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2756U -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 Google Patents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2756U
TWM472756U TW102220743U TW102220743U TWM472756U TW M472756 U TWM472756 U TW M472756U TW 102220743 U TW102220743 U TW 102220743U TW 102220743 U TW102220743 U TW 102220743U TW M472756 U TWM472756 U TW M47275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ceiving portion
inflator
cylinde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07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we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qi-wen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wen Chen filed Critical qi-wen Chen
Priority to TW1022207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2756U/zh
Publication of TWM472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2756U/zh
Priority to ZA2014/06096A priority patent/ZA201406096B/en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Description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尤指一種於一殼體之第一容置部與第二容置部之間設有一腔室通道相通,並於第一容置部設有複數第一進氣孔及第一出氣孔,並於腔室通道設有第二出氣孔,使得外部空氣可由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第一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一空氣流道,用以對驅動裝置(驅動馬達)進行散熱冷卻;此外,外部空氣另可由第一進氣孔進入,經由腔室通道,最後由第二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二空氣流道,用以對氣缸裝置進行散熱冷卻,俾以同時將外部空氣快速導流於驅動裝置及氣缸裝置,達到雙向同步快速冷卻效應;藉以解決習知充氣機因以高速運轉下,導致氣缸及馬達過熱運轉,造成過熱性之馬力不足及損及充氣機之機件…等現象。
按,一般充氣機主要可運用於氣動工具、車用輪胎或多種充氣器物…等,用以做為氣體之來源;因此,在DIY自己動手做之領域中,充氣機之角色除已成為工作場所或一般家庭修繕之必要工具外,更是車用輪胎急用之設備。
觀諸於一般充氣機所面臨之主要問題,大多是馬達與氣缸因高速運轉,所產生之熱量問題,而此等熱量之產生則是與使用時間形成正比現象;簡單說,運轉時間越長、熱量就越高,最後所因過熱問題,遂而導致充氣機造成過熱性之馬力不足甚或是馬達燒損以及氣缸部 份之熱損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充氣機之運轉動力、實用性及壽命;針對於上述習者充氣機之過熱問題,習者充氣機解決之法,乃是於驅動裝置(驅動馬達)之後向位,以驅軸之同軸配設一葉扇,企圖以驅動裝置驅動於驅動軸之同時帶轉於葉扇,再利用葉扇旋轉所造成之冷卻風流,來進行散熱於驅動裝置;但對於需以高速上、下往復運動來進行壓縮空氣之氣缸部而言,根本無法獲得應有之散熱支援;因此,充氣機經其運轉後,吾人可以確實得到氣缸之溫度遠超過於驅動裝置運轉溫度之結論,致令氣缸因無法獲得應有之散熱支援下,過熱所引發一連串之問題,仍然存在並沒有獲得完善之解決。
然而,使用者祇有以“等”的方法來應對,也祇有以‘等’才能讓整個充氣機慢慢降溫下來,才能再次進行運轉。
探究於習者充氣機所發生之過熱現象,其主要原因乃在於:習者充氣機之馬達與氣缸兩者均是以配合性之高速運轉,若是運轉時間一久,必然發生馬達或氣缸過熱現象,直接影響充氣機之壓縮馬力致以產生衰減現象;甚或者,直接影響馬達運轉動力,同時更存在著馬達燒損之危險性。
