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3558B -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53558B
TWI853558B TW112116626A TW112116626A TWI853558B TW I853558 B TWI853558 B TW I853558B TW 112116626 A TW112116626 A TW 112116626A TW 112116626 A TW112116626 A TW 112116626A TW I853558 B TWI853558 B TW I8535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ating
coating layer
area
s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6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16322A (zh
Inventor
陳兆俞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8/343,88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202732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416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6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3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3558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設置有背光模組的發光按鍵結構包含:底板、遮光片、導光片及反射層,其中遮光片設置於底板下方並具有用以實質反射光線的第一塗層及用以實質遮擋光線的第二塗層;導光片設置於遮光片相對於底板之另一側並具有光源孔;反射層設置於導光片相對於遮光片之另一側並具有開口與光源孔連通,其中第二塗層包含第二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自第二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二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以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第一塗層及第二塗層設置於光源孔正上方,且第一塗層之一部分位於複數中介區中。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發光按鍵結構及其背光模組。
目前為提升發光按鍵的亮度,已有單顆按鍵於其底板下方配置專屬光源向上發光的結構。然而,此類結構通常具有發光不均勻的問題,例如對應光源的字符過亮,而遠離光源的字符過暗。
此外,鍵帽輪廓光暈也是背光結構提供鍵帽邊界識別的功能之一。但是,前述配置會讓鍵帽輪廓光暈也有不均勻或過暗情況,以致於鍵盤上的鍵帽字符與鍵帽邊界都不易辨識,難以達到一致性的發光均勻度。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其具有經設計的遮光塗層,有效地調變光源直射區域的光量,以改善鍵帽局部字符爆亮的問題,進而提升發光均勻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其藉由不同光學特性的塗層,不僅有效調變光源直射區域的光量並盡可能回收光線,以提升發光亮度及均勻性。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遮光片、導光片以及反射層,其中遮光片具有第一塗層及第二塗層,第一塗層用以實質反射光線,且第二塗層用以實質遮擋光線;導光片設置於遮光片之一側,導光片具有光源孔;反射層設置於導光片相對於遮光片之另一側,反射層具有開口與光源孔連通,其中第二塗層包含第二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自第二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二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以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第一塗層及第二塗層設置於光源孔正上方,且第一塗層之一部分位於複數中介區中。
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包含第一主塗層區,第二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於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內。
於一實施例,複數中介區之第一中介區大於複數中介區之其餘中介區。
於一實施例,第二塗層具有第二透光孔,且第二透光孔設置於第二主塗層區。
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具有第一透光孔,且第一透光孔與第二透光孔重疊。
於一實施例,第二透光孔於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中。
於一實施例,第二透光孔於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外。
