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9911U -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 Google Patents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9911U
TWM449911U TW101220431U TW101220431U TWM449911U TW M449911 U TWM449911 U TW M449911U TW 101220431 U TW101220431 U TW 101220431U TW 101220431 U TW101220431 U TW 101220431U TW M449911 U TWM449911 U TW M4499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llumination system
composite anti
cup
gla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0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e-Long Tang
Yu-Zhe Luo
Bo-Yu Chen
Original Assignee
Ledlink Optics Inc
Dongguan Ledlink Optics Inc
Yangzhou Ledlink Opt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dlink Optics Inc, Dongguan Ledlink Optics Inc, Yangzhou Ledlink Optics Inc filed Critical Ledlink Optics Inc
Priority to TW1012204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9911U/zh
Publication of TWM449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9911U/zh

Links

Landscapes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本創作係與照明領域相關,特別是指一種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係可防止產生眩光並減少餘光射出,有效提高照明系統中心光強度。
LED燈具由於省能源、壽命長、不易損壞、無汙染、體積小及發光效果佳等優點,已成為近年來廣為開發的照明產品,然而LED燈具易因設計不佳而產生眩光現象,進而造成使用者視力模糊、眼睛疲勞,甚至容易因眩光問題造成眼睛痠痛、頭痛等症狀。
一般而言,眩光是由於LED燈具的輝度過強所引起,眩光在視網膜過度曝光,容易造成眼睛看不清楚眼前的目標物,即使眩光消失,仍需要一段短暫的時間視力才能恢復。因此對使用者來說,在燈具應用上眩光問題係相當危險。而常見的眩光包含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及對比眩光,直接眩光係當眼睛直視光源時所感受到的刺眼眩光,反射眩光是光源投射物件後反射至眼睛的反光,而對比眩光係例如室內兩種不同的光源明暗對比過大時所造成的。
LED燈具之LED光源屬於直射光,係朝正向區域照射,若使用者直視LED光源容易產生直接眩光的問題,而造成眼睛不適。為此,在設計LED燈具時為了取得最佳的光強分佈,往往會再加上一反射杯體。由於反射杯 體之拋物線曲面可降低光損,使反光效率提高,因此廣泛應用於本領域中。但是,反射杯體係將發光光源所發射出的光線反射於被照射物上,由於發光光源的光線會隨著反射罩的反射面漫射出去,導致被照射物周圍的反射眩光現象非常嚴重,而影響視線。
因此,以需求來說,設計一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透過二次光學可避免因發光光源的眩光現象造成使用者不適,又可有效防止眩光產生,並同時提高光照度及光強度,已成市場應用上之一個刻不容緩的議題。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創作之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可防止眩光產生並減少餘光射出,有效提高照明系統中心光強度的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以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係與一發光光源結合設置,其包含一透鏡元件及一反射杯體,該透鏡元件包含一出光面、一側曲面、一入光面及一卡合部,該反射杯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底部設有一通光孔,該容置空間內側壁為一反射面,且該透鏡元件容置於該反射杯體內,且該反射杯體罩設於該發光光源上,其特徵在於: 該出光面具有一圓形表面,該側曲面之一側緣與該出光面相連接,該側曲面之另一側緣框圍形成圓形之一基準面,該入光面之邊緣係與該基準面邊緣相互連接於 一切點位置上,而由該出光面、該側曲面與該入光面封閉形成該透鏡元件之外表面,且該透鏡元件之該入光面處內凹形成一容置室,該側曲面與該卡合部一體成型且連接於一側端點,且該卡合部一體成型設置於該出光面一側,供以固定卡合該反射杯體,該反射杯體之外側壁一緣於一接面點連接該反射杯體之底部,另一緣與該卡合部連接設置,該反射杯體之該反射面一緣連接該通光孔內側,另一緣與該卡合部連接於一定位點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當該發光光源射入該反射杯體及該透鏡元件時,該發光光源經該反射杯體之反射及經該透鏡元件折射使該發光光源之餘光集中於該出光面射出,以提高該發光光源之中心光強度。
