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4588U - 傷口癒合輔助帶 - Google Patents

傷口癒合輔助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4588U
TWM494588U TW103217849U TW103217849U TWM494588U TW M494588 U TWM494588 U TW M494588U TW 103217849 U TW103217849 U TW 103217849U TW 103217849 U TW103217849 U TW 103217849U TW M494588 U TWM494588 U TW M49458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heet
wound
relative
adhesive
wound hea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7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ui-yi Wang
Original Assignee
Strongme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rongmed Inc filed Critical Strongmed Inc
Priority to TW103217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4588U/zh
Publication of TWM494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4588U/zh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Description

傷口癒合輔助帶
一種傷口癒合輔助帶,本創作尤指一種黏貼於傷口兩側,並利用黏貼片上之緊縮結構使黏貼片拉動傷口兩側皮膚,進一步使傷口可快速癒合的傷口癒合輔助帶。
在一般的外科手術中,為使手術切口處的皮膚表面之傷口復原良好,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於傷口處進行縫合,又例如當皮膚有刀傷、裂傷時,即會利用手術縫針及縫合線進行傷口縫合,其原理是利用縫線牽引傷口兩邊的皮膚,使,傷口兩側的皮膚形成緊貼,以進一步使傷口可快速癒合,惟,縫合手術進行時,必須使用手術縫針刺穿皮膚組織,進而引導縫合線反覆穿過皮膚進行縫合,然而,縫合線屬於Class III高風險(High risk)的醫療器械,對傷口附近皮膚會造成額外的創傷,且縫合手術造成的創傷存在著被感染的風險,又,縫合後之傷口也很可能因外力造成拉扯,進一步使縫合線拉扯傷口,造成皮膚組織的破壞,未來傷口在癒合後很可能造成無法除去之傷疤。
基於上述問題,有識之士研究出解決方法,請參考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0930335號「使用具有錨狀物之自黏式護墊來提供縫合的系統及方法」,請參閱「第1圖」,圖為為習知之實施示意圖(一),並請搭配參閱「第2圖」,圖為為習知之實施示意圖(二),如圖所示,係揭露一種使用具有錨狀物之自黏式護墊來提供縫合的系統,其包含一第一貼片2及一第二貼片3,其中,第一貼片2及第二貼片3各設有複數個錨狀物4,使用時,將第一貼片2及第二貼片3貼至傷口1之兩側皮膚上,再藉由縫合線5交互穿過第一貼片2及第二貼片3的錨狀物4,最後拉緊縫合線5,使第一貼片2及第二貼片3之間類似「繫鞋帶」的方式讓距離緊縮,並綁緊縫合線,進一步帶動傷口5之兩側皮膚緊貼,使傷口呈閉合狀態,可促進傷口快速癒合且無須刺穿皮膚,降低感染風險。
惟,由上述前案所揭露之技術可知,雖已不需要將手術縫針刺穿傷口周邊皮膚,但仍需透過縫合線交互纏繞、拉緊,進行第一貼片及第二貼片距離的緊縮,此方式在使用上必須耗費一定程度的時間將縫合線交互纏繞並綁緊,且縫合線固定後,也很可能因為動作而使縫合線鬆脫,進而造成傷口無法順利閉合,甚至有難以癒合之情況,故,對於習知的傷口癒合之技術,確有必要改良之。
另,在此提供其他先前技術以供參考,如下:(1)美國發明專利案第US4851546號「Wound-closure device and method」。
有鑒於上述的問題及需求,本創作者係依據多年來從事相關產品設計的經驗,針對促進傷口癒合之裝置加以分析及研究,期能設計出解決上述問題的實體產品;緣此,本創作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非侵入式且不需使用手術縫合線,即可使傷口閉合的傷口癒合輔助帶。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創作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係包括一第一黏貼片、一第二黏貼片及一束還帶,其中,第一黏貼片其中一面具有一相對固定部,另一面具有一第一黏貼層,第二黏貼片其中一面具有一相對限位部,另一面具有一第二黏貼層,束還帶具有一固定端、一限位段及一拉力部,其中,束還帶穿設於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並將固定端與第一黏貼片之相對固定部進行鎖固,且利用拉動束還帶之拉力部,帶動束還帶之限位段及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進行限位作用,進而可調整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之間距,承上,傷口癒合裝置藉由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所設置的第一黏貼層及第二黏貼層黏貼至傷口兩側皮膚,服貼穩固後,拉動束還帶之拉力部,使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距離縮短,進而帶動傷口兩側皮膚進行傷口癒合,並利用束還帶之限位段與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進行限位,調整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的位置並使其穩固,是以,本創作實現不需手術縫合線即可將傷口閉合,另,傷口癒合輔助帶為非侵入式醫療器材,可降低傷口再次感染之風險,且本創作主要係利用束還帶之限位段及相對限位部的限位作用,易於操作且可避免傷口癒合輔助帶鬆脫。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創作之內容,僅以下列說明搭配圖示,敬請參閱。
1‧‧‧傷口
2‧‧‧第一貼片
3‧‧‧第二貼片
4‧‧‧錨狀物
5‧‧‧縫合線
6‧‧‧傷口癒合輔助帶
61‧‧‧第一黏貼片
611‧‧‧相對固定部
6111‧‧‧溝槽
612‧‧‧第一黏貼層
