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0132U -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0132U
TWM530132U TW105201001U TW105201001U TWM530132U TW M530132 U TWM530132 U TW M530132U TW 105201001 U TW105201001 U TW 105201001U TW 105201001 U TW105201001 U TW 105201001U TW M530132 U TWM530132 U TW M5301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ar
signal
heart rate
br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0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ang-an Zhou
Original Assignee
Sen Science Inc
chang-an Zho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n Science Inc, chang-an Zhou filed Critical Sen Science Inc
Priority to TW1052010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0132U/zh
Publication of TWM530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0132U/zh

Links

Description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本創作相關於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特別地是,一種應用於神經生理回饋區段的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著重於人體如何透過自我意識調控的方式而影響身體之運作系統,以達到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例如,生理回饋(biofeedback)(包括神經生理回饋(neurofeedback))、冥想(meditation)、呼吸練習(breath exercise)等皆是目前已獲大量研究結果支持,且亦有越來越多人使用的方法。
其中,生理回饋是一種人體為了改善健康及效能等目的而學習如何改變生理活動的學習程式,在此程式中,人體中可透過意識,例如,思考、情緒、以及行為,改變的生理活動,例如,腦波,心率、呼吸、肌肉活動或皮膚溫度等,會透過儀器進行監測,並快速且準確的將資訊回饋給受試者,由於此資訊與所欲達成的生理改變有關,因此,受試者在獲得資訊後,就可據以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加強所需的生理反應。
神經生理回饋即是透過提供受試者即時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的一種生理回饋,最常見的方式之一是透過偵測腦電圖(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而使用者在即時獲得有關腦部活動的資訊後,就 可透過自我意識調整的方式,而達到影響腦部活動的效果。
另外,腦電圖尚有一種很重要的應用,即是作為腦機介面(BCI,brain computer interface),其中,透過偵測EEG可分析得出使用者的意圖(intention),再進而轉換為操作指令,近年來,這樣的腦機介面配合神經生理回饋也被應用於遊戲,例如,透過遊戲的呈現方式而讓使用者訓練專注力等。
由上可知,當涉及透過人體自身的調控機制而達到改進身心健康的效果、或是作為腦機介面的應用時,自我意識調控是最主要的途徑,而眾所周知,集中注意力是進行自我意識調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若能在神經生理回饋過程中藉由提高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而幫助自我意識調控的進行,將能更具效率地達到神經生理回饋的目標。
一般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靜坐冥想過程中,通常會強調冥想者必須專注於呼吸的韻律,尤其在出現心思遊移時,必須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一吸一吐的呼吸韻律上,因此,專注於呼吸韻律是已知可提升注意力的方法。
在一般沒有意識介入的情形下,呼吸是受自律神經系統控制,會自動地根據身體需求而調節呼吸速率以及深度等,而另一方面,呼吸亦可受意識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人體可以自行控制呼吸速率以及深度等,故已有研究顯示,可藉由控制呼吸的方式而影響交感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一般的情形是,呼氣期間會增加副交感神經活性,減緩心跳,而吸氣期間則是會增加交感神經活性,並使得心跳加速。
因此,當需要集中注意力而專注於呼吸韻律時,除了可因將 注意力回歸到呼氣與吐氣的韻律而達到專心及穩定的效果外,亦同時間會對自身的自律神經系統產生影響,此時,只要呼吸對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與進行神經生理回饋的目標一致時,例如,放鬆身心,就可很自然地因增加對呼吸所進行的控制而讓神經生理回饋的效果更上層樓,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因此,確實有需要發展出一種新穎的系統,可在使用者透過自我意識控制而進行神經生理回饋時,提供進一步進行呼吸調整的依據,以使呼吸對改善身心健康的影響可同時被展現出來,進而相輔相成地讓神經生理回饋可達成的效果更上層樓。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可取得腦電訊號以及心率序列,以應用於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
本創作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可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作為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整的依據,以及亦根據使用者的呼吸行為而決定所要提供的呼吸導引訊號,以讓使用者跟隨調整呼吸,進而達到對腦部功能的影響。
本創作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具有一頭戴結構設置於使用者頭部,並於穿戴時可達成將腦電電極設置於可達成腦電訊號測量迴路的位置,以及將心率感測單元設置於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具有一耳戴結構設置於使用者一耳朵上,並於穿戴時可達成將腦電電極設置 於可達成腦電訊號測量迴路的位置,以及將心率感測單元設置於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藉由分析心率序列而得出使用者的心率以及呼吸行為,進而在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提供腦電訊號,呼吸行為以及心率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以作為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控的基礎。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藉由分析腦電訊號而得出使用者的腦部活動資訊以及使用者的呼吸行為,以在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將腦部活動資訊提供予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及將使用者呼吸行為作為提供及/或調整呼吸導引訊號的基礎。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中,複數個腦電電極以及光感測器皆設置於一耳戴結構上,以在穿戴於耳朵上時同時取得腦電訊號以及心率序列。
本創作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其實施為將光感測器以及其中一腦電電極一起設置於一耳夾結構中,以透過夾設方式而固定於耳朵上。
10‧‧‧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12‧‧‧主機
14‧‧‧頭戴結構
141‧‧‧光發射元件
142‧‧‧光接收元件
143‧‧‧腦電電極
16‧‧‧耳夾
181‧‧‧指戴結構
182‧‧‧腕戴結構
183‧‧‧臂戴結構
184‧‧‧頸戴結構
18、41‧‧‧心電電極
20、30、40‧‧‧耳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21、32、43‧‧‧耳掛結構
22‧‧‧耳夾結構
23、25、33、44‧‧‧殼體
42‧‧‧耳夾
60‧‧‧附加結構
101‧‧‧耳甲艇(superior concha)
102‧‧‧耳甲牆(concha wall)
103‧‧‧耳甲腔(inferior concha)
104‧‧‧對耳屏(antitragus)
105‧‧‧耳道(Ear Canal)
106‧‧‧耳屏(tragus)
107‧‧‧耳屏間切跡(intertragic notch)
110‧‧‧頭顱
111‧‧‧大腦皮質
第1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藉由頭戴結構而設置於頭上的實施示意圖;第2圖顯示如第1圖的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增設耳戴結構的實施示意圖;第3A-3C圖顯示耳夾結構的示範性實例; 第4A-4D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將心電電極穿戴於身上不同部位的示範性實例;第5A-5B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將心電電極實施為外露於裝置表面的示範性實例;第6A-6B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通過眼鏡結構而設置於頭上的實施示意圖;第7A-7B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藉由耳戴結構而設置於耳朵上的示範性實例;第8A-8C圖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藉由耳戴結構而設置於耳朵上,且採用心電電極時的示範性實例;第9圖顯示顯示根據本創作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藉由耳戴結構而設置於耳朵上,且具有腦電電極,心電電極,以及光感測器時的示範性實例;第10圖顯示耳廓內面構造示意圖;以及第11圖顯示大腦皮質於頭顱中位置以及與耳廓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本創作裝置的目的在於,將透過自我意識調整而影響腦部活動的程式以及呼吸調控兩者融和在同一個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並藉由與使用者間互動形成一神經生理回饋迴路的方式而達到加成影響腦部活動的效果,以讓該程式所達成的成效可進一步獲得提升。
