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8311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8311U
TWM538311U TW105219466U TW105219466U TWM538311U TW M538311 U TWM538311 U TW M538311U TW 105219466 U TW105219466 U TW 105219466U TW 105219466 U TW105219466 U TW 105219466U TW M538311 U TWM538311 U TW M5383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device
pivo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9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ai-Chun Tsai
Chun-Liang Yeh
Ying-Ting Yu
San-F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 Inc
Priority to TW105219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8311U/zh
Publication of TWM538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8311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案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一般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包含相樞接的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使二機體能相對彼此樞轉。當第一機體貼靠於第二機體時為不使用的關閉態樣,當第一機體樞轉遠離第二機體時為開啟的使用態樣。
第一機體及第二機體因內部結構配置而有重量的差異,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一般的使用狀況下,係將第二機體平置於桌面,透過第二機體作為平穩的支撐。然而,在第一機體的重量大於第二機體的狀況下,當第一機體樞轉遠離第二機體時,第一機體的重量將導致整體重心向第二機體的外側偏移,而造成整體可攜式電子裝置產生翻覆。
本案揭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第一機體;樞軸,固定於第一機體;第二機體,樞接於樞軸;連動組件,包含帶動單元及從動件,帶動單元結合於樞軸,從動件結合於帶動單元;以及支撐件,設置於第二機體且連接於從動件,當第一機體相對第二機體轉動而遠離第二機體時,連動組件驅使支撐件朝背離第二機體的方向位移。
請配合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透視圖。圖1至圖2所繪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第一機體10、樞轉機構20、第二機體30、連動組件40以及支撐件50。
於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為筆記型電腦,第一機體10為螢幕模組,第二機體30為主機機體。樞轉機構20設置於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之間,使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可相對樞轉地連結,連動組件40設置於樞轉機構20,而支撐件50再設置於連動組件40。當第一機體10相對第二機體30轉動而遠離第二機體30時,第一機體10帶動樞轉機構20,樞轉機構20帶動連動組件40轉動,連動組件40再帶動支撐件50朝背離第二機體30的方向位移,以支撐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藉此,避免因整體的重心位置改變而發生翻覆的狀況。
參閱圖2並配合圖3至圖4;圖3為本新型實施例於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相對閉合的局部結構剖視圖;圖4為本新型實施例於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相對閉合的局部結構透視圖。
樞轉機構20包含樞軸21、第一結合件22及第二結合件23。樞軸21的一端固定結合於第一結合件22,另一端樞接於第二結合件23,第一結合件22與第一機體10固定結合,第二結合件23與第二機體30固定結合。第一結合件22可以透過鎖設的方式固定於第一機體10,而本實施例之第二結合件23包含第一延伸段231以及第二延伸段232,第一延伸段231及第二延伸段232係相垂直地銜接,樞軸21的另一端係樞接於第一延伸段231,而第二延伸段232固定於第二機體30的內部,本實施例之第二延伸段232係透過鎖設的方式固定於第二機體30。
樞轉機構20的樞軸21可以是直接結合於第一機體10的外表面,也可以是透過樞座24與第一機體10結合。樞座24為空心結構體,樞軸21穿入樞座24,樞軸21透過第一結合件22固定結合於樞座24的內部,而第一機體10再固定結合於樞座24。如此一來,第二結合件23設置於第二機體30內,且透過樞座24的配置也使得第一結合件22得以被包覆,樞轉機構20整體成為隱藏式的設計,能避免樞轉機構20於作動時受到外界環境中其他物件的干擾,確保樞轉機構20的順暢運作。
本實施例是將樞座24固定設置於第一機體10一側邊的中間位置,而樞座24的兩端再分別設置樞軸21,據此使第一機體10係透過兩樞軸21與第二機體30樞接,確保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之間的穩定結構組態。而於此配置下,樞座24兩端的樞軸21能分別透過連動組件40設置支撐件50,如此便能在第一機體10相對第二機體30轉動而遠離第二機體30時,透過第一機體10一側的兩支撐件50提供更穩定的支撐。