其中,該接面點鉛直向上延伸至該透鏡元件之位置相對應於該透鏡元件中心係位於該側端點外緣。該通光孔上任意二條相互正交且等長之直線通過該通光孔之交點定義為一圓心,且該圓心設有該發光光源,並且該圓心與該切點、該定位點係相切於一條輔助線上。
較佳地,以水平線為基準,該透鏡元件之該切點位置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輔助線斜率為m1 ,該反射杯體之該接面點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2 、最大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3 ,且m3 <m1 <m2
更進一步地,以水平線為基準,該反射杯體之該通光孔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之斜 率為m4 、最大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5 ,且m5 <m1 <m4
該透鏡元件於該出光面處內凹形成具有一側壁之一凹槽。該凹槽底部係設置一光學微結構表面。
該出光面、該入光面、該反射杯體之該容置空間內側壁或其組合係為一光學微結構表面。
該反射杯體之杯口設有一卡接部,係與該透鏡元件之該卡合部接合於該定位點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實施例,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請參閱第1圖及第2圖,其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及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1包含一透鏡元件11及一反射杯體12,該透鏡元件11包含一出光面111、一側曲面112、一入光面113及一卡合部114,該出光面111具有一圓形表面,該側曲面112之一側緣與該出光面111相連接,該側曲面112之另一側緣框圍形成圓形之一基準面115,該側曲面112之邊緣係與該基準面115邊緣相互連接於一切點位置A1上,而 由該出光面111、該側曲面112與該入光面113封閉形成該透鏡元件11之外表面,且該透鏡元件11之該入光面113處內凹形成一容置室110,該側曲面112與該卡合部114一體成型且連接於一側端點A2,且該卡合部114一體成型設置於該出光面111一側,供以固定卡合該反射杯體12。
該反射杯體12具有一容置空間120,且該容置空間120底部設有一通光孔121,該容置空間120內側壁為一反射面122,且該透鏡元件11容置於該反射杯體12內,且該反射杯體12罩設於該發光光源(未繪示)上,該反射杯體12之外側壁一緣於一接面點A3連接該反射杯體12之底部,另一緣與該卡合部114連接設置,該反射杯體12之該反射面122一緣連接該通光孔121內側,另一緣與該卡合部114連接於一定位點A4上,且該反射杯體12之杯口設有一卡接部123,係與該透鏡元件11之該卡合部114接合於該定位點A4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1。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圖中,該接面點A3鉛直向上延伸至該透鏡元件11具有輔助線Z11,該側端點A2向下延伸至該反射杯體12具有輔助線Z12,而該輔助線Z11的位置係以該透鏡元件為中心設置於該輔助線Z12位置的外側。並且,該通光孔121上任意二條相互正交且等長之直線通過該通光孔121之交點定義為一圓心O1 ,且該圓心O1 設有該發光光源,並且該圓心O1 與 該切點位置A1、該定位點A4係與輔助線S11相切。
附帶一提的是,以水平線為基準,該透鏡元件11之該切點位置A1與該反射杯體12之該定位點A4間之輔助線S11斜率為m1 ,該反射杯體12之該接面點A3與該反射杯體12之該定位點A4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S12之斜率為m2 、最大長度輔助線S13之斜率為m3 ,且輔助線S11、S12及S13的斜率符合下列關係式:m3 <m1 <m2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3圖、第4圖及附件1A及附件1B,其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光跡圖、配光曲線圖、輻照度圖及輻照度截面圖。如第3圖所示,當該發光光源射入該反射杯體及該透鏡元件時,該發光光源經該反射杯體之反射及經該透鏡元件折射使該發光光源之餘光集中於該出光面射出,以提高該發光光源之中心光強度。如第4圖及附件1A及附件1B所示,在發光光源中心(ω=0°)具有最大光強度為9300燭光(cd),光照射強度較強係介於照明系統立體角ω為20°之範圍間。如附件1A及附件1B所示,在X-Z平面上,中心位置的最大的光照度較佳可為9300勒克斯(lux)。
請參閱第5圖及第6圖,其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及立體示意圖。如圖所示,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2與發光光源結合設置,且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2包含一透鏡元件21 及一反射杯體22。而透鏡元件21包含一出光面211、一側曲面212、一入光面213及一卡合部214,該出光面211具有一圓形表面,且於該出光面211處內凹形成一具有側壁的一凹槽216,該凹槽216底部係設置一光學微結構表面2160。
該側曲面212的一側緣與該出光面211連接,而另一側緣框圍而形成圓形的一基準面215,因此使該側曲面212的邊緣與基準面215邊緣連接於一切點位置B1上。該入光面213處內凹形成一容置室210,該側曲面212與該卡合部214一體成型且連接於一側端點B2,且該卡合部214一體成型設置於該出光面211一側,供以固定卡合該反射杯體22。因此,封閉出光面211、側曲面212及入光面213而形成該透鏡元件21的外表面。
