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8866U -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 Google Patents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8866U
TWM518866U TW104216328U TW104216328U TWM518866U TW M518866 U TWM518866 U TW M518866U TW 104216328 U TW104216328 U TW 104216328U TW 104216328 U TW104216328 U TW 104216328U TW M518866 U TWM518866 U TW M5188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ponic plant
disposed
cultivation system
plant cultivation
hydropo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6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哲生
余遠鋆
洪瑞陽
尹瑞蓮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16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8866U/zh
Publication of TWM518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8866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Hydroponics (AREA)

Description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植物的栽培系統,特別是關於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水耕栽培(hydroponic culture),又可稱為無土栽培或養液栽培,就是利用適當的設施及介質,將植物所需之養分及空氣供應於其根部,因而無需使用土壤之科學栽培方法。溫室中,亦有利用地面原來土壤以栽培的方式,可以節省設施之費用。然而,由於土壤的養分甚難控制,故一般溫室中,已傾向於採用無需仰賴土壤,其所需之水分及培養液則由人工調配的水耕栽培法。
水耕栽培法需要盛裝培養液的水床及乘載水床的水耕層架,水耕層架則具有可擺放多個水床的多層框架結構,且水耕層架通常設有管路結構,以將培養液輸送至水床,並排出培養液。水耕植物培植於水床,以吸收培養液中的養分,而每個水床上方通常設置有發光裝置,以提供水耕植物光照來源。隨著水耕植物的生長,必須適時的調整水耕植物頂緣與發光裝置之間的距離以獲得適量的光照,目前係以手動或電動的方式調整發光裝置的位置。
然而,由於發光裝置係設置於每個水床的上方,故不論是以何種方式調整發光裝置的位置,皆須逐一調整各個發光裝置與對應之水耕植物的距離,相當不便。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創作之目的為提供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以簡易且新穎的結構設計,令使用者無須逐一調整各個發光裝置位置,僅需藉由取出可採收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水床或植板),即可同時調整水耕植物與發光裝置的位置。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創作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包括二層架、二發光裝置、一流道以及二植栽裝置。該二層架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該二層架分別具有一栽培空間。該二發光裝置分別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流道貫穿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該二栽培空間,流道於第一方向上呈傾斜設置。該二植栽裝置設置於流道,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流道的底面對應於水平面具有一傾斜角度,傾斜角度介於0.1~5度之間。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流道容置一培養液。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流道具有複數個凸部,設置於流道的底面。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至少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於流道的相對二側。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至少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於層架,並對應於流道的相對二側。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移動單元包括複數個滾輪。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植栽裝置包括一植板。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植栽裝置更包括一水床,用以容置一培養液。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床具有一凸部,設置於水床的底面,以儲積培養液。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一水耕植物設置於植栽裝置,且水耕植物的頂緣與發光裝置的距離在一預定範圍內。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多個層架於第二方向延伸設置,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創作之另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包括二層架、二發光裝置、二移動單元以及二植栽裝置。該二層架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該二層架分別具有一栽培空間。