其次,在一般習者之充氣機均是將馬達及氣缸,擠設於於一殼體內部,此方法主要目的是用以降低充氣機之噪音量,但衍致而來則是會導致馬達、氣缸運轉散熱不良問題,致令高熱無法散除,直接地影響著充氣機之運轉動力、實用性及壽命。
此外,若當氣缸溫度過熱時,氣缸所連接之排氣管亦會受到高溫影響,致令排氣管高熱而質變,且排氣管之金屬端亦會因高熱而有燙傷使用者之危險性;相對地,充氣機所送出之壓縮空氣,亦因高溫度而影響於被充氣物(如:充氣球、遊戲充氣物…等);因此,尋求 一種可為同步雙向快速冷卻於充氣機之軀動裝置及氣缸,則是本案所需討論之主要課題。
本創作主要目的係揭露一種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設計目的係為突破習知充氣機因為高速運轉,導致氣缸與馬達過熱運轉及過熱性之馬力不足…等現象,進而提供一種可為同步雙向快速冷卻於充氣機之軀動裝置及氣缸設計案;其包括有:一殼體、一驅動裝置(驅動馬達)、一氣缸裝置、一進氣管及一排氣管;其中之殼體設有相對應之第一容置部及第二容置部,於第一容置部及第二容置部之間,設有一腔室通道相通連接,而第一容置部設有複數第一進氣孔及複數第一出氣孔,而腔室通道設有第二出氣孔;驅動裝置(驅動馬達)設於第一容置部及第二容置部之間並相鄰第一出氣孔;氣缸裝置設於第二容置部與通道並相鄰第二出氣孔;進氣管其一端連接至第二容置部;排氣管其一端連接至氣缸裝置及其另一端延伸至殼體外部;藉此,由驅動裝置(驅動馬達)用以吸取外部冷卻空氣至殼體內部並由驅動裝置(驅動馬達)同時驅動氣缸裝置作上、下往復運動,氣缸裝置所產生之壓縮氣體由排氣管送出;外部空氣可由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第一出氣孔排出而形成第一空氣流道,用以對驅動裝置(驅動馬達)進行散熱冷卻;又,外部空氣可由第一進氣孔進入經由通道,再由第二出氣孔排出而形成第二空氣流道,用以對氣缸裝置、排氣管進行散熱冷卻;藉此,可同時將外部冷卻空氣快速導流於驅動裝置及氣缸裝置,達到雙向同步快速冷卻之優勢。
本創作次要目的係揭露一種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所述之殼體於腔室通道另設有一隔板,該隔板係朝第二出氣孔之方向延伸,且所述之進氣管其另一端可設置於隔板之上方,並令其開口方向與 第二出氣孔相對應;透過進氣管其另一端位於隔板之上方位置,且其開口方向與外部空氣之流向相同,使得進氣管之吸氣方向與外部空氣之流向呈相反,可有效降低空氣中之灰塵顆粒,經由進氣管進入於氣缸裝置,造成氣缸裝置磨損者。
1‧‧‧殼體
11‧‧‧第一容置部
12‧‧‧第二容置部
13‧‧‧腔室通道
14‧‧‧第一進氣孔
15‧‧‧第一出氣孔
16‧‧‧第二出氣孔
17‧‧‧隔板
2‧‧‧驅動裝置
21‧‧‧驅動馬達
211‧‧‧轉軸
212‧‧‧第一連接端
213‧‧‧第二連接端
22‧‧‧葉扇
3‧‧‧氣缸裝置
30‧‧‧上氣蓋
31‧‧‧氣缸
311‧‧‧散熱鰭片槽道
32‧‧‧拉桿
321‧‧‧活塞
322‧‧‧曲軸部
33‧‧‧導管
331‧‧‧出口端
4‧‧‧進氣管
41‧‧‧第一進氣端
42‧‧‧第二進氣端
5‧‧‧排氣管
51‧‧‧第一排氣端
52‧‧‧第二排氣端
6‧‧‧控制裝置
61‧‧‧控制電路
62‧‧‧控制開關
7‧‧‧過濾裝置
71‧‧‧吸氣口
72‧‧‧排氣口
73‧‧‧過濾材
第一圖:係本創作之充氣機一外觀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之充氣機一剖面側視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之充氣機一剖面俯視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之充氣機另一實施例剖面側視圖。
為使 貴審查員能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其他特徵內容與優點以及所達成之功效,茲將配合附圖詳細敘述本創作之特徵與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為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請先參閱第一、二、三圖所示,本創作係揭露一種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包括有一殼體1、一驅動裝置2、一氣缸裝置3、一進氣管4及一排氣管5。
殼體1設有一第一容置部11及一第二容置部12,並於第一容置部11與第二容置部12之間設有一腔室通道13相通,所述之腔室通道13,可分別位於第一容置部11與第二容置部12之上方位置,而腔室通道13外部下方、以及相對於第一容置部11與第二容置部12之間可形成一中空區;所述之殼體1於第一容置部11其一側面設有複數第一進氣孔14及其另一側面設有複數第一出氣孔15,第一 進氣孔14可位於第一容置部11之外側位置,而第一出氣孔15可位於第一容置部11內側底部位置,可使第一出氣孔15相對遠離於腔室通道13;所述之殼體1於腔室通道13設有複數第二出氣孔16,第二出氣孔16相鄰於第二容置部12;所述之殼體1另於腔室通道13設有一隔板17,隔板17相鄰於該第一容置部11,且隔板17係由腔室通道13內壁朝第二出氣孔16之方向延伸。
