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5519U -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 Google Patents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5519U
TWM455519U TW101216825U TW101216825U TWM455519U TW M455519 U TWM455519 U TW M455519U TW 101216825 U TW101216825 U TW 101216825U TW 101216825 U TW101216825 U TW 101216825U TW M455519 U TWM455519 U TW M45551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theter
needle
drainage
hard tip
drainage cathe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6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i-ming Lan
Original Assignee
Biotequ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oteque Corp filed Critical Bioteque Corp
Priority to TW101216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5519U/zh
Publication of TWM455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5519U/zh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Description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本創作為提供一種軟質過針導管,尤指一種無須抽內針即可得知所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確,且引流導管不會因穿刺時產生的阻力而後縮變形進而發生誤判,更不會對病人產生不舒服感及可做不同形狀與做出較大的側孔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按,其市面上常見的醫療用導管具有多種,而一般普通型式的導管雖可藉由內針刺入人體內,使藥劑經由液體輸送孔,輸送至人體內而達到治療體內病變之功能,但該款導管屬於一種硬殼式導管,當刺入人體內的時候不僅不能形變,也對病人造成不舒服感,更無法做較大側孔之結構,且於使用上也受到限制,因此為解決此一問題,亦發展出一種可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如中華民國專利證書號第220464號所示,乃為一種導管尖端結構改良,其結構係由一內針、一外針、一引流導管及一內埋硬管所組成,該內針外緣套設一外針,外針外緣套設一引流導管,又該引流導管前端內部設一內埋硬管,又引流導管之前端外緣鑿設數液體輸送孔,且該引流導管之導管前端區,係為捲曲之構造者,藉此,透過上述結構得以改善硬度導管易產生折管(造成引流困難)硬質導管會引起病人不舒服感及硬質導管形狀記憶不良(使得導管前端不易固定於引流位置而脫管)等之缺點。
然上述導管尖端結構改良於使用時,為確實存在下列問題與缺失尚待改進:此結構技術在檢查導管針插入位置是否正確時,必須將內針由外針內抽出,才能得知所流出的流體是否為正確的引流位置及是否為正確想要的流體,倘若位置對了才將外針鬆開,再把引流導管送進人體內,此步驟繁雜,且不方便,更無法有效降低製造成本,增快製造產能。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創作之創作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創作之創作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可明確判斷位置是否正確,且引流導管不會後縮變形,更不會對病人產生不舒服感的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新型專利者。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可撓性引流導管及抵持部與硬尖端的配合,使其達到無須抽內針即可得知所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確,且引流導管不會因穿刺時產生的阻力而後縮變形進而發生誤判,更不會對病人產生不舒服感及可做不同形狀與做出較大的側孔之實用進步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主要結構包括一可撓性之引流導管,該引流導管內界定有一收容空間,並於一端處界定一硬尖端,而收容空間乃穿設一針體,該針體前端處係裸露於引流導管外,並該針體上係界定有至少一供抵觸該引流導管及硬尖端之抵持部,俾當刺入人體內後,透過抵持部抵持硬尖端及接觸引流導管內壁,使其不會發生內縮情事,且因採用軟質的引流導管,刺入後不會讓病人產生不舒服感,另一重點,透過軟質引流導管,亦可在不抽針體的情況下明確得知所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確等優勢。
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導管尖端結構改良所存在之在檢查導管針插入位置是否正確時,必須將內針由外針內抽出,才能得知所流出的流體是否為正確的引流位置及是否為正確想要的流體,倘若位置對了才將外針鬆開,再把引流導管送進人體內,此步驟繁雜,且不方便,更無法有效降低製造成本,增快製造產能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本創作如上述優點之實用進步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創作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及局部剖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主要係包括:一可撓性之引流導管1,其內界定收容空間11,並於一端處界定一硬尖端12,硬尖端12一端處係界定一可與下述抵持部21相抵固之對持部121,且於引流導管1上係形成至少一液體輸送孔13;及一針體2,乃穿設該收容空間11,且前端處係裸露於外,並該針體2上係界定有至少一供抵觸該引流導管1及硬尖端12之抵持部21,該抵持部21係為金屬環或凸部其中之一者。
藉由上述之結構、組成設計,茲就本創作之使用作動情形說明如下,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一圖~第四圖所示,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局部剖視圖、穿刺動作示意圖一、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當欲穿刺病人身體時,其透過針體2前端處抵觸人體皮膚3表面,並予以穿刺過,此時引流導管1的硬尖端12產生一向後抵推之阻力,而使得硬尖端12緊迫抵持部21,俾使引流導管1順利進入人體內而不會產生後縮情形,且對病人來說因引流導管1為一種軟性材質,因此當穿刺過程中病人不會產生不舒服感,同時,藉由上述結構,得以使液體輸送孔13面積做的更大,而不會產生折管問題。
請參閱第五圖所示,係為本創作再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一可撓性之引流導管1a,其內界定收容空間11a,並引流導管1a一端內部埋設一硬尖端12a,硬尖端12a一端處係界定一可與下述抵持部21a相抵固之對持部121a,另於引流導管1a表面處乃形成有至少一液體輸送孔;一針體2a,乃穿設該收容空間11a,且前端處係裸露於外,並該針體2a上係界定有至少一供抵觸該引流導管1a及硬尖端12a之抵持部21a,抵持部21a係為金屬環或凸部其中之一者。
請參閱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係為本創作再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及穿刺動作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其當穿刺過程中,其針體2a先行接觸人體皮膚3a表面,而後引流導管1a前端接觸皮膚後置入人體內,而因硬尖端12a係埋設於引流導管1a內,因此引流導管1a表面較軟處進入人體,且同時由抵持部21a抵觸硬尖端12a的一端處,直接性的使引流導管1a得以順利進入人體內而不後縮變形,更同時有效使病人不會產生不舒服感。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故,請參閱全部附圖所示,本創作使用時,與習用技術相較,著實存在下列優點:透過可撓性引流導管1及抵持部21與硬尖端12的配合,使其達到無須抽內針即可得知所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確,且引流導管1不會因穿刺時產生的阻力而後縮變形進而發生誤判,更不會對病人產生不舒服感及可做不同形狀與做出較大的側孔之實用進步性。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創作,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創作,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1、1a‧‧‧引流導管
11、11a‧‧‧收容空間
12、12a‧‧‧硬尖端
121、121a‧‧‧對持部
13‧‧‧液體輸送孔
2、2a‧‧‧針體
21、21a‧‧‧抵持部
3、3a‧‧‧人體皮膚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穿刺動作示意圖一。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穿刺動作示意圖二。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剖視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較佳實施例之穿刺動作示意圖。
1‧‧‧引流導管
11‧‧‧收容空間
12‧‧‧硬尖端
121‧‧‧對持部
2‧‧‧針體
21‧‧‧抵持部

