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8464U - 發光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8464U
TWM528464U TW104212236U TW104212236U TWM528464U TW M528464 U TWM528464 U TW M528464U TW 104212236 U TW104212236 U TW 104212236U TW 104212236 U TW104212236 U TW 104212236U TW M528464 U TWM528464 U TW M5284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ight
sheet
disposed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2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彥至
潘隆智
王寶瑛
羅永泓
洪佳惠
Original Assignee
閎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閎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閎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12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8464U/zh
Publication of TWM528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8464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發光輸入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發光輸入裝置,尤其指一種背光模組結構中不包含軟性電路基板或者遮光片、並將輸入模組中部分零組件應用作為背光模組遮光片的發光輸入裝置。
隨著科技進步,各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穿戴式裝置等,都必然安裝有最基本的發光輸入裝置,例如:發光鍵盤、發光按鍵或者薄膜按鍵等,以供使用者輸入、指示、照明、發光等用途,由於背光模組(Back Light Module,BLM)具有薄型化、能夠產生面光源等優點,因此BLM開始並被廣泛應用在各種發光輸入裝置中以產生發光源,尤其是大量應用在發光鍵盤單元或者發光按鍵單元上。
第1a圖揭示習用發光輸入裝置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發光輸入裝置1包括背光模組10與輸入模組19,背光模組10中還包括導光板11、光源模組12、遮光薄膜13以及反射片14等構件,光源模組12還包含軟性電路基板(FPC)15與發光二極體(LED)16,遮光薄膜13上還塗佈有一層黑色遮光層17或者白色反光層18,發光二極體16發出的光源,進入導光板11之後,經導光板11之引導、擴散與混光,再經過反射片14的反射後,最終從出光面S出光而形成面光源L,為輸入模組19提供照明。
第1b圖揭示習用光源模組之俯視結構示意圖,光源模組12包括軟性電路基板15與設置在軟性電路基板15上的多個發光二極體16,軟性電路基板15上有多條導電線路21,導電線路21接收來自電力輸入端22提供的電力,並傳輸給多個發光二極體16,以驅動發光二極體16發光。
但如果針對背光模組觀察,習用背光模組是由四層主結構組成,由上而下分別為:遮光薄膜、導光板、反射片及光源模組,其中的光源模組都是使用FPC作為載板,並採用標準FPC製程製作,使用SMT技術將多顆LED黏著於FPC上,但由於FPC成本相對高,通常為了有效降低成本,習用標準光學設計會將所需使用到的LED盡量集中在一起,以減少FPC的面積,也就是希望盡量使用更小片的FPC,以節省FPC的材料費用。
上述設計將大大減少LED的擺件設計彈性,無法有效提升光學效率,最顯著的缺點就是造成背光模組提供的面光源其均勻性不佳,除此之外,採用FPC結構的傳統背光模組,不僅具有比較厚的厚度,且組裝程序繁複,價格相對昂貴且耗工又費時。
職是之故,申請人鑑於習用技術中所產生之缺失,為了有效減少裝置厚度、提高發光效率與發光均勻性以及降低裝置成本等,經過悉心試驗與研究,並一本鍥而不捨之精神,終構思出本案「發光輸入裝置」,能夠克服上述缺點,以下為本創作之簡要說明。
本創作提出一種有關發光輸入裝置的新結構,一方面提出將背光模組中的光源模組(FPC with LEDs),改為全部配置到遮光片或者反光 片上,故在背光模組中可以完全省略對FPC的使用,另一方面透過巧妙的機構設計,將輸入模組中部份的薄膜結構,應用作為背光模組中的遮光層,故還可以在背光模組中省略對遮光片的使用。
在本創作這樣的設計之下,除了能夠大幅有效減少發光輸入裝置中背光模組的層數與厚度,不單能提升背光模組整體的發光效率與發光均勻性,還能簡化其製造程序,更能進一步減少生產成本;故相對習用發光輸入裝置,本創作的發光輸入裝置具有更薄的裝置厚度、更好的發光效率與發光均勻性、更便宜的製造生產成本以及更簡化的組裝過程。
據此本創作提出一種發光輸入裝置,包含:一導光膜,其包含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一薄膜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一導電層,其形成於該薄膜片之一部分表面上並傳導一電力;以及複數發光單元,其配置於該導電層上並與該導電層電連接,每一個發光單元接收該導電層所提供之該電力以發出一光源,該光源經構型以入射該導光膜。
較佳的,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一反射片,其設置於相對於該遮光片之另一側;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以及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 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電路層電性連接。
較佳的,該薄膜片為該遮光片並設置於該第一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反射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二表面。
較佳的,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並設置於該第二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遮光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側。
