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8154U - 生物檢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生物檢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8154U
TWM538154U TW105218024U TW105218024U TWM538154U TW M538154 U TWM538154 U TW M538154U TW 105218024 U TW105218024 U TW 105218024U TW 105218024 U TW105218024 U TW 105218024U TW M538154 U TWM538154 U TW M5381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sonant circuit
detecting
detecting unit
resona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8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楊東潔
藍毓傑
尤崇智
翁敏航
藍祥文
楊茹媛
蔡田畯
張憲彰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Priority to TW105218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8154U/zh
Publication of TWM538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8154U/zh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Description

生物檢測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生物檢測裝置,特別是指一種用於檢體收集及分析的生物檢測裝置。
參閱圖1,在生醫研究的相關領域中,親和性反應的檢測是一種很普遍也很常用的檢測技術。親和性反應主要的原理,是在特定區域上標定多數具有專一性的抗體11,藉由所述抗體11與特定抗原12之結合特性,對欲檢測之樣品中特定的待測成分進行檢測。然而,由於抗體11和抗原12的尺度皆是在奈米等級,進行檢測的過程中,主要會因抗原12尺寸過小而進行布朗運動或濃度梯度擴散,造成難以確保其確實接觸抗體11而拉長檢測時間的問題,也會因抗體11和抗原12的尺寸關係,難以用視覺的方式直接觀察其結合情況來判斷檢測結果。因此,如何克服檢測時間長的瓶頸,並將檢測的結果以特定的訊號方式輸出,以供準確判斷檢測結果,則成為相關領域從事者積極改良研發的重要課題。
微波共振器是一種利用特定頻率的電能,因而在特定腔體中產生共振駐波的技術,能在特定腔體中產生穩定且易於準確量測的能量。另外,考量到進行生醫檢測對於溫度、無菌化等等的高度要求,電動力學所能產生的電能驅動力是一種不易影響溫度,也不需藉由實體物品接觸的非接觸驅動力,故相當適合應用於輔助生醫檢測的驅動。因此,如何成功整合微波共振器以及電動力學,即是克服親和性檢測時間較長的缺點,並精準判斷檢測結果的重要關鍵。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檢測時間短,且能精準判斷檢測結果的生物檢測裝置。
於是,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適用於一含有懸浮物質的待測液,並包含一基板、一用以提供電能的供能單元、一與該供能單元電性連接的檢測單元,及一與該檢測單元相鄰間隔一段距離的收集電路。
該檢測單元包括一個表面形成有一修飾區域的第一共振電路,該修飾區域上標定有多數特異檢測體。
該收集電路用以與該第一共振電路共同產生一朝向該修飾區域泳動的電驅動力,該待測液受到該電驅動力作用,使懸浮物質朝向該修飾區域移動,並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結合,改變該共振電路的共振頻率,依據共振頻率的變異,可判讀該待測液中懸浮物質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的結合狀況。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該收集電路與該第一共振電路之間產生的電驅動力,會使該待測液中的懸浮物質朝向該修飾區域移動,增加該等懸浮物質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結合的機率,相較於隨機的布朗運動或者濃度梯度擴散而言,有效縮短了檢測的時間;而藉由該共振頻率的變異來判斷檢測結果,能將該等懸浮物質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結合的情況數據化,以精準判斷檢測的結果。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之一第一實施例,適用於一含有多數懸浮物質的待測液,並包含一基板2、一用以提供電能的供能單元3,及一與該供能單元3電性連接並接收該供能單元3所提供之電能的檢測單元4,及一與該檢測單元4相鄰間隔收集電路5。要先行說明的是,本新型主要是以該等懸浮物質為抗原為例來進行以下說明,但本新型可適用的懸浮物質並不以抗原為限。另外,圖2所繪示的型態僅為其中一種便於說明的型態,並非本新型之唯一結構。依據實際需求或檢驗環境等等考量,亦可調整該供能單元3的設置位置,或者調整該檢測單元4的實際形狀。