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包含第一主塗層區,第二主塗層區於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內,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於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於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外。
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更包含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於第一中介區,以於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
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更包含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於複數中介區中,以於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
於一實施例,複數第一子塗層區向外延伸超過複數第二子塗層區。
於一實施例,第二主塗層區及第一主塗層區為同心圓,且複數第一子塗層區的外徑大於或等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的外徑。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背光模組更包含驅動電路板及發光件,其中驅動電路板設置於導光片下方;發光件固定於驅動電路板且位於光源孔中,其中發光件於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第二主塗層區於導光片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
於一實施例,複數第二子塗層區以發光件為中心對稱設置,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與光源孔重疊。
於一實施例,第二主塗層區於導光片之該垂直投影位於該光源孔內。
於一實施例,第二塗層的塗層材料與第一塗層的塗層材料相同。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遮光片、導光片、反射層及發光件,其中遮光片具有第一塗層,第一塗層用以實質反射 光線;導光片設置於遮光片之一側,導光片具有光源孔;反射層設置於導光片相對於遮光片之另一側;發光件穿過反射層且位於光源孔中,其中第一塗層包含第一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以於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允許光線通過;其中發光件與第一主塗層區在垂直方向上重疊,第一子塗層區至少局部超出導光片的光源孔之外。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按鍵結構,其包含:上述之背光模組以及底板,其中底板設置於背光模組上方並具有燈孔對應光源孔;背光模組用於投射光線至燈孔;第二塗層較第一塗層更接近底板,第二主塗層區於底板之垂直投影位於燈孔之範圍內。
於一實施例,光源孔於底板之垂直投影位於第二主塗層區於底板之垂直投影之範圍內。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藉由經設計的塗層設計,其藉由不同光學特性的塗層或調整厚度的塗層,不僅有效調變光源直射區域的光量並盡可能回收光線,以提升發光亮度及均勻性。
本發明主要涉及遮光片的塗層設計在一個複雜光路系統(帶有背光模組的發光鍵盤與發光按鍵)的複雜應用,本發明設計在搭配遮光片與相關光學元件的調整,可以達到單鍵乃至於整盤按鍵在背光模組單位出光量的極致發光效益,以及發光均勻度的提升。因此,理解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發明思路有其必要,請容詳細解說本發明的背光模組、發光按鍵和發光鍵盤如何在兼顧多變數多限制的前提下進行最佳化設計。
在電子裝置如筆電和鍵盤追求極致超薄化的趨勢下,發光按鍵和背光模組被迫在狹小空間內高度積集化,加上光源小型化、發光功率降低、光學材料的逐年改變,這導致採用不同光源、不同光學元件的些微變動都會造成發光效果的巨大變動,使得按鍵背光設計必須考量複雜的技術問題,無法透過簡單的設計選擇解決問題。
請參考圖1A,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鍵盤之堆疊示意圖。於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發光鍵盤KB包括複數按鍵KS(如方鍵SK或倍數鍵MK)與背光模組BL,其中每個按鍵KS(例如圖1B之發光按鍵結構1)包括鍵帽12、升降機構14、一部分的開關電路層16、復位件18與一部分的底板10;對發光鍵盤KB而言,背光模組BL包括遮光片210、導光片220與驅動電路板240,而驅動電路板240還可包括反射層230及發光件250設置於其上。
