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2336U - 線纜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線纜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2336U
TWM472336U TW101221198U TW101221198U TWM472336U TW M472336 U TWM472336 U TW M472336U TW 101221198 U TW101221198 U TW 101221198U TW 101221198 U TW101221198 U TW 101221198U TW M472336 U TWM472336 U TW M47233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ve housing
cable connector
housing
terminal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11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Yu Hsueh
Original Assignee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 Pre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US13/911,12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130337676A1/en
Publication of TWM472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2336U/zh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線纜連接器
本創作關於一種線纜連接器,特別是一種易於組裝之線纜連接器。
隨著各類電子產品如電腦、智慧型手機、數位電視、平板電腦或數位相機的技術及功能不斷的演進,對數位資訊存取的需求量日益龐大,使各類電子產品配置的儲存裝置不僅愈輕薄而其資料儲存容量卻愈大,其中數位資訊的存取及處理速度也愈快。為傳遞上述數位資訊,一般是使用線纜連接器來建立起電子產品與其儲存裝置之間的電性連接。為配合各類電子產品或儲存裝置之薄型化設計,現有線纜連接器的整體構型也已趨向小型化,因此衍生如下一些問題:
(1)由於現有線纜連接器的小型化,使該線纜連接器內裝設的數個不同端子之間的間距(Pitch)更為窄小。在其組裝過程中,每一端子與其對應的線纜之間的焊接作業極為不方便,如在焊接中使用的焊料極易沾到鄰近端子而導致短路或提供焊接作業的空間不足。
(2)當對應的線纜焊接於每一端子的焊腳區上時,易壓迫到焊腳區使其位移,進而加劇焊接作業的不方便及不精確。
(3)如果現有線纜連接器的遮蔽(Shielding)結構設計不良,當其數個端子分別連接電源及傳送訊號時,就很容易受到該線纜連接器外部的訊號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
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問題,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線纜連接 器,其組成結構不僅能方便及加快組裝,當對應線纜焊接於每一端子的焊腳區上時,還可避免焊腳區因受壓而位移,增加焊接作業上的方便性及可靠度。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線纜連接器,不僅能避免組裝後的整體結構鬆弛,且能形成較佳的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遮蔽效果。
為達成上述創作目的,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係提供一種線纜連接器,用於電性連接一電子裝置。該線纜連接器之主要結構包括:一導電殼體、複數排端子以及至少一絶緣本體,其中該複數排端子,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至少一固持區及一焊腳區。該至少一絶緣本體形成一平板部,該平板部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於該第一端之第二端、一中央槽道從該平板部之第一端向內形成,以及複數排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其中該中央槽道之內部空間用於收容一電子裝置之一部份,且該複數排端子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延伸至該中央槽道內以電性接觸該電子裝置。該導電殼體,設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外且具有至少一接地彈片,係朝向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延伸,進而電性連接至該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容置的對應端子。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具有數個側壁分別形成於該蓋體之兩側,且該蓋體係與該導電殼體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提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至少一卡接單元卡固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以將該導電殼體置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與該蓋體之間且該至少一卡接單元包括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進而使該蓋 體之其中一側與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形成數個側壁且該蓋體係與該導電殼體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一側壁卡固於該導電殼體上,進而使該蓋體之其中一側與該導電殼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前述每一端子的其中至少一固持區及焊腳區之間形成一具高低落差的連接區,使該焊腳區兩側分別抵靠於該對應端子槽道兩側形成之兩相對切槽的槽壁上,以支撐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前述導電殼體用於電性遮蔽該線纜連接器,且該導電殼體之至少一接地彈片伸入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一對應開孔內,進而電性接觸到該對應端子的該彈性接觸區,且該導電殼體形成至少一扣片卡扣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第一端上。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前述至少一絶緣本體為一第一絶緣本體,且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絶緣本體設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第二端,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與該平板部共同界定出一凹陷空間,用於容置該第二絶緣本體且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用於支撐該複數排端子槽道所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前述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所容置的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電性接觸該導電殼體的該至少一接地彈片。