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5191U -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5191U
TWM445191U TW101214789U TW101214789U TWM445191U TW M445191 U TWM445191 U TW M445191U TW 101214789 U TW101214789 U TW 101214789U TW 101214789 U TW101214789 U TW 101214789U TW M445191 U TWM445191 U TW M4451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ight guiding
top surface
light
lens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4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ng-Liang Huang
Thomas Liu
Ching-Jen Chen
Ming-Nan Chuang
Wei-Chou Chao
Original Assignee
Pcl Technologies Trad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cl Technologies Trading Inc filed Critical Pcl Technologies Trading Inc
Priority to TW101214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5191U/zh
Publication of TWM445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5191U/zh

Links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收發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光收發裝置。
一般光收發裝置如美國專利證書號第US7371014號專利,包括一基板、數個設置於基板的光電元件及一個設置於基板對應該等光電元件位置的透鏡模組。透鏡模組內設有多個對應該等光電元件的透鏡,以在該等光電元件(如發光二極體)及多個導光元件(如光纖)之間傳輸光線。但是上述光收發裝置的透鏡模組多是藉由塗佈於其底面的膠體黏著於基板,在長時間使用、高溫、高濕或受震盪的情況下,膠體黏著性的不足容易導致透鏡模組從基板翹起或脫落。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與基板固著程度較佳的透鏡模組。
於是,本新型透鏡模組,在一導光元件及一光電元件之間傳輸光線,包含一主體及兩透鏡。
該主體容納該光電元件於內,並包括位於上下側的一頂面與一底面,以及分別連接該頂面與該底面且位於相反側的兩側面。該底面鄰近其中一側面處部分地往該頂面凹陷而形成一內縮部。該頂面形成一對應該光電元件與該導光元件位置以傳導光線的導光部,以及至少一貫穿至該底 面且對應該內縮部位置的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鄰近該頂面處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通孔鄰近該底面處的孔徑。
該等透鏡用以匯聚光線,其中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另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導光元件之間。
較佳地,該第一通孔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孔徑部與一小孔徑部,該大孔徑部由該主體的頂面往該底面凹陷形成,該小孔徑部連通該大孔徑部至該內縮部,且該大孔徑部的孔徑大於該小孔徑部的孔徑。
較佳地,該主體形成兩個相間隔的第一通孔,且該主體還由該頂面凹陷形成一連通該等第一通孔的溝槽。
進一步地,該主體還形成一由該溝槽連通至該內縮部的第二通孔。
本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使用前述透鏡模組的光收發裝置。
於是,本光收發裝置配合一導光元件而收發光線,包含一基板、一光電元件、一透鏡模組及一定位膠。
該光電元件設置於該基板。該透鏡模組在該導光元件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傳輸光線,包括一主體及兩透鏡。該主體設置於該基板且容納該光電元件於內,並具有位於上下側的一頂面與一底面,以及分別連接該頂面與該底面且位於相反側的兩側面。該底面鄰近其中一側面處部分地往該頂面凹陷而形成一內縮部。該頂面形成一對應該光電元件與該導光元件位置以傳導光線的導光部,以及至少一貫穿 至該底面且對應該內縮部位置的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鄰近該頂面處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通孔鄰近該底面處的孔徑。該等透鏡用以匯聚光線,其中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另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導光元件之間。該定位膠係灌注膠體於該第一通孔且填充膠體於該內縮部與該基板之間而形成。
較佳地,該第一通孔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孔徑部與一小孔徑部,該大孔徑部由該主體的頂面往該底面凹陷形成,該小孔徑部連通該大孔徑部至該內縮部,且該大孔徑部的孔徑大於該小孔徑部的孔徑。
較佳地,該主體形成兩個相間隔的第一通孔,該主體還由該頂面凹陷形成一連通該等第一通孔的溝槽,且該定位膠還填充於該溝槽中。
較佳地,該主體還形成一由該溝槽連通至該內縮部的第二通孔,且該定位膠還填充於該第二通孔中。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透鏡模組黏著於基板時,定位膠位於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與溝槽的部分限制透鏡模組的主體無法相對於基板進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而增進透鏡模組在基板上的固著程度。
有關本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三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
參閱圖1、圖2與圖3為本新型光收發裝置1的第一 較佳實施例,以下說明光收發裝置1作為光發射器的實施態樣。
