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6141U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 Google Patents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26141U TWM526141U TW104218206U TW104218206U TWM526141U TW M526141 U TWM526141 U TW M526141U TW 104218206 U TW104218206 U TW 104218206U TW 104218206 U TW104218206 U TW 104218206U TW M526141 U TWM526141 U TW M52614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ercise
- intensity
- user
- heart rate
- management system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相關於一種運動鍛練的管理系統、設備及方法,尤其是一種以健康規劃為目標的運動管理系統、設備及方法。
健康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醫療、運動、和健康的生活型態。台灣民眾平均壽命79歲(2012年),健康餘命69歲(2012年),表示有十年需要龐大的醫療照顧支出,也是未來健保支持不下去的危機。台灣醫療體系只對用藥給付,對於如何以有效、系統化的運動方案來促進健康則是採完全消極的態度。因此,導致醫生不停的開藥,讓民眾變成依賴慢性處方簽的病人,造成「死不了人,但活得不健康」的窘境,這似乎不是正確的方向。
目前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仍不知道如何有效運動來降三高、代謝及抗老化,也不知道如何注意健康的生活管理。而在歐美日醫學學會,早已推行個人化運動方案來治療上述健檢紅字,但還沒有落實到台灣來。
每個人的休息心率(心跳)(HR,Heart Rate)不同,根據醫學專家提供的數據,人類一生平均心臟跳動總次數約為10的8次方,這表示一個
成人的休息心率越快,壽命可能越短。而有效運動可以減慢休息心跳。
每個人休息心率和最大心率皆不同,這會影響到他運動時的運動強度。身體好的人運動若要達到高強度,心率每分鐘可能要跳到150下,但是身體差的人可能只要每分鐘130下就可以到高強度運動,因此,不可用心率絕對值來導引運動。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調查的台灣運動地圖,指出7成6國人運動不足。運動量不足是指每週未達1.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2.每次活動至少持續30分鐘;及3.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由此可知,國人雖有運動的意識,但卻缺乏『週運動量及強度』的概念,以及良好管理有效運動的系統及方法。
近來路跑風氣盛行,有不少人開始挑戰三鐵與馬拉松,卻不知道此等極限運動在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下,其實對身體有害。特別應該要注意運動強度驟增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並且應該要將運動平均分散,不能只有假日才做訓練。
運動自覺強度,指將費力程度數值化,並且作為運動強度指標的方法。任何運動都可以使用運動自覺強度來衡量運動強度是否適中,許多職業運動員更以運動自覺強度替代心率計算。在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官網上,也推薦使用伯格量表作為衡量運動強度的方法。
運動自覺量表有兩種計算方法,較通用於體育界的量表為伯格量表,其為瑞典生理學家Gunnar Borg所創作的量表;伯格量表的計算方法從6級開始,6級約莫等於每分鐘心率60下,7級約莫等於每分鐘70下,以此類推至20級。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Medicine)曾提出有效運動的五個元素(稱為MrFit):modality(運動模式)、rate of progression(運動進展速率)、frequency運動頻率、intensity(運動強度)、time(運動持續時間)。MrFit的設計目的可從三方面去考慮:一、有效提昇體適能;二、降低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促進健康;三、確保運動時的安全性。
例如,權威機構美國心臟科學會(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於2015年提出的「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s」,其建議就包括該元素: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目標,每週不少於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運動五天,以及兩次的中、高強度肌力阻力訓練(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若要更進一步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則要每週不少於12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
依據每個人的個別興趣、健康需求及臨床狀況,運動教練會視其對象特定的需求及狀況,給予個人化的運動建議。然而,其給予建議的專業性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經驗,而且也沒有適當的方法及工具可以監督管理其對象,並促進其對象的健康。
在各種運動元素之中,心率強度(intensity)占有極為關鍵的地位。心率強度在心率儲備(HRR,Heart rate reserve)系統是將「休息心率到最大心率」切割成一百等份的心率強度百分比。人體心臟一天需要至少幾
分鐘在高強度,每天坐著心率一直維持在低強度對心肺功能並不好,就像車子引擎,長期在一般道路慢跑對引擎不好,偶爾要開到高速公路,引擎才更強壯。因此,心率強度是改善心血管、代謝能力、肌耐力最重要的指標。
現在有部分運動精英為求運動表現而使用可以量測心率,記錄運動時之步數、路徑、距離、速度、時間、卡路里的穿戴式裝置,並將資料上傳到雲端伺服器做長期趨勢的分析。但此產品只能做被動的紀錄,無法在運動前針對特定健康目標(如減重、降血壓等)做評估,並衡量使用者運動前生理數據及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血壓、是否疲倦等),以給予適當的運動量、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頻率、運動模式建議,也無法在運動後分析運動數據,待下次運動時再給予運動建議。只能由使者自主管理運動。然而,自主管理運動時會有運動不足或是過量並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
也有部分人使用模仿影片動作的方式來做運動,但其實同一動作對不同人來說運動強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疾病或是慢性病的人有不同的運動時須注意事項(例如高血壓者應盡量避免憋氣)。因此,一昧的模仿有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台灣專利案201328660公開了一種即時運動指導系統,在該即時運動指導系統的基礎上,可將整個運動過程再分為4個基本組成部分:衝刺(無氧或加速)、有氧耐力(平衡之有氧耐力)、補償(補償氧債)及動態恢復。此即時運動指導系統讓使用者能夠瞭解其當前生理狀態及體適能狀況之改
變,且接著該使用者可進一步決定接著將採取哪一動作(衝刺、有氧耐力及動態恢復)。該系統即刻且連續地提供鑒於運動情形及環境狀況評估使用者在運動期間之當前生理狀態的資訊。
台灣專利案201521832則公開了一種引導式間歇有氧運動系統及方法,以提供一種導引使用者進行間歇性中或高強度區間有氧運動的系統及方法。
然而,台灣專利案201328660或台灣專利案201521832皆未訂定量身個人化運動方案,並藉由健康目標課程,設定智慧管理目標運動持續時間、運動量、運動模式、及運動強度,導引形成每次最佳化運動方案,從而提升運動方案之效能。
職是之故,申請人鑑於習知技術中所產生之缺失,經過悉心試驗與研究,並一本鍥而不捨之精神,終構思出本案,能夠克服上述缺點,以下為本案之簡要說明。
