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9267U - 腳踏車結構 - Google Patents

腳踏車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9267U
TWM479267U TW102221533U TW102221533U TWM479267U TW M479267 U TWM479267 U TW M479267U TW 102221533 U TW102221533 U TW 102221533U TW 102221533 U TW102221533 U TW 102221533U TW M479267 U TWM479267 U TW M47926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frame
fork
steer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1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ing-ku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ding-kun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ng-kun Chen filed Critical ding-kun Chen
Priority to TW102221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9267U/zh
Publication of TWM479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9267U/zh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腳踏車結構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腳踏車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於騎乘腳踏車時有利於減輕騎乘者之腰、背與手部壓力的腳踏車結構,特別涉及腳踏車之車架、座墊、及前叉位置等結構之改良。
  目前,腳踏車運動廣為社會大眾所喜愛,其係利用雙腳力量踩踏前進,不僅可供作為交通工具,於休閒、健身上也具有極佳之效果,且腳踏車不需消耗燃料,具有節能減碳之環保功效,因此腳踏車已成為時下健身與旅遊的重要休閒器材。
  現有腳踏車之相關技術,可見揭櫫於台灣第98212815號與第98206135號專利案中,主要是在腳踏車之車架前端樞置一前叉,該前叉底端樞置一前輪,且前叉頂部設有一轉向把手,該車架後端樞置一後輪,並於車架頂部設一座墊,同時所述車架與後輪之間配置一腳踏傳動單元;如此,騎乘者可跨坐於該座墊上並俯身向前,而使雙手伸展撐持或握持於該轉向把手上,再以雙腳踩踏該腳踏傳動單元,藉以驅動後輪,令腳踏車前進。
  然而,上述傳統腳踏車之前叉通常形成垂直或趨近垂直於地面的狀態,且前叉頂部高度一般都低於該座墊;因此,座墊與轉向把手或前叉之間的距離較長,導致騎乘者必須大幅度(約45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雙手伸展撐持或握持於轉向把手,長時間騎乘腳踏車後,容易造成騎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問題,亟需加以改善。
  故,如何將上述之問題加以摒除,實為本案創作人所欲解決之技術困難點之所在。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腳踏車結構,尤指一種於騎乘腳踏車時有利於減輕腰、背與手部壓力的腳踏車結構,以克服上述先前技術中,傳統腳踏車導致騎乘者必須大幅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雙手伸展撐持或握持於轉向把手,容易造成騎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之腳踏車結構,包括一車架、一設於該車架頂部的座墊、一樞置於該車架前端的前叉、一樞置於該前叉的前輪、以及一樞置於該車架後端的後輪,該前叉頂部設有一轉向把手,且所述車架與後輪之間配置一用以驅動該後輪的腳踏傳動單元,其中該前叉與地面的一垂直線之間具有20~60度的夾角,且該前叉頂部高於該座墊。
  據此,該轉向把手隨著該前叉以20~60度的夾角往該座墊方向傾斜,而縮減所述座墊與轉向把手之間的距離,並配合前叉頂部高於座墊的設計,令騎乘者跨坐於座墊上時,可供轉向把手鄰近騎乘者之腰部和手部。
  如此,在符合人體工學的條件下,使騎乘者無須大幅度俯身向前,可微幅向前俯身,甚至坐直身體;同時,雙手也無須大幅伸展,令上臂與下臂適當的彎曲及放鬆,即可使雙手握持轉向把手,以改善上述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問題,進而提供較佳的舒適性。
  依據上述主要結構特徵,該車架前端具有一樞置該前叉的轉向套管,且車架後端具有相交組接之一後叉,以及一位於該後叉下方的底叉,該後輪樞置於所述後叉與底叉之組接位置,該車架具有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與後叉之間的第一骨架,以及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與底叉之間的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相交重疊,該前叉包含一樞置於該轉向套管的轉向軸,以及一設於該轉向軸底端的載體,該載體具有二支撐臂,該前輪樞置於所述支撐臂之間,該車架具有一第三骨架,設於所述底叉與第二骨架之銜接處,且第三骨架延伸至該車架前端而樞置於所述支撐臂之間,所述支撐臂之間設有一可供樞置該第三骨架的樞接座。