反射杯體22之外側壁一緣於一接面點B3連接該反射杯體22之底部,另一緣與該卡合部214連接設置,該反射杯體22之該反射面222一緣連接該通光孔221內側,另一緣與該卡合部214連接於一定位點B4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2。
特別一提的是,在第5圖中,該接面點B3鉛直向上延伸至該透鏡元件21具有輔助線Z21,該側端點B2向下延伸至該反射杯體22具有輔助線Z22,而該輔助線Z21的位置係以該透鏡元件21為中心設置於該輔助線Z22位置的外側。並且,該通光孔221上任意二條相互正交且等長之直線通過該通光孔221之交點定義為一圓 心O2 ,且該圓心O2 設有該發光光源,並且該圓心O2 與該切點位置B1、該定位點B4係與輔助線S21相切。
更進一步地,以水平線為基準,該透鏡元件21之該切點位置B1與該反射杯體22之該定位點B4間之輔助線斜率為m1 ,該反射杯體22之該通光孔221與該反射杯體22之該定位點B4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S22之斜率為m4 、最大長度輔助線S23之斜率為m5 ,且輔助線S21、S22及S23的斜率符合下列關係式:m5 <m1 <m4
附帶一提,雖圖中未繪示,但該出光面211、該入光面213、該反射杯體22之該容置空間220內側壁或其組合可以設有光學微結構表面。
請參閱第7圖、第8圖、附件2A及附件2B,其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光跡圖、配光曲線圖、輻照度圖及輻照度截面圖。
如第7圖所示,當該發光光源射入該反射杯體及該透鏡元件時,該發光光源經該反射杯體之反射及經該透鏡元件折射使該發光光源之餘光集中於該出光面射出,可提高該發光光源之中心光強度。如第8圖所示,在發光光源中心(ω=0°)具有最大光強度為9600燭光(cd),光照射強度較強係介於照明系統立體角ω為20°之範圍間。如附件2A及附件2B所示,在X-Z平面上,中心位置的最大的光照度較佳可為9600勒克斯(lux)。
因此,透過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可使發光光源射出後防止產生眩光並減少餘光射出,有效提高 照明系統中心光強度,因此可因應不同的照明品質要求應用於各式燈具中。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此等熟習此技術所作出等效或輕易的變化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2‧‧‧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11、21‧‧‧透鏡元件
110、210‧‧‧容置室
111、211‧‧‧出光面
112、212‧‧‧側曲面
113、213‧‧‧入光面
114、214‧‧‧卡合部
115、215‧‧‧基準面
12、22‧‧‧反射杯體
120、220‧‧‧容置空間
121、221‧‧‧通光孔
122、222‧‧‧反射面
123、223‧‧‧卡接部
216‧‧‧凹槽
2160‧‧‧光學微結構表面
A1、B1‧‧‧切點位置
A2、B2‧‧‧側端點
A3、B3‧‧‧接面點
A4、B4‧‧‧定位點
O1 、O2 ‧‧‧圓心
Z11、Z12、Z21、Z22、S11、S12、S13、S21、S22、S23‧‧‧輔助線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光跡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一實施例之配光曲線圖。
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光跡圖。
第8圖,係為本創作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之第二實施例之配光曲線圖。
1‧‧‧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11‧‧‧透鏡元件
110‧‧‧容置室
111‧‧‧出光面
112‧‧‧側曲面
113‧‧‧入光面
114‧‧‧卡合部
115‧‧‧基準面
12‧‧‧反射杯體
120‧‧‧容置空間
121‧‧‧通光孔
122‧‧‧反射面
123‧‧‧卡接部
A1‧‧‧切點位置
A2‧‧‧側端點
A3‧‧‧接面點
A4‧‧‧定位點
O1 ‧‧‧圓心
Z11、Z12、S11、S12、S13‧‧‧輔助線

Claims (9)

  1. 一種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係與一發光光源結合設置,其包含一透鏡元件及一反射杯體,該透鏡元件包含一出光面、一側曲面、一入光面及一卡合部,該反射杯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底部設有一通光孔,該容置空間內側壁為一反射面,且該透鏡元件容置於該反射杯體內,且該反射杯體罩設於該發光光源上,其特徵在於:該出光面具有一圓形表面,該側曲面之一側緣與該出光面相連接,該側曲面之另一側緣框圍形成圓形之一基準面,該側曲面之邊緣係與該基準面邊緣相互連接於一切點位置上,而由該出光面、該側曲面與該入光面封閉形成該透鏡元件之外表面,且該透鏡元件之該入光面處內凹形成一容置室,該側曲面與該卡合部一體成型且連接於一側端點,且該卡合部一體成型設置於該出光面一側,供以固定卡合該反射杯體,該反射杯體之外側壁一緣於一接面點連接該反射杯體之底部,另一緣與該卡合部連接設置,該反射杯體之該反射面一緣連接該通光孔內側,另一緣與該卡合部連接於一定位點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接面點鉛直向上延伸至該透鏡元件之 