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4428U -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24428U TWM524428U TW104216850U TW104216850U TWM524428U TW M524428 U TWM524428 U TW M524428U TW 104216850 U TW104216850 U TW 104216850U TW 104216850 U TW104216850 U TW 104216850U TW M524428 U TWM524428 U TW M524428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rrounding
- light
- optical unit
- spiral
- transmit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尤指一種用於提高混光效果及提升均光性的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為一種半導體元件,其主要是透過半導體化合物將電能轉換為光能,以達到發光效果,因此發光二極體具有壽命長、穩定性高以及耗電量小等優點。目前,發光二極體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居家、辦公、室外與行動照明,以取代燈管及白熾燈泡等傳統的非指向性發光源。
由於發光二極體為點狀光源且具有高指向性,導致發光二極體的照射面相較於傳統發光源窄小,且發光亮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逐漸地降低,因此較適用於提供短距離及小區域照明之燈具,如:檯燈。為了改善上述問題,多數廠商會透過組合及排列複數個發光二極體,以集中發光達到補強照射範圍過小的問題,並且會利用二次光學來調整光源所想要呈現的發光角度及發光效果,然而習知的光源的混光效果及均光性仍有待改善。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其可用於提高混光效果及提升均光性。
本創作其中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光學構件,其包括:一透光本體、一第一光學單元以及一第二光學單元。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
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所述第二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頂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具有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螺旋狀結構及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及所述螺旋狀結構的圍繞狀框體,且所述螺旋狀結構的最頂面相距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相對高度由內而外漸漸增加。藉此,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的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本創作另外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光學構件,其包括:一透光本體以及一第一光學單元。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藉此,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的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本創作另外再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照明裝置,其包括:一光學構件及一發光模組。所述光學構件包括:一透光本體、一第一光學單元以及一第二光學單元。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
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所述第二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頂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具有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螺旋狀結構及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及所述螺旋狀結構的圍繞狀框體,且所述螺旋狀結構的最頂面相距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相對高度由內而外漸漸增加。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藉此,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較佳地,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被劃分成一圍繞所述入光面且連接所述入光面的最內圈圍繞狀結構、一圍繞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的最外圈圍繞狀結構、及至少一設置於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及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之間的中間圍繞狀結構。藉此,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穿過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螺旋狀結構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
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其可通過“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的設計,使得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藉此以有效提高混光效果及提升均光性。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
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Z‧‧‧照明裝置
M1‧‧‧光學構件
1‧‧‧透光本體
100‧‧‧出光面
2‧‧‧第一光學單元
200‧‧‧入光面
21‧‧‧圍繞狀結構
21A‧‧‧最內圈圍繞狀結構
21B‧‧‧最外圈圍繞狀結構
21C‧‧‧中間圍繞狀結構
211‧‧‧第一圍繞狀表面
212‧‧‧第二圍繞狀表面
213‧‧‧圍繞狀微透鏡
2130‧‧‧微凸出部
3‧‧‧第二光學單元
31‧‧‧螺旋狀結構
31A‧‧‧螺旋狀凸出部
31B‧‧‧螺旋狀平面部
31C‧‧‧螺旋狀凹陷部
32‧‧‧圍繞狀框體
M2‧‧‧發光模組
L1‧‧‧主要光束
L2‧‧‧補助光束
P1‧‧‧主要投射光源
P2‧‧‧補助投射光源
M3‧‧‧反光環
H1‧‧‧第一預定高度
H2‧‧‧第二預定高度
d1、d2、d3、d4‧‧‧相對高度
G‧‧‧圍繞間隙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構件的其中一觀看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構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構件的另外一觀看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構件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一預定高度的範圍內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圖6的螺旋狀凸出部替換成螺旋狀平面部的示意圖。
圖8為圖6的螺旋狀凸出部替換成螺旋狀凹陷部的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二預定高度的範圍內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單元被圍繞設置在透光本體的外周圍上,並且透光本體的出光面與第二光學單元之間會形成一圍繞間隙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一預定高度的範圍內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照明裝置的發光模組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二預定高度的範圍內時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來說明本創作所揭露有關“照明