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前述至少一絶緣本體為一第一絶緣本體,且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絶緣本體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與該導電殼體之間且該第二絶緣本體具有兩相對側壁,該第二絶緣本體之每一該側壁上形成一延伸面用於支撐從該第一絶緣本體之該對應端子槽道之末端向外延伸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一第一卡接單元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之平板部上,以及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一嵌片用於卡固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上。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具有數個側壁分別形成於該蓋體之兩側,且該蓋體係與該導電殼體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提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一第二卡接單元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以將該第二絶緣本體與該導電殼體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與該蓋體之間且每一該卡接單元包括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進而使該蓋體之其中一側與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前述至少一絶緣本體為一第一絶緣本體,且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絶緣本體設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上且具有數個支撐凸塊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端,每一該支撐凸塊係插入該平板部的對應端子槽道內以支撐該對應端子槽道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利用至少一卡接單元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上且該至少一卡接單元包括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以及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一嵌片用於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對應側壁上。
此外,本創作進一步提供一種線纜連接器,用於電性連接一電子裝置。該線纜連接器之主要結構包括:一導電殼體、複數排端子、一第一絶緣本體以及一第二絶緣本體,其中該複數排端子,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至少一固持區及一焊腳區。該第一絶緣本體,形成一平板部,該平板部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於該第一端之第二端、一中央槽道從該平板部之第一端向內形成,以及複數排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且該複數排端子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延伸至該中央槽道內以電性接觸一電子裝置。該第二絶緣本體,係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第二端上,且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用於支撐該複數排端子槽道所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形成一彈性扣臂,用於扣持在該電子裝置上之一對應孔洞。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係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或該平板部上。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包括數個支撐凸塊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端,且每一該支撐凸塊係插入該對應端子槽道內以支撐該對應端子槽道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延伸面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上以支撐從該對應端子槽道末端向外延伸之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於本創作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導電殼體,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或第二絶緣本體上,且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 一接地彈片,係朝向該第一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延伸,進而電性連接至該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容置的對應端子。
此外,本創作進一步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具有如上述各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
根據本創作之線纜連接器,利用該等卡接單元的設計,可方便及加快該線纜連接器組件如該等絶緣本體、蓋體間的組裝;當對應線纜焊接於每一端子的焊腳區上時,利用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對應端子槽道之切槽或第二絶緣本體之延伸面或支撐凸塊的支撐,可避免焊腳區因受壓而位移,增加焊接作業上的方便性及精確度;以及利用該導電殼體之至少一接地彈片電性接觸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端子之該彈性接觸區或焊腳區,再經由該端子電性連接一接地線,即可對該線纜連接器形成較佳的遮蔽保護效果,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
先請參閱第1A圖所示,係為一種依據本創作之一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其主要結構包括:一導電殼體10、兩個可分離的第一絶緣本體20及第二絶緣本體40、一第一排端子30、一第二排端子50、一束線纜60、一蓋體70及一對貼片78。
如第1A及1B圖所示,該第一絶緣本體20形成一水平向延伸的平板部22,該平板部22具有一第一端201、一相對於該第一端201之第二端203、從該平板部22之第一端201朝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內部延伸形成的中央槽道232,以及一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一第二排端子槽道43分別形成於該第一端201及該第二端203之間,且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該第二排端子 槽道43係分別從該中央槽道232內的兩相對壁面水平延伸至該平板部22的兩上下表面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30、50。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兩相對左右側壁26、28與該平板部22共同界定出一第一凹陷空間222。如第1A圖所示,該平板部22上下表面的相對兩端分別形成兩個第一內凹區262,以及該左右兩側壁26、28的上下面分別形成兩個第二內凹區282。再如第1B圖所示,該左側壁26之外壁面上一體形成一具有側向彈性的彈性扣臂18,且該彈性扣臂18的前端向外形成一凸部182。