較佳的,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一反射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一第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一電路層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二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二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二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二電路層電性連接。
較佳的,該薄膜片為該第一導電薄膜以及該第二導電薄膜其 中之一,並包含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以同時作為遮光片。
較佳的,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
簡言之,本創作係於遮光薄膜或者反射薄膜的任一面表面上,形成一層薄膜導電層以做為導電線路,再將發光二極體(LED)置放該薄膜導電層上,直接取代習用光源模組,可有效減少模組層數及厚度,提升LED擺件設計彈,可大幅提升整體光學效率,並且有機會在背光模組中使用更少的LED,可以減少成本及降低模組耗電量。
1‧‧‧發光輸入裝置
10‧‧‧背光模組
11‧‧‧導光板
12‧‧‧光源模組
13‧‧‧遮光薄膜
14‧‧‧反射片
15‧‧‧軟性電路基板
16‧‧‧發光單元
17‧‧‧黑色遮光層
18‧‧‧白色反光層
19‧‧‧輸入模組
21‧‧‧導電線路
22‧‧‧電力輸入端
L‧‧‧面光源
S‧‧‧出光面
B‧‧‧底面
100‧‧‧發光輸入裝置
200‧‧‧背光模組
300‧‧‧輸入模組
102‧‧‧導光膜
1021‧‧‧第一表面
1022‧‧‧第二表面
1023‧‧‧透孔
103‧‧‧反射片
104‧‧‧遮光片
106‧‧‧薄膜片
1061‧‧‧上表面
1062‧‧‧下表面
1063‧‧‧開口
1064‧‧‧透光區域
1065‧‧‧不透光區域
107‧‧‧導電薄膜(第一導電薄膜)
108‧‧‧發光單元
109‧‧‧輸入單元
1091‧‧‧剪刀腳式按鍵結構
1092‧‧‧彈片式按鍵結構
110‧‧‧導電層
112‧‧‧電力輸入端
114‧‧‧黑色遮光層
116‧‧‧白色反光層
118‧‧‧框架
121‧‧‧第一導電薄膜
1211‧‧‧薄膜開口
122‧‧‧絕緣層
123‧‧‧第二導電薄膜
400‧‧‧導光膜
410‧‧‧膜體
420‧‧‧反光塗層
500‧‧‧習用導光膜
510‧‧‧膜體
520‧‧‧反光塗層
第1a圖揭示習用背光模組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1b圖揭示習用光源模組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第2a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2b圖揭示本創作具有導電層之薄膜片之示意圖。
第2c圖揭示本創作具有導電層之薄膜片之示意圖。
第3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二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4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三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5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四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6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7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六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8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七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9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八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10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九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11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十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12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十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
第13a圖揭示本創作導光膜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第13b圖揭示習用導光膜之俯視結構示意圖。
本創作將可由以下的實施例說明而得到充分瞭解,使得熟習本技藝之人士可以據以完成之,然本創作之實施並非可由下列實施案例而被限制其實施型態;本創作之圖式並不包含對大小、尺寸與比例尺的限定,本創作實際實施時其大小、尺寸與比例尺並非可經由本創作之圖式而被限制。
本文中用語“較佳”是非排他性的,應理解成“較佳為但不限於”,任何說明書或請求項中所描述或者記載的任何步驟可按任何順序執行,而不限於請求項中所述的順序,本創作的範圍應僅由所附請求項及其均等方案確定,不應由實施方式示例的實施例確定;本文中用語“包含”及其變化出現在說明書和請求項中時,是一個開放式的用語,不具有限制性含義,並不排除其他特徵或步驟。
本所創作實施例內文所描述之遮光片,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遮光板、遮光膜、遮光層、遮光薄膜;本所創作所描述之導光膜,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導光板、導光片、導光層、導光薄膜;本所創作所 描述之反射片,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亦稱為反射板、反射膜、反射層、反射薄膜。
請一併參閱本創作第2a圖與第2b圖,第2a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2b圖揭示本創作具有導電層之薄膜片之示意圖,第2c圖揭示本創作具有導電層之薄膜片之示意圖;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背光模組200、以及設置在背光模組200上方的輸入模組300,背光模組200朝向輸入模組300方向的表面為出光面S,相對於出光面S方向的最底層外側表面為底面B。