該二發光裝置分別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該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傾斜設置於該二層架,並對應於栽培空間的相對二側。該二植栽裝置分別具有一水床、以及一設置於水床上之植板。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移動單元對應於水平面具有一傾斜角度,傾斜角度介於0.1~5度之間。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床容置一培養液。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床具有複數個凸部,設置於水床的底面。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床具有一高度差。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各移動單元包括複數個滾輪、一輸送帶、或其組合。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一流道,貫穿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該二植栽裝置的下方。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一水耕植物設置於植板,且水耕植物的頂緣與發光裝置的距離在一預定範圍內。
承上所述,依據本創作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藉由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的層架,並將流道沿著第一方向傾斜設置於層架,可形成流道的一端相對較高,而另一端相對較低的態樣。在將至少二植栽裝置設置在流道上時,可藉由重力的作用,當取出較低處的植栽裝置,其他還在流道上較高處的植栽裝置便會順勢往較低處移動,進而使植栽裝置內的水耕植物循序栽種,即使因成長過程而長大、長高,其成長頂緣與發光裝置的相對距離仍維持在預定範圍,使各栽培空間內的水耕植物均勻受光。
換言之,本創作藉由傾斜設置的流道,並搭配重力作用,令使用者無須一一調整各個發光裝置的位置或高度,僅需取出可採收或需移植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即可調整其他水耕植物生長頂緣與發光裝置的相對位置,維持成長過程中穩定均勻的受光,相當便利且更具有省力的效果。更者,本創作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移動植栽裝置的動力來源係可為單純重力作用,更具有節省耗能的效果。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圖1A為依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示意圖,圖1B為圖1A所示之層架及流道的示意圖,圖2為圖1A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請同時參考圖1A、圖1B及圖2所示。另外,需說明的是,圖2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係以較為簡易的方塊示意。本創作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用於培養水耕植物。需說明的是,本創作並無限制水耕植物的數量與種類,可以用於栽種或培養一個以上、或一種類型以上的水耕植物。具體而言,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包括二層架1、二發光裝置2、一流道3以及二植栽裝置4。其中,二個層架1於第一方向X上並列設置,而本實施例之層架1係以層架1a及層架1b為例說明,亦即,層架1a及層架1b於第一方向X上依序並列設置。且較佳的,本實施例之層架1係由橫向的及縱向的支架所組成的四邊形層架,而為便於後續說明,本實施例以一個層架1視為一個栽培單位進行說明。每個層架1分別具有一個栽培空間11,亦即橫向的及縱向的支架組合後所形成或定義之內部空間,栽培空間11內可用於容置前述發光裝置2、流道3、植栽裝置4及水耕植物等。
請參考圖1B及圖2所示,由於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係由層架1a及層架1b並列設置所組成,且層架1a及層架1b皆為橫向的及縱向的支架所組成之結構,故層架1a及層架1b的栽培空間11相互連通,進而使流道3可貫穿設置於層架1a及層架1b,並配置於層架1a及層架1b分別形成的二個栽培空間11內。而每個栽培空間11中分別容置至少一個植栽裝置4,且植栽裝置4設置於流道3上,水耕植物則設置於植栽裝置4。在本實施例中,是將供應水耕植物營養來源的培養液置於流道3內,而植栽裝置4直接置放於流道3中。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植栽裝置4係包括植板,且植板上具有複數個植孔,以供水耕植物設置於植板,透過植栽裝置4(植板)支撐水耕植物,令水耕植物可漂浮於培養液上,且水耕植物的根部仍可吸收下方培養液的養分。較佳的,本實施例之植栽裝置4可以包括密度較小的植板,亦即,質量較輕、體積較大的植板,以漂浮於培養液上,常見者例如為發泡棉材質,但不限於此。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植栽裝置4亦可由植板及水床共同組成,培養液則置於水床內,而此時流道3內可替換成其他的流體,例如水,用以承載植栽裝置4。其中,植板及水床皆為較輕的材質,以漂浮於培養液上,本創作並不限制。
如圖1B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之發光裝置2設置於層架1,且設置於層架1的上方,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11,藉此提供配置於栽培空間11內的水耕植物光源。為求圖面清楚明瞭,圖1B省略繪製一個發光裝置2,以期清楚顯示本實施例之植栽裝置4的立體結構。另外,關於流道3的配置,本實施例之流道3係沿著第一方向X傾斜的設置在層架1,亦即,流道3係橫向的貫穿設置於多個層架1(層架1a、1b)的栽培空間11,並且以傾斜的方式設置,進而形成流道3的底面31於第一方向X上呈傾斜設置的態樣。而本實施例所稱之底面31係指流道3的底部,且承載培養液該側的表面。由於本實施例之流道3的底面31於第一方向X上傾斜設置,進而可使流道3內部的培養液藉由重力作用沿著傾斜方向流動。當然,層架1具有對應之培養液循環通道與流道3連通,此為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者,圖2以粗黑箭頭符號簡易表示培養液流動之流入及流出方向,其餘細節於此不加贅述。