Claims (8)

  1. 一種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主要包括:一可撓性之引流導管,其內界定收容空間,並於一端處界定一硬尖端;及一針體,乃穿設該收容空間,且前端處係裸露於外,並該針體上係界定有至少一供抵觸該引流導管及硬尖端之抵持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引流導管上係形成至少一液體輸送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抵持部係為金屬環或凸部其中之一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硬尖端一端處係界定一可與該抵持部相抵固之對持部。
  5. 一種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主要包括:一可撓性之引流導管,其內界定收容空間,並引流導管一端內部埋設一硬尖端;一針體,乃穿設該收容空間,且前端處係裸露於外,並該針體上係界定有至少一供抵觸該引流導管及硬尖端之抵持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引流導管上係形成至少一液體輸送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抵持部係為金屬環或凸部其中之一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其中該硬尖端一端處係界定一可與該抵持部相抵固之對持部。
TW101216825U 2012-08-31 2012-08-31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TWM4555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6825U TWM455519U (zh) 2012-08-31 2012-08-31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6825U TWM455519U (zh) 2012-08-31 2012-08-31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5519U true TWM455519U (zh) 2013-06-21

Family

ID=49031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6825U TWM455519U (zh) 2012-08-31 2012-08-31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55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X2012014150A (es) Dispositivo de aguja permanente.
US20120101467A1 (en) Tamp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TWI572387B (zh) 注射器定位裝置
JP2014521460A5 (zh)
TWM455519U (zh) 軟質過針導管之結構
CN203075435U (zh) 静脉注射留置针的针头保护装置
CN211534698U (zh) 一种关节穿刺针
CN204698732U (zh) 一种滚珠式口腔吸唾器
CN206659880U (zh) 一种安全式胸腔针
CN209437287U (zh) 经皮穿刺导管针
CN202426620U (zh) 穿刺器套管
US11141544B2 (en) Subcutaneous needle
CN207444954U (zh) 防回弹持针器
CN212089650U (zh) 前列腺穿刺止血垫
CN205411895U (zh) 一种弯形胸腔引流管
KR102258513B1 (ko) 관절강 주사액 주입용 주사바늘 및 이를 갖는 주사기
CN202777052U (zh) 钢丝柄导管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CN215690297U (zh) 一种引流器防折装置
CN109247957A (zh) 经皮穿刺导管针
CN218980020U (zh) 一种用于内镜下静脉注射的穿刺针组件
CN209316692U (zh) 一种可滑动密封的留置针
CN209847326U (zh) 一种耳廓假性囊肿穿刺针
CN207693656U (zh) 一种乳腺导管造影针
CN210044094U (zh) 一种膀胱穿刺造瘘套件
CN215915981U (zh) 输液针结构及具有其的输液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