連動組件40係設置於第二機體30內,連動組件40包含帶動單元41及從動件42,帶動單元41結合於從動件42,且帶動單元41包含複數相嚙合的齒輪411,而從動件42包含齒條421。至少一齒輪411固定結合於樞軸21與樞軸21連動,至少一齒輪411與齒條421嚙合,且結合於樞軸21的齒輪411之轉向與嚙合於齒條421的齒輪411之轉向不同。當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相對轉動時,第一機體10帶動樞軸21轉動,樞軸21帶動與其結合的齒輪411轉動,經由相嚙合之齒輪411的傳動,最後由反向轉動的齒輪411帶動齒條421線性位移,而齒條421便能帶動支撐件50朝與第一機體10相同的方向位移。使得當第一機體10遠離第二機體30時,支撐件50向第二機體30的外側位移,即朝背離第二機體30的方向位移;而當第一機體10靠近第二機體30時,支撐件50向第二機體30的內側位移。本實施例所述之第二機體30的外側為第二機體30外周緣以外之範圍。而無論齒輪411的數量多寡,只要結合於樞軸21的齒輪411之轉向與嚙合於齒條421的齒輪411之轉向不同,就能確保齒條421能與第一機體10朝向相同的方向位移。
帶動單元41的複數齒輪411之組合還可以透過結合的相對關係變化或尺寸變化做不同的搭配,並可以得到改變連動組件40的空間配置或改變帶動支撐件50位移的速度之效果。參閱圖2至圖4,於一實施例中,帶動單元41包含第一齒輪411A、第二齒輪411B及第三齒輪411C,且連動組件40更包含樞桿43。第一齒輪411A、第二齒輪411B及第三齒輪411C皆為外接正齒輪,第一齒輪411A同軸地固定結合於樞軸21,而第二齒輪411B嚙合於第一齒輪411A,第三齒輪411C則與第二齒輪411B同軸地設置於樞桿43上,樞桿43再樞設於第二結合件23的第一延伸段231。且本實施例中之第二齒輪411B與第三齒輪411C的齒數不同。
本實施例於第二機體30內更固定設置導引件60及滑座70,導引件60鎖設固定於第二機體30,且導引件60面對第二機體30的一面之相對兩側包含有線性延伸的導槽61,滑座70的兩側包含有線性延伸的凸塊71,滑座70的凸塊71可滑移地容置於導槽61。齒條421鎖設固定於滑座70的兩側之間,滑座70鎖設固定於支撐件50上。藉此,當齒條421被齒輪411帶動位移時,齒條421帶動滑座70,而滑座70受導引件60導引並帶動支撐件50同步線性位移,支撐件50的位移動作受到導引件60穩定地導引,據此確保支撐件50位移的穩定性及順暢度。
第二機體30的底面包含一開口31,支撐件50設置於第二機體30對應開口31的位置,且支撐件50係能通過開口31位移於第二機體30的內側及外側。本實施例之支撐件50底部包含階部51,當第一機體10貼靠於第二機體30時,支撐件50的階部51貼靠於開口31,且支撐件50的外周緣與第二機體30的外表面吻合,據此,在第二機體30貼靠於第一機體10時,支撐件50的外周緣與第二機體30的開口31之間不具斷差,而具有外觀的一體性。
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關閉狀態下,如圖1至4所示,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相貼靠,而支撐件50位於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相樞接的一側,於此狀態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整體由第二機體30提供穩定的支撐。
參閱圖5至圖7,當欲開啟第一機體10使用時,翻轉第一機體10使第一機體10向遠離第二機體30的方向轉動。此時,第一機體10的重量由施加於第二機體30逐漸轉換至向遠離第二機體30的方向移動,同時,本實施例之第一機體10轉動的過程中帶動樞軸21轉動,樞軸21轉動時帶動第一齒輪411A相對樞軸21同向轉動,第一齒輪411A轉動時帶動第二齒輪411B相對第一齒輪411A反向轉動,第二齒輪411B轉動時帶動第三齒輪411C相對第二齒輪411B同向轉動,第三齒輪411C轉動時再帶動齒條421線性位移,而齒條421線性位移時就能帶動支撐件50向第一機體10位移的方向位移,亦即,支撐件50向第二機體30的外側線性位移,據以支撐第一機體10及第二機體30。
於此過程中,支撐件50的階部51遠離開口31,使支撐件50在第一機體10遠離第二機體30時朝第一機體10的方向位移,藉此使第一機體10與第二機體30之間的支撐點能隨第一機體10的位置改變,避免因第一機體10的動作產生之重心改變而發生翻覆的狀況。
當翻開第一機體10時意味著即將開始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而自然伸出支撐件50提供支撐;反之,當蓋上第一機體10時,反向的動作也將使得支撐件50自然退回第二機體30內,使用者不需額外的操作步驟來控制支撐件50的使用與否,支撐件50能順應使用狀態位於所需位置。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修改與變化。因此,只要這些修改與變化是在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同等之範圍內,本創作也將涵蓋這些修改與變化。
10‧‧‧第一機體
20‧‧‧樞轉機構
21‧‧‧樞軸
22‧‧‧第一結合件
23‧‧‧第二結合件
231‧‧‧第一延伸段
232‧‧‧第二延伸段
24‧‧‧樞座
30‧‧‧第二機體
31‧‧‧開口
40‧‧‧連動組件
41‧‧‧帶動單元
42‧‧‧從動件
411‧‧‧齒輪
411A‧‧‧第一齒輪
411B‧‧‧第二齒輪
411C‧‧‧第三齒輪
421‧‧‧齒條
43‧‧‧樞桿
50‧‧‧支撐件
51‧‧‧階部
60‧‧‧導引件
61‧‧‧導槽
70‧‧‧滑座
71‧‧‧凸塊
圖1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關閉狀態的立體圖。 圖2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關閉狀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關閉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關閉狀態的俯視圖。 圖5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開啟狀態的局部結構立體圖。 圖6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開啟狀態的局部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7為本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於開啟狀態的俯視圖。
10‧‧‧第一機體
20‧‧‧樞轉機構
21‧‧‧樞軸
23‧‧‧第二結合件
231‧‧‧第一延伸段
232‧‧‧第二延伸段
24‧‧‧樞座
30‧‧‧第二機體
40‧‧‧連動組件
41‧‧‧帶動單元
411‧‧‧齒輪
411A‧‧‧第一齒輪
411B‧‧‧第二齒輪
411C‧‧‧第三齒輪
421‧‧‧齒條
43‧‧‧樞桿
50‧‧‧支撐件
60‧‧‧導引件
61‧‧‧導槽
70‧‧‧滑座
71‧‧‧凸塊

