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5083U - 動力產生裝置 - Google Patents

動力產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5083U
TWM445083U TW101203176U TW101203176U TWM445083U TW M445083 U TWM445083 U TW M445083U TW 101203176 U TW101203176 U TW 101203176U TW 101203176 U TW101203176 U TW 101203176U TW M445083 U TWM445083 U TW M44508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ulley
rope
motor
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03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he Qiu
Original Assignee
jin-he Qi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he Qiu filed Critical jin-he Qiu
Priority to TW101203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5083U/zh
Publication of TWM4450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5083U/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動力產生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之動力產生裝置。
按,近年來,由於地球能源即將面臨能源耗盡之危機,故而世界各國皆不斷的積極開發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來產生電力能量的方法,以此來緩減傳統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惟,上述無論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方式來產生能量,皆有受限於「地區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區常年風力不強,即無法使用「風力」來產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區氣候為常年多雨,則「太陽能」自然亦無法運用;而「水力」及「地熱」更是要部份得天獨厚的地區方有存在。是以並無法有效地適用於全球各個地區。
本創作人有鑑於現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於地區方能實施之缺點,乃不斷的精進研發改良,終研發出一機械式動力裝置。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之動力產生裝置。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所設之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包括一馬達與一座體,該座體上設有一轉盤,該轉盤係與該馬達連接,使受到該馬達驅動而旋轉,該轉盤上係間隔設有一重塊,每一重塊間係連接有一連桿,該重塊上設有主桿體與副桿體,該主桿體與副桿體上皆設有一滑輪,而主桿體上另設有一馬達,副桿體上另設有一相互連接之集能裝置與彈性裝置,其中,每一重塊上主桿體之馬達係設有一繩體,該繩體係繞設該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另一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再與該另一重塊上之副桿體之彈性裝置連接,使當馬達鬆釋對繩體之拉持時,該繩體可釋放對彈性裝置之拉持,使彈性裝置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該集能裝置運轉而集能。
實施時,該轉盤上係設有第一至第五重塊,其中該第一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一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二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二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二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三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三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三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四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四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四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五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五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五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一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
實施時,該轉盤轉動至一角度時,該馬達可控制對繩體之拉持,使捲收該繩體使該彈性裝置受到壓迫而被壓縮。
為進一步了解本創作,以下舉較佳之實施例,配合圖示、圖號,將本創作之具體構成內容及其所達成的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請參閱第1~5圖,圖式內容為本創作動力產生裝置之一實施例,其係由馬達1與一座體2所組成。
該座體2上設有一轉盤3,該轉盤3係與該馬達1連接,使受到該馬達1驅動而旋轉,該轉盤3上係設有第一至第五重塊4、5、6、7、8,其係間隔固定於轉盤3上,每一重塊4、5、6、7、8間係連接有一連桿9,該第一至第五重塊4、5、6、7、8上設有主桿體41、51、61、71、81與副桿體42、52、62、72、82,該主桿體41、51、61、71、81與副桿體42、52、62、72、82上皆設有一滑輪411、511、611、711、811、422、522、622、722、822,而主桿體41、51、61、71、81上另設有一馬達413、513、613、713、813,副桿體42、52、62、72、82上另設有一相互連接之集能裝置423、523、623、723、823與彈性裝置424、524、624、724、824,其中,第一至第五重塊4、5、6、7、8上主桿體41、51、61、71、81之馬達413、513、613、713、813係設有一繩體414、514、614、714、814,該繩體414、514、614、714、814係繞設該主桿體41、51、61、71、81之滑輪411、511、611、711、811後,再繞設於另一重塊4、5、6、7、8上副桿體42、52、62、72、82上之滑輪422、522、622、722、822,再與該另一重塊4、5、6、7、8上之副桿體42、52、62、72、82之彈性裝置424、524、624、724、824連接。