在此原則下,根據本創作的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係同時具備有至少二腦電電極,以及心率感測單元,其中,腦電電極係用以取得腦電訊號,以得知使用者的腦部活動情形,而心率感測單元則用以取得心率序 列,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呼吸導引訊號的依據。
一般而言,取得腦電訊號需要至少二個電極,其中一個作為有效電極(active electrode),另一個則作為參考電極(reference electrode),也常見再增加一接地電極(ground),以抑制共模雜訊,例如,60Hz及50Hz雜訊。因此,在接下來的敘述中,即以二個腦電電極為主進行敘述。
另外,由於呼吸會對自律神經系統產生影響,進而使得亦受自律神經控制的心跳出現變化,即所謂的竇性心律不整(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RSA),亦即,吸氣期間會使心跳加速以及呼吸期間則使心跳減緩的現象,因此,可藉由測量心率而取得使用者的呼吸行為。一般而言,當呼吸與心跳彼此處於同步狀態(synchronization)時,就可藉由對心率序列進行分析而得知呼吸行為模式的變化,而在本創作中,用來取得心率序列的感測單元可實施為光感測器,或是心電電極,其中,光感測器是指具有光發射元件以及光接收元件,並利用PPG(photoplethysmography)原理而取得光訊號的感測器,其可藉由偵測脈搏的連續變化而得知心率序列,例如,透過穿透式或反射式測量方法,而心電電極則是可取得心電圖,進而獲得心率序列。
並且,當取得心率序列後,還可進行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心率變異率)分析,而HRV分析則是得知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的常見手段之一方法,例如,可進行頻域分析(Frequency domain),以獲得可用來評估整體心率變異度的總功率(Total Power,TP),可反應副交感神經活性的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y Power,HF),可反應交感神經活性、或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同時調控結果的低頻功率(Low Frequency Power,LF),以及可反應交感/副交感神經之活性平衡的LF/HF(低高頻功率比)等,另外,亦可在進行頻率分析後,藉由觀察頻率分佈的狀態而得知自律神經運作的和諧度;或者,也可進行時域分析(Time Domain),而獲得可作為整體心率變異度之指標的SDNN,可作為長期整體心率變異度之指標的SDANN,可作為短期整體心率變異度之指標的RMSSD,以及可用來評估心率變異度之中高頻變異的R-MSSD、NN50、及PNN50等。因此,還可藉由分析心率序列而得知神經生理回饋及/或呼吸調控對於自律神經系統所產生的影響。
故在本創作的概念下,腦部活動資訊、自律神經活動資訊、以及呼吸行為模式彼此相輔相成,可提供使用者更全面且有效的神經生理回饋方式,最大化進行自我意識調控所能達到的效果。而且,在採用光感測器的情形下,還可取得有關血氧濃度的資訊,有助於更進一步瞭解使用者的生理狀況。
在實際實施時,如第1圖所示,根據本創作之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10係主要透過一頭戴結構14而將裝置設置於使用者頭上,且其採用腦電電極配合上光感測器的配置,其中,該裝置10具有由該頭戴結構14所承載的一主機12,內容置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以透過腦電電極以及光感測器而取得生理訊號,因此,該生理訊號擷取電路10乃會包括,但不限於,一些用來達成測量的常見電子元件,例如,處理器,至少一A/D轉換器,濾波器,放大器等,由於這些對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而言皆為常見之內容,故不再贅述。
另外,二腦電電極係透過該頭戴結構而被設置於使用者的頭 上,例如,設置於頭戴結構的內側表面,以接觸頭上的取樣點,例如,常見的取樣點包括Fp1、Fp2、O1、O2等、或是任何根據10-20系統所定義的位置,進而取得腦電訊號,在此,腦電電極的設置位置以及數量可根據所進行之神經生理回饋的目的而決定,例如,可增加有效電極的數量而進行多通道腦電訊號的測量,因此,沒有限制。
在本創作中,該腦電電極係實施為乾式電極,例如,不銹鋼,導電纖維,導電橡膠,導電泡棉,導電凝膠等各種金屬或導電物質,因此,使用者可透過直接接觸頭皮皮膚的方式而取得腦電訊號,沒有傳統濕式電極所面臨的問題,例如,需要使用導電膏以及電極需要黏貼等問題,故不但可增加使用方便性,也提升使用者的使用意願。另外,該頭戴結構可實施為各種形式,可以是如圖中所示的頭帶(head band)形式,或者也可以其他的形式,例如,在一般EEG測量時常用的頭帽(headgear),或是眼鏡形式等,只要能設置於頭上並確保腦電電極的設置位置以及與皮膚間的接觸即可,例如,通常的頭戴結構都會被設計為環繞頭蓋骨(skullcap)周圍的形式,以易於將電極設置在對應大腦皮質的取樣點,因此,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
另外,該光感測器亦可透過該頭戴結構而同時被設置於使用者頭上的任何位置,例如,接觸額頭,以取得連續脈搏變化;或者,替代地,如第2圖所示,該光感測器亦可透過一連接線而延伸出該頭戴結構之外,以設置在一耳朵上,同樣可以很方便地取得脈搏連續變化,並且,也可依實際測量位置以及實施考量而選擇採用反射式或穿透式測量方式,沒有限制。
在此,進一步地,當該光感測器實施為設置於耳朵上時,還可透過一耳戴結構而進行設置,例如,透過耳夾(如第2圖中之耳夾16)、耳掛、或耳塞形式,以落在耳朵或耳朵附近的區域,例如,耳垂,耳廓的內面,如耳甲腔以及外耳道口附近區域等,耳輪,耳廓背面,外耳道內,或是耳朵與頭殼交界附近的區域等,沒有限制,並且,透過使用適當的耳戴結構,亦可增加感測器設置的固定效果,進而有效提升所取得之訊號的穩定性。
此外,較佳地是,其中一腦電電極亦可實施為位在該耳戴結構中,尤其,在腦電檢測領域中,耳朵由於構造以及位置皆與頭部相分離,不易受腦部活動的影響,故一直被視為是設置參考電極的最佳位置之一,所以,將參考電極結合於耳戴結構中而與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接觸,不但有利於取得良好的腦電訊號,亦不增加整體配置的複雜度,相當具有優勢。
舉例而言,如第3A圖所示的耳夾結構是一般而言安裝方便且容易達到接觸穩定的耳戴結構,如圖中所示,光感測器實施為位在耳夾內部之相對面上的一光發射元件141以及一光接收元件142,以利用穿透式測量方法取得連續脈搏變化,而腦電電極143則同樣設置於耳夾的內部,可接觸到所夾設位置之耳朵皮膚的位置,如此一來,透過夾子本身的機械力,無論是光感測器或是腦電電極都可穩定的被設置於耳朵上,不容易產生移動,相當有助於取得品質良好的訊號,更有利於獲得精準的分析結果。
其中,當該光感測器以及腦電電極同時設置於該耳夾結構中時,兩者的設置位置可以有許多選擇,舉例而言,如第3A圖所示,該腦電電極可實施為環繞光發射元件/光接收元件而設置,或者,如第3B圖所示, 該腦電電極與該光發射元件/光接收元件也可分開設置,並且,可在耳夾的兩邊皆設置電極,以做為參考電極以及接地電極,不過,亦可實施為僅在一邊的夾子設置腦電電極,做為參考電極,因此,沒有限制,或者進一步地,如第3C圖所示,光發射元件141以及光接收元件142可設置於同一邊,以利用反射方式測量取得心率,而腦電電極143則設置於另一邊。
在此,需注意地是,耳夾可實施為夾設於耳朵上的任何位置,亦即,突出於頭殼之耳廓的任何位置,例如,耳垂,耳輪等,並且,其機械結構亦可依實際夾設位置而有所改變,皆無限制。
因此,在此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中所包含的生理訊號擷取電路,就可在使用者執行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的期間,透過將該頭戴結構設置於頭上(以及耳戴結構設置於耳朵上),而簡單地完成電極以及光感測器的安裝,之後,透過腦電電極所取得的腦電訊號在經過預設的演算式進行計算後,可得出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作為提供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控的基礎,以及透過光感測器所取得的心率序列也可在經過演算式計算後得出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模式的資訊,作為提供及/或調整呼吸導引訊號的基礎。
再者,請參閱第4A圖,其顯示根據本創作之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利用腦電電極以取得腦電訊號,以及利用心電電極取得心率序列的實施情形。在此實施例中,與第1圖之實施例類似,腦電電極透過頭戴結構而接觸頭部的取樣點,並另外增加了至少二心電電極,如圖中所示,其中一心電電極係藉由指戴結構181而設置於手指上,而另一個心電電極則是透過該頭戴結構而接觸頭部的皮膚,以達成測量心電訊號的迴路,如此一來, 使用者就可在輕鬆、無須施力地的情形下取得心電訊號,進而得出心率序列。或者,替代地,上述透過指戴結構而接觸指部皮膚的心電電極亦可實施為接觸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例如,如第4B圖所示,透過腕戴結構182而接觸手腕附近區域的皮膚,或是透過臂戴結構183接觸前臂或上臂任何部分的皮膚,如第4C圖所示,或是接觸頸部、肩膀或背部附近的皮膚,如第4D圖顯示透過一頸戴結構184接觸頸部與肩膀的交界處附近的情形,或是接觸軀幹其他部分的皮膚等,因此,只要是可與頭部之心電電極一起形成心電訊號擷取迴路的位置皆可,沒有限制。
其中,當心電電極設置於頸部、肩膀或背部附近時,所採用之用來維持心電電極與皮膚間接觸的的穿戴結構,較佳地是實施為具有彈性,例如,利用彈性金屬、導電橡膠、導電纖維、導電泡棉等材質製成,因而可儘量符合頸部與肩膀的曲線,更有助於取得穩定的心電訊號。
於再一較佳實施例中,設置於頭戴結構中的心電電極還可進一步實施為與腦電電極共用,亦即,將透過頭戴結構而接觸頭部皮膚的其中一個電極同時作為腦電電極以及心電電極,因此,除了製作成本及複雜度可獲得降低外,還可因減少了需要接觸的位置而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
再者,替代地,如第5A圖所示,亦可二個心電電極皆設置於頭戴結構上,在此情形下,則可實施為,一個電極位於可透過該頭戴結構而接觸皮膚的位置,而另一個電極18則位於該頭戴結構被設置於頭上時露出而不與皮膚接觸的位置,以讓使用者藉由上肢皮膚接觸該心電電極的方式而達成測量心電訊號的檢測迴路,如此一來,心電訊號的取得將可取決於使用者的需求,當有需要測量時,只需透過上肢接觸外露的電極即可起 始測量,同樣相當方便。
另外,該心電電極亦可設置於耳戴結構上,如第5B圖所示,舉例而言,可以是耳戴結構中單獨設置一心電電極,以及耳戴結構的外露部分再設置一另一心電電極18,如此一來,還可將耳戴結構實施為可拆卸的形式,當使用者有需要時再連接上使用;或者,也可如前所述地,當其中一個腦電電極透過耳戴結構而設置於耳朵上時,同時將心電電極設置於其中,或是將此腦電電極共用為心電電極;又或者,也可實施為一個心電電極透過頭戴結構而接觸頭部皮膚,而另一個心電電極設置於耳戴結構的外露表面上,以供使用者接觸進行測量,故可以有各種組合,沒有限制。而且,該耳戴結構也不受限於何種形式,例如,耳夾,耳塞或耳掛等,都是常見的可實施形式。
再者,還可進一步實施為同時具有光感測器以及心電電極,舉例而言,可如第5B圖所示的實施形式,但於耳戴結構中同時設置光感測器以及作為腦電電極與心電電極的共用電極,再搭配頭戴結構上的另一個腦電電極,以及位在耳戴結構外露部分的另一個心電電極18,或者,也可實施為耳戴結構中設置光感測器以及心電電極,而二個腦電電極則皆藉由頭戴結構而接觸頭部皮膚,可以是各種實施方式。