光收發裝置1配合多個導光元件2而收發光線,包含一基板3、多個數量對應導光元件2的光電元件4、一晶片5、一透鏡模組6及一定位膠7。此處,基板3為一電路板,導光元件2為光纖,光電元件4為發光二極體,晶片5控制光電元件4運作。光電元件4發出的光線經由透鏡模組6匯聚,而傳輸至導光元件2。但上述光電元件4、導光元件2也可以視需要而分別只設置一個,不限於此處揭露的內容。
參照圖3至圖6,透鏡模組6包括一主體61及多個透鏡62。主體61設置於基板3且容納光電元件4及晶片5於內,並具有位於上下側的一頂面63與一底面64,以及分別連接頂面63與底面64且位於相反側的兩側面65。底面64鄰近兩側面65處分別部分地往頂面63凹陷而形成一內縮部641。頂面63形成一對應光電元件4與導光元件2位置以傳導光線的導光部631,以及四個貫穿至底面64且對應內縮部641位置的第一通孔66。
其中,兩個第一通孔66係間隔地形成於鄰近一側面65處,另外兩個第一通孔66則間隔地形成於鄰近另一側面65處。每一第一通孔66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孔徑部661與一小孔徑部662。大孔徑部661由頂面63往底面64凹陷形成,小孔徑部662連通大孔徑部661至內縮部641,且大孔徑部661的孔徑大於小孔徑部662的孔徑。
該等透鏡62數量為光電元件4兩倍,用以匯聚光電元件4發出的光線。其中一半數量的透鏡62設於主體61內對應於光電元件4的位置,且介於導光部631與光電元件4之間。另外一半數量的透鏡62設於該主體61對應於導光元件2的位置,且介於導光部631與導光元件2之間。
參照圖1及圖6,定位膠7係灌注黏性膠體於第一通孔66且填充膠體於內縮部641與基板3之間而形成。透鏡模組6黏著於基板3時,定位膠7位於第一通孔66的部分限制透鏡模組6無法相對於基板3產生垂直或水平方向的移動,而增進透鏡模組6於基板3上的固著程度。
參閱圖7為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光收發裝置1’作為光接收器的實施態樣。其構件與前述內容大致相同,差別在於此處光電元件4’為接收光線而產生電訊號的光二極體(Photo diode),晶片5’接收及處理光電元件4’發出的電訊號。據此,導光元件2發出的光線經由鄰近導光元件2的透鏡62匯聚,並經由導光部631、光電元件4’上方的透鏡62匯聚傳輸至光電元件4’而產生電訊號,並傳輸至晶片5’進行處理。
參閱圖8至圖10為本新型光收發裝置1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該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差別在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透鏡模組6的主體61鄰近各側面65處還由頂面63凹陷形成一連通兩個第一通孔66的溝槽67,且定位膠7還填充於該溝槽67中。據此,由第一通孔66灌注膠體時,膠體亦填充於溝槽67中,並填充於內縮部 641與基板3(圖中未繪製)之間,而形成類似環狀的構造。因此,定位膠7能進一步提升透鏡模組6於基板3上的固著程度。
參閱圖11至圖14為本新型光收發裝置1的第三較佳實施例。該第三較佳實施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差別在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透鏡模組6的主體61還形成兩個分別由溝槽67連通至內縮部641的第二通孔68。每一第二通孔68位於兩個鄰近的第一通孔66之間,且定位膠7還填充於該等第二通孔68中。據此,由第一通孔66灌注膠體時,膠體除了填充於溝槽67,還填充於第二通孔68中,並配合填充於內縮部641與基板3(圖中未繪製)之間的膠體,而形成類似具有上、下蓋的柵狀構造(如圖14)。因此,定位膠7能有效地限制透鏡模組6於水平或垂直方向位移,而增進其固著程度,以增進光傳輸的品質。
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一通孔66、第二通孔68與溝槽67的數量、形狀及設置位置可依需要而彈性調整,不以此處揭露的內容為限。
綜上所述,定位膠7填充於第一通孔66、第二通孔68與溝槽67的部分限制透鏡模組6無法產生水平或垂直位移,而提升透鏡模組6於基板3的固著程度,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 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1’‧‧‧光收發裝置
2‧‧‧導光元件
3‧‧‧基板
4、4’‧‧‧光電元件
5、5’‧‧‧晶片
6‧‧‧透鏡模組
61‧‧‧主體
62‧‧‧透鏡
63‧‧‧頂面
631‧‧‧導光部
64‧‧‧底面
641‧‧‧內縮部
65‧‧‧側面
66‧‧‧第一通孔
661‧‧‧大孔徑部
662‧‧‧小孔徑部
67‧‧‧溝槽
68‧‧‧第二通孔
7‧‧‧定位膠
圖1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本新型光收發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圖2是該光收發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該光收發裝置作為光發射器的實施態樣;圖4是一立體圖,說明一透鏡模組的實施態樣;圖5是該透鏡模組的底面立體視圖;圖6是該透鏡模組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圖7是一示意圖,說明該光收發裝置作為光接收器的實施態樣;圖8是一立體圖,說明本新型光收發裝置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一透鏡模組;圖9是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鏡模組的底面立體視圖;圖10是該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透鏡模組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圖1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新型光收發裝置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一透鏡模組;圖12是該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透鏡模組的底面立體視圖;圖13是該第三較佳實施例之透鏡模組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及 圖14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定位膠的實施態樣。
1‧‧‧光收發裝置
3‧‧‧基板
4‧‧‧光電元件
5‧‧‧晶片
6‧‧‧透鏡模組
7‧‧‧定位膠