  如此一來,藉由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與第三骨架和前叉之載體等部分的配置設計,而有別於目前之傳統車架,有利於在確保車架之結構強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種嶄新的車架設計,並有利於縮減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與第三骨架之斷面直徑,令車架之骨架明顯細緻、輕巧化,進而降低車架整體重量,減輕騎乘時的負擔。
  為能明確且充分揭露本創作,併予列舉較佳實施之圖例,以詳細說明其實施方式如後述:
10‧‧‧車架
11‧‧‧第一骨架
111‧‧‧彎折端
12‧‧‧第二骨架
13‧‧‧第三骨架
14‧‧‧轉向套管
15‧‧‧後叉
16‧‧‧底叉
17‧‧‧弧彎支架
171‧‧‧輔助架
18‧‧‧擎持架
19‧‧‧第四骨架
2‧‧‧座墊
21‧‧‧定位件
22‧‧‧傾斜支架
23‧‧‧承載支架
3‧‧‧前叉
31‧‧‧轉向軸
32‧‧‧載體
321‧‧‧支撐臂
322、323‧‧‧前臂件
324‧‧‧嵌接槽
325‧‧‧卡接孔
326‧‧‧後臂件
327‧‧‧折彎部
328‧‧‧嵌接部
329‧‧‧卡接部
33‧‧‧缺口
34‧‧‧凹部
35‧‧‧樞接座
36‧‧‧樞置孔
37‧‧‧螺孔
38‧‧‧銜接部
4‧‧‧前輪
5‧‧‧後輪
6‧‧‧轉向把手
61‧‧‧支桿
62‧‧‧握部
7‧‧‧腳踏傳動單元
71‧‧‧主齒盤
72‧‧‧腳踏曲柄
73‧‧‧副齒盤
74‧‧‧鍊條
第1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的平面視圖;
第3圖為第1圖的立體分解圖;
第4a圖為本創作之前叉之一實施例立體圖;
第4b圖為第4a圖的立體分解圖;
第5a圖為前叉之一附加實施型態的立體圖;
第5b圖為第5a圖的平面圖;
第6圖為第4a圖之一修正實施型態的立體圖;
第7圖為第4a圖之另一修正實施型態的立體圖;
第8圖為第2圖之轉向把手的附加實施型態平面視圖;
第9圖為本創作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平面視圖;
第10圖為第2圖之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1圖為本創作之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2圖為第2圖之另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3圖為第2圖之另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4圖為第2圖之又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5圖為本創作之又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第16圖為第2圖之再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
  請合併參閱第1圖至第3圖,揭示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實施方式的圖式,其中,第1圖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第2圖為第1圖的平面視圖,第3圖為第1圖的立體分解圖。
  由上述圖式說明本創作之腳踏車結構,包括一車架10、一設於該車架10頂部的座墊2、一樞置於該車架10前端的前叉3、一樞置於該前叉3的前輪4、以及一樞置於該車架10後端的後輪5,該前叉3頂部設有一轉向把手6,且所述車架10與後輪5之間配置一用以驅動該後輪5的腳踏傳動單元7。
  該前叉3與地面的一垂直線L之間具有至少20度的夾角α,且前叉3頂部之高度係高於該座墊2的高度。在更加具體的實施上,該夾角α可為20至60度。
  在一可行的實施上,該車架10前端設有一用以樞置該前叉3的轉向套管14,且車架10後端設有相交組接之一後叉15,以及一位於該後叉15下方的底叉16,該後輪5樞置於所述後叉15與底叉16之組接位置,該車架10並具有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14與後叉15之間的第一骨架11,以及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14與底叉16之間的第二骨架12,所述第一骨架11與第二骨架12之中段處可相交重疊。
  此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第二骨架12可成弧曲形態,且第二骨架12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後端具有一與後叉15相銜接的彎折端111;以及,該座墊2設於該第一骨架11之彎折端111上,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
  圖中也顯示了,該腳踏傳動單元7包含至少一主齒盤71,樞置於所述底叉16與第二骨架12之銜接處、分別設於該主齒盤71兩側軸心上的腳踏曲柄72、至少一設於該後輪5之軸心上的副齒盤73、以及一環繞於所述主齒盤71與副齒盤73上的鍊條74。
  請參閱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第4a圖為本創作之前叉3之一實施例立體圖,第4b圖為第4a圖的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前叉3包含一用以樞置於該轉向套管14內的轉向軸31,以及一設於該轉向軸31底端的載體32,該載體32具有二對稱的支撐臂321。