而這樣的配置方式所具有的優勢則是,光感測器取得心率序列配合心電電極取得心電圖,可達到方便且正確地判斷心律不整症狀的效果。由於光感測器在配戴的過程中可連續地取得脈搏變化,因此,就可藉由分析脈博連續變化而先篩選是否具有心律不整可能事件,亦即,可透過分析連續脈搏而可得知與脈搏相對應之心臟跳動情形,進而篩選出是否有 心律不整可能事件,例如,早發性收縮(Premature Beats),心室顫動(AF,Atrial Fibrillation),心跳過快(Tachycardia)、心跳過慢(Bradycardia)、心跳暫停(Pause)等各種症狀,然而,由於分析的基礎是連續脈搏,因此將無法區分需透過觀察心電波形而進行判斷的症狀,例如,早發性收縮即分為發生於心房的早發性心房收縮(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s,PAC),以及發生在心室的早發性心室收縮(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兩種,在區分兩者時,通常可以透過觀察P波及/或QRS波的形狀是否出現異常而判斷收縮是來自心房或心室;另外,由於脈搏是心搏經由血液在血管中傳遞後所測得的結果,故其準確度亦無法與心電圖相比。
因此,透過這樣的設計,當因分析脈搏連續變化而發現出現心律不整可能事件時,只需透過通知訊號即時地通知使用者發現了心律不整可能事件,則使用者就可自然透過手接觸外露心電電極、或是將心電電極戴於手指上、戴於腕上、或接觸身體其他部位的方式,立即進行心電訊號測量,即時取得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如此一來,就可精準判斷是否真的出現心律不整,甚至可以判斷出心律不整的種類,相當方便。
在此,需要注意地是,雖然圖中所示皆為由頭戴結構承載主機的形式,但亦可實施為其他形式,例如,該生理訊號擷取電路可直接設置於頭戴結構中而省略主機,例如,該頭戴結構可實施為內部具有容置空間、或是實施為可承載電路的軟性電路板等,因此,可依實際情形而變化,沒有限制。
再者,特別地是,亦可利用眼鏡結構而同時達成接觸頭蓋骨周圍以及耳朵上或附近的取樣位置,亦即,前述第1-2圖以及第4-5圖中所有 可能實施方式,皆可將頭帶取代為眼鏡結構,這是因為,一般眼鏡在穿戴時,眼鏡框架自然接觸的位置包括,但不限於,鼻墊會接觸鼻樑、山根、及/或兩眼間區域,眼鏡腳的前段會接觸太陽穴附近,眼鏡腳後段會接觸耳廓與頭顱間的V型凹陷區域,以及眼鏡腳落在耳廓後方的部分會接觸耳廓後方的皮膚,而這些位置都是可設置光感測器及/或電極的位置,而且,透過這樣的形式,幾乎與一般眼鏡無異,可讓檢測裝置更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在此所敘述的眼鏡結構是指,藉由耳廓以及鼻子作為支撐點而設置於頭上、且會與頭部及/或耳朵之皮膚產生接觸的穿戴結構,因此,不限於一般的眼鏡結構,亦包括其變形,舉例而言,可以是對頭顱兩側具夾力的結構,或可進一步延伸至腦後作為枕葉區的接觸點,或者,也可實施為兩邊鏡腳不對稱的形式,例如,一邊鏡腳於耳廓後方具有彎曲部分,另一邊鏡腳則不具彎曲部分僅架於耳廓上方,並且,亦可不具鏡片,因此,有各種可能性,沒有限制。
而在材質的選擇上,除了如一般眼鏡的硬式材質外,也可實施為彈性材質,不但可增加電極接觸的穩定性,亦進一步提供使用舒適性,例如,可利用記憶金屬、可撓曲塑膠材質等形成鏡架,及/或在電極接觸位置處設置彈性橡膠、矽膠等,讓接觸更穩定,皆不受限制。
至於光感測器、腦電電極、及/或心電電極與眼鏡結構的結合方式,亦有各種可能。
在此,需先說明的是,如前所述,至少二個心電電極中亦僅會有一個心電電極是藉由該眼鏡結構而接觸頭部及/或耳朵,另一個電極會 被設置於穿戴眼鏡結構時外露的一表面上,以供使用者的手部觸碰而取得心電訊號,如圖6A所示,或是透過另一個穿戴裝置而設置於使用者身上的其他位置,例如,頸部、肩膀、背部、手臂、手腕、手指、胸膛等,因此,接下來所敘述之光感測器/電極與眼鏡結構結合的方式,乃是針對至少二腦電電極、或是至少一光感測器、或是至少一心電電極。
舉例而言,可將光感測器/電極以及所需電路(例如,處理器,電池,無線傳輸模組等)直接嵌設於眼鏡結構中,例如,眼鏡腳、鏡片框架中,以透過穿戴眼鏡結構的動作而達成電極/感測器與頭部及/或耳朵的接觸,或者,也可透過附加結構而達成光感測器/電極、電路的配置,例如,圖6B所示,該附加結構60可實施為延伸自單邊的眼鏡腳,以使,例如,二個腦電電極、一個心電電極、及/或光感測器接觸單側耳廓附近的接觸點;或者,該附加結構亦可實施為自雙邊的眼鏡腳延伸而出,並各具有至少一電極,以接觸二側耳廓附近的至少二個接觸點,以取得腦電訊號,至於心電電極及/或光感測器則不限設置於哪一邊,在此情形下,二附加結構間的電連接可藉由眼鏡結構而達成,而所需電路則可依需求而部分或全部設置於眼鏡結構或該附加結構中,另外,進一步地,該附加結構可實施為可移除形式,以讓使用者具選擇性地可在有需要時再將附加結構結合至眼鏡結構上進行偵測。因此,可以有各種可能,沒有限制。
接著,根據本創作之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亦可實施為透過一耳戴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之一耳朵上。舉例而言,第7A-7B圖顯示了腦電電極配合光感測器之耳戴式生理檢測裝置20的示範性實施實例,在第7A圖的實施例中,該耳戴結構係實施為耳掛結構21配合上耳夾結構22,其中,該 耳夾結構22夾設於耳垂上,以作為設置光感測器以及參考腦電電極的位置,而有效腦電電極則是位在該耳掛結構21、或該耳戴結構之其他部分,如殼體23,可與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皮膚接觸的其他位置,以可取得腦電訊號為原則,亦即,可偵測到大腦皮質活動的位置;另外,在第7B圖的實施例中,該耳戴結構則實施為耳掛結構21配合上耳塞結構24,其中,光感測器以及參考腦電電極設置於該耳塞結構上,以透過接觸外耳道內、外耳道口附近、及/或耳甲腔等位置而取得訊號,以及有效腦電電極係實施為位在該耳掛結構21、或該耳戴結構之其他部分,例如,殼體25,可與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皮膚接觸而取得腦電訊號的位置,因此,實施的形式有各種可能。而且,亦可實施為由單個耳掛結構,亦即,僅耳掛、耳夾、或耳塞結構,完成腦電電極以及光感測器的設置,不受限制。
另外,如第8A圖所示,也可實施為腦電電極配合心電電極的耳戴形式生理檢測裝置30,在此實施例中,一個心電電極31實施為外露,以供使用者透過上肢皮膚接觸而達成心電訊號檢測迴路,而另一個心電電極則實施為透過該耳戴結構而接觸耳朵或耳朵附近的皮膚,且其可實施為與其中一個腦電電極共用,或是獨立設置,沒有限制,至於二個腦電電極則是實施為透過該耳掛結構32及/或殼體33而接觸耳朵或耳朵附近可取得腦電訊號的二個位置,亦即,可偵測到大腦皮質活動的位置;或者,亦可增加耳夾結構,例如,夾於耳垂、或耳輪上,並於其中設置共用的參考腦電電極與心電電極,再配合上外露心電電極31,以及因耳掛結構而設置於取樣位置的有效腦電電極。
再者,需要上肢皮膚接觸的心電電極亦可實施為透過指戴結 構而設置於手指上,如第8B圖所示,或是設置於手腕上,或是設置於手臂、頸部、肩膀或背部附近的位置,如第8C圖即顯示透過頸戴結構而接觸頸部、肩膀或背部皮膚的情形,以提供進一步的方便性,當然,亦可實施為接觸其他的身體部位,例如,軀幹也是可選擇的位置。
更進一步,同樣地,亦可實施為同時設置有腦電電極,光感測器,以及心電電極的耳戴式生理檢測裝置40,如第9圖所示,光感測器可透過耳夾42而固定於耳垂上,一個心電電極41實施為外露可供上肢皮膚接觸的形式,而另一個心電電極則實施為位於耳夾42內部,或是透過耳掛結構43及/或殼體44而接觸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的其他位置,另外,如上所述,腦電電極亦有不同的實施可能,例如,可將參考電極亦設置於耳夾42內,或進一步實施為與耳夾內的心電電極共用;或是透過耳戴結構及/或殼體而達成兩個腦電電極與皮膚的接觸,因此,沒有限制。
在此,要特別說明耳廓上可設置電極的特殊位置,請參閱第10圖所示的耳廓(auricle,亦稱為pinna)結構,其中,在耳廓內面的耳甲艇(superior concha)101及耳甲腔(inferior concha)103的周圍,有自耳甲底部(concha floor)(亦即,平行於頭顱的平面)向上連接至對耳輪(antihelix)以及對耳屏(antitragus)104的一垂直區域,稱為耳甲牆(concha wall)102,此耳朵的天然生理結構正好提供了垂直於耳甲底部的一連續平面,另外,緊接於耳甲牆下方,位於對耳屏104以及耳屏(tragus)106之間的耳屏間切跡(intertragic notch)107,以及緊鄰的耳屏106,同樣提供了垂直於耳甲底部的接觸區域。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此由耳甲牆、耳屏間切跡、以及耳屏所 構成的連續垂直區域,除了所取得的腦電訊號強度足以進行相關的腦電訊號分析並提供腦部活動資訊外,更具優勢地是,當以此區域作為電極接觸位置時,固定電極所需要的力量,會是平行於耳甲底部的力量,尤其,當實施為耳塞形式時,透過耳塞與耳廓內面之凸起與凹陷間的抵頂力量,就能自然地同時達成電極與此垂直區域間的穩定接觸。
另外,實驗中亦發現,在耳廓的背面所取得之腦電訊號的強度亦足以進行相關的腦電訊號分析並提供腦部活動資訊,而此接觸位置則適合採用耳掛形式或眼鏡形式。一般而言,耳掛形式的實施多會在耳廓的前方及後方分別設置一部件,且多是透過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力而達到固定於耳廓上的效果,因此,當電極接觸位置選擇在耳廓背面時,將正好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施力方向,自然就能達成電極與耳廓背面皮膚間的穩定接觸。
而當採用眼鏡形式時,耳廓與頭顱間的V型凹陷及/或耳廓背面皮膚偏上部,正是眼鏡腳所會接觸的位置,另外,若眼鏡腳末端實施為彎曲度增大時,則可接觸到耳廓背面偏下部的皮膚,同樣可自然達成電極的穩定接觸。
再者,請參閱第11圖,其為大腦皮質於頭顱中位置以及與耳廓位置的示意圖,由圖中可知,大腦皮質111落在頭顱110的上半部,耳廓則是位在頭顱的兩側,並突出於頭顱外,其中,大致而言,以耳道(ear canal)(請參閱第10圖,符號105)為分隔,上方耳廓的位置落在大腦皮質的側面,而下方耳廓所對應的頭顱內部則無大腦皮質。
而在實驗結果中還發現,於耳廓部分的偏上方部分可測得良好腦波訊號,而越往下方則腦電訊號越弱,在觀察頭部的生理構造後,應 是因為上方耳廓所對應的頭顱內部正是大腦皮質的位置,故在此情形下,透過頭骨、耳軟骨的傳遞,就可在耳廓的上部測得腦波,而下部的耳廓則因距離大腦皮質較遠,再加上耳道的間隔,因此,越往下方的腦電訊號強度即變得越弱,故在本創作中,當以耳廓(內面以及背面)作為腦電訊號取樣位置時,原則上,以耳道為分界,上方耳廓部分被視為可測得腦電訊號的位置,適合設置有效電極,而下方耳廓則被視為是腦電訊號微弱的位置,適合設置參考電極。
在此,需要注意地是,在採用耳戴形式時,該生理訊號擷取電路可如第7-9圖所示,容置於該耳戴結構所承載的殼體中,或分置於耳戴結構及殼體中,但不受限地,也可實施為不具有殼體而直接容置於耳戴結構內,例如,耳掛結構、耳塞結構、及/或耳夾結構內,因此,可以有各種可能,並且,耳戴結構可實施為單個或複數個相結合,亦即,可單獨利用耳夾、耳掛、或耳塞結構、也可結合二者或三者而達成裝置、電極與感測器的設置,可依實際實施情形而變化,沒有限制。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設置於耳朵及/或耳朵附近的電極及/或光感測器,則實施為利用磁力的方式而附著於耳朵上,舉例而言,可利用隔著耳朵彼此磁性相吸的兩個部件,並將電極及/或感測器設置於兩個部件或其中一部件上的方式而達成,在此,兩個部件可實施為具有磁性,例如,透過內部具有磁性物質、或本身即為磁性物質的方式,或是實施為由可受磁性吸引的材質所製成,舉例而言,可以一個部件實施為具有磁力,而另一個部件可被磁力吸引,或者,也可是二個部件皆實施為具有磁力,可以有各種實施可能,沒有限制。
於再一較佳實施例中,還可於裝置內增設動作感測元件,例如,加速度器,以得知使用者於測量期間的移動情形,例如,耳朵、頭部、及/或整個身體的移動情形,藉此,就可對所測得的生理訊號,例如,腦電訊號、心電訊號及/或光感測訊號,進行校正,例如,可用以校正因頭部或身體移動所造成的訊號不穩定,進而讓提供予使用者的資訊內容更貼近實際情形,有助於提升神經生理回饋所達到的效果。
