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6426U - 可撓式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撓式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6426U
TWM516426U TW104215700U TW104215700U TWM516426U TW M516426 U TWM516426 U TW M516426U TW 104215700 U TW104215700 U TW 104215700U TW 104215700 U TW104215700 U TW 104215700U TW M516426 U TWM516426 U TW M51642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unit
power supply
flexible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5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瑞芬
葉與偉
Original Assignee
冠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冠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冠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15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6426U/zh
Publication of TWM516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6426U/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可撓式發光裝置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發光裝置,更係關於一種輕薄可攜之可撓式發光裝置,且特別適用於對人體皮膚穴位進行光療。
基於能源議題,現行發光裝置已逐漸使用發光二極體為光源。此等發光裝置大致可歸類為有機發光裝置及無機發光裝置,端視其光源使用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無機發光二極體。現今對上述使用發光二極體為光源之發光裝置之注目度已逐漸提高,係基於其具有輕薄、自主發光、消耗功率低、不需背光源、無視角限制及高反應速率等優良特性,特別適用於某些應用領域,例如室內照明或顯示面板等。
另外,於一新興之應用領域,係透過上述發光裝置進行光療。習知一針灸療法,係以器械(如金屬針)插入於人體經絡系統之穴位中,以便疏通於經絡系統中之「氣」或「血」,進而減少氣血阻塞,令經絡系統恢復正常以便緩解患者之疼痛。然而,前述針灸療法仍具有高危險性以及諸多副作用。因此,以光線照射人體皮膚穴位取代扎針之光療法乃因應而生。
然而,現行光療裝置仍體積過於龐大而需於定點使用,造成使用上之限制。基於現代人對養生觀念逐漸重視,輕薄便攜而能隨處對人體皮膚穴位進行光療之裝置仍深具發展潛力。
據上,本新型提供一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使用有機發光二極體為光源,搭配可撓基板及薄型供電單元,搭配磁性單元扣合方式,可達到便攜隨用之效。更特別地,亦適用於對人體皮膚穴位進行光療。
為達上述目的,於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一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供電單元以及一發光單元。供電單元包含一正極及一負極;發光單元亦包含一正極及一負極。其中發光單元之正極或負極其中之一,與供電單元中相對應之正極或負極其中之一恆常導通,而發光單元中另一正極或負極,則透過一磁性單元而可切換地吸附或不吸附供電單元,進而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中另一正極或負極,以便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於另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一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上蓋、一供電單元以及一發光單元。可撓上蓋包含一容置空間及一扳動部。供電單元設置於容置空間內,其包含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發光單元設置於供電單元上。發光單元包含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發光單元之第二負極恆常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負極,發光單元之 第二正極則依據扳動部之作動而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進而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前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中,供電單元可為一薄膜電池、一燃料電池或一鈕扣電池。發光單元可為一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無機發光二極體。發光單元可呈片狀。
前述可撓式發光裝置更可包含一可撓下蓋。可撓下蓋與上蓋蓋合而覆罩發光單元。可撓下蓋可為一透明固態膠體供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或可設置一透光孔供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可撓上蓋可由導電性物質構成,其可電性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可撓上蓋亦可由絕緣物質構成,其上並設置有一導電電極以電性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當供電單元使用鈕扣電池時,供電單元之第一負極位於供電單元之一面,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位於供電單元之周側及另一面。上蓋之扳動部可設置一具導電性之磁性單元,另相對扳動部於可撓下蓋及發光單元間可設置一磁性吸附片。扳動部可透過磁性單元選擇地吸附或不吸附磁性吸附片,進而切換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扳動部可由可撓上蓋之部分區域形成而可撓折。