  該前輪4樞置於所述支撐臂321之間,該車架10具有一第三骨架13,設於所述底叉16與第二骨架12之銜接處,且第三骨架13延伸至該車架10前端而樞置於所述支撐臂321之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及第三骨架13可為二支桿狀或板狀物對稱併排設置的結構。
  所述支撐臂321之間設有一可供樞置該第三骨架13的樞接座35,且樞接座35位於前輪4上方;該載體32頂部設有一可供樞置該轉向軸31底端的樞置孔36,且載體32上設有一螺孔37,該轉向軸31底端外壁具有螺紋,該螺孔37可供該轉向軸31底端樞接或鎖合,進而方便對轉向軸31之高低位置作適度的調整。
  第4a、4b圖也顯示了該支撐臂321包含相互併排連結之一前臂件322及一後臂件326,所述前臂件322與後臂件326之頂端、底端相互組接或螺接,且所述前臂件322與後臂件326之間形成有一夾角ß(編號係標示在第2圖),而於所述前臂件322與後臂件326之間形成一缺口33。藉由前臂件322及後臂件326之組合共同使整個前叉3或支撐臂321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
  圖中也描繪了該後臂件326底端設有一嵌接部328,該前臂件322底端設有一與該嵌接部328相嵌接的嵌接槽324,該後臂件326頂端設有一卡接部329,該前臂件322頂端設有一與該卡接部329相卡接的卡接孔325。
  該後臂件326中段處設有一折彎部327,使該後臂件326底端隨著該折彎部327傾斜而與該前臂件322之間形成該夾角ß,該後臂件326可成長形板狀物的型態,前臂件322可成桿狀型態,該後臂件326底端後側具有一用以樞置該前輪4的凹部34。
  藉由上述構件組成,該轉向把手6可隨著該前叉3之轉向軸31以20至60度的夾角α往該座墊2方向傾斜,而縮減所述座墊2與轉向把手6之間的距離,並配合前叉3之轉向軸31頂部高於座墊2的設計,令騎乘者跨坐於座墊2上時,可供轉向把手6鄰近騎乘者之腰部和手部。
  如此一來,在符合人體工學的條件下,使騎乘者無須大幅度俯身向前,可微幅向前俯身,甚至坐直身體;同時,雙手也無須大幅伸展,無須伸直手臂來支撐身體,令上臂與下臂適當的彎曲及放鬆,即可使雙手握持轉向把手6之握部62讓雙腳踩踏該腳踏傳動單元7,藉以驅動後輪5,令腳踏車前進。
  須加以說明的是,藉由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與第三骨架13和前叉3之載體32等部分的配置設計,而有別於目前之傳統車架,有利於在確保車架10之結構強度的前提下,提供一種嶄新的車架10設計,並有利於縮減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與第三骨架13之斷面直徑,令車架10之骨架明顯細緻、輕巧化,進而降低車架10整體重量,減輕騎乘時的負擔。
  請參閱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第5a圖為前叉3之一附加實施型態的立體圖,第5b圖為第5a圖的平面圖。相異之處在於,該前臂件323頂端形成一類似U形彎管結構,配合一銜接部38組合後臂件326。也就是說,該後臂件326頂端設置銜接部38連結前臂件323頂端和後臂件326頂端區域。
  請參閱第6圖所示,為前叉3之一修正實施型態的立體圖,說明該前臂件323和後臂件326係形成一U形桿的併列結構,並且相互連結成一整體型態。
  請參閱第7圖所示,為前叉3之另一修正實施型態的立體圖,顯示了該前叉3或載體32形成單一長形板狀支撐臂或長形板狀物的型態。
  請參閱第8圖所示,為轉向把手的附加實施型態平面視圖,所述轉向把手6與前叉3的轉向軸31頂端之間可經由複數間隔排列的支桿61相互連接。
  請參閱第9圖所示,為本創作之一具體實施例之平面視圖。該座墊2係選擇一軟質材料製成,底部設有一可固定於該車架10頂部的定位件21,且定位件21上設有一往車架10後方傾斜翹起的傾斜支架22,並於傾斜支架22頂端設有一往車架10前方傾斜翹起的承載支架23,使承載支架23前端往該前叉3方向延伸而連接於第二骨架12上,鄰近車架10前端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座墊2係設於承載支架23上,位於車架10後端的位置。
  請參閱第10圖所示,為本創作之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第二骨架12可成多段彎折形態而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且第二骨架12前後兩端微彎。該第三骨架13可成弧曲形態,所述第一骨架11與後叉15之銜接處設有一舉高之擎持架18,該座墊2設於該擎持架18上,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上向後彎曲。
  請參閱第11圖所示,為本創作之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第一骨架11可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12後端可成弧曲形態而銜接第三骨架13與底叉16,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彎折形態而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與後叉15之銜接處設有一可舉高之擎持架18,該座墊2設於該擎持架18上,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上向後彎曲。在所採的實施例中,該前輪4和後輪5應用了較大的胎面和胎壁結構,而構成一類似沙灘車的造型。