如第1A及1B圖所示,該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30、50之每一端子30、50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2、502、數個固持區304、504及一焊腳區306、506。該彈性接觸區302、502包含了數個連續的彎折區(見第2D圖)以增加接觸彈性。該些固持區304、504如倒刺或凸點,係連接彈性接觸區302、502並分佈於端子30、50兩側,用於固持於上述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對應第一排及第二排端子槽道23、43之兩相對壁面上。換言之,該些固持區304、504用於將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30、50分別穩固地收容於此對應第一排端子槽道及第二排端子槽道23、43內。該焊腳區306、506用於與上述線纜60所包含之對應電線焊接。
如第1A及1B圖所示,前述第二絶緣本體40用於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二端203上,且該第二絶緣本體40具有兩個相對的上下側壁46、48及一中間連接壁49形成於該兩上下側壁46、48之間。該上下側壁46、48及連接壁49共同界定出一第二凹陷空間422,且第二凹陷空間422的位置係正對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每一側壁46、48的外壁面為一延伸面24,以及每一側壁46、48的內壁面的兩 相對端分別形成兩個第一突起區462朝向第二凹陷空間422內部延伸,其中該上下側壁46、48的延伸面24分別形成第一排導槽241及第二排導槽242以對應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第二排端子槽道43,以及該連接壁49上形成兩個凹槽2624。需注意的是,如第1A及1B圖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每一第一內凹區262與該第二絶緣本體20的每一第一突起區462兩者在結構上對應互補,使每一第一內凹區262可以卡接一對應的第一突起區462以組成每一第一卡接單元2648,因此可在該第一及第二絶緣本體20、40之間共同形成數個第一卡接單元2648。惟,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在該第一及第二絶緣本體20、40之間或兩者其中之一的側壁僅設一卡接單元(未顯示)。又,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該第一絶緣本體20左右側壁26、28也可改設兩個第一突起區(未顯示),以對應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上下側壁46、48上的兩個第一內凹區(未顯示)。再者,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左右側壁26、28上改成設置一第一內凹區及一第一突起區(未顯示),以對應該第二絶緣本體40上下側壁46、48的一第一突起區及一第一內凹區(未顯示)。任何有關上述突起區及內凹區的置換或變化,仍皆屬本創作之精神。
如第1A及1B圖所示,該導電殼體10主要由一縱向的金屬長板構成,且該長板的上下壁緣形成數個可彈性彎折之接地彈片12,以與每一排端子的焊腳區306、506中的若干特定端子306、506相應設置。進一步而言,每一接地彈片12分別朝向該第二絶緣本體20之該上下側壁46、48的延伸面24延伸,以對應該第一排導槽241及第二排導槽242。此外,該長板的板面上沖壓形成兩個具有倒刺的嵌片14,該兩嵌片14係朝向該第二絶緣本 體40之連接壁49的兩個凹槽2624對應延伸,以定位於對應凹槽2624的側壁,使導電殼體10得以定位於第二絕緣本體40上。
如第1A及1B圖所示,具有數個側壁的蓋體70,每一側壁分別形成於該蓋體70之四個角落。每一角落的側壁皆形成一第二突起區482。每一該第二突起區482的位置係對應第一絶緣本體20之一對應第二內凹區282,且其中該兩個上下相對的側壁之間形成一缺口284。因為該蓋體70的每一第二突起區482與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每一對應第二內凹區282兩者在結構上互補,可使每一第二內凹區282卡接對應的第二突起區482以組成如第1D圖所示之一第二卡接單元2846,因此可在該第一絶緣本體20與該蓋體70之間共同形成數個第二卡接單元2846。
如第1A及1B圖所示,當第一排對應端子30及第二排對應端子50分別組裝至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第二排端子槽道43時,這兩排端子30、50的組裝過程可以採同時及/或分離進行(其組裝結果如第2D圖所示)。也就是說,每一排端子30、50之每一彈性接觸區302、502皆延伸至中央槽道232內,該固持區304、504皆固定於其對應端子槽道23、43內,以及該等焊腳區306、506皆延伸出其對應端子槽道23、43之外並曝露於該平板部22之上下表面。
如第1A及1B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該第二絶緣本體40組裝至該第一絶緣本體20上時,利用數個第一卡接單元2648所包括的第一內凹區262與第一突起區462彼此卡接,即可將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上下側壁46、48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的上下表面,如此使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連接壁49被容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一凹陷空間222中(如第1C 圖所示);同時,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第二凹陷空間422恰好可以收容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二端203(如第2E圖所示),進而使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該上下側壁46、48分別疊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該平板部22的上下表面上。接著,曝露於對應端子槽道23、43之外的焊腳區306、506可向後進入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該上下側壁46、48的延伸面24的每一對應導槽241、242內,而使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每一該上下側壁46、48的延伸面24支撐該對應端子30、50之該焊腳區306、506(如第2D圖所示)。藉此可方便操作者對該等端子30、50之焊腳區306、506與線纜60的對應電線之間施以焊接作業,而不會因焊接而壓迫該焊腳區306、506位移,因此可加快此線纜連接器1的組裝。同時,利用如第1A及1B圖所示之的每一排導槽241、242中的數條突條結構2411來分隔及定位該等端子30、50之每一焊腳區306、506,不僅方便焊接作業,也易於維修,能提昇產品良率,降低短路機會。
如第1B及1C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該導電殼體10組裝至已結合的第一絶緣本體20及第二絶緣本體40時,導電殼體10的兩嵌片14分別卡固於第二絶緣本體40之連接壁49的兩個凹槽2624中,以將該導電殼體10貼於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連接壁49外。如此使第二絶緣本體40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與該導電殼體10之間(如第2G圖所示);同時,導電殼體10之數個接地彈片12分別進入第二絶緣本體40的每一排導槽241、242中,進而電性連接位於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第二排端子槽道43內的特定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30、50的該焊腳區306、506。這些數個特定端子30、50實際上為接地型端子,經由焊接來電性連接該線纜60所包含之對應 接地線64,以對該線纜連接器1形成遮蔽保護,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如第2D及2F圖即顯示該導電殼體10上壁面的數個接地彈片12經由對應導槽241、242,電性連接特定接地端子30的焊腳區306,且該焊腳區306經由焊接電性連接至該線纜60之對應接地線64。
