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0273U -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0273U
TWM530273U TW105208967U TW105208967U TWM530273U TW M530273 U TWM530273 U TW M530273U TW 105208967 U TW105208967 U TW 105208967U TW 105208967 U TW105208967 U TW 105208967U TW M530273 U TWM530273 U TW M5302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cycle
rear fork
thickness
engaging portion
integrated r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8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yong Zhou
Original Assignee
Merid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rid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rid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08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0273U/zh
Publication of TWM530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0273U/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本新型係涉及一種自行車構件,尤指一種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隨著健身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逐漸抬頭,自行車為時下盛行的休閒及運動項目,而現有自行車於製作時,主要係以擠型成型的方式取得所需的管材,並且再經由銲接等的加工方式,形成所需的自行車零件,然而,現有自行車的各管材於加工成形後,必須再與其他如軸承座等具有特定用途的非管形構件,以銲接或者膠合的方式進行結合,藉以製成現有自行車的後叉,因此,現有自行車的後叉屬於結合式的結構形態,不僅容易因人工銲接不良以及銲接後熱影響區與銲道的內陷情形,而影響現有自行車後叉的品質及使用壽命。
進一步,現有結合式的後叉係由管材與其他非管形構件相結合而成,因此,現有後叉的整體結構剛性不一,進而影響其所表現出的機械性質,另外,兩不同構件結合的搭接處及銲道也會增加整體的重量,並且需在機械性質表現較差的部位進行適當的物料補強,使得現有後叉輕量化的設計有所限制,並且透過銲接或膠合的結合方式,不僅會在現有車架後叉的表面形成凸起或凹入的結構而影響外觀,因此,現有結合式的後叉實有其需加以改良之處。
本新型有鑑於現有自行車的後叉需要銲接、使用壽命短以及整體機械性質表現差等的缺點及不足,本新型係一種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係能將該單一管件與其他非管型構件一體成型,藉此提供一體成形不需銲接、提升整體機械結構強度以及具不同厚度的自行車一體式後叉,有效解決前述之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係由單一金屬件經由鍛造、抽管、縮管及塑型加工而形成,其係設有一本體及一銜接部,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多邊形狀且於外表面形成數個相連接的彎曲部,且該本體具有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而該銜接部係一體成形於該本體的一端。
進一步,該本體的外表面具有多個平直端面。
再進一步,該本體具有兩不同的管壁厚度,其中該本體中段處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一厚度,而該本體鄰近一端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二厚度,該第一厚度與該第二厚度不同,使該本體於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管壁厚度,使該本體具有不同的厚薄度。
較佳的是,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縮的結構形態。
較佳的是,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擴的結構形態。
較佳的是,該第一厚度與第二厚度之間的厚度差約為40%。
較佳的是,該銜接部為一軸承座。
較佳的是,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下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較佳的是,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上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較佳的是,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首管。
較佳的是,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套管。
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新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係具有至少以下的優點及功效:
一、一體成型的結構形態:該本體與該銜接部於成形時為一體成形而不需再經過銲接加工,因此不會有人工銲接不良以及銲接後熱影響區與銲道的內陷情形,且該一體式後叉能獲得較佳的抗疲勞性與衝擊性,減少銲接加工所需的人力及成本,並且避免因銲接所產生的應力集中現象,進而影響後叉的品質及使用壽命,使該一體式後叉的整體結構具有相同的剛性,能呈現出較佳的機械性質。
二、提升結構強度:本新型的一體式後叉能經由管材外徑與幾何設計的變化,來強化其剛性或增加其撓性,同時透過於該本體內設置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不僅能達到減重的效果,且能符合各部位的結構強度之要求,進一步,由於該一體式後叉於成形時不需經由銲接加工,因此能避免因銲接變形而需進行校正工作,大幅改善銲接與校驗所需的工時,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之效果,藉以提供一體成形不需銲接、提升整體機械結構強度以及具不同厚度的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10,10’‧‧‧一體式後叉
11,11’‧‧‧本體
111,111’‧‧‧彎曲部
12,12’‧‧‧軸承座
121,121’‧‧‧軸孔
13‧‧‧後勾爪
14‧‧‧首管
15‧‧‧套管
D1,D1’‧‧‧第一厚度
D2,D2’‧‧‧第二厚度
圖1係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立體圖。
圖2係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外觀立體圖。
圖3係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側視圖。
圖4係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沿圖3的A-A割面線之俯視剖面圖。
圖5係本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進行製造成形的流程示意圖。
圖6係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立體圖。
圖7係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另一外觀立體圖。
圖8係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外觀側視圖。
圖9係本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沿圖8的B-B割面線之俯視剖面圖。
圖10及11係本新型一體式後叉之銜接部的其他實施態樣。
圖12及13係本新型一體式後叉另一端的其他實施態樣。
為能詳細瞭解本新型的技術特徵及實用功效並能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來實現,玆進一步以如圖式所示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后:請配合參看如圖1至4所示之第一較佳實施例,本新型係由單一金屬件所構成,其係經由鍛造方式形成一半成品,再經過抽管加工來改變其長度、透過縮管加工而調整其厚度,以及透過塑型加工而形成各部位的形狀與結構,進而形成該自行車一體式後叉,該一體式後叉10設有一本體11及一銜接部,其中:該本體11為一中空的金屬管材且其橫截面為一多邊形狀,使該本體11的外表面具有多個平直端面,進一步如圖2所示,該本體11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縮的結構形態,該本體11的外表面形成數個相連接的彎曲部111,較佳地,該本體11具有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其中該本體11中段處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一厚度D1,而該本體11鄰近一端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二厚度D2,該第一厚度D1與該第二厚度D2不同,使該本體11於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管壁厚度,進一步,該管壁厚度的設定能依照使用者及結構強度的配置的方式進行調整,使該本體11具有不同的厚薄度,較佳的是,該第一厚度D1與第二 厚度D2之間的厚度差約為40%,而該銜接部係一體成形於該本體11的一端且為一軸承座12,其中該軸承座12係橫向貫穿設有一供自行車後輪之輪軸結合的軸孔121;請配合參看如圖5所示,本新型一體式後叉10於製造時,係將一具有該軸承座12及該本體11的單一金屬件,經由鍛造方式形成一半成品,再經過抽管加工來改變其長度、透過縮管加工而調整其厚度,即形成如圖1及2所示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10。
請配合參看如圖6至9所示之本新型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該一體式後叉10’設有一本體11’及一銜接部,其中該本體11’的外表面具有亦具有多個彎曲部111’以及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其分別為第一厚度D1’及第二厚度D2’,而該銜接部亦為一軸承座12’且與該本體11’一體成形並設有一軸孔121’,較佳的是,如圖7所示該本體11’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擴的結構形態。
請進一步配合參看如圖10所示,該本體11,11’進一步可為一自行車的後下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13,較佳的是如圖11所示,該本體11,11’亦可為一自行車的後上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13,再進一步如圖12所示,該本體11,11’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首管14,或者如圖13所示該該本體11,11’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套管15。
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新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10,10’為一體成型的結構形態,因此,該本體11,11’、軸承座12,12’、後勾爪13、首管14或者套管15於成形時為一體成形而不需再經過銲接加工,所以不會有人工銲接不良以及銲接後熱影響區與銲道的內陷情形,且該一體式後叉10,10’能獲得較佳的抗疲勞性與衝擊性,減少銲接加工所需的人力及成本,並且避免因銲接所產生的應力集中現象,進而影響後叉10,10’的品質及使用壽命,使該一體式後叉10,10’的整體結構具有相同的剛性,能呈現出較佳的機械性質。
另外,本新型的一體式後叉10,10’能經由管材外徑與幾何設計的變化,來強化其剛性或增加其撓性,同時透過於該本體11,11’內設置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D1,D1’,D2,D2’,不僅能達到減重的效果,且能符合各部位的結構強度之要求,進一步,由於該一體式後叉10,10’於成形時不需經由銲接加工,因此能避免因銲接變形而需進行校正工作,大幅改善銲接與校驗所需的工時,達到降低生產成本之效果,藉以提供一體成形不需銲接、提升整體機械結構強度以及具不同厚度的自行車一體式後叉10,10’。
以上所述,僅是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新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新型所提技術方案的範圍內,利用本新型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並且未脫離本新型的技術方案內容,均仍屬於本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一體式後叉
11‧‧‧本體
111‧‧‧彎曲部
12‧‧‧軸承座
121‧‧‧軸孔