進而言之,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將流道3的前後二端分別稱為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而流道3於第一方向X上傾斜設置,在發光裝置2高度一致的前提下,進而使第一端32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小於第二端33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亦即,使流道3的第一端32的底面對應於水平面A具有一高度差,且若將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設置於地面,第一端32對應於地面相對較高,而第二端33對應於地面相對較低。較佳的,流道3的底面31對應於水平面A具有一傾斜角度θ,傾斜角度θ例如可介於0.1~5度之間。前述之配置方式,可使流道3內部的培養液透過重力的作用,自第一端32自然流向第二端33,而無需以外加動力驅動培養液流動。
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係利用傾斜設置的流道3及重力的作用,使培養液可從第一端32自然流向第二端33,並以培養液的流動作為動力來源,同時帶動植栽裝置4(植板)自第一端32流向第二端33。本創作更透過傾斜設置的流道3及植栽裝置4(植板)的移動,進而達到使水耕植物的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保持在一預定範圍R內的功效,以下以圖3進一步說明之。
請參考圖3所示,圖3為圖2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圖3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2係由多個栽培單元所組成。本實施例中,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2包括四個層架1a、1b、1c、1d、四個發光裝置2a、2b、2c、2d、一個流道3、以及四個植栽裝置4a、4b、4c、4d設置於流道3內。其中,流道3係沿著第一方向X傾斜設置於層架1a、1b、1c、1d,且同樣的,因為第一端32相對較高,而第二端33相對較低,使培養液可因重力牽引而自第一端32流向第二端33。在本實施例中,亦由於第二端33相對較低,故第二端33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相對較大,故於靠近第二端33處可置放較為大株、或成長較高的水耕植物(設置於植栽裝置4d),亦即,栽培時間較長的水耕植物。而第一端32相對較高,故第一端32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相對較小,故於靠近第一端32處則可置放較小株、或仍為新苗狀態的水耕植物(設置於植栽裝置4a),使得在不同植栽裝置4a、4b、4c、4d內的水耕植物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均能大致維持在一預定範圍R內,可更均勻受光且不需頻繁地調整發光裝置2a、2b、2c、2d的位置或高度。
以圖3為例說明,假設設置於植栽裝置4a的水耕植物之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為20公分,而設置於植栽裝置4d的水耕植物之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為30公分,預定範圍R即為與發光裝置2相距20~30公分之間。如圖3所示,設置在植栽裝置4a、4b、4c、4d內的水耕植物之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距離皆在預定範圍R(20~30公分)之間,植物可更均勻受光。
在操作上,當設置於植栽裝置4d的水耕植物生長至可收成或移植的階段,此時,植栽裝置4a的水耕植物將因生長,其頂緣與發光裝置2a的距離越來越靠近。本創作可透過直接將植栽裝置4d自流道3取出,此時,透過重力的作用,植栽裝置4c順勢往層架1d移動,植栽裝置4b順勢往層架1c移動,而植栽裝置4a順勢往層架1b移動,進而使原本植栽裝置4a、4b、4c的水耕植物,其頂緣與發光裝置2b、2c、2d的距離仍維持在預定範圍R。換言之,本創作藉由傾斜設置的流道3,並搭配重力作用所造成的培養液流動方向,令使用者無需一一調整各個發光裝置2a、2b、2c、2d的位置或高度,僅需取出可採收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4d,即可順勢調整其他水耕植物與發光裝置2a、2b、2c、2d的位置,且流道3也有輔助帶動的效果,相當便利且更具有省力的效果。又,本創作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S2,其移動植栽裝置4(4a、4b、4c、4d)的動力來源係為重力作用所產生培養液流動,更具有節省耗能的效果。當然,原本層架1a空出來的栽培空間可再補入新栽的幼苗,配合實施前述的連續成長、收成周期,可提高層架整體使用效率。
請參考圖2所示,由於本創作之流道3係以傾斜的方式橫向(即第一方向X)設置於層架1,當傾斜角度θ較大時,培養液容易堆積在第二端33處。較佳的,如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流道3具有複數個凸部34,設置於流道3的底面31,以儲積培養液。具體而言,凸部34的設置方向係與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藉此將培養液儲積在凸部34,進而使每株水耕植物皆可更充分地與培養液接觸,吸收養分。圖4為圖1B所示之流道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流道3a可具有與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的凸部34a,以及與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垂直的凸部34b。藉由凸部34b形成流道,更可節省培養液的用量。在其他實施例中,若植栽裝置4同時包含有植板及水床,並可於水床內同樣設置凸部,且凸部的設置方向亦與第一端32及第二端33相互平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用具有高度差的水床,亦可達到儲積培養液的效果,而其具體實施方式,於後進一步說明之。
