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9464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9464U
TWM509464U TW104200448U TW104200448U TWM509464U TW M509464 U TWM509464 U TW M509464U TW 104200448 U TW104200448 U TW 104200448U TW 104200448 U TW104200448 U TW 104200448U TW M509464 U TWM509464 U TW M5094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arrying portion
terminals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0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Chun Hsu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TW104200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9464U/zh
Publication of TWM509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9464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可用以對接的插頭或插座連接器。
請參閱2013年03月06日公告的中國大陸實用新型專利第CN202772376號所揭示的一種連接器,包括:一個絕緣本體,其上形成有多個端子保持槽;多個端子,分別容納在所述絕緣本體的多個端子保持槽中,所述多個端子中包括用於傳輸符合第一資料傳輸標準信號的第一端子組和用於傳輸第二資料傳輸標準信號的第二端子組,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組包括第一對差分信號端子和第二對差分信號端子;和一個遮蔽外殼,所述遮蔽外殼包裹在所述絕緣本體的外部;所述多個端子被配置成一排,並且所述第一對差分信號端子和所述第二對差分信號端子分別位於所述第一端子組的兩側。該第一、第二端子組同時通過注塑成型與絕緣本體固定在一起,可以瞭解到,這種方法使成型過程中模具的設計及退模的形成都變得比較複雜,並且成本較高。
鑒於以上問題,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電連接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有鑒於前述內容,本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其可減少製造成本。
為解決前述技術問題,本新型電連接器係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端子座、一排第一端子,端子座包括基部及向前延伸的第一端子承載部,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接觸部及接腳,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設置有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槽貫穿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一、第二表面,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自第一表面收容在第一端子槽內,弧形接觸點則凸伸出第二表面。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新型電連接器的端子通過組裝於端子槽內從而實現與端子承載部結合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將端子注塑成型於絕緣端子承載部內,這種組裝關係會使得模具設計變得簡單。
100‧‧‧插座連接器
11‧‧‧端子座
111‧‧‧基部
112‧‧‧第一端子承載部
1120‧‧‧第一表面
1121‧‧‧第二表面
113‧‧‧第二端子承載部
1130‧‧‧第一表面
1131‧‧‧第二表面
114‧‧‧第一端子槽
115‧‧‧導引槽
116‧‧‧第二端子槽
12‧‧‧第一端子
121‧‧‧接觸部
122‧‧‧接腳
124‧‧‧接觸點
13‧‧‧第二端子
131‧‧‧接觸部
132‧‧‧接腳
14‧‧‧第三端子
141‧‧‧接觸部
142‧‧‧接腳
144‧‧‧接觸點
14r‧‧‧射頻端子
14g‧‧‧接地端子
15‧‧‧遮蔽板
151‧‧‧接腳
152‧‧‧接觸部
153‧‧‧接腳
154‧‧‧橫桿
16‧‧‧遮蔽端子
161‧‧‧平板部
162‧‧‧接腳
163‧‧‧凸點
168‧‧‧對接腔
169‧‧‧第一金屬外殼
17‧‧‧主端子模組
171‧‧‧絕緣基部
1711‧‧‧淺凹區域
18‧‧‧第一端子模組
181‧‧‧絕緣基部
19‧‧‧第二端子模組
191‧‧‧絕緣基部
200‧‧‧插頭連接器
201‧‧‧第一收容腔
202‧‧‧第二收容腔
21‧‧‧端子座
211‧‧‧第一端子承載部
2110‧‧‧第一表面
2111‧‧‧第二表面
213‧‧‧第一端子槽
212‧‧‧第二端子承載部
22‧‧‧第一端子
221、231‧‧‧接觸部
222、232‧‧‧接腳
23‧‧‧第二端子
224‧‧‧接觸點
24‧‧‧第三端子
249‧‧‧凸片
25‧‧‧遮蔽板
251‧‧‧彈性樑結構
253‧‧‧外凸點
26‧‧‧遮蔽端子
269‧‧‧第二金屬外殼
281‧‧‧絕緣支架
282‧‧‧金屬支架
29‧‧‧橫向接地桿
300‧‧‧線纜