特別地是,還可進一步結合眼鏡結構及耳戴結構,以用來設置電極及/或光感測器,例如,可由眼鏡結構延伸出一耳塞或耳夾,或是眼鏡結構具有一埠,以電連接一耳塞或耳夾,如此一來,就有更多的實施可能性,舉例而言,在實施為腦電電極配合光感測器的情形下,可透過眼鏡結構上的電極接觸V型凹陷、耳廓背面、太陽穴、鼻樑、及/或山根兩眼間區域,以及耳塞結構上的電極接觸耳甲牆、耳屏間切跡、及/或耳屏而取得腦電訊號,至於光感測其則可具選擇性地設置於眼鏡結構或耳戴結構上;或者,也可實施為腦電電極皆設置於眼鏡結構上,而光感測器則位於耳戴結構上;另外,在實施為腦電電極配合心電電極的情形下,則是可具選擇地將外露的心電電極設置於眼鏡結構或是耳戴結構的外露表面上,再配合上設置於眼鏡結構內側的心電電極,使用者可在有需要時再透過埠連接上一耳塞/耳夾而進行心電訊號的擷取,再進一步地,該耳戴結構上還可結合有光感測器,因此,可以有各種實施形式,沒有限制。
另外,除了設置於耳戴結構、頭戴結構、眼鏡結構上的腦電電極外,亦可實施為具有其他腦電電極,舉例而言,可從耳戴結構、頭戴結構、眼鏡結構延伸出設置於頭部其他位置的電極,例如,設置於額頭可 取得額葉區的腦電訊號,設置於頭頂可取得頂葉區的腦電訊號,及/或設置於頭顱後方可取得枕葉區的腦電訊號等,而其中較特別地是,當實施為眼鏡形式時,頭顱後方的電極也可透過眼鏡腳向後延伸的方式而達成,因此,可依實際需求不同而改變,沒有限制;另外,當電極設置位置具有頭髮時,如頭頂、腦後等,則可選擇使用針狀電極或其他能夠穿過頭髮取得訊號的電極,以增加使用方便性。
此外,也可額外偵測其他的生理訊號,舉例而言,可偵測其他於進行生理回饋程式時經常監測的生理訊號,例如,受自律神經影響的皮膚電活動(EDA,Electrodermal Activity)、末稍肢體溫度等,以作為提供回饋資訊的參考,例如,可於腦部活動資訊之外,額外提供相關自律神經活動的資訊,或者,可以綜合考慮兩者之後,再提供使用者進行神經生理回饋所需的資訊,只要能正確且有效的表達即時的生理狀態,都是可選擇的方式。
而且,由於血壓的高低與自律神經的活動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而言,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會造成壓力升高,因此,可透過心電電極配合上光感測器,得出脈波傳遞時間(Pulse Transit Time,PTT),然後,透過PTT與血壓值間特定的關係而計算出參考的血壓值,如此一來,就可在回饋期間提供使用者即時的血壓變化趨勢,或是提供回饋區段前後的血壓值,以讓使用者瞭解神經生理回饋的進行是否對血壓造成影響等;另外,類似地,也可藉由設置二個光感測器,例如,除了頭部/耳朵外,另於手指上設置一光感測器,並透過計算兩處脈波傳遞的時間差而得到同樣的資訊。
接著,在本創作中,腦部活動資訊以及呼吸導引訊號乃是透 過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而提供予使用者。透過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與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之間的溝通,例如,透過如藍芽、WiFi等的一般無線通訊方式,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就可接收來自設置於頭上之生理檢測裝置的輸入,並即時的提供予使用者,因而可達成神經生理回饋迴路。
在此,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係實施為透過視覺可感知訊號,聽覺可感知訊號,及/或觸覺可感知訊號而提供使用者相關腦部活動的資訊以及呼吸導引訊號,例如,可透過發光顏色,發光強度,聲音,語音,及/或振動等的變化,沒有限制;並且,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的實施形式可以有許多選擇,舉例而言,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可特殊地實施為一獨立的發光體,例如,一球體,或一任何形狀的物體,或實施為具有顯示及/或發聲功能的裝置,例如,手機,手錶,平版電腦,以及個人電腦等,或實施為配戴於身上可顯示、發聲、或產生振動的裝置,例如,單邊耳機,雙邊耳機,眼鏡等。
或者,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亦可實施為與該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結合在一起的顯示單元、發聲模組、及/或振動模組等,舉例而言,無論是採用頭戴結構或耳戴結構,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皆可實施為延伸自該頭戴結構/耳戴結構的一顯示元件、一發光源、及/或一耳機等,例如,可實施為一眼鏡,以承載腦電電極及心率感測單元,並透過鏡片顯示資訊,例如,可導光至鏡片而展現顏色變化,或將鏡片實施為具有顯示功能等,及/或透過結合於眼鏡腳附近之耳機提供聲音、語音等;或者,亦可實施為一耳機,在承載腦電電極及心率感測單元的同時,亦透過聲音、或語音提供資訊,及/或再延伸出一顯示元件或發光源至眼前,以提供視覺感知訊號等; 另外,只要與皮膚有接觸的位置皆可實施為會產生振動,例如,可以是眼鏡腳接觸太陽穴的位置、或耳機同時具有振動功能等。因此,沒有限制。
所以,當使用者利用本創作的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而執行一神經生理回饋程式時,以第1圖為例,將該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設置於頭上,以透過設置於頭帶內側的腦電電極取得使用者的腦波,以及光感測器取得心率序列,之後,再將實施為發光體的可感知訊號產生源設置於身體前方眼睛可自然看見的位置,並使頭上的生理檢測裝置與該發光體進行溝通,如此一來,即可開始進行神經生理回饋程式。
在此,由於結合了呼吸練習以及神經生理回饋,因此,如前所述,基於呼吸練習的進行,需提供使用者呼吸導引訊號,而基於神經生理回饋,則需提供使用者反應執行神經生理回饋而發生改變之生理活動的資訊,而該發光體即是提供的媒介。
在此實施例中,該發光體所產生之可讓使用者感知的訊號包括發光強度以及發光顏色,其中,發光強度用以表現呼吸導引,而發光顏色則用以表現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
由於呼吸導引訊號的目的在於讓使用者跟隨著進行呼吸,故需要能夠表現出吸氣與吐氣間的分別,因此,該發光體係透過發光強度的強弱連續變化而代表吸氣與吐氣的連續變化,例如,以發光強度逐漸增強作為逐漸吸氣的導引,並以發光強度逐漸減弱作為逐漸吐氣的導引,如此一來,使用者就可清楚且容易地隨之進行吸吐。
當進行以放鬆為目標的神經生理回饋程式時,其中一種選擇是觀察腦波中α波所佔的比例。在腦波中,一般而言,α波佔優勢時表示人 體處於放鬆的清醒狀態,因此透過觀察α波所佔比例可得知放鬆的程度。據此,在開始進行神經生理回饋程式後,該發光體提供呼吸導引(透過發光強度的連續變化),以引導使用者調整其呼吸,同時間,戴於頭上的生理檢測裝置亦進行腦波的檢測,而所取得的腦波則在經過一演算式的計算後,可得出一分析結果,例如,α波所佔比例,並根據分析結果而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接著,該發光體即根據該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而改變其發光顏色。
舉例而言,可在程式一開始時先取得一基準值,例如,α波佔總腦波能量的百分比,之後再將分析所得的結果與該基準值進行比較,以得出與該基準值間的關係,例如,比例增加或減少,而該發光體即可以此為基礎而透過發光顏色的改變即時地向使用者傳達其生理狀態的改變情形,例如,可利用多種顏色表示,如越接近藍色表示越放鬆,越接近紅色表示越緊張,也可以同一顏色的深淺為依據,顏色越淺代表越放鬆,顏色越深代表越緊張,如此一來,使用者就可很簡單地透過顏色的改變而得知自己的身心狀態是緊張或是放鬆,並在跟隨呼吸導引的同時亦進行自我意識調控(self-regulation),而使發光顏色進一步趨向更放鬆的目標。
替代地,也可藉由觀察不同腦部部位之腦部活動的能量平衡狀況以及同步性來瞭解人體的放鬆程度或情緒意識狀態,舉例而言,當人體出現正面的情緒反應時,左前額葉皮質區會被活化,而當出現負面情緒反應時,則右前額葉皮質區會被活化,因此,就可透過偵測,例如,Fp1以及Fp2位置的腦電訊號而瞭解此兩部分的大腦皮質活動情形;另外,亦有研究顯示,當人腦處於α波同步的狀態時,可達到意識清楚且放鬆的狀態,因 此,可藉由偵測不同腦部部位的腦部活動,例如,Fp1與Fp2有關前額葉區,C3與C4有關頂葉區,O1與O2有關枕葉區,以及T3與T4有關顳葉區等,而瞭解腦部是否處於同步狀態。在此情形下,舉例而言,透過調整頭戴結構中腦電電極的位置,或是可利用同一個裝置之二個具有腦電電極的耳戴結構分置於二個耳朵上,或是採用二個耳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分置於二個耳朵上等,都可得到不同腦部部位的腦部活動情形。
而進一步地,當神經生理回饋的目標為放鬆時,針對心率序列進行分析而獲得的自律神經活動情形,亦可作為調整發光顏色的基礎,例如,當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加、及/或副交感神經活性與交感神經活性的比例增加時,表示身體放鬆度增加,因此,就可綜合此資訊與相關腦部活動的資訊而一起評估使用者身體的放鬆度,進而調整回饋予使用者的發光顏色變化。
再者,由於可透過心率序列而取得RSA資訊,故還可觀察心率,呼吸以及腦電訊號間的同步性(synchronization),以做為回饋的依據。根據研究顯示,呼氣與吸氣會造成血管內血流量的波動,且此波動亦會隨著血流到達腦部,進而造成腦波在接近呼吸速率之低頻區段,例如,低於0.5赫茲,的波動,因此,除了可得知兩者間是否因共振作用而達成同步性外,亦可因此透過觀察腦波而得知呼吸模式,另外,由於心臟的竇房節及血管系統受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控,而且,自律神經系統亦會透過壓力受器系統(baroreceptor system)將心率及血壓的改變饋送回腦部,進而影響腦部的功能與運作,例如,影響大腦皮質,並可由EEG測得,再加上有意識地控制呼吸可因影響自律神經而造成心率改變,因此,三者間存在著彼此 影響的關係,是故,三者間良好的同步性即可代表人體處於較為放鬆的狀態,據此,此相關同步性的分析結果同樣可作為提供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整的資訊,以進行神經生理回饋。
另外,也可實施為藉由觀察血流量的波動而得知使用者的呼吸模式,例如,可透過設置於耳朵、額頭等位置上的光感測器,取得脈搏變化,進而得知血流量的變化。
另外,當以提高專注力為目標時,則可選擇觀察θ波與β波的比例。在腦波中,β波佔優勢時表示人體處於清醒且緊張的狀態,而θ波佔優勢時則表示人體處於放鬆且意識中斷的狀態,因此,可藉由提高β波相對於θ波的比例而達到提高專注力的目的,例如,治療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患者的其中一種方法即是透過神經生理回饋的方式觀察其θ波/β波的比值。據此,在利用本創作的系統而開始進行神經生理回饋程式後,該發光體提供呼吸導引訊號(透過發光強度的連續變化),以引導使用者調整其呼吸,同時間,戴於頭上生理檢測裝置亦進行腦波的檢測,以進一步分析θ波以及β波的比例,例如,θ波與β波分別佔總腦波能量的比例,或是計算出θ/θ+β以及β/θ+β等,之後,根據分析結果而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態的資訊,而該發光體即以該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為基礎,而透過發光顏色的改變即時地向使用者傳達其腦部功能的改變情形,例如,可利用多種顏色表示,越接近藍色表示專注力越低,越接近紅色表示專注力越高,也可以同一顏色的深淺為依據,顏色越淺代表專注力越低,顏色越深代表專注力越高,如此一來,使用者就可很簡單地透過顏色的改變而得知自己的專注力是否提高,並在跟隨呼吸導 引的同時亦進行自我意識調控(self-regulation),而使發光顏色進一步趨向提高專注的目標。