裝置及其光學構件”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功效。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圖式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揭示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技術範疇。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照明裝置Z,其包括:一光學構件M1及一發光模組M2。
首先,配合圖1、圖3及圖5所示,光學構件M1包括一透光本體1、一第一光學單元2及一第二光學單元3,並且透光本體1、第一光學單元2及第二光學單元3可由一體成型的方式製作成單一的透光構件或透明構件。舉例來說,光學構件M1可由塑膠、玻璃、矽膠或其它透光材料所製成,並且第一光學單元2及第二光學單元3除了本創作圖式所呈現的圓形外,亦可為任意形狀,例如可用來產生橢圓光斑的橢圓、可用來產生矩形光斑的矩形、可用來產生星形光斑的星形等。然而,本創作不以此舉例為限。
再者,配合圖1、圖3及圖5所示,透光本體1具有一出光面100,第一光學單元2設置在透光本體1的底端上,並且第二光學單元3設置在透光本體1的頂端上。舉例來說,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可為平面、凸面或凹面。如圖5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是以出光面100是平面為例子來作說明,但並不以此舉例為限。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2及圖5所示,第一光學單元2具有一入光面200及多個圍繞入光面200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21,並且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亦即圍繞狀入光面)及一連接於第一圍繞狀表面211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亦即圍繞狀反射面)。舉例來說,第一光學單元
2的入光面200可為平面、凸面或凹面,並且當本創作配合第一光學單元2及第二光學單元3來使用時,出光面100的面積會大於入光面200的面積(當然,在不同實施例中,出光面100的面積也可等於或小於入光面200的面積),以用於提升出光效能,增加照光度。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圍繞狀結構21之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設置在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上的圍繞狀微透鏡213,並且圍繞狀微透鏡213具有多個依序相連的微凸出部2130(或微凹陷部),藉此以增加混光效果,提升均光性。
另外,配合圖3、圖4及圖5所示,第二光學單元3具有一圍繞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的螺旋狀結構31及一圍繞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及螺旋狀結構31的圍繞狀框體32。舉例來說,配合圖5及圖6所示,螺旋狀結構31的頂端具有一螺旋狀凸出部31A。另外,螺旋狀結構31的最頂面相距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的相對高度(d1<d2<d3<d4)會由內而外漸漸增加,也就是說,螺旋狀結構31的最頂面相距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的相對高度(d1<d2<d3<d4)會由光學構件M1的中心軸(光軸)往光學構件M1的周圍漸漸增加。然而,本創作不以此舉例為限,比如說,螺旋狀結構31可以沿著任何有規則或不規則的立體螺旋狀軌跡的方式,以盤旋設置在透光本體1上。
更進一步來說,如圖5所示,發光模組M2設置在第一光學單元2的入光面200的下方或正下方。舉例來說,發光模組M2包括一電路基板及多個設置在電路基板上的發光二極體,藉此以提供一面光源。然而,本創作不以此舉例為限。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5所示,照明裝置Z還可更進一步包括一反光環M3。其中,反光環M3可另外被設置在第一光學單元2的入光面200的下方且環繞發光模組M2,並且反光環M3可以是單獨的可拆式構件,或是被固定在一預定位置上的固定式構件。
藉此,如圖5所示,當發光模組M2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
M1的底面的距離在一第一預定高度H1的範圍內時,發光模組M2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L1會穿過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亦即主要光束L1會從第一圍繞狀表面211進入相對應的圍繞狀結構21),並且被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所反射,以形成一從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P1。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2及圖5所示,多個圍繞狀結構21可被劃分成一圍繞入光面200且連接入光面200的最內圈圍繞狀結構21A、一圍繞最內圈圍繞狀結構21A的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及至少一設置於最內圈圍繞狀結構21A及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之間的中間圍繞狀結構21C。其中,第一實施例的圖式中,以兩個中間圍繞狀結構21C為例子來作舉例說明。另外,圍繞狀微透鏡213亦可被設置在最內圈圍繞狀結構21A或中間圍繞狀結構21C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上,其作用也是可以增加混光效果,提升均光性。
藉此,發光模組M2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L2會穿過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或同時穿過圍繞狀微透鏡213),並且被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所反射,以形成一從出光面100及螺旋狀結構31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P2。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發光模組M2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M1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一預定高度H1的範圍內,所以主要投射光源P1及補助投射光源P2會呈現一光源準直投射而出的準直型投射光源。再者,由於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會被圍繞狀框體32所圍繞,所以使用者從光學構件M1的側面並不會直接看到主要投射光源P1及補助投射光源P2從出光面100投射而出,藉此以解決側向炫光的問題。另外,出光面100的上方有一空出來且被第二光學單元3所圍繞的挖空空間,其能有效節省製作光學構件M1
的材料用量,並且也能有效降低光學構件M1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圖6至圖8所示,圖6所顯示的螺旋狀凸出部31A亦可替換成一螺旋狀平面部31B(如圖7所示)或一螺旋狀凹陷部31C(如圖8所示)。補助投射光源P2會根據所配合的不同結構,例如螺旋狀凸出部31A、螺旋狀平面部31B或螺旋狀凹陷部31C,以呈現不同的投光角度和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9所示,當發光模組M2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M1的底面的距離在一第二預定高度H2的範圍內時,發光模組M2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L1會穿過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並且被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所反射,以形成一從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P1。再者,發光模組M2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L2會穿過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或同時穿過圍繞狀微透鏡213),並且被最外圈圍繞狀結構21B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所反射,以形成一從螺旋狀結構31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P2。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發光模組M2的發光表面相距光學構件M1的底面的距離在第二預定高度H2的範圍內,所以主要投射光源P1及補助投射光源P2會呈現一光源稍往外擴的散光型投射光源。