該供能單元3包括朝向彼此的一輸入阜31及一輸出阜32,及一用以提供交流電能的交流電源33(繪示於圖4)。而該檢測單元4是設置於該輸入阜31與該輸出阜32之間,並包括一圍繞出一腔室410且兩端之間界定出一與該腔室410連通之開口411的第一共振電路41。其中,該輸入阜31與該輸入阜32之間連接一網路分析儀,用以對該第一共振電路41提供一電磁波信號。在該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共振電路41較佳是一具有該開口411的矩形,而該收集電路5是形成於該供能單元3的一部分,較佳是圍繞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範圍。
其中,該第一共振電路41及該收集電路5的材質,得以選用能導電的石墨或者金屬,且較佳是利用微機電製程,配合蝕刻加工而製成。由於微機電製程相關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圖2所示,即可了解如何在定義圖型後,於該基板2上利用塗佈光阻、設計光罩、曝光、顯影、蝕刻等等之過程而製出該供能單元3及該檢測單元4,故於此不再贅述。除此之外,使用例如網版印刷,雕刻製程亦可確實構成該供能單元3及該檢測單元4。
定義一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表面形成有朝向該收集電路5延伸至少一段距離的修飾區域419(標示於圖4),該修飾區域419上標定有多數特異檢測體,該等特異檢測體較佳是採用得以配合該等懸浮物質之抗原種類的對應抗體,利用在該第一共振電路41之一部分的表面進行表面處理,使所述表面產生特定官能基,並且使該等官能機確實固定於所述表面,即能藉由所述官能基的活性,使該等抗體與所述官能基產生鍵結,藉此將該等抗體修飾於該修飾區域419上。要特別說明的是,若該收集電路5的材質得以同樣進行修飾,亦得以依據需求而在該收集電路5上修飾該等抗體。
參閱圖2與圖3,由於該檢測單元4的尺寸和外型和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共振頻率息息相關,故必須就既定之固定物理量,針對該第一共振電路41圍繞的整體長度進行計算,以設計出適合的該檢測單元4之尺寸以及外型。定義光速為C,共振頻率為f,有效介電係數為𝜀 eff,該基板2的厚度為H、相對介電係數為ε r,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寬度為W、長度為L、波導長度為λ。其中,
該有效介電係數在 <1時:
---(1);
經由上述式(1),並配合該檢測單元4易於實施的尺寸,該有效介電係數𝜀 eff介於1至10000之間。
該有效介電係數在 >1時:
---(2);
經由上述式(2),並配合該檢測單元4易於實施例的尺寸,該有效介電係數𝜀 eff介於1至100之間。
依據式(1)或者式(2),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長度
L= = ---(3)。
依據式(3),考量到檢測裝置的基體化,並且考慮對該第一共振電路41所產生的共振頻率,需易於藉由在該供能單元3之輸入阜31及該輸出阜32之間施加電磁波而產生,該共振頻率是介於0.3GHz至100GHz之間,以控制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長度在毫米至公分的尺度範圍,確保該實施例在電能的能量範圍易於取得的情況下,在尺寸上亦能適合進行相關的生醫分析。
參閱圖2與圖4,該供能單元3之交流電源33連接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與該收集電路5之間,使該收集電路5與該第一共振電路41之間,因該交流電源33而產生足以驅動物體移動的電驅動力。其中,所述電驅動力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交流電滲流、介電泳,以及電熱三種機制。交流電滲流主要發生於在兩平行電極上施與交流電位時,電極吸引異性離子形成電雙層,受切線電場作用,離子即會產生往兩電極外端拉伸庫倫力,並在交變磁場下形成渦流。而介電泳則是液相中的物質受電場極化程度不同,產生往強電場區域移動的正介電泳,以及與往負電場區域移動的負介電泳現象。另外,電熱機制必須在電流通過溶液造成焦耳熱效應,產生一定的溫度,即能在電極上方產生渦流。上述三種機制,皆能對溶液中的檢體產生作用,並使該等檢體產生特定規律的移動行為,故在溶液滴入產生所述電驅動力的範圍時,相對於使該等檢體自然藉由布朗運動或者濃度梯度擴散而運動,勢必能在增加該等檢體在單位時間內接觸該等專一性檢測體的機率,故能有效縮短反應的時間。要特別說明的是,針對於本新型整合共振器以及電動力學的方式而言,只要調整參數,交流電滲流、介電泳,以及電熱現象雖皆有可能發生,但就該第一實施例中使用的電能,以及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型態而言,主要還是以交流電滲流及介電泳機制的影響較大。