如第1C及1D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蓋體70組裝至已結合第一絶緣本體20、第二絶緣本體40及導電殼體10時,利用數個第二卡接單元2846所包括的第二內凹區282與第二突起區482間的彼此卡接,即可將該蓋體70之每一側壁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20之側壁26、28的上下表面。如此使導電殼體10設置於該第二絶緣本體40與該蓋體70之間;同時,透過該蓋體70的缺口284與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一側壁28的組合,可進一步共同界定出一貫孔4642以供該對應線纜60貫穿(結果如第1D圖所示)。藉由此組合,如同第2D及2F圖所示,該蓋體70與該導電殼體10之間共用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28,以提供該些排端子30、50之該焊腳區306、506與對應線纜60之間的焊接作業所需的空間。
於本實施例中,如第1D圖所示,該對貼片78係分別裝設於組合後的第一絶緣本體20、第二絶緣本體40及蓋體70之上下表面,且如第2D圖所示,可用於掩蓋該容置空間228,進而使位於該容置空間228內的該接地線64及各端子30、50對外隔絕,藉此即完成該線纜連接器1之整體組裝。於本實施例中,該貼片78係為一種具黏性的可撓性薄片,如聚脂薄膜(Mylar)片。惟,於其他實施例中,該貼片78也可由塑材或金屬一體製成。
另請參閱第2A及2B圖,係顯示一電子裝置80正插入該線纜連接器1 中以電性連接該線纜連接器1。於本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80可為一儲存裝置如硬碟,且其右下角形成一缺角以曝露出一電路板82向外延伸,該電路板82之上下表面上分別形成一排導電性的接觸墊822,且該電路板82之其中一側緣與該電子裝置之缺角側壁之間形成一狹縫84。請進一步參考第2G圖所示,於該狹縫84內、位於該電子裝置80之缺角側壁上形成一向內凹陷之孔洞842。當該電子裝置80之電路板82插入該線纜連接器1之中央槽道232時,該線纜連接器1之左側壁26也會進入該電路板82旁邊之狹縫84內,使該線纜連接器1之該彈性扣臂18之凸部182卡扣於該狹縫84內的孔洞842內,以確保該線纜連接器1與該電子裝置80之間的電性連接,避免鬆脫。
請進一步參閱第2C及2D圖,其顯示當該電子裝置80之電路板82插入該線纜連接器1中之中央槽道232內時,該電路板82上下表面的接觸墊822分別彈性壓觸到上下排端子30、50延伸至中央槽道232內的彈性接觸區302、502的其中一段前端彎折區,除了可使接觸墊822及端子30、50之間形成電性連接外;同時,各接觸墊822亦分別施以一相對於彈力的反作用力於各彈性接觸區302、502之前端彎折區,使各彈性接觸區302、502向後方稍作偏移。
另,請參見第3A及3B圖所示,為一種依據本創作之一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其主要結構包括:一導電殼體10’、一絶緣本體20’、一第一排端子30’、一第二排端子50’、一束線纜60’以及一蓋體70’。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不同於上述第一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之處如下:第3A及3B圖所示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不具 有如第1A圖所示線纜連接器1之第二絶緣本體40、第一凹陷空間222及貼片78的結構,因此該線纜連接器1’之導電殼體10’的兩個嵌片14’係直接卡固於該絶緣本體20’之左右側壁26’、28’之後端形成的兩個凹槽2624’內(如第3D圖所示),同時該每一端子30’、50’的至少一固持區304’、504’及焊腳區306’、506’之間形成一具高低落差的連接區305’、505’,使該焊腳區306’、506’兩側分別抵靠於鄰近該平板部22’之第二端203’的對應端子槽道23’、43’兩側形成之兩相對切槽236’的槽壁上,該兩相對切槽236’是用於向上支撐該對應端子30’、50’之該焊腳區306’、506’,避免該焊腳區306’、506’因焊接受壓而位移。此外,如第3A及3B圖所示,該線纜連接器的蓋體70’具有兩個上下對應的側壁46’、48’,每一側壁46’、48’的內表面兩端形成突起區462’,每一突起區462’的位置正對應該絶緣本體20’之左右側壁26’、28’上下表面形成的內凹區262’,該每一對突起區462’及內凹區262’在結構上互補,可組成每一卡接單元2648’。
請進一步參考第3A及3E圖所示,當組裝該線纜連接器1’的該絶緣本體20’、導電殼體10’及蓋體70’時,該蓋體70’與該導電殼體10’之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28’,以供該些排端子30’、50’之該焊腳區306’、506’與一對應線纜60’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70’之側壁46’、48’利用該數個卡接單元2648’卡固於該絶緣本體20’之對應側壁26’、28’以將該導電殼體10’置於該絶緣本體20’與該蓋體70’之間,進而使該蓋體70’之其中一側的缺口284’與該絶緣本體20’之其中一側壁28’共同界定出一貫孔4642’(如第3D圖所示)以供該對應線纜60’貫穿。
同時,如第3A及3E圖所示,該導電殼體10’之該數個接地彈片12’ 從該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的第二端203’分別進入該平板部22’的上下表面的每一對應端子槽道23’,43’中,進而電性連接位於該等端子槽道23’、43’內的特定端子30’、50’的該焊腳區306’、506’之一表面,其中這些數個特定端子30’、50’實際上為接地型端子,經由焊接電性連接到該線纜60’所包含之對應接地線64’,以對該線纜連接器1’形成遮蔽保護,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
請進一步參閱第3C及3D圖所示,其顯示當該電子裝置80’之電路板82’插入該線纜連接器1’之一中央槽道232’時,該線纜連接器1’之左側壁26’也會進入該電路板82’旁邊之狹縫84’內,使該線纜連接器1’之左側壁26’上形成的一彈性扣臂18’之一凸部182’(見第3D圖)卡扣於該狹縫84’內的孔洞842’內,以確保該線纜連接器1’與該電子裝置80’之間的電性連接,避免兩者鬆脫。此外,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類似之其餘元件及動作在此不再累述。
另請參閱第4A及4B圖所示,係為一種依據本創作之一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其主要結構包括:一導電殼體10”、兩個可分離的第一絶緣本體20”及第二絶緣本體40”、一第一排端子30”、一第二排端子50”、一束線纜60”以及一蓋體70”。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導電殼體10”用於電性遮蔽該線纜連接器1”,其結構主要由四個壁面組成,且於該四壁面中間形成一中空空間,以將該些絶緣本體20”、40”容置於其內。該四個壁面中之右側壁面上形成一向內陷入之嵌片14”及一開口120”且該開口120”係供上述線纜60”貫穿,以及其左側壁面上一體形成一向內陷入之嵌片16”及一向外彎折延伸之彈 性扣臂18”,且該彈性扣臂18”之末端向外形成一凸部182”。該四個壁面中之上下兩側壁面上分別形成一排向內彈性彎折之接地彈片12”。該導電殼體1”之四個壁面中之上下側壁面分別形成一扣片19”及兩個孔洞13”。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第一絶緣本體20”形成一水平向延伸的平板部22”,該平板部22”具有一第一端201”、一相對於該第一端201”之第二端203”、一從該平板部22”之第一端201”朝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內部延伸形成的中央槽道232”,以及一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一第二排端子槽道43”形成於該第一端201”及該第二端203”之間,且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該第二排端子槽道43”分別從該中央槽道232”內的兩相對壁面水平延伸至該平板部22”的兩上下表面,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30”、50”,其中鄰近該平板部22”之第二端203”的每一端子槽道23”、43”兩側的槽壁形成兩相對切槽236”。