請參考圖1B及圖2,圖1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爆炸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剖面示意圖。就單鍵範圍的整體架構,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發光按鍵結構1包含底板10、鍵帽12、升降機構14、開關電路層16、復位件18、遮光片210、導光片220、反射層230、驅動電路板240及發光件250。鍵帽12設置於底板10上方,並具有可透光部122(例如一或多個透光字符)。升降機構14連接於底板10及鍵帽12之間,以支撐鍵帽12相對於底板10上/下移動。開關電路層16設置於鍵帽12下方,且較佳位於底板10上。開關電路層16具有開關162(於圖1B以圓圈表示)。開關電路層16具有多層結構,開關電路形成於其中的一層或多層,且鍵帽12被按壓時,開關電路層16的開關162會被導通。復位件18設置於鍵帽12及底板10之間,用以提供回復力,以使鍵帽12被按壓後可相對於底板10向上移動回復至未按壓前的位置。於此實施例,復位件18可實施為彈性體(rubber dome)且對應開關162設置。鍵帽12被按壓向下移動以擠壓復位件18時,復位件18可觸發開關162,但不以此為限。開關162可由觸發部所觸發,且觸發部可設置於復位件18、升降機構14或鍵帽12等。依據實際應用,復位件18可實施為任何可提供回復力以驅使鍵帽12被按壓後復位的元件,例如彈簧、磁性件等,且發光按鍵結構1的開關不限於開關電路層16形式的開關162,可因應鍵帽12的按壓而被觸發的任何合宜開關皆適用於本發明,例如機械開關、磁性開關、光開關等。於此實施例,升降機構14實施為剪刀腳升降機構,其具有相互樞接的兩個支架,且各支架的兩端分別可活動地連接底板10及鍵帽12,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升降機構14可實施為蝴蝶式升降機構、懸臂式升降機構等。以上由底板10、鍵帽12、升降機構14、開關電路層16及復位件18構成為發光按鍵結構1的按鍵單元。
如圖2所示,遮光片210設置於底板10下方,且遮光片210較佳具有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第一塗層212用以實質反射光線(例如發光件250所發射的光線),第二塗層214用以實質遮擋光線。導光片220設置於遮光片210相對於底板10之另一側(例如下側),且導光片220具有光源孔222對應底板10的燈孔102。反射層230設置於導光片220相對於遮光片210之另一側(例如下側),且反射層230具有開口232與光源孔222連通。發光件250藉由黏著層252固定於驅動電路板240並與驅動電路板240的光源電路電連接。黏著層252可為僅用於將發光件250固定於驅動電路板240的非導電膠層,並非將發光件250固定並電連接驅動電路板240的錫膏或其他導電層,但不以此為限。驅動電路板240設置於導光片220的下方,使得發光件250可由反射層230的開口232下方伸入進而位於導光片220的光源孔222中。於一實施例,發光件250可為微型發光二極體,其可具有五面發光的光型,例如主要為頂面發光(例如80%的光自頂面射出),其餘光線係自四個側面出光,但不以此為限。以上由遮光片210、導光片220、反射層230、驅動電路板240及發光件250構成為發光按鍵結構1的背光單元(或模組),用於朝底板10的燈孔102投射光線。此外,黏著層252可以為可透光,且反射層230的一部份環繞發光件250設在光源孔222內,使反射的光線可經由黏著層252及/或光源孔222內的反射層230,而由光源孔222之孔壁進入導光片220側向傳遞。
請參考圖3及圖3A至圖3D,其中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0、遮光片210、導光片220、驅動電路板240(含反射層230))之堆疊的平面示意圖,且圖3A至圖3D為圖3之各元件之平面示意圖。如圖3及圖3A所示,底板10設置於背光模組上方(例如遮光片210上方),且底板 10可由金屬板件沖壓製成,使得底板10具有彼此連接的複數肋部(例如內肋104、橋接肋106及周邊肋108)進而定義複數孔洞(例如燈孔102及周邊孔102’)。具體而言,底板10的周邊肋108設置於底板10的最外圍,且周邊肋108可為框形肋或為複數肋首尾相互連接成環狀,以使得底板10具有框形架構,但不限於此。當複數按鍵整合於鍵盤時,各按鍵的底板10可藉由周邊肋108相互連接而形成單一底板。內肋104設置於底板10的中央或中央附近,用以定義燈孔102,使得內肋104包圍燈孔102,且燈孔102實質對應鍵帽12的中央或中央附近;複數橋接肋106用以連接內肋104及周邊肋108,並於內肋104及周邊肋108之間定義複數周邊孔102’,使得周邊孔102’實質對應鍵帽12的周圍部分或角落部分。燈孔102及周邊孔102’係容許發光件250發射的光線通過,以照射鍵帽12而自可透光部122射出。
具體而言,如圖3及圖3B所示,遮光片210為可透光的膜片(例如對苯二甲酸酯(PET)),且膜片上具有遮光材料(或塗層材料)形成的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於此實施例,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較佳具有不同的光穿透率,使得第一塗層212可反射大部分的光,且可能容許小部分的光通過或吸收小部分的光,而第二塗層214實質遮擋或吸收大部分的光,且可能容許小部分的光通過或反射小部分的光。舉例而言,第一塗層212可為白油墨層,第二塗層214可為黑油墨層,且各可藉由例如印刷方式形成,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較佳設置於光源孔222正上方,且第二塗層214較第一塗層212更接近底板10(即第一塗層212較第二塗層214接近導光片220),使得向上照射的光線先大部分被第一塗層212反射,而通過第一塗層212的少部分光線再被第二塗層214吸收,藉此有效將光線從垂直向上的方向引導成橫向 傳遞。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可設置於遮光片210的同一側或不同側。