請參閱第1圖,本創作可針對使用者的特定健康目標(如減重、降血壓等),使用者運動前的生理資料和健康資料(年齡、性別、BMI、血壓、病史、家族病史、抽煙習慣、是否疲倦等)及運動習慣至少之一,規劃一特定期間(例如一週、雙週、一月、一季......等)的運動方案(或訓練計畫),給予適當的運動量、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頻率、運動模式建議(如步驟S101),在運動時偵測及記錄相關運動數據(如步驟S102),並在運動後分析運動數據,待下次運動時再給予運動建議與導引,或督促、提醒使用者努力完成運動方案(或訓練計畫)(如步驟S103)。換句話說,本創作可依使用者健康需
求,為使用者量身訂做個人化的運動方案(或訓練計畫),並主動管理使用者的運動行為,以幫助使用者以更有效率及安全的方式達到健康目標。
根據本創作的第一構想,提供一種運動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被配置以偵測一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一運動量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一接收單元,被配置以接收該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以及一控制單元,被配置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產生在一特定期間內的一訓練計畫,並管理該使用者的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達成該訓練計畫。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構想,提供一種運動管理方法,包括:(a)提供一接收單元以接收一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b)提供一控制單元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產生一訓練計畫;(c)提供一感測單元以偵測該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一運動量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d)管理該使用者的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俾該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構想,提供一種運動管理方法,包括:(a)產生一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b)因應該健康目標產生在一特定期間內之一訓練計畫;以及(c)管理該使用者在該特定期間內的一運動行為,俾該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構想,提供一種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偵測一使用者的一時間間隔之內的運動強度;一接收單元,接收該使用者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一鍛練方案(Exercise Solution,ES);以及一控制單元,依據該使用者的該第一鍛練方案,以及該
運動強度、使用者本體感覺、使用者睡眠品質、使用者精神生理狀況、使用者休息心率的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一第二時間間隔之內的第二鍛練方案。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構想,提供一種運動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偵測一使用者於一時間間隔中的一運動強度;一接收單元,接收該使用者的第一時間間隔中之一第一運動強度目標區間;與一控制單元,依據該第一運動強度目標區間,以及該運動強度、本體感覺、睡眠品質、精神生理狀況、休息心率的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一第二運動強度目標區間,俾該使用者據以決定其一第二時間間隔中之一運動行為,其中該運動強度包含: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呼吸頻率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根據本創作的另一構想,提供一種管理鍛練方案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偵測一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b)接收在一上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一鍛練方案;以及(c)依據該使用者的該運動強度和該第一鍛練方案來產生在一下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二鍛練方案。
S101-S103‧‧‧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
200‧‧‧使用者
201‧‧‧生理資料
202‧‧‧健康目標
203‧‧‧健康資料
204‧‧‧接收單元
205‧‧‧控制單元
206‧‧‧導引單元
207‧‧‧感測單元
600‧‧‧利用裝置提示運動方案的管理系統
601‧‧‧運動管理APP
602‧‧‧使用者提供之參數
603‧‧‧使用者的心跳
604‧‧‧雲端伺服器
605‧‧‧比較器
700-704‧‧‧運動管理之方塊
S801-S803‧‧‧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
12a-12g‧‧‧運動方案健康促進物聯網
第1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第2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之方塊圖;第3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
第4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初始運動強度等級的示意圖;第5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方程式的示意圖;第6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方案的管理系統;第7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之方塊圖;第8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第9圖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方案建議之更新;第10圖係參與本創作之運動管理課程之學員的運動強度記錄表;第11圖係參與本創作之運動管理課程之學員的運動強度呈現階梯式提升的示意圖;第12圖係根據本創作之運動方案健康促進物聯網之循環圖;
本創作利用穿戴式裝置或雲端系統規劃,依據使用者生理資料、身體狀況、家族病史、病史、健康目標、運動習慣等至少一種,產生包含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運動量、運動頻率、運動模式等至少一參數的訓練計畫。本創作可以導引使用者少量多餐、強度循序漸增地運動,安全又有效率達到健康目標。
此外,本創作可比對該次運動時實際的運動強度和系統建議之運動強度,以及該使用者運動完後的本體感覺、生理精神狀況等,分析出使用者是否適應於該建議之運動強度,再給予下一次的運動強度建議。
本案將可由以下的實施例說明而得到充分瞭解,使得熟習本技藝之人士可以據以完成之,然本案之實施並非可由下列實施案例而被限
制其實施型態。其中相同的標號始終代表相同的組件。
請參閱第2圖,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將使用者200所提供的下列資料:生理資料201、健康目標202及健康資料203,經由接收單元204上傳至控制單元205,控制單元205將依上述資料規劃使用者的訓練計畫,並經由導引單元206以導引使用者完成該訓練計畫以達到健康目標,其中感測單元207可在使用者運動時偵測及記錄相關運動數據以提供給控制單元205來管理及分析使用者的運動狀態,且接收單元204亦可接收使用者於某次運動後所提供的運動強度等數據(例如: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供控制單元205來管理及分析使用者的運動狀態。請參閱第3圖,簡而言之,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包含下列四步驟:步驟S301:提供接收單元以接收使用者的健康目標;步驟S302:提供控制單元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產生訓練計畫;步驟S303:提供感測單元以偵測使用者的運動強度、運動量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步驟S304:管理使用者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俾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在一開始運動之前,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尚未有使用者任何的運動紀錄,因此,使用者必須先完成3個事項:1.輸入生理資料;2.輸入健康資料;以及3.輸入健康目標。