62‧‧‧第二黏貼片
621‧‧‧相對限位部
6211‧‧‧容置部
6212‧‧‧相對限位凸紋
622‧‧‧第二黏貼層
63‧‧‧束還帶
631‧‧‧固定端
632‧‧‧限位段
6321‧‧‧凸紋
633‧‧‧拉力部
7‧‧‧傷口癒合輔助帶
71‧‧‧第一黏貼片
71’‧‧‧第一黏貼片
71”‧‧‧第一黏貼片
711‧‧‧相對固定部
711’‧‧‧相對固定部
711”‧‧‧相對固定部
712‧‧‧相對固定部
712’‧‧‧相對固定部
712”‧‧‧相對固定部
713‧‧‧第一黏貼層
713’‧‧‧第一黏貼層
713”‧‧‧第一黏貼層
714‧‧‧第一強化構件
714’‧‧‧第一強化構件
714”‧‧‧第一強化構件
72‧‧‧第二黏貼片
72’‧‧‧第二黏貼片
721‧‧‧相對限位部
721’‧‧‧相對限位部
722‧‧‧相對限位部
722’‧‧‧相對限位部
723‧‧‧第二黏貼層
723’‧‧‧第二黏貼層
724‧‧‧第二強化構件
724’‧‧‧第二強化構件
73‧‧‧束還帶
73’‧‧‧束還帶
731‧‧‧固定端
732‧‧‧限位段
732’‧‧‧限位段
733‧‧‧拉力部
733’‧‧‧拉力部
74‧‧‧束還帶
74’‧‧‧束還帶
741‧‧‧固定端
742‧‧‧限位段
742’‧‧‧限位段
743‧‧‧拉力部
743’‧‧‧拉力部
第1圖,為習知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2圖,為習知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3圖,為本創作之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之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之實施示意圖(一)。
第7圖,為本創作之實施示意圖(二)。
第8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一)。
第9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二)。
第10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三)。
第11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四)。
請參閱「第3圖」,為本創作之分解結構示意圖,並請搭配參閱「第4圖」,為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係由一第一黏貼片61、一第二黏貼片62及一束還帶63組構而成,其中,第一黏貼片61其 中一面具有一相對固定部611,另一面具有一第一黏貼層612,第二黏貼片62其中一面具有一相對限位部621,另一面具有一第二黏貼層622,上述之第一黏貼層612及第二黏貼層622可黏貼至皮膚表層,而束還帶63具有一固定端631、一限位段632及一拉力部633,其中,限位段632位於束還帶63中段,限位段632的兩側分別連接固定端631及拉力部633,固定端631用以組設於第一黏貼片61之相對固定部611並進行鎖固,限位段632配合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進行限位作用,拉力部633的設置更便利於本創作使用時的力道實施,承上,束還帶6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並藉由固定端631與第一黏貼片61之相對固定部611進行鎖固,透過束還帶63的組設,第一黏貼片61、第二黏貼片62及束還帶63連結成一體。
承上,請參閱「第5圖」,為本創作之細部結構示意圖,並請搭配參閱「第4圖」,如圖所示,束還帶6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並利用束還帶63之固定端631與第一黏貼片61之相對固定部611進行組設,其中,相對固定部611設有一溝槽6111,固定端631與相對固定部611進行組設時,將固定端631壓入相對固定部611之溝槽6111中進行鎖固,又,束還帶63所穿設之第二黏貼片62的相對限位部621,束還帶63之限位段632與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進行限位作用,其中,束還帶63之限位段632具有複數個凸紋6321,而相對限位部621具有一容置部6211,容置部6211有至少一相對限位凸紋6212,當束還帶63透過容置部6211穿設於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時,限位段632之凸紋 6321與容置部6211之相對限位凸紋6212彼此嵌合,因容置部6211所設置之相對限位凸紋6212具有逆紋設計,且為記憶塑料材質,使束還帶63在拉動時,帶動限位段632之凸紋6321可以向外移動,但因相對限位凸紋6212的逆紋設計,使向外移動之凸紋6321無法回歸原來位置,藉由此設計達到拉動束還帶63即可使第一黏貼片61及第二黏貼片62距離緊縮,且因限位段632及相對限位部621之凸紋6321設計,將第一黏貼片61及第二黏貼片62之距離固定。
請參閱「第6圖」,為本創作之實施示意圖(一),並請搭配參閱「第7圖」,為本創作之實施示意圖(二),如圖所示,傷口癒合輔助帶6具有一第一黏貼片61、一第二黏貼片62及一束還帶63,第一黏貼片61其中一面具有一相對固定部611,另一面具有一第一黏貼層612,第二黏貼片62其中一面具有一相對限位部621,另一面具有一第二黏貼層622,束還帶63具有一固定端631、一限位段632及一拉力部633,其中,束還帶6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並藉由固定端631與第一黏貼片61之相對固定部611進行鎖固,透過束還帶63的組設,第一黏貼片61、第二黏貼片62及束還帶63連結成一體,實施時,將第一黏貼片61及第二黏貼片62分別置於傷口1兩側,並藉由第一黏貼片61及第二黏貼片62的第一黏貼層612及第二黏貼層622黏貼皮膚表面,當拉動束還帶63之拉力部633時,第一黏貼片61及第二黏貼片62進行距離緊縮,進而帶動傷口1兩側皮膚緊貼,使傷口1閉合,緊縮同時,束還帶63之限位段632與第二黏貼片62之相對限位部621進行限位,使束還帶63不會移動回原本位置,藉 此固定。