此外,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平板部22”的上下外壁面分別形成兩排開孔224”,該兩排開孔224”分別垂直向貫穿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上下外壁面,進而與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中數個對應之端子槽道23”及該第二排端子槽道43”中數個對應之端子槽道43”連通。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兩相對左右側壁26”、28”與該平板部22”共同界定出一凹陷空間222”,該左右兩側壁26”、28”的外壁面分別形成兩個凹槽2624”,以對應上述導電殼體10”之嵌片14”、16”,且在該左側壁26”上鄰近第一端201”之外壁面上一體形成一凹部266”,用於對應該導電殼體10”之該彈性扣臂18”,以及該左右兩側壁26”、28”的內壁面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突起區462”,係朝該凹陷空間222”延伸。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30”、50”之每一 端子30”、50”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02”、502”、數個固持區304”、504”及一焊腳區306”、506”,其中該彈性接觸區302”、502”包含了數個連續的彎折區(見第4F圖)以增加接觸彈性,該些固持區304”、504”如倒刺或凸點,係連接該彈性接觸區302”、502”並分佈於其端子30”、50”兩側。該焊腳區306”、506”用於與上述線纜60”所包含之對應電線焊接。同時,該每一端子30”、50”的至少一固持區304”、504”及焊腳區306”、506”之間形成一具高低落差的連接區305”、505”,使該焊腳區306”、506”兩側分別抵靠於該對應端子槽道23”、43”兩側之兩相對切槽236”的槽壁上,使該兩相對切槽236”支撐該對應端子30”、50”之該焊腳區306”、506”,避免該焊腳區306”、506”因焊接受壓而位移。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第二絶緣本體40”容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該凹陷空間222”中。該第二絶緣本體40”具有左右兩側壁46”、48”,該左右側壁46”、48”之外壁面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內凹區262”以對應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兩突起區462”,且該每一對突起區462”及內凹區262”在結構上互補,因此可組成每一卡接單元2648”。需注意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在該第一及第二絶緣本體20”、40”之間或兩者其中之一的側壁僅設一卡接單元(未顯示)。另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左右側壁26”、28”上改設一內凹區及一突起區(未顯示),以對應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左右側壁46”、48”上分設的一突起區及一內凹區(未顯示)。另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左右側壁26”、28”上改設兩個內凹區(未顯示),以對應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左右側壁46”、48”上分設的兩突起區(未顯示)。此外,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前端形 成數個水平延伸的支撐凸塊44”以對應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的第二端203”。
如第4A及4B圖所示,該蓋體70”係由一導電金屬片製成且該導電金屬片的四周彎折以形成數個側壁,其中上下側壁皆形成數個彈性折片74”,以對應該導電殼體10”之孔洞13”,且該蓋體70”的左側壁形成一垂直向的擋片111”,以及該蓋體70”的右側壁的上下邊緣分別形成兩個導引片113”。
如第4A及4C圖所示,當第一排對應端子30”及第二排對應端子50”分別組裝至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一排端子槽道23”及第二排端子槽道43”內時,這兩排端子30”、50”的組裝過程可以採同時及/或分離進行,其中每一排端子30”、50”之每一彈性接觸區302”、502”皆延伸至該中央槽道232”(如第4F圖所示),且固持區304”、504”皆固定於其對應端子槽道23”、43”內,且該等焊腳區306”、506”皆延伸出其對應端子槽道23”、43”之外並曝露於該平板部22”之上下表面。需注意的是,若干特定端子30”、50”之該彈性接觸區302”、502”之背面,會正對且曝露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數個開孔224”。
如第4A及4C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該第二絶緣本體40”組裝至該第一絶緣本體20”上時,利用該數個卡接單元2648”所包括的內凹區262”與突起區462”間的彼此卡接,即可將該第二絶緣本體40”之左右側壁46”、48”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的上下表面,以及該第二絶緣本體40”的每一該支撐凸塊44”係插入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平板部22的對應端子槽道23”、43”內,使該第二絶緣本體40”被容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凹陷空間222”中(如第4C圖所示),並使該等端子30”、50”位於該第二絶緣本體 40”與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間。以第4F圖所示之該支撐凸塊44”為例,該支撐凸塊44”係插入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對應端子槽道23”內,以支撐該對應端子槽道23”容置的該對應端子30”之該焊腳區306”,因此可進一步強化該焊腳區306”的受壓能力,而不會因焊接作業的壓迫而位移。
如第4A及4C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該導電殼體10”組裝至該已結合的第一絶緣本體20”及第二絶緣本體40”上時,該導電殼體10”的該兩嵌片14”、16”分別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左右側壁26”、28”的兩個凹槽2624”中,以及該導電殼體10”的扣片19”卡扣於該第一絶緣本體20”之第一端201”上(結果如第4D圖所示),以將該導電殼體10”穩固地固定於組合後的第一及第二絶緣本體20”、40”上。
同時,如第4B及4D圖所示,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凹部266”用於收容該導電殼體10”之該彈性扣臂18”;特別是,當該彈性扣臂18”之凸部182”扣持在一電子裝置80之一對應孔洞842(請參考第2G圖)時,該彈性扣臂18”會因扣持而受壓後,使該彈性扣臂18”朝該凹部266”內部作彈性彎曲。
另見第4E及4F圖所示,該導電殼體10”之上下壁面的數個接地彈片12”分別伸入該第一絶緣本體20”的上下外壁面的對應開孔224”內。以第4F圖為例,該導電殼體10”之上壁面的接地彈片12”伸入該開孔224”後會彈性接觸到該第一絶緣本體20”內部之其中數個特定端子30”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302”之背面,而這些數個特定端子30”實際上為接地型端子,其經由焊接來電性連接該線纜60”所包含之對應接地線64”(見第4A圖),以對該線纜連接器1”形成遮蔽保護,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位於該導電殼體10”之下壁面的接地彈片12”亦是如此,用於電性連 接特定端子50”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502”之背面。