關於上述第1及2項,使用者先將個人基本生理資料(例如:性別、BMI、年齡、體重、身高、體脂、血壓、腰圍、休息心率等)輸入或裝置自動輸入至電腦(或應用程式(APP)或智慧型手錶或其他接收裝置)(如第2
圖的接收單元204),並填寫健康資料以讓系統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狀態(病史、家族病史、抽菸、運動習慣等等),其中該健康資料部分參考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and Medicine,ACSM)所建議的身體活動自我評估問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PAR-Q)。
為了降低參與體力活動時的風險,ACSM建議所有準備開始體力活動計劃的人士,應先採用如身體活動自我評估問卷(PAR-Q)的評量工具,自行申報病歷及健康風險,以作為參與前的健康審查。其實,運動訓練前健康檢查之目的,就是識別所有知道與不知道自己存在著心血管風險的參與者,使他們有機會在開始運動訓練前接受進一步的醫學評估(medical evaluation),並從而決定他們能否參與運動或只可做甚麼程度的運動訓練。
接下來控制單元205依據使用者輸入的生理資料及健康資料產生一目標區間(target zone)。請參閱第4圖,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區分3種體適能等級(分為低、中、高三種體適能等級)及12種不同強度的目標區間。其中低、中、高3種體適能等級分別代表低風險(Low risk)、中風險(Mid risk)及高風險(High risk),再將其分為8種等級L1、L2、M1、M2、M3、M4、H1以及H2(其中L1、L2即Low risk;M1、M2、M3、M4即Mid risk;H1、H2即High risk),分別對應7種目標區間(target zone)。在生理資料輸入並填寫完健康資料後,上述資訊將上傳至雲端伺服器(如第2圖的控制單元205),雲端伺服器將根據使用者填寫的結果評估其體適能等級,並給予初始的目標區間(target zone)及運動持續時間(例如針對平常有運動習慣且無其他病史的使用者,系統評估的結果可能為:體適能等級為低風險、目標區間10及運
運動持續時間5分鐘),再透過穿戴裝置(或APP或其他顯示裝置或手持裝置)(如第2圖的導引單元206)以導引使用者初始的運動強度及運動量,且雲端伺服器依據使用者生理資料、健康資料、初始的運動強度及運動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經由穿戴裝置提供使用者訓練前的注意事項,以導引使用者達成該目標區間。其中,第2圖的接收單元204與導引單元206亦可為同一裝置,同時具有接收與導引(或顯示)的功能(例如APP或手機或其他手持裝置)。
一般而言,本創作所述及的實施例可由流動應用程式(APP)或電腦軟體(Software)所實現,或者藉由硬體,或藉由軟體及硬體之組合實現也可以是韌體實現。所述硬體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具有通訊能力的桌上型電腦、行動電話(手機)、具有無線通訊能力的個人數位助理(PDAs)、具有無線通訊能力的可攜式電腦、具有無線通訊能力的遊戲裝置、允許無線網際網路存取及瀏覽的網際網路設備,以及包含此等功能之組合的可攜式裝置或終端機。
其中,目標區間(target zone)可定義為運動時目標運動強度所座落的區間,運動強度單位可為卡路里/分鐘、卡路里/小時、卡路里/天、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瓦特(Watt)(或焦耳/秒、焦耳/分鐘、焦耳/小時、焦耳/天)、公里/分鐘、公里/小時、公里/天、英里/分鐘、英里/小時、英里/天、公尺/秒、公尺/分鐘、公尺/小時、公尺/天、英尺/秒、英尺/分鐘、英尺/小時、英尺/天、心率強度、心率、速度、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呼吸頻率及伯格量表....等等或其他可表示運動強度
的單位。
若運動強度以心率強度為例,在心率儲備率(Heart rate reserve,HRR)心跳強度計算系統中,假設目標心率強度為80%,則目標區間可定為70%-90%,當使用者的運動強度落在70%-90%之間,則控制單元205視為有達到目標。一般來說,高強度目標區間的心率強度介於60%-80%之間,中等強度目標區間的心率強度介於40%-60%之間。心率強度的算法如下(1)及(2)式:心率強度=[(當下心率-休息心率)/(最大心率-休息心率)]×100% (1)
最大心率=220-體適能年齡(2)
其中,心率強度≠心率絕對值≠速度,且心率值的偵測可透過心率帶或其他感測裝置以取得。
心率強度有各種不同算法,本創作之心率強度概括所有的心率強度算法。描述心跳強度的不同可轉換單位有%HRmax、%HR Reserve、%VO2max、%VO2 Reserve等。(參考文獻:“Relationship between%HRmax、%HRR、%VO2max、%VO2Reserve in elite cyclists.”;網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277600)
在另外其他算法(%HRmax)中,心率強度=(當下心率)/(最大心率)×100%(1)
最大心率=220-體適能年齡(2)
心率帶是一個發射器,心率帶上有兩個導電橡膠的電極用來偵測心電信號,信號通過心率帶內部的放大和濾波電路,由單片機讀取。每當
心電信號大於一個閥值時,單片機會推動一個工作頻段在5.3khz的信號產生器,發射出一個脈衝。記錄兩個脈衝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數個毫秒),經過運算就得到了心率。另外也有透過光學測量脈搏頻率,在多數情況下常被視為『心率』同等訊息。
由下表1的例子可知,因志明和春嬌的體適能年齡、休息心率、最大心率皆不同,即使當下心率皆為150,對志明而言的運動強度為82%,但對春嬌而言的運動強度則為74%。
因此,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可針對不同的使用者量身訂做合適運動強度的目標區間(即屬於自己的運動方程式),幫助使用者以更有效率及安全的方式運動。請參閱第5圖的運動方程式,系統對使用者在19分鐘的運動中,心率強度變化的建議,讓使用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始運動,由心率強度40%提升至60%,再提升至80%,之後再降回40%,其中目標運動強度為圖中最高的80%,目標區間則可訂為70%-90%。
雲端伺服器除了計算使用者初始的目標區間之外,亦依據使用者的健康目標及健康生理資料產生特定期間(例如一週、雙週、一月、一季......等等)內的一訓練計畫。在使用者輸入健康目標(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降體脂、瘦腰圍、減重、改善骨質疏鬆、改善不孕症、改善巴金氐症、抗憂鬱或改善身體健康指標等等)後,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的雲端伺服器
將根據不同的健康目標,規劃及管理特定期間內的以下訓練計畫:總運動量卡路里、日運動量卡路里、日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總中、高強度運動持續時間、日飲食卡路里、運動模式(有氧運動、間歇運動、肌力訓練(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RST)(例如肌力阻力訓練)或是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及運動頻率等任一項目,並提供使用者訓練的注意事項。使用者在運動的過程中,其運動強度及運動量(或運動持續時間)等運動數據可透過感測器(如第2圖的感測單元207)傳送給雲端伺服器(如第2圖的控制單元205),並經由雲端伺服器管理使用者的運動強度、運動量及運動模式。此外,經由電腦(或應用程式(APP)或智慧型手錶或其他接收裝置)(如第2圖的接收單元204)亦可接收使用者於某次運動後所提供的運動強度等數據(例如:伯格量表(Borg scale)或代謝當量(MET)或最大攝氧量(VO2max))供雲端伺服器來管理及分析使用者的運動狀態。此外,雲端伺服器亦可產生與健康目標(或運動強度或運動器材)相關的影音資訊,並透過穿戴裝置(或APP或其他顯示裝置或手持裝置)(如第2圖的導引單元206)以導引使用者執行訓練計畫。其中雲端伺服器依據該訓練計畫產生多組參數設定範圍,有關於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的參數可依以下單位設定該閥值或目標範圍: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MET、VO2max、分鐘及心率強度、小時及心率強度、天及心率強度、週及心率強度、分鐘及速度、小時及速度、天及速度、週及速度、分鐘及Borg scale(伯格量表)、小時及Borg scale、分鐘及MET、小時及MET、秒及VO2max、分鐘及VO2max、小時及VO2max、天及VO2max、Watt及秒、Watt及分鐘、Watt及小時、Watt及天、卡路里及心率強度、卡路里/分鐘、卡路里/