於一實施例,如圖2所示,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設置於遮光片210的同一側,例如第一塗層212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上表面,且第二塗層214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上表面及/或第一塗層212的上表面上,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第二塗層214可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下表面,且第一塗層212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下表面及/或第二塗層214的下表面上。於其他實施例(未繪示),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可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不同側,例如第一塗層212較佳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下表面(即接近導光片220的一側),且第二塗層214設置於遮光片210的上表面(即接近底板10的一側),藉此亦可使得向上行進的光線先大部分被第一塗層212反射,而通過第一塗層212的少部分光線再被第二塗層214吸收。
在此須注意,在以下圖式中(例如圖3、圖3B中),左斜影線所示的區域為第一塗層212所設置的區域,右斜影線所示的區域為第二塗層214所設置的區域。當一個區域同時呈現左斜影線及右斜影線則表示該區域中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重疊設置,且第一塗層212較第二塗層214更接近導光片220。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係對應燈孔102設置,使得第一塗層212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較佳與燈孔102重疊且延伸至內肋104,而第二塗層214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燈孔102之範圍內,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例如光量需求),第一塗層212(或第二塗層214)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可選擇性地大於、等於或小於底板10之燈孔102,且燈孔102之尺寸較佳大於或等於光源孔222之尺寸。
具體而言,如圖3及圖3B所示,第一塗層212包含第一主塗層區212a。於此實施例,對應於圓形燈孔102,第一主塗層區212a可為圓形反射區,且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尺寸可大於、等於或小於燈孔102的尺寸。第一主塗層區212a設置於光源孔222的正上方,且光源孔222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範圍內。依據實際應用,第一主塗層區212a可具有任何合宜的形狀,例如圓形、矩形、多邊形等幾何性狀或不特定形狀,不以實施例所示為限。
如圖3B及圖4A所示,第二塗層214包含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自第二主塗層區214a向外延伸並沿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周緣設置,以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215。具體而言,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及複數中介區215沿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周緣交錯設置,以形成環繞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光量調變區。於此實施例,第二主塗層區214a可為圓形遮光區,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為沿其圓周設置的類三角形子遮光區,使得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構成為星芒圖案,且兩相鄰的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夾設有中介區215。亦即,中介區215為遮光片210之可透光膜片上位於相鄰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且未設置形成第二塗層214之遮光材料的區域。對應地,中介區215具有類似的三角形狀,並且由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環繞第二主塗層區214a設置且沿徑向向外延伸,中介區215的寬底邊遠離第二主塗層區214a且大於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底邊的弧長,而中介區215的窄頂點鄰近第二主塗層區214a,使得光量調變區為環形。