於又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一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上蓋、一供電單元以及一發光單元。可撓上蓋內含一內表面,並於其側邊設置一導電電極。供電單元設置於內表面,其左右側分別包含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發光單元設置於供電單元上,其分別包含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其中供電單元之第一負極與發光單元之第二 負極恆常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連接至導電電極。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可自由撓折延伸接觸或不接觸導電電極,進而導通或不導通第二正極及第一正極,以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前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中,發光單元為一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無機發光二極體。發光單元及供電單元可呈片狀。前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可包含一可撓下蓋。可撓下蓋與上蓋蓋合而覆罩發光單元及供電單元。
於再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一供電單元以及一發光單元。供電單元設置於可撓基板上,於其左右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發光單元設置於供電單元上,於其左右側分別相對第一正極及第一負極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其中第一負極恆常與第二負極導通。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可被撓折而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藉以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前述可撓式發光裝置中,於供電單元一側可設置一磁性吸附片,而於發光單元一側設置一磁性單元。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透過磁性單元吸附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而導通第一正極及第二正極。磁性單元可視實際狀況而具備或不具備導電性。
於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一供電單元以及一發光單元。可撓基板包含一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供電單元設置於第一區域,其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發光單元設置於第二區域,其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 二負極。其中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與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恆常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負極與發光單元之第二負極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未折疊時不導通,而於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相對折疊接觸後導通,進而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前述可撓式發光裝置中,發光單元及供電單元呈片狀。供電單元一面設置一磁性吸附片,於發光單元一面設置一磁性單元,令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相對折疊時緊密吸附。於第二區域可開設一透光區域供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於一實施例中,所提供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一供電單元、一發光單元以及一導電部。可撓基板含一第一面及位於相對側之一第二面。供電單元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發光單元設置於供電單元及第一面之間,其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第一面及第二面。導電部延伸自可撓基板之第一面而可撓折。供電單元之第一負極與發光單元之第二負極恆常導通。供電單元之第一正極與發光單元之第二正極於導電部撓折時導通,而於導電部攤平時不導通,藉此切換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前述可撓式發光裝置中,於可撓基板之第二面設置一磁性單元,令導電部撓折時被吸附。另於磁性單元可開設一透光區域供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100、200、300、400、500‧‧‧可撓式發光裝置
110、210‧‧‧可撓上蓋
111‧‧‧容置空間
112‧‧‧扳動部
120、220、320、420、520‧‧‧供電單元
120a、220a、320a、420a、520a‧‧‧第一正極
120b、220b、320b、420b、520b‧‧‧第一負極
130、230、330、430、530‧‧‧發光單元
130a‧‧‧基板
130b‧‧‧封裝蓋板
130c‧‧‧發光體
140、240‧‧‧可撓下蓋
141、241‧‧‧透光孔
150、350、450‧‧‧磁性吸附片
160、260、360、460、560‧‧‧磁性單元
210a‧‧‧內表面
220c‧‧‧導電電極
310、410、510‧‧‧可撓基板
330a、430a、530a‧‧‧第二正極
330b、430b、530b‧‧‧第二負極
410a‧‧‧第一區域
410b‧‧‧第二區域
470、560a‧‧‧透光區域
510a‧‧‧第一面
510b‧‧‧第二面
540‧‧‧導電部