小時、卡路里/天、卡路里/週、秒、分鐘、小時、天、週、卡路里、公里、英里、公尺、英尺(或其他可表示運動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的參數)...等等。之後雲端伺服器便開始累計不同時間由接收裝置、穿戴裝置等傳入的數值並計算,若計算結果未達到閥值或目標範圍,將針對不足之時間、強度、運動量等,經由穿戴裝置(或APP或其他顯示裝置或手持裝置)(如第2圖的導引單元206)提醒使用者需要對不足的地方提高執行力道,或是對過高的地方降低執行力道,或是繼續保持訓練,以督促關懷使用者達到訓練計畫。
特定期間的運動量可以以下單位表示:卡路里/每天、卡路里/每週、焦耳/每天、焦耳/每週、公里/每天、公里/每週、英里/每天、英里/每週、公尺/每天、公尺/每週、英尺/每天、英尺/每週、心率(強度)×分鐘/每天(或是每天在某心率(強度)以上維持多少分鐘)、心率(強度)×小時/每天(或是每天在某心率(強度)以上維持多少小時)、心率(強度)×分鐘/每週(或是每週在某心率(強度)以上維持多少分鐘)、心率(強度)×小時/每週(或是每週在某心率(強度)以上維持多少小時)、VO2max×分鐘/每天、VO2max×小時/每天、VO2max×分鐘/每週、VO2max×小時/每週、Watt×秒、Watt×分鐘及Watt×小時...等等或其他可表示運動量的單位。
以下為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實際的例子。
例如,以降血壓為健康目標,會產生下列的建議及提醒:
●ACSM及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建議有氧間歇運練(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AIT)可為非藥物預防或治療高血壓。
●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例如快走、慢跑、健身車等。可搭配肌
力阻力訓練(RST),訓練大肌肉群尤其是下肢為主。
●建議週運動量:1000卡、建議週中、高強度運動時間:150分鐘。
●建議之初始AIT運動強度目標區間:10%~20%。
●建議之初始RST運動強度目標區間:10%~20%(可用蹲站、沙袋抬腿、坐站,約每週2-3次;每次執行後休息3天再執行RST)。
承上警語:
●高血壓患者可能潛在心血管疾病,因此運動中注意疼痛或不適,若不適請停止運動。
●服用乙型拮抗劑一類的降血壓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反應,因此運動方案建議不高於中度強度40-60%HRR,若使用高強度方案前請咨詢醫師。
●運動前收縮壓>200mmHg或舒張壓>115mmHg請勿運動。
●忌諱上半身重量訓練或憋氣行為,可能會血壓爆昇。
●針對一定年齡以上或體重過重以上使用者建議使用護膝。
例如,以降血脂為健康目標,會產生下列的建議及提醒:
●ACSM建議以有氧間歇運動(AIT)為主,輔以肌力阻力訓練(RST)交叉訓練。肌力阻力訓練(RST)訓練以大肌肉群尤其是下肢為主。
●建議之初始AIT運動強度目標區間:40%~60% HRR。
●建議之初始RST運動強度目標區間:25%~45% HRR(可用蹲站、沙袋抬腿、坐站,約每週2-3次;每次執行後休息3天再執行RST)
●建議週運動量:1500卡、建議週中、高強度運動時間:150分鐘。
承上警語:
●高血脂患者可能潛在心血管疾病,因此運動中注意疼痛或不適,若不適請停止運動。
●服用降血脂藥物可能引起肌炎,運動中若肌肉無力、異常疼痛請就醫。
●BMI<18者週運動量請咨詢醫護人員。
●針對一定年齡以上或體重過重以上使用者建議使用護膝。
除了有效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的管理,運動模式(Modality)及運動場所的選擇也很重要。關於運動模式的選擇,運動模式對健康目標十分重要,例如運動者欲追求心血管健康以改善高血壓時,醫師或訓練師會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並且著重「下肢體大肌肉群」的訓練,並建議使用都會區跑步機、健身車、有氧操場所、跑道等來運動;因為上肢體或過多的重量訓練(無氧運動)反而會造成運動者血壓突然上升,帶來健康風險。同理,如果是中高齡運動者想預防「少肌症」及「第二型糖尿病」,建議以訓練肌肉成長為健康目標,則運動模式必須著重肌耐力訓練,而非以有氧訓練為主。
關於運動場所的選擇,運動場所的方便性(convenience)及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常造成沒有時間的現代人無法有效健康運動,然而大街小巷除了專業健身房及戶外運動場外,其實有更多個人工作室、私人健身器材、有意願的健康運動分享者。因此,基於上述理由,個人健康目標、相關運動量需求、相關運動強度需求、相關運動時間需求、相關運動模式需求、運動場所需求、可運動時間、相對合理費用等等都應該在一平台媒合。
因此完整的健康運動管理,除了有效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應該包括運動模式的適當選擇及推薦,例如個人位置(如居所,工作場所,外出地點)及附近可提供「健康目標」運動模式需求的設備(如都會區跑步機,健身車,有氧操場所,跑道等)及可能的訓練師。
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亦可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及衛星定位完成以下程序:
a. 使用者輸入個人生理數據、健康資料、健康目標及方便運動時間(或計畫運動時間)。(如第2圖的接收單元204來接收)
b. 經由物聯網將數據上傳至雲端伺服器,雲端伺服器先演算得到最佳化運動模式、運動持續時間、運動量及運動強度,並傳送至個人手持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如第2圖的導引單元206提供訊息給使用者),再透過個人手持裝置搜尋該地點附近符合以上條件的運動場所或訓練師並完成媒合。
c.經由個人手持裝置輔助記錄(例如智慧型手機的APP)以準確完成運動過程並經由物聯網將相關運動數據上傳至雲端伺服器以累計健康運動量、運動強度及運動持續時間,並且提供下次運動建議給使用者。
d.個人使用手持裝置經由物聯網上社群網站分享運動過程及結果以增強運動動機。其中,第2圖的接收單元204與導引單元206亦可為同一裝置,同時具有接收與導引(或顯示)的功能(例如APP或手機或其他手持裝置)。
如系統可推薦一位欲改善高血壓的使用者,至其住家附近的健
身房進行偏重下肢大肌肉群訓練。
本創作的運動管理系統根據上一次運動後產生之實際強度(強度單位可為心率、心率強度、速度、最大攝氧量、伯格量表、代謝當量、呼吸頻率......等等),與上一次建議之鍛練方案做比較,計算其遵循度、恢復能力,與使用者在運動後對此次運動的本體感覺如何,和下次運動前使用者當下的精神生理狀況(包含休息心率、睡眠品質、身體疲倦度、精神生理狀況)等,產生建議之下一次鍛練方案。
前述之本體感覺為本創作之創作,類似疼痛指數,由使用者運動後之自身感覺來為整體運動評分,可分為輕鬆、有點喘、很喘。若是輕鬆,代表使用者的運動能力高於該運動所要求之能力,系統建議之第二鍛練方案之運動強度可能增強;若是有點喘,代表使用者的運動能力約莫等同於該運動所要求之能力,系統建議之第二鍛練方案之運動強度可能不變;反之,若是很喘,系統建議之第二鍛練方案之運動強度可能下降。
請參閱第6圖,其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方案(Exercise Solution,ES)的管理系統600,包括運動管理流動應用程式(APP)601、使用者提供之參數602、某一使用者的心率603、雲端伺服器604和比較器605。在某些情況下,管理系統600亦可以被整合成一套設備,而不限於分散式的系統。
運動管理APP 601接收來自上述使用者的第一鍛練方案(ES1)以及運動記錄(Exercise Record,ER)(包含:上一次運動時的心率603,以及使用者提供之參數602(比如上一次運動後的本體感覺))。隨後,運動管