驅動裝置2設於第一容置部11與第二容置部12之間並相對位於殼體1之外部,其包括有:一驅動馬達21及一葉扇22;所述之驅動馬達21設於第一容置部11與第二容置部12之間並位於殼體1外部,驅動馬達設有一轉軸211,轉軸211其一端設有第一連接端212及其另一端設有第二連接端213,第一連接端212位於殼體1之第一容置部11,第二連接端213位於殼體1之第二容置部12。所述之葉扇22結合轉軸211之第一連接端212,並位於殼體1之第一容置部11內。
氣缸裝置3可分別位於第二容置部12與腔室通道13,其包括有:一氣缸31、一拉桿32及一導管33。所述之氣缸31可密封結合於第二容置部12上方位置,並相對位於腔室通道13之內部;所述之拉桿32其一端設有一活塞321及其另一端設有一曲軸部322,活塞321設於氣缸31內部,曲軸部322則位於第二容置部12,並與轉軸211之第二連接端213相連接;所述之導管33結合於上氣蓋30並與氣缸31相通,而33導管設有一出口端331。
進氣管4設置位於腔室通道13,該進氣管4其一端設有一第一進氣端41及其另一端設有一第二進氣端42,第一進氣端41與第二容置部12相通,第二進氣端42可設置位於隔板17之上方,且 進氣管4相對於第二進氣端42設有一迴彎段,使得第二進氣端42之開口方向與第二出氣孔16呈相對應。
排氣管5設置位於腔室通道13,排氣管5其一端設有一第一排氣端51及其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排氣端52,第一排氣端51與導管33之出口端331連接,而第二排氣端52延伸至殼體1外部。
本創作另包括有一控制裝置6,設於殼體1,控制裝置6其包括有一控制電路61及一控制開關62,由控制電路61與驅動裝置2電性連接,由控制開關62用以控制驅動裝置2啟動或關閉。
由驅動裝置2之驅動馬達21驅動葉扇22轉動,而可由驅動裝置2用以吸取外部冷卻空氣至殼體1之內部;同時,由驅動裝置2之驅動馬達21驅動曲軸部322轉動,再由曲軸部322帶動於拉桿32呈上、下往復運動,即可由驅動裝置2同時驅動於氣缸裝置3作動;當氣缸裝置3作動時,氣缸裝置3所產生之壓縮氣體,可依序經由導管33、出口端331及排氣管5而排放至殼體1外部。
當驅動裝置2之葉扇22轉動時(如第二圖所示),外部空氣可由第一進氣孔14進入;此時,其一部份之冷卻空氣可由第一容置部11底部之第一出氣孔15排出,而形成第一空氣流道,用以對驅動裝置2之驅動馬達21進行散熱冷卻;另一部份之冷卻空氣,可經由腔室通道13流向於氣缸裝置3,再由第二出氣孔16排出,進而形成第二空氣流道,用以對氣缸裝置35之外部(如:氣缸裝置3本體或氣缸裝置3所設之散熱鰭片,如第四圖所示)進行散熱與冷卻。
本案設計可同步將外部空氣快速導流於驅動裝置2及氣缸裝置3,達到雙向快速冷卻於驅動裝置2及氣缸裝置3之優勢,避免驅動裝置2與氣缸裝置3因過熱運轉,所造成馬力不足與燒損機件…等現 象;此外,當外部空氣流經腔室通道13時,亦可同時對排氣管5進行散熱冷卻。
值得注意的事,透過進氣管4之第二進氣端42相對設置位於隔板17之上方,且第二進氣端42其開口方向與外部空氣之流向相同(如第二、三圖所示),即可使得進氣管4之第二進氣端42之吸氣方向,會與外部空氣之流向呈相反,進以避免外部空氣直接由第二進氣端42流入於進氣管4,可有效降低空氣中之灰塵顆粒進入氣缸裝置3,造成氣缸裝置3磨損問題;同時,透過進氣管4可將外部冷卻空氣引入第二容置部12,藉由外部冷卻空氣用以對氣缸裝置3之內部進行散熱與冷卻。
請再參閱第四圖所示,本創作試舉另一實施例,其中,進一步包括有:一過濾裝置7;該所述之過濾裝置7其一端設有吸氣口71及其另一端設有排氣口72,由排氣口72與殼體1之第二容置部12相通連接,且過濾裝置7內部設有過濾材73,可使外部冷卻空氣,可依序經由過濾裝置7之吸氣口71、過濾材73及排氣口72,進入於第二容置部12;透過該過濾裝置7過濾外部空氣,即可避免空氣中之灰塵顆粒進入氣缸裝置3內,造成氣缸裝置3磨損。同時,利用過濾裝置7可將外部冷卻空氣引入第二容置部12,可相同藉由外部冷卻空氣,用以對氣缸裝置3之內部進行散熱與冷卻。
所述氣缸裝置3可連接第二容置部12與腔室通道13,由氣缸裝置3之氣缸31密封結合於第二容置部12之上方位置,再由氣缸裝置3之氣缸31及導管33密封結合於腔室通道13;此外,氣缸31外部可設有散熱鰭片槽道311,而外部空氣可經由腔室通道13流向於氣缸裝置3,再由散熱鰭片槽道311排出,用以對氣缸裝置3 5外部進行散熱與冷卻。
綜上所述,本創作在突破先前之技術結構下,確實已達到所欲增進之功效,且也非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新型專利申請案,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1‧‧‧殼體
