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3108U -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3108U
TWM523108U TW104218271U TW104218271U TWM523108U TW M523108 U TWM523108 U TW M523108U TW 104218271 U TW104218271 U TW 104218271U TW 104218271 U TW104218271 U TW 104218271U TW M523108 U TWM523108 U TW M52310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lens
beams
light source
lens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8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志隆
顏智敏
Original Assignee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18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3108U/zh
Publication of TWM523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3108U/zh

Links

Landscapes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尤其係可應用於閃光燈裝置中之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電子裝置均設計為輕薄外型而具有易於攜帶的特性,以便於使用者可隨時隨地藉由電子裝置進行行動商務或娛樂休閒等事務。以影像擷取裝置為例,影像擷取裝置近期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穿戴式裝置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上,其具有體積小且方便攜帶之優點,使用者可以於需要時隨時進行影像擷取工作且儲存拍攝而獲得之影像。或者,可進一步地透過行動網路上傳至網際網路之中,以進行資料的傳輸。
為了提升影像擷取裝置的拍攝品質,影像擷取裝置中可設置有閃光燈裝置,以與影像擷取裝置配合使用,其功能為於影像擷取裝置進行拍攝時可輸出光束,以提供補光效果而可彌 補環境光線不足之情形,進而獲得較清晰之影像。
接下來說明閃光燈裝置之結構。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閃光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閃光燈裝置1包括閃光透鏡(Flash Lens)12以及發光源11,發光源11可輸出光束L1,且閃光透鏡12上接近於發光源11的表面上具有導光結構121;其中,發光源11所提供的光束L1先經過閃光透鏡12後而向外輸出,且導光結構121係可改變經過其中之光束L1的行進方向,以擴散向外輸出的光束L1,故可達到對環境補光的效果。
然而,因應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輕薄化,影像擷取裝置以及閃光燈裝置亦隨之輕薄化,其中,閃光燈裝置以及影像擷取裝置係固定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且因應其輕薄化之結構,可攜式電子裝置上可顯露出閃光燈裝置之開孔的尺寸縮小,其造成閃光燈裝置所產生之光束難以輸出,以影響其補光效果。另外,亦因應可攜式電子裝置之輕薄化,組裝閃光燈裝置時所造成的組裝公差對於閃光燈裝置之影響程度提高,其為降低補光效果之另一原因。而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閃光燈裝置往往直接組立於影像擷取裝置之電路主板上,如此則造成閃光燈裝置尺寸過高,造成閃光燈裝置所產生之光束難以輸出,以影響其補光效果。
因此,為了解決這一類閃光燈裝置之補光效果不佳,係為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片光學透鏡模組,其可提升閃光燈裝置之補光效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片,用以使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光束通過,該光學透鏡片包括一入光部、一延伸部以及一出光部。該入光部接近於該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複數光束,使該複數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片內。該延伸部用以引導該複數光束於該光學透鏡片內移動,且聚集該複數光束於一光集中位置;其中,被聚集於該光集中位置之該複數光束轉變為發散。該出光部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端,用以供該複數光束通過;其中,該入光部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另一端,且該入光部、該延伸部以及該出光部係一體成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光集中位置係位於該延伸部內且介於該延伸部以及該出光部之間,或位於該延伸部之外且接近於該出光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且處於一閃光模式時,該光學透鏡片係作為一閃光燈透鏡之用;而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時,該光學透鏡片係作為一紅外光源或雷射透鏡或熱透鏡之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出光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 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入光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係被固定於一基座上,該基座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且環繞該發散式光源,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定位柱,伸出於該光學透鏡片之外,用以與一電路板結合,而固定該光學透鏡片於該電路板上,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另一入光部,接近於一另一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另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另一光束,使該複數另一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片內;其中,該另一入光部與該入光部可以連接方式設置或以分別獨立方式設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更提供一種光學透鏡模組,用以使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光束通過,該光學透鏡模組包括:一本體、一入光透鏡、一延伸透鏡以及一出光透鏡。