實際進行檢測時,是先藉由該交流電源33所產生的電驅動力,藉由該收集電路5進行特定懸浮物質的收集。在特定懸浮物質的收集動作結束後,關閉該交流電源33。接著,該輸入阜31及該輸出阜32之間所連接的網路分析儀(Network Analyzer,圖中未繪示),對該第一共振電路41輸入一個電磁波信號,使該第一共振電路41產生一個共振頻率。 參閱圖5並配合圖3,本新型整合共振器以及電驅動力之另一目的,即在於精準地以確切數值判斷親和性反應的檢測結果。依據式(3),可知在光速C以及波導長度λ固定的情況下,共振頻率f的平方值與有效介電係數為𝜀 eff成反比,因此當該基板2之第一共振電路41或該收集電路5上收集到特定檢體時,介電值的改變即會使得共振頻率改變。如圖5所示,為以反射係數為縱軸,而頻率為橫軸而實際進行測量的曲線圖,該基板2及該第一共振電路41依序在未進行任何處理、產生官能基、結合特異檢測體、固定特異檢測體,直到特異檢測體捕捉懸浮物質,若在過程中持續針對頻率的數值進行檢測,可觀察到頻率會持續產生位移,依據該共振頻率的變異,即可藉此以精確數值即時且精準地判斷親和性反應的結合狀況,得到所需的檢測結果。
參閱圖6,為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之一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該收集電路5是設置於該開口411中,並朝向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一端,該修飾區域419是自該第一共振電路41朝向該收集電路5之一端向內延伸至少一段距離。該檢測單元4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與該收集電路5之間的限位體43。該收集電路42具有一主體段51,二分別自該主體段51的相反兩端朝向該第一共振電路41延伸,並位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相反兩側的作用段52。要特別說明的是,若該收集電路5的材質得以同樣進行修飾,亦得以依據需求而在該收集電路5沿伸兩側的作用段52修飾該等抗體,並且該收集電路5之每一作用段52的寬度小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寬度。
參閱圖6與圖7,該限位體43圍繞出一具有一滴入口的檢測空間430,用以限制進行親和性反應的範圍,而該修飾區域419是位於該檢測空間430中,故較能確保待測液滴入該檢測空間430中時,該待測液中的懸浮物質,也就是配合所述抗體的抗原,能在該檢測空間430中盡可能與所述特異檢測體產生反應,並且彼此結合。該限位體43較佳是以矽膠、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或者其他不導電材質所製成,其中由於矽膠具有生物相容性,故縱然對生物體進行檢測時,該限位體43亦不會影響所述檢體的生物活性。
參閱圖8並配合圖6,使用該第二實施例進行檢測時,該交流電源33是連接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與該收集電路5之該等作用段52之間,目的是使每一作用段52與該第一共振電路41之間產生朝向該修飾區域419的電驅動力。其中,該收集電路5之作用段52的寬度小於該第一共振電路41的寬度,該第二實施例除了該收集電路5的型態與該第一實施例不同,且額外設置一限制檢測範圍之限位體43外,得以與該第一實施例進行相同的檢測。除了能達成該第一實施例的所有功效之外,還能藉由限制檢測範圍來提高檢測的準確度。值得特別說明的是,該限位體43的限制範圍,可依據定義所述修飾區域419的範圍而設定,只要能確實限制檢測範圍即可,並不以本第二實施例之圖式所繪示,及說明內容中所述的型態為限。
參閱圖9,為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的一第三實施例,該第三實施例與該第二實施例的差別在於:該檢測單元4還包括一設置於該腔室410中的第二共振電路44,該第二共振電路44圍繞出一容室440且兩端之間界定出一與該容室440連通之缺口441,該缺口441與該開口411朝向不同方向,而該缺口441及該開口411的方向不以圖9所繪示為限。該第二實施例藉由該第二共振電路44,能優化該檢測單元4在特定頻率形成共振時的耦合效果,使得進行測量時能更明確地判斷產生共振時的檢測頻率,藉此提高檢測的準確性。要特別說明的是,若在該第二共振電路44與該第一共振電路41之間亦通以電能,也能在該第一共振電路41與該第二共振電路44之間產生電驅動力,達成驅動待測液之懸浮物質的功效,也就是說,該第二共振電路44亦得以配合檢測平台之設計的需要,扮演該收集電路5的角色。
綜上所述,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整合微波共振器以及電驅動力,除了能藉由電驅動力而縮短親和性反應的檢測時間,還能藉由測量該檢測單元4的頻率位移,精準地以確切數值評估檢測結果,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基板
3‧‧‧供能單元
31‧‧‧輸入阜
32‧‧‧輸出阜
33‧‧‧交流電源
4‧‧‧檢測單元
41‧‧‧第一共振電路
410‧‧‧腔室
411‧‧‧開口
419‧‧‧修飾區域
43‧‧‧限位體
430‧‧‧檢測空間
431‧‧‧滴入口
44‧‧‧第二共振電路
440‧‧‧容室
441‧‧‧缺口
5‧‧‧收集電路
51‧‧‧主體段
