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0314U - 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0314U
TWM470314U TW102216064U TW102216064U TWM470314U TW M470314 U TWM470314 U TW M470314U TW 102216064 U TW102216064 U TW 102216064U TW 102216064 U TW102216064 U TW 102216064U TW M470314 U TWM470314 U TW M47031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disposed
touch
cover plate
display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60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g-Hsien Li
Kuo-Hsing Chen
Yu-Ting Chen
Jiann-Liang Chou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22160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0314U/zh
Priority to CN201320640525.2U priority patent/CN203658962U/zh
Publication of TWM470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0314U/zh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尤指一種整合自發光式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之觸控顯示裝置。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因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反應時間快、高發光效率、低操作電壓、面板厚度薄、可製作成柔性面板以及工藝簡單等優點,已漸漸成為熱門的新興平面顯示器,而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平面顯示產品上。並且,隨著具有觸控功能的觸控面板被發展出,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結合所形成的觸控顯示面板的應用產品也越來越多,例如:行動電話(mobile phone)、衛星導航系統(GPS navigator system)、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及筆記型電腦(laptop PC)等。
傳統整合有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之觸控顯示裝置是將一觸控面板黏貼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上。於傳統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中,有機發光二極體係製作於陣列基板上,且為了避免有機發光二極體受到水氣與氧氣的影響,一般會利用外蓋玻璃覆蓋於有機發光二極體上,並透過密封膠將外蓋玻璃與陣列基板結合,進而可密封有機發光二極體。
然而,傳統觸控面板另至少需一基板用於設置觸控感測元件,因此觸控顯示裝置至少需三塊基板才能製作出。此外,由於傳統觸控面板之基板之面積係大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且傳統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中用於控制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控制晶片的厚度係高於密封膠的高度,因此在 省略外蓋玻璃的情況下,觸控面板的基板會觸碰到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的控制晶片,使得觸控面板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並無法接合,且有機發光二極體無法有效地被密封。由此可知,傳統觸控顯示裝置的厚度受限於三塊基板的厚度而無法再進一步縮減。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新穎的觸控顯示裝置,以有效縮減厚度,實為業界努力之目標。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以有效縮減厚度。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主基板、一顯示單元、一覆蓋板、一觸控感測元件、複數個第一連接墊以及一密封膠。顯示單元設置於主基板上。覆蓋板具有一面對顯示單元的內表面。觸控感測元件設置於覆蓋板之內表面上,且對應顯示單元設置。第一連接墊設置於覆蓋板之內表面上,且與顯示單元電性連接。密封膠設置於主基板與覆蓋板之間,並圍繞顯示單元,其中密封膠、主基板與覆蓋板形成一密封空間,且顯示單元位於密封空間內。
100、200、300、400‧‧‧觸控顯示裝置
102‧‧‧自發光式顯示面板
104‧‧‧觸控面板
106‧‧‧密封膠
108‧‧‧主基板
108b‧‧‧顯示區
108c‧‧‧非顯示區
110‧‧‧顯示單元
112‧‧‧覆蓋板
112a‧‧‧內表面
112b‧‧‧透光區
112c‧‧‧周邊區
114、302、402‧‧‧觸控感測元件
116‧‧‧第一連接墊
118‧‧‧透明基板
120‧‧‧驅動電路層
122‧‧‧密封空間
124‧‧‧第一導電膠
126‧‧‧第二連接墊
128‧‧‧第一導線
130‧‧‧第一晶片
132‧‧‧第二導電膠
134‧‧‧第一電極串列
134a、302a、402a‧‧‧第一電極
134b‧‧‧第一橋接電極
136‧‧‧第二電極串列
136a、302b、402b‧‧‧第二電極
