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4144U - 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4144U
TWM474144U TW102220201U TW102220201U TWM474144U TW M474144 U TWM474144 U TW M474144U TW 102220201 U TW102220201 U TW 102220201U TW 102220201 U TW102220201 U TW 102220201U TW M474144 U TWM474144 U TW M47414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image capturing
image
lens
handheld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0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i Shen
Yuan-Lin Li
Original Assignee
Forward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ward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rward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20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4144U/zh
Publication of TWM4741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4144U/zh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取像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手持電子產品的輔助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裝設在手持電子產品的取像裝置。
隨著硬體及連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持電子裝置具備愈來愈強大的功能,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攝像相機已為當中不可缺少的附加功能,普遍應用在攝影記錄、影像分享、及視訊溝通。為方便使用者的攜帶與使用,手持電子裝置最重要的要求在產品體積和重量,以及快速增加的智慧化功能,使手持電子裝置成為多零件高度整合的產品。廠商雖然會依銷售上的設定,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及附加攝像相機以迎合各層面客戶,仍難以滿足所有的使用者,以手持電子裝置的相機畫素(pixel)為例,最高端的規格已進展至4千萬畫素,但是高畫素(如1300萬畫素以上)的攝像相機的鏡頭因需置入更多的光學鏡片,同時需要更多的空間容納鏡片,增長攝像鏡頭的高度,使導入高畫素攝像相機的手持電子裝置的厚度增加,且整合上有困難度,因此只有最新與最高階的機種方配有1千萬畫素以上的相機,對於舊機種及中低階手機的使用者,除非更換為最新的機型,沒有機會使用更好的攝像相機。
先前技術中,會在手持電子裝置的附加裝置上 增加如鏡片、閃光燈、快門、或電池不同配件,來改善手持電子裝置上的攝像相機的使用經驗及品質:如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M438084專利案,提出在附加裝置上加入折射片以改變攝像方向的設計,可在拍攝前方及左右方向物件時,無需將鏡頭對準拍攝物;如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M429296、M433575、M456515專利案,分別提出不同型式的附加鏡片與機構設計、或鏡片模組與接合構件,使附加鏡片或鏡片模組與手持電子裝置的攝像相機的鏡頭結合後,改變鏡頭的焦距,以改善近距離或遠距離的攝像品質,或增加攝像的視角,達成廣角攝影的效果。
由於光學鏡頭必須有良好的鏡片品質與精準的 對位,如一般500畫素鏡頭中的鏡片間隙公差及鏡片中心偏位需控制在+/-0.005mm內,才能有高品質的攝像。然而先前技術使用外掛結構安裝附加鏡片或鏡片模組以改善原手持電子裝置的攝像相機的鏡頭特性,除了對位精度不足外,附加鏡片/鏡片模組與原手持電子裝置的攝像相機的鏡頭尚有光學設計的配合限制,只能對特定的機種進行有限度的改變,無法提供良好的攝像品質。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裝設於手持電子裝置且具有獨立運作攝像相機的取像裝置。
於是本新型取像裝置,適用於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該手持電子裝置包含一具有一鏡頭及一設置於該 鏡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的第一攝影單元、一電連接該第一攝影單元的處理單元、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傳輸單元、一用以輸入操控指令至該處理單元的操控介面,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顯示介面,該取像裝置包含一保護殼,及一取像模組。
該保護殼包括一可容置該手持電子裝置的容置 空間,及一設置位置對應該手持電子裝置的第一攝影單元的鏡頭的開孔。
該取像模組設置於該保護殼。該取像模組包括 一與該開孔間隔設置的第二攝影單元、一電連接該第二攝影單元的處理單元,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傳輸單元。 該第二攝影單元具有一鏡頭,及一設置於該鏡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
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容置於該保護殼的容 置空間時,該等傳輸單元互聯,藉此該等處理單元可相互通訊,且可透過該操控介面輸入操控指令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的取像控制,且將該第二攝影單元所取得的影像顯示於該顯示介面。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由於該第二攝影單元已完 整地整合該鏡頭與該影像感測器,能提供最好的高畫質攝像,不需配合該手持電子裝置的第一攝影單元,就可取代該第一攝影單元進行攝影,以提供使用者優於該第一攝影單元的攝像能力,然而只需變更該保護殼的形狀與該手持電子裝置的應用程式,原則上就可適用於不同機型的手持 電子裝置。
1‧‧‧保護殼
10‧‧‧開孔
11‧‧‧殼本體
110‧‧‧容置空間