11‧‧‧第一容置部
12‧‧‧第二容置部
13‧‧‧腔室通道
14‧‧‧第一進氣孔
15‧‧‧第一出氣孔
16‧‧‧第二出氣孔
17‧‧‧隔板
2‧‧‧驅動裝置
21‧‧‧驅動馬達
211‧‧‧轉軸
212‧‧‧第一連接端
213‧‧‧第二連接端
22‧‧‧葉扇
3‧‧‧氣缸裝置
30‧‧‧上氣蓋
31‧‧‧氣缸
32‧‧‧拉桿
321‧‧‧活塞
322‧‧‧曲軸部
33‧‧‧導管
331‧‧‧出口端
4‧‧‧進氣管
42‧‧‧第二進氣端
5‧‧‧排氣管
51‧‧‧第一排氣端
52‧‧‧第二排氣端
6‧‧‧控制裝置
61‧‧‧控制電路
62‧‧‧控制開關

Claims (10)

  1. 一種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包括有:一殼體,設有一第一容置部及一第二容置部,該第一容置部與該第二容置部之間設有一腔室通道相通,該第一容置部其一側面設有複數第一進氣孔及其另一側面設有複數第一出氣孔,該等第一出氣孔遠離該腔室通道,該腔室通道相鄰於該第二容置部位置設有複數第二出氣孔;一驅動裝置,設於該第一容置部與該第二容置部之間並位於該殼體外部,該驅動裝置包括有:一驅動馬達及一葉扇,該驅動馬達其一端連接該葉扇,該葉扇設於該第一容置部內;一氣缸裝置,設於該第二容置部並與該腔室通道相連接,該氣缸裝置相鄰該第二出氣孔,且該氣缸裝置連接該驅動裝置其另一端;一排氣管,設置於該腔室通道,其一端設有一第一排氣端及其另一端設有一第二排氣端,該第一排氣端與該氣缸裝置連接;外部冷卻空氣由該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該第一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一空氣流道;外部空氣由該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該第二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二空氣流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包括有一進氣管,且該腔室通道相鄰該第一容置部位置設有朝該第二出氣孔延伸之隔板;該進氣管設置於該腔室通道,且進氣管其一端設有一第一進氣端及其另一端設有一第二進氣端,該第一進氣端與該第二容置部相通,該第二進氣端則位於該隔板之上方,進氣管相對於該第二進氣端設有一迴彎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該進氣管可將外部空氣 引入該第二容置部,由外部冷卻空氣用以對該氣缸裝置內部進行冷卻。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包括有一過濾裝置,該過濾裝置係與殼體之第二容置部連接,該過濾裝置設有吸氣口及排氣口,該排氣口與該第二容置部相通連接,且該過濾裝置內部設有過濾材。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該過濾裝置可將外部冷卻空氣引入於該第二容置部內,由外部冷卻空氣用以對該氣缸裝置內部進行冷卻。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該第一出氣孔可位於該第一容置部底部位置,必對應於驅動馬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該驅動裝置包括有:一驅動馬達及一葉扇,該驅動馬達設於該第一容置部與該第二容置部之間並位於該殼體之外部,該驅動馬達設有一轉軸,該轉軸其一端設有位於該第一容置部之第一連接端及另一端設有位於該第二容置部之第二連接端,葉扇結合該轉軸之第一連接端並位於該第一容置部內。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該氣缸裝置包括有:一氣缸、一拉桿及一導管,該氣缸與該第二容置部密封結合並相對位於該腔室通道,該拉桿其一端設有一活塞及其另一端設有一曲軸部,該活塞位於氣缸內,該曲軸部與該轉軸之第二連接端相連接,該導管結合於上氣蓋並與該氣缸相通,且該導管設有一出口端,該出口端與該排氣管之第一排氣端連接。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外部冷卻空氣由該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該第一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一空氣流道,用以對該驅動裝置進行冷卻。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其中外部冷卻空氣由該第一進氣孔進入並由該第二出氣孔排出,以形成第二空氣流道,用以對該氣缸裝置之外部進行冷卻。
