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1502U -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1502U
TWM471502U TW102216876U TW102216876U TWM471502U TW M471502 U TWM471502 U TW M471502U TW 102216876 U TW102216876 U TW 102216876U TW 102216876 U TW102216876 U TW 102216876U TW M471502 U TWM471502 U TW M47150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wind power
power generation
blade
power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6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ou-Sha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Conventus Clean Energy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ventus Clean Energy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Conventus Clean Energy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TW102216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1502U/zh
Publication of TWM471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1502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4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風力發電裝置,特別是一種結合太陽能板發電的風力發電裝置。
按,傳統常見取得電力能源的方式,大致可分為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等,其中水力發電受限於地形環境,而火力發電則會加重空氣污染,使地球溫室效應惡化,另核能發電則存在有毀滅性的危機,且核廢料不妥善處理會嚴重造成環境的破壞。惟隨著世界各地用電量的持續增加,強調節約能源的口號也持續推行,除了呼籲節約用電以外,更積極的開拓新的電源供應或是提高能源轉換效率,例如: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
其中,太陽能發電雖不受限於地區與環境,但其受限於緯度及日照時間的影響,與其他能源相比,太陽能在電能的轉換上相當費時且耗成本。
再者,風力發電設備之發電機係直接與風扇之旋轉軸相連結,以藉由風扇之旋轉軸帶動發電機,這些連結方式之設計,其巨大之體積在製造和組裝上造成相當麻煩,浪費許多物料成本以及生產之人力工時。並且,發電機和風扇之上述兩種連結方式,其在保養上亦十分不便, 若無經常對其實施保養則其損壞率高。又,傳統的風力發電機構係以葉片垂直地面的方向受風進行旋轉,即近似電風扇之態樣,為能增加受風面積,葉片之長度即相對增長許多,造成避雷針無處安裝,或是避雷針長度需高於葉片的最高點,否則,當雷雨降下並雷擊至風力發電機時,無論整體表面或是葉片是否為不導電的材質,電能都將會沿著風力發電機上所沾附的雨水傳遞至其他部位,進而使其他的電子裝置發生燒毀的狀況。
再者,現今的風力發電裝置並無法有效地利用其長時間曝曬於日光下及其旋轉的特性。緣此,本創作人乃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的本創作。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藉由本創作之葉片模組可提升轉動的扭力增加發電效率,並再結合太陽能板進行太陽能的轉換,達到提升整體發電效能之作用,並且,本創作之結構係以水平的角度進行旋轉,故無論葉片的長度如何設計,避雷針與各器材設備的設置可輕易地位於本創作整體之頂端,克服習知技藝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包含一中心軸體、一渦輪風扇、一葉片模組、一上封蓋體、一發電模組及一遮罩模組。下軸承座固設於一支撐底座。中心軸體一端樞設於下軸承座。渦輪風扇套設於中心軸體且設置於下軸承座上,渦輪風扇包含數個通氣孔及數個扇葉。各 扇葉分別對應於各通氣孔,設置於渦輪風扇的一側。葉片模組設置於渦輪風扇上,其包含數個內葉片及數個延伸葉片。各內葉片及各延伸葉片皆分別連接於渦輪風扇上,且各延伸葉片係各自相鄰於其中一內葉片並且成弧狀。上封蓋體套設於中心軸體且蓋設於葉片模組上方。發電模組設置於上封蓋體上,其包含一主動輪、一發電單元組及至少一傳動皮帶。主動輪設置於上封蓋體上,並與上封蓋體連動。發電單元組其包含至少一發電機,且發電機具有一發電機轉軸。至少一傳動皮帶套設於發電機轉軸與主動輪,以使發電機轉軸受主動輪帶動。遮罩模組罩設於上封蓋體上,且遮罩模組包含數個延伸遮罩板,數個太陽能板分別設置於該罩模組的各延伸遮罩板上。