111‧‧‧基壁
112‧‧‧環壁
12‧‧‧沿伸部
2‧‧‧取像模組
21‧‧‧第二攝影單元
211‧‧‧鏡頭
212‧‧‧影像感測器
22‧‧‧處理單元
23‧‧‧傳輸單元
231‧‧‧連接埠
24‧‧‧啟動開關
25‧‧‧快門鍵
26‧‧‧照明單元
27‧‧‧第二供電單元
28‧‧‧記憶單元
9‧‧‧手持電子裝置
91‧‧‧第一攝影單元
911‧‧‧鏡頭
912‧‧‧影像感測器
92‧‧‧處理單元
93‧‧‧傳輸單元
931‧‧‧連接埠
94‧‧‧操控介面
95‧‧‧顯示介面
96‧‧‧第一供電單元
97‧‧‧記憶單元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圖3為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與該手持電子裝置的連接關係;圖4為該第一實施例的一第二攝影單元的一種實施態樣;圖5是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6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二實施例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圖7為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二實施例與該手持電子裝置的連接關係;圖8是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三實施例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及圖10為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三實施例與該手持電子裝置的連接關係。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圖2及圖3,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第 一實施例適用於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9。該手持電子裝置9包含一具有一鏡頭911及一設置於該鏡頭911像側(image side)的影像感測器912的第一攝影單元91、一電連接該第一攝影單元91的處理單元92、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92且具有一連接埠931的傳輸單元93、一用以輸入操控指令至該處理單元92的操控介面94、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92的顯示介面95、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92的第一供電單元96,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92的記憶單元97。在本實施例中,該手持電子裝置9以一觸控螢幕同時作為該操控介面94及該顯示介面95。該取像裝置包含一保護殼1,及一取像模組2。
該保護殼1包括一殼本體11,及一延伸部12。 該延伸部12由該殼本體11下方周面向外延伸,並與該殼本體11平行並列設置,且該延伸部12的厚度大於該基壁111的厚度。值得一提的是,該延伸部12也可依其他功能操作或設計需求,由該殼本體11的左、右側周面及上方周面其中一者向外延伸。該殼本體11具有一基壁111,及一環繞該基壁111的環壁112。該基壁111及該環壁112共同界定出一可容置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容置空間110。該保護殼1還包括一形成於該基壁111且設置位置對應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第一攝影單元91的鏡頭911的開孔10。
該取像模組2設置於該保護殼1的延伸部12 內。該取像模組2包括一與該開孔10間隔設置的第二攝影 單元21、一電連接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處理單元22、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22且具有一外露於該容置空間110的連接埠231的傳輸單元23、一電連接該傳輸單元23且外露於該保護殼1供操作的啟動開關24、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22且外露於該保護殼1供操作的快門鍵25、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22的照明單元26、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22的第二供電單元27,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22的記憶單元28。該第二攝影單元21具有一外露於該保護殼11相反於該容置空間的側面的鏡頭211,及一設置於該鏡頭211像側的影像感測器212。更佳地,該第二攝影單元21具有四枚以二乘二矩陣排列的鏡頭211及四枚分別設置於該等鏡頭211像側的影像感測器212(見圖4)。該第二攝影單元21運用該等矩陣排列的鏡頭211及影像感測器212進行平行取像,可在減少各鏡頭212的組成鏡片堆疊數的情形下提供高畫素攝像。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所截取的影像畫素高於該第一攝影單元91的所截取的影像畫素,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截取的影像畫素不低於800萬畫素。
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9容置於該保護殼1 的容置空間110時,該等傳輸單元93、23的連接埠931、231相互電連接。該等傳輸單元93、23配合該啟動開關24的導通形成互聯狀態,藉此該等處理單元92、22可相互通訊,且可透過該操控介面94輸入操控指令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並將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取得的影 像顯示於該顯示介面95。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截取的影像先後經由該等處理單元22、92的影像處理及壓縮形成一影像資訊,該影像資訊最後可儲存於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記憶單元97裡。在照度較低的環境下,可控制開啟該照明單元26以輔助該第二攝影單元21進行取像。另外,也可直接透過觸發該快門鍵25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該取像模組2在該啟動開關24 非導通時也可以獨立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也就是說,該取像模組2可透過觸發該快門鍵25,使得該處理單元22透過該第二攝影單元21進行影像截取,且將所截取的影像進行處理及壓縮形成一影像資訊,且將該影像資訊儲存於該記憶單元28。