如第4D及4E圖所示,當進一步將該蓋體70”組裝至該已結合第一絶緣本體20”、第二絶緣本體40”及導電殼體10”上時,該蓋體70”之上下側壁之數個折片74”係卡固於該導電殼體10”之對應孔洞13”上,使該蓋體70”與該導電殼體10”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28”(如第4F圖所示),以供該些排端子30”、50”與對應線纜60”之間焊接作業所需的空間;接著,該蓋體70”之兩導引片113”可抵住該導電殼體10”之開口120”的上下邊緣,以共同界定出一貫孔4642”來供該對應線纜60”貫穿,且共同引導並保護該對應線纜60”,據此即完成該線纜連接器1”之整體組裝。
請進一步參閱第4F圖所示之縱向截面視圖,其顯示當一電子裝置80”之電路板82”插入該線纜連接器1”中之中央槽道232”內時,該電路板82”上下表面的接觸墊822”分別彈性壓觸到上下排端子30”、50”延伸至中央槽道232”內的彈性接觸區302”、502”的其中一前端彎折區,除了可使接觸墊822”及端子30”、50”之間形成電性連接外;同時,各接觸墊822”亦分別施以一反作用力於各彈性接觸區302”、502”之前端彎折區,使各彈性接觸區302”、502”向後方稍作偏移,如此可確保各彈性接觸區302”、502”與伸入各開孔224”內之導電殼體10”的接地彈片12”的電性接觸。
另,請參見第5圖所示,為一種依據本創作之一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其不同於上述第三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1”之處僅在:第5圖所示之線纜連接器1”不具有如第4A圖所示線纜連接器1”之第一絶緣本體40”的切槽236”結構。此外,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中與前述第三實施例相類似之其餘元件及動作在此不再累述。
綜上所述,根據本創作之線纜連接器之卡接單元設計,可方便及加快該線纜連接器組件如該等絶緣本體、蓋體間的組裝,當對應線纜焊接於每一端子的焊腳區上時,利用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對應端子槽道之切槽或第二絶緣本體之延伸面或支撐凸塊的支撐,可避免焊腳區因受壓而位移,增加焊接作業上的方便性及精確度;以及利用該導電殼體之至少一接地彈片電性接觸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端子之該彈性接觸區或焊腳區,再經由該端子電性連接對應之接地線,即可對該線纜連接器形成較佳的遮蔽保護效果,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
此外,本創作進一步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如電腦、智慧型手機、數位電視、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或各項電子產品,具有如上述各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
雖然本創作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以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1”‧‧‧線纜連接器
10,10’,10”‧‧‧導電殼體
12,12’,12”‧‧‧接地彈片
13”‧‧‧孔洞
14,14’,14”,16”‧‧‧嵌片
18,18’,18”‧‧‧彈性扣臂
19”‧‧‧扣片
20,20”‧‧‧第一絶緣本體
20’‧‧‧絶緣本體
22,22’,22”‧‧‧平板部
23,23’,23”‧‧‧第一排端子槽道
24‧‧‧延伸面
26,26’,26”,46”‧‧‧左側壁
28,28’,28”,48”‧‧‧右側壁
30,30’,30”‧‧‧第一排端子
40,40”‧‧‧第二絶緣本體
43,43’,43”‧‧‧第二排端子槽道
44”‧‧‧支撐凸塊
46,46’‧‧‧上側壁
48,48’‧‧‧下側壁
49‧‧‧連接壁
50,50’,50”‧‧‧第二排端子
60,60’,60”‧‧‧線纜
64,64’,64”‧‧‧接地線
70,70’,70”‧‧‧蓋體
74”‧‧‧折片
78‧‧‧貼片
80,80’,80”‧‧‧電子裝置
82,82’,82”‧‧‧電路板
84,84’‧‧‧狹槽
111”‧‧‧擋片
113”‧‧‧導引片
120”‧‧‧開口
182,182’,182”‧‧‧凸部
201,201”‧‧‧第一端
203,203’,203”‧‧‧第二端
222‧‧‧第一凹陷空間
222”‧‧‧凹陷空間
224”‧‧‧開孔
228,228’,228”‧‧‧容置空間
232,232’,232”‧‧‧中央槽道
236’,236”‧‧‧切槽
241‧‧‧第一排導槽
242‧‧‧第二排導槽
262‧‧‧第一內凹區
262’,262”‧‧‧內凹區
266”‧‧‧凹部
282‧‧‧第二內凹區
284,284’‧‧‧缺口
302,502,302”,502”‧‧‧彈性接觸區
304,304’,504,504’,304”,504”‧‧‧固持區
305’,505’,305”,505”‧‧‧連接區
306,306’,506,506’,306”,506”‧‧‧焊腳區
422‧‧‧第二凹陷空間
462‧‧‧第一突起區
482‧‧‧第二突起區
462’,462”‧‧‧突起區
822‧‧‧接觸墊
842,842’‧‧‧孔洞
2411‧‧‧突條結構
2624,2624’,2624”‧‧‧凹槽
2648‧‧‧第一卡接單元
2846‧‧‧第二卡接單元
2648’、2648”‧‧‧卡接單元
4642,4642’,4642”‧‧‧貫孔
第1A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後視圖。
第1B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前視圖。
第1C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絶緣本體與第二絶緣本體之間的立體組合圖。
第1D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的完整立體組合圖。
第2A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正與電子裝置作電性連接的示意圖。
第2B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已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的示意圖。
第2C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已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的前視圖。
第2D圖係繪示依據第2C圖之D-D’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2E圖係繪示依據第2C圖之E-E’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2F圖係繪示依據第2B圖之F-F’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2G圖係繪示依據第2C圖之G-G’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3A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後視圖。
第3B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前視圖。
第3C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的前視圖。
第3D圖係繪示依據第3C圖之D-D’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3E圖係繪示依據第3C圖之E-E’剖面線之剖面圖。
第4A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後視圖。