藉由上述各器材設備的組成,不但可將風力進行電能轉換生成,亦可藉由太陽能板進行太陽能的轉換,在結合此二種轉換模式下,可較單一風力發電設備或是單一太陽能發電設備設置於同一地點所產生的電量多,又,葉片模組可提升轉動時的扭力,因而具有較習知風機更佳的發電效率。
較佳地,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更包含數個葉片軸承座,其兩兩成組,分別設置於上封蓋體上表面及渦輪風扇的下表面,且各延伸葉片的兩端分別樞接其中一葉片軸承座,藉以使各延伸葉片可活動地配合與風向的相對位置向內旋入或向外旋轉展開,本創作透過延伸葉片的活動,可再提升整體轉動的效率。
較佳地,各葉片軸承座包含至少一彈性單元,藉以使各延伸葉片具有一向外旋轉的預設力量。
較佳地,各彈性單元分別連接至少一氣壓缸。
較佳地,當各延伸葉片皆向內收合時,上封蓋體、各延伸葉片與渦輪風扇形成一圓筒狀。
較佳地,遮罩模組更包含一遮罩本體、數個支撐樑架及數個支撐頂架。遮罩本體由數個角框架組成,且成一八角錐狀。各支撐樑架的兩端分別連接各角框架的一側及上封蓋體的上表面。各支撐頂架設置於遮罩本體的上方。
較佳地,遮罩本體內設置有一滑環碳刷單元,且滑環碳刷單元電性連接太陽能板。
較佳地,發電模組更包含數個發電機調整單元,用以調整各發電機的位置。
較佳地,更包含一上軸承座,中心軸體的另一端樞接於上軸承座,且上軸承座及下軸承座皆包含一止推軸承單元。
進者,本創作再提供一種發電裝置,其包括二個以上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與複數個結合架,藉由該些結合架可使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向上堆疊。堆疊複數個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所組成之發電裝置,可充份利用同一地區之風力資源,據以產生更多的電能。
較佳者,各結合架係包括一三角外框與一固定插槽,該固定插槽與該三角外框之間連接複數根連接桿,各三角外 框間係利用複數根連接柱相互連接;又,任一該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之兩端係分別連接其中一固定插槽。
本創作的結合太陽能板的發電裝置,具有以下有益的優點:
1. 風力發電裝置組裝及保養實施的工序遠方便於習知技術之風機。
2. 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利用其長期曝曬於日光下的特性,於其頂部結合設置太陽能板,藉此可提升整體發電裝置的發電效能,且本創作所利用的太陽能板可以直接採購於一般市售的樣式大小,無需特別製作特殊外型。
3. 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將太陽能板設置於可旋轉的框架上,藉以可進一步使太陽能板受風,而同時可將風力對太陽能板的動能轉換產生為電能,同時旋轉可使太陽能板散熱及避免沾黏穢物,進而維持其電能轉換的效率。
4. 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利用雙層式的內、外葉片設計,且其外葉片更設計為弧狀,藉以可有效提升轉動的扭力。
5. 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進一步於內、外葉片下方設置有一渦輪風扇,利用經此導引進入的氣流可產生向上的力量,以減輕中心軸體的軸承負荷。
6. 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其內、外葉片設置簡單且組裝方便,可以快速的拆裝,其旋轉方向可配合所在地進行調整,而可適應各地不同的風場方向。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者。
1‧‧‧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
10‧‧‧支撐底座
102‧‧‧滑輪
20‧‧‧下軸承座
20A‧‧‧上軸承座
30‧‧‧中心軸體
40‧‧‧渦輪風扇
401‧‧‧通氣孔
402‧‧‧扇葉