第一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組合對接後的立體圖;第二圖係第一圖的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為對接時的立體圖;第三圖係第二圖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第四圖係第二圖的插座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第四圖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第六圖係第四圖的端子座的立體分解圖;第七圖係第六圖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第八圖係第四圖的端子座去除絕緣基部後的立體圖,顯示端子與遮蔽端子、遮蔽板的位置關係;第九圖係第三圖的插頭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第十圖係第九圖的端子座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第十一圖係第十圖的端子座的立體分解圖;第十二圖係第十一圖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第十三圖係第九圖的端子座去除絕緣基部後的立體圖,顯示對接端子與遮蔽端子、遮蔽板的位置關係。
本新型介紹了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可以為插座形式,也可以為插頭形式,第一圖至第十三圖分別顯示了插座樣態與插頭樣態的實施例,該兩個連接器可以彼此對接,當然也不僅限於此。參第一圖至第十三圖所示,本新型公開一對電連接器,其包括互相對接的插座連接器100及插頭連接器200,插座連接器100用來安裝在主系統端(比如筆記本電腦)的電路板的缺口內,而插頭連接器200則與周邊設備相連,用來將周邊設備連接於主系統端,一般而言,插頭連接器會主動地插入插座連接器,本實施例中插頭連接器通過線纜300與周邊設備相連,包括但不僅限於軟板或同軸線纜。下 面對於第一、第二元件名稱的命名僅為了區別,並無任何前後順序。
第四圖至第八圖顯示所述插座連接器100的具體結構。參第六圖、第七圖所示,所述插座連接器100包括端子座11、一排第一端子12,端子座11包括基部111及向前延伸的舌板結構,該舌板結構即為第一端子承載部112,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120及第二表面1121,第一端子承載部設置有第一端子槽114,所述第一端子槽貫穿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接觸部121、131、接腳122、132及連接接觸部與接腳的中間部(埋設在絕緣材料內,未圖示),第一端子的接觸部121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124,第二端子的接觸部131為平板狀結構。結合第四圖及第五圖,第一端子的接觸部121自第一表面1120收容在第一端子槽114內,弧形接觸點124則凸伸出第二表面1121,第二端子的接觸部131則排列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1121,且前述弧形接觸點124位於第二端子的接觸部131前方。第一端子的弧形接觸點124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131在前後方向上彼此偏移,且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1121開設有導引槽115,導引槽115在前後方向上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131彼此對齊,當對插時,插頭連接器的彈性第一端子22會經由此導引槽滑入,減少彈性端子刮擦塑膠的長度,降低塑膠屑產生的狀況。同時也可降低整體插入力,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所述端子座11還包括向前延伸的另一舌板結構及一排第三端 子14,該另一舌板結構即第二端子承載部113,該第二端子承載部113與第一端子承載部112肩並肩排列並彼此間隔開,第二端子承載部亦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1130及第二表面1131,所述第二端子承載部113設置貫穿其第一、第二表面的第二端子槽116,第三端子14包括接觸部141、接腳142及連接接觸部與接腳的中間部(埋設在絕緣材料內,未圖示),第三端子的接觸部141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144,第三端子的接觸部自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一表面收容在第二端子槽116,第三端子的弧形接觸點144則凸伸出第二表面1131。所述第二端子承載部113的第二表面1131設置有遮蔽板15,該遮蔽板位於第三端子的弧形接觸點144後方,遮蔽板15具有接腳151。
結合第四圖至第六圖,所述插座連接器包括遮蔽端子16,該遮蔽端子16固定在端子座的基部111且位於第一端子承載部與第二端子承載部之間。遮蔽端子16的平板部161被包覆在基部111內,其接腳162則延伸出基部的底面。所述插座連接器包括第一金屬外殼169,該第一金屬外殼169包圍在第一端子承載部112及第二端子承載部113的外側而形成一個對接腔168(標示在圖2),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及第二端子承載部與第一金屬外殼間隔開。遮蔽端子16的平板部161的上邊緣設置有凸點163,該凸點163抵接第一金屬外殼169的內表面。
參第六圖所示,所述插座連接器100包括主端子模組17、第一端子模組18及第二端子模組19,上述第二端子13是通過注 塑成型方式埋設在主端子模組17內,其接腳132穿過主端子模組的底面(如第七圖所示),上述第一、第二端子承載部是自主端子模組的絕緣基部171一體向前延伸而形成,上述遮蔽端子16則固定在主端子模組的絕緣基部171上,絕緣基部的上表面設置有淺凹區域1711。上述第一端子是通過注塑成型方式埋設在第一端子模組18,第一端子模組18具有絕緣基部181,第一端子的接觸部121則呈懸臂狀向前延伸出第一端子模組,即絕緣基部181。上述第三端子14是通過注塑成型方式埋設在第二端子模組19,第二端子模組19具有絕緣基部191,絕緣基部的上表面也設置有淺凹區域,第三端子的接觸部141則呈懸臂狀向前延伸出第二端子模組,即絕緣基部191,第一、第二端子形狀相同,第一、第二模組的結構也大致相同,僅在端子數不同。上述第一、第二端子模組自上向下組裝在主端子模組上,其絕緣基部恰好收容在淺凹區域,第一、第三端子的接觸部則自第一表面穿過第一、第二端子槽114、116而使得弧形接觸點凸出第二表面,從而形成與平板狀接觸部131同位於第二表面的情況。上述絕緣基部171、181、191共同形成端子座的基部111。