請參閱「第8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一),並請搭配參閱「第9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二),如圖所示,傷口癒合裝置7可依據傷口1長度增設,圖中所示之數量為較佳實施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傷口癒合裝置7具有一第一黏貼片71、一第二黏貼片72及複數個束還帶73、74,其中,第一黏貼片71具有一第一黏貼層713及複數個相對固定部711、712,第二黏貼片72具有一第二黏貼層723及複數個相對限位部721、722,束還帶73具有一固定端731、一限位段732及一拉力部733,而束還帶74具有一固定端741、一限位段742及一拉力部743,束還帶7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1,且固定端731與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1進行鎖固,另一束還帶74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2,且固定端741與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2進行鎖固,其中,本實施例傷口癒合裝置輔助帶7之運作方式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較特殊為應用多傷口癒合輔助帶7組成,在實施時,可使用於較長之傷口1,且束還帶73、74可分別進行拉動,可依據傷口1部位個別進行束還帶73、74的鬆緊調整。
承上,請參閱「第10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三),並請參閱「第8圖」,如圖所示,因本實施例傷口癒合裝置7之運作方式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為當複數個傷口癒合輔助帶7組構時,於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1及相對固定部712間, 設有一第一強化構件714,而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1及相對限位部722間,設有一第二強化構件724,其中,第一強化構件714與第二強化構件724的材質是以柔性的彈性塑料組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強化構件714及第二強化構件724之作用為在傷口癒合輔助帶7使用時,使其更為穩固,且當實施時,傷口癒合輔助帶7黏貼至皮膚表面,束還帶733、743使第一黏貼片71及第二黏貼片72之距離緊縮時,第一強化構件714與第二強化構件724會因其彈性塑料結構,產生一反作用力至相對固定部711、712及相對限位部721、722中,進一步使第一黏貼片71及第二黏貼片72進行拉撐,使其更加穩固,此一實施例在傷患進行動作時,傷口癒合輔助帶7仍可牢固地維持傷口之密合。
承上,請參閱「第11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示意圖(四),並搭配請參閱「第10圖」,如圖所示,因本實施例傷口癒合輔助帶7之運作方式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為將複數個傷口癒合輔助帶7交互組設應用於較大的傷口位置,其包含有第一黏貼片71、71’及71”、第二黏貼片72及72’,其中,第一黏貼片71設有相對固定部711、相對固定部712,第一黏貼片71’設有相對固定部711’、相對固定部712’,第一黏貼片71”設有相對固定部711”、相對固定部712”,第二黏貼片72設有相對限位部721及相對限位部722,第二黏貼片72’設有相對限位部721’及相對限位部722’,組設時,束還帶7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1,並與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2進行鎖固,束還帶74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2,並與第一 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1’進行鎖固,束還帶73’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1’,並與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2’進行鎖固,束還帶74’穿設於第二黏貼片72’之相對限位部722’,並與第一黏貼片71”之相對固定部711”進行鎖固,是以,利用束還帶73、74、73’及74’,將第一黏貼片71、第二黏貼片72、第一黏貼片71’、第二黏貼片72’及第一黏貼片71”進行交互組設,可使用在較為大型的傷口1閉合,以促進傷口之快速癒合。
承上所述,本創作所稱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具有一第一黏貼片、一第二黏貼片及一束還帶,第一黏貼片具有一相對固定部及一第一黏貼層,第二黏貼片具有一相對限位部及一第二黏貼層,束還帶具有一固定端、一限位段及一拉力部,其中,束還帶穿設於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並將固定端與第一黏貼片之相對固定部進行鎖固,實施時,傷口癒合輔助帶透過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之第一黏貼層、及第二黏貼層黏貼至傷口兩側,並利用拉動束還帶之拉力部,帶動束還帶之限位段及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進行限位作用,進而調整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之間距,帶動傷口兩側皮膚相對靠攏形成緊密貼合,並利用束還帶之限位段與第二黏貼片之相對限位部進行限位,調整第一黏貼片及第二黏貼片的位置並使其穩固,是以,本創作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實現不需縫合手術之傷口癒合,可降低傷口的感染風險,且可利用束還帶之限位段及相對限位部的限位作用,快速操作使傷口進行閉合。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之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專利範圍內。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功效,係符合申請專利要件之「實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申請人爰依專利法之規定,向 鈞局提起創作專利之申請。
6‧‧‧傷口癒合輔助帶
61‧‧‧第一黏貼片
611‧‧‧相對固定部
612‧‧‧第一黏貼層
62‧‧‧第二黏貼片
621‧‧‧相對限位部
622‧‧‧第二黏貼層
63‧‧‧束還帶
631‧‧‧固定端
632‧‧‧限位段
633‧‧‧拉力部

Claims (7)