理APP 601將上述資料透過無線網路或其他的媒介上傳至雲端伺服器604。在下一次運動前,該使用者提供之參數602如休息心率、前一晚睡眠品質、疲倦度、精神生裡狀況等,傳到運動管理APP601再上傳到ER,雲端伺服器604之中的比較器605將根據上一次鍛練方案(ES1)以及ER所接收的所有資訊而進一步規劃上述使用者下一次鍛練方案(ES2)。運動管理APP 601可即時獲取下一次鍛練方案(ES2)的資訊,並透過一裝置導引上述使用者的運動行為,從而調整其運動量、運動強度及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之一。在某些情況下,運動管理APP601亦可執行該裝置的導引工作;然而該裝置與運動管理APP601亦可互不隸屬。然而,在某些範例之中,除以軟體之外,元件601可以利用硬體的方式實施,比如穿戴式裝置、電腦、運動設施健身器材、跑步機、滑步機、飛輪等等。
在其他的範例中,只要運動管理APP 601收到上述使用者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及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之一,即使比較器605並未為上述使用者規劃運動方案的情況下,管理系統600仍能累計週運動量、強度及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之一,並進行管理。
請參閱第7圖,其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而進行之每週運動管理之方塊圖。在方塊700之中,一使用者輸入一健康目標,比如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降體脂、瘦腰圍、減重、改善不孕症、改善巴金氏症、改善骨質疏鬆、抗憂鬱或改善身體健康指標等等的需求。
在其他的範例中,在方塊700之中,使用者也可自行輸入或是由裝置自動輸入生理資料及健康資料,其中該生理資料及健康資料的內容包含該使用者的基本生理資料、性別、年齡、休息心率、體重、身高、BMI、
腰圍、血壓、血糖、血脂、體脂、病史、家族病史、吸菸、健康資料及運動習慣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在方塊701之中,第1控制單元為使用者進行每週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及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之一的規劃、管理並產生本次運動方案(ES1),在其他的情況下,第1控制單元亦可針對其他特定時間而進行運動管理,時間單位可以是每日、每月、每季、每半年或使用者所指定的任何特定時段;在方塊702之中,導引使用者執行每次運動量及運動強度。
在方塊703之中,根據方塊702的運動記錄,使得第2控制單元產生下一次鍛練方案(ES2),並回饋方塊701和方塊704。並也會回饋使用者實際執行之運動量及運動強度給方塊701。
在方塊704之中,使用者可根據下一次鍛練方案(ES2)之中有關於目標區間的資訊而決定下一步的運動行為,比如加大、維持或減緩其運動強度。
請參閱第8圖,其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管理方法的步驟流程圖,其中步驟S801偵測一使用者於一時間間隔中的運動強度,比如心率、心率強度、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呼吸頻率、瓦特(Watt)和運動速度等等,時間單位可以是毫秒、秒、分鐘,或視應用而變化。
步驟S802接收該使用者的一第一目標區間。
步驟S803依據該使用者的該運動強度、該第一時間間格中之第一目標區間來產生一第二目標區間,俾該使用者據以決定其一第二時間
間隔中之一運動行為。此目標區間為一強度區間。
請參閱第9圖,其係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運動方案建議,該鍛鍊方案建議更新稍後的鍛練方案,其強度區間可能提升、持平或是下降。請同時參閱第6圖。對於非初次使用運動管理APP 601的使用者而言,比較器605將根據上一次鍛練方案(ES1)、最終的運動紀錄(ER)而決定ES的更新。比如,若使用者前一次的達成率較好,而且其睡眠品質與疲倦度較好的情況下,比較器605將判定下一次鍛練方案(ES2)可以升一級,比如加強其強度區間5%的幅度。
反之,若使用者前一次的達成率較差,而且其睡眠品質與疲倦度亦欠佳、其休息心率增加的條件下,比較器605將判定下一次鍛練方案(ES2)可以降一級,比如減少其強度區間。
若使用者自我感覺其睡眠品質與疲倦度很差的話,比較器605將判定下一次鍛練方案(ES2)應予降二級以避免風險。
在其他情況下,比較器605將維持同樣的下一次鍛練方案(ES2),即ES2=ES1。
在本範例之中,可採用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target zone)達成率。該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達成率為y/x *100%,x係相應於該上一次鍛練方案(ES1)之中,不低於目標區間的運動時間,而y係相應於該感測單元所測得的該使用者的該運動強度不低於該目標區間的實際運動時間。
在其他的範例中,亦可採用中、高強度區間達成率(HRR40%~60%),其計算方式如下:
■鍛鍊方案建議之不低於40%~60%的HRR之時間x
■實際跑出不低於40%~60%的HRR之時間y
■中、高強度區間達成率=y/x*100%
鍛鍊方案執行的結果亦可利用多種方式進行評估,諸如單一運動恢復率、單一鍛鍊方案完成後的本體感覺或是休息心率等。
單一運動恢復率,其定義為達成一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後,該感測單元所測得的運動強度恢復(Recovery)效率,可用以下算式表示:
●運動結束前最後20秒的平均心率強度Ia
若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target zone)達成率>=25%
Ia>=建議之最後區間強度+10%
=>對此運動恢復率不佳
若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target zone)達成率>=25%
建議之最後區間強度+10%>Ia>=建議之最後區間強度
=>對此運動恢復率一般
若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target zone)達成率>=25%
建議之最後區間強度>Ia
=>對此運動建恢復率較佳
在本創作其他的範例之中,下一次鍛鍊方案(ES2)可由一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target zone)達成率、一中、高強度區間達成率、一單一運動恢復率、運動後之本體感覺、下一次進行運動之前的睡眠品質、疲倦度、精神生理身體狀況等共同決定ES2的建議強度要升還是要降。
由本創作產生之運動方案,其建議之運動強度目標區間將階梯似的上下移動;長遠來看,因使用者的體適能力終將慢慢進步,其建議
之運動強度目標區間將呈現上揚趨勢。
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將紀錄與管理使用者每次的運動量、運動時間、強度、運動模式(有氧運動、間歇運動、肌力訓練或是柔軟度運動及及所組成的群組之一),並參考使用者一開始所選擇的健康目標及生理健康資料,適時給予使用者運動督促與關懷,以提醒使用者完成運動建議;其中,督促關懷使用者的方式可包含恭喜、警示、提醒或督促使用者,可提供使用者運動、飲食、生活型態建議。本創作就是以系統化、科學化的方式幫助使用者達成一段時間內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及運動模式。
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的後端照護管理模組,可以讓使用者或是個管師自己設定許多不同參數及其各自閥值範圍,並設定智慧引擎,當某參數符合(等於、大於或小於)某種閥值範圍,就送出訊息給使用者。參數可以包含:建議週運動量、本週實際運動量、上週實際運動量、上週實際運動量排名、本週中、高強度達成率、本週運動量達成率、本週運動量達成率排名、收縮壓、舒張壓、體重、體脂、休息心率、腰圍、單次運動卡路里、單次運動最高強度、建議運動方案最高強度、單一運動方案目標區間達成率、單一運動方案中、高強度達成率、單一運動方案運動恢復率、單一運動方案完成後之本體感覺、血型動態平衡(乳酸動態平衡)、心率、心率強度、速度等。
請同時參閱第10圖、第11圖和表2。第10圖係參與本創作之運動管理課程之學員的運動強度記錄表;第11圖係參與本創作之運動管理課程之學員的運動強度呈現階梯式提升的示意圖;表2為參與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的14位學員,其運動方案規劃課程的實際功效。
在表2之中,參加運動管理課程的人數共計14人,中途退出2人,不遵循規範而在計算樣本時刪除:1人。有效樣本數:11人。運動管理課程維持6週,其中並無營養師介入,只以口頭告知學員不要大吃大喝。可以發現參與運動管理課程之學員的目標區間運動強度確實皆呈現階梯式提升的現象。且經本創作之運動管理課程,學員之脂質套組(Lipid Profile)獲得顯著之改善,證實本創作之運動管理系統確實可以促進健康。
