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8586U - 電腦機殼 - Google Patents

電腦機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8586U
TWM458586U TW102204494U TW102204494U TWM458586U TW M458586 U TWM458586 U TW M458586U TW 102204494 U TW102204494 U TW 102204494U TW 102204494 U TW102204494 U TW 102204494U TW M458586 U TWM458586 U TW M45858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fixing portion
fixing
sliding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4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n-zhang Wu
Tsai-Ying Pan
Shih-Yi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4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8586U/zh
Publication of TWM458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8586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電腦機殼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電腦機殼,尤指一種不需工具即可快速拆裝儲存裝置之電腦機殼。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電腦已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一般而言,電腦主機機殼中大多裝設有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SSD)等儲存裝置,用以儲存運作時所需的程式與資料。目前,上述儲存裝置係利用螺絲鎖固方式固定於機殼中。以螺絲鎖固方式固定儲存裝置不僅相當繁瑣不便,且由於某些機殼製造商設計不良,靠近機殼一側往往難以利用螺絲起子予以鎖固或拆卸,使得儲存裝置的拆裝變得更加不易。此外,若使用者臨時找不到適合的螺絲起子,便無法拆裝儲存裝置。
本創作提供一種不需工具即可快速拆裝儲存裝置之電腦機殼,以解決上述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創作之電腦機殼包含一殼體、一承載件以及一固定機構。承載件設置於殼體上。承載件具有二滑槽以及一第一固定部。固定機構包含一滑動件、一第一彈性件以及一第二固定部。滑動件之二端設置於二滑槽中,使得滑動件可沿二滑槽相對承載件滑動。第一彈性件之二端分別連接於滑動件與承載件。第二固定部自滑動件延伸出且與第一固定部成斜對角。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配合,以將一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電腦機殼係利用承載件上的第一固定部與固定機構之滑動件上的第二固定部配合,以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時,使用者需先按壓滑動件,使第二固定部朝遠離第一固定部的方向滑動,且第一彈性件被壓縮。接著,使用者可使第一固定部插入儲存裝置一側之固定孔,且使儲存裝置平放於承載件上。最後,使用者再釋放滑動件,被壓縮之第一彈性件即會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得滑動件帶動第二固定部朝第一固定部的方向滑動,進而使第二固定部插入儲存裝置另一側之固定孔。藉此,即可藉由固定機構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自承載件上拆卸下來時,使用者只需按壓滑動件,使第二固定部朝遠離第一固定部的方向滑動而退出儲存裝置之固定孔,即可快速地將儲存裝置拆卸下來。換言之,根據本創作之電腦機殼,使用者不需工具即可快速拆裝儲存裝置,相當方便。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創作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電腦機殼
10‧‧‧殼體
12、32、52‧‧‧承載件
14、34、54、54'‧‧‧固定機構
16‧‧‧儲存裝置
120‧‧‧滑槽
122‧‧‧第一固定部
124‧‧‧第三固定部
126‧‧‧第一擋牆
128‧‧‧第二擋牆
130‧‧‧第一卡合孔
132‧‧‧第二卡合孔
134‧‧‧第一通孔
136‧‧‧第二通孔
140‧‧‧滑動件
142、542‧‧‧第一彈性件
144‧‧‧第二固定部
146、546‧‧‧第二彈性件
148‧‧‧第四固定部
150‧‧‧第一卡合部
152‧‧‧第二卡合部
154‧‧‧凹槽
160、162‧‧‧固定孔
A1、A2、A3‧‧‧箭頭
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電腦機殼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中的固定機構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的立體圖。
第3圖為第2圖中的承載件的仰視立體圖。
第4圖為第2圖中的儲存裝置自承載件上拆卸下來的立體圖。
第5圖為第2圖中的承載件與固定機構的爆炸圖。
第6A圖與第6B圖為以固定機構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的操作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承載件與固定機構的立體圖。
第8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承載件與固定機構的立體圖。
第9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承載件與固定機構的立體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6B圖,第1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電腦機殼1的立體圖,第2圖為第1圖中的固定機構14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的立體圖,第3圖為第2圖中的承載件12的仰視立體圖,第4圖為第2圖中的儲存裝置16自承載件12上拆卸下來的立體圖,第5圖為第2圖中的承載件12與固定機構14的爆炸圖,第6A圖與第6B圖為以固定機構14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的操作示意圖。