該入光透鏡設置於該本體之一側且接近於該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複數光束,使該複數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內。該延伸透鏡設置於該本體內,用以引導該複數光束於該光學透鏡內移動,且聚集 該複數光束於一光集中位置;其中,被聚集於該光集中位置之該複數光束轉變為發散。該出光透鏡設置於該本體之一另一側,用以供該複數光束通過。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光集中位置係介於該延伸透鏡以及該出光透鏡之間,或位於該本體之外且接近於該出光透鏡。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且處於一閃光模式時,該光學透鏡模組係作為一閃光燈透鏡之用;而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時,該光學透鏡模組係作為一紅外光或雷射透鏡或熱透鏡之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出光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入光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延伸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基座,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且環繞該發散式光源,以維持該光學透鏡模組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本體包括一定位柱,伸出於 該本體之外,用以與一電路板結合,而固定該本體於該電路板上,以確保維持該本體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定位柱係與該本體、該入光透鏡、該延伸透鏡以及該出光透鏡一體成型,或該定位柱係以結合方式連接於該本體。
1‧‧‧閃光燈裝置
11‧‧‧發光源
12‧‧‧閃光透鏡
20、40‧‧‧殼體
21、31、41、51、61‧‧‧光學透鏡片
22、32、42、52、72‧‧‧發散式光源
23、33、43、53、63、73‧‧‧電路板
24、34、64、74‧‧‧基座
44、54‧‧‧定位柱
45、55‧‧‧光學調變元件
71‧‧‧光學透鏡模組
121‧‧‧導光結構
201、401‧‧‧開孔
211、311、411、511、611‧‧‧入光部
212、312、412、512、612‧‧‧延伸部
213、313、413、513、613‧‧‧出光部
241、741‧‧‧基座開孔
431‧‧‧電路板開孔
621‧‧‧第一發散式光源
622‧‧‧第二發散式光源
710‧‧‧本體
711‧‧‧入光透鏡
712‧‧‧延伸透鏡
713‧‧‧出光透鏡
L、L1‧‧‧光束
P‧‧‧光集中位置
P1‧‧‧第一光集中位置
P2‧‧‧第二光集中位置
圖1:習知閃光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3: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結合之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5: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二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6: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7: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結合之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8: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9: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四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10: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五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11: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與電路板於第六較佳實施例結合之結構剖面示意圖。
鑑於習知技術之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可解決習知技術問題之光學透鏡片。請同時參閱圖2以及圖3,圖2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爆炸示意圖,而圖3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結合之結構剖面示意圖。圖2以及圖3顯示出光學透鏡片21、發散式光源22、電路板23以及基座24,且光學透鏡片21伸入於閃光燈裝置(未顯示於圖中)之殼體20以被固定於殼體20上,而光學透鏡片21部份顯露於殼體20之開孔201之外。發散式光源22係設置於電路板23上,其可產生複數光束L,而基座24設置於電路板23上且環繞發散式光源22,其功能為固定光學透鏡片21於其上,基座24具有基座開孔241,其可供複數光束L通過基座開孔241而進入光學透鏡片21。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發散式光源22可選用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而電路板23係為印刷電路板(PCB)或軟性電路板(FPC)。
請同時參閱圖2~圖4,圖4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 與電路板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光學透鏡片21係被固定於基座24上,其功能為使發散式光源22所輸出之複數光束L通過,藉由基座24之設置,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21以及發散式光源22之間的相對位置。光學透鏡片21包括入光部211、延伸部212以及出光部213。入光部211係設置於延伸部212之一端且接近於發散式光源22之位置,其功能為接收複數光束L,使複數光束L進入光學透鏡片21內,其中,入光部211具有一菲涅耳表面(Fresnel surface)。延伸部212可引導複數光束L於光學透鏡片21內移動,且聚集複數光束L於一光集中位置P,其中,光集中位置P係位於延伸部212內且介於延伸部212以及出光部213之間。而出光部213係設置於延伸部212之另一端,其可供複數光束L通過而輸出複數光束L。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延伸部212接近於入光部211之形狀為圓盤狀,而延伸部212接近於出光部213之形狀則為圓柱狀,且入光部211、延伸部212以及出光部213係為一體成型。需特別說明的是,當發散式光源22係為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且處於閃光模式時,光學透鏡片21係作為閃光燈透鏡之用。而當發散式光源22係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時,光學透鏡片21係作為紅外線鏡片或雷射透鏡或熱透鏡之用。