TW102220743U 2013-11-07 2013-11-07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TWM472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743U TWM472756U (zh) 2013-11-07 2013-11-07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ZA2014/06096A ZA201406096B (en) 2013-11-07 2014-08-20 Air compress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0743U TWM472756U (zh) 2013-11-07 2013-11-07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2756U true TWM472756U (zh) 2014-02-21

Family

ID=50552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0743U TWM472756U (zh) 2013-11-07 2013-11-07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M472756U (zh)
ZA (1) ZA2014060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3883B (zh) * 2015-01-15 2017-08-01 周文三 可對馬達散熱之打氣機設備組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3883B (zh) * 2015-01-15 2017-08-01 周文三 可對馬達散熱之打氣機設備組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406096B (en) 2015-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49413B1 (ko) 냉각 장치를 가지는 피스톤 엔진 타입의 공기 압축기
CN101456181A (zh) 带冷却系统的电动工具
WO2013131355A1 (zh) 轮胎修补机的散热结构
WO2016106942A1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直驱空压机
JP2008088852A (ja)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CN108494692A (zh) 一种具有除尘和散热功能的无线路由器
CN206175162U (zh) 一种易散热空压机
TW200508506A (en) Air-cooled vacum pump
TWM472756U (zh) 具雙向冷卻之充氣機
JP2006310296A (ja) 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CN207405332U (zh) 一种用于缝纫机的散热装置及缝纫机
CN201057273Y (zh) 滑动轴承气封结构
CN210660571U (zh) 一种涡旋无油螺杆压缩机
JP2007100534A (ja)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JP5433611B2 (ja) パッケージ型圧縮機
WO2015172720A1 (zh) 蜗轮蜗杆传动装置
CN205811780U (zh) 一种水泵电机
WO2022063105A1 (zh) 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风冷空压机
CN111740334B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3548127U (zh) 具双向冷却的充气机
CN205859648U (zh) 一种分段式uv光固灯
TWI477411B (zh) Vehicle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KR100665111B1 (ko) 건설기계의 엔진룸 구조
JP3129655U (ja) 密閉型コンプレッサの冷却構造
CN116677972B (zh) 一种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器封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