50‧‧‧葉片模組
51‧‧‧內葉片
52‧‧‧延伸葉片
53‧‧‧葉片軸承座
531‧‧‧葉片轉軸
532‧‧‧彈性件
533‧‧‧氣壓缸
60‧‧‧上封蓋體
70‧‧‧發電模組
71‧‧‧主動輪
72‧‧‧發電單元組
721‧‧‧發電機
7211‧‧‧發電機轉軸
722‧‧‧發電機調整單元
73‧‧‧傳動皮帶
80‧‧‧遮罩模組
801‧‧‧遮罩本體
8011‧‧‧角框架
81‧‧‧延伸遮罩板
811‧‧‧矩形平面
81a‧‧‧遮罩板
82‧‧‧支撐樑架
83‧‧‧支撐頂架
831‧‧‧臂力桿
84‧‧‧滑環碳刷單元
90‧‧‧太陽能板
A‧‧‧航警燈
B‧‧‧風速計
C‧‧‧風向計
D‧‧‧避雷針
S‧‧‧結合架
S1‧‧‧三角外框
S2‧‧‧固定插槽
S3‧‧‧連接桿
S4‧‧‧連接柱
第1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元件爆炸圖。
第2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葉片軸承座之放大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所有延伸翼收合之立體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延伸翼與風力作用之動作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渦輪風扇與上封蓋體轉動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實施例之渦輪風扇與風力作用之動作示意圖。
第8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局部爆炸立體示意圖。
第9圖為本創作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10圖為本創作之發電裝置之實施例立體圖。
第11圖為用於發電裝置之結合架之實施例立體圖。
第12圖為用於發電裝置之結合架之實施例俯視圖。
請一併參閱第1圖及第2圖,其為本創作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的分解圖與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結合太 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1包含一支撐底座10、一下軸承座20、一中心軸體30、一渦輪風扇40、一葉片模組50、一上封蓋體60、一發電模組70、一遮罩模組80及數個太陽能板90。
於此先行說明,本創作中所述之支撐底座10主要目的在於作為支撐之用,於本說明書所附圖式僅為其中一種樣式,舉凡可與下軸承座20結合並支撐整體的結構或建築物,皆為支撐底座之等效結構,不以圖式為限。
下軸承座20固設於支撐底座10上,而中心軸體30的一端樞設於下軸承座20上,另一端樞接於一上軸承座20A(如第6圖所示);其中,下軸承座20與上軸承座20A可以為止推軸承、深溝軸承,舉凡可使二物相對轉動的元件皆為下軸承座20與上軸承座20A之等效元件,例如是軸向軸承座或是徑向軸承座或是其組合,皆為等效之元件,可以依據實際需求加以變更,於此並不多加限制。
渦輪風扇40套設於中心軸體30,且渦輪風扇40上方設置有葉片模組50。上封蓋體60套設於中心軸體30,且蓋設於葉片模組50上。發電模組70設置於上封蓋體60上。遮罩模組80設置於上封蓋體60上,且其具有數個延伸遮罩板81。數個太陽能板90分別設置於延伸遮罩板81上。當然,該些延伸遮罩板81可以直接為太陽能板,此為簡易等效之置換,於此合先敘明。
在一示範態樣中,支撐底座10可以由數個底座架體構成,且各底座架體更可以包含一滑輪,藉此可便於搬移;當然,支撐底座10亦可以固定而不可活動的設計,於此並不設限。
進一步地說,請配合第6圖與第7圖所示,渦輪風扇40套設於中心軸體30上,其包含有輻射狀設置的數個通氣孔401,及相對應的數個扇葉402。其中在較佳的實施態樣中,各扇葉402可以是由各通氣孔401的邊緣向下延伸而成的,當然,各扇葉402亦可以是另外組裝設置於渦輪風扇40的一側上。
請配合第1圖所示,葉片模組50包含有數個內葉片51及數個延伸葉片52,且各延伸葉片52係各自相鄰於其中一內葉片51;也就是說,內葉片51設置於渦輪風扇40的內緣,而延伸葉片52設置於渦輪風扇40的外緣。其中,內葉片51及延伸葉片52可以是成弧狀,且可以是多片組裝而成的形式,或者可以是單片的形式。另外,各內葉片51可以是利用鎖固、膠合、卡槽或是嵌合等方式設置於渦輪風扇40上。
上封蓋體60套設於中心軸體30上,且蓋設於葉片模組50的上方;在實際應用中,上封蓋體60蓋設於葉片模組50上後,可以利用鎖合、膠合等方式與葉片模組50相互固定。在較佳的實施例中,渦輪風扇40的上表面以及上封蓋體60的下表面,可以對應於各內葉片51以及各延伸葉片52設置一加強結構(圖未示),例如凹槽,藉以加強內葉片51與渦輪風扇40及上封蓋體60的機械連接強度。
