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0955U -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0955U
TWM450955U TW101223075U TW101223075U TWM450955U TW M450955 U TWM450955 U TW M450955U TW 101223075 U TW101223075 U TW 101223075U TW 101223075 U TW101223075 U TW 101223075U TW M450955 U TWM450955 U TW M45095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racket assembly
connecting rod
pulley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3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ong-Lin Li
zhi-hong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Shin Zu Shing Prec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Zu Shing Prec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Zu Shing Prec Electroni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223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0955U/zh
Publication of TWM450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0955U/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現有之筆記型電腦,一般具有兩個互相樞接的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一般來說,第一板體設置有零組件、主機板與電池,第二板體設置有顯示裝置。且傳統筆記型電腦係透過具有一個旋轉自由度的樞軸總成來樞接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例如,將樞軸總成中的一樞軸設置於第一板體後端與第二板體後端的連接處,藉由此樞軸,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相對開啟與閉合。然而近年來,具有觸控功能的顯示裝置愈來愈普遍,因此,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的連接方式,不再限於上述態樣。
   現有之具有觸控顯示裝置的筆記型電腦,其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是採用具有兩個旋轉自由度的樞軸總成來達成。例如,在第一板體後端與第二板體後端的連接處的中間,裝設有第一樞軸,藉由第一樞軸,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可以在垂直方向上相對開啟與閉合,另外在第二板體後端的中間裝設有對應所述第一樞軸的第二樞軸,藉由第二樞軸,第二板體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旋轉,如此一來,即可因應閱覽、觸控操作或打字輸入等不同需求,以改變第二板體相對於第一板體的夾角角度。然而,上述樞軸總成仍存在有待克服的問題,首先,因為此結構屬於單點支撐,因此支撐強度較弱;再來,除了同一般筆記型電腦的使用方式以外,此種樞接結構在實際使用上的變化性有限,因此實用性不足。
  有鑑於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提出一種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以期能提高結構強度、耐用性以及使用上的變化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提出一種滑動支架總成,包括基座、連接臂與連桿。基座上具有滑動部與固定端,滑動部設置有滑動件。連接臂具有頭端,連接臂的頭端樞接滑動件。連桿具有相對立的第一端與第二端,連桿的第一端樞接於連接臂,連桿的第二端樞接基座的固定端。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基座的滑動部還包括滑槽,滑動件對應於滑槽設置。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滑槽具有滑動口與滑動空間,滑動口連通滑動空間,滑動件的一部份設置於滑動空間中,滑動件的另一部份凸伸出滑動口且樞接連接臂的頭端。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滑動件具有本體與滑輪,本體頂部凸伸出滑動口,本體底部連接滑輪,滑輪設置於滑動空間中。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本體為三角形結構且具有三個角端,位於本體頂部之一角端凸伸出滑動口,滑輪為兩個且分別連接位於本體底部之另二角端。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滑動空間具有頂面與底面,滑輪選擇性的接觸頂面或底面。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滑動支架總成還包括第一樞軸部,第一樞軸部包括第一軸體與管體。第一軸體連接連桿的第一端與連接臂,管體繞設於第一軸體上,管體與第一軸體為緊配合。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滑動支架總成還包括第二樞軸部,第二樞軸部包括第二軸體與緊迫組件。第二軸體連接連桿的第二端與基座的固定端,緊迫組件套設於第二軸體上。緊迫組件包括第一環體、第二環體與彈性元件。第一環體具有凸塊,第二環體鄰接第一環體且具有坡道,凸塊與坡道互相對應,凸塊選擇性的抵接坡道。彈性元件抵頂第一環體及/或第二環體。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桿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具有彎折段,基座的滑動部與固定端之間具有彎折面,彎折段與彎折面互相對應。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還提出一種板體裝置,其包括上述之滑動支架總成、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所述基座設置於第一板體上,所述連接臂連接於第二板體上。

  本創作所提出的一種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相較於習知技術,本創作提高了結構強度與耐用性,同時增加了使用上的變化性。