136b‧‧‧第二橋接電極
138‧‧‧絕緣層
140‧‧‧第三連接墊
142‧‧‧第二導線
144‧‧‧電路板
146‧‧‧第二晶片
202‧‧‧整合晶片
204‧‧‧閘極驅動電路
302c‧‧‧電極對
X‧‧‧水平方向
Y‧‧‧垂直方向
Z‧‧‧投影方向
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觸控感測元件之仰視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觸控感測元件之仰視示意圖。
請參考第1圖至第3圖,第1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立體外觀示意圖,第2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剖面示意圖,且第3圖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示意圖。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觸控顯示裝置100包括一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一觸控面板104以及一密封膠106。其中,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包括一主基板108以及一顯示單元110,且觸控面板104包括一覆蓋板112、一觸控感測元件114以及複數個第一連接墊116。在主基板108上具有一顯示區108b與一非顯示區108c。覆蓋板112具有一內表面112a,且內表面112a具有一透光區112b與周邊區112c。顯示區108b係對應透光區112b設置。顯示單元110設置於顯示區108b之主基板上,並用以顯示出所欲的畫面。於本實施例中,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或其它適合之顯示面板,但不限於此。其中,主基板108可包括一透明基板118與一形成於透明基板118上之驅動電路層120用以將顯示單元110電性連接至密封膠106外側。舉例來說,驅動電路層120可包括薄膜電晶體、閘極線、資料線以及共通線等驅動元件(圖未示),但不限於此。因此,主基板108可包括薄膜電晶體基板或其他主動或被動驅動電路基板,其中薄膜電晶體基板可包括非晶矽、多晶矽或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基板或其他不同類型的薄膜電晶體基板,但不限於此。並且,顯示單元110可包括上發光式(top emission type)的有機發光二極體,但不限於此。本創作的顯示單元亦可使用其他具有相似發光特性之顯示單元。
此外,密封膠106設置於非顯示區108c之主基板108與周邊區112c之覆蓋板112之間,用以結合主基板108與覆蓋板112,且密封膠106圍繞顯示單元110,使得密封膠106、主基板108與覆蓋板112形成一密封空間122,且顯示單元110位於密封空間122內。藉此,可防止水氣與氧氣影 響顯示單元的特性與壽命。於本實施例中,密封膠106的厚度可約略介於5微米至10微米之間,即主基板108與覆蓋板112之間的間距約略介於5微米至10微米之間。舉例來說,密封膠106包括光固化材料,例如玻璃熔料(glass frit),或熱固化高分子材料,例如環氧化物(epoxy)材料、壓克力(acrylic)材料與矽膠(silicone),使密封膠106可將顯示單元110密封於密封空間122內。於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可另包括填充材料,填滿密封空間,以進一步保護顯示單元,並降低光線在穿透密封空間與覆蓋板之接面時產生全反射之數量。
再者,於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04中,第一連接墊116設置於密封膠106外側,而位於周邊區112c之覆蓋板112之內表面112a上,且第一連接墊116係與顯示單元110電性連接,以用於傳送控制顯示單元110之訊號。舉例來說,觸控面板104可選擇性地另包括複數個第二連接墊126以及複數條第一導線128,設置於周邊區112c之覆蓋板112之內表面112a上。其中,第二連接墊126分別電性連接於相對之第一連接墊116,且各第一導線128電性連接各第二連接墊126與相對應之第一連接墊116。並且,觸控顯示裝置100可另包括一第一導電膠124,設置於主基板108與覆蓋板112之間,並位於密封膠106之外側。其中,第一導電膠124係與第二連接墊126相接觸,使得第一導電膠可透過第二連接墊126與第一導線128電性連接至位於覆蓋板112上之第一連接墊116。另外,第一導電膠124另與驅動電路層120相接觸,使得第一導電膠124可透過驅動電路層120電性連接至位於主基板108上之顯示單元110。如此一來,第一連接墊116可依序透過第一導線128、第二連接墊126、第一導電膠124以及驅動電路層120電性連接至顯示單元110,進而將控制訊號傳送至顯示單元110,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膠124可包括具有黏著特性的導電材料,例如焊錫,或含有導電粒子的絕緣膠材,例如異方性導電膠或銀膠,但不限於此。覆蓋板112可包括硬質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可撓式透明基板例如塑膠基板、或其他適合形 成材料於其上之透明基板。
