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8700U -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 Google Patents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8700U
TWM468700U TW102209718U TW102209718U TWM468700U TW M468700 U TWM468700 U TW M468700U TW 102209718 U TW102209718 U TW 102209718U TW 102209718 U TW102209718 U TW 102209718U TW M468700 U TWM468700 U TW M46870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battery
groove
locking
gui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9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yun-Shuo Liang
Hung-Li Chen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2209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8700U/zh
Publication of TWM468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8700U/zh

Links

Description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卡合結構,特別是指一種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筆記型電腦因為具有輕薄且容易攜帶的特性,使其銷售量與市佔率已逐漸取代傳統的桌上型電腦。所有的筆記型電腦上都配備有可重複充電的電池模組,以在沒有電源供應之場所提供筆記型電腦運作所需之電能。一般的筆記型電腦的底部或是後端會設置有用來收納前述電池的容置槽。當使用者將電池置入於筆記型電腦之容置槽內時,電池的電連接埠連接容置槽內的電連接座,以提供電能給筆記型電腦,或是藉由筆記型電腦外接電源來進行充電。
而目前筆記型電腦上為了更穩固地固定電池,容置槽內會配置有兩個卡勾,兩個卡勾將扣住電池,以避免電池脫離容置槽而掉落。然,每一卡勾都是透過一個推鈕來釋放,所以當使用者欲從容置槽拆下電池時,必須透過雙手支撐筆記型電腦並推動連接二卡勾之二推鈕,以解除電池之鎖固狀態,此外,在電池朝上的情況下,使用者雖然已經先以雙手推動二推鈕以解除電池之鎖固狀態,但只要使用者放開一隻手去拿取電池時,電池卻會因本身重量退回容置槽中再度被容置槽內之卡勾扣住,這樣的拆換電池的方式相當麻煩並且難以操作,明顯地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改變習知拆換電池的方式,本創作之電池卡合結構可使用單手操作, 有效提升使用上之便利性。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透過按壓方式鎖固電池於容置槽內,或者解鎖電池並易於從容置槽內退出,使用者利用單手操作即可完成,有效提升使用上之便利性。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電池卡合結構,其包含:一按壓件,其設置於一電子裝置之一殼體;至少一固定件,其設置於該按壓件之一側,並位於該殼體內,且貫穿該殼體之一容置槽;至少一導引件,其設置於該殼體,並位於該按壓件與該固定件之間,且該導引件具有一導引溝槽;以及至少一閂鎖件,其設置該按壓件與該固定件之間,該閂鎖件包含一抵壓部、一鎖固部及一連桿,該連桿連接該抵壓部及該鎖固部,該抵壓部抵接於該按壓件,該鎖固部設置於該導引件,並對應該固定件;其中該按壓件抵壓該抵壓部,並推動該閂鎖件,該鎖固部沿著該導引溝槽作軸向運動,以鎖固該固定件,該固定件固定一電池於該容置槽內。
1‧‧‧電池卡合結構
10‧‧‧按壓件
101‧‧‧按壓部
1011‧‧‧按壓面
1012‧‧‧定位柱
102‧‧‧推動部
1021‧‧‧推動斜面
11‧‧‧固定件
111‧‧‧固定端
112‧‧‧鎖固端
1121‧‧‧鎖固槽
12‧‧‧導引件
121‧‧‧框架
1211‧‧‧上邊框
1212‧‧‧下邊框
122‧‧‧滑塊
1221‧‧‧上端面
1222‧‧‧下端面
1223‧‧‧導引溝槽
1223a‧‧‧鎖固凹槽
1223b‧‧‧第一緩衝凹槽
1223c‧‧‧解鎖凹槽
1223d‧‧‧第二緩衝凹槽
1224‧‧‧第一通道
1225‧‧‧第二通道
1226‧‧‧彈性擋片
123‧‧‧第一彈性元件
13‧‧‧閂鎖件
131‧‧‧抵壓部
1311‧‧‧抵壓斜面
1312‧‧‧V型凹槽
132‧‧‧鎖固部
1321‧‧‧導引凸點
133‧‧‧連桿
14‧‧‧限位件
141‧‧‧凹槽
15‧‧‧第二彈性元件
16‧‧‧間隔件
2‧‧‧電子裝置
21‧‧‧殼體
211‧‧‧容置槽
2111‧‧‧貫穿孔
212‧‧‧安裝孔
213‧‧‧外表面
214‧‧‧定位部