該第一重塊4上之繩體414繞設該第一重塊4上之主桿體41之滑輪411後,再繞設於第二重塊5上副桿體52上之滑輪522;該第二重塊5上之繩體514繞設該第二重塊5上之主桿體51之滑輪511後,再繞設於第三重塊6上副桿體62上之滑輪622;該第三重塊6上之繩體614繞設該第三重塊6上之主桿體61之滑輪611後,再繞設於第四重塊7上副桿體72上之滑輪722;該第四重塊7上之繩體714繞設該第四重塊7上之主桿體71之滑輪711後,再繞設於第五重塊8上副桿體82上之滑輪822;該第五重塊8上之繩體814繞設該第五重塊8上之主桿體81之滑輪811後,再繞設於第一重塊4上副桿體42上之滑輪422。
藉此,當轉盤3受到馬達1帶動後旋轉至一預先設定之角度時,馬達413、513、613、713、813即鬆釋對繩體414、514、614、714、814之拉持,使繩體414、514、614、714、814可釋放對彈性裝置424、524、624、724、824之拉持,使彈性裝置424、524、624、724、8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該集能裝置423、523、623、723、823運轉而集能。
如第1圖所示,當第二重塊5上主桿體51之馬達513鬆釋對繩體514之拉持,使繩體514可釋放對第三重塊6副桿體62上之彈性裝置624之拉持,使該彈性裝置6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與該彈性裝置624連接之集能裝置623之運轉而集能,同步地,第五重塊8上之主桿體81之馬達813捲收該繩體814時,使該繩體814可對第一重塊4副桿體42上之彈性裝置424拉持,使該彈性裝置424形成被壓縮之狀態。
而當該轉盤3持續轉動時,如第2圖所示,隨後之第一重塊4即轉動至上述第二重塊5之位置,此時令當第一重塊4上主桿體41之馬達413鬆釋對繩體414之拉持,使繩體414可釋放對第二重塊5副桿體52上之彈性裝置524之拉持,使該彈性裝置5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與該彈性裝置524連接之集能裝置523之運轉而集能,同步地,第四重塊7上之主桿體71之馬達713捲收該繩體714時,使該繩體714可對第五重塊8副桿體82上之彈性裝置824拉持,使該彈性裝置824形成被壓縮之狀態。
而當該轉盤3持續轉動時,如第3圖所示,隨後之第五重塊8即轉動至上述第一重塊4之位置,此時令當第五重塊8上主桿體81之馬達813鬆釋對繩體814之拉持,使繩體814可釋放對第一重塊4副桿體42上之彈性裝置424之拉持,使該彈性裝置4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與該彈性裝置424連接之集能裝置423之運轉而集能,同步地,第三重塊6上之主桿體61之馬達613捲收該繩體614時,使該繩體614可對第四重塊7副桿體72上之彈性裝置724拉持,使該彈性裝置724形成被壓縮之狀態。
而當該轉盤3持續轉動時,如第4圖所示,隨後之第四重塊7即轉動至上述第五重塊8之位置,此時令當第四重塊7上主桿體71之馬達713鬆釋對繩體714之拉持,使繩體714可釋放對第五重塊8副桿體82上之彈性裝置824之拉持,使該彈性裝置8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與該彈性裝置824連接之集能裝置823之運轉而集能,同步地,第二重塊5上之主桿體51之馬達513捲收該繩體514時,使該繩體514可對第三重塊6副桿體62上之彈性裝置624拉持,使該彈性裝置624形成被壓縮之狀態。
而當該轉盤3持續轉動時,如第5圖所示,隨後之第三重塊6即轉動至上述第四重塊7之位置,此時令當第三重塊6上主桿體61之馬達613鬆釋對繩體614之拉持,使繩體614可釋放對第四重塊7副桿體72上之彈性裝置724之拉持,使該彈性裝置724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與該彈性裝置724連接之集能裝置723之運轉而集能,同步地,第一重塊4上之主桿體41之馬達413捲收該繩體414時,使該繩體414可對第二重塊5副桿體52上之彈性裝置524拉持,使該彈性裝置524形成被壓縮之狀態。
而當該轉盤3持續轉動時,隨後之第二重塊5即轉動至上述第三重塊6之位置,即重新回到第1圖之狀態,如此一來重複上述之動作原理,即可重複進行集能。
以上所述乃是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之技術手段,根據本文的揭露或教導可衍生推導出許多的變更與修正,若依本創作之構想所作之等效改變,其所產生之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涵蓋之實質精神時,均應視為在本創作之技術範疇之內,合先陳明。
依上文所揭示之內容,本創作確可達到創作之預期目的,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之動力產生裝置,具有產業利用與實用之價值無疑,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申請。
1...馬達
2...座體
3...轉盤
4...第一重塊
41...主桿體
411...滑輪
413...馬達
414...繩體
42...副桿體
422...滑輪
423...集能裝置
424...彈性裝置
5...第二重塊
51...主桿體
511...滑輪
513...馬達
514...繩體
52...副桿體
522...滑輪
523...集能裝置
524...彈性裝置
6...第三重塊
61...主桿體
611...滑輪
613...馬達
614...繩體
62...副桿體
622...滑輪
623...集能裝置
624...彈性裝置
7...第四重塊
71...主桿體
711...滑輪
713...馬達
714...繩體
72...副桿體
722...滑輪
723...集能裝置
724...彈性裝置
8...第五重塊
81...主桿體
811...滑輪
813...馬達
814...繩體
82...副桿體
822...滑輪
823...集能裝置
824...彈性裝置
9...連桿
第1~5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動力產生裝置實施時之連續動作狀態示意圖。
1...馬達
2...座體
3...轉盤
4...第一重塊
41...主桿體
411...滑輪
413...馬達
414...繩體
42...副桿體
422...滑輪
423...集能裝置
424...彈性裝置
5...第二重塊
51...主桿體
511...滑輪
513...馬達
514...繩體
52...副桿體
522...滑輪
523...集能裝置
524...彈性裝置
6...第三重塊
61...主桿體
611...滑輪
613...馬達
614...繩體
62...副桿體
622...滑輪
623...集能裝置
624...彈性裝置
7...第四重塊
71...主桿體
711...滑輪
713...馬達
714...繩體
72...副桿體
722...滑輪
723...集能裝置
724...彈性裝置
8...第五重塊
81...主桿體
811...滑輪
813...馬達
814...繩體
82...副桿體
822...滑輪
823...集能裝置
824...彈性裝置
9...連桿

