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7482U - 光纖檢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纖檢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7482U
TWM517482U TW104214153U TW104214153U TWM517482U TW M517482 U TWM517482 U TW M517482U TW 104214153 U TW104214153 U TW 104214153U TW 104214153 U TW104214153 U TW 104214153U TW M517482 U TWM517482 U TW M51748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optical
fiber
splitter
det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4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ng-wen Xiao
fu-chun Hong
Yu-Ren Lin
Original Assignee
Polarlink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larlink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Polarlink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to TW104214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7482U/zh
Publication of TWM5174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7482U/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Description

光纖檢測裝置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光纖檢測裝置,特別是有關於可以精簡檢測人員並可提升檢測正確性的光纖檢測裝置。
光纖具有低損失、高傳真、高頻寬以及低干擾等特性,故現今已廣泛應用於電信或網路等領域。而在光纖架設與維修的過程中,必須使用光纖檢測裝置來量測機房到用戶端之間是否連通。
圖3為現有光纖檢測裝置的平面示意圖。如圖3所示,在現有的光纖檢測裝置30包含光纖檢測器(Optical Cable Identify,OCI)31、分光器(Splitter)32與光反射器(Reflector)33。在光纖架設時,透過一條第一光纖纜線35連接一機房34與一分光器32,且透過複數條第二光纖纜線36連接分光器32與複數個終端用戶37。
當在做光纖纜線的檢測時,例如為了確認一待測用戶37A其連接的第二光纖纜線36是哪一條時,第一檢測人員38將光纖檢測器31設置於機房34,第二檢測人員39將光反射器33設置於待測用戶37A。而第三檢測人員40在分光器32的位置上敲擊(k)位於分光器32與一選定的第二光纖纜線36,光纖振盪訊號會從敲擊點傳遞至光反射器33,光反射器33將光纖振盪訊號反射至機房34,若機房34一端的光纖檢測器31偵測到光纖振盪訊號,則可確定受到敲擊的此第二光纖纜線36確實為連接分光器32與待測用戶37A之間的第二光纖纜線36。反之,若第三檢測人員40在分光器32的位置上敲擊某一第二光纖纜線36,但光纖檢測器31沒有偵測光纖振盪訊號,則表示此第二光纖纜線36並沒有連接到待測用戶端37A,或待測用戶37A與分光器32之間的第二光纖纜線36斷線,需要維修。
然而,在現有的光纖檢測裝置30中,若光纖檢測器31的靈敏度不夠,且光纖纜線耗損過大,光纖檢測器31有時無法正確偵測敲擊狀態。另外,若位於機房34的光纖檢測器31靈敏度太高,且纜線品質良好,微小的振盪都會被檢出,導致無法辨識正確的敲擊狀態。另一方面來說,每次檢測都需要派遣三名檢測人員38、39、40分別位於機房34、分光器32以及待測用戶37A的地點,才能執行光纖檢測,耗時費工。
因此,存在一種需求,設計一種光纖檢測裝置可以減少檢測人員,且可以精確地檢測出振盪訊號,不會因光纖纜線或光纖檢測器的狀態而導致檢測不精確。
本創作之目的在提供一種光纖檢測裝置,透過此光纖檢測裝置可以減少檢測人員,且不受光纖纜線或光纖檢測器的狀態影響而可以正確檢測光纖纜線。
根據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光纖檢測裝置,包含: 一光反射器,設置於一機房與一分光器之間; 該分光器,設置於該機房與複數個終端用戶之間,透過一第一光纖纜線連接該分光器與該機房,且透過複數個第二光纖纜線連接該分光器與該些終端用戶; 一光纖檢測器,設置於其中一個該些終端用戶上。
透過述之光纖檢測裝置,僅需在分光器與待測用戶的所在位置上設置兩名檢測人員,即可正確地判斷是哪條第二光纖纜線連接待測用戶。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圖1A為本創作之光纖檢測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A所示,光纖檢測裝置10包含光纖檢測器11、分光器12與光反射器13。在本創作所使用的分光器12為二進多出的分光器12,其具有第一輸入埠121、第二輸入埠122與複數個輸出埠123,這些輸入埠、輸出埠均為可雙向傳輸信號的連接埠。第一光纖纜線14連接機房15與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分光器12的該些輸出埠123透過複數條第二光纖纜線16連接複數個終端用戶17。