因應光學透鏡片21的結構,使得發散的複數光束L被聚集於光集中位置P,之後再以發散方式由出光部213輸出。藉由先聚集光束L後發散光束L之光傳導方式可使光束L確實通過小尺寸的開孔201,故可解決光難以輸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光學透鏡片21藉由基座24而可被固定於電路板23上,且基座24上 具有基座開孔241,其有助於光學透鏡片21之組裝,故可確實完成光學透鏡片21之組裝公差,同時縮小光學透鏡片21之組裝公差。
再者,本創作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5,其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二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圖5顯示出光學透鏡片31、發散式光源32、電路板33以及基座34,且光學透鏡片31包括入光部311、延伸部312以及出光部313。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31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相同,而不同之處僅在於,入光部311以及延伸部312之結構,以變更複數光束L被聚集的光集中位置P之所在位置。
由圖5可看出,本較佳實施例之光集中位置P係位於延伸部312之外且接近於出光部313。也就是說,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31係將光集中位置P外移至延伸部312之外,且複數光束L同樣地於光集中位置P之後被發散。藉由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31的結構,可確保複數光束L可通過閃光燈裝置之開孔(未顯示於圖中)而被輸出。
再者,本創作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三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6以及圖7,圖3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爆炸示意圖,而圖7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結合之結構剖面示意圖。圖6以及圖7顯示出光學透鏡片41、發散式光源42、電路板43、複數定位柱44以及光學調變元件45,且光學透鏡片41伸入於閃光燈裝置之殼體40以被固定於殼體40上,而光學透鏡片41部份 顯露於殼體40之開孔401之外。發散式光源42係設置於電路板43上,其可產生複數光束L,而複數定位柱44伸出於光學透鏡片41之外,其可與電路板43之複數電路板開孔431結合,而固定光學透鏡片41於電路板43上。除了複數電路板開孔431之外,本較佳實施例之發散式光源42以及電路板43之結構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而不再贅述。
請同時參閱圖6~圖8,圖8係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光學透鏡片41係藉由複數定位柱44伸入於複數電路板開孔431,而被固定於電路板43上,其功能為使發散式光源42所輸出之複數光束L通過,藉由複數定位柱44之設置,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41以及發散式光源42之間的相對位置。光學透鏡片41包括入光部411、延伸部412以及出光部413。入光部411係設置於延伸部412之一端且接近於發散式光源42之位置,其功能為接收複數光束L,使複數光束L進入光學透鏡片41內,其中,入光部411具有菲涅耳表面。延伸部412可引導複數光束L於光學透鏡片41內移動,且聚集複數光束L於光集中位置P,其中,光集中位置P係位於延伸部412內且介於延伸部412以及出光部413之間。而出光部413係設置於延伸部412之另一端,其可供複數光束L通過而輸出複數光束L。
至於光學調變元件45,其設置於出光部413之表面上,其可對複數光束L進行光束整形(Beam shaping)或調整複數光束L之頻譜分佈,其中,光束整形包含變更複數光束L發散之角度以及調整複數光束L之強度中之至少一者。因此,光學調變元 件45可提升複數光束L之強度或發散的角度。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光學調變元件45係為依附、黏附等方式設置於出光部413之表面上之光學薄膜,或者,亦可為與出光部413一體成型之光學薄膜,其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調變元件亦可設置於入光部之表面或延伸部之表面上,且可以上述任一種方式設置之。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較佳實施例之複數定位柱44係由延伸部412所伸出,亦即複數定位柱44係設置於延伸部412上,且複數定位柱44係以組裝方式與延伸部412結合,其僅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為限。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複數定位柱亦可與延伸部一體成型。另外,複數定位柱亦可由入光部所伸出,換言之,複數定位柱亦可以組裝方式與入光部結合,或者,複數定位柱可與入光部一體成型。
再者,本創作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四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9,其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四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圖9顯示出光學透鏡片51、發散式光源52、電路板53、複數定位柱54以及光學調變元件55,且光學透鏡片51包括入光部511、延伸部512以及出光部513。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51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相同,而不同之處僅在於,入光部511以及延伸部512之結構,以變更複數光束L被聚集的光集中位置P之所在位置。
由圖9可看出,本較佳實施例之光集中位置P係位於延伸部512之外且接近於出光部513。也就是說,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51係將光集中位置P外移至延伸部512之外,且複 數光束L同樣地於光集中位置P之後被發散。藉由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51的結構,可確保複數光束L可通過閃光燈裝置之開孔(未顯示於圖中)而被輸出。