  請參閱第12圖所示,為本創作之另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高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第二骨架12可成弧曲形態,且所述第一骨架11與第二骨架12之中段處相互連接成一體,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該座墊2設於所述第一骨架11與後叉15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
  請參閱第13圖所示,為第2圖之另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高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所述第一骨架11及第二骨架12均可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12成一較大角度彎曲的結構。且所述第一骨架11與第二骨架12之中段處相互連接成一體,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該座墊2設於所述第一骨架11與後叉15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
  請參閱第14圖所示,為第2圖之又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第一骨架11可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12後端可成弧曲形態而銜接第三骨架13與底叉16,且第二骨架12前端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該座墊2底部之定位件21設於所述第一骨架11與後叉15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
  請參閱第15圖所示,為本創作之又一附加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底叉16與第二骨架12之銜接處設有一第四骨架19,且第四骨架19延伸至該車架10前端而連接於該第一骨架11與轉向套管14之銜接處,該第二骨架12及後叉15可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12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彎折形態。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後端具有一與後叉15相銜接的彎折端111;以及,該座墊2底部之定位件21設於該第一骨架11之彎折端111上,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此外,該後叉15與底叉16之組接位置亦可選擇設置二對稱之輔助架171,各輔助架171往該車架10前端方向延伸而連接於該第二骨架12。
  請參閱第16圖所示,為第2圖之再一修正實施型態的平面視圖,該第一骨架11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之位置,可低於該第二骨架12連接於該轉向套管14的位置,該底叉16與第二骨架12之銜接處設有一第四骨架19,且第四骨架19延伸至該車架10前端而連接於該第一骨架11與轉向套管14之銜接處,該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及後叉15可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12穿過所述第一骨架11之間,且第二骨架12前端成彎折形態。所述第一骨架11、第二骨架12、後叉15與底叉16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17,所述第一骨架11後端具有一與後叉15相銜接的彎折端111;以及,該座墊2底部之定位件21設於該第一骨架11之彎折端111上,該轉向把手6兩端之握部62係向下向後彎曲。此外,該後叉15與底叉16之組接位置亦可選擇設置二對稱之輔助架171,各輔助架171往該車架10前端方向延伸而連接於該第二骨架12。
  依據上述說明,本創作確實足以改善上述先前技術中,傳統腳踏車導致騎乘者必須大幅度俯身向前,才能使其雙手伸展撐持或握持於轉向把手,容易造成騎乘者腰酸背痛、以及手臂酸痛等問題,進而達到上述於騎乘腳踏車時有利於減輕腰、背與手部壓力之目的,且進一步改善騎乘腳踏車時的舒適性。
  綜上所陳,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凡其他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而完成之等效修飾或置換,均應包含於後述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車架
11‧‧‧第一骨架
12‧‧‧第二骨架
13‧‧‧第三骨架
14‧‧‧轉向套管
15‧‧‧後叉
16‧‧‧底叉
17‧‧‧弧彎支架
2‧‧‧座墊
3‧‧‧前叉
35‧‧‧樞接座
4‧‧‧前輪
5‧‧‧後輪
6‧‧‧轉向把手
62‧‧‧握部
7‧‧‧腳踏傳動單元
71‧‧‧主齒盤
72‧‧‧腳踏曲柄
73‧‧‧副齒盤
74‧‧‧鍊條

Claims (14)