當檢測光纖時,第一檢測人員18將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前端,第二檢測人員19將光纖檢測器11設置於一待測用戶17A的位置上。當第一檢測人員18在分光器12的位置敲擊(k)某一第二光纖纜線16,會產生具有特定波長的光纖振盪訊號。若在待測用戶17A位置上的第二檢測人員19透過光纖檢測器11檢測到光纖振盪訊號,則表示受敲擊的第二光纖纜線16確實連接在待測用戶17A與分光器12之間。若第二檢測人員19在待測用戶17A位置上透過光纖檢測器11沒有檢測到光纖振盪訊號,則表示此第二光纖纜線16並沒有連接此待測用戶17A與分光器12,第一檢測人員18須選擇敲擊另一條第二光纖纜線16,直到找到連接待測用戶17A與分光器12的第二光纖纜線16。
當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時,複數個終端用戶17的網路使用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欲設置該光反射器13於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時,需預先告知複數個終端用戶17會暫停網路服務以進行設置作業。而這樣的設置有時會造成終端用戶17的不便,故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的時機,通常是在光纖網路初步架設時,此時複數個終端用戶17並沒有開通網路服務,可允許將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一輸入埠121上開始檢測工作。
圖1B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光纖檢測裝置的平面示意圖。如圖1B所示,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檢測人員18可以將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二輸入埠122上。任何廠商的檢測人員在需要做檢測時都可以將檢測儀器設置第二輸入埠122上,具體上來說,第二輸入埠122可先連接光纖跳接線20,而檢測儀器或光反射器13連接光纖跳接線20的測試端201,或者第二輸入埠122先連接光反射器13,光反射器13再連接至光纖跳接線20,在此並不侷限。當複數個終端用戶17已開始使用網路服務,第一檢測人員18可以將本創作的光反射器13設置於分光器12的第二輸入埠122上而不會影響終端用戶17的網路使用,當測試結束時,第一檢測人員18再將光反射器13從分光器12的第二輸入埠122上移除,方便別家廠商的檢測人員在測試端201進行不同的測試。
圖2為本創作之光纖檢測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本創作的光纖檢測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步驟S201中,設置一光反射器於一機房與一分光器之間,該機房透過一第一光纖纜線與該分光器連接,透過第一檢測人員在分光器所在位置上將光反射器設置於機房與分光器之間,而光反射器可以設置於分光器的第一輸入埠或第二輸入埠上,但在此並不侷限。
在步驟S202中,設置一光纖檢測器於一待測用戶,第二檢測人員在複數個終端用戶中選擇某一終端用戶將光纖檢測器設置於此終端用戶上,而此終端用戶則為待測用戶,第一檢測人員與第二檢測人員需要檢測出哪一條第二光纖纜線連接至待測用戶。
在步驟S203中,敲擊一第二光纖纜線以產生一振盪訊號,第一檢測人員敲擊第二光纖纜線時,會產生具一特定波長的振盪訊號。此振盪訊號會從第二光纖纜線傳遞至第一光纖纜線,位於該第一光纖纜線上的該光反射器反射該振盪訊號以增強該振盪訊號的強度,再傳遞至位於待測用戶的光纖檢測器。一般來說,振盪訊號的強度都不足以讓光纖檢測器檢測到此振盪訊號,藉由光反射器以增強振盪訊號的強度讓該光纖檢測器可以檢測。
在步驟S204中,當該光纖檢測器檢測到該振盪訊號,確認該待測用戶係透過該第二檢測人員所敲擊之該些第二光纖纜線中的其中一條連接該分光器。當光纖檢測器檢測到具此特定波長的振盪訊號時,表示第一檢測人員所敲擊的第二光纖纜線為連接待測用戶的光纖纜線。若光纖檢測器並沒有檢測到據此特定波長的振盪訊號,第一檢測人員進一步敲擊另一條第二光纖纜線,直到找到連接測試用戶的第二光纖纜線為止。
透過上述的光纖檢測方法及裝置,僅需兩名檢測人員,相較於現有的光纖檢測方法及裝置需要三名檢測人員,可減少檢測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來說,第一檢測人員將光反射器設置於鄰近分光器的位置上,本創作光反射器與光纖檢測器之間的距離較現有光反射器與光纖檢測器之間的距離近,檢測效果較好,可正確地判斷是哪條第二光纖纜線連接待測用戶。
以上該僅是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光纖檢測裝置
11‧‧‧光纖檢測器
12‧‧‧分光器
121‧‧‧第一輸入埠
122‧‧‧第二輸入埠
123‧‧‧輸出埠
13‧‧‧光反射器
14‧‧‧第一光纖纜線
15‧‧‧機房
16‧‧‧第二光纖纜線
17‧‧‧終端用戶
17A‧‧‧待測用戶
k‧‧‧敲擊
18‧‧‧第一檢測人員
19‧‧‧第二檢測人員
20‧‧‧光纖跳接線
201‧‧‧測試端
30‧‧‧光纖檢測裝置
31‧‧‧光纖檢測器
32‧‧‧分光器
33‧‧‧光反射器
34‧‧‧機房
35‧‧‧第一光纖纜線
36‧‧‧第二光纖纜線
37‧‧‧終端用戶
37A‧‧‧待測用戶
38‧‧‧第一檢測人員
39‧‧‧第二檢測人員
40‧‧‧第三檢測人員
圖1A為本創作之光纖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1B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光纖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之光纖檢測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現有光纖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10‧‧‧光纖檢測裝置
11‧‧‧光纖檢測器
12‧‧‧分光器
121‧‧‧第一輸入埠
122‧‧‧第二輸入埠
123‧‧‧輸出埠
13‧‧‧光反射器
14‧‧‧第一光纖纜線
15‧‧‧機房
16‧‧‧第二光纖纜線
17‧‧‧終端用戶
17A‧‧‧待測用戶
18‧‧‧第一檢測人員
19‧‧‧第二檢測人員
k‧‧‧敲擊