在一實施例中,亦可藉由移動單元承載植栽裝置4。圖5為依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圖6A為圖5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部分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5及圖6A所示。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3更包括至少二移動單元5,除此之外,其他的元件,如層架1、發光裝置2、流道3及植栽裝置4,與前述實施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相同,故沿用其標號。本實施例之移動單元5係沿著第一方向X設置於流道3的相對二側,如圖6A所示,移動單元5設置在流道3長邊的相對二側。本實施之移動單元5係以複數個滾輪為例說明,滾輪(移動單元5)依序設置在流道3內部的相對二側。另外,需說明的是,為求圖面清楚明瞭,圖6A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3省略繪製部分的發光裝置2及植栽裝置4。當然,本創作並不限制移動單元5設置於流道3的內部,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設置在層架1,如圖6B所示,圖6B為圖6A所示之移動單元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具體而言,圖6B所示移動單元5a亦可沿著第一方向X設置於層架1,並對應於流道3的相對二側。需特別說明的是,於此所述之對應於流道3的相對二側,係指本實施例之移動單元5a設置於層架1時,其配置方式是依據流道3的傾斜角度,亦即,可直接沿著流道3的上緣設置在層架1,如圖6B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植栽裝置4係包括植板,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植栽裝置4亦可由植板與水床所共同組成,本創作並不限制。更者,由於本實施例之流道3係沿著第一方向X並傾斜設置在層架1,因此,移動單元5亦同時形成傾斜設置的狀態。而置放在移動單元5上的植栽裝置4,亦形成傾斜設置的態樣。同樣的,如同前述實施例,靠近流道3的第二端33處的植栽裝置4可置放栽培時間較長的水耕植物,而靠近第一端32處的植栽裝置4則可置放為新苗狀態的水耕植物。當靠近第二端33處的水耕植物生長至可收成的狀態時,可直接將對應之植栽裝置4取出,此時,藉由移動單元5(滾輪)及重力作用,剩餘的植栽裝置4可順勢往傾斜方向(亦即第二端33)移動,而其作動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加贅述。因此,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3亦可透過取出可採收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4,即可調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長頂緣與發光裝置2的相對位置或高度,相當便利且更具有省力的效果。又,移動植栽裝置4的動力來源係為滾輪(移動單元5)並搭配重力作用,更具有節省耗能的效果。
圖7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圖8A為圖7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部分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7及圖8A所示。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4同樣具有層架1e及發光裝置2e,其結構及連結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加贅述。而本實施例係將移動單元5e沿著第一方向X傾斜設置於層架1e,並對應設置於栽培空間11e的相對二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移動單元5e係為滾輪與輸送帶的組合,並將輸送帶環繞滾輪配置。移動單元5e具有第一端51e及第二端52e,第一端51e相對較高,而第二端52e相對較低,以形成移動單元5e於第一方向X上呈傾斜設置的態樣。如同前述實施例,移動單元5e對應於水平面A同樣具有一傾斜角度θ,較佳的,傾斜角度θ介於0.1~5度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移動單元5e亦可以包括複數個滾輪,傾斜的依序排列於層架1e的相對二側,抑或是單純為輸送帶,本創作並不限制。
本實施例係將植栽裝置4e直接設置於移動單元5e(例如輸送帶)上,且本實施例之植栽裝置4e具有一植板41e及一水床42e。植板41e設置於水床42e上,培養液是容置於水床42e內,水耕植物設置並栽培在植板41e,以使水耕植物的根部可與水床42e內的培養液接觸。又,本實施例係將水床42e直接置放在移動單元5e(輸送帶)上。由於本實施例之移動單元5e亦為傾斜設置,故置放在移動單元5e上的植栽裝置4e,亦形成傾斜設置的態樣。如同前述實施例,靠近第二端52e處的植栽裝置4e可置放栽培時間較長的水耕植物,而靠近第一端51e處的植栽裝置4e則可置放為新苗狀態的水耕植物。當靠近第二端52e處的水耕植物生長至可收成的狀態時,可直接將對應之植栽裝置4e取出,此時,藉由移動單元5e(輸送帶)及重力作用,剩餘的植栽裝置4e可順勢往傾斜方向(亦即第二端52e)移動,而其作動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加贅述。因此,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4亦可透過取出可採收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4e,即可調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長頂緣與發光裝置2e的相對位置,相當便利且更具有省力的效果。又,移動植栽裝置4e的動力來源係為輸送帶(移動單元5e)並搭配重力作用,更具有節省耗能的效果。
又,由於本創作之移動單元5e係以傾斜的方式橫向(即第一方向X)設置於層架1e,當傾斜角度θ較大時,培養液容易堆積在低處。較佳的,如圖8B所示,圖8B為圖8A所示之水床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水床42f具有高度差,以儲積培養液。具體而言,水床42f的短邊的相對二側可做成具有高度差的一低端421f及一高端422f,低端421f設置在移動單元5e的相對較高處(即靠近第一端51e),而高端422f則設置在移動單元5e的相對較低處(即靠近第二端52e),進而使較多的培養液可儲積在高端422f,並使培養液相較於水平面A維持在同樣的高度,進而可使水耕植物的根部與培養液的接觸面積大致相同。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於水床42f的底面內設置凸部,並藉由凸部儲積培養液,其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於流道3的底面31設置凸部34的態樣。