    為讓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和優點能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更易理解,下文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圖1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示意圖,圖2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另一角度示意圖。滑動支架總成10包括基座100、連接臂200、連桿300、第一樞軸部400與第二樞軸部500。基座100上具有滑動部110與固定端120,滑動部110設置有滑動件130(如圖2所示)。滑動部110上還設置有滑槽111,滑動件130對應於滑槽111設置,且滑動件130與滑槽111係為滑動連接。滑槽111具有滑動口112與滑動空間113,滑動口112連通滑動空間113,滑動件130的一部份設置於滑動空間113中,滑動件130的另一部份凸伸出滑動口112。連接臂200具有頭端210,連接臂200的頭端210樞接於滑動件130的凸伸出於滑動口112的部份。
  連桿300具有相對立的第一端310與第二端320,連桿300的第一端310透過第一樞軸部400樞接於連接臂200,連桿300的第二端320透過第二樞軸部500樞接基座100的固定端120。在本實施例中,連桿300的第一端310與第二端320之間具有彎折段330,基座100的滑動部110與固定端120之間具有彎折面140,彎折段330與彎折面140互相對應,因此當連桿300貼近基座100時,彎折段330與彎折面140的彎折結構可互相配合而毗鄰。
  第一樞軸部400包括第一軸體與管體(圖中被外殼包覆而未見)。第一軸體連接連桿300的第一端310與連接臂200,管體繞設於第一軸體上,且管體與第一軸體為緊配合。第一軸體相對於管體處於靜止或進行旋轉時,會因為第一軸體與管體互相接觸而產生靜摩擦力或動摩擦力,因此第一樞軸部400有助於維持連接臂200與連桿300之間的相對位置。其中,第一樞軸部400之詳細構造應為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樞軸部500包括緊迫組件510與第二軸體(圖中未見)。第二軸體連接連桿300的第二端320與基座100的固定端120,緊迫組件510套設於第二軸體上。緊迫組件510包括第一環體511、第二環體512與彈性元件513。第一環體511具有凸塊,第二環體512鄰接第一環體511且具有坡道,凸塊與坡道互相對應,凸塊選擇性的抵接坡道並可於坡道上滑移。彈性元件513抵頂於第二環體512,迫使第二環體512抵接第一環體511,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元件亦可抵頂於第一環體上或同時抵頂於第一環體與第二環體上。當連桿300以第二軸體為軸心旋轉時,第一環體511與第二環體512彼此之間會連帶相對旋轉,凸塊可在坡道上滑移,並隨著坡道的高度增加,第一環體511與第二環體512之間的間隙亦會增加,相應的,彈性元件513的壓縮量會增加,其產生的回復力也會提高,使得第一環體511與第二環體512彼此產生較大的摩擦力,此摩擦力有助於維持連桿300與基座100之間的相對位置。其中,第二樞軸部500之詳細構造應為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同時參照圖3與圖4,圖3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件的示意圖,圖4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側視示意圖。滑動件130具有本體131與滑輪132,本體131為三角形結構且具有三個角端(如圖3所示),位於本體131頂部之一角端凸伸出滑動口112並樞接連接臂200的頭端210,位於本體131底部之另二角端則各連接有一個滑輪132。在本實施例中,此兩滑輪132分別設置於本體131的相對兩側,在其他實施例中,兩滑輪亦可設置於本體的同側。滑輪132可滑動的設置於滑動空間113中。滑動空間113具有頂面1131與底面1132(如圖4所示),滑輪132選擇性的接觸頂面1131或底面1132。例如,當滑動件130朝著遠離固定端120的方向滑動時,滑輪132會接觸並滑動於頂面1131;反之,當滑動130朝著接近固定端120的方向滑動時,滑輪132會接觸並滑動於底面1132。
  請再參照圖5,圖5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板體裝置的示意圖。板體裝置1包括上述之滑動支架總成10、第一板體11與第二板體12。在本實施例中,板體裝置1為筆記型電腦,第一板體11設置有零組件、主機板與電池,第二板體12設置有具有觸控功能的顯示裝置。基座100設置於第一板體11上,連接臂200連接於第二板體12的側邊。第二板體12透過滑動支架總成10可滑動且可旋轉的連接第一板體1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板體12可翻轉180度後與第一板體11貼齊,並且有部份未與第一板體11重疊;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進一步更改滑動支架總成的基座、滑動部與連桿等元件的相對長度,從而變更第二板體翻轉後與第一板體重疊的比例,例如第二板體可設計為翻轉180度後與第一板體完全重疊貼齊,形成常見之平版電腦的使用態樣。
  綜上所述,本創作為一種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相較於習知技術,本創作提高了結構強度與耐用性,同時增加了使用上的變化性。
  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於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板體裝置
10‧‧‧滑動支架總成
11‧‧‧第一板體
12‧‧‧第二板體
100‧‧‧基座
110‧‧‧滑動部
111‧‧‧滑槽
112‧‧‧滑動口
113‧‧‧滑動空間
1131‧‧‧頂面
1132‧‧‧底面
120‧‧‧固定端
130‧‧‧滑動件
131‧‧‧本體
132‧‧‧滑輪
140‧‧‧彎折面
200‧‧‧連接臂
210‧‧‧頭端
300‧‧‧連桿
310‧‧‧第一端
320‧‧‧第二端
330‧‧‧彎折段
400‧‧‧第一樞軸部
500‧‧‧第二樞軸部
510‧‧‧緊迫組件
511‧‧‧第一環體
512‧‧‧第二環體
513‧‧‧彈性元件
  圖1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示意圖。
  圖2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另一角度示意圖。
  圖3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件的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滑動支架總成的側視示意圖。
  圖5所繪示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板體裝置的示意圖。
10‧‧‧滑動支架總成
100‧‧‧基座
110‧‧‧滑動部
111‧‧‧滑槽
112‧‧‧滑動口
113‧‧‧滑動空間
120‧‧‧固定端
140‧‧‧彎折面
200‧‧‧連接臂
300‧‧‧連桿
310‧‧‧第一端
320‧‧‧第二端
330‧‧‧彎折段
400‧‧‧第一樞軸部
500‧‧‧第二樞軸部