52‧‧‧作用段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利用親和性反應進行檢測的情況; 圖2是一俯視圖,說明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檢測單元之第一共振電路;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在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檢測單元與一收集電路之間連接電力; 圖5是一曲線示意圖,說明使用該第一實施例進行檢測的情況; 圖6是一俯視圖,說明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 圖7是一局部放大圖,輔助圖6說明該第二實施例的該檢測單元; 圖8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二實施例的該第一共振電路及該收集電路;及 圖9是一俯視圖,說明本新型生物檢測裝置的一第三實施例。
2‧‧‧基板
3‧‧‧供能單元
31‧‧‧輸入阜
32‧‧‧輸出阜
4‧‧‧檢測單元
41‧‧‧第一共振電路
410‧‧‧腔室
411‧‧‧開口
5‧‧‧收集電路

Claims (13)

  1. 一種生物檢測裝置,用於檢測一含有多數懸浮物質的待測液,並包含: 一基板; 一供能單元,用以提供電能; 一檢測單元,與該供能單元電性連接,並包括一個表面形成有一修飾區域的第一共振電路,該修飾區域上標定有多數特異檢測體;及 一收集電路,與該檢測單元相鄰間隔有一距離,用以與該第一共振電路共同產生一朝向該修飾區域泳動的電驅動力; 其中,該待測液受到該電驅動力作用,使懸浮物質朝向該修飾區域移動,並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結合,改變該共振電路的共振頻率,依據共振頻率的變異,可判讀該待測液中懸浮物質與該等特異檢測體的結合狀況。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檢測單元的第一共振電路圍繞出一腔室,且兩端之間界定出一與該腔室連通之開口。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定義光速為C,該共振頻率為f,該有效介電係數為𝜀 eff,該基板的厚度為H、相對介電係數為ε r,該第一共振電路的寬度為W、長度為L、波導長度為λ,其中, 該有效介電係數在 <1時: ---(1), 而該有效介電係數𝜀 eff介於1至10000之間; 該有效介電係數在 >1時: ---(2), 而該有效介電係數𝜀 eff介於1至100之間; 依據式(1)或者式(2),該第一共振電路的長度 L= = ---(3)。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供能單元包括朝向彼此的一輸入阜及一輸出阜,以及一用以提供交流電能而產生所述電驅動力的交流電源,該檢測單元是設置於該輸入阜與該輸出阜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收集電路是形成於該供能單元的一部分。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收集電路設置於該開口中,並朝向該第一共振電路的一端,該修飾區域是自該第一共振電路朝向該收集電路之一端向內延伸至少一段距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檢測單元還包括一限位體,該限位體圍繞出一具有一滴入口的檢測空間,而該修飾區域是位於該檢測空間中。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限位體的材質為矽膠、聚二甲基矽氧烷,或者其他不導電材料。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檢測單元還包括一設置於該腔室中的第二共振電路,該第二共振電路圍繞出一容室且兩端之間界定出一與該容室連通之缺口。
  10. 如請求項6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檢測單元的收集電路具有一主體段,二分別自該主體段的相反兩端朝向該收集電路延伸,並位於該收集電路相反兩側的作用段。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供能單元的交流電源,在該收集電路的每一作用段與該第一共振電路之間通以交流電,使每一作用段與該第一共振電路之間產生朝向該修飾區域的電驅動力。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收集電路之每一作用段的寬度小於該第一共振電路的寬度。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生物檢測裝置,其中,該共振頻率介於0.3GHz至100GHz之間。
TW105218024U 2016-11-25 2016-11-25 生物檢測裝置 TWM538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024U TWM538154U (zh) 2016-11-25 2016-11-25 生物檢測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024U TWM538154U (zh) 2016-11-25 2016-11-25 生物檢測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8154U true TWM538154U (zh) 2017-03-11

Family