第1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外觀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分解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於第一使用狀態剖視圖;第4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於第二使用狀態剖視圖;第5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剖視圖;第6A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剖視圖;第6B圖係繪示第6A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之另一例剖視圖;第7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剖視圖;第8圖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外觀示意圖;以及第9圖係繪示依據第8圖中可撓式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以下將參照圖式說明本新型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也就是說,在本新型部分實施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並且重複之元件將可能使用相同的編號表示之。
請同時參照第1圖、第2圖、第3圖及第4圖。第1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100外觀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100分解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 撓式發光裝置100於第一使用狀態剖視圖;以及第4圖係繪示第1圖中之可撓式發光裝置100於第二使用狀態剖視圖。
可撓式發光裝置100基本包含一可撓上蓋110、一供電單元120以及一發光單元130。於本例中,另可包含一可撓下蓋140。
可撓上蓋110包含一容置空間111及一扳動部112。於一例中,扳動部112係由可撓上蓋110之部分區域形成;例如於可撓上蓋110上形成形狀對應且可撓折之扳動部112。
供電單元120係設置於容置空間111內。供電單元120包含一第一正極120a及一第一負極120b。供電單元120可使用一薄膜電池、一燃料電池或一鈕扣電池。於一例中,當供電單元120使用一鈕扣電池時,第一負極120b係位於供電單元120之一面,而第一正極120a位於供電單元120之周側及另一面。
發光單元130設置於供電單元120上。發光單元130之上下側分別包含一基板130a及一封裝蓋板130b,於基板130a及封裝蓋130b間則夾設一OLED發光體130c,於發光體130c左右兩側分別設置相對應之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上述發光單元130可使用例如薄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或無機發光二極體。關於發光體130c之結構為習知,故不另詳述之。
當發光單元130與供電單元120組設後,由於供電單元120之第一負極120b位置相對發光單元130之第二負極,藉此令供電單元120之第一負極120b與發光單元130之第二負極恆常導通。而發光單 元130之第二正極於初始時並不接觸供電單元120之第一正極120a,此時供電單元120之第一正極120a與發光單元130之第二正極不導通。
於上述狀況下,可透過扳動部112之作動,令供電單元120第一正極120a與發光單元130之正極導通或不導通,形成發光單元130發光或不發光之切換。其機制請參照第3圖及第4圖。於第3圖中,可撓上蓋110由導電性物質構成(例如導電不織布);當扳動部112扳離可撓上蓋110時,發光單元130之第二負極雖已導通供電單元120之第一負極120b,但發光單元130之第二正極因未導通供電單元120之第一正極120a而無法與供電單元120形成電路上之通路,故發光單元130不發光。於第4圖中,當扳動部112被壓合時,係同時接觸可撓上蓋110及發光單元130之第二正極。此時,可撓上蓋110因使用導電性物質而與供電單元120之第一正極120a導通,再透過扳動部112導通發光單元130之第二正極;藉此,供電單元120之第一負極120b與第一正極120a,已分別導通發光單元130之第二負極及第二正極而形成電路上之通路,故發光單元130可發光。
上述可撓式發光裝置100之一應用例,係用於對人體皮膚穴道之光療。據此,使用一可撓下蓋140與上蓋110蓋合而覆罩發光單元及供電單元形成一緊密封閉裝置。可撓下蓋140可使用一透明固態膠體以利貼合於人體皮膚及供發光單元130發射之光線穿透;或於其上開設一透光孔141供發光單元130發射之光線穿透。另外,為便於使用,於上蓋110之扳動部112內設置一磁性單元160,另相對扳動部112於可撓下蓋140及發光單元130間設置一磁性吸附片150。磁性單元160可使 用具導電性之磁鐵,而磁性吸附片150可使用可為磁鐵吸附之磁性材質。藉此,扳動部112可透過磁性單元160選擇地吸附磁性吸附片150之不同位置,進而切換發光單元130之第二正極130a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120之第一正極120a。另於不發光狀態時,扳動部112亦可透過磁性單元160吸附於可撓上蓋110上任意位置,以便於攜帶。上述發光單元130、供電單元120以及可撓下蓋140皆可呈薄型片狀,再結合可撓上蓋110,形成薄型可攜之小型可撓式發光裝置100,得以貼附於任何物體表面達到發光效果。於一例中,發光單元130可設計為與可撓下蓋140相同尺寸大小,封裝蓋板130b可分別露出第二負電極對應供電單元120之第一負極120b;以及露出第二正極對應可撓上蓋110之磁性單元160,磁性吸附片150則預留透光孔貼於發光單元130之基板130a側。
請參照第5圖。第5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200剖視圖。可撓式發光裝置200基本包含一可撓上蓋210、一供電單元220以及一發光單元230,另可包含一可撓下蓋240。可撓上蓋210側邊設置有導電電極220c以供配置供電單元220之第一正極220a與發光單元230之第二正極。
供電單元220設置於可撓上蓋210之內表面210a,並包含分別位於其左右側之一第一正極220a及一第一負極220b。
發光單元230設置於供電單元220上,其包含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關於發光單元230之結構,相類似於前述之發光單元130,故不再另述。
於可撓式發光裝置200中,供電單元220之第一負極220b與發光單元230之第二負極恆常導通,而供電單元220之第一正極220a與發光單元230之第二正極於初始並不導通,因此無法形成電路上之通路。為令發光單元230可發光,供電單元220之第一正極220a連接至導電電極220c上。發光單元230之第二正極可自由撓折而延伸至導電電極220c下方。藉此,於第5圖中,當第二正極被撓折而接觸導電電極220c時,令發光單元230之第二正極及第一正極220a導通而形成電路上之通路,藉此令發光單元230發光。
可撓式發光裝置200於實際應用時,可使用一可撓下蓋240與上蓋210蓋合而覆罩發光單元230及供電單元220,形成一緊密封閉裝置。可撓下蓋240可使用一透明固態膠體以利貼合於人體皮膚或其他物體表面,並可供發光單元230發射之光線穿透;或於可撓下蓋240上開設一透光孔241供發光單元230發射之光線穿透。另發光單元230之第二正極上設一具導電性之磁性單元260,以便於撓折時與導電電極220c扣合。