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等元件,以及包含用於對輸入模組提供照明光源的出光面S與底面B,以導光膜102的位置為基準,在導光膜102上可定義出與出光面S同側的第一側以及與底面B同側的第二側,導光膜102上具有位於第一側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021,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1021並位於第二側方向上的第二表面1022,即第一表面1021是導光膜102上面向出光面S與第一側方向的表面,第二表面1022是導光膜102上相對於第一表面並面向底面B與第二側方向的表面,反射片103是設置在導光膜102的第二表面1022上,也就是第二側方向上。
薄膜片106是設置在導光膜102的第一側方向上,薄膜片106上具有兩個主要表面,其一為朝向出光面S與輸入模組的上表面1061,另一為朝向底面B與導光膜102的下表面1062,在下表面1062之部分表面上,形成有一層導電層110,並有多個發光單元108設置在導電層110上,發光單元 108較佳為發光二極體(LED),係透過表面黏著技術(SMT)設置在導電層110上,並與導電層110電性連接。
薄膜片106是一片由不透光、透光或是半透光材料,例如:聚酯(PET)薄膜、聚乙烯(PE)薄膜、Mylar聚酯膜、Melinex聚酯膜、Teijin聚酯膜、Tetoron聚酯薄膜、Mylar透光膜、Mylar不透光膜、透光膜、不透光膜、黑白膜以及玻璃其中之一所製成的薄膜基板,再透過印刷或是噴漆方式,在薄膜片106的上表面1061或者下表面1062上形成遮光層或是反光層,使得薄膜片106具有遮光及反光之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選擇以Mylar不透光薄膜做為薄膜片106,薄膜片106主要是做為背光模組中的遮光片,或者是利用背光模組200中的遮光片做為薄膜片106,因此在做為遮光片的薄膜片106的膜體上,預先以沖切方式開設多個開口1063,供光線穿透形成透光區域1064,沒有開口的膜體部分形成不透光區域1065,假設當輸入模組為鍵盤時,背光模組200做為鍵盤模組的背光源,因此從下表面1062俯瞰薄膜片106,會發現做為透光區域1064的多個開口1063,將依照預定設計而排列出特定圖案,例如:QWERT鍵盤排列之特定圖案,如第2b圖所揭示。
值得注意的是,薄膜片106上的開口1063,可以進一步開設在薄膜片106的周邊區域靠近邊緣的位置,導電層110與發光單元108分別對應佈線與配置到周邊區域,如第2c圖所揭示,則可以使薄型鍵盤周邊也能產生發光效果,有如時下最流行的電競(gaming)鍵盤。
導電層110是透過例如:印刷(printing)、蒸鍍(evaporating deposition)、濺鍍(sputtering deposition)、物理氣相沉積(PVD)、化學氣相沉積(CVD)、捲對捲製程(roll-to-roll)、噴霧法(aerosol spraying)、溶膠凝膠法(sol-gel)、浸塗法(dip coating)、旋塗法(spin coating)、噴墨(ink jet)或者紫外光固化(UV curing)等方式,將一層導電物質,例如:金、銀(漆、漿、膠)、銅(漿、膠、箔)、碳漿、鋁漿、ITO導電油墨等,形成在薄膜片106之部分表面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導電層110將電連接到電力輸入端112,並接收電力輸入端112所提供之電力,再傳導給發光單元108,以驅動發光單元108產生照明光源。
設置在薄膜片106上的發光單元108,最終經組裝對準放入至導光膜102上的透孔1023中,導光膜102的膜體上已經預先以沖切方式,開設多個透孔1023,以供容納發光單元108,多個發光單元108從導光膜102的側面對導光膜102提供入射光,入射光經導光膜102之引導、擴散與混光,再經過反射片103的反射後,最終從出光面S出光而形成面光源,為輸入模組提供照明。
第3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二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二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包含背光模組200、以及設置在背光模組200上方的輸入模組(圖中未示出);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等元件,但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在薄膜片106上形成導電層110後,為避免導電層110影響到薄膜片106的遮光或者反光效果,因此在薄膜片106的導電層110上,會再選擇性的形成一層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
第4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三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三實施例包含第二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包含背光模組200、以及設置在背光模組200上方的輸入模組(圖中未示出);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膜102、遮光片104、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等元件,以及包含用於對輸入模組提供照明光源的出光面S與底面B,以導光膜102的位置為基準,在導光膜102上可定義出與出光面S同側的第一側以及與底面B同側的第二側,導光膜102上具有位於第一側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021,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1021並位於第二側方向上的第二表面1022,遮光片104是設置在朝向導光膜102上第一側的方向上,也就是朝向出光面S的方向上。
薄膜片106設置在導光膜102的第二側方向上,在本實施例中是設置在靠近第二表1022處、或第二表面1022上,薄膜片106具有兩個主要表面,其一為朝向出光面S與導光膜102的上表面1061,另一為朝向底面B的下表面1062,在上表面1061之部分表面上,形成有一層導電層110,並有多個發光單元108設置在導電層110上,發光單元108較佳為發光二極體(LED),係透過表面黏著技術(SMT)設置在導電層110上,並與導電層110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薄膜片106主要是做為背光模組中的反射片,或者是利用背光模組200中的反射片做為薄膜片106,設置在薄膜片106上的發光單元108,最終經組裝對準放入至導光膜102上的透孔1023中,導光膜102的膜體上已經預先以沖切方式,開設多個透孔1023,以供容納發光單元108,多個發光單元108從導光膜102的側面對導光膜102提供入射光, 入射光經導光膜102之引導、擴散與混光,再經過做為反射片的薄膜片106的反射後,最終從出光面S出光而形成面光源,為其它外部機構提供照明。本第八實施例包含第一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