ID=58775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8024U TWM538154U (zh) 2016-11-25 2016-11-25 生物檢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81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9187A (zh) * 2017-09-07 2020-06-12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浓度测量仪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9187A (zh) * 2017-09-07 2020-06-12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浓度测量仪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AC electrokinetics-enhanced capacitive immunosensor for point-of-care sero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arminati Advances in high-resolution microscale impedance sensors
Otto et al. Dielectrophoretic immobilisation of antibodies on microelectrode arrays
Li et al. Dielectrophoretic responses of DNA and fluorophore in physiological solution by impedimetric characterization
JP2021039114A (ja) デバイ長変調
WO2014036915A1 (en) Dielectrophoresis based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the 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in liquids
JP2002536167A (ja) プログラム可能な微小流体処理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2625081B1 (ko) 도파관 향상 피분석물 검출 스트립을 갖는 도킹 스테이션
KR101866006B1 (ko) 물질을 검출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러한 장치를 제조하는 방법
Tomkins et al. A coupled cantilever-microelectrode biosensor for enhanced pathogen detection
US6801311B1 (e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scopically small objects
JP2010078603A (ja) 液体の試料を分析するためのミクロ装置
Yao et al. Distinct motion of GFP-tagged histone expressing cells under AC electrokinetics in electrode-multilayered microfluidic device
TWI630386B (zh) 生物檢測裝置
KR101727107B1 (ko) 유전체 전기영동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전극 바이오 센서
TWM538154U (zh) 生物檢測裝置
KR101646182B1 (ko) 바이오 센서
KR100985475B1 (ko) 유전영동 임피던스를 이용한 센싱장치 및 센싱방법
JP6676486B2 (ja) 検出方法
KR102102534B1 (ko) 유전 전기 영동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전극 바이오 센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생체물질 검출 방법
Buyong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capacitance as simultaneous sensing and actuating tool in tapered microelectrode arrays for dielectrophoresis-on-a-chip application
KR20210014110A (ko) 그래핀-기반 유전영동 센서 및 방법
Abd Samad et al. Dielectrophoresis velocities response on tapered electrode profil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US20210293525A1 (en) Waveguide enhanced analyte detection apparatus
Mansor et al. A Novel Integrated Dual Microneedle-Microfluidic Impedance Flow Cytometry for Cells Detection in Susp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