  1. 一種腳踏車結構,包括一車架、一設於該車架頂部的座墊、一樞置於該車架前端的前叉、一樞置於該前叉的前輪、以及一樞置於該車架後端的後輪,該前叉頂部設有一轉向把手,且所述車架與後輪之間配置一用以驅動該後輪的腳踏傳動單元,該前叉與地面的一垂直線之間具有20~60度的夾角,且該前叉頂部高於該座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車架前端具有一樞置該前叉的轉向套管,且車架後端具有相交組接之一後叉,以及一位於該後叉下方的底叉,該後輪樞置於所述後叉與底叉之組接位置,該車架具有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與後叉之間的第一骨架,以及一連接於所述轉向套管與底叉之間的第二骨架,所述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相交重疊,該前叉包含一樞置於該轉向套管的轉向軸,以及一設於該轉向軸底端的載體,該載體具有二支撐臂,該前輪樞置於所述支撐臂之間,該車架具有一第三骨架,設於所述底叉與第二骨架之銜接處,且第三骨架延伸至該車架前端而樞置於所述支撐臂之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第三骨架均為二支桿狀物對稱併排設置的結構,所述支撐臂之間設有一可供樞置該第三骨架的樞接座,該載體上設有一可供該轉向軸鎖合而調整高低的螺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支撐臂包含相互併排連結之一前臂件及一後臂件,且所述前臂件與後臂件之間具有一夾角,而於所述前臂件與後臂件之間形成一缺口,所述後臂件頂端相互連接而構成該載體頂部,該後臂件中段處設有一折彎部,使該後臂件底端隨著該折彎部傾斜而與該前臂件之間形成該夾角,該後臂件底端設有一嵌接部,該前臂件底端設有一與該嵌接部相嵌接的嵌接槽,該後臂件頂端設有一卡接部,該前臂件頂端設有一與該卡接部相接的卡接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前臂件和後臂件係形成一U形桿的併列結構,並且相互連結成一整體型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前臂件頂端形成一U形彎管結構,配合一銜接部組合後臂件,使該銜接部連結該前臂件頂端和該後臂件頂端區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態,且第二骨架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與該後叉相銜接的彎折端,該座墊設於該第一骨架之彎折端上,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第二骨架成多段彎折形態而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且第二骨架前後兩端微彎,該第三骨架成弧曲形態,所述第一骨架與該後叉之銜接處設有一擎持架,該座墊設於該擎持架上,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上向後彎曲。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後端成弧曲形態,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彎折形態而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所述第一骨架與後叉之銜接處設有一擎持架,該座墊設於該擎持架上,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上向後彎曲。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高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態,且所述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之中段處相互連接成一體,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該座墊設於所述第一骨架與後叉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高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所述第一骨架及第二骨架均成弧曲形態,且所述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之中段處相互連接成一體,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該座墊設於所述第一骨架與後叉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第一骨架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成弧曲形態,且第二骨架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該座墊設於所述第一骨架與後叉之銜接處,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底叉與第二骨架之銜接處設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該車架前端而連接於該第一骨架與轉向套管之銜接處,該第二骨架及後叉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彎折形態,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與該後叉相銜接的彎折端,該座墊設於該第一骨架之彎折端上,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該第一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之位置低於該第二骨架連接於該轉向套管的位置,該底叉與第二骨架之銜接處設有一第四骨架,且第四骨架延伸至該車架前端而連接於該第一骨架與轉向套管之銜接處,該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及後叉成弧曲形態,該第二骨架穿過所述第一骨架之間,且第二骨架前端成彎折形態,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後叉與底叉之間連接有至少一弧彎支架,所述第一骨架具有一與該後叉相銜接的彎折端,該座墊設於該第一骨架之彎折端上,該轉向把手兩端之握部係向下向後彎曲。