第5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四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四實施例包含第三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背光模組200、以及設置在背光模組200上方的輸入模組300;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膜102、遮光片104、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等元件,但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在薄膜片106上形成導電層110後,為避免導電層110影響到遮光片104的遮光或者反光效果,因此在遮光片104上對應於導電層110的位置上,會再選擇性的形成一層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
值得注意的是,遮光片104上所塗佈的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是屬於選擇性的,其位置可以不對應於導電層110的位置,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可以是依設計需求而塗佈,或者遮光片104也可以不塗佈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或者塗佈黑色遮光層114與白色反光層116其中之一。
第6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輸入單元109可以是剪刀腳式按鍵結構1091或者彈片式按鍵結構1092,薄膜片106上朝向出光面S的表面為上表面1061,朝向底面B的表面為下表面1062。
在本實施例中,係利用輸入模組300中的導電薄膜(第一導電 薄膜)做為薄膜片106,或者薄膜片106是輸入模組300中的導電薄膜,導電薄膜是由軟性薄膜基板與形成在此基板上的一層電路層所構成,做為輸入單元109的導電線路,在習用技術中,做為輸入單元109之導電線路的電路層,較佳是製做在上表面1061上,下表面1062上則留白未形成其它結構,但在本實施例中,則進一步利用空白的下表面1062,將做為對發光單元108傳導電力的電導線之導電層110,形成在下表面1062之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假設發光輸入裝置100較佳可區分為兩個模組,即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背光模組2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發光單元108等,輸入模組300包含薄膜片106、輸入單元109,導電層110是形成在薄膜片106的下表面1062之上,故依此假設,相對於習用背光模組,本創作背光模組200中未配置遮光片也不須要使用遮光片,因為輸入模組300中的導電薄膜即薄膜片106,已經具有遮光的效果,因此相對於習用背光模組,本實施例背光模組200之結構更為簡化。
第7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六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六實施例包含第五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薄膜片106、導電薄膜(第一導電薄膜)107、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在本實施例中,係利用背光模組200中的反射片做為薄膜片106,或者薄膜片106是背光模組200中的反射片。
薄膜片106具有兩個主要表面,其一為朝向出光面S與導光膜102的上表面1061,另一為朝向底面B的下表面1062,在上表面1061之部分表面上,形成有一層導電層110,並有多個發光單元108設置在導電層110 上,發光單元108較佳為發光二極體(LED),係透過表面黏著技術(SMT)設置在導電層110上,並與導電層110電性連接。
第8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七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七實施例包含第六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薄膜片106、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但在本實施例中,輸入模組300係包含兩片導電薄膜,分別是薄膜片106(第一導電薄膜)與第二導電薄膜123,薄膜片106與第二導電薄膜123之間以絕緣層122做絕緣隔離,導電層110形成在薄膜片106朝向底面B與導光膜102的下表面1062上。
在本實施例中,係利用輸入模組300中的第一導電薄膜做為薄膜片106,或者薄膜片106是輸入模組300中的第一導電薄膜,為避免導電層110影響到薄膜片106的遮光或者反光效果,因此在薄膜片106上對應於導電層110的位置上,會再選擇性的形成一層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
第9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八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八實施例包含第七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薄膜片106、第二導電薄膜123、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但本實施例中,由於本創作已將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合併為同一個單元,為了對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提供更好的支撐力,選擇性的在導光膜102的第一表面1021上,薄膜片106的下方,設置框架118,透過框架118強化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的整體結構強度。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在薄膜片106的導電層110上,只有選擇性的形成白色反光層116,黑色遮光層114則是選擇性的形成在第二導電薄膜123上。
第10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九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九實施例包含第八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第一導電薄膜121、薄膜片106(第二導電薄膜)、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在本實施例中,導電層110是形成在薄膜片106上,第一導電薄膜121的膜體上,預先以沖切方式開設多個薄膜開口1211,供發光單元108穿過,使發光單元108可以組裝入導光膜102上的透孔1023。在薄膜片106的上表面1061上選擇性的形成有一層黑色遮光層114。