Claims (10)

  1. 一種滑動支架總成,包括:
       一基座,其上具有一滑動部與一固定端,該滑動部設置有一滑動件;
       一連接臂,具有一頭端,該連接臂的該頭端樞接該滑動件;以及
       一連桿,具有相對立的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連桿的該第一端樞接於該連接臂,該連桿的該第二端樞接該基座的該固定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滑動部包括一滑槽,該滑動件對應於該滑槽設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滑槽具有一滑動口與一滑動空間,該滑動口連通該滑動空間,該滑動件的一部份設置於該滑動空間中,該滑動件的另一部份凸伸出該滑動口且樞接該連接臂的該頭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滑動件具有一本體與一滑輪,該本體頂部凸伸出該滑動口,該本體底部連接該滑輪,該滑輪設置於該滑動空間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本體為三角形結構且具有三個角端,位於該本體頂部之一角端凸伸出該滑動口,該滑輪為兩個且分別連接位於該本體底部之另二角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滑動空間具有一頂面與一底面,該滑輪選擇性的接觸該頂面或該底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還包括一第一樞軸部,該第一樞軸部包括:
       一第一軸體,連接該連桿的該第一端與該連接臂;
       一管體,繞設於該第一軸體上,該管體與該第一軸體為緊配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還包括一第二樞軸部,該第二樞軸部包括:
       一第二軸體,連接該連桿的該第二端與該基座的該固定端;
       一緊迫組件,套設於該第二軸體上,該緊迫組件包括:
         一第一環體,具有一凸塊;
         一第二環體,鄰接該第一環體且具有一坡道,該凸塊與該坡道互相對應,該凸塊選擇性的抵接該坡道;以及
         一彈性元件,抵頂該第一環體及/或該第二環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其中,該連桿的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具有一彎折段,該基座的該滑動部與該固定端之間具有一彎折面,該彎折段與該彎折面互相對應。
  10. 一種板體裝置,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滑動支架總成;
       一第一板體,其中,該基座設置於該第一板體上;以及
       一第二板體,其中,該連接臂連接於該第二板體上。
TW101223075U 2012-11-28 2012-11-28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TWM450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3075U TWM450955U (zh) 2012-11-28 2012-11-28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3075U TWM450955U (zh) 2012-11-28 2012-11-28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0955U true TWM450955U (zh) 2013-04-11

Family

ID=48801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3075U TWM450955U (zh) 2012-11-28 2012-11-28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0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6599B (zh) 轉軸結構
TWI480720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US890836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TWI519929B (zh) 外接式電子裝置及其相關電腦系統
JP2017161066A (ja) 電子機器のヒンジアセンブリ
TWI683206B (zh) 電子裝置
TWI502321B (zh) 電子裝置
US10146269B2 (en)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display member
TWI533103B (zh) 電子裝置及其樞紐模組
TWI736266B (zh) 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602490B (zh) 折疊式電子設備
US20150248143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keyboard thereof
TWI616128B (zh) 可撓式殼體
TW201446114A (zh) 樞紐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201518901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465359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575953U (zh)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CN106462182B (zh) 用于具有可旋转的显示构件的计算设备的联动机构
TWM450955U (zh) 滑動支架總成與使用其之板體裝置
TWI465183B (zh) 翻掀式電子產品之滑動結構
TWI388734B (zh) 樞軸結構
TWM491101U (zh) 以複數活動支節組成的鉸鏈
TWM502317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支撐裝置
TW201433707A (zh) 樞接結構及應用該樞接結構之電子裝置
TWI482574B (zh) 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