在另外的組裝實施方式中,使用者可以依據各地風場方向的不同,更換葉片模組50的迎風面設置方向(圓弧凹面)。更具體地說,如第5圖所示,當葉片模組50受風而旋轉時,其係以逆 時鐘方向旋轉,適合應用於北半球;相對地,應用於南半球時,其受風吹動旋轉時,為順時鐘旋轉,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將整組直接更換。
另外,請參考第7圖所示,當有風吹向本裝置時,亦會對渦輪風扇40產生一堆力,同時可將風導引入內,使得整體具有一向上之推力,可減輕上軸承座20A與下軸承座20所承載的重力,藉此使上軸承座與下軸承座的磨損降至最低,提升使用壽命。渦輪風扇40亦可以接收上升氣流,進而對渦輪風扇40產生一推力旋轉,對於像赤道等地區有較多上升風的區域,本實施例具有完整利用大自然風力之能力。換言之,本實施例的結合太陽能的風力發電裝置1,可以適應於各種風場,且更可以應用上升氣流進行相關旋轉發電的作業。
如第1圖與第3圖所示,發電模組70包含一主動輪71、一發電單元組72及至少一傳動皮帶73。主動輪71設置於上封蓋體60,並受上封蓋體60旋轉時的帶動。發電單元組72包含有數個發電機721,且各發電機721包含有一發電機轉軸7211。傳動皮帶73則套設於各發電機轉軸7211與主動輪71間,藉以使主動輪71可連動發電機轉軸7211。在實際應用中,各發電機721除可以在數量上進行增減外(最少一個),亦可以具有離合器及變速器等,用以切入切出發電或加減速,可以依據需求加以選擇變換。另外,渦輪風扇40、葉片模組50和上封蓋體60可以先行組裝為一體,於此組裝態樣中,發電模組70可以是可快速拆卸地設置於上封蓋體60上,藉以 可達到快速組裝拆換的功效。
請一併參閱第3圖至第4圖,其為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的作動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各上封蓋體60的上方與渦輪風扇40的下方更設置有數個葉片軸承座53;而各葉片軸承座53具有一葉片轉軸531。各延伸葉片52的上下兩端分別樞接於設置於上封蓋體60上方的葉片軸承座53及設置於渦輪風扇40下方的葉片軸承座53的葉片轉軸531上。藉此延伸葉片52以各葉片轉軸531為軸心向內或向外旋轉。其中,較佳地,各葉片軸承座53內可以包含有至少一彈性件532,例如是扭力彈簧,而該彈性件532更可以連接至一氣壓缸533,藉此,可以進行位置的微調或是預設位置,例如使各延伸葉片52的預設擺放位置在於向前15度或45度或60度。
如第4圖與第5圖所示,當葉片模組50受風而旋轉時,於受風面的延伸葉片52,會受風力的推動向外旋轉展開,且連動渦輪風扇40以及上封蓋體60旋轉;而於背風面的延伸葉片52則受風力及內外壓力差的影響而向內旋轉。整體地說,葉片模組50會連動上封蓋體60旋轉,進而帶動主動輪71進行旋轉;而主動輪71旋轉時,透過傳動皮帶73的牽引,可帶動發電機轉軸7211進行轉動,藉此產生電能。其中,圖式中所繪示發電機721的數量及其排列位置,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實際應用並不侷限於此。
本創作係將葉片模組50連接上封蓋體60,再透過皮帶73傳動,進而帶動發電機721產生電能;發電過程中,中心軸體30並不會隨之旋轉(僅作為支撐整體結構用),且不需透過其他的齒 輪構件,藉此便於使用者進行維修保養。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發電模組70更包含有儲電裝置(圖未示),例如可以是電瓶,且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以電性連接的方式進行電能的傳輸。另外,特別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對應於各發電機721可以增設有一發電機位置調整單元722,用以調整發電機721的位置,進而可以對應該發電機轉軸的位置,調整皮帶73的鬆緊程度;在較佳的示範態樣中,上述發電機位置調整單元722可以是利用電控的方式進行。
如第4圖所示,當各延伸葉片52皆向內旋轉收合或是收合密閉時,葉片模組50及上封蓋體60成為一圓筒狀。在實際應用中,本創作的風力發電裝置1於搬運過程中,可以將各延伸葉片52向內收合,例如可以於渦輪風扇40或是上封蓋體60設置一卡扣單元,藉以進而使葉片模組50及上封蓋體60保持為圓筒狀;相較於習知的葉片無法合併,本創作具有方便組裝及方便運送等優點。