Claims (3)

  1. 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包括:一馬達;一座體,其上設有一轉盤,該轉盤係與上述馬達連接,使受到該馬達驅動而旋轉,該轉盤上係間隔固定有一重塊,每一重塊間係連接有一連桿,該重塊上設有主桿體與副桿體,該主桿體與副桿體上皆設有一滑輪,而主桿體上另設有一馬達,副桿體上另設有一相互連接之集能裝置與彈性裝置,其中,每一重塊上主桿體之馬達係設有一繩體,該繩體係繞設該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另一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再與該另一重塊上之副桿體之彈性裝置連接,藉以使馬達鬆釋對繩體之拉持時,繩體可釋放對彈性裝置之拉持,使彈性裝置形成彈性回復力,而帶動該集能裝置運轉而集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動力產生裝置,其中該轉盤上係設有第一至第五重塊,其中該第一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一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二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二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二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三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三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三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四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四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四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五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該第五重塊上之繩體繞設該第五重塊上之主桿體之滑輪後,再繞設於第一重塊上副桿體上之滑輪。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動力產生裝置,其中該轉盤轉動至一角度時,該馬達可控制對繩體之拉持,使捲收該繩體使該彈性裝置受到壓迫而被壓縮。
TW101203176U 2012-02-22 2012-02-22 動力產生裝置 TWM4450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03176U TWM445083U (zh) 2012-02-22 2012-02-22 動力產生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03176U TWM445083U (zh) 2012-02-22 2012-02-22 動力產生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5083U true TWM445083U (zh) 2013-01-11

Family

ID=48090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3176U TWM445083U (zh) 2012-02-22 2012-02-22 動力產生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50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3883A1 (zh) * 2012-02-22 2013-08-29 Chiu Chin-Ho 动力产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3883A1 (zh) * 2012-02-22 2013-08-29 Chiu Chin-Ho 动力产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25448U (zh) 手拉发电式健身器
TW201919313A (zh) 機械式能量收集裝置
TWM445083U (zh) 動力產生裝置
TW201335480A (zh) 動力產生裝置
CN203394689U (zh) 高效旋转风力发电机叶轮
TWM483320U (zh) 動力產生裝置
CN202673580U (zh) 全风向组合多功率永磁风电机
CN104976086A (zh) 动力产生装置
TWM447426U (zh) 動力產生裝置
TWM463288U (zh) 動力產生裝置
CN203308641U (zh) 防过载水利发电装置
CN202001196U (zh) 风力发电装置
CN204145174U (zh) 转动轮发电装置
TWM472112U (zh) 動力產生裝置
CN203352259U (zh) 大飞轮发电机
CN201851285U (zh) 多用发电机
TW202045816A (zh) 機械式發電裝置
TW201337101A (zh) 動力產生裝置
WO2013123883A1 (zh) 动力产生装置
TW201804081A (zh) 機械式能量收集裝置
CN102128145A (zh) 动力产生装置
TW201321603A (zh) 動力產生裝置
TW201812169A (zh) 機械式能量收集裝置
TW201317452A (zh) 動力產生裝置
TW201248008A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