而除了觀察θ波與β波的比例外,皮層慢電位(SCP,slow cortical potential)亦是提高專注力之神經生理回饋,例如,治療ADHD患者時,經常觀察的腦部活動,其中,SCP的負向偏移(negative shift)相關於較集中的注意力,以及SCP的正向偏移(positive shift)則相關於降低的注意力。
在此,該發光顏色所代表的腦部活動,可實施為各種可能,例如,可如上所述地以經換算後的放鬆或專注程度作為變化依據,或是可用以表示生理訊號的變化,例如,α波所佔的比例變化等,因此,沒有限制。而且,發光顏色的變化方式亦無一定的限制,重點在於讓使用者可以簡單且清楚地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態,且可藉以驅使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達到目標生理狀態。
因此,透過本創作的裝置,使用者可以很自然地結合呼吸調控以及透過自我意識控制而影響腦部活動的程式,無須特別地學習步驟,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所產生的可感知訊號包括兩種資訊,例如,在第1圖實施例中,該單一發光體所產生的視覺可感知訊號透過發光強度以及發光顏色分別表現了呼吸導引訊號以及即時生理狀態兩種資訊。
在習知技術中,當進行神經生理回饋時,對於使用者的回饋方式通常會實施為,舉例而言,隨著執行神經生理回饋之成效而產生移動的物體,例如,飄浮在空中的氣球,當身體越放鬆時,氣球飄的越高;或是隨生理狀態而產生變化的圖形,例如,會因為身體越來越放鬆而持續盛 開的花朵;或是直接顯示測量數值改變;而提供呼吸導引的方式則多實施為,舉例而言,透過上下起伏的波形代表吸氣及吐氣。因此,當結合兩者時,使用者很容易因過於複雜、變動過大、或不容易理解之數值的視覺顯示方式而受到幹擾,甚至反而可能增加使用者的精神壓力,效果不升反降。
所以,針對上述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本創作在考慮如何提供資訊予使用者時,即選擇了透過單一個物體表示兩種資訊的方式,盡可能的簡化複雜度,不讓使用者產生精神負擔,也讓使用者很容易就可使用本裝置。本創作所揭示之顯示方式所具有的優勢包括:
1.發光強度的大小變化,與一般節奏、韻律的表示方式類似,使用者無須經過思考轉換,可直覺地獲得引導而控制吸氣與吐氣。
2.發光顏色對使用者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生理狀態表示方式,相較於直接提供數值變化,人體對於利用顏色種類及/或深淺變化等來表示程度、等級的改變,很容易產生認同感,因此能更自然地回應而做出自我意識調控。
3.視覺的焦點僅有一個,不會有結合兩個程式而需要注意兩個焦點的問題,更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因此,結合兩種程式所可能產生的複雜性,透過精心設計的可感知訊號表現方式,即可被排除,不但有效減少了使用者於使用時的負擔感,亦因此達成了效果加成的新穎回饋程式。
而除了利用單一發光體的形式提供發光強度及發光顏色變化外,也可透過其他具顯示功能的裝置而達成,舉例而言,可以是一螢幕上的一發光源,例如,平板電腦、手機、手錶、個人電腦的螢幕等,進一步, 該發光源亦可實施為圖像的一部分,例如,人形圖像的頭部,或是腹部位置等,有助於使用者在自我意識調控時想像體內的活動,此外,除了實體光源的形式外,光圈亦是良好的實施形式,例如,人形頭部周圍的光圈同樣有助於使用者進行想像。而當實施為如上述之螢幕上的發光源或光圈時,還可進一步透過發光範圍的直徑大小變化來表示發光強度的變化,以加強引導吸氣與吐氣的效果。因此,可依實際實施狀況而加以變化,沒有限制。
另外,亦可額外提供聽覺可感知訊號,例如,聲音或語音,以在使用者需要閉眼進行回饋區段的時候,提供另一種選擇,舉例而言,可以透過音量的強度代表吸氣及吐氣的連續變化,以及透過不同的聲音種類,例如,鳥叫聲、海浪聲等,或不同曲目而代表不同的生理狀態;或者,也可透過語音指示使用者進行吸氣及吐氣,而由聲音頻率高低代表生理狀態,例如,越高頻的聲音表示越緊張,越低頻表示越放鬆等,因此,沒有限制。並且,聽覺可感知訊號可實施為由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及/或由該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而提供,同樣沒有限制。
至於該呼吸導引訊號,亦同樣有許多實施可能性。在一般呼吸練習中,呼吸導引訊號的類型主要分為三種,一為預設固定的呼吸變化模式,例如,呼吸速率設定為固定每分鐘8次;一為預設隨時間變化的呼吸變化模式,例如,在1個15分鐘的區段中,呼吸速率設定為前面5分鐘每分鐘10次,中間5分鐘每分鐘8次,以及最後5分鐘每分鐘6次;以及另一則為隨生理狀態而動態變化的呼吸變化模式。因此,在本創作中,該呼吸導引訊號除了可提供預設為固定以及隨時間變化之呼吸變化模式外,透過該穿 戴式生理檢測裝置所取得的腦電訊號、及/或心率序列,該呼吸導引訊號就可實施為隨生理狀態而動態變化,以提供更有效引導使用者朝向目標生理狀態的呼吸變化模式。
使用者的生理狀態影響該呼吸導引訊號的方式亦有各種不同的實施選擇。舉例而言,可透過分析心率序列而得知使用者的實際呼吸行為,進而得知與導引訊號間的差異,並據以調整呼吸導引訊號,例如,當使用者本身的呼吸速率已低於呼吸導引訊號所提供的速率,此時就可降低呼吸導引訊號的呼吸速率,以引導使用者進一步提升生理回饋的效果。
或者,也可對心率序列進行HRV分析而得知自律神經活動的情形,進而推知使用者的放鬆程度,當放鬆程度已增加且維持穩定時,呼吸導引訊號可實施為進一步降低呼吸速率,例如,從每分鐘8-10次,降至每分鐘6-8次,以進一步增加放鬆程度;或者,也可實施為在使用者的放鬆程度已達預期目標時、或是呼吸的控制已穩定地吻合呼吸導引時,停止呼吸導引訊號的提供,而讓使用者可專注於進行自我意識調控,僅在發現呼吸又出現不穩定、或放鬆程度又降低時,才又開始進行呼吸導引,因此,沒有限制。
此外,特別地是,亦可實施為,特意透過呼吸導引訊號之提供的有無而讓使用者交替地進行呼吸調控以及透過自我意識調控而改變生理狀態的程式。根據研究顯示,當進行藉由自我意識調控而影響生理狀態的程式時,若呼吸能處於平順且穩定的狀態,則回饋所產生的效果可獲得加乘,因此,透過間歇地先提供呼吸導引訊號一段時間而讓使用者習慣該呼吸模式,以達到呼吸的穩定,之後,再透過停止呼吸導引,而讓使用者 在自然延續已習慣之呼吸模式下單純地專注於進行自我意識調控程式,這樣的流程將可進一步提升回饋的效果。
而且,由於呼吸練習對於自律神經的影響有延遲反應,因此,透過間歇地提供導引訊號的方式,再配合上本創作結合呼吸練習與自我意識調控程式的特性,可在不提供呼吸導引而讓呼吸練習對自律神經之影響呈現的期間,方便地讓使用者進行自我意識調控程式,而讓呼吸練習的效果獲得加成。
在此,呼吸練習與自我意識調控程式的交替轉換,亦即,呼吸導引訊號之提供的有無,可如上所述地根據使用者的生理狀態而決定,也可以是根據預設的時間間隔,固定地進行切換,沒有限制。此外,當採用固定切換的方式時,還可進一步實施為,呼吸導引訊號是在呼吸速率快以及慢之間切換,例如,每分鐘6-8次以及每分鐘10-12次,而這樣的方式則可有助於,例如,專注力切換的訓練,達到更靈活的控制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地是,該呼吸導引訊號的提供模式可實施為,該呼吸導引訊號(可以是預設固定、預設隨時間變化、或動態變化)是由該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傳送至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後,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再由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將該呼吸導引訊號提供給使用者,以供使用者進行呼吸練習;或者,也可以是,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原本即具有預設的呼吸變化模式可提供予使用者,但會進一步地接收來自該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的輸入,而調整其呼吸導引訊號,因此,沒有限制。
根據本創作另一方面構想,也可實施為透過聽覺可感知訊號 而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及呼吸導引訊號。如第2圖所示,使用者可透過手機所呈現的聲音呼吸導引訊號以及腦部活動資訊而調整自身的呼吸並進行生理回饋。
在此,用以表現呼吸導引訊號的聽覺可感知訊號可包括,但不限於,舉例而言,可利用產生聲音訊號的時間間隔而作為起始吸氣與吐氣的導引;可利用聲音頻率或音量的改變來代表吸氣與吐氣的連續變化;或者可由不同的聲音種類代表吸氣及吐氣,例如,不同的音樂曲目,或是具有週期性變化的聲音檔案,例如,海浪聲等,以讓使用者隨其變換而調整呼吸;或者也可透過語音而告知使用者該進行吸氣或吐氣,例如,透過符合吸氣與吐氣之時間點的「吸氣」及「吐氣」語音指示而導引使用者的呼吸模式。
而當聽覺可感知訊號同時被用來表現進行生理回饋所需的資訊時,其同樣有許多選擇,舉例而言,可以利用聲音頻率或音量的逐漸變高或變低來表示越來越趨向目標,或者,可由特定的聲音種類、或樂曲來代表尚未達到、或已達到目標;或者,也可透過語音而告知使用者生理回饋的進行是否逐漸趨向目標。因此,只要能與呼吸導引訊號做出區別即可,沒有限制。
所以,當生理回饋的目標為放鬆身心時,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是,利用間隔產生的嗶嗶聲來導引使用者開始進行吸氣或吐氣,並利用聲音頻率的高低來代表身體的放鬆程度,例如,音頻越高表示越緊張,而音頻越低則表示越放鬆,因此,當使用者聽到高頻的嗶嗶聲時,就可在跟隨而進行吸氣與吐氣的同時,得知自己仍然太過緊張,需要想辦法放鬆身心, 所以,即使透過單一個聲音訊號,同樣可以清楚地讓使用者同時瞭解兩種資訊內容。
或者,另一種實施方式可以是,利用聲音音量的強弱代表吸氣與吐氣的連續變化,並利用不同的聲音種類來表示身體的放鬆程度,例如,以鳥叫聲表示緊張程度較高,而以海浪聲表示較為放鬆,同樣是可以清楚表達的方式。
其中,聽覺可感知訊號也可透過與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相結合的發聲模組而產生,舉例而言,可實施為與頭戴或耳戴生理檢測裝置相結合的耳機,在此情形下,使用者只需將單一個裝置配戴於身上即可在取得生理訊號的同時,亦獲得回饋/呼吸導引等資訊,具高度移動性及方便性,且若實施為眼鏡或耳戴形式,則更具美觀性,適合日常使用,尤其適合在通勤期間進行閉眼回饋區段,相當方便,特別地是,所採用的發聲模組、耳機除了可以是一般常見的空氣傳導形式外,亦可採用骨傳導形式,例如,可採用骨傳式耳機,可直接在鏡腳與頭骨接觸的位置處設置骨傳導喇叭,或是從鏡腳延伸出骨傳導耳機,沒有限制。
其中,當實施為眼鏡形式時,可透過在眼鏡結構上設置發聲元件及/或收音元件(例如,麥克風)的方式而提供耳機及/或麥克風的功能,或者,也可利用由眼鏡腳延伸出耳機的方式,在此,特別地是,所採用的發聲元件、耳機除了可以是一般常見的空氣傳導形式外,亦可採用骨傳導形式,例如,可直接在鏡腳與頭骨接觸的位置處設置骨傳導耳機,或是從鏡腳延伸出骨傳導耳機,沒有限制。
再者,根據本創作另一方面的構想,也可實施為通過觸覺可 感知訊號而提供腦部活動以及呼吸導引訊號,例如,可實施為利用振動訊號來提醒使用者正確的呼氣及/或吸氣起始時間點,或是只在發現使用者的呼吸模式偏離預設的目標導引訊號過多時才產生振動導引等;另外,亦可通過振動的強弱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狀態,例如,當生理回饋的目標為放鬆身心時,振動越強表示緊張程度越高,而隨著越來越放鬆,振動的強度亦隨之變弱。
在此,具優勢地是,當採用聽覺及/或觸覺導引的方式時,使用者可於回饋區段闔上雙眼,更有助於身體放鬆及呼吸調整。
