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2599U - 樞軸傳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樞軸傳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2599U
TWM492599U TW103214341U TW103214341U TWM492599U TW M492599 U TWM492599 U TW M492599U TW 103214341 U TW103214341 U TW 103214341U TW 103214341 U TW103214341 U TW 103214341U TW M492599 U TWM492599 U TW M49259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ivot
rotating shaft
combin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4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n-Szu Hsu
Jui-Wang Lee
Chung-Yi Lin
Ya-Chi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TW1032143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2599U/zh
Priority to CN201420462713.5U priority patent/CN204140637U/zh
Publication of TWM492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2599U/zh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樞軸傳動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樞軸傳動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配合樞軸或轉軸轉動而運動的致動部、驅動器和轉向器、傳動器,使載體負載一基體產生升降運動之新型者。
應用因外力可往復轉動自如的樞軸或轉軸,來配裝在電子器物上,例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PDA、電子書等,使其蓋或顯示螢幕可轉動而具有開、閉作用,係已為習知技藝。例如,台灣第97222022號「轉軸結構」、第98207366號「樞軸結構」、第99211350號「雙樞軸樞紐器」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為了使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例如,螢幕)及/或機體模組在使用方面具備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應用範圍,習知技藝也已揭露一種在顯示模組及/或機體模組轉動時,帶動一框架產生升降運動,來保護和阻止設置在機體模組上的鍵盤被誤觸動的結構。例如,第1圖係提供了可行的實施例。
第1圖描繪了一個電子器物A的機體模組A1裝設有一(雙)轉軸B和包覆轉軸B的殼套C;轉軸B有一偏心部B1,隨轉軸B轉動而偏心轉動。一連接偏心部B1的傳動架B2,配合一連接部B3組合一載體B4。當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或機體模組A1轉動打開180°~360°,作為類似平板電腦使用的型態,轉軸偏心部B1係推動傳動架B2、連接部B3和載體B4產生(縱向)位移;使載體B4推動設置在機體模組A1上的框架A2產生升降運動,讓框架A2的高度高於鍵盤A3,而作為負載電子器物的支撐架;並且,達到保護和阻止設置在機體模組A1上的鍵盤A3被誤觸動的作用。
一個有關上述實施例在操作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課題是,為了容許傳動架B2和轉軸偏心部B1連接傳動,殼套C必須形成一個缺口C1,讓傳動架B2通過和運動;明顯的,該缺口C1會影響電子器物A整體的外觀設計和視覺感,並且容易讓灰塵或其類似物積聚在殼套C內部的組件上,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另一個有關這類轉軸的傳動裝置在組裝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課題是,該連接部B3必須設置爪部B5,扣合傳動架B2;以及,配置在機體模組A1底部的一個基架A4設置L型限制板A5,組合形成在該連接部B3上的凸部B6,使連接部B3被限制在基架A4上,隨傳動架B2運動。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傳動架B2、連接部B3和基架A4之間的配合結構比較複雜,也增加了它們組裝的困難度和麻煩情形。