上述發光單元230可使用例如薄型之底部發光有機發光二極體。並且發光單元230、供電單元220以及可撓下蓋240皆可呈薄型片狀,再結合可撓上蓋210,形成薄型可攜之小型可撓式發光裝置200,得以貼附於任何物體表面達到發光效果。
請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第6A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300剖視圖;第6B圖係繪示第6A圖中之可撓 式發光裝置300之另一例剖視圖。可撓式發光裝置300包含一可撓基板310、一供電單元320以及一發光單元330。
供電單元320設置於可撓基板310上,並於其左右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320a及一第一負極320b。
發光單元330設置於供電單元320上,並於其左右側分別相對第一正極320a及第一負極320b延伸一第二正極330a及一第二負極330b。
於實際使用時,第一負極320b恆常與第二負極330b導通,而發光單元330之第二正極330a可延伸被撓折而導通或不導通供電單元320之第一正極320a,藉以切換發光單元330發光或不發光。
於本例中,於供電單元320一側設置一磁性吸附片350,而於發光單元330之第二正極330a背面設置一磁性單元360。藉此,發光單元330之第二正極330a可透過磁性單元360吸附供電單元320之第一正極320a,而導通第一正極320a及第二正極330a令發光單元330發光。磁性單元360可具有導電性或不具導電性。當磁性單元360具導電性時,如第6A圖所繪示,令發光單元330之第二正極330a吸附供電單元320之第一正極320a時可導通。另一例中,若磁性單元360設置於發光單元330之第二正極330a正面,則無需具導電性。
請參照第7圖。第7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400剖視圖。可撓式發光裝置400包含一可撓基板410、一供電單元420以及一發光單元430。
可撓基板410包含一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供電單元420設置於第一區域410a,並於其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420a及一第一負極420b。於一例中,設置方式可直接貼覆薄膜式之供電單元420,或在可撓基板410上直接製作形成供電單元420。
發光單元430設置於第二區域410b,並於其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430a及一第二負極430b。於一例中,設置方式可直接貼覆發光單元430,或直接在可撓基板410上直接鍍製發光單元430。
類似前述實施例,供電單元420之第一正極420a與發光單元430之第二正極430a恆常導通,而供電單元420之第一負極420b與發光單元430之第二負極430b於初始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未折疊時不導通。當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相對折疊接觸後,令第一負極420b與第二負極430b接觸而導通,此時發光單元430與供電單元420形成電路上之通路而可發光。
為使可撓基板410之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於折疊後能固定,於供電單元420一面可設置一磁性吸附片450,而於發光單元430一面可設置一磁性單元460,藉此令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相對折疊後緊密吸附。透過上述方式,可撓基板410之第一區域410a及第二區域410b於互相折疊後,可形成緊密封閉之可撓式發光裝置400。另於磁性單元460可開設一透光區域470供發光單元430發射之光線穿透。
請同時參照第8圖及第9圖。第8圖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可撓式發光裝置500外觀示意圖;以及第9圖係繪示依據第8圖中可撓 式發光裝置500之剖視圖。可撓式發光裝置500包含一可撓基板510、一供電單元520、一發光單元530以及一導電部540。
可撓基板510包含一第一面510a及位於相對側之一第二面510b。
供電單元520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520a及一第一負極520b。
發光單元530設置於供電單元520及第一面510a之間。發光單元530之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530a及一第二負極530b,發光單元530發射之光線並可穿透可撓基板510之第一面510a及第二面510b。
導電部540延伸自可撓基板510之第一面510a而可撓折。
實際使用時,供電單元520之第一負極520b與發光單元530之第二負極530b恆常導通,其導通可透過導電部540向供電單元520之第一正極520a及發光單元530之第二正極530a扣合為之,導電部540可於製造發光單元530和供電單元520之電極時一併形成。於供電單元520之第一正極520a與發光單元530之第二正極530a則於初始不導通。當導電部540被撓折時,導電部540同時接觸供電單元520之第一正極520a與發光單元530之第二正極530a。藉此,令供電單元520之第一正極520a與發光單元530之第二正極530a導通,而使供電單元520及發光單元530形成電路上之通路,令發光單元530可發光。
為使導電部540撓折後可固定,於可撓基板510之第二面510b設置一磁性單元560,令導電部540撓折時可被吸附。同時,若基 於便利使用考量將磁性單元560整體覆蓋至可撓基板510之第二面510b,則於磁性單元560上開設一透光區域560a令發光單元530發射之光線穿透。上述磁性單元560可使用磁性布為之,以達輕薄柔軟具舒適性。
綜上,本新型所揭露之可撓式發光裝置之各種實施例中,透過發光單元及供電單元電極相對位置之不同配置,再結合可撓上蓋(或基板),令可撓式發光裝置得以最簡易之方式製成,並使用較精簡之元件,以達到體積緊湊短小、可隨攜即用之效,同時兼具製造成本低耐用程度高及使用壽命長。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撓式發光裝置
110‧‧‧可撓上蓋
111‧‧‧容置空間
112‧‧‧扳動部
140‧‧‧可撓下蓋
160‧‧‧磁性單元

Claims (29)