值得一提的是,如圖10所示,第二光學單元3被圍繞設置在透光本體1的外周圍上,並且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與第二光學單元3之間會形成一圍繞間隙G,藉此可使得第二光學單元3更遠離出光面100,以降低第二光學單元3對從出光面100投射而出之主要投射光源P1的影響。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11及圖12所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照明裝置Z,其包括:一光學構件M1及一發光模組M2,其中光學構件M1包括一透光本體1及一第一光學單元2。由圖11與圖5的
比較,或由圖12與圖9的比較可知,本創作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最大的差別在於:第二實施例的照明裝置Z可省略第二光學單元3的使用,而單純只使用第一光學單元2來使得主要投射光源P1會呈現一光源準直投射而出的準直型投射光源(如圖11所示),或是呈現一光源稍往外擴的散光型投射光源(如圖12所示)。
〔實施例的可行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照明裝置Z及其光學構件M1,其可通過“第一光學單元2具有一入光面200及多個圍繞入光面200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21,且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211及一連接於第一圍繞狀表面211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的設計,使得發光模組M2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L1穿過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一圍繞狀表面211並被每一個圍繞狀結構21的第二圍繞狀表面212所反射,以形成一從透光本體1的出光面100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P1,藉此以有效提高混光效果及提升均光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
Z‧‧‧照明裝置
M1‧‧‧光學構件
1‧‧‧透光本體
100‧‧‧出光面
2‧‧‧第一光學單元
200‧‧‧入光面
21‧‧‧圍繞狀結構
21A‧‧‧最內圈圍繞狀結構
21B‧‧‧最外圈圍繞狀結構
21C‧‧‧中間圍繞狀結構
211‧‧‧第一圍繞狀表面
212‧‧‧第二圍繞狀表面
213‧‧‧圍繞狀微透鏡
2130‧‧‧微凸出部
3‧‧‧第二光學單元
31‧‧‧螺旋狀結構
32‧‧‧圍繞狀框體
M2‧‧‧發光模組
L1‧‧‧主要光束
L2‧‧‧補助光束
P1‧‧‧主要投射光源
P2‧‧‧補助投射光源
M3‧‧‧反光環
H1‧‧‧第一預定高度
Claims (20)
- 一種光學構件,其包括:一透光本體,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一第一光學單元,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以及一第二光學單元,所述第二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頂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具有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螺旋狀結構及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及所述螺旋狀結構的圍繞狀框體,且所述螺旋狀結構的最頂面相距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相對高度由內而外漸漸增加;其中,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的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被劃分成一圍繞所述入光面且連接所述入光面的最內圈圍繞狀結構、一圍繞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的最外圈圍繞狀結構、及至少一設置於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及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之間的中間圍繞狀結構。
-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穿過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 形成一從所述螺旋狀結構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之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上的圍繞狀微透鏡,且所述圍繞狀微透鏡具有多個依序相連的微凸出部或微凹陷部。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螺旋狀結構的頂端具有一螺旋狀平面部、一螺旋狀凸出部、或一螺旋狀凹陷部。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為平面、凸面或凹面,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為平面、凸面或凹面,且所述出光面的面積大於、等於或小於所述入光面的面積。
- 一種光學構件,其包括:一透光本體,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第一光學單元,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其中,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的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被劃分成一圍繞所述入光面且連接所述入光面的最內圈圍繞狀結構、一圍繞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的最外圈圍繞狀結構、及至少一設置於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及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之間的中間圍繞狀結構。
- 如請求項8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穿過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螺旋狀結構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之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上的圍繞狀微透鏡,且所述圍繞狀微透鏡具有多個依序相連的微凸出部或微凹陷部。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構件,更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單元,所述第二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頂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具有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螺旋狀結構,且所述螺旋狀結構的最頂面相距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相對高度由內而外漸漸增加。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螺旋狀結構的頂端具有一螺旋狀平面部、一螺旋狀凸出部、或一螺旋狀凹陷部。
-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構件,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為平面、凸面或凹面,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為平面、凸面或凹面,且所述出光面的面積大於、等於或小於所述入光面的面積。