誠如上述,本創作相較於習知,除了既有的固定式的直立葉片(內葉片51)外,更相對於該些固定式的直立葉片向外增設有可活動旋轉的延伸葉片52,如此不但可以增加其受風面,且更可據以對延伸葉片52兩側產生壓力差,使得整體所產生的扭力提升;也就是說,相較於習知,本創作增設有活動的延伸葉片52,其可對應風向與內外壓力差而自動進行收或開的動作,進而可增加旋轉扭力以提昇整體的發電效能。延伸葉片52兩側的壓力差係可依據百努力定律得到解釋,請同時配合第5圖所示,當風自圖中的右上往左下流動時,會對行經的延伸葉片52產生一推力,使得 伸葉片52相對於內葉片51向外轉動,使延伸葉片52的受風面與風的行徑更接近垂直,又,延伸葉片52所受到的推力即會帶動上封蓋體70轉動,同時導引風沿受風面進入。此時根據百努力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當風抵達到受風面後,其速度因轉換成推力及轉向而減慢,相對於行經延伸葉片52背風面的風的速度並未降低,導致受風面的空氣壓力大於背風面的空氣壓力,故除了風力本身推動的力量,將會由壓力差再對延伸葉片52產生推力,此即為風力於本實施例中的第二次利用。接著,當風沿延伸葉片52進入並接近中心軸體30時,會壓縮氣流而產生壓力協助整體旋轉時的穩定性,故具減少晃動與降低噪音的功效。最後,風將會如圖中所示之方向往其他壓力相對較低處流動而導出。此外,當圓弧凹狀的延伸葉片52逆風時,延伸葉片52將因風力於背面施壓及壓力差之原故,使得延伸葉片52向內轉動,此種自動調節延伸葉片52位置的機制,將可減少轉動的阻力。由於本實施例不僅運用風的推力,更運用其產生壓力差,產生更大的扭力,故發電效能亦相對地較習知風機提升許多。
請一併參閱第8圖及第9圖,其係顯示設置有太陽能板90的遮罩模組80與上封蓋體70的爆炸及組裝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遮罩模組80對應設置於上封蓋體70上,其包含一遮罩本體801、數個延伸遮罩板81、數個遮罩板81a、數個支撐樑架82、數個支撐頂架83。遮罩本體801係由數個角框架8011組成。數個延伸遮罩板81及數個遮罩板81a分別設置於該遮罩本體801上。數個支撐樑架82 直立地設置於各角框架8011與上封蓋體60間,用以加強遮罩模組80整體的機械強度。數個支撐頂架83設置於遮罩本體801的頂部;在實際應用中,數個支撐頂架83可以利用數個臂力桿831相互連接,用以增加其機械強度。
誠如上述,較佳地,遮罩本體801可以為一八角錐狀,而4個遮罩板81a對應於遮罩本體801的角錐,為三角形,且間隔地設置於遮罩本體801上;4片延伸遮罩板81為一矩形外型,其由遮罩板81的三角形向外延伸一矩形平面811,間隔設置於遮罩本體801上。換言之,延伸遮罩板81與遮罩板81a間隔地設置於遮罩本體801上。4片太陽能板則對應地設置於各延伸遮罩板81的矩形平面811上。另外,特別說明的是,遮罩模組80可以設置有一滑環碳刷單元84,且其套設於中心軸體30上,且滑環碳刷單元84電性連接太陽能板90。由於遮罩本體801整體呈現一風車外形,藉此當遮罩本體801受風而旋轉時,遮罩本體801的滑環碳刷單元84可以據以導引太陽能板90所產生的電能到滑環碳刷單元84所連接的裝置(例如儲電裝置)。換句話說,本創作於風力發電裝置上結合太陽能板90,且使太陽能板90設置於可旋轉的遮罩模組80上,藉此相對於習知,不但可透過太陽能板90產生電能,當太陽能板90受風旋轉時,亦可另外產生額外的電力。又,由於太陽能板90會一併進行旋轉,具有散熱之效果,故其克服習知太陽能板在固定位置被連續日照產生高溫後,降低轉換效率的問題。再者,旋轉中的太陽能板因離心力將無法被灰塵吸附和鳥禽站立,減少穢物沾黏於太陽能板 遮蔽陽光的發生。
於此特別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之中心軸體30是固定不轉動地,並且葉片模組50轉動方向係與地面平行,故於整體的頂端可經由中心軸體30連接設置至少一航警燈A、至少一風速計B、至少一風向計C或一避雷針D等任何觀測器材或安全器材。
另外,請參閱第10圖至第12圖,本創作係再提供一種發電裝置,其包括複數個上述之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1與結合架S,透過該些結合架S可使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1向上堆疊,增加發電量。進者,上段所述之結合架S可包括一三角外框S1與一固定插槽S2,固定插槽S2與三角外框S1之間連接複數根連接桿S3,各三角外框S1間係利用連接柱S4相互連接,藉此使得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1可穩定向上堆疊。藉此可增加受風面積與發電量,這亦是習知技術中所無法達到的優點之一。其組合方式係將中心軸體30的上下兩端係分別固定於任二固定插槽S2之間,故可如第10圖所示之垂直向上堆疊。