而更進一步地,還可實施為同時提供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例如,利用振動訊號提醒呼氣及/或吸氣的時間點,並利用語音告知使用者生理狀態的變化,或是通過聲音提供呼吸導引訊號,並通過振動提醒使用者當前的生理狀態等,沒有限制,其中,較佳的實施方式是具振動功能的耳機,不但可閉眼,更可在不影響周圍其他人的情形下進行回饋區段,相當方便。
再者,當根據本創作的實施為可與一可攜式電子裝置溝通,例如,以耳機插孔、藍芽等有線或無線方式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電子裝置進行溝通,在具有發聲元件(空氣傳導式或骨傳導式)以及收音元件的情形下,根據本創作的耳戴式或眼鏡式裝置就可作為免持聽筒,以用於通話,此外,進一步地,透過設置振動模組,發聲元件(空氣傳導式或骨傳導式),顯示元件,以及發光元件等,根據本創作的耳戴式或眼鏡式裝置還可進一步實施作為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資訊提供介面,例如,用於提供來電提醒、訊息通知等,更加融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至於 訊息的提供則可透過聲音、振動、發光、鏡片顯示等各種方式,沒有限制。
接下來,根據本創作再一方面的構想,由於根據本創作的裝置是採用穿戴形式,因此,亦適合使用作為腦機介面,而在所檢測的生理訊號主要包括腦電訊號以及心率序列的情形下,可用於產生指令的方式有下列幾種可能方式,舉例而言,但不限制,由於腦波中α波所佔的比例,隨著閉眼及睜眼的動作有很大的變化,一般而言,當閉眼時,α波的比例會大幅提昇,因此,就可以此作為產生指令的依據,另外,當腦電電極的設置位置落在眼睛附近時,例如,鼻樑、山根、兩眼間區域、太陽穴等位置時,也同樣可偵測到眼部的動作,取得眼動訊號(EOG),因此,就可藉由,例如,眨眼、轉眼球等動作而下達指令;再者,由於呼吸亦是人體可以控制的一項生理活動,且如前所述地,呼吸不但會對心率產生影響(亦即,所謂的RSA),亦會造成腦波於低頻區段的波動,因此,在本創作的架構下,無論是偵測腦波訊號或是偵測心率序列,皆可藉此而得知使用者呼吸行為模式改變,因而作為產生指令的依據,例如,使用者可透過特意拉長吸氣的期間而下達指令等,或者,也可透過加深呼吸而增加心跳變異率,進而達到增大RSA震幅的效果,以作為下達指令的依據,因此,沒有限制。
此外,進一步地,當配合上動作感測元件時,例如,加速度器,還可有更多的下達指令方式,例如,當上述的各種生理現象可再配合上下點頭、左右轉動頭部等動作,就可組合出更多種類的指令,讓應用範圍更廣,例如,可應用在虛擬實境遊戲、智慧型眼鏡(Smart Glasses)等,皆非常適合。
再者,根據本創作裝置所進行的神經生理回饋亦適合融入遊 戲中,所以,在執行時,除了視覺/聽覺效果的變化,例如,隨著生理狀態而改變的顏色、物體型態、人物、聲音等,透過遊戲的方式,將可提供更多互動的內容,例如,可透過在手機及/或電腦上執行的一遊戲軟體,增加與使用者間互動的趣味性,進而提升使用意願。舉例而言,首先,可採用分數制度,例如,若神經生理回饋的目標是放鬆身心,則分數就可用來表現在一個區段中,放鬆的增加程度,如腦波中α波增加的比例,再者,由於生理回饋具有累積效應,因此,不同時間、不同區段所獲得分數就可累積計算,如此一來,使用者將可很方便地透過分數而得知自身努力的成果,有助於培養成就感,而在此情形下,還可進一步設定可達成的不同分數門檻,增加使用者的挑戰慾望,並且,可配合關卡的概念,當達到一個門檻後,即可到達下一個關卡,並打開不同的功能等,增加使用趣味性,亦提升使用意願。
另外,除了關卡的概念外,也可採用提供獎勵的方式,舉例而言,當分數累積達一定門檻後,可增加更多可選擇的人物造型,例如,更多可更換的衣服種類,出現光環等,或是可贈與配件、寶物等,或是可提升遊戲者的等級而賦予更高的遊戲能力等,各種線上遊戲常見的方式皆適合用於本創作。
再者,由於與一般的遊戲性質不同,生理回饋的累積性主要建構在連續使用的前提下,亦即,當所執行之生理回饋程式的間隔時間過長時,即失去累積的效果,據此,舉例而言,分數的計算原則就可設計為,例如,累積的分數會隨著時間間隔的逐漸變長而減少,若隔太長的時間未進行遊戲,則分數將歸零,使用者必須重頭開始,例如,當使用者相隔2天 未進行生理回饋程式時,累積分數即減少至75%,相隔3天未使用,分數減至50%,以此類推,最後當相隔5天未使用時,先前的累積分數即被歸零,以藉此鼓勵使用者持續的使用。
因此,透過遊戲的方式,除了讓生理回饋程式變的更有趣外,也可讓使用者即時地感覺到生理回饋所造成的生理狀態改變,進而讓使用者覺得有目標,增加使用的動力。
更進一步地,根據本創作的裝置也可應用於睡眠相關資訊的取得。正如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腦電訊號是判斷睡眠週期(sleep staging)的主要依據,一般傳統的測量方式是,舉例而言,於頭皮上設置多個電極,並透過連接線連接至一台機器,但由於必須於睡眠期間進行測量,這樣的方式對使用者而言並不方便,因此,若透過耳戴形式或眼鏡形式即可完成電極配置,自然是較無負擔的選擇,且相較之下,無負擔的檢測方式對睡眠所產生的影響也較小,將可獲得更貼近日常睡眠情形的檢測結果。
且更進一步地,還可透過增設其他電極、或是採用電極共用的方式,而測量其他的電生理訊號,例如,眼電訊號(EOG),肌電訊號(EMG),心電訊號(ECG),皮膚電活動(EDA)等,而這些電生理訊號則是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SG,Polysomnography)所會包含的項目,舉例而言,眼電訊號可提供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的資訊,肌電訊號可提供入睡(sleep onset)與醒來(sleep offset),磨牙以及REM等資訊,心電訊號可用來輔助觀察睡眠期間的生理狀態,例如,自律神經的狀態,心臟活動的情形等,皮膚電活動則可提供有關睡眠階段的資訊,另外,再進一步,若再增設光感測器,將可取得血氧濃度,以判定淺呼吸 (hypopnea)的發生,及/或增設動作感測元件,例如,加速度器,可提供身體移動的資訊,及/或設置麥克風,可偵測打鼾的情形等。因此,透過簡單設置於耳朵上的感測器就可在最無負擔的情形下獲得相當多有關睡眠的資訊,相當方便。
綜上所述,根據本創作的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透過於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提供呼吸導引的方式,達到讓使用者提高專注力、且同時增強回饋效果的目的,兩者相輔相成,事半功倍,另外,亦透過頭戴結構、及/或耳戴結構的形式而在將裝置設置於頭部及/或耳朵上的同時亦完成電極、及/或感測器的設置,不但增加使用方便性,亦大大提升移動性。再者,也由於根據本創作的裝置係實施為穿戴形式,故亦適合被使用作為腦機介面,進一步提升使用價值。
10‧‧‧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16‧‧‧耳夾

Claims (32)

  1. 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是用以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及決定一呼吸導引訊號,以作為使用者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自我調整腦部功能的基礎,進而達成一神經生理反饋回路,該裝置包括: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乾式電極;一心率感測單元;一眼鏡結構,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相結合,其中,當該眼鏡結構被設置於該使用者的頭部時,該複數個腦電電極會接觸下列位置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耳朵與頭部間V型凹陷,耳廓背面,太陽穴,鼻樑,山根,以及兩眼間區域,以用於取得腦電訊號,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被設置於頭部或耳朵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以及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用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腦電訊號,以及通過該心率感測單元而取得心率序列;其中,在該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該腦電訊號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的基礎,以提供予使用者;該心率序列進行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的分析,並得出一結果,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該呼吸導引訊號的基礎;以及該使用者根據該相關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及根據該呼吸導引訊號而進行一呼吸行為模式,以達成對腦部功能的影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置,其更包括一耳戴結構,與該眼鏡結構相結合,以在穿戴於使用者頭部及耳朵時,共同達成該複數個腦電電極 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的設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心率感測單元實施為光感測器,以取得連續脈搏變化,進而得出該心率序列。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心率感測單元實施為一第一心電電極以及一第二心電電極,以取得心電訊號,進而得出該心率序列,其中,該第一心電電極實施為位元在該眼鏡結構設置于使用者頭部時,可接觸頭部、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鼻樑、山根、或眉心皮膚的位置;以及其中,該第一心電電極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其中之一共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二心電電極實施為位於該裝置設置于使用者頭部時,露出而可供使用者一上肢的皮膚接觸的位置,或者該第二心電電極通過一穿戴結構而設置下列部位的其中之一:手指,手腕,手臂,頸部,肩膀,背部,以及胸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呼吸導引訊號以及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通過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而提供予使用者,以及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建構以提供下列訊號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視覺可感知訊號,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複數個電極透過該眼鏡結構而設置于可達成不同腦部分的腦電訊號測量回路的位置,以及該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的資訊是實施為不同腦部分的腦部活動之間的相關性的資訊。