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攝 影單元21的鏡頭211是作為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後置鏡頭使用,但可以依照不同功能操作或設計需求,改變該第二攝影單元的鏡頭於該保護殼的外露位置,以作為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前置鏡頭或側置鏡頭使用。另外,該第二供電單元27也可透過電連接的該等連接埠231、931對於該手持電子裝置9進行充電。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本第一實施例由於該第 二攝影單元21已完整地整合該鏡頭211與該影像感測器212,能提供最好的高畫質攝像,不需配合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第一攝影單元91,就可取代該第一攝影單元91進行攝 影,以提供使用者優於該第一攝影單元91的攝像能力。然而只需變更該保護殼1的形狀與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應用程式,原則上就可適用於不同機型的手持電子裝置9,除此之外,本第一實施例主要將該第二攝影單元21、該處理單元22及該第二供電單元27設置在該保護殼1的延伸部12,可有效薄化本取像裝置的厚度,並且容納具有高畫質及高畫素攝像能力致使長度較長的第二攝影單元21。
參閱圖5、圖6及圖7,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第 二實施例大致上相同於該第一實施例,而不同之處在於:本第二實施例較該第一實施例省略該延伸部12、該第二供電單元27,及該記憶單元28。
該取像模組2設置於該殼本體11的基壁111內 壁面。
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9容置於該保護殼1 的容置空間110時,該等傳輸單元93、23的連接埠931、231相互電連接。該等傳輸單元93、23配合該啟動開關24的導通形成互聯狀態,藉此該取像模組2透過該第一供電單元96進行供電,且該等處理單元92、22可相互通訊,並可透過該操控介面94輸入操控指令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且將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取得的影像顯示於該顯示介面95。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截取的影像先後經由該等處理單元22、92的影像處理及壓縮形成一影像資訊,該影像資訊最後可儲存於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記憶單元97裡。
藉此,本第二實施例也能達到與該第一實施例 相同的優點與功效。
參閱圖8、圖9及圖10,本新型取像裝置的一 第三實施例大致上相同於該第一實施例,而不同之處在於:本第三實施例較該第一實施例省略該延伸部12,且該等傳輸單元93、23採用無線連接。
該取像模組2設置於該殼本體11的基壁111內壁面。
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9容置於該保護殼1的容置空間110時,該等傳輸單元93、23以藍芽(bluetooth)、無線相容認證(Wireless Fidelity)及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等無線連接方式其中一種方式相互聯繫,且該等傳輸單元93、23配合該啟動開關24的導通形成互聯狀態,藉此該等處理單元92、22可相互通訊,且可透過該操控介面94輸入操控指令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且將該第二攝影單元21所取得的影像顯示於該顯示介面95。
值得一提的是,該取像模組2在該啟動開關24非導通時也可以獨立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21的取像控制,也就是說,該取像模組2可透過觸發該快門鍵25,使得該處理單元22透過該第二攝影單元21進行影像截取,且將所截取的影像進行處理及壓縮形成一影像資訊,且將該影像資訊儲存於該記憶單元28。
藉此,本第三實施例也能達到與該第一實施例 相同的優點與功效。
綜上所述,本新型取像模組功效在於:由於該第二攝影單元21已完整地整合該鏡頭211與該影像感測器212,能提供最好的高畫質攝像,不需配合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第一攝影單元91,就可取代該第一攝影單元91進行攝影,以提供使用者優於該第一攝影單元91的攝像能力。然而只需變更該保護殼1的形狀與該手持電子裝置9的應用程式,原則上就可適用於不同機型的手持電子裝置9。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保護殼
10‧‧‧開孔
11‧‧‧殼本體
111‧‧‧基壁
112‧‧‧環壁
12‧‧‧沿伸部
21‧‧‧第二攝影單元
211‧‧‧鏡頭
212‧‧‧影像感測器
24‧‧‧啟動開關
25‧‧‧快門鍵
26‧‧‧照明單元
9‧‧‧手持電子裝置
91‧‧‧第一攝影單元
911‧‧‧鏡頭

Claims (10)

  1. 一種取像裝置,適用於裝設於一手持電子裝置,該手持電子裝置包含一具有一鏡頭及一設置於該鏡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的第一攝影單元、一電連接該第一攝影單元的處理單元、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傳輸單元、一用以輸入操控指令至該處理單元的操控介面,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顯示介面,該取像裝置包含:一保護殼,包括一可容置該手持電子裝置的容置空間,及一設置位置對應該手持電子裝置的第一攝影單元的鏡頭的開孔;及一取像模組,設置於該保護殼,該取像模組包括一與該開孔間隔設置的第二攝影單元、一電連接該第二攝影單元的處理單元,及一電連接該處理單元的傳輸單元,該第二攝影單元具有一鏡頭,及一設置於該鏡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其中,當該手持電子裝置容置於該保護殼的容置空間時,該等傳輸單元互聯,藉此該等處理單元可相互通訊,且可透過該操控介面輸入操控指令進行該第二攝影單元的取像控制,且將該第二攝影單元所取得的影像顯示於該顯示介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保護殼還包括一殼本體及一由該殼本體部分周面向外延伸的延伸部,該殼本體具有一基壁,及一環繞該基壁的環壁, 該開孔形成於該基壁,該基壁及該環壁共同界定出該容置空間,該延伸部供該第二攝影單元設置,且當該手持電子裝置容置於該容置空間時,該第二攝影單元的鏡頭位於該手持電子裝置的周面外。