如第1圖所示,電腦機殼1包含一殼體10、一承載件12以及一固定機構14。於實際應用中,電腦機殼1中還會設有運作時必要的硬體元件,如主機板、記憶體、電源供應器、顯示卡、網路模組等,視實際應用而定。承載件12設置於殼體10上。於此實施例中,承載件12係與殼體10一體成型。然而,於另一實施例中,承載件12亦可以螺絲鎖固、卡合、焊接、鉚接或其它固定方式固定於殼體10上。固定機構14可滑動地設置於承載件12上,用以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於此實施例中,儲存裝置16可為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SSD)。
如第2圖至第6B圖所示,承載件12具有二滑槽120、一第一固定部122、一第三固定部124、一第一擋牆126以及一第二擋牆128,且固定機構14包含一滑動件140、一第一彈性件142、一第二固定部144、一第二彈性件146以及一第四固定部148。滑動件140之二端設置於二滑槽120中,使得滑動件140可沿二滑槽120相對承載件12滑動。第一彈性件142之二端分別連接於滑動件140與承載件12,且第二彈性件146之二端分別連接於滑動件140與承載件12。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142與第二彈性件146皆為一U形彈性結構且與滑動件140一體成型。 第一彈性件142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卡合部150,且一第一卡合孔130形成於承載件12上,其中第一卡合部150卡合於第一卡合孔130中(如第3圖所示),使得第一彈性件142之一端連接於承載件12。第二彈性件146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卡合部152,且一第二卡合孔132形成於承載件12上,其中第二卡合部152卡合於第二卡合孔132中(如第3圖所示),使得第二彈性件146之一端連接於承載件12。第二固定部144自滑動件140延伸出且與第一固定部122成斜對角。第四固定部148亦自滑動件140延伸出且與第三固定部124成斜對角。換言之,第一固定部122與第四固定部148相對,且第二固定部144與第三固定部124相對。一第一通孔134形成於第一擋牆126上,且第二固定部144穿設於第一通孔134中。一第二通孔136形成於第二擋牆128上,且第四固定部148穿設於第二通孔136中。一凹槽154形成於滑動件140上,用以供使用者按壓滑動件140。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22、第二固定部144、第三固定部124與第四固定部148相互配合,以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如第6A圖所示,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時,使用者需先經由凹槽154朝箭頭A1所指示的方向按壓滑動件140,使第二固定部144與第四固定部148朝遠離第一固定部122與第三固定部124的方向滑動(亦即,箭頭A1所指示的方向),且第一彈性件142與第二彈性件146皆被壓縮。接著,使用者可使第一固定部122與第三固定部124分別插入儲存裝置16一側之固定孔160,且使儲存裝置16朝箭頭A2所指示的方向平放於承載件12上,如第6B圖所示。當儲存裝置16平放於承載件12上時,第一擋牆126上的第一通孔134與第二擋牆128上的第二通孔136分別與儲存裝置16另一側之固定孔162(如第4圖所示)對齊。最後,使用者再釋放滑動件140,被壓縮之第一彈性件142與第二彈性件146即會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得滑動件140帶動第二固定 部144與第四固定部148朝第一固定部122與第三固定部124的方向滑動(亦即,箭頭A3所指示的方向),進而使第二固定部144與第四固定部148分別插入儲存裝置16另一側之固定孔162。藉此,即可藉由固定機構14將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12上。
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16自承載件12上拆卸下來時,使用者只需經由凹槽154朝箭頭A1所指示的方向按壓滑動件140,使第二固定部144與第四固定部148朝遠離第一固定部122與第三固定部124的方向滑動而退出儲存裝置16之固定孔162,即可快速地將儲存裝置16拆卸下來,而不需藉助任何工具。
配合第4圖,請參閱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承載件32與固定機構34的立體圖。第二實施例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承載件32不具有第三固定部124,且固定機構34不包含第二彈性件146與第四固定部148。如第7圖所示,第二固定部144自滑動件140延伸出且與第一固定部122成斜對角,使得第一固定部122可與第二固定部144配合,以將上述之儲存裝置16固定於承載件32上。承載件32與固定機構34之操作原理與上述之承載件12與固定機構14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配合第4圖,請參閱第8圖。第8圖為根據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承載件52與固定機構54的立體圖。第三實施例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固定機構54之第一彈性件542與第二彈性件546皆為彈簧(如第8圖所示),其與上述之U形彈性結構的作用原理相同,亦可於滑動件140被按壓後,提供彈性回復力給滑動件140。
配合第8圖,請參閱第9圖。第9圖為根據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承載件52與固定機構54'的立體圖。第四實施例與上述的第三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固定機構54'不包含第二彈性件546。如第9圖所示,第一彈性件542係為彈簧且連接於滑動件140之中間部位。固定 機構54'之操作原理與上述之固定機構54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電腦機殼係利用承載件上的固定部與固定機構之滑動件上的固定部配合,以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時,使用者需先按壓滑動件,使滑動件上的固定部朝遠離承載件上的固定部的方向滑動,且彈性件被壓縮。接著,使用者可使承載件上的固定部插入儲存裝置一側之固定孔,且使儲存裝置平放於承載件上。最後,使用者再釋放滑動件,被壓縮之彈性件即會產生彈性回復力,使得滑動件帶動其上的固定部朝承載件上的固定部的方向滑動,進而使滑動件上的固定部插入儲存裝置另一側之固定孔。藉此,即可藉由固定機構將儲存裝置固定於承載件上。當使用者欲將儲存裝置自承載件上拆卸下來時,使用者只需按壓滑動件,使滑動件上的固定部朝遠離承載件上的固定部的方向滑動而退出儲存裝置之固定孔,即可快速地將儲存裝置拆卸下來。換言之,根據本創作之電腦機殼,使用者不需工具即可快速拆裝儲存裝置,相當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12‧‧‧承載件
14‧‧‧固定機構
120‧‧‧滑槽
122‧‧‧第一固定部
124‧‧‧第三固定部
126‧‧‧第一擋牆
128‧‧‧第二擋牆
130‧‧‧第一卡合孔
132‧‧‧第二卡合孔
134‧‧‧第一通孔
136‧‧‧第二通孔
140‧‧‧滑動件
142‧‧‧第一彈性件
144‧‧‧第二固定部
146‧‧‧第二彈性件
148‧‧‧第四固定部
150‧‧‧第一卡合部
152‧‧‧第二卡合部
154‧‧‧凹槽