Claims (8)

  1. 一種透鏡模組,在一導光元件及一光電元件之間傳輸光線,包含:一主體,容納該光電元件於內,並包括位於上下側的一頂面與一底面,以及分別連接該頂面與該底面且位於相反側的兩側面,該底面鄰近其中一側面處部分地往該頂面凹陷而形成一內縮部,該頂面形成一對應該光電元件與該導光元件位置以傳導光線的導光部,以及至少一貫穿至該底面且對應該內縮部位置的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鄰近該頂面處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通孔鄰近該底面處的孔徑;及兩透鏡,用以匯聚光線,其中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另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導光元件之間。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透鏡模組,其中,該第一通孔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孔徑部與一小孔徑部,該大孔徑部由該主體的頂面往該底面凹陷形成,該小孔徑部連通該大孔徑部至該內縮部,且該大孔徑部的孔徑大於該小孔徑部的孔徑。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透鏡模組,其中,該主體形成兩個相間隔的第一通孔,且該主體還由該頂面凹陷形成一連通該等第一通孔的溝槽。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透鏡模組,其中,該主體還形成一由該溝槽連通至該內縮部的第二通孔。
  5. 一種光收發裝置,配合一導光元件而收發光線,包含: 一基板;一光電元件,設置於該基板;一透鏡模組,在該導光元件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傳輸光線,包括一主體,設置於該基板且容納該光電元件於內,並具有位於上下側的一頂面與一底面,以及分別連接該頂面與該底面且位於相反側的兩側面,該底面鄰近其中一側面處部分地往該頂面凹陷而形成一內縮部,該頂面形成一對應該光電元件與該導光元件位置以傳導光線的導光部,以及至少一貫穿至該底面且對應該內縮部位置的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鄰近該頂面處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通孔鄰近該底面處的孔徑,及兩透鏡,用以匯聚光線,其中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光電元件之間,另一透鏡設於該主體且介於該導光部與該導光元件之間;以及一定位膠,灌注膠體於該第一通孔且填充膠體於該內縮部與該基板之間而形成。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第一通孔具有相連接的一大孔徑部與一小孔徑部,該大孔徑部由該主體的頂面往該底面凹陷形成,該小孔徑部連通該大孔徑部至該內縮部,且該大孔徑部的孔徑大於該小孔徑部的孔徑。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主體形成兩個相間隔的第一通孔,該主體還由該頂面凹 陷形成一連通該等第一通孔的溝槽,且該定位膠還填充於該溝槽中。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主體還形成一由該溝槽連通至該內縮部的第二通孔,且該定位膠還填充於該第二通孔中。
TW101214789U 2012-07-31 2012-07-31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TWM445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4789U TWM445191U (zh) 2012-07-31 2012-07-31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4789U TWM445191U (zh) 2012-07-31 2012-07-31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5191U true TWM445191U (zh) 2013-01-11

Family

ID=48090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4789U TWM445191U (zh) 2012-07-31 2012-07-31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51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3407B (zh) * 2013-01-14 2017-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通訊模組
TWI578045B (zh) * 2013-05-14 2017-04-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耦合透鏡模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3407B (zh) * 2013-01-14 2017-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通訊模組
TWI578045B (zh) * 2013-05-14 2017-04-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耦合透鏡模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509753A5 (zh)
JP2015511027A5 (zh)
KR20080111560A (ko) 저 인덕턴스 광 트랜스미터 서브마운트 어셈블리
TW201428925A (zh) 光電模組結構
TWI477838B (zh) 用以轉換信號之裝置及方法、以及用以製造該裝置之方法
US9122031B2 (en) Optical connector
TWM445191U (zh) 透鏡模組與光收發裝置
US10459179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and optical lens thereof
CN202815279U (zh) 透镜模块与光收发装置
TW201715253A (zh) 光學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TW201602663A (zh) 具有散熱結構的主動光學組件
TWI451147B (zh) 光電模組
JP2012242694A (ja) 光ファイバ用ソケット
TWM445190U (zh) 光收發裝置
US20150016776A1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TW201441699A (zh) 光通訊模組
TW201445206A (zh) 光通訊裝置
TWI572922B (zh) 光纖連接器
TW201508362A (zh) 光耦合透鏡及光電轉換模組
US8974127B2 (en) Optical connector connected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TWI578050B (zh) 光電轉換模組
TWI494629B (zh) 光電轉換系統及其光電變換裝置
TW201421093A (zh) 光電轉換模組
TWI575269B (zh) 光通訊裝置
TWM562984U (zh) 光通訊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