22‧‧‧電池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C‧‧‧第三方向
D‧‧‧第四方向
第一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外觀圖;第二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池卡合結構的外觀圖;第三圖為本創作之第二圖之I區域的局部放大圖;第四A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池卡合結構的局部分解圖;第四B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池卡合結構的另一局部分解圖;第五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導引件的示意圖;第六A至六D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使用狀態圖;以及第七圖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按壓件的示意圖。
茲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創作之結構特徵及所達成之功效有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謹佐以各項之實施例及配合詳細之說明,說明 如後:習知筆記型電腦解除電池之鎖固狀態係透過雙手支撐筆記型電腦並推動二推鈕,以解除電池之鎖固狀態,但只要使用者放開一隻手去拿取電池時,電池卻會因本身重量退回容置槽中再度被容置槽內之卡勾扣住,這樣的拆換電池的方式相當麻煩並且難以操作,明顯地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本創作提供一種電池卡合結構,其主要改變使用者操作方式,以解決習知的問題。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外觀圖及電池卡合結構的外觀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電池卡合結構1,電池卡合結構1安裝於一電子裝置2(如:筆記型電腦)之一殼體21,以鎖固一電池22於電子裝置2(即呈鎖固狀態),或者使電池22從電子裝置2退出(即呈解鎖狀態)。電子裝置2之殼體21具有一容置槽211,電池22放置於容置槽211。電池卡合結構1設置於殼體21內,並位於容置槽211之一側,以鎖固電池22於容置槽211內,或者使電池22從容置槽211退出。
本實施例之電池卡合結構1包含一按壓件10、二固定件11、二導引件12及二閂鎖件13,其中二固定件11、二閂鎖件13及二導引件12分別位於按壓件10兩側,並相對按壓件10對稱設置。請一併參閱第三圖,係本創作之第二圖之I區域的局部放大圖;如圖所示,按壓件10包含一按壓部101及與按壓部101連接之一推動部102,電子裝置2之殼體21具有一安裝孔212,安裝孔212為一貫孔,即貫穿殼體21。安裝孔212位於容置槽211之外側,並對應容置槽211之中心設置,使二固定件11、二閂鎖件13及二導引件12可相對按壓件10對稱設置。按壓件10之推動部102從殼體21之外部穿過安裝孔212至殼體21之內部,而按壓部101位於安裝孔212內,並裸露於殼體21之一外表面213(請參閱第六A圖)上,以供使用者施力按壓。當使用者施力於按壓部101時,按壓部101帶動推動部102相對殼體21作軸向運動。
其中按壓部101之按壓面1011(請參閱第六A圖)與電子裝置2之殼體21的外表面213於同一水平面,或者按壓部101之按壓面1011低 於電子裝置2之殼體21的外表面213,即表示按壓部101不會凸出於殼體21之外表面213,此為一實施態樣,如此防止電子裝置2置放於平面時抵壓到按壓件10之按壓部101,以避免解除電池22之鎖固狀態而從容置槽211掉出。當然不限定按壓部101不可凸出殼體21之外表面213,於此不再贅述。
請一併參閱第四A圖及四B圖,二固定件11分別位於容置槽211之兩端。容置槽211之兩端分別具有一貫穿孔2111,而每一固定件11具有一固定端111及一鎖固端112,固定端111從容置槽211之外部穿過貫穿孔2111至容置槽211之內部,鎖固端112位於容置槽211之外部。每一固定件11可相對容置槽211作軸向運動。
二導引件12分別位於按壓件10及對應的固定件11之間。請一併參閱第五圖,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導引件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每一導引件12具有一框架121、一滑塊122及二第一彈性元件123,滑塊122設置於框架121內,並透過二第一彈性元件123連接框架121,二第一彈性元件123之一端分別連接滑塊122之上端面1221及下端面1222,連接上端面1221之第一彈性元件123的另一端連接框架121之上邊框1211,連接下端面1222之第一彈性元件123的另一端連接框架之下邊框1212,如此第一彈性元件123之拉伸方向與滑塊122之移動方向相同,以透過第一彈性元件123的彈力微調整滑塊122於框架121內之位置,並維持滑塊122於框架121內作軸向運動。而本實施例之每一導引件12具有二第一彈性元件123,也可僅使用單一第一彈性元件123,於此不再贅述;其中,滑塊122具有一導引溝槽1223。