此外,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04可另包括一第一晶片130,且第一晶片130與第一連接墊116電性連接,以用於控制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例如控制顯示單元110。舉例來說,第一晶片130可設置於第一連接墊116上。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墊116於垂直主基板108之一投影方向Z上不與主基板108重疊,使得厚度大於密封膠106之厚度的第一晶片130於此投影方向Z上不與主基板重疊。具體而言,主基板108之面積係小於覆蓋板112之面積,因此第一連接墊116可位於覆蓋板112於投影方向Z上不與主基板108重疊之部分上,藉此設置於第一連接墊116上的第一晶片130可不與主基板108重疊。如此一來,第一晶片130的厚度並不會影響覆蓋板112與主基板108之結合。並且,本實施例的主基板108上可不具有晶片設置於其上,使得覆蓋板112與主基板108之結合不會受到其他晶片的影響。由此可知,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00可因僅需覆蓋板112與主基板108,使得厚度可有效地被縮減,並節省基板的重量與成本。此外,觸控面板104可選擇性另包括一第二導電膠132,設置於第一晶片130與第一連接墊116之間,用以電性連接第一晶片130與第一連接墊116,並將第一晶片130黏著於第一連接墊116上。第二導電膠132可包括具有黏著特性的導電材料,例如焊錫,或含有導電粒子的絕緣膠材,例如異方性導電膠或銀膠,但不限於此。於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晶片亦可並未直接黏著於第一連接墊上,而是透過硬質或軟性電路板與第一連接墊電性連接。另外,本實施例的第一晶片130的厚度可介於0.2毫米與0.3毫米之間,而大於密封膠106的厚度,即主基板108與覆蓋板112之間的間距。
此外,觸控感測元件114設置於透光區112b之覆蓋板112之內表面112a上,用以感應觸摸物的位置,且對應顯示單元110設置,使得密封膠亦可圍繞觸控感測元件114,而將觸控感測元件114密封於密封空間122內。於本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元件114可包括互相絕緣且交叉設置的複數條第一 電極串列134與複數條第二電極串列136,其中複數條第一電極串列134與複數條第二電極串列136分別沿不同方向延伸,例如兩者分別沿著第3圖中水平方向X與垂直方向Y延伸並且互相垂直,且複數條第一電極串列134與複數條第二電極串列136可延伸至周邊區112c內。舉例來說,各第一電極串列134可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134a以及複數個第一橋接電極134b,沿著水平方向X排列,並串接在一起,且各第二電極串列136可包括複數個第二電極136a以及複數個第二橋接電極136b,沿著垂直方向Y排列,並串接在一起。其中,各第一橋接電極134b與各第二橋接電極136b相互交叉。各第一電極134a與各第二電極136a的形狀可依需要而設計,例如為菱形電極或多角形電極,但不以此為限。並且,觸控感測元件114可另包括一絕緣層138,設置於各第一橋接電極134a與各第二橋接電極136b之間,以電性絕緣第一電極串列134與第二電極串列136。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34a、第二電極136a與第二橋接電極136b係由同一第一導電層所構成,且第一橋接電極134b由另一第二導電層所構成。並且,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可分別包括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氧化銦錫、氧化鋅銦、奈米銀絲、奈米碳管、石墨烯、導電高分子等,或是金屬網格(metal mesh)材料,但不限於此。再者,第一導電層與第二導電層堆疊於覆蓋板112上的順序可依實際需求來設計,例如第一導電層設置於覆蓋板112與第二導電層之間,或者第二導電層設置於第一導電層與覆蓋板112之間。本創作的觸控感測元件並不限於上述結構。於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元件可僅包括單一導電圖案層,其中單一導電圖案層的配置與接線設計可達到觸控感測位置的功能。
此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4另包括複數個第三連接墊140以及複數條第二導線142,設置於周邊區112c之覆蓋板112之內表面112a上。第二導線142電性連接位於周邊區112c之觸控感測元件114以及第三連接墊140。舉例來說,第二導線142之一端連接延伸至周邊區112c之第一電極串列134與第二電極串列136,且另一端與第三連接墊140相連接。因此,各 第三連接墊140可透過各第二導線142電性連接至各第一電極串列134或各第二電極串列136,用以將觸控感測元件114電性連接至外界。並且,本實施例的第一、第二與第三連接墊116、126、140以及第一與第二導線128、142可由第一導電層或第二導電層所構成,但本創作並不限於此。本創作之第一、第二與第三連接墊以及第一與第二導線之其中至少兩者亦可由不同導電層所構成。此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104可另包括一電路板144以及一第二晶片146。電路板144設置於第三連接墊140上,並電性連接第二晶片146與第三連接墊140,且第二晶片146設置於電路板144上。因此,第二晶片146可依序透過電路板144、第三連接墊140以及第二導線142電性連接至觸控感測元件114,以控制觸控感測元件114。也就是說,第二晶片146可透過傳送訊號至觸控感測元件114以及接收觸控感測元件114所感應的訊號,來偵測觸摸或接近觸控顯示裝置100之觸摸物的位置。本實施例的電路板144可包括硬質或軟性電路板,但不限於此。並且,本實施例的第三連接墊140於垂直覆蓋板112的投影方向Z上可不與主基板108重疊,以避免設置於第三連接墊140上之電路板144影響覆蓋板112與主基板108之結合。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墊116與第二連接墊126係設置於觸控感測元件114之同一側,且第三感測墊140係設置於觸控感測元件114之另一側。舉例來說,第一連接墊116與第三感測墊140分別設置於觸控感測元件114之兩相對側,但不限於此。本創作的第一連接墊與第三感測墊可分別設置於觸控感測元件之兩相鄰側。並且,第二連接墊的位置亦不限於上述,而可位於觸控感測元件之任一側。
於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面板可另包括一裝飾層(圖未示),設置於覆蓋板之周邊區上,用於遮蔽設置於周邊區內之線路,例如:第一、第二與第三連接墊、第一與第二導線、第一晶片、第二晶片以及電路板。此外,觸控面板可另包括一保護層(圖未示),覆蓋於觸控感測元件上,用以保護觸控感測元件。