請參閱第11圖,可看出本創作尤其適合各種不同體適能者,其目標區間運動強度皆可按階級式提升,更多的佐證如下。
精確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已經臨床驗證有效於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心臟,腦血管,頸動脈硬化,降血脂,改善糖尿病的胰島素感受性。
生理研究發現經高於特定強度,如60-80% HRR,或相同強度的最大心率、速度、VO2max最大攝氧量、代謝當量、伯格量表的運動鍛練,參加課堂的學員,其課後的粒腺體功能、氧合能力、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可得到改善,且明顯優於傳統性運動。而且經由原始體
能及生理狀況評估先從一般學員可接受較低鍛練區間開始,漸進提升鍛練區間再輔以實際身體反應能力評估例如:A:心率、呼吸、本體感覺、提升達成率;B:學員達到鍛練強度後身體快速恢復能力,如鍛練區間由60-80% HRR快速(如數秒鐘或分鐘)降低至40% HRR以下,或達到鍛練區間後馬上停止鍛練然後觀察學員心率或強度恢復正常的速度;C:結束鍛練區間後本體感覺,最理想是有點喘,若呈現太喘則表示鍛練區間設定太高,相反輕鬆可能表示鍛練區間太低;D:鍛練當天的休息心率也是微調鍛練區間的重要依據,當學員當天的休息心率比昨日高8-30次/每分鐘,表示身體尚未恢復,因此今日當下無法以同樣鍛練區間,而要降低鍛練區間或停止鍛練;E:鍛練當天的體能狀態或呼吸頻率,基礎體溫,前天睡眠品質也都可能影響今日課程鍛練區間,有必要時可以作調整。
目前臨床研究亦發現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可以產生再塑造效果及新適應能力,提升學員某些生理指標,改善例如血壓、血糖、血脂等。
分子醫學研究發現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可以有效提升學員骨骼肌、心肌,其他平滑肌的生理代謝適應力,主要是透過粒腺體功能增進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PGC)-1α的活性。PGC-1α被視為肌肉粒腺體主管者,而粒腺體代表肌肉活力及表現。證證據顯示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可以活化人類肌肉PGC-1α,可以運動鍛練區間後血清中PGC-1α mRNA表現突出證明之。
另外,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研究發現可以活化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及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這二種生理訊息被證實可以活化PGC-1α。而後者又可以輔活化(co-activate)transcription factors(TF)來增加粒腺體基因轉錄,進而增加製造更多的粒腺體。這些現象目前認為可能來自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造成肌肉細胞內上游訊息ATP:ADP/AMP比例及同時活化5'-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另外發現活化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提高活性氧化物(ROS)濃度也有關係。
實驗證明精密控制某運動量、強度、模式的運動鍛練區間甚至可提高PGC-1達100%,另外肌肉細胞吸收葡萄糖能力、抗氧化能力、抗肌肉萎縮能力、抗氧化力也呈同步增強。
請同時參閱第6圖和第12圖;係根據本創作之運動方案健康促進物聯網之循環圖,其中在步驟12a之中,先執行輸入或裝置自動上傳生理健康資料;在步驟12b之中,執行使用者的體適能評估,並分成高、中和低體適能等級;在步驟12c之中,執行運動方案(訓練、鍛練計畫)建議產生;在步驟12d之中,引導使用者運動;在步驟12e之中,則根據前次的運動而進行成果分析回饋;在步驟12f之中,運動管理系統進行運動督促關懷;最後在步驟12g之中,運動管理系統將適時地給予使用者生活形態分析及建議。綜上所述,根據本創作的運動管理系統可使得使用者的健康與運動管理相互關連正向循環,並且透過關懷與追蹤達到實質效益。
1. 一種運動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被配置以偵測一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一運動量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一接收單元,被配置以接收該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以及一控制單元,被配置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產生在一特定期間內的一訓練計畫,並管理該使用者的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達成該訓練計畫。
2. 如實施例1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運動強度為心率、心率強度、速度、呼吸頻率、伯格量表(Borg Scale)、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及代謝當量(MET)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3. 如實施例1~2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管理該使用者的一運動模式,且該運動模式為一有氧運動、一間歇運動、一肌力訓練及一柔軟度運動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4. 如實施例1~3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健康目標為降血壓、降血脂、降體脂、降血糖、瘦腰圍、減重、改善骨質疏鬆、改善不孕症、改善巴金氐症、抗憂鬱及改善身體健康指標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5. 如實施例1~4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還包括一導引單元,被配置以接收該控制單元的一提醒訊息以導引該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6. 如實施例1~5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
置以依據該訓練計畫產生至少一組參數的一目標範圍,該至少一組參數為時間、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呼吸頻率、熱量/時間、功/時間、時間及心率、時間及心率強度、時間及速度、時間及伯格量表、時間及代謝當量、時間及最大攝氧量、時間及功率、時間及呼吸頻率、熱量、距離、功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7. 如實施例1~6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以依據該目標範圍傳送該提醒訊息至該導引單元,以導引該使用者達成該目標範圍。
8. 如實施例1~7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接收單元更被配置以接收該使用者的一生理資料及一健康資料,其中該生理資料及該健康資料的內容包含該使用者的基本生理資料、性別、年齡、休息心率、體重、身高、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體脂、病史、家族病史、吸菸及運動習慣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9. 如實施例1~8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以依據該生理資料、該健康資料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產生一目標區間。
10. 如實施例1~9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目標區間為包含一目標運動強度的一區間。
11. 如實施例1~10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以依據該目標區間傳送該提醒訊息至該導引單元,以導引該使用者達成該目標區間。