復參閱第二圖、第四A及第四B圖,然,每一閂鎖件13設置於按壓件10及對應的固定件11之間。每一閂鎖件13具有一抵壓部131、一鎖固部132及一連桿133,連桿133之兩端分別連接抵壓部131及鎖固部132,即連桿133位於抵壓部131與鎖固部132之間。二閂鎖件13之二抵壓部131抵接於按壓件10之推動部102,其中二抵壓部131分別具有一抵壓斜面1311,推動部102對應二抵壓斜面1311設置二推動斜面1021,二推動 斜面1021抵接於二抵壓斜面1311。當位於按壓件10兩側之二閂鎖件13的二抵壓部131相接時,二抵壓斜面1311形成一V型凹槽1312(請參閱第三圖),以支撐按壓件10,使按壓件10之按壓部101不會脫離殼體21之安裝孔212。
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對應鄰近之導引件12設置,鎖固部132具有一導引凸點1321,導引凸點1321設置於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並可沿著導引溝槽1223活動。而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對應鄰近之固定件11的鎖固端112,而鎖固端112具有一鎖固槽1121,鎖固部132之導引凸點1321沿著導引溝槽1223,使鎖固部132進入鎖固槽1121,以限制固定件11之活動,進而使固定件11鎖固電池22於容置槽211內;相反地,鎖固部132之導引凸點1321沿著導引溝槽1223,使鎖固部132退出鎖固槽1121,固定件11自由地活動,進而使電池22可從容置槽211內退出。
然本實施例之固定件11係與電池22一體成形,即固定件11之固定端111連接電池22,當電池22退出容置槽211時,固定件11係隨著電池從容置槽211內退出。當然固定件11可與電池22分開設置,固定件11之固定端111可抵住容置槽211內之電池22,達到固定電池22於容置槽211的功效,於此不再贅述。
請一併參閱第六A至六D圖,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電池卡合結構之使用狀態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閂鎖件13限制固定件11移動,使固定件11固定電池22於容置槽211內,即使電池22呈鎖固狀態;相反地,閂鎖件13釋放固定件11並使固定件11可自由活動,電池22可從容置槽211退出,即使電池22呈解鎖狀態。而使閂鎖件13限制或釋放固定件11主要依據閂鎖件13之導引凸點1321於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位置。
復參閱第五圖,本實施例之導引溝槽1223具有一鎖固凹槽1223a、一第一通道1224及一第二通道1225,第一通道1224及第二通道1225之一端分別與鎖固凹槽1223a之兩端相交並相連通,然第一通道1224及第二1225與鎖固凹槽1223a之相交處分別形成一第一緩衝凹槽1223b及一第 二緩衝凹槽1223d。第一通道1224及第二通道1225之另一端相交並相連通,第一通道1224與第二通道1225之相交處形成一解鎖凹槽1223c,鎖固凹槽1223a、第一通道1224及第二通道1225形成一封閉迴路,閂鎖件13之導引凸點1321依據鎖固凹槽1223a、第一緩衝凹槽1223b、解鎖凹槽1223c及第二緩衝凹槽1223d之順序循環移動於導引溝槽1223內。
接著參閱第六A圖,目前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位於固定件11之鎖固端112的鎖固槽1121,即限制固定件11之活動,使固定件11之固定端111固定電池22於容置槽211內。此時,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的導引凸點1321位於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鎖固凹槽1223a內。欲解除電池22之鎖固狀態時,使用者施力於按壓件10之按壓部101,按壓部101帶動推動部102往一第一方向A運動,推動部102之二推動斜面1021分別相對每一閂鎖件13之抵壓部131的抵壓斜面1311移動,並推動設置於按壓件10左側之閂鎖件13往一第三方向C移動及推動設置於按壓件10右側之閂鎖件13往一第四方向D移動,第三方向C與第四方向D相反,即表示二閂鎖件13相互遠離。此時,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的導引凸點1321移動至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第一緩衝凹槽1223b(請參閱第六B圖)。
由上述可知,二閂鎖件13相對二導引件12於第三方向C及第四方向D上作軸向運動,當每一閂鎖件13之導引凸點1321移動於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時,導引件12之二第一彈性元件123可微調整滑塊122之位置,使二閂鎖件13持續作軸向運動,而導引凸點1321仍可移動於導引溝槽1223內。