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在有關轉軸、傳動裝置或其相關結合組件在使用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傳動裝置和相關組件結構,以及上述的應用情形,使其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型態,增加它的應用範圍,而有別於舊法。例如,在相較於習知技藝而言,使所述的傳動裝置被應用在筆記型電腦或小型電子器物,而符合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的條件下,提供一安全機制和保持該包覆轉軸的殼套完整性,改善舊法影響電子器物整體的外觀設計和視覺感,並且容易積聚灰塵或其類似物的情形;或進一步使習知技藝的配合結構比較複雜,增加組裝的困難度和麻煩等情形,獲得明顯的改善。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專利案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爰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樞軸傳動裝置,係提供一安全機制和組裝簡便之作用;包括至少一轉軸、一響應轉軸轉動而運動的致動部和產生(橫向)位移的驅動器;以及,一轉向器具有連接驅動器的第一端和組合一傳動器的第二端。傳動器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和至少一彈性體的組合;在轉向器擺動時,驅動傳動器產生(縱向)運動,而帶動一連接部和載體,使載體負載一基體或框架產生升降運動,來符合使用者操作電子器物之模式。
根據本創作之樞軸傳動裝置,該轉軸包括一組合扭力模組的樞接區和樞接一機體模組或顯示模組的固定區。轉軸在樞接區和固定區之間,設置該致動部;對應所述的致動部,驅動器設有一導動部,組合該致動部,使導動部響應致動部的轉動而帶動驅動器運動。
根據本創作之樞軸傳動裝置,該轉軸包括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第一轉軸樞接電子器物的機體模組;第二轉軸樞接電子器物的顯示模組。以及,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之間設置有一連動器,使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產生同步轉動作用。
根據本創作之樞軸傳動裝置,該傳動器第一部有一臂和連接臂的樞接端,樞接轉向器第二端;第二部具有一板體和連接板體的組合端,組合該連接部;板體設置有導引區,讓第一部和第二部可相對移動。以及,彈性體配裝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間,提供第一部和第二部一彈性運動範圍。實質上,該第一部和第二部共同拉動連接部和載體,使基體或框架產生升降運動。
如果外部力量或誤作動阻止基體或框架產生升降運動,彈性體容許第一部隨轉向器運動而相對第二部位移,並拉伸彈性體;也就是說,彈性體容許第一部和第二部具有一彈性運動範圍,來避免外部力量損壞傳動裝置。
請參閱第2、3圖,本創作之樞軸傳動裝置係以雙轉軸組合電子器物(例如,電腦)為說明實施例。轉軸包括第一轉軸10和第二轉軸20;第一、二轉軸10、20分別包含有固定區11、21和樞接區12、22。第一轉軸固定區11連結設置在電子器物30的機體模組31或連結設置在機體模組31之一固定板33上;第二轉軸固定區21連結設置在電子器物30的顯示模組32。第一、二轉軸10、20的樞接區12、22(分別)組合有扭力模組40,使第一、二轉軸10、20在使用者操作機體模組31或顯示模組32轉動的作用力消失時,隨即獲得定位的作用。該扭力模組40屬已知的結構,故不予詳述。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第一轉軸10和第二轉軸20之間設置有一連動器41,使第一轉軸10和第二轉軸20產生同步轉動作用。詳細來說,第一、二轉軸10、20連接樞接區12、22的位置設有螺旋槽13、23;對應螺旋槽13、23,連動器41的兩端設有凸部42,分別嵌入螺旋槽13、23。因此,當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轉動而帶動第二轉軸20轉動時,同時迫使連動器41帶動第一轉軸10和機體模組31轉動。
圖中也顯示了一副殼44包覆第一、二轉軸螺旋槽13、23、連動器41,以及副殼44配合一限制板46,與該扭力模組40共同裝配在一殼套45裏面。限制板46設有兩個孔47,分別讓第一、二轉軸10、20的樞接區12、22通過;在樞接區12、22穿過副殼44後,組合該扭力模組40。
在所採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轉軸10在固定區11和樞接區12之間設置有一致動部14;致動部14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15套合在第一轉軸10上。致動部14表面形成有牽引區16;所述牽引區16係一軌道或溝槽結構,包含一(環狀)直行段16a和連接直行段16a的(螺旋)斜向段16b。