再者,本創作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五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0,其為本創作光學透鏡片與電路板於第五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圖10顯示出光學透鏡片61、第一發散式光源621、第二發散式光源622、電路板63以及基座64,且光學透鏡片61包括複數入光部611、延伸部612以及出光部613。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片61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相同,而不同之處僅在於,入光部611之數量。
圖10中,每一入光部611對應於一個發散式光源且接近於相對應之發散式光源。當第一發散式光源621產生複數光束L時,對應於第一發散式光源621之入光部611接收複數光束L而進入光學透鏡片61內。接下來延伸部612可引導複數光束L於光學透鏡片61內移動,且聚集複數光束L於第一光集中位置P1,其中,第一光集中位置P1係介於延伸部612以及出光部613之間且接近於出光部613。最後,第一發散式光源621所輸出之複數光束L發散且通過出光部613,而被輸出於光學透鏡片61。
另一方面,當第二發散式光源622產生複數光束L時,對應於第二發散式光源622之入光部611接收複數光束L而進入光學透鏡片61內。接下來延伸部612可引導複數光束L於光學透鏡片61內移動,且聚集複數光束L於第二光集中位置P2,其中,第二光集中位置P2係介於延伸部612以及出光部613之間且遠離於出光部613。最後,第二發散式光源622所輸出之複數光 束L發散且通過出光部613,而被輸出於光學透鏡片61。其中,由於第一發散式光源621與第二發散式光源622之設置位置不同,且不同入光部611之結構亦有所不同,故產生不同的光集中位置,且該些光集中位置P1、P2可排列為一直線,使得複數光束L係被聚集於一個區域內,而非限定單一位置。藉此可輸出不同的光束。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二入光部613係以連接方式設置,亦即其係以一體成型方式而形成,但非以此為限。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入光部之數量更可因應需求而增加,且該些入光部亦可以分別獨立方式設置而不互相連接。
此外,本創作更提供一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六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11,其為本創作光學透鏡模組與電路板於第六較佳實施例結合之剖面側視示意圖。圖11顯示出光學透鏡模組71、發散式光源72、電路板73以及基座74,發散式光源72係設置於電路板73上,其可產生複數光束L,而基座74設置於電路板73上且環繞發散式光源72,其功能為固定光學透鏡片71於其上,基座74具有基座開孔741,其可供複數光束L通過基座開孔741而進入光學透鏡模組71。光學透鏡模組71包括本體710、入光透鏡711、延伸透鏡712以及出光透鏡713。
圖11中,入光透鏡711係設置於本體710之一側且接近於發散式光源72之位置,其功能為接收複數光束L,使複數光束L進入光學透鏡模組71內,其中,入光透鏡711具有菲涅耳表面。延伸透鏡712設置於本體710內,其可引導複數光束L於光學透鏡模組71內移動,且聚集複數光束L於一光集中位置P, 其中,光集中位置P可介於延伸透鏡712以及出光透鏡713之間,抑或是,可位於本體710之外的位置且接近於出光透鏡713。而出光透鏡713係設置於本體710之另一側,其可供複數光束L通過而輸出複數光束L。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入光透鏡711、延伸透鏡712以及出光透鏡713係分別獨立設置的透鏡片,其為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模組71與前述光學透鏡片的不同之處,而其他部份皆與前述光學透鏡片之結構相同而不再贅述。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模組71可與前述各較佳實施例中之光學透鏡片的不同特徵,例如:光學透鏡模組更可包含有光學調變元件,或者是,光學透鏡模組可配合複數定位柱之結構,而複數定位柱係以組裝方式或以一體成型方式形成於本體上。又或者,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透鏡模組亦可與多個發散式光源配合使用,故光學透鏡模組中必須增設有對應於多個發散式光源的多個入光透鏡。以上說明僅為本創作的實施例,熟知本技藝人士皆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根據上述可知,本創作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係採用先聚集後發散的光傳導方式,以使複數光束得以通過小尺寸的開孔,故可解決光難以輸出的問題。當然,本創作光學透鏡片之延伸部以及光學透鏡模組之延伸透鏡採用圓柱狀的結構才得以實施先聚集後發散的光傳導方式。另外,本創作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可利用基座或複數定位柱而固定於電路板上,以簡化組裝過程,且縮小光學透鏡片之組裝公差,以進一步提升閃光燈裝置之補光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1‧‧‧光學透鏡片
22‧‧‧發散式光源
23‧‧‧電路板
24‧‧‧基座
211‧‧‧入光部
212‧‧‧延伸部
213‧‧‧出光部
241‧‧‧基座開孔
L‧‧‧光束
P‧‧‧光集中位置

Claims (18)

  1. 一種光學透鏡片,用以使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光束通過,該光學透鏡片包括:一入光部,接近於該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複數光束,使該複數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片內;一延伸部,用以引導該複數光束於該光學透鏡片內移動,且聚集該複數光束於一光集中位置;其中,被聚集於該光集中位置後之該複數光束轉變為發散;以及一出光部,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端,用以供該複數光束通過;其中,該入光部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另一端,且該入光部、該延伸部以及該出光部係一體成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其中該光集中位置係位於該延伸部內且介於該延伸部以及該出光部之間,或位於該延伸部之外且接近於該出光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其中,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且處於一閃光模式時,該光學透鏡片係作為一閃光燈透鏡之用;而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時,該光學透鏡片係作為一紅外線鏡片或雷射透鏡或熱透鏡之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出光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學調變 元件,設置於該入光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延伸部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係被固定於一基座上,該基座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且環繞該發散式光源,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定位柱,伸出於該光學透鏡片之外,用以與一電路板結合,而固定該光學透鏡片於該電路板上,以維持該光學透鏡片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片,更包括一另一入光部,接近於一另一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另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另一光束,使該複數另一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片內;其中,該另一入光部與該入光部可以連接方式設置或以分別獨立方式設置。