參第八圖顯示了第一、第二、第三端子12、13、14、遮蔽端子16及遮蔽板15的位置關係,一排第一端子12為傳輸信號的信號端子,一排第二端子13亦為信號、電源或接地的信號端子,一排第三端子14則用來提供射頻功能,其包括兩跟射頻端子14r及三根接地端子14g,接地端子與射頻端子一一交替間隔排列。上述遮蔽端子16則豎直的位於第三端子14旁側,將第三端子與第二端子間隔開,形成遮蔽作用。遮蔽板15則 位於第三端子14的下方,射頻端子14r具有對外較強的幹擾,結合第一金屬外殼169,可以看出,第一金屬外殼169、遮蔽端子16及遮蔽板15圍繞在上述射頻端子14r的四周,從而形成較好的遮蔽作用。所述遮蔽板的一側延伸出一個平板狀的接觸部152,該平板狀的接觸部延伸至第一端子承載部而與第一端子的接觸部131排成一排,接觸部的後面延伸出接腳153,從而形成一個接地端子,接觸部152通過兩個橫桿154連接於遮蔽板15。當然,該接地端子也可以與遮蔽板共同接腳。
第九圖至第十三圖顯示插頭連接器200的具體結構,本插頭連接器200是用來插入插座連接器100,結構上為互補結構,且組裝過程類似與插座連接器100,所以採用相類似的元件名稱。插頭連接器200包括端子座21、第一端子22及第二端子23,端子座設有第一收容腔201(標號在圖3中),所述第一收容腔具有一個側壁,該側壁即為第一端子承載部211,第一端子承載部的外表面定義有第一表面2110,內表面定義為第二表面2111,第一端子承載部設有貫穿其第一、第二表面的第一端子槽213,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接觸部221、231、接腳222、232及連接接觸部與接腳的中間部,第一端子的接觸部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224,第二端子的接觸部231為平板狀結構,第一端子22的接觸部自第一表面2110收容在第一端子槽內,其弧形接觸點224凸伸出第二表面2111,第二端子的接觸部231則排列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211的第二表面,且前述弧形接觸點224位於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前方。插頭連接器還包括第二收容腔202及第三端子 24,第二收容腔的側壁形成第二端子承載部212,且端子與絕緣本體也是通過端子模組組裝而形成,組裝關係跟插座連接器類似,在此不再贅述。所述插頭連接器包括覆蓋在端子座外側的第二金屬外殼269,所述第二金屬外殼貼附在上述第一、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一表面且與上述第一、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之間共同構成上述第一收容腔201及第二收容腔202。第三端子為射頻端子,其外側也圍繞有遮蔽端子26及遮蔽板25,遮蔽板25的一側形成有彈性樑結構251。上述端子的接腳連接於線纜300,端子座與第二金屬外殼269組裝後安裝絕緣支架281上,絕緣支架的上方還覆蓋有金屬支架282。彈性樑結構251具有外凸點253,恰好抵接在金屬支架282,從而達成電性連接。插頭連接器還包括橫向接地桿29,該橫向接地桿直接焊接在第三端子24中的接地端子的凸片249上。可以看到插頭、插座連接器的前方的第一端子為彈性結構,位於後方的第二端子為非彈性結構,對接後彈性端子前後錯位,可以達成薄形化的設計目的。
本新型的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採用相同的組裝關係,在作上位化處理時,插座連接器100及插頭連接器200均可命名為電連接器,第一、第二端子槽統稱為端子槽。
綜上所述,本新型符合新型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本新型之範圍並不以前述實施例為限,舉凡熟習本案技術之人士援依本新型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插座連接器
1121‧‧‧第二表面
1131‧‧‧第二表面
115‧‧‧導引槽
121‧‧‧接觸部
124‧‧‧接觸點
131‧‧‧接觸部
144‧‧‧接觸點
15‧‧‧遮蔽板
151‧‧‧接腳
162‧‧‧接腳
169‧‧‧第一金屬外殼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一排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接觸部及接腳,所述接觸部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及端子座,所述端子座包括基部及向前延伸的第一端子承載部,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設置有第一端子槽,所述第一端子槽貫穿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一、第二表面,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自第一表面收容在第一端子槽內,弧形接觸點則凸伸出第二表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連接器包括一排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接觸部及接腳,第二端子的接觸部為平板狀結構且排列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且前述弧形接觸點位於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前方。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弧形接觸點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在前後方向上彼此偏移,且第一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開設有導引槽,導引槽在前後方向上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彼此對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座還包括向前延伸的第二端子承載部及一排第三端子,該第二端子承載部與第一端子承載部肩並肩排列並彼此間隔開,第二端子承載部亦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端子承載部設置貫穿其第一、第二表面的第二端子槽,第三端 