本創作之觸控顯示裝置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繼續揭示本創作之其它實施例或變化形,然為了簡化說明並突顯各實施例或變化形之間的差異,下文中使用相同標號標注相同元件,並不再對重覆部分作贅述。
請參考第4圖與第5圖,第4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立體外觀示意圖,且第5圖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仰視示意圖。如第4圖與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觸控顯示裝置200。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連接墊116與第三連接墊140分別電性連接至同一整合晶片202,整合晶片202電性連接至第一連接墊116以及第三連接墊140,且透過第一連接墊116以及第三連接墊140傳送不同控制訊號,以用於控制顯示單元110以及觸控感測元件114。舉例來說,觸控面板104可選擇性另包括至少一閘極驅動(gate driver)電路204,設置於周邊區112c之覆蓋板112的內表面112a上,且電性連接顯示單元110與第一連接墊116。並且,整合晶片202設置於第一連接墊116以及第三連接墊140上,且整合晶片202於垂直主基板118之一投影方向Z上不與主基板重疊。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係包括兩個閘極驅動電路204,分別電性連接於不同的第一導線128與不同的第二連接墊126之間。但本創作不限於此,本創作的閘極驅動電路的數量可為至少一個,並可依實際需求來做調整。並且,在第二連接墊126的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閘極驅動電路204可降低從第一連接墊116輸入的控制訊號的數量,並輸出與第二連接墊具有相同數量的輸出訊號至第二連接墊,以控制顯示單元110。如此一來,透過閘極驅動電路204,第一連接墊116的數量可少於第二連接墊126的數量,藉此可減少整合晶片的輸出訊號端。因此,觸控面板104的控制訊號與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的控制訊號較容易被整合於同一整合晶片內,並降低整合晶片的操作負荷。再者,由於第一連接墊116的數量可被縮減,所以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墊116與第三連接墊140可設置於觸控感測元件114的同一側,但不限於此。相較於上述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200更可減 少電路板的設置,進而降低製作成本。
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導電膠124係設置於密封膠106的內側,而位於密封空間內。也就是說,第二連接墊126係於密封空間內電性連接至自發光式顯示面板102。並且,本實施例之閘極驅動電路204亦設置於密封膠106的內側,且第一導線128係橫跨密封膠106而電性連接閘極驅動電路204與第一連接墊116。本創作並不限於此。於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閘極驅動電路亦可設置於密封膠之外側,而導電膠以及第二連接墊設置於密封膠之內側,且閘極驅動電路可透過導線橫跨密封膠而與第二連接墊電性連接。或者,導電膠、第二連接墊與閘極驅動電路可設置於密封膠之外側。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觸控感測元件之仰視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300之觸控感測元件302係由單層導電圖案層所構成。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觸控感測元件302包括複數個第一電極302a以及複數個第二電極302b,且第一電極302a並不與第二電極302b相接觸,使得第一電極302a與第二電極302b彼此電性絕緣。並且,各第一電極302a與各第二電極302b可分別透過各第二導線142電性連接至各第三連接墊140。其中,各第一電極302a與各第二電極302b彼此相對而構成一電極對302c,且電極對302c以一矩陣方式排列,但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各第一電極302a與各第二電極302b可為直角三角形,且各第一電極302a的斜邊相對各第二電極302b的斜邊設置,以構成約略為矩形的電極對302c,但本創作不限於此。本創作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也可是其他幾何形狀或不規則形狀。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之觸控感測元件之仰視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相較於第三實施例,於本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400的觸控感測元件402中,位於同一行或同一列的第一電極402a是對應同一第二電極402b設置。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電極402a以一矩陣方式排列,且為矩形,但不限於此。各第二電極402b分別位於同一 行的第一電極402a的一側,而與同一行的第一電極402a相對設置,且各第二電極402b延伸至位於同一行的任兩相鄰的第一電極402a之間,即排列於垂直方向Y上且相鄰的第一電極402a之間,使得各第二電極402b為柵狀,但不限於此。於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各第二電極可分別位於同一列的第一電極的一側,並延伸至位於同一列的任兩相鄰的第一電極之間。
另外,上述的各實施例僅為舉例說明,其中於各元件及膜層之間例如:主基板、顯示單元、覆蓋板、觸控感測元件、第一連接墊、密封膠等,仍可能依需要加設其他的膜層於相對位置間,只要符合本創作特徵變化的實施變化,均為本創作所包含。例如觸控感測元件或連接墊可以直接設置於覆蓋板之內表面上,也可以選擇性在觸控感測元件或連接墊與覆蓋板之內表面中間夾設有絕緣層(SiO2或SiNx...等),上述的實施方式都是屬於設置於覆蓋板之內表面上的意思。