第3圖描繪了致動部14的一端設有肩部17和形成在肩部17上的嵌塊18;嵌塊18係嵌入一個形成在該限制板46上的洞48。因此,當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第二轉軸20轉動,使連動器41帶動第一轉軸10、機體模組31轉動時,也使殼套45和限制板46帶動致動部14轉動。
第3圖也顯示了致動部14的牽引區16組合有一驅動器50。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對應致動部14的牽引區16,驅動器50對應致動部14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51和設在弧區51上的一個導動部52;導動部52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16。假設機體模組31和顯示模組32位在閉合位置,該導動部52係位在牽引區直行段16a的起點;因此,直行段16a的終點是指直行段16a和斜向段16b連接的位置。
圖中也描繪了驅動器50包含一手部53和形成在手部53上的栓孔54;手部53係組合在機體模組31的固定板33上。具體來說,該固定板33設有一長形孔型態的軌道34;手部栓孔54配合栓55組合在軌道34上,而容許驅動器50或手部53在軌道34上位移。手部栓孔54和栓55組合在軌道34上的位置係定義為第一位置;手部53和栓55移動到軌道34另一端的位置係定義為第二位置。
須加以說明的是,假設以軌道34的軸線方向為參考軸,驅動器50或手部53在軌道34上位移的方向係定義為橫向位移。因此,垂直於橫向位移的方向係定義為縱向位移。
第3圖描繪了驅動器50或手部栓孔54也樞接有一轉向器60;轉向器60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具有第一端61、第二端62和連接在第一、二端61、62之間的中間部63。轉向器第一端61有組合孔64,配合上述的栓55,連接驅動器50的手部栓孔54,使轉向器60隨驅動器50或手部53在固定板33的軌道34上移動。第二端62有組合孔65,樞接一傳動器70;以及,中間部63有組合孔66,樞接在機體模組31的固定板33上,構成一轉動或擺動支點。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傳動器70包括第一部71、第二部72和至少一彈性體73的組合。傳動器第一部71有一臂74和連接臂74的樞接端75;樞接端75配合栓82樞接轉向器第二端62。第二部72具有一板體76和連接板體76的組合端77;組合端77配合一樁81組合一連接部80。
第2、3圖也顯示了第二部72沿著板體76軸線方向設置有導引區78,讓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可相對移動;導引區78定義有一頭端位置78a和一末端位置78b。也就是說,第一部71的臂74設置有至少一限制器83,組合在第二部72(或板體76)的導引區78裏面;圖中顯示了二個限制器83,成栓或樁的結構,讓第一、二部71、72的相對運動不會產生偏斜情形。
在實施例中,限制器83包括有第一限制器83a和第二限制器83b;初始,第一限制器83a靠在導引區78的頭端位置78a;第二限制器83b位在導引區78的頭端位置78a和末端位置78b之間。
圖中也顯示了彈性體73係一螺旋彈簧,兩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部樞接端75和第二部組合端77上,使彈性體73配裝在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之間,提供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一彈性運動範圍。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傳動器70傳動的連接部80是一板狀體結構,包含有兩邊;一邊設置樁81,結合傳動器70的組合端77;連接部80的另一邊固定或連結一載體90。載體90設置在機體模組31上,如習知技藝係用來推動一基體或框架產生升降運動(圖未顯示)。
請參考第4、5及5-1圖,第4圖描繪了機體模組31和顯示模組32位在閉合位置,該導動部52位在牽引區直行段16a的起點的情形。第5及5-1圖顯示了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和第二轉軸20轉動90°,同時帶動機體模組31和第一轉軸10相對轉動90°時,也使殼套45、限制板46帶動致動部14在第一轉軸10上轉動。因此,驅動器導動部52相對位移到致動部直行段16a的終點位置。
請參閱第6、6-1圖,描繪了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和第二轉軸20轉動135°,同時帶動機體模組31和第一轉軸10相對轉動135°時,也使殼套45、限制板46帶動致動部14在第一轉軸10上轉動。因此,驅動器導動部52從致動部直行段16a的終點位置相對位移進入斜向段16b,使驅動器52在軌道34上從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圖中右邊)橫向位移,而使轉向器60擺動,推動傳動器70朝圖中上方運動,因為彈性體73的預設力量,使傳動器70的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共同拉動連接部80和載體90(縱向)位移運動,迫使載體90如習知技藝的推升基體或框架。