  1.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供電單元,其包含一正極及一負極;以及一發光單元,其包含一正極及一負極;其中該發光單元之該正極或該負極其中之一,與該供電單元中相對應之該正極或該負極其中之一恆常導通;該發光單元中另一該正極或該負極,則透過一磁性單元而可切換地吸附或不吸附該供電單元,進而選擇導通或不導通該供電單元中另一該正極或該負極,藉以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2.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上蓋,其包含一容置空間及一扳動部;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供電單元包含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以及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供電單元上,該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負極恆常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負極,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依據該扳動部之作動而導通或不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進而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為一有機發光二極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為一無機發光二極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呈片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供電單元為一薄膜電池、一燃料電池或一鈕扣電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更包含一可撓下蓋,該可撓下蓋與該上蓋蓋合而覆罩該發光單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可撓下蓋為一透明固態膠體供該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可撓下蓋設置一透光孔供該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上蓋之該扳動部設置一磁性單元,另相對該扳動部於該可撓下蓋及該發光單元間設置一磁性吸附片,該扳動部可撓折而透過該磁性單元選擇地吸附該磁性吸附片之不同位置,進而切換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導通或不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上蓋之該磁性單元具導電性。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可撓上蓋由導電性物質構成,其電性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可撓上蓋由絕緣物質構成,其上並設置有導電電極以電性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負極位於該供電單元之一面,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位於該供電單元之周側及另一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扳動部係由該可撓上蓋之部分區域形成。
  16.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上蓋,其內含一內表面,並於該可撓上蓋側邊設置一導電電極;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內表面,該供電單元之左右側分別包含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以及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供電單元上,該發光單元包含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 其中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負極與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負極恆常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延伸連接該導電電極;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可自由撓折延伸接觸或不接觸該導電電極,進而導通或不導通該第二正極及該第一正極,藉以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為一有機發光二極體。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為一無機發光二極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及該供電單元呈片狀。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更包含一可撓下蓋,該可撓下蓋與該上蓋蓋合而覆罩該發光單元及該供電單元。
  21.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可撓基板上,於該供電單元左右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以及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供電單元上,於該發光單元之左右側分別相對該第一正極及該第一負極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 其中該第一負極恆常與該第二負極導通,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可被撓折而導通或不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藉以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供電單元一側設置一磁性吸附片,而於該發光單元一側設置一磁性單元,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透過該磁性單元吸附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而導通該第一正極及該第二正極。