Claims (5)

  1. 一種光纖檢測裝置,包含: 一光反射器,設置於一機房與一分光器之間; 該分光器,設置於該機房與複數個終端用戶之間,透過一第一光纖纜線連接該分光器與該機房,且透過複數個第二光纖纜線連接該分光器與該些終端用戶; 一光纖檢測器,設置於其中一個該些終端用戶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纖檢測裝置,其中該分光器為二進多出的分光器,其包含一第一輸入埠、一第二輸入埠與複數個輸出埠。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纖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光纖纜線連接該光反射器,且該光反射器設置於該分光器的該第一輸入埠上。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纖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反射器設置於該分光器的該第二輸入埠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光纖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反射器更連接一光纖跳接線,該光纖跳接線的一端連接該光反射器。
TW104214153U 2015-09-01 2015-09-01 光纖檢測裝置 TWM5174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4153U TWM517482U (zh) 2015-09-01 2015-09-01 光纖檢測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4153U TWM517482U (zh) 2015-09-01 2015-09-01 光纖檢測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7482U true TWM517482U (zh) 2016-02-11

Family

ID=5581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4153U TWM517482U (zh) 2015-09-01 2015-09-01 光纖檢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74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4321B2 (en) Testing of optical cable using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US1049129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integrated tool
JP4902213B2 (ja) 光線路監視装置及び方法
WO2015196638A1 (zh) 光纤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平台及网元管理系统
WO2014101781A1 (zh) 一种单纤双向光模块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EP1558905A2 (en) Method of evaluating fiber pmd using polarizatio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US11515938B2 (en) Automatic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based testing of device under test
TWI577142B (zh) Fiber optic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KR20160112079A (ko) 광분배망에서의 광선로 검사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검사 장치
JP2016151522A (ja) 光線路検査装置及び方法
US11923894B2 (en) Automatic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based testing of device under test
CN109660294B (zh) 一种光纤智能匹配系统、方法及装置
KR101743533B1 (ko) 콘센트 배선 건전성 평가 장치 및 방법
TWM517482U (zh) 光纖檢測裝置
JP6220764B2 (ja) 光ファイバ特性解析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特性解析方法
US20170272151A1 (en) Gigabit Ethernet Analyzer for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JP5483474B2 (ja)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接続点の接続不良検出器および接続不良検出方法
US7068358B2 (en) Visual fault detection for optical measurements
TWI581581B (zh) Detection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Routing Quality and Its Detection Method
CN105823431A (zh) 一种光纤过度弯曲的检测方法
CN106027142A (zh) 一种基于热致光纤偏振态变化的光缆故障点精确定位的方法
US11838049B2 (en) 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event detection and light power level measurement-based fiber optic link certification
JP5992482B2 (ja) 芯線検査装置および芯線検査方法
US20130175434A1 (en) Indicator testing system
JP4901421B2 (ja) 光線路試験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