Claims (12)

  1. 一種電腦機殼,包含:一殼體;一承載件,設置於該殼體上,該承載件具有二滑槽以及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固定機構,包含一滑動件、一第一彈性件以及一第二固定部,該滑動件之二端設置於該二滑槽中,使得該滑動件可沿該二滑槽相對該承載件滑動,該第一彈性件之二端分別連接於該滑動件與該承載件,該第二固定部自該滑動件延伸出且與該第一固定部成斜對角,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配合,以將一儲存裝置固定於該承載件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一彈性件為一U形彈性結構且與該滑動件一體成型。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一彈性件具有一第一卡合部,一第一卡合孔形成於該承載件上,該第一卡合部卡合於該第一卡合孔中。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一彈性件為一彈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承載件另具有一第一擋牆,一第一通孔形成於該第一擋牆上,該第二固定部穿設於該第一通孔中。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承載件另具有一第三固定部,該固定機構另具有一第二彈性件以及一第四固定部,該第二彈性件之二端分別連接於該滑動件與該承載件,該第四固定部自該滑動件延伸出且與該第三固定部成斜對角,該第一固定部、該第二固定部、該第三固定部與該第四固定部相互配合,以將該儲存裝置固定於該承載件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二彈性件為一U形彈性結構且與該滑動件一體成型。
  8. 如請求項7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二彈性件具有一第二卡合部,一第二卡合孔形成於該承載件上,該第二卡合部卡合於該第二卡合孔中。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第二彈性件為一彈簧。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承載件另具有一第二擋牆,一第二通孔形成於該第二擋牆上,該第四固定部穿設於該第二通孔中。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該承載件與該殼體一體成型。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機殼,其中一凹槽形成於該滑動件上。
TW102204494U 2013-03-12 2013-03-12 電腦機殼 TWM458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4494U TWM458586U (zh) 2013-03-12 2013-03-12 電腦機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4494U TWM458586U (zh) 2013-03-12 2013-03-12 電腦機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8586U true TWM458586U (zh) 2013-08-01

Family

ID=49480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4494U TWM458586U (zh) 2013-03-12 2013-03-12 電腦機殼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8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8331B (zh) 可用來拆裝擴充卡模組的固定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US8081480B2 (en) Fixing module and case having the fixing module
TWI544857B (zh) 電子裝置及其電子模組固定結構
TWI584714B (zh) 卡扣組件、卡扣裝置與主機
TW201348608A (zh) 易於拆裝之樞軸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TW201233299A (en) Latch apparatus for memory card
TWM473553U (zh) 電子裝置及其觸控筆收納機構
TW201709797A (zh) 擴充卡固定裝置及殼體
TW201431473A (zh) 用來固定電子裝置之儲存模組之固定機構與電子裝置
TWM554631U (zh) 儲存單元之定位裝置
TW201303858A (zh) 數據存儲器固定裝置
TW201702790A (zh) 擴充裝置
US7641443B2 (en) Assembling member and heat-dissipating module having assembling member
TWM458586U (zh) 電腦機殼
US8570733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device
TWM567395U (zh) 具有可抽取結構之電子裝置
TWM496919U (zh) 卡合模組
TW201424520A (zh) 電子裝置殼體
TWI417031B (zh) 硬碟固定機構及具有該硬碟固定機構之電子裝置
TWI539887B (zh) 電子裝置
US20130105422A1 (en) Fixing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device
TWM528508U (zh) 承載組件
TWM460502U (zh) 固定機構
TWI518967B (zh) 具有兩段式電池卡扣結構之電子裝置
TWM458635U (zh) 儲存裝置固定架及機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