第4B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前視圖。
第4C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絶緣本體及第二絶緣本體間的立體組合圖。
第4D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第一絶緣本體、第二絶緣本體及導電殼體間的立體組合圖。
第4E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第4F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電性連接該電子裝置之剖面圖。
第5圖係繪示依據本創作之第四較佳實施例之線纜連接器之爆炸後視圖。
1‧‧‧線纜連接器
10‧‧‧導電殼體
12‧‧‧接地彈片
14‧‧‧嵌片
20‧‧‧第一絶緣本體
22‧‧‧第一平板部
23‧‧‧第二排端子槽道
24‧‧‧延伸面
26‧‧‧左側壁
28‧‧‧右側壁
30‧‧‧第一排端子
40‧‧‧第二絶緣本體
43‧‧‧第二排端子槽道
46‧‧‧上側壁
48‧‧‧下側壁
49‧‧‧連接壁
50‧‧‧第二排端子
60‧‧‧線纜
64‧‧‧接地線
70‧‧‧蓋體
78‧‧‧貼片
201‧‧‧第一端
203‧‧‧第二端
222‧‧‧第一凹陷空間
241‧‧‧第一排導槽
262‧‧‧第一內凹區
282‧‧‧第二內凹區
284‧‧‧缺口
302,502‧‧‧彈性接觸區
304,504‧‧‧固持區
306,506‧‧‧焊腳區
422‧‧‧第二凹陷空間
462‧‧‧第一突起區
482‧‧‧第二突起區
2411‧‧‧突條結構
2624‧‧‧凹槽
2648‧‧‧第一卡接單元

Claims (18)

  1. 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複數排端子,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至少一固持區及一焊腳區;至少一絶緣本體,形成一平板部,該平板部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於該第一端之第二端、一中央槽道從該平板部之第一端向內形成,以及複數排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其中該中央槽道之內部空間用於收容一電子裝置之一部份,且該複數排端子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延伸至該中央槽道內以電性接觸該電子裝置;以及一導電殼體,設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外,且具有至少一接地彈片,係朝向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延伸,進而電性連接至該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容置的對應端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絶緣本體為一第一絶緣本體,且該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絶緣本體係對應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第二端,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與該平板部共同界定出一凹陷空間,用於容置該第二絶緣本體且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用於支撐該複數排端子槽道所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與該導電殼體之間且具有兩相對側壁,該第二絶緣本體之每一該側壁上形成一延伸面用於支撐從該第一絶緣本體之該對應端子槽道之末端向外延伸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一第一卡接單元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之平板部上,以 及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一嵌片用於卡固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上且具有數個支撐凸塊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端,每一該支撐凸塊係插入該平板部的對應端子槽道內以支撐該對應端子槽道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利用至少一卡接單元卡固於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上且該至少一卡接單元包括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以及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一嵌片用於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對應側壁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所容置的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電性接觸該導電殼體的該至少一接地彈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導電殼體具有至少一嵌片用於卡固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導電殼體用於電性遮蔽該線纜連接器,且該導電殼體之至少一接地彈片伸入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一對應開孔內,進而電性接觸到該對應端子的該彈性接觸區,且該導電殼體形成至少一扣片卡扣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第一端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形成數個側壁並與該導電殼體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提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一側壁卡固於該導電殼體上,進而使該蓋體之其中一側與該導電殼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具有數個側壁分別形成於該蓋體之兩側,且該蓋體係與該導電殼體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提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一第二卡接單元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以將該第二絶緣本體與該導電殼體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與該蓋體之間且每一該卡接單元包括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進而使該蓋體之其中一側與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蓋體,具有數個側壁分別形成於該蓋體之兩側,且該蓋體係與該導電殼體界定出一容置空間,以提供該些排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其中該蓋體之至少其中一側壁利用至少一卡接單元卡固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以將該導電殼體置於該至少一絶緣本體與該蓋體之間且該至少一卡接單元包括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及內凹區,進而使該蓋體之其中一側與該至少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共同來界定出一貫孔以供該對應線纜貫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每一端子的其中至少一固持區及焊腳區之間形成一具高低落差的連接區,使該焊腳區兩側分別抵靠於該對應端子槽道兩側形成之兩相對切槽的槽壁上,以支撐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12. 