位置相對應於該透鏡元件中心係位於該側端點外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通光孔上任意二條相互正交且等長之直線通過該通光孔之交點定義為一圓心,且該圓心設有該發光光源,並且該圓心與該切點、該定位點係相切於一條直線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以水平線為基準,該透鏡元件之該切點位置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輔助線斜率為m1 ,該反射杯體之該接面點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2 、最大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3 ,且m3 <m1 <m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以水平線為基準,該透鏡元件之該切點位置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輔助線斜率為m1 ,該反射杯體之該通光孔與該反射杯體之該定位點間之最小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4 、最大長度輔助線之斜率為m5 ,且m5 <m1 <m4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透鏡元件於該出光面處內凹形成具有一側壁之一凹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凹槽底部係設置一光學微結構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出光面、該入光面、該反射杯體之該容置空間內側壁或其組合係為一光學微結構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其中,該反射杯體之杯口設有一卡接部,係與該透鏡元件之該卡合部接合於該定位點上,以形成該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TW101220431U 2012-10-23 2012-10-23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TWM449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0431U TWM449911U (zh) 2012-10-23 2012-10-23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20431U TWM449911U (zh) 2012-10-23 2012-10-23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9911U true TWM449911U (zh) 2013-04-01

Family

ID=4880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0431U TWM449911U (zh) 2012-10-23 2012-10-23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9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2458B (zh) 用于led灯具的透镜
TWI454631B (zh) Adjustable variable light emitting diode lens and lamp with its own
US9453622B2 (en) Lens and LED module having the same
WO2017054568A1 (zh) Led射灯
TW201219839A (en) Lens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2410490B (zh) 透镜及光源模组
TWI429953B (zh) Anti-glare lenses and table lamps with anti-glare lenses
TWI493132B (zh) Composite anti - glare lighting system
CN102374483B (zh) 透镜及使用此透镜的灯具
TWI418741B (zh) Lighting device
TW200628960A (en) Light source unit and projector system
TWM449911U (zh) 複合式防眩光照明系統
CN104676472A (zh) 透镜组件及应用该透镜组件的灯具
KR101089786B1 (ko) 단방향 투사가 가능한 비대칭형 led 렌즈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led 램프
TWI435024B (zh) 燈具
CN203249174U (zh) 灯具光学组件
CN205350896U (zh) 一种led日光灯
CN209445276U (zh) 一种基于全反射与定向折射系统的机载灯具二次光学结构
CN218954718U (zh) 一种筒灯
CN108916717B (zh) 灯具
JP3161276U (ja) 超高パワーの広角度反射体構造
CN217714590U (zh) 一种Par灯
TWI487865B (zh) Led燈罩
TW201209337A (en) Light source concentration device and lamp thereof
JP3160210U (ja) 高効率側射屈折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