當使用者停止施力於按壓部101時,設置於按壓件10左側之閂鎖件13往第四方向D移動,同時設置於按壓件10右側之閂鎖件13往第三方向C移動,使二閂鎖件13相互靠近。每一閂鎖件13之抵壓部131的抵壓斜面1311相對按壓件10之推動部102的推動斜面1021移動,使按壓件10往與第一方向A相反之一第二方向B移動,以使按壓件10恢復至原始位置(即使用者未施力的狀態)。此時,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的 導引凸點1321沿著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第一通道1224移動至解鎖凹槽1223c(請參閱第六C圖)。然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退出固定件11之鎖固槽1121,使固定件11可自由地活動於容置槽211,以解除電池22之鎖固狀態,進而使電池22可從容置槽211內退出。
欲恢復電池22之鎖固狀態時,使用者可再施力於按壓件10,按壓件10往第一方向A移動,並推動設置於按壓件10左側之閂鎖件13往第三方向C移動,及推動設置於按壓件10右側之閂鎖件13往第四方向D移動,即使二閂鎖件13相互遠離。此時,每一閂鎖件13之導引凸點1321從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解鎖凹槽1223c沿著第二通道1225移動至第二緩衝凹槽1223d(請參閱第六D圖)。其中導引溝槽1223之第二通道1225設有一彈性擋片1226(請一併參閱第五圖),當導引凸點1321從解鎖凹槽1223c移動至第二緩衝凹槽1223d時,導引凸點1321係從解鎖凹槽1223c沿著第二通道1225並通過彈性擋片1226至第二緩衝凹槽1223d,但導引凸點1321無法從第二緩衝凹槽1223d沿著第二通道1225通過彈性擋片1226,即彈性擋片1226僅能讓導引凸點1321單向通過,可使導引凸點1321單向循環於導引溝槽1223內。
當使用者停止施力於按壓件10時,設置於按壓件10左側之閂鎖件13往第四方向D移動,設置於按壓件10右側之閂鎖件13往第三方向C移動,即二閂鎖件13相互靠近,並推動按壓件10往第二方向B移動,使按壓件10回復至原始位置。此時,每一閂鎖件13之導引凸點1321移動至導引件12之導引溝槽1223的鎖固凹槽1223a(請參閱第六A圖),使每一閂鎖件13之鎖固部132位於固定件11之鎖固槽1121內,進而限制二固定件11從容置槽211脫離,並使二固定件11之固定端111固定電池22於容置槽211內。
復參閱第三圖、第四A及第四B圖,當使用者停止施力於按壓件10時,按壓件10係透過二閂鎖件13之推動而回復至原始位置,而電池卡合結構1更包含二限位件14及二第二彈性元件15,二限位件14設置於殼體21,並分別位於二閂鎖件13之二連桿133下方。每一限位件14 具有一凹槽141,對應之閂鎖件13的連桿133設置於凹槽141,限位件14可支撐閂鎖件13,也可限制閂鎖件13作軸向運動及運動範圍。而二第二彈性元件15分別套設於二閂鎖件13之二連桿133,每一第二彈性元件15係位於對應之閂鎖件13的抵壓部131與限位件14之間。
當使用者施力於按壓件10時,按壓件10往第一方向A移動,並推動二閂鎖件13分別往第三方向C及第四方向D移動,即二閂鎖件13相互遠離。此時,每一第二彈性元件15之一端抵壓於限制件14,當二閂鎖件13持續往相互遠離時,每一閂鎖件13之抵壓部131與限制件14間之距離縮小,設置於閂鎖件13之第二彈性元件15被壓縮。當使用者停止施力於按壓件10時,設置於二閂鎖件13之二第二彈性元件15因被壓縮而產生一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推動二閂鎖件13,並使二閂鎖件13相互靠近,二閂鎖件13推動按壓件10回復原始位置。
然電池卡合結構1更包含二間隔件16,二間隔件16設置於殼體21,並分別位於二閂鎖件13之二鎖固部132的下方,以減少二鎖固部132與殼體21間之接觸面積,有效減少二鎖固部132與殼體21間的摩擦力,進而使二閂鎖件13可順暢地作軸向運動。
請參閱第七圖,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按壓件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按壓件10與上述實施例不同在於,按壓件10之按壓部101可樞接於推動部102,使按壓部101相對於推動部102作旋轉。按壓部101具有一定位柱1012,而殼體21內具有一定位部214,定位部214係位於安裝孔212之周緣,其中定位部214為一定位槽。按壓部101可旋轉並使定位柱1012卡設於定位部214,以限制按壓件10作軸向運動。當使用者欲解除電池22之鎖固狀態時,使用者必須先旋轉按壓件10之按壓部101,使按壓部101之定位柱1012脫離定位部214,使用者才可施力於按壓部101以解除電池22之鎖固狀態,如此有效避免使用者誤觸。然,本實施例之按壓部101必須微凸出殼體21之外表面213,以便於使用者旋轉按壓部101。
綜上所述,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本創作之電池卡合結構係利用按壓方式鎖固電池於電子裝置內,或使 電池易於從電子裝置內退出,如此使用者僅需使用單手即可使電池為鎖固狀態或解除電池之鎖固狀態,大幅提升使用上之便利性。