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複數排端子,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至少一固持區及一焊腳 區;一第一絶緣本體,形成一平板部,該平板部具有一第一端、一相對於該第一端之第二端、一中央槽道從該平板部之第一端向內形成,以及複數排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以對應收容該複數排端子,且該複數排端子之每一該彈性接觸區延伸至該中央槽道內以電性接觸一電子裝置;以及一第二絶緣本體,係設置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第二端上,且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用於支撐該複數排端子槽道所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與一對應線纜之間的電性連接。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形成一彈性扣臂,用於扣持在該電子裝置上之一對應孔洞。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係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或該平板部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包括數個支撐凸塊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端,且每一該支撐凸塊係插入該對應端子槽道內以支撐該對應端子槽道容置的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二絶緣本體之一部份包括至少一延伸面形成於該第二絶緣本體之其中一側壁上以支撐從該對應端子槽道末端向外延伸之該對應端子之該焊腳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導電殼體,卡固於該第一絶緣本體或該第二絶緣本體上,且該導電殼體具有至 少一接地彈片,係朝向該第一絶緣本體之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延伸,進而電性連接至該至少其中一端子槽道容置的對應端子。
  18. 一種電子設備,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12項所述之線纜連接器。
TW101221198U 2012-06-07 2012-11-01 線纜連接器 TWM472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911,124 US20130337676A1 (en) 2012-06-07 2013-06-06 Cable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56985P 2012-06-07 2012-06-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2336U true TWM472336U (zh) 2014-02-11

Family

ID=48899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1198U TWM472336U (zh) 2012-06-07 2012-11-01 線纜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19110U (zh)
TW (1) TWM4723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60433B2 (en) 2014-12-26 2018-01-02 Pegatr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image building module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60433B2 (en) 2014-12-26 2018-01-02 Pegatr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image building modul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19110U (zh)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8957B (zh) 接點模組之接地屏蔽
US10361519B2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andwiching type shielding plate set
TWI756343B (zh) 接點模組之屏蔽結構
US9502837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US7309238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insulative housing
US7086902B1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member
CA2550486C (en) Printed board connector for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US7927145B1 (en) USB female connector
JP2019530164A (ja) シールドされた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20130210273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n improved shell contacting a grounding pad of an intern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TWM534922U (zh) 電子連接器
US1038177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US11239612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US74679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7885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US11146027B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US20150031249A1 (en)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tact thereof with improved support member for supporting engaging arm
KR102579564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US20230291153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air
US20030124909A1 (en) USB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reduced mating height
US20160149347A1 (en) Connector
CN110867700A (zh) 电连接器
US7241160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amera module
US2012032230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30337676A1 (en) Cabl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