本創作運作時透過內外壓力差的調節、平衡,故可穩定地運轉且不發出噪音(習知風機的噪音大),且可增加扭力,提升電能轉動的效率,相較於習知技術,本創作之中心軸體為無外軸之設計,與習知技術需透過外軸與其他元件連接之結構完全不同,因此,本創作之中心軸體的設置將較習知技藝簡易。再者,本創作類似陀螺轉動之原理,當其開始運轉之後,轉動中心固定不偏移,整體會自動維持動平衡狀態,其優點在於可忽略小質量元件所帶來的 影響,換言之,即使各組裝用的鎖固元件質量不完全相同,導致各相對位置的重量未絕對對稱,也不會影響整體在轉動時的中心位置,又,倘若在運轉時受到輕微的外力推抵或搖晃震動,亦可因此特性而在短時間恢復正常轉動,此些也是本創作的優點之一。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非意欲侷限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等效變化,均同理皆包含於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內,合予陳明。
1‧‧‧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
10‧‧‧支撐底座
40‧‧‧渦輪風扇
50‧‧‧葉片模組
80‧‧‧遮罩模組
81‧‧‧延伸遮罩板
81a‧‧‧遮罩板
83‧‧‧支撐頂架
831‧‧‧臂力桿
90‧‧‧太陽能板
A‧‧‧航警燈
B‧‧‧風速計
C‧‧‧風向計
D‧‧‧避雷針

Claims (10)

  1. 一種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包含:一下軸承座,設置於一支撐底座;一中心軸體,其一端樞設於該下軸承座;一渦輪風扇,其套設於該中心軸體,且設置於該下軸承座上,該渦輪風扇包含:數個通氣孔;以及數個扇葉,其分別對應於各該通氣孔,設置於該渦輪風扇的一側;一葉片模組,其設置於該渦輪風扇上,該葉片模組包含:數個內葉片,其分別連接於該渦輪風扇上;以及數個延伸葉片,其分別樞接於該渦輪風扇上,各該延伸葉片係各自相鄰於其中一該內葉片,並且成弧狀;一上封蓋體,其結合一上軸承座套設於該中心軸體,且蓋設於該葉片模組上方;一發電模組,其設置於該上封蓋體上,該發電模組包含:一主動輪,其設置於該上封蓋體上,並與該上封蓋體連動;一發電單元組,其包含至少一發電機,且該發電機包括一發電機轉軸;以及至少一傳動皮帶,其套設於該發電機轉軸與該主動輪,以使該發電機轉軸受該主動輪帶動;一遮罩模組,其罩設於該上封蓋體上,且該遮罩模組包含數個延伸遮罩板;以及數個太陽能板,其分別設置於該遮罩模組的各該延伸遮罩板上。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更包含數個葉片軸承座,其兩兩成組,分別設置於該上封蓋體上表面及該渦輪風扇的下表面,且各該延伸葉片的兩端分別樞接其中一該葉片軸承座,藉以各該延伸葉片可活動地向內旋轉收合或向外旋轉展開。
  3.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各該葉片軸承座包含至少一彈性單元,藉以使各該延伸葉片彈性地向內旋轉收合或向外旋轉展開。
  4.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各該彈性單元分別連接至少一氣壓缸。
  5. 如請求項第2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當各該延伸葉片皆向內旋轉收合時,該上封蓋體與各該延伸葉片形成一圓筒狀。
  6.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遮罩模組更包含:一遮罩本體,其由數個角框架組成,且成一八角錐狀;數個支撐樑架,各該支撐樑架的兩端分別連接各該角框架的一側及該上封蓋體的上表面;以及數個支撐頂架,設置於該遮罩本體的上方。
  7. 如請求項第6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遮罩本體內設置有一滑環碳刷單元,且該滑環碳刷單元電性連 接該些太陽能板。
  8.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的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其中該發電模組更包含數個發電機調整單元,用以調整各該發電機的位置。
  9. 一種發電裝置,其包括二個以上如請求項1所述之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與複數個結合架,其中,任一該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係設置於其中一該結合架內,藉由該些結合架的向上組合,可使該些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向上排列。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發電裝置,其中各結合架係包括一三角外框與一固定插槽,該固定插槽與該三角外框之間連接複數根連接桿,各三角外框間係利用複數根連接柱相互連接;又,任一該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之兩端係分別連接其中一固定插槽。