於此實施例,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寬底邊連接第二主塗層區214a,且各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頂角的中心線(例如角平分線)較佳通過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中心。於一實施例,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較佳具有相同形狀及大小,且沿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周緣均勻設置,使得複數中介區215亦具有相同形狀及大小,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第二主塗層區214a可具有任何合宜的形狀,例如圓形、矩形、多邊形等幾何性狀或不特定形狀,且第二子塗層區214b亦可具有任何合宜的形狀,例如三角形、錐形、矩形、梯形、多邊形、花瓣形或不特定形狀。
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對應燈孔102及光源孔222設置。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燈孔102之範圍內,且第二主塗層區214a較佳實質完全覆蓋發光件250。亦即,燈孔102可大於或等於光源孔222,且發光件250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外徑(即第二子塗層區214b遠離第二主塗層區214a之末端(例如頂點)至第二主塗層區214a之中(圓)心的距離)可大於、等於或小於燈孔102的半徑(即燈孔102周緣至其中心的距離)。舉例而言,當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外徑大於燈孔102的半徑時,第二子塗層區214b部分位於燈孔102內且部分延伸至燈孔102外。當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外徑等於燈孔102的半徑時,第二子塗層區214b位於燈孔102內且其末端(即頂點)與燈孔102的孔緣重疊。當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外徑小於燈孔102的半徑時,第二子塗層區214b完全位於燈孔102內且其末端(即頂點)與燈孔102的孔緣之間在徑向上具有間隙。於一實施例,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形 狀及大小(例如半徑或外徑)可取決於對應燈孔102之字符(可透光部122)所需的光量,使得所需光量越大時,在燈孔102範圍內暴露的中介區215較佳為越大。
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可為具有相同半徑或不同半徑的同心圓。於一實施例,以圓形的燈孔102為例,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直徑較佳大於燈孔102的直徑,且燈孔102的直徑較佳大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直徑(即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半徑大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半徑),使得第一塗層212之一部分(例如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一部分)位於複數中介區215中。具體而言,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較佳彼此重疊並與底板10的燈孔102對應。於此實施例,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可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內。藉此,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一部分自相鄰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的中介區215暴露,且不與第二子塗層區214b重疊。
此外,第二塗層214除了具有對應燈孔102之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外,還可具有與底板10的周邊肋108部分對應的第二周邊區214c。第一塗層212除了具有位於燈孔102正下方之第一主塗層區212a外,還可具有與底板10的周邊肋108對應(或重疊)的第一周邊區212c,以界定透光區218。於此實施例,透光區218為一個連續區域,其於底板10的垂直投影涵蓋橋接肋106及周邊孔102’,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第一塗層212(或第二塗層214)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可更與至少一橋接肋106重疊,以界定形狀、數目、位置與燈孔102及周邊孔102’對應的複數透光區218,但不以此為限。如圖3B所示,第一塗層212對應周邊肋108的部分(即第一周邊區212c)較佳較第二塗層214對應周邊肋108的部分(即第二周邊區214c)突出接近燈 孔102(即寬度較寬),但不此以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第一塗層212對應周邊肋108的部分可與第二塗層214對應周邊肋108的部分相同或相對於燈孔102退縮(即寬度較窄)。