第7圖顯示了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和第二轉軸20轉動180°,同時帶動機體模組31和第一轉軸10相對轉動180°(即,機體模組31、顯示模組32或第一、二轉軸10、20共同轉動了360°)時,也使殼套45、限制板46帶動致動部14在第一轉軸10上轉動,使驅動器導動部52相對到達致動部斜向段16b的終點位置;以及,驅動器52位移到達軌道34第二位置,使轉向器60擺動和傳動器70繼續拉動連接部80,讓載體90推升基體或框架到最高位置。所述框架的最高位置已經高於鍵盤位置,而如習知技藝係作為負載電子器物的支撐架;並且,達到保護和阻止設置在機體模組上的鍵盤被誤觸動的作用。
須加以說明的是,上述傳動器70拉動連接部80和載體90運動的過程,如果操作者誤壓框架,使框架無法順利上升時,假設該誤壓力量大於彈性體73的預設力量,會連帶使第二部72無法隨第一部71移動。因此,第一部71隨轉向器60擺動,而相對第二部72位移時,帶動限制器83朝導引區78的末端位置78b運動,並且拉伸彈性體73;所述彈性體73容許的拉伸範圍應大於限制器83(或第二限制器83b)移動到導引區78的末端位置78b的距離。以及,第一部71的位移量應至少等於限制器83(或第二限制器83b)移動到導引區78的末端位置78b的距離。也就是說,彈性體73容許第一部71和第二部72具有一彈性運動範圍,而共同建立一安全機制,來避免外部力量損壞傳動裝置。
可了解的是,當使用者操作顯示模組32、第二轉軸20和機體模組31、第一轉軸10從180°的位置轉動閉合時,殼套45、限制板46會帶動致動部14在第一轉軸10上轉動,使驅動器導動部52從斜向段16b的終點位置朝致動部直行段16a的位置相對位移,帶動驅動器手部53和栓55從第二位置朝第一位置移動,使轉向器60擺動,而推動傳動器70朝圖中下方運動。因此,傳動器70的第一部71、第二部72推動樁81和連接部80、載體90回到原來位置,讓框架下降。
代表性的來說,這樞軸傳動裝置在符合輕巧、薄型化的造型設計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考量和優點: 1.   該樞軸和相關組件結構已被重行設計考量,使其不同於習用者和改變了它的使用、操作型態,而有別於舊法。例如,轉軸(或第一轉軸10)設置致動部14來配合驅動器50、轉向器60和傳動器70,使傳動器70的第一部71具有臂74,組合在第二部72設置的導引區78裏面,配合彈性體73,使傳動器70具有一彈性運動範圍之作用,以及使傳動器70的第一部71、第二部72帶動連接部80、載體90運動等部分;實質上,係改善了習知技藝無法保持殼套的完整性,必須設置大型缺口組合傳動裝置,不僅影響電子器物整體的外觀設計和視覺感,也使殼套體積無法縮減、容易積聚灰塵或其類似物影響傳動機能等情形。 2.   該傳動裝置的驅動器50、轉向器60和傳動器70、連接部80之間的結構配合,係方便於人員組裝。像習知技藝的連接部B3設置爪部B5扣合傳動架B2、機體模組底部的基架A4設置L型限制板A5組合連接部B3的凸部B6等配合結構比較複雜,增加了它們組裝的困難度和麻煩情形,也獲得明顯的改善。 3.   上述的實施例也顯示了如果機體模組31和顯示模組32安裝單一轉軸組合致動部14、驅動器50、轉向器60和傳動器70的結構,也可達到上述傳動裝置的作用。以及,該致動部牽引區16的直行段16a、斜向段16b的(螺旋)角度可依據實際需求設計調整,來改變機體模組31、顯示模組32和傳動裝置的操作型態和角度。
故,本創作係提供了一有效的樞軸傳動裝置,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新型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A‧‧‧電子器物
A1‧‧‧機體模組
A2‧‧‧框架
A3‧‧‧鍵盤
A4‧‧‧基架
A5‧‧‧限制板
B‧‧‧轉軸
B1‧‧‧偏心部
B2‧‧‧傳動架
B3‧‧‧連接部
B4‧‧‧載體
B5‧‧‧爪部
B6‧‧‧凸部
C‧‧‧殼套
C1‧‧‧缺口
10‧‧‧第一轉軸
11、21‧‧‧固定區
12、22‧‧‧樞接區
13、23‧‧‧螺旋槽
14‧‧‧致動部
15‧‧‧軸孔
16‧‧‧牽引區
16a‧‧‧直行段
16b‧‧‧斜向段
17‧‧‧肩部
18‧‧‧嵌塊
20‧‧‧第二轉軸
30‧‧‧電子器物
31‧‧‧機體模組
32‧‧‧顯示模組
33‧‧‧固定板
34‧‧‧軌道
40‧‧‧扭力模組
41‧‧‧連動器
42‧‧‧凸部
44‧‧‧副殼
45‧‧‧殼套
46‧‧‧限制板
47‧‧‧孔
48‧‧‧洞
50‧‧‧驅動器
51‧‧‧弧區
52‧‧‧導動部
53‧‧‧手部
54‧‧‧栓孔
55‧‧‧栓
60‧‧‧轉向器
61‧‧‧第一端
62‧‧‧第二端
63‧‧‧中間部
64、65、66‧‧‧組合孔
70‧‧‧傳動器
71‧‧‧第一部
72‧‧‧第二部
73‧‧‧彈性體