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延伸部與該殼本體平行並列設置,該延伸部的厚度大於該基壁的厚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模組還包括一電連接該取像模組的傳輸單元且外露於該保護殼供操作的啟動開關,該等傳輸單元配合該啟動開關的導通形成互聯狀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模組還包括一電連接該取像模組的處理單元的供電單元。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模組還包括一電連接該取像模組的處理單元的記憶單元。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模組還包括一電連接該取像模組的處理單元且外露於該保護殼供操作的快門鍵,當該快門鍵被觸發時,該取像模組的處理單元透過該第二攝影單元進行影像截取,且將所截取的影像資訊儲存於該記憶單元。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模組還包括一電連接該取像模組的處理單元且外露於該保護殼的照明單元。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攝影單元具有多數陣列排列的鏡頭及多數分別設置於該等鏡 頭像側的影像感測器。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攝影單元所截取的影像畫素不低於800萬畫素。
TW102220201U 2013-10-30 2013-10-30 取像裝置 TWM4741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201U TWM474144U (zh) 2013-10-30 2013-10-30 取像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201U TWM474144U (zh) 2013-10-30 2013-10-30 取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4144U true TWM474144U (zh) 2014-03-11

Family

ID=50822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0201U TWM474144U (zh) 2013-10-30 2013-10-30 取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41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9101B (zh) * 2014-05-15 2016-09-11 聚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防撞警示方法及其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9101B (zh) * 2014-05-15 2016-09-11 聚晶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防撞警示方法及其系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65501B1 (en) Wearable camera
ES2899232T3 (es) Terminal móvil de pantalla flexible con dos extremos plegables
US11445126B2 (en) Image capture device with interchangeable integrated sensor-optical component assemblies
US11269237B2 (en) Integrated sensor-optical component accessory for image capture device
US20150256730A1 (en) Image-capturing device configured for a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98043A1 (zh) 柔性屏模组、终端设备及拍摄方法
JP2013207325A (ja) アクセサリーシュー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3044780A (ja) 電子機器
US20150043088A1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TWI446089B (zh) 鏡頭擴充座
KR101855790B1 (ko) 전방위 카메라용 제어 워치
TWM474144U (zh) 取像裝置
CN203608270U (zh) 取像装置
WO2020034996A1 (zh) 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辅助摄像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KR20190143076A (ko) 카메라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스마트 기기
KR20150105717A (ko) 모바일 기기의 카메라 모듈 구조
JP4230166B2 (ja) 携帯情報端末用ストロボ
KR20040037692A (ko) 카메라 내장형 휴대폰
KR102232254B1 (ko) 카메라가 결합된 애완동물용 간식 공급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애완동물의 사진 촬영방법
TWI415436B (zh) 附帶數位相機之可分離式便攜式電子裝置
US20240004270A1 (en) Actuat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image capture device
JP3955486B2 (ja) レンズ沈胴式カメラ
TWI386006B (zh) 具數位相機之折疊式電子裝置
KR101512732B1 (ko) 분리형 ccd모듈부를 갖는 외장형 광학장치 모듈 및 이를 장착하는 고도지능객체
TWM520769U (zh) 手持電子裝置之套件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