第11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十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十實施例包含第九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反射片103、第一導電薄膜121、薄膜片106(第二導電薄膜)、發光單元108與輸入單元109等元件,但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對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提供更好的支撐力,選擇性的在導光膜102的第一表面1021上,第一導電薄膜121的下方,設置框架118,透過框架118強化背光模組200與輸入模組300的整體結構強度。
第12圖揭示本創作發光輸入裝置第十一實施例之側視結構示意圖;第十一實施例包含第十實施例所描述之所有特徵,發光輸入裝置100包含導光膜102、薄膜片106、第一導電薄膜121、第二導電薄膜123、絕緣層122、發光單元108等元件,在本實施例中,薄膜片106主要是做為背光 模組200中的反射片,或者是利用背光模組200中的反射片做為薄膜片106,導電層110形成在薄膜片106的上表面1061上,設置在上表面1061導電層110上的發光單元108,最終經組裝對準放入至導光膜102上的透孔1023中,在第一導電薄膜121上選擇性的形成有一層黑色遮光層114或者白色反光層116,分別做為遮光或者反光用途,第二導電薄膜123上也選擇性的形成有一層黑色遮光層114。
第13a圖揭示本創作導光膜之俯視結構示意圖;第13b圖揭示習用導光膜之俯視結構示意圖;由於本創作允許發光單元配置在背光模組中的任意位置上,包含配置在靠近背光模組周邊區域,因此習用技術中原本形成在導光膜上的反光層其面積可以大幅減少。
在習用技術中,由於發光單元通常被集中在背光模組的中央位置,因此會在靠近導光膜邊緣處配置大面積的反光層,以設法補償背光模組在邊緣處不足的亮度;第13a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中所設置的本創作導光膜400,其包含膜體410與反光塗層420,第13b圖揭示本創作背光模組中所設置的習用導光膜500,其包含膜體510與反光塗層520,比對第13a圖反光塗層420與與第13b圖反光塗層520,很明顯本創作反光塗層420相對習用反光塗層520具有更小的總反光面積。
茲進一步提供更多本創作實施例如次:
實施例1:一種發光輸入裝置,包含:一導光膜,其包含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一薄膜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一導電層,其形成於該薄膜片之一部分表面上並傳導一電力;以及複 數發光單元,其配置於該導電層上並與該導電層電連接,每一個發光單元接收該導電層所提供之該電力以發出一光源,該光源經構型以入射該導光膜。
實施例2:如實施例1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以及一反射片,其設置於相對於該遮光片之另一側;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以及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電路層電性連接。
實施例3:如實施例2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該薄膜片為該遮光片並設置於該第一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反射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二表面;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實施例4:如實施例2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該導電層上還形成有一遮光層以及一反射層其中之一;以及在該薄膜片上,相對於形成有該導電層表面的另一相對表面上,且對應於該導電層位置處,形成有一遮 光層以及一反射層其中之一。
實施例5:如實施例2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並設置於該第二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遮光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側;以及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實施例6:如實施例2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該輸入單元係為一剪刀腳式按鍵結構以及一彈片式按鍵結構其中之一。
實施例7:如實施例1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以及一反射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一第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一電路層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二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二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二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二電路層電性連接。
實施例8:如實施例7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 該第一導電薄膜以及該第二導電薄膜其中之一,並包含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以同時作為遮光片,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實施例9:如實施例7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實施例10:如實施例7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該第一導電薄膜與該第二導電薄膜之間設置有複數絕緣層。
因此小結而言,本創作主要是針對背光模組提出一種創新結構,在遮光薄膜、或者反射片的任何一個表面上,以金屬材質或者導電材質,佈置一層導電線路,再將發光二極體(LED)設置於這層線路上,就可以直接在背光模組中,省略光源模組的使用,或者是直接取代習用光源模組,可減少背光模組層數、厚度以及製造成本,其優點如下:
(1)有效減少背光模組的層數、厚度及重量。
(2)使整體輸入裝置更輕薄,成本更少。
(3)提升LED擺件設計彈性,可大幅提升整體光學效率。
(4)有機會使用較少數量的LED,可以減少成本及耗電量。
(5)本創作之不僅結構簡化且製程簡單與價格便宜。
(6)相對於習用FPC需要較長的製作時間,本創作可以縮短樣品製作的前置作業時間(lead time),且成本低。
(7)習用LED的設置受制於FPC的尺寸,LED的配置位置被侷限在FPC的小範圍內,但本創作可以在背光模組的任意位置上,彈性配置LED,大幅提高背光模組發光的均勻性與光學效率。
(8)習用背光模組結構上LED位置限制多,不易得到理想的光學設計結果,但本創作因為可以彈性配置LED之位置,可以獲得極佳的光學設計結果。
本創作可以應用到各種須要應用背光模組來發光的裝置,尤其是包含有背光模組的各種行動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平板電話、鍵盤保護蓋、觸控保護蓋、鍵盤背蓋、觸控背蓋以及背光鍵盤等。
S‧‧‧出光面
B‧‧‧底面
100‧‧‧發光輸入裝置
200‧‧‧背光模組
300‧‧‧輸入模組
102‧‧‧導光膜
1021‧‧‧第一表面
1022‧‧‧第二表面
1023‧‧‧透孔
103‧‧‧反射片
106‧‧‧薄膜片
1061‧‧‧上表面
1062‧‧‧下表面
108‧‧‧發光單元
110‧‧‧導電層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輸入裝置,包含:一導光膜,其包含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一薄膜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一導電層,其形成於該薄膜片之一部分表面上並傳導一電力;以及複數發光單元,其配置於該導電層上並與該導電層電連接,每一個發光單元接收該導電層所提供之該電力以發出一光源,該光源經構型以入射該導光膜。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以及一反射片,其設置於相對於該遮光片之另一側;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以及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電路層電性連接。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該遮光片並設置於該第一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 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反射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二表面;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4.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導電層上還形成有一遮光層以及一反射層其中之一;以及在該薄膜片上,相對於形成有該導電層表面的另一相對表面上,且對應於該導電層位置處,形成有一遮光層以及一反射層其中之一。
  5.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並設置於該第二側,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該遮光片,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側;以及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6.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輸入單元係為一剪刀腳式按鍵結構以及一彈片式按鍵結構其中之一。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一背光模組,其包含:該導光膜,其包含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並具有朝向該第一側之一第一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並朝向該第二側的一第二表面以及做為容置該等發光單元的複數透孔;以及一反射片,其設置於該第一側以及該第二側其中之一;以及一輸入模組,其包含:一輸入單元,其用於接受一使用者的一輸入;一第一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一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一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一電路層電性連接;以及一第二導電薄膜,其包含一第二軟性薄膜基板以及形成於該軟性薄膜基板上的一第二電路層,該輸入單元與該第二電路層電性連接。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該第一導電薄膜以及該第二導電薄膜其中之一,並包含做為透光區域的複數開口以及做為不透光區域的一膜體,以同時作為遮光片,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9.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薄膜片為該反射片,該發光輸入裝置還包含以下元件其中之一:該薄膜片,其具有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該導電層係設置在該膜體的該上表面與該下表面其中之一上,以做為傳導電力的電導線;一框架,其設置於該導光膜之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電力輸入端,其設置於該薄膜片上並與該導電層電性連接,以對該導電層提供該電力。
  10.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發光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導電薄膜與該第二導電薄膜之間設置有複數絕緣層。
TW104212236U 2015-07-30 2015-07-30 發光輸入裝置 TWM528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2236U TWM528464U (zh) 2015-07-30 2015-07-30 發光輸入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2236U TWM528464U (zh) 2015-07-30 2015-07-30 發光輸入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8464U true TWM528464U (zh) 2016-09-11

Family