74‧‧‧臂
75‧‧‧樞接端
76‧‧‧板體
77‧‧‧組合端
78‧‧‧導引區
78a‧‧‧頭端位置
78b‧‧‧末端位置
80‧‧‧連接部
81‧‧‧樁
82‧‧‧栓
83‧‧‧限制器
83a‧‧‧第一限制器
83b‧‧‧第二限制器
90‧‧‧載體
第1圖係習知轉軸傳動裝置之結構示意圖;圖中假想線部份顯示了鍵盤位在基架上的情形。
第2圖係本創作之結構組合示意圖;描繪了轉軸包括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轉軸和致動部、驅動器、轉向器、傳動器等部分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3圖係本創作之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第一、二轉軸、致動部、驅動器、轉向器、傳動器和連接部等部分的結構型態。
第4圖係本創作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描繪了顯示模組閉合在機體模組,傳動裝置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5圖係本創作之一操作實施例示意圖;顯示第一、二轉軸分別轉動90°,機體模組和顯示模組形成打開180°位置,致動部、驅動器、轉向器、傳動器和連接部等部分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5-1圖係第5圖之平面結構示意圖。
第6圖係本創作之另一操作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第一、二轉軸分別轉動135°,機體模組和顯示模組形成打開270°位置,致動部、驅動器、轉向器、傳動器和連接部等部分的結構配合情形。
第6-1圖係第6圖之平面結構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之又一操作實施例示意圖;顯示了第一、二轉軸分別轉動180°,機體模組和顯示模組形成打開360°位置,致動部、驅動器、轉向器、傳動器和連接部等部分的結構配合情形。
10‧‧‧第一轉軸
11、21‧‧‧固定區
12、22‧‧‧樞接區
13、23‧‧‧螺旋槽
14‧‧‧致動部
15‧‧‧軸孔
16‧‧‧牽引區
16a‧‧‧直行段
16b‧‧‧斜向段
17‧‧‧肩部
18‧‧‧嵌塊
20‧‧‧第二轉軸
33‧‧‧固定板
34‧‧‧軌道
40‧‧‧扭力模組
41‧‧‧連動器
42‧‧‧凸部
44‧‧‧副殼
45‧‧‧殼套
46‧‧‧限制板
47‧‧‧孔
48‧‧‧洞
50‧‧‧驅動器
51‧‧‧弧區
52‧‧‧導動部
53‧‧‧手部
54‧‧‧栓孔
55‧‧‧栓
60‧‧‧轉向器
61‧‧‧第一端
62‧‧‧第二端
63‧‧‧中間部
64、65、66‧‧‧組合孔
70‧‧‧傳動器
71‧‧‧第一部
72‧‧‧第二部
73‧‧‧彈性體
74‧‧‧臂
75‧‧‧樞接端
76‧‧‧板體
77‧‧‧組合端
78‧‧‧導引區
78a‧‧‧頭端位置
78b‧‧‧末端位置
80‧‧‧連接部
81‧‧‧樁
82‧‧‧栓
83‧‧‧限制器
83a‧‧‧第一限制器
83b‧‧‧第二限制器
90‧‧‧載體

Claims (33)

  1. 一種樞軸傳動裝置,包括: 至少一轉軸,轉軸具有一固定區和一樞接區;樞接區組合有一扭力模組; 設置在轉軸上的致動部,設有一牽引區; 驅動器,具有一組合牽引區的導動部和一手部;手部係在一軌道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位移; 轉向器,包含樞接驅動器手部的第一端、一第二端和一連接第一端、第二端的中間部; 傳動器具有一樞接轉向器第二端的樞接端和一組合端;組合端樞接一連接部;以及 樞接端和組合端之間配置有至少一彈性體;所述傳動器在致動部、驅動器和轉向器響應轉軸轉動而運動,係驅動該連接部運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傳動器包括可共同驅動連接部運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該樞接端設置在第一部上;第一部具有一臂,連接該樞接端;樞接端配合栓樞接轉向器第二端; 該組合端設置在第二部上;第二部具有一板體,連接該組合端;組合端配合一樁結合該連接部; 第二部的板體設置有一導引區;導引區有一頭端位置和一末端位置;以及 第一部的臂設置有至少一限制器,組合在第二部的導引區裏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導引區沿著板體的軸線方向設置; 該限制器成栓和樁的其中之一的結構,包括第一限制器和第二限制器; 第一限制器靠在導引區的頭端位置;第二限制器位在導引區的頭端位置和末端位置之間;以及 彈性體係一螺旋彈簧,兩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部樞接端和第二部組合端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可相對第二部位移,拉伸彈性體,並且使限制器朝導引區的末端位置運動; 彈性體容許的拉伸範圍大於限制器移動到導引區的末端位置的距離;以及 