綜上所述,本創作觸控顯示裝置將用於設置控制自發光式顯示面板之晶片的第一連接墊設置於覆蓋板上,使得自發光式顯示面板可不需設置晶片,藉此自發光式顯示面板與觸控面板在接合時不會因晶片的厚度大於密封膠的厚度而產生無法接合的問題。如此一來,本創作的觸控感測元件可直接製作於覆蓋板上,且本創作的觸控顯示裝置可僅需覆蓋板與主基板兩個基板,進而使厚度可有效地被縮減,並節省基板的重量與成本。
100‧‧‧觸控顯示裝置
102‧‧‧自發光式顯示面板
104‧‧‧觸控面板
106‧‧‧密封膠
108‧‧‧主基板
108b‧‧‧顯示區
108c‧‧‧非顯示區
110‧‧‧顯示單元
112‧‧‧覆蓋板
112a‧‧‧內表面
112b‧‧‧透光區
112c‧‧‧周邊區
114‧‧‧觸控感測元件
116‧‧‧第一連接墊
118‧‧‧透明基板
120‧‧‧驅動電路層
122‧‧‧密封空間
124‧‧‧第一導電膠
126‧‧‧第二連接墊
128‧‧‧第一導線
130‧‧‧第一晶片
132‧‧‧第二導電膠
140‧‧‧第三連接墊
142‧‧‧第二導線
144‧‧‧電路板
146‧‧‧第二晶片
Z‧‧‧投影方向

Claims (17)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主基板;一顯示單元,設置於該主基板上;一覆蓋板,具有面對該顯示單元的一內表面;一觸控感測元件,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複數個第一連接墊,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與該顯示單元電性連接;以及一密封膠,設置於該主基板與該覆蓋板之間,並圍繞該顯示單元,其中該密封膠、該主基板與該覆蓋板形成一密封空間,且該顯示單元位於該密封空間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複數個第二連接墊,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與該顯示單元電性連接,並該等第二連接墊分別電性連接於相對之該等第一連接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一導電膠,設置於該主基板與該覆蓋板之間,其中該導電膠電性連接該等第二連接墊與該顯示單元。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導電膠設置於該密封膠之外側或內側。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複數條第一導線,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各該第一導線電性連接各該第二連接墊與相對之各該第一連接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主基板包括一驅動電路層,電性連接該顯示單元與該等第一連接墊。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一第一晶片,與該等第一連接墊電性連接,並用於控制該顯示單元,且該第一晶片於垂直該主基板之一投影方向上不與該主基板重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晶片之厚度介於0.2毫米與0.3毫米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複數個第三連接墊,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與該觸控感測元件電性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一第二晶片,該第二晶片與該等第三連接墊電性連接,並用於控制該觸控感測元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一電路板,設置於該等第三連接墊上,並電性連接該第二晶片與該等第三連接墊,且該第二晶片設置於該電路板上。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一整合晶片,電性連接至該等第一連接墊以及該等第三連接墊,且用於控制該顯示單元以及該觸控感測元件,且該整合晶片於垂直該主基板之一投影方向上不與該主基板重疊。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至少一閘極驅動電路,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電性連接該顯示單元與該等第一連接墊。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另包括複數條第二導線,設置於該覆蓋板之該內表面上,且該等第二導線電性連接該觸控感測元件與該等第三連接墊。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主基板與該覆蓋板之間的一間距介於5微米至10微米之間。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單元包括一有機發光二極體。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主基板之面積小於該覆蓋板之面積。
TW102216064U 2013-08-27 2013-08-27 觸控顯示裝置 TWM470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064U TWM470314U (zh) 2013-08-27 2013-08-27 觸控顯示裝置
CN201320640525.2U CN203658962U (zh) 2013-08-27 2013-10-17 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064U TWM470314U (zh) 2013-08-27 2013-08-27 觸控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0314U true TWM470314U (zh) 2014-01-11