Claims (11)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 一第一機體; 一樞軸,固定於該第一機體; 一第二機體,樞接於該樞軸; 一連動組件,包含一帶動單元及一從動件,該帶動單元結合於該樞軸,該從動件結合於該帶動單元;以及 一支撐件,設置於該第二機體且連接於該從動件,當該第一機體相對該第二機體轉動而遠離該第二機體時,該連動組件帶動該支撐件朝背離該第二機體的方向位移。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帶動單元包含相連接的複數齒輪,該從動件包含一齒條,該帶動單元的其中一齒輪同軸地結合於該樞軸,其中一齒輪嚙合於該齒條,且結合於該樞軸的該齒輪的轉向與嚙合於該齒條的該齒輪之轉向不同。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帶動單元包含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二齒輪,該第一齒輪同軸地結合於該樞軸,該第二齒輪嚙合於該第一齒輪,該第二齒輪嚙合於該齒條。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帶動單元包含一第一齒輪、一第二齒輪及一第三齒輪,該第一齒輪同軸地結合於該樞軸,該第二齒輪嚙合於該第一齒輪,該第三齒輪與該第二齒輪同軸配置,且該第三齒輪嚙合於該齒條。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齒輪的齒數異於該第三齒輪的齒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滑座及一導引件,該從動件固定於該滑座上,該滑座固定於該支撐件上,該導引件固定於該第二機體上,該滑座移動地配合設置於該導引件。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滑座包含有線性延伸的一凸塊,該導引件包含有線性延伸的一導槽,該凸塊容置於該導槽內。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第一結合件及一第二結合件,該第一結合件固定於該樞軸的一端,該第一機體固定於該第一結合件,該樞軸的另一端樞接於該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件固定於該第二機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樞座,該樞座固定結合於該第一機體,該樞軸穿入該樞座,該第一結合件固定結合於該樞座內部。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結合件包含一第一延伸段及一第二延伸段,該第一延伸段及該第二延伸段垂直銜接,該樞軸樞接於該第一延伸段,該第二延伸段固定於該第二機體。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底面包含一開口,該支撐件包含一階部,當該第一機體貼靠於該第二機體時,該階部貼靠於該開口。
TW105219466U 2016-12-21 2016-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38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9466U TWM538311U (zh) 2016-12-21 2016-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9466U TWM538311U (zh) 2016-12-21 2016-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8311U true TWM538311U (zh) 2017-03-11

Family

ID=58775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9466U TWM538311U (zh) 2016-12-21 2016-12-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83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0225B1 (en) Hinge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I721672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682265B (zh) 樞轉機構與電子裝置
CN103970207B (zh) 用于信息装置的倾斜机构
US9524000B2 (en) Pivot mechanism of synchronous hinge device
TWI539886B (zh) 電子裝置
KR102310149B1 (ko)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M551804U (zh)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折疊式電子裝置
US10054981B2 (en) Overturn prevention device for apparatus including tiltable housing
TW202044971A (zh) 無縫鉸鏈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CN108397474A (zh) 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US20080225472A1 (en) Dual display devices
TWM575877U (zh) 軟性顯示設備及支撐裝置
CN213270695U (zh) 一种应用于内折柔性屏终端的运动机构
TW201333667A (zh) 電子裝置
US11188129B2 (en) Expansion hinge and electronic deivce having the same
TW202114506A (zh) 電子裝置及樞紐結構
TWM604909U (zh) 電子裝置
TWM623897U (zh) 可鎖扣及解鎖的樞紐裝置
TWM545933U (zh) 樞紐器與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TWM538311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29313B (zh) 樞軸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77526U (zh) Pivot structure
TWM632391U (zh) 鉸鏈
WO2023004885A1 (zh) 折叠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