TW102216876U 2013-09-09 2013-09-09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TWM4715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876U TWM471502U (zh) 2013-09-09 2013-09-09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876U TWM471502U (zh) 2013-09-09 2013-09-09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1502U true TWM471502U (zh) 2014-02-01

Family

ID=50551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6876U TWM471502U (zh) 2013-09-09 2013-09-09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15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87822U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を結合した風力発電装置及びそれが組成する発電装置
KR101236347B1 (ko) 집풍 구조물의 수직 상승기류를 이용한 풍력발전 터빈
Khandakar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horizontal-axis wind turbine
JP6582042B2 (ja) 出力を制御できる垂直軸型風車
TWM462792U (zh) 垂直軸式風力發電機
TWI580864B (zh) A wind power generator incorporating solar panels and a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KR20120139154A (ko) 양력과 항력을 융합한 수직축 풍력발전기
KR20110114043A (ko) 가변형 날개를 구비하는 발전기
KR102126226B1 (ko) 돛 장치
CN104421103B (zh) 结合太阳能板的风力发电装置及其组成的发电装置
Chong et al. Urban Eco-Greenergy™ hybrid wind-solar photovoltaic energy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
CN201934257U (zh) 一种混合有太阳能收集装置的风力发电机叶轮结构
CN203463235U (zh) 结合太阳能板的风力发电装置及其组成的发电装置
CN105888962A (zh) 风叶偏转式风力发电机
TWM471502U (zh) 結合太陽能板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組成之發電裝置
CN203248313U (zh) 一种新型的风力发电机
JP3187820U (ja) タービン発電装置
TWI580862B (zh) Turbine power plant
KR100818161B1 (ko) 회전하는 집풍장치를 구비한 풍력발전장치
Tillman Improvements to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blades to aid in self-starting
TWI580863B (zh) Wind power plant with tapered body
CN203463236U (zh) 涡轮发电装置
KR101339299B1 (ko) 풍력 발전장치
TWM469379U (zh) 渦輪發電裝置
BR202015015126Y1 (pt) Disposição aplicada em turbina eólica com pás aerodinâmic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