Family

ID=50347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6064U TWM470314U (zh) 2013-08-27 2013-08-27 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8962U (zh)
TW (1) TWM47031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4435A (zh) * 2014-04-10 2014-08-13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可缩减边框区的触控面板
CN105373247A (zh) * 2014-08-29 2016-03-02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与其制作方法
TWI581163B (zh) * 2014-03-31 2017-05-01 宸盛光電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裝置
TWI748245B (zh) * 2019-09-23 2021-12-0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系統及其晶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5807B (zh) * 2018-10-26 2022-05-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及触控面板
CN110058731B (zh) * 2019-03-25 2021-01-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335860B (zh) * 2019-04-25 2021-10-22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163B (zh) * 2014-03-31 2017-05-01 宸盛光電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裝置
CN103984435A (zh) * 2014-04-10 2014-08-13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可缩减边框区的触控面板
CN105373247A (zh) * 2014-08-29 2016-03-02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与其制作方法
CN105373247B (zh) * 2014-08-29 2019-02-05 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其驱动方法与其制作方法
TWI748245B (zh) * 2019-09-23 2021-12-0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系統及其晶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8962U (zh)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6994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TWI740959B (zh) 顯示設備
CN105390526B (zh) 集成了内嵌式触摸面板的柔性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TWI816678B (zh) 顯示裝置及輸入感測元件
TWM470314U (zh) 觸控顯示裝置
US8994677B2 (en)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EP3300466B1 (en) Narrow border display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TWI477851B (zh) 觸控顯示面板與觸控液晶顯示面板
CN107680984A (zh) 有机发光显示模块
CN102299166A (zh) 带有内置触摸面板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20170135602A (ko) 터치 센서 및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648626B1 (ko) 벤딩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201303659A (zh) 觸控顯示面板
KR20160086489A (ko) 플렉서블 터치 패널 및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US20130194204A1 (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 panel
TWI452612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面板
KR102665381B1 (ko) 표시장치
KR102588760B1 (ko) 표시 장치
TW201530400A (zh) 觸控裝置
CN108336121B (zh) 一种oled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201828001A (zh) 顯示裝置
TWI646453B (zh) 觸控顯示面板
US10949018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201818537A (zh) Oled顯示裝置
TWI549574B (zh) 基板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