  8. 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是用以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及決定一呼吸導引訊號,以作為使用者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自我調整腦部功能的基 礎,進而達成一神經生理反饋回路,該裝置包括: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乾式電極;一心率感測單元;一眼鏡結構,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相結合,其中,當該眼鏡結構被設置於該使用者的頭部時,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被設置於頭部或耳朵可達成腦電訊號測量回路的位置,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被設置於頭部或耳朵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用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腦電訊號,以及通過該心率感測單元而取得心率序列;以及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透過該眼鏡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頭部,以將該呼吸引導訊號以及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提供給使用者;其中,在該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該腦電訊號系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的基礎,以提供予使用者;該心率序列系進行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的分析,並得出一結果,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該呼吸導引訊號的基礎;以及該使用者根據該相關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及根據該呼吸導引訊號而進行一呼吸行為模式,以達成對腦部功能的影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建構以提供下列訊號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視覺可感知訊號,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實施為 該眼鏡結構的一部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接觸下列位置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耳朵與頭部間V型凹陷,耳廓背面,太陽穴,鼻樑,山根,以及兩眼間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裝置,其更包括一耳戴結構,與該眼鏡結構相結合,以在穿戴於使用者頭部及耳朵時,共同達成下列的其中之一或多的設置,包括: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該心率感測單元,以及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
  13. 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用以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及決定一呼吸引導訊號,以作為使用者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自我調整腦部功能的基礎,進而形成一神經生理反饋回路,該裝置包括: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乾式電極;一心率感測單元;一耳戴結構,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至少其中一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相結合,其中,當該耳戴結構被設置於該使用者的至少一耳朵上時,該至少一腦電電極會接觸下列位置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耳朵與頭部間V型凹陷,耳甲牆,耳屏間切跡,以及耳屏,以用於取得腦電訊號,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被設置於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以及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用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腦電訊號,以及通過該心率感測單元而取得心率序列;其中,在該神經生理回饋區間中,該腦電訊號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的基礎,以提供給使用 者;該心率序列進行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的分析,並得出一結果,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該呼吸引導訊號的基礎;以及該使用者根據該相關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及根據該呼吸引導訊號而進行一呼吸行為模式,以形成對腦部功能的影響。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至少其中另一亦設置于該耳戴結構上,或透過另一穿戴結構而接觸頭部及/或耳朵。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心率感測單元實施為光感測器,以取得連續脈搏變化,進而得出該心率序列。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心率感測單元實施為一第一心電電極以及一第二心電電極,以取得心電訊號,進而得出該心率序列,其中,該第一心電電極實施為位元在該耳戴結構設置于使用者耳朵時,可接觸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皮膚的位置,以及其中,該第一心電電極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其中之一共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第二心電電極實施為位於該裝置設置於使用者耳朵上時,露出而可供使用者一上肢的皮膚接觸的位置,或者該第二心電電極通過一穿戴結構而設置下列部位的其中之一:手指,手腕,手臂,頸部,肩膀,背部,以及胸膛。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呼吸引導訊號以及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通過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而提供給使用者,以及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建構以提供下列訊號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視 覺可感知訊號,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耳戴結構實施為單個,以設置於單個耳朵上,或實施為兩個,以分別設置於二個耳朵上。
  20. 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用以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及決定一呼吸引導訊號,以作為使用者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自我調整腦部功能的基礎,進而形成一神經生理反饋回路,該裝置包括: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乾式電極;一心率感測單元;一耳戴結構,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至少其中一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相結合,其中,當該耳戴結構被設置於該使用者的至少一耳朵上時,該至少一腦電電極被設置於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可取得腦電訊號的位置,以及該心率感測單元被設置於耳朵或耳朵附近區域可取得心率序列的位置;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用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腦電訊號,以及通過該心率感測單元而取得心率序列;以及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透過該耳戴結構而設置於該耳朵上,以將該呼吸引導訊號以及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提供給使用者;其中,在該神經生理回饋區間中,該腦電訊號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的基礎,以提供給使用者;該心率序列進行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的分析,並得出一結果,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該呼吸引導訊號的基礎;以及該使用者根據該相關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及根據該呼吸引導訊號而進行一呼吸行為模式,以形成對腦部功能的影響。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建構以提供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的其中之一或複數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實施為一耳機。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腦電電極實施為接觸下列位置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耳朵與頭部間V型凹陷,耳甲牆,耳屏間切跡,以及耳屏。