圖9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請參考圖9所示。本實施例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5的整體結構可參考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4,並更包括一流道3e,設置於層架1e,並配置於植栽裝置4e及移動單元5e的下方,進而可接收來自於水床42e的培養液(圖9係以箭頭符號簡易表示)。
另外,圖10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請參考圖10所示。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6的整體系統可以往第二方向Y延伸,且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大致呈相互垂直。換言之,層架1除了可於水平方向(第一方向X)上相互並列,亦可往垂直方向(第二方向Y)向上延伸,本創作並不限制。而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6的整體結構可直接參考水耕植物栽培系統S1,故其標號沿用,其餘元件及其連結關係於此不加贅述。
綜上所述,依據本創作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藉由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的層架,並將流道沿著第一方向傾斜設置於層架,可形成流道的一端相對較高,而另一端相對較低的態樣。在將至少二植栽裝置設置在流道上時,可藉由重力的作用,當取出較低處的植栽裝置,其他還在流道上較高處的植栽裝置便會順勢往較低處移動,進而使植栽裝置內的水耕植物循序栽種,即使因成長過程而長大、長高,其成長頂緣與發光裝置的相對距離仍維持在預定範圍,使各栽培空間內的水耕植物均勻受光。
換言之,本創作藉由傾斜設置的流道,並搭配重力作用,令使用者無須一一調整各個發光裝置的位置或高度,僅需取出可採收或需移植之水耕植物的植栽裝置,即可調整其他水耕植物成長頂緣與發光裝置的相對位置,維持成長過程中穩定均勻的受光,相當便利且更具有省力的效果。更者,本創作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移動植栽裝置的動力來源係可為單純重力作用,更具有節省耗能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1a、1b、1c、1d、1e‧‧‧層架
11、11e‧‧‧栽培空間
2、2a、2b、2c、2d、2e‧‧‧發光裝置
3、3a、3e‧‧‧流道
31‧‧‧底面
32、51e‧‧‧第一端
33、52e‧‧‧第二端
34、34a、34b‧‧‧凸部
4、4a、4b、4c、4d、4e、4f‧‧‧植栽裝置
41e、41f‧‧‧植板
42e、42f‧‧‧水床
421f‧‧‧低端
422f‧‧‧高端
5、5a、5e‧‧‧移動單元
A‧‧‧水平面
R‧‧‧預定範圍
S1、S2、S3、S4、S5、S6‧‧‧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θ‧‧‧傾斜角度
圖1A為依據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示意圖。 圖1B為圖1A所示之層架及流道的示意圖。 圖2為圖1A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 圖3為圖2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4為圖1B所示之流道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5為依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 圖6A為圖5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部分示意圖。 圖6B為圖6A所示之移動單元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7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 圖8A為圖7所示之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部分示意圖。 圖8B為圖8A所示之水床的另一實施態樣的示意圖。 圖9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 圖10為依據本創作又一實施例之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的側視圖。
1a、1b‧‧‧層架
11‧‧‧栽培空間
2‧‧‧發光裝置
3‧‧‧流道
31‧‧‧底面
32‧‧‧第一端
33‧‧‧第二端
4‧‧‧植栽裝置
A‧‧‧水平面
S1‧‧‧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X‧‧‧第一方向
θ‧‧‧傾斜角度

Claims (20)

  1. 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包括: 二層架,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該二層架分別具有一栽培空間; 二發光裝置,分別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 一流道,貫穿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該二栽培空間,該流道於第一方向上呈傾斜設置;以及 二植栽裝置,設置於該流道,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流道的底面對應於水平面具有一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介於0.1~5度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流道容置一培養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流道具有複數個凸部,設置於該流道的底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 至少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於該流道的相對二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 至少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設置於該層架,並對應於該流道的相對二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各該移動單元包括複數個滾輪。