一第一入力組以及一第二入力組,其中,該第一織帶與第二織帶係分別預先彈性捲繞於第一入力組與第二入力組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立柱上係水平固設有一橫桿,該第一定滑輪以及第二定滑輪係分別裝設於該橫桿之兩端;該立柱之外部並裝設有一殼體,用以封閉該第一滑輪組、第二滑輪組以及動力傳遞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橫桿組上係依序裝設有第一轉向滑輪、第二轉向滑輪、第三轉向滑輪以及第四轉向滑輪;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係分別鏡射對應於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其中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四轉向滑輪間之距離,大約等於一般人肩膀之寬度;該第一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而該第二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橫桿組上係依序裝設有第一轉向滑輪、第二轉向滑輪、第三轉向滑輪以及第四轉向滑輪;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係分別鏡射對應於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其中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四轉向滑輪間之距離,大約等於一般人肩膀之寬度;該第一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而該第二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滑雪訓練機,其中該橫桿組上係依序裝設有第一轉向滑輪、第二轉向滑輪、第三轉向滑輪以及第四轉向滑輪;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係分別鏡射對應於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其中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四轉向滑輪間之距離,大約等於一般人肩膀之寬度;該第一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一轉向滑輪與第二轉向滑輪;而該第二拉繩係由外而內依序繞設於該第四轉向滑輪與第三轉向滑輪。
TW105218820U 2016-12-09 2016-12-09 滑雪訓練機 TWM539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820U TWM539372U (zh) 2016-12-09 2016-12-09 滑雪訓練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820U TWM539372U (zh) 2016-12-09 2016-12-09 滑雪訓練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9372U true TWM539372U (zh) 2017-04-11

Family

ID=59255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8820U TWM539372U (zh) 2016-12-09 2016-12-09 滑雪訓練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93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0641A (zh) * 2017-12-28 2018-04-10 贵州大学 一种深蹲引体肌群退让练习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0641A (zh) * 2017-12-28 2018-04-10 贵州大学 一种深蹲引体肌群退让练习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ntana Functional training
US7780577B2 (en) Pendulous exercise device
US20070123390A1 (en) Exercise equipment with interactive gaming component
WO2012111957A2 (ko) 곡선트랙 시뮬레이션 장치
US11065500B1 (en) All-in-one exercise machine for developing speed, agility, and strength
CN207055802U (zh) 一种用于运动、娱乐和vr游戏或体验的方形悬挂装置
Gulrukh Methods Of Adapting Preschool Children To Sports Games
TWM539372U (zh) 滑雪訓練機
EP2252378A2 (en) Interactive exercising system
CN206604149U (zh) 滑雪训练机
TWM513719U (zh) 滑雪訓練機
Drew et al. Can't play won't play: simply sizzling ideas to get the ball rolling for children with dyspraxia
US11000731B2 (en) Cross-country skiing machine
CN212282679U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模拟划船器
SE1630008A1 (sv) Skidmaskin
Lines Motion and Timing 17
Dametto A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simulators
Duoos et al. skiing
Sprunt Mechanics of Sport
Barth et al. Training skiing
Cecchetti Cheerleading skills: How to cheer like a champ
Cromie Parallel Bar Exercises
CN116351038A (zh) 互联网运动竞技器材
Duoos et al. Teaching Cross-country Skiing
JP2022049627A (ja) スケートボードの練習法とノルディックボー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