  24. 一種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用以提供腦部活動資訊,以作為使用者在一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自我調整腦部功能的基礎,進而達成一神經生理反饋回路,該裝置包括:複數個腦電電極,實施為乾式電極;一眼鏡結構,實施為與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相結合,其中,當該眼鏡結構設置於使用者的頭部時,該複數個腦電電極會接觸下列位置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耳朵與頭部間V型凹陷,耳廓背面,太陽穴,鼻樑,山根,以及兩眼間區域,以用於取得腦電訊號;一生理訊號擷取電路,用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腦電訊號;以及一可感知訊號產生源,透過該眼鏡結構而設置於使用者頭部,以將該呼吸引導訊號以及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提供給使用者;其中,在該神經生理回饋區段中,該腦電訊號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的基礎,以提供給使用者;以及該使用者根據該相關腦部活動資訊而進行自我意識調控,以達成對腦部功 能的影響。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裝置,其更包括一耳戴結構,與該眼鏡結構相結合,以在穿戴於使用者頭部及耳朵時,共同達成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設置。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裝置,其中,進一步包括一光感測器,結合於該眼鏡結構上,以取得連續脈搏變化,並得出心率序列,進而作為產生一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資訊的基礎。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相關使用者腦部活動資訊進一步與該相關使用者呼吸行為資訊一起以作為提供及/或調整一呼吸導引訊號的基礎。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裝置,其更包括一耳戴結構,與該眼鏡結構相結合,以在穿戴於使用者頭部及耳朵時,共同達成該複數個腦電電極的設置。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生理訊號擷取電路進一步通過該複數個腦電電極而取得眼動訊號。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建構以提供下列訊號的其中之一或多,包括:視覺可感知訊號,聽覺可感知訊號,以及觸覺可感知訊號。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為下列的其中之一,包括:一獨立發光體,以及一具顯示、發聲、及/或振動功能的裝置。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該可感知訊號產生源實施 為與該眼鏡結構結合在一起。
TW105201001U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TWM530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001U TWM530132U (zh)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2480 2015-01-26
TW105201001U TWM530132U (zh)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0132U true TWM530132U (zh) 2016-10-11

Family

ID=5718157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001U TWM530132U (zh)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TW105101994A TW201626951A (zh)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及系統
TW105101996A TWI669102B (zh) 2015-01-26 2016-01-22 Wearabl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1994A TW201626951A (zh) 2015-01-26 2016-01-22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及系統
TW105101996A TWI669102B (zh) 2015-01-26 2016-01-22 Wearabl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3) TWM53013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9187B (zh) * 2019-06-14 2020-07-21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一種具有即時監測系統之智慧頭盔
TWI725255B (zh) * 2017-11-20 2021-04-21 金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的穿戴式裝置及其信號分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36088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脑电电极
PL422070A1 (pl) * 2017-06-30 2019-01-02 Inteliclinic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System do ciągłego, bezprzewodowego monitorowania aktywności elektrofizjologicznej układu nerwowego oraz automatycznego wykrywania napadów padaczkowych częściowych i uogólnionych
CN109472224A (zh) * 2018-10-26 2019-03-15 蓝色传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eeg与eog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
CN110974199B (zh) * 2019-11-27 2022-07-08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血压测量的校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TWI773038B (zh) * 2020-12-22 2022-08-0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於無線訊號強度之失能通報系統和失能通報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7066A (en) * 2007-12-31 2009-07-01 Chang-An Jou Ear wearing type biofeedback device
US8976007B2 (en) * 2008-08-09 2015-03-10 Brian M. Duga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biofeedback information to a cellular telephone and for using such information
TW201019900A (en) * 2008-11-21 2010-06-01 Avita Corp Physiology signal detec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EP2236078A1 (en) * 2009-04-02 2010-10-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ocessing a bio-physiological signal
TWM487053U (zh) * 2014-03-28 2014-10-01 zhe-jun Wang 智慧型睡眠記錄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5255B (zh) * 2017-11-20 2021-04-21 金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偵測睡眠呼吸中止的穿戴式裝置及其信號分析方法
TWI699187B (zh) * 2019-06-14 2020-07-21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一種具有即時監測系統之智慧頭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553A (zh) 2016-08-16
TW201626951A (zh) 2016-08-01
TWI669102B (zh) 2019-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17017U (ja) ウェアラブル生理検査機器
CN105997021B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JP3217016U (ja) 装着型心電検出装置並びに装着型生理機能検出装置
WO2016119665A1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TWI669102B (zh) Wearabl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CN210811043U (zh) 穿戴式生理活动感测装置及感测系统
CN104665788B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CN205493806U (zh) 穿戴式心电检测装置
TWM553988U (zh) 穿戴式生理活動感測器、感測裝置、感測系統、電極結構及電刺激裝置
WO2016119664A1 (zh) 穿戴式心电检测装置及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CN204839505U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WO2017125082A1 (zh) 穿戴式生理活动感测装置及系统
WO2016119659A1 (zh) 耳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WO2016119654A1 (zh) 生理反馈系统及发光装置
CN104665827B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CN204839483U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CN204765634U (zh) 穿戴式生理检测装置
TWI650105B (zh) 穿戴式生理檢測裝置
TWI610656B (zh)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
TWI653028B (zh) Wearabl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TW201626950A (zh) 穿戴式心電檢測裝置
TWI701016B (zh) 多用途生理檢測裝置
TWM574026U (zh)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及系統
TWI593388B (zh) Glasses physiological activity sensors and devices
TWM582375U (zh) Multi-purpos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