第一部的位移量至少等於限制器移動到導引區的末端位置的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可相對第二部位移,拉伸彈性體,並且使第二限制器朝導引區的末端位置運動; 彈性體容許的拉伸範圍大於限制器移動到導引區的末端位置的距離;以及 第一部的位移量至少等於限制器移動到導引區的末端位置的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傳動器傳動的連接部是一板狀體結構,包含有兩邊;一邊設置樁,結合傳動器的組合端;連接部的另一邊固定一載體;以及 載體設置在一電子器物的機體模組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軸設置在一電子器物上; 該電子器物包括機體模組和顯示模組; 該軌道設置在機體模組之一固定板上; 驅動器的手部設有一栓孔,配合一栓組合在軌道上;以及 軌道係一長形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軸包括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 第一轉軸的固定區連結設置在機體模組的固定板上; 第二轉軸固定區連結設置顯示模組; 該致動部係設置在第一轉軸上; 該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被包覆在一副殼內; 一限制板和副殼、扭力模組共同裝配在一殼套裏面;以及 限制板設有兩個孔,分別讓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的樞接區通過。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之間設置有一連動器,使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產生同步轉動; 第一轉軸、第二轉軸連接樞接區的位置分別設有螺旋槽;以及 對應螺旋槽,連動器的兩端設有凸部,分別嵌入螺旋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套合在轉軸上;  致動部表面形成該牽引區;以及 所述牽引區係一溝槽結構,包含一直行段和連接直行段的斜向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套合在轉軸上; 致動部表面形成該牽引區;以及 所述牽引區係一溝槽結構,包含一直行段和連接直行段的斜向段。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套合在轉軸上; 致動部表面形成該牽引區;以及 所述牽引區係一溝槽結構,包含一直行段和連接直行段的斜向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套合在轉軸上; 致動部表面形成該牽引區; 所述牽引區係一溝槽結構,包含一直行段和連接直行段的斜向段; 致動部的一端設有肩部和形成在肩部上的嵌塊;以及 嵌塊係嵌入一個形成在該限制板上的洞。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致動部係一管狀體的結構,具有一軸孔套合在轉軸上; 致動部表面形成該牽引區; 所述牽引區係一溝槽結構,包含一直行段和連接直行段的斜向段; 致動部的一端設有肩部和形成在肩部上的嵌塊;以及 嵌塊係嵌入一個形成在該限制板上的洞。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驅動器對應致動部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以及 該導動部係設在弧區上;導動部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驅動器對應致動部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以及 該導動部係設在弧區上;導動部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驅動器對應致動部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以及 該導動部係設在弧區上;導動部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驅動器對應致動部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以及 該導動部係設在弧區上;導動部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驅動器對應致動部的管狀體結構,形成有一弧區;以及 該導動部係設在弧區上;導動部係一凸樁的結構,嵌入牽引區。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樞軸傳動裝置,其中該轉向器是一L形板狀體的結構; 該第一端、第二端和中間部分別設有組合孔; 第一端組合孔配合一栓,連接驅動器的手部; 第二端組合孔樞接傳動器樞接端;以及 中間部組合孔,樞接在一固定板上,構成一運動支點。