故本創作實為一具有新穎性、進步性及可供產業利用者,應符合我國專利法所規定之專利申請要件無疑,爰依法提出創作專利申請,祈 鈞局早日賜准專利,至感為禱。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各項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舉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於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電池卡合結構
10‧‧‧按壓件
101‧‧‧按壓部
102‧‧‧推動部
11‧‧‧固定件
111‧‧‧固定端
112‧‧‧鎖固端
1121‧‧‧鎖固槽
12‧‧‧導引件
13‧‧‧閂鎖件
131‧‧‧抵壓部
132‧‧‧鎖固部
133‧‧‧連桿
14‧‧‧限位件
15‧‧‧第二彈性元件
21‧‧‧殼體
211‧‧‧容置槽
2111‧‧‧貫穿孔
212‧‧‧安裝孔
22‧‧‧電池

Claims (14)

  1. 一種電池卡合結構,其包含:一按壓件,設置於一電子裝置之一殼體;至少一固定件,設置於該按壓件之一側,並位於該殼體內,且貫穿該殼體之一容置槽;至少一導引件,設置於該殼體,並位於該按壓件與該固定件之間,且該導引件具有一導引溝槽;以及至少一閂鎖件,設置該按壓件與該固定件之間,該閂鎖件包含一抵壓部、一鎖固部及一連桿,該連桿連接該抵壓部及該鎖固部,該抵壓部抵接於該按壓件,該鎖固部設置於該導引件,並對應該固定件;其中該按壓件抵壓該抵壓部,並推動該閂鎖件,該鎖固部沿著該導引溝槽作軸向運動,以鎖固該固定件,該固定件固定一電池於該容置槽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按壓件包含:一按壓部,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安裝孔;以及一推動部,連接該按壓部,並穿設該安裝孔至該殼體之內部,且抵接於該抵壓部,該推動部推動該抵壓部,該閂鎖件作軸向運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推動部具有至少一推動斜面,該抵壓部具有對應該推動斜面之一抵壓斜面,該推動斜面抵接於該抵壓斜面,該推動部推動該抵壓部,該推動斜面相對於該抵壓斜面運動,該閂鎖件作軸向運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按壓部樞接於該推動部,並相對於該推動部旋轉,該按壓部具有一定位柱,該殼體內具有一定位部,該定位部位於該安裝孔之周緣, 該定位柱卡設於該定位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固定件包含一鎖固端及一固定端,該鎖固端對應該鎖固部,該固定端穿設於該容置槽之一貫穿孔,以固定該電池於該容置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鎖固端具有一鎖固槽,該鎖固槽係供該鎖固部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固定件與該電池一體成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導引件包含:一框架,設置於該殼體,並位於該按壓件及該固定件之間;以及一滑塊,設置於該框架,並軸向移動於該框架,該滑塊具有該導引溝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導引件更包含:至少一第一彈性元件,連接該滑塊與該框架,該第一彈性元件之拉伸方向與該滑塊之移動方向平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鎖固部具有一導引凸點,該導引凸點設置於該導引溝槽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其中該導引溝槽係具有一鎖固凹槽、一第一通道及一第二通道,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之一端分別與該鎖固凹槽之兩端相交並相連通,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與該鎖固凹槽相交分別形成一第一緩衝凹槽及一第二緩衝凹槽,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之另一端相交並相連通,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相交形成一解鎖凹槽,該鎖固凹槽、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相連通形成一 封閉迴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更包含:一限位件,設置於該殼體,該限位件具有一凹槽,該連桿設置於該凹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更包含:一第二彈性元件,套設於該連桿,並位於該抵壓部與該限位件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池卡合結構,更包含:至少一間隔件,設置於該殼體,該鎖固部設置於該間隔件。