12. 如實施例1~11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以依據該生理資料、該健康資料、該運動強度及該運動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傳送該提醒訊息至該導引單元,以提醒該使用者一注意事項。
13. 如實施例1~12所述之運動管理系統,其中該接收單元更被配置以接收該使用者的一計畫運動時間,且該控制單元依據該健康目標、該生理資料、該健康資料及該計畫運動時間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產生一建議運動模式、一建議運動持續時間、一建議運動強度及一建議運動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並搜尋合適的一運動場所、一訓練師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一資訊,且經由該導引單元將該資訊傳送給該使用者。
14. 一種運動管理方法,包括:(a)提供一接收單元以接收一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b)提供一控制單元以依據該健康目標產生一訓練計畫;(c)提供一感測單元以偵測該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一運動量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及(d)管理該使用者的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俾該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15. 一種運動管理方法,包括:(a)產生一使用者的一健康目標;(b)因應該健康目標產生在一特定期間內之一訓練計畫;以及(c)管理該使用者在該特定期間內的一運動行為,俾該使用者達成該訓練計畫。
16. 如實施例15所述之運動管理方法,其中該運動行為係一運動量、一運動強度及一運動模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17.一種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偵測一使
用者的一時間間隔之內的運動強度;一接收單元,接收該使用者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一鍛練方案(Exercise Solution,ES);以及一控制單元,依據該使用者的該第一鍛練方案,以及該運動強度、使用者本體感覺、使用者睡眠品質、使用者精神生理狀況、使用者休息心率的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一第二時間間隔之內的第二鍛練方案。
18. 如實施例17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第一鍛練方案為包含一目標區間、一運動量及一運動模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19. 如實施例17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第二鍛練方案為包含一目標區間、一運動量及一運動模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20. 如實施例17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依該運動強度及該第一鍛練方案,運算出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達成率、一中、高強度區間達成率、一單一運動恢復率,其組合之至少其中之一與第二鍛練方案有關。
21. 如實施例20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單一次運動目標區間達成率為b/a *100%,a係相應於該第一鍛練方案之中,不低於目標區間的運動時間,而b係相應於該感測單元所測得的該使用者的該運動強度不低於該目標區間的實際運動時間。
22. 如實施例20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單一運動恢復率係達成一目標區間後,該感測單元所測得的運動強度恢復(Recovery)效率。
23. 如實施例22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感測單元所測得之運動強度係心跳強度,該運動強度恢復效率係指心跳強度恢復(Recovery)效率。
24. 如實施例19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依據與該第二鍛練方案相關的一目標區間來傳送一訊息至該使用者,以導引該使用者遵循以達到該目標區間、提醒該使用者一注意事項,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
中的至少一者。
25. 如實施例19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控制單元更產生相較於該第一鍛練方案,該目標區間階梯似(graded)移動之該第二鍛練方案。
26. 如實施例17所述之管理系統,其中該運動強度係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呼吸頻率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27. 如實施例17所述之管理系統,更包括與該控制單元電性連接的一雲端單元,用以累計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該運動模式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28.一種運動管理系統,包括:一感測單元,偵測一使用者於一時間間隔中的一運動強度;一接收單元,接收該使用者的一第一時間間隔中之第一運動強度目標區間;與一控制單元,依據該第一運動強度目標區間,以及該運動強度、本體感覺、睡眠品質、精神生理狀況、休息心率的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一第二運動強度目標區間,俾該使用者據以決定其一第二時間間隔中之一運動行為,其中該運動強度包含: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呼吸頻率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29.一種管理鍛練方案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偵測一使用者的一運動強度;(b)接收在一上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一鍛練方案;以及(c)依據該使用者的該運動強度和該第一鍛練方案來產生在一下一時間間隔之內的一第二鍛練方案。
30.如實施例29所述之方法,更包括經由一裝置提供一指示訊號來引導該使用者調整該運動強度,以遵循該第二鍛練方案。
總結而言,本案實為一難得一見,值得珍惜的難得創作,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最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所實
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於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謹請 貴審查委員明鑑,並祈惠准,是所至禱。
600‧‧‧利用裝置提示運動方案的管理系統
601‧‧‧運動管理APP
602‧‧‧使用者提供之參數
603‧‧‧使用者的心跳
604‧‧‧雲端伺服器
605‧‧‧比較器
Claims (8)