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腳踏車結構,其中所述轉向把手與前叉頂端之間經由複數間隔排列的支桿相互連接,該座墊底部設有一可固定於該車架頂部的定位件,該定位件上設有一往該車架後方傾斜翹起的傾斜支架,該傾斜支架頂端設有一承載支架,該承載支架往該前叉方向延伸而連接於該車架前端,該座墊設於該承載支架上,該後叉與底叉之組接位置係設置一輔助架,該輔助架往該車架前端方向延伸而連接於該第二骨架。
TW102221533U 2013-10-25 2013-11-18 腳踏車結構 TWM479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1533U TWM479267U (zh) 2013-10-25 2013-11-18 腳踏車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932 2013-10-25
TW102221533U TWM479267U (zh) 2013-10-25 2013-11-18 腳踏車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9267U true TWM479267U (zh) 2014-06-01

Family

ID=5104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1533U TWM479267U (zh) 2013-10-25 2013-11-18 腳踏車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98554U (zh)
TW (1) TWM47926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44685A (zh) * 2014-09-26 2016-06-08 天津顺天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立管车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98554U (zh)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2200089B2 (en) Infant scooter
US7762569B2 (en) Cycle having unique balancing capabilities
US8376383B1 (en) Bicycle and basket connect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basket to bicycle
US7753388B2 (en) Front wheel drive recumbent bicycle
US20120205891A1 (en) Easy Riding Bicycle
CN1555324B (zh) 脚踏装置
TWM479267U (zh) 腳踏車結構
US7537230B1 (en) Motorized two wheeled scooter apparatus
TWM523479U (zh) 可折疊之臥式健身車
US8235397B2 (en) Exercise bicycle with an eccentric wheel
US7234718B1 (en) Bicycle frame
US9422023B1 (en) Bicycle for riding and walking
TWM511458U (zh) 可攜式自行車兒童椅
KR101846446B1 (ko) 좌식 및 입식 겸용 헬스용 자전거
CN211766075U (zh) 休息把手及具有所述休息把手的自行车把手总成
CN219481448U (zh) 一种立式健身车
CN2594124Y (zh) 骑行舒适的休闲式脚踏三轮车
TWM496605U (zh) 可調式自行車車架
US20100044987A1 (en) Vehicl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formed therewith
US8276987B1 (en) Children's tricycle with adaptable seat
ITMI20100658A1 (it) Telaio accessorio per trasformare una bicicletta a due ruote in una bicicletta ergonomica a tre ruote in linea
TWI595911B (zh) Folding horizontal exercise bike
KR20200001273A (ko) 자전거용 어깨 받침대
KR101376166B1 (ko) 두 자세로 주행할 수 있는 자전거
SK1012022U1 (sk) Riadidlá na jednostopové vozidlá, bicykle alebo motocyk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