- 一種照明裝置,其包括:一光學構件,所述光學構件包括:一透光本體,所述透光本體具有一出光面;一第一光學單元,所述第一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底端上,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入光面及多個圍繞所述入光面且排列成同心圓圖案的圍繞狀結構,且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圍繞狀表面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的第二圍繞狀表面;以及一第二光學單元,所述第二光學單元設置在所述透光本體的 頂端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具有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螺旋狀結構及一圍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及所述螺旋狀結構的圍繞狀框體,且所述螺旋狀結構的最頂面相距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的相對高度由內而外漸漸增加;以及一發光模組,所述發光模組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其中,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主要光束穿過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每一個所述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投射而出的主要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被劃分成一圍繞所述入光面且連接所述入光面的最內圈圍繞狀結構、一圍繞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的最外圈圍繞狀結構、及至少一設置於所述最內圈圍繞狀結構及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之間的中間圍繞狀結構。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發光模組所產生的一補助光束穿過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並被所述最外圈圍繞狀結構的所述第二圍繞狀表面所反射,以形成一從所述螺旋狀結構投射而出的補助投射光源。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多個所述圍繞狀結構之中的至少一個具有一設置在所述第一圍繞狀表面上的圍繞狀微透鏡,且所述圍繞狀微透鏡具有多個依序相連的微凸出部或微凹陷部。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螺旋狀結構的頂端具有一螺旋狀平面部、一螺旋狀凸出部、或一螺旋狀凹陷部。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為平面、凸面或凹面,所述透光本體的所述出光面為 平面、凸面或凹面,且所述出光面的面積大於、等於或小於所述入光面的面積。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照明裝置,更進一步包括:一反光環,所述反光環設置在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所述入光面的下方且環繞所述發光模組。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6850U TWM524428U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
CN201520910769.7U CN205244911U (zh) | 2015-03-12 | 2015-11-16 | 照明装置及其光学构件 |
US14/988,252 US10077883B2 (en) | 2015-03-12 | 2016-01-05 |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optical units including spiral structure optical uni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JP2016017209A JP6236097B2 (ja) | 2015-03-12 | 2016-02-01 | 照明装置及びその光学部品 |
EP16154783.1A EP3067945B1 (en) | 2015-03-12 | 2016-02-09 |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optical component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6850U TWM524428U (zh) | 2015-10-21 | 2015-10-21 |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24428U true TWM524428U (zh) | 2016-06-21 |
Family
ID=5675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6850U TWM524428U (zh) | 2015-03-12 | 2015-10-21 |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24428U (zh) |
-
2015
- 2015-10-21 TW TW104216850U patent/TWM524428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72091B2 (en) | Lens and omni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lens | |
US10077883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optical units including spiral structure optical unit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TWI418854B (zh) | 透鏡結構 | |
TWI534391B (zh) | 光源導引結構及發光裝置 | |
US20130083541A1 (en) | Optical lens, light-emitting diode optical component and light-emitting diode illumination lamp | |
TWM535812U (zh) | 光學透鏡組合及具有該光學透鏡組合的照明裝置 | |
TWI439638B (zh) | 光罩及具光罩的燈具 | |
US20150043213A1 (en) | Lens and an illumination device having the lens | |
CN107293631B (zh) | 发光二极管 | |
US20150167925A1 (en) | Lens, omni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retrofit lamp including the lens | |
TWI506229B (zh) | 發光裝置及其透鏡 | |
TW201447386A (zh) | 光學透鏡 | |
TWI452231B (zh) | A lighting device with microstructure brightening film | |
JP6689590B2 (ja) |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TWI438381B (zh) | 多點光源模組 | |
TWM524428U (zh) | 照明裝置及其光學構件 | |
TWI421440B (zh) | Led透鏡 | |
US20150146432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 |
TWM478106U (zh) | 發光二極體用反射結構 | |
TW201310078A (zh) | 光學透鏡、led光學元件及led照明燈具 | |
TWM445676U (zh) | 照明裝置 | |
CN107062026B (zh) | 一种复合全反射led射灯透镜 | |
US9291340B2 (en) | Lighting assembly having n-fold rotational symmetry | |
TW201126111A (en) | Lens and LED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TWM485350U (zh) | 具有蝠翼型配光曲線的燈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