  10. 一種光學透鏡模組,用以使一發散式光源所輸出之複數光束通過,該光學透鏡模組包括:一本體;一入光透鏡,設置於該本體之一側且接近於該發散式光源,用以接收該複數光束,使該複數光束進入該光學透鏡內;一延伸透鏡,設置於該本體內,用以引導該複數光束於該光學 透鏡內移動,且聚集該複數光束於一光集中位置;其中,被聚集於該光集中位置之該複數光束之後轉變為發散;以及一出光透鏡,設置於該本體之一另一側,用以供該複數光束通過。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其中該光集中位置係介於該延伸透鏡以及該出光透鏡之間,或位於該本體之外且接近於該出光透鏡。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其中,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發光二極體或有機發光二極體且處於一閃光模式時,該光學透鏡模組係作為一閃光燈透鏡之用;而當該發散式光源係一紅外線光源或雷射發光二極體或熱光源時,該光學透鏡模組係作為一紅外線鏡片或雷射透鏡或熱透鏡之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出光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入光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光學調變元件,設置於該延伸透鏡之一表面上,用以對該複數光束進行光束整形或調整該複數光束之頻譜分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更包括一基座,設置於一電路板上且環繞該發散式光源,以維持該光學透鏡模組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 電路板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該本體包括一定位柱,伸出於該本體之外,用以與一電路板結合,而固定該本體於該電路板上,以確保維持該本體以及該發散式光源間之相對位置;其中該發散式光源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光學透鏡模組,其中該定位柱係與該本體、該入光透鏡、該延伸透鏡以及該出光透鏡一體成型,或該定位柱係以結合方式連接於該本體。
TW104218271U 2015-11-13 2015-11-13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TWM523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8271U TWM523108U (zh) 2015-11-13 2015-11-13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8271U TWM523108U (zh) 2015-11-13 2015-11-13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3108U true TWM523108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75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8271U TWM523108U (zh) 2015-11-13 2015-11-13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31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09184B2 (en) Depth camera
US8764238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emergency lighting module
CN106444237B (zh) 投影装置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US20190383471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terminal
CN108491833B (zh) 一种光学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8181777A (zh) 激光投射模组、深度相机及电子装置
RU2010144576A (ru) Интерактивная система ввода и блок подсветки для нее
US20200196434A1 (en) Endoscope device, an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thereof
TWI703395B (zh) 光學投影模組
US10274169B2 (en) MEMS LED zoom
US832547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uxiliary lighting for illumination
TW202113447A (zh) 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CN208013653U (zh) 结构光投影装置、深度相机和电子设备
WO2017097195A1 (zh) 照明模组及其应用
JP2023526124A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20210200065A1 (en) Lens device with shading structure
TWM523108U (zh) 光學透鏡片以及光學透鏡模組
JP6453158B2 (ja) 撮像装置及び光学的情報読取装置
TWM520125U (zh) 光學透鏡
TWI565320B (zh) 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
CN213750641U (zh) Led光源结构和投影机
JP2006073250A (ja) 照明装置
CN104869289A (zh) 摄像模块及电子装置
Ye et al. Wide angle mini-LEDs combined with multifocal micro reflector cavity for thin portable device flas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