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植栽裝置包括一植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植栽裝置更包括一水床,用以容置一培養液。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水床具有一凸部,設置於該水床的底面,以儲積該培養液。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一水耕植物設置於該植栽裝置,且該水耕植物的頂緣與該發光裝置的距離在一預定範圍內。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多個層架於第二方向延伸設置,其中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13. 一種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包括: 二層架,於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該二層架分別具有一栽培空間; 二發光裝置,分別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對應之栽培空間; 二移動單元,沿著第一方向傾斜設置於該二層架,並對應於該栽培空間的相對二側;以及 二植栽裝置,分別具有一水床、以及一設置於該水床上之植板。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移動單元對應於水平面具有一傾斜角度,該傾斜角度介於0.1~5度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水床容置一培養液。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水床具有複數個凸部,設置於該水床的底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該水床具有一高度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各該移動單元包括複數個滾輪、一輸送帶、或其組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更包括: 一流道,貫穿設置於該二層架,並配置於該二植栽裝置的下方。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水耕植物栽培系統,其中,一水耕植物設置於該植板,且該水耕植物的頂緣與該發光裝置的距離在一預定範圍內。
TW104216328U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TWM518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6328U TWM518866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6328U TWM518866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8866U true TWM518866U (zh) 2016-03-21

Family

ID=56086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6328U TWM518866U (zh) 2015-10-13 2015-10-13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88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1814A (zh) * 2018-07-27 2018-11-30 江阴佰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观赏型无土栽培植物生长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1814A (zh) * 2018-07-27 2018-11-30 江阴佰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观赏型无土栽培植物生长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0436B2 (ja) 植物栽培方法及び施設
CN203788814U (zh) 多层隔板式植物培育装置以及植物培育系统
JP4314316B1 (ja) 家庭用の植物栽培装置
JP2019535248A (ja) 植物を屋内で栽培するための環境隔離型の環境制御されたセル
KR101423127B1 (ko) 수경재배장치
US20140144079A1 (en) Plant culturing equipment
KR101350434B1 (ko) 에너지 효율 향상 구조를 갖는 수경재배장치
JP6340802B2 (ja) 植物栽培システム
CN205071835U (zh) 水耕植物栽培系统
KR20120128526A (ko) 기둥구조 걸이식 다층 수경 재배기
KR20190018182A (ko) 다단적층 수경식물 재배장치
KR101510463B1 (ko) 다층 화분
US20060112630A1 (en) High efficiency automatic plant cloning system
KR102186207B1 (ko) 수경재배장치
JP6659421B2 (ja) 水耕栽培装置および水耕栽培方法
JP3180721U (ja) 水耕栽培液体供給装置
KR20200045187A (ko) 수경재배장치
CN212138552U (zh) 一种园林绿化育苗装置
TWM518866U (zh) 水耕植物栽培系統
CN106234183B (zh) 一种小叶菜的无土栽培立体种植方法及装置
KR200475096Y1 (ko) 파이프를 이용한 수경재배장치
CN215454117U (zh) 一种立体扦插育苗系统
TWI590754B (zh) 水耕架模組及其水耕架
KR20180011469A (ko) 식물 재배관리기
KR20170047599A (ko) 수직 방향으로 배치되는 인공 조명 광원 장치와 식물 재배판을 구비한 벽면 설치형 식물 재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