子包括接觸部及接腳,第三端子的接觸部為彈性臂結構且具有弧形接觸點,第三端子的接觸部自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一表面收容在第二端子槽內,第三端子的弧形接觸點則凸伸出第二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設置有遮蔽板,該遮蔽板位於第三端子的弧形接觸點後方;所述電連接器包括遮蔽端子,該遮蔽端子固定在端子座的基部且位於第一端子承載部與第二端子承載部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板的一側延伸出一個平板狀的接觸部,該平板狀的接觸部延伸至第一端子承載部而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排成一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一排第三端子包括兩根射頻端子及三根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與射頻端子一一交替間隔排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連接器包括主端子模組及第一端子模組,第二端子注塑成型在主端子模組,上述第一端子承載部自主端子模組一體延伸,第一端子注塑成型在第一端子模組且第一端子的接觸部延伸出第一端子模組,第一端子模組組裝在主端子模組的第一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7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第一金屬外殼,所述第一金屬外殼包圍在第一端子承載部及第二端子承載部的外側而形成一個對接腔,所述第一端子承載部及第二端子承載部與第一金屬外 殼間隔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至第7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第二金屬外殼,所述第二金屬外殼貼附在第一、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一表面且與第一、第二端子承載部的第二表面之間分別形成收容腔。
TW104200448U 2015-01-12 2015-01-12 電連接器 TWM509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448U TWM509464U (zh) 2015-01-12 2015-01-12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448U TWM509464U (zh) 2015-01-12 2015-01-12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9464U true TWM509464U (zh) 2015-09-21

Family

ID=54608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0448U TWM509464U (zh) 2015-01-12 2015-01-12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9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8041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providing grounding and reduc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US9728916B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TWI581530B (zh) 插座電連接器
US9502840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TWI606651B (zh) Plug connector
TWI544694B (zh)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51540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etallic plate
US885192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and grounding features thereof
CN106936032B (zh) 插头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组件
TWI614950B (zh) 插頭電連接器
US8794995B2 (en) Low profli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11075490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elastic contacts
TW201739116A (zh) 插頭連接器
US20140113497A1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TWI648919B (zh) 插座連接器及移動設備
US969854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metallic shield
US2013033768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TWI568104B (zh) 電連接器
TW201547114A (zh) 插座連接器及與之對接的插頭連接器
CN104733882B (zh) 直立型插座电连接器
TWM521289U (zh) 電連接器之轉接裝置
US11031725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219522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M539165U (zh) 插座電連接器
TWM496274U (zh) 連接器之改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