- 一種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包括:一感測單元,偵測一使用者的一運動數據;一接收單元,接收該使用者一第一鍛練方案;以及一控制單元,依據該使用者的該第一鍛練方案,以及該運動數據和一參數的組合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一第二鍛練方案,並調整該使用者的一運動量、一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達成該第二鍛練方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該運動量係時間、時間及心率、時間及心率強度、時間及速度、時間及伯格量表(Borg Scale)、時間及代謝當量(MET)、時間及最大攝氧量(VO2max)、時間及功率、時間及呼吸頻率、熱量、距離、功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該運動強度係心率、心率強度、速度、伯格量表(Borg Scale)、代謝當量(MET)、最大攝氧量(VO2max)、功率、呼吸頻率、熱量/時間、功/時間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更包括與該控制單元電性連接的一雲端單元,用以累計該運動數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該控制單元更被配置傳送一提醒訊息至一導引單元,以提醒該使用者一注意事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透過一穿戴式裝置、手機或其他裝置,來調整該使用者的該運動量、該運動強度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以達成該第二鍛練方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由該使用者輸入該參數,該參數包括:本體感覺、睡眠品質、精神生理狀況所組成的群組 中的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管理系統及設備,其中該參數來自於該感測單元,該參數包括:該運動強度、休息心率、生理數據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8206U TWM526141U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8206U TWM526141U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26141U true TWM526141U (zh) | 2016-07-21 |
Family
ID=5699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8206U TWM526141U (zh) | 2015-11-12 | 2015-11-12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26141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8025B (zh) * | 2016-08-09 | 2018-03-11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健康促進方法及其系統 |
TWI666596B (zh) * | 2017-12-27 | 2019-07-21 | 晶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 規畫健身課程參數方法及系統 |
TWI704517B (zh) * | 2017-09-12 | 2020-09-11 | 國立金門大學 | 以物聯網為基礎之體適能訓練管理裝置 |
TWI722188B (zh) * | 2017-05-12 | 2021-03-21 | 陳麗如 | 肌肉訓練系統 |
TWI769495B (zh) * | 2020-01-02 | 2022-07-01 | 博晶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 基於不同體能表現水平的運動指導方法 |
-
2015
- 2015-11-12 TW TW104218206U patent/TWM526141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18025B (zh) * | 2016-08-09 | 2018-03-11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健康促進方法及其系統 |
TWI722188B (zh) * | 2017-05-12 | 2021-03-21 | 陳麗如 | 肌肉訓練系統 |
TWI704517B (zh) * | 2017-09-12 | 2020-09-11 | 國立金門大學 | 以物聯網為基礎之體適能訓練管理裝置 |
TWI666596B (zh) * | 2017-12-27 | 2019-07-21 | 晶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 規畫健身課程參數方法及系統 |
TWI769495B (zh) * | 2020-01-02 | 2022-07-01 | 博晶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 基於不同體能表現水平的運動指導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90233B2 (en) | Personalized avatar responsive to user physical state and context | |
US11951359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ndependently adjust resistance of pedals based on leg strength | |
US11904207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esent a user interface representing a user's progress in various domains | |
US12102878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determine a user's progress during interval training | |
US20230038213A1 (en) | Personalized avatar responsive to user physical state and context | |
US20240347215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djust Pedal Resistance | |
US10390769B2 (en) | Personalized avatar responsive to user physical state and context | |
US11957960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djust pedal resistance | |
US20220016482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Onboard a User for an Exercise Plan | |
Higgins |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for patients' health and fitness | |
US11801423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nteract with a user of an exercise device during an exercise session | |
CN106709228A (zh) | 锻练方案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205729333U (zh) | 一种运动管理系统 | |
TWM526141U (zh)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設備 | |
TW201716116A (zh) | 一種運動管理系統及方法 | |
TWM525504U (zh) | 一種運動管理系統 | |
US20210169351A1 (en) | Healthcare device and healthcare system using same | |
TW201717157A (zh) | 鍛練方案的管理系統及方法 | |
Teece et al. | Daytime naps improve afternoon power and perceptual measures in elite rugby union athletes—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 |
TW201503044A (zh) | 一種運動健康管理系統及其方法 | |
Levine et al. | Apps and monitors for patient health. | |
WO2023014452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ndependently adjust resistance of pedals based on leg strengt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