TW103214341U 2014-08-12 2014-08-12 樞軸傳動裝置 TWM492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4341U TWM492599U (zh) 2014-08-12 2014-08-12 樞軸傳動裝置
CN201420462713.5U CN204140637U (zh) 2014-08-12 2014-08-15 枢轴传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4341U TWM492599U (zh) 2014-08-12 2014-08-12 樞軸傳動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2599U true TWM492599U (zh) 2014-12-21

Family

ID=52417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4341U TWM492599U (zh) 2014-08-12 2014-08-12 樞軸傳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40637U (zh)
TW (1) TWM4925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7611A (zh) * 2016-09-06 2018-03-13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连动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7611A (zh) * 2016-09-06 2018-03-13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连动机构
US10208842B2 (en) 2016-09-06 2019-02-19 Compal Electronics, Inc. Linkage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40637U (zh) 201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06209A (zh) 樞軸傳動裝置
TWI626386B (zh) Transmission for pivots
US20150267450A1 (en) Synchronous moving double-axis hinge
CN203822838U (zh)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控制装置
US9134767B2 (en) Structure of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US9057215B1 (en) Dual-shaft hinge
US10054981B2 (en) Overturn prevention device for apparatus including tiltable housing
US8959720B2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9003607B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applied to rotary shafts
US11706886B2 (en) Fold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841050B2 (en) Connection device applicable to flexible display screen
US20140251045A1 (en) Synchronous movement device applied to dual-shaft system
US20140352113A1 (en)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WO2011145458A1 (ja) 開閉装置
TWM498254U (zh) 多節式轉軸改良結構
US9624704B1 (en) Pivot pin device
US9360090B2 (en) Rotary shaft transmission structure
TWM491325U (zh) 用於樞軸器之傳動裝置
TWM483332U (zh) 用於轉軸之傳動結構
TWM508189U (zh) 組合樞軸之傳動裝置
TWM492599U (zh) 樞軸傳動裝置
EP3832433B1 (en) Hinged electronic device
TWM504883U (zh) 具有扭力變化作用之多軸式轉軸裝置
US1165227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1022482B (zh) 一种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