ID=57444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2236U TWM528464U (zh) 2015-07-30 2015-07-30 發光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8464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851B (zh) * 2016-09-13 2018-05-2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直下式發光鍵盤
CN109300726A (zh) * 2017-07-25 2019-02-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键盘
TWI674609B (zh) * 2018-05-29 2019-10-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背光模組及薄型發光鍵盤
TWI685009B (zh) * 2018-05-31 2020-0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燈板、其製作方法、及應用其之發光鍵盤
TWI685010B (zh) * 2018-05-31 2020-0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燈板
TWI728917B (zh) * 2020-09-17 2021-05-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鍵盤模組
US11144131B1 (en) 2020-07-13 2021-10-12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lluminated module and keyboard thereof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4851B (zh) * 2016-09-13 2018-05-2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直下式發光鍵盤
CN109300726A (zh) * 2017-07-25 2019-02-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键盘
CN109300726B (zh) * 2017-07-25 2020-10-16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键盘
TWI674609B (zh) * 2018-05-29 2019-10-11 茂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背光模組及薄型發光鍵盤
TWI685009B (zh) * 2018-05-31 2020-0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燈板、其製作方法、及應用其之發光鍵盤
TWI685010B (zh) * 2018-05-31 2020-0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燈板
US11144131B1 (en) 2020-07-13 2021-10-12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lluminated module and keyboard thereof
TWI728917B (zh) * 2020-09-17 2021-05-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鍵盤模組
US11644905B2 (en) 2020-09-17 2023-05-09 Asustek Computer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keyboard module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28464U (zh) 發光輸入裝置
JP4728067B2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CN212209306U (zh) 按键背光光源装置及背光键盘
CN110335775B (zh) 发光键盘及背光模块
JP4959164B2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シート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パネルスイッチ
US8188397B2 (en) Sheet switch module
JP4926762B2 (ja) 発光シートモジュール
US20140151211A1 (en) Luminous keyboard
US8888305B2 (en) Illuminated keyboard
US10381176B2 (en) Keyboard backlighting with deposited light-generating sources
US20150022995A1 (en) Keyboard backlighting with deposited light-generating sources
KR200424232Y1 (ko) 도광판을 이용한 휴대폰 키패드 발광 조립체
US11764008B2 (en) Circuit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emitting ke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2585212U (zh) 发光键盘
TWI576880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鍵盤
TW201506689A (zh) 發光鍵盤
US10056206B2 (en) Backlit keyboard using two thin-film circuit boards
US2007024204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keyboard module thereof
CN213691839U (zh)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背光键盘
US20130100637A1 (en) Press-key panel
JPWO2008072666A1 (ja) 照光式入力装置
JP726998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装置
TWM435661U (en) Luminous keyboard
TWI599744B (zh) 導光結構及其背光模組
CN219756182U (zh) 一种超薄led面板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