  23.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其包含一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一供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區域,該供電單元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以及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第二區域,該發光單元之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其中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與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恆常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負極與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負極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未折疊時不導通,而於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相對折疊接觸後導通,進而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及該供電單元呈片狀。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供電單元一面設置一磁性吸附片,於該發光單元一面設置一磁性單元,令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相對折疊時緊密吸附。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磁性單元開設一透光區域供該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27. 一種可撓式發光裝置,包含:一可撓基板,其包含一第一面及位於相對側之一第二面;一供電單元,該供電單元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一正極及一第一負極;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供電單元及該第一面之間,該發光單元之一側分別延伸一第二正極及一第二負極,該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以及一導電部,其延伸自該可撓基板之該第一面而可撓折;其中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負極與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負極恆常導通,該供電單元之該第一正極與該發光單元之該第二正極於該導電部撓折時導通,而於該導電部攤平時不導通,藉此切換該發光單元發光或不發光。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可撓基板之該第二面設置一磁性單元,令該導電部撓折時被吸附。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可撓式發光裝置,其中於該磁性單元開設一透光區域供該發光單元發射之光線穿透。
TW104215700U 2015-09-30 2015-09-30 可撓式發光裝置 TWM516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5700U TWM516426U (zh) 2015-09-30 2015-09-30 可撓式發光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5700U TWM516426U (zh) 2015-09-30 2015-09-30 可撓式發光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6426U true TWM516426U (zh) 2016-02-01

Family

ID=55810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5700U TWM516426U (zh) 2015-09-30 2015-09-30 可撓式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64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905B (zh) * 2015-09-30 2018-09-01 冠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發光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905B (zh) * 2015-09-30 2018-09-01 冠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發光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0253B (zh) Oled 光疗装置
TW201239241A (en) LED light bulb
US20100315801A1 (en) Structure of desk lamp
TWM516426U (zh) 可撓式發光裝置
TWI633905B (zh) 可撓式發光裝置
CN205174039U (zh) 可挠式发光装置
US9366400B2 (en) Illumination lamp with integrated switch and alarm
WO2016197951A1 (zh) 光疗装置
TWI600448B (zh) 光療裝置
TWM368835U (en) Light guiding plate for a light-emitting keyboard
JP2019515451A5 (zh)
TWM461864U (zh) 電容式觸控開關及機體結構
CN106560644A (zh) 可挠式发光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US6933453B1 (en) Switch capable of showing a circle of light thereon
TWI615171B (zh) 具有多核刺激的光療裝置
TWM344173U (en) Ball with luminous effect
TW200920995A (en) Illuminating device with static electricity-eliminating unit
US7997751B2 (en) Pressure-actuated light device with holding portion
TWM332776U (en) Flashlight
TWM511339U (zh) 光療裝置
JP3169179U (ja) Ledランプスタンド
TWM599161U (zh) 可充電式止癢器
TWM562920U (zh) 可移動小夜燈
TWM302110U (en) The switch device of light-emitting thin-film button
TWM339935U (en) Cap with LED projector Head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