TW102209718U 2012-12-07 2012-12-07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TWM468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9718U TWM468700U (zh) 2012-12-07 2012-12-07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9718U TWM468700U (zh) 2012-12-07 2012-12-07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8700U true TWM468700U (zh) 2013-12-21

Family

ID=50156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9718U TWM468700U (zh) 2012-12-07 2012-12-07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87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041B (zh) * 2015-11-06 2017-05-11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組化設備及其使用方法
TWI815728B (zh) * 2022-11-14 2023-09-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固定結構(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3041B (zh) * 2015-11-06 2017-05-11 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模組化設備及其使用方法
TWI815728B (zh) * 2022-11-14 2023-09-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固定結構(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3129B (zh) 一種閂鎖裝置及使用此閂鎖裝置的擴充座
TWI51553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擴充平台
US9141146B2 (en) Latch device and computer system using the same
TWI435680B (zh) 鎖固機構及具有該鎖固機構的電子裝置
TWI502313B (zh) 用來支撐顯示模組於支撐座上之支撐機構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325392A (zh) 滑鍵組件及應用該滑鍵組件之電子裝置
TW200912899A (en)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the laptop disposed the same
TWI519925B (zh) 啓閉觸控板之按鍵功能的控制裝置
TWI527969B (zh) 滑動開關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US20150153771A1 (en) Tablet pc external equipment
TWI404488B (zh) 電子裝置
TWM468700U (zh) 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卡合結構
US9004549B2 (en) Locking apparatus for case and case having the same
TWI503487B (zh) 鎖扣機構及使用該機構之電子裝置
US8699224B2 (en) Computer peripheral device for being fixed on a casing of a portable computer
TWI502402B (zh) 具有鎖固功能之電腦機殼
TWI433378B (zh) 鎖固機構及具有該鎖固機構的電子裝置
TW201501608A (zh) 電子裝置殼體
TWI554182B (zh) 握把組件與具有該握把組件的伺服器
TWI461141B (zh) 卡合模組及應用其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458478U (zh) 鎖扣機構及使用該機構之電子裝置
TWI585576B (zh) 具有電池模組的電子裝置
TWM484359U (zh) 防盜固定架
TWI407291B (zh) 鎖扣機構及使用該機構之電子裝置
TWI594106B (zh) 電子設備及其彈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