Claims (19)

  1. 一種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係由單一金屬件經由鍛造、抽管、縮管及塑型加工而形成,其係設有一本體及一銜接部,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多邊形狀且於外表面形成數個相連接的彎曲部,且該本體具有至少兩種不同的管壁厚度,而該銜接部係一體成形於該本體的一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的外表面具有多個平直端面。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具有兩不同的管壁厚度,其中該本體中段處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一厚度,而該本體鄰近一端的管壁厚度為一第二厚度,該第一厚度與該第二厚度不同,使該本體於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管壁厚度,使該本體具有不同的厚薄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縮的結構形態。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擴的結構形態。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第一厚度與第二厚度之間的厚度差約為40%。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第一厚度與第二厚度之間的厚度差約為40%。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銜接部為一軸承座。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銜接部為一軸承座。
  10.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下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下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12.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上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13.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為一自行車的後上叉,而該銜接部為一後勾爪。
  14.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首管。
  15.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首管。
  1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套管。
  1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於遠離該銜接部的一端係設有一套管。
  1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縮的結構形態。
  1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自行車一體式後叉,其中該本體的橫截面為一由外側面朝內側面漸擴的結構形態。
TW105208967U 2016-06-16 2016-06-16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TWM530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8967U TWM530273U (zh) 2016-06-16 2016-06-16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8967U TWM530273U (zh) 2016-06-16 2016-06-16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0273U true TWM530273U (zh) 2016-10-11

Family

ID=57849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8967U TWM530273U (zh) 2016-06-16 2016-06-16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02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2514B (zh) 具有成雙區段之部分的自行車把手
JP6063994B2 (ja) 自転車のボディーフレーム
US9463840B1 (en) Bicycle component with reinforced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228867A (en) Bicycle frame tub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523129B (zh) 无焊接接头的自行车整体车架
TWM530273U (zh) 自行車一體式後叉
TWM515998U (zh) 自行車一體式後下叉
TWM528940U (zh) 自行車一體式車架管
CN102092446B (zh) 竹节式复材车架管件及成型方法
CN205154994U (zh) 橡胶衬套
TWM528274U (zh) 自行車一體式下管與五通
TW201425120A (zh) 一體成型之鋁合金自行車前叉製造方法
CN205989785U (zh) 自行车一体式后叉
CN204979070U (zh) 自行车一体式后下叉
CN206068039U (zh) 自行车一体式车架管
CN206264711U (zh) 一种可调节式组合碳纤维自行车轮圈
CN204250269U (zh) 单只管材成型的u形减震叉架腿
CN205707090U (zh) 自行车一体式下管与五通
TWI379779B (en) Rim for racing bike
TWI547390B (zh) 自行車輪圈
TW200904695A (en) Bicycle frame and tube having convex rib
TWI543902B (zh) 自行車的車架(一)
TWM495991U (zh) 自行車的車架立管
TWI257885B (en) Forging 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TW202208190A (zh) 輻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