  1. 一種傷口癒合輔助帶,應用於使一傷口密合,其係包括:一第一黏貼片,其中一面具有一第一黏貼層,供黏貼於該傷口其中一側的皮膚,另一面具有一相對固定部;一第二黏貼片,其中一面具有一第二黏貼層,供黏貼於該傷口另一側的皮膚,另一面具有一相對限位部;一束還帶,一端形成一固定端,延該固定端成型有一限位段,該束還帶穿設過該第二黏貼片的該相對限位部後,該固定端固定於該第一黏貼片的該相對固定部;以及該束還帶的另一端受一拉力拉動後,該第一黏貼片及該第二黏貼片形成相對靠攏,且該拉力消失後,該束還帶受限位於該相對限位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該束還帶受該拉力的一端,成型有一拉力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該相對限位部設有一容置部,該容置部具有一相對限位凸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該限位段設有複數個凸紋,該凸紋與該相對限位部之該容置部內壁面設置的該相對限位凸紋組設並使該限位段被限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該第一黏貼片的該相對固定部為複數個,以及該第二黏貼片的該相對限位部為複數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複數個該相對固定部及複數個該相對限位部之間,係組設有一強化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傷口癒合輔助帶,其中,該強化構件之材質由彈性塑料組成,係具有彈性。
TW103217849U 2014-10-07 2014-10-07 傷口癒合輔助帶 TWM494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7849U TWM494588U (zh) 2014-10-07 2014-10-07 傷口癒合輔助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7849U TWM494588U (zh) 2014-10-07 2014-10-07 傷口癒合輔助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4588U true TWM494588U (zh) 2015-02-01

Family

ID=53016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7849U TWM494588U (zh) 2014-10-07 2014-10-07 傷口癒合輔助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45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7256A1 (en) * 2015-02-13 2016-08-18 St. Michael's Hospital Device for management of an open abdom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7256A1 (en) * 2015-02-13 2016-08-18 St. Michael's Hospital Device for management of an open abdomen
US10524793B2 (en) 2015-02-13 2020-01-07 St. Michael's Hospital Device for management of an open abdome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5214B2 (ja) 形成組織を移動及び伸張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と方法
US7361185B2 (en) Clinical and surgic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ving and stretching plastic tissue
JP5806937B2 (ja) 創傷の機械的な閉合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09014986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utures using self adhesive pads with anchors
KR102046977B1 (ko) 힘 조정형 조직 브릿지
US9693812B2 (en) Bone plate for reducing angular bone deformity and method of using
US10426474B2 (en) Sutu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for closing a tissue opening
KR20140010430A (ko) 피부 타이트닝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1791474A1 (en) Button anchor system for moving tissue
US2014010057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together bone fragments
WO2018082178A1 (zh) 手术切口免缝闭合装置
CN104107110A (zh) 简易皮肤伤口锁合愈合敷料
CN215688175U (zh) 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
TWM494588U (zh) 傷口癒合輔助帶
US11596405B2 (en) Sutureless device and method for closing a tissue opening
CN113081120A (zh) 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4050021U (zh) 一种简易皮肤伤口锁合愈合敷料
CN101785687A (zh) 术后皮肤创口缝合器
TWM509021U (zh) 調節式醫療扣件裝置
US7482504B2 (en) Dressing for treatment of short wounds located in high tension areas
CN217645275U (zh) 一种可逆调节皮肤牵张闭合器
CN210158651U (zh) 伤口闭合组件
CN215273042U (zh) 一种创口护理用具
GB2364246A (en) Wound closure system
KR20240002549A (ko) 연결끈을 이용한 비침습형 피부 봉합 유지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