如圖3及圖3C所示,導光片220可為由任何合宜的光學材料(例如光學聚合物)製成的薄板或薄片,且光源孔222為貫穿導光片220厚度方向(即Z軸方向)的貫孔,使得發光件250可位於光源孔222中,且第一塗層212之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塗層214之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光源孔222正上方。導光片220還具有複數出光部228,用以破壞全反射讓光線朝上射出。複數出光部228較佳對應周邊孔102’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出光部228可設置於任何需要出光的合宜位置。如圖3C所示,頂膠262設置於導光片220之頂面且位於光源孔222周圍。具體而言,頂膠262用於連接遮光片210及導光片220且位於燈孔102周圍,使得遮光片210、導光片220及發光件250可藉由頂膠262定位,提升光耦合的穩定性。再者,頂膠262可由具有透光性且折射率較空氣接近導光片220的黏著材料形成,使得自第一主塗層區212a反射的光線,可以較高的比例進入導光片220,進而在導光片220中進行全反射。此外,頂膠262與導光片220之光源孔222之孔緣間具有頂淨空區272,即光源孔222周圍未設置頂膠262的區域。
如圖3及圖3D所示,反射層230相對於遮光片210設置於導光片220之另一側(例如下方),且用以將自導光片220的底面漏出的光反射回到導光片220。具體而言,反射層230可為反射材料形成的反射膜片(例如金屬箔片)、或非反射膜片上塗佈反射材料、或摻雜反光粒子的塑料膜片(例如摻雜反光粒子的PET膜片)所形成之反射片,但不限於此。於一實施例,反射層230可為塗佈於驅動電路板240之上表面的反射塗層,例如白油墨層,且反射層230的反射率 較佳大於80%,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層230的開口232可為貫穿形成反射層230之膜片的通孔,或者是驅動電路板240之上表面上設置發光件250且未塗佈反射塗層的區域。如圖3D所示,底膠264設置於反射層230之頂面(即導光片220之底面)且位於光源孔222周圍。具體而言,底膠264用於連接導光片220及反射層230且位於燈孔102周圍,使得導光片220、反射層230及發光件250可藉由底膠264定位,提升光耦合的穩定性。再者,底膠264可由具有透光性且折射率較空氣接近導光片220的黏著材料形成,使得自反射層230反射的光線,可以較高的比例進入導光片220,進而在導光片220中進行全反射。再者,頂膠262及底膠264可以相同或不同的黏著材料形成,例如但不限於水膠。此外,底膠264與導光片220之光源孔222(或開口232)之孔緣間具有底淨空區274,即光源孔222周圍未設置底膠264的區域。如圖3D所示,當反射層230為形成於驅動電路板240上表面的反射塗層時,開口232為驅動電路板240上無底膠264、無反射層230的區域。
驅動電路板240上還包含主線路242及子線路244。舉例而言,兩條主線路242分別提供高/低電位,且兩條子線路244分別自兩條主線路242延伸,使得發光件250藉由子線路244電連接至主線路242。再者,反射層230下方可設置有吸光層(未繪示),用以吸收穿透反射層230的少量光線。
再次參考圖2,進一步說明頂膠262、底膠264的布局設計。如圖2所示,頂膠262及底膠264至少其中一個與第一塗層212在底板10、遮光片210、導光片220及反射層230之堆疊方向(例如Z軸方向)上重疊,例如僅頂膠262、僅底膠264、或頂膠262及底膠264兩者在堆疊方向與第一塗層212重疊。於一實施例,如圖所示,頂膠262或底膠264於遮光片210之垂直投影可位於第一塗層212(例如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內。如上所述,頂膠262或底膠264環 繞光源孔222設置,使得頂膠262與導光片220之光源孔222之孔緣2222間具有頂淨空區272,且底膠264與導光片220之光源孔222之孔緣2222間具有底淨空區274。於此實施例,頂淨空區272及底淨空區274係分別為導光片220在光源孔222周圍未設置頂膠262的頂面區域及未設置底膠264的底面區域。從另一觀點而言,頂淨空區272及底淨空區274可分別為在導光片220之光源孔222周圍遮光片210未設置頂膠262的下表面區域及反射層230(或驅動電路板240)未設置底膠264的上表面區域。藉此,可避免頂膠262或底膠264進入光源孔222干擾出光,或避免與固定發光件250之黏著層252重疊,增加不必要的堆疊高度。換言之,藉由頂淨空區272及/或底淨空區274的設置,頂膠262及底膠264至少其中一個與固定發光件250之黏著層252在堆疊方向(例如Z軸方向)上不重疊,可有效避免的堆疊高度不必要增加。較佳地,頂膠262及底膠264兩者皆與黏著層252在堆疊方向上不重疊。
於一實施例,底淨空區274較佳大於頂淨空區272,即底膠264與光源孔222的孔緣之距離大於頂膠262與光源孔222的孔緣的距離。藉此,避免底膠264、反射層230傳導光線向上出光,以降低光線自中央區域(例如燈孔102)再次出光,並可增加中央回收光線,增加橫向傳遞光線比例。
再者,第一塗層212之第一主塗層區212a可與燈孔102重疊且延伸至內肋104並與頂膠262及/或底膠264重疊,使得鄰近光源孔222的頂淨空區272及底淨空區274也與第一主塗層區212a重疊或進一步與內肋104重疊。換言之,頂膠262及底膠264至少其中一個(較佳為兩者)與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內肋104在堆疊方向(例如Z軸方向)上重疊,使得頂淨空區272及底淨空區274也與第一主塗層區212a重疊。於一實施例,第一塗層212覆蓋於光源孔222正上方之部 分(例如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直徑較佳大於頂膠262之直徑。舉例而言,第一主塗層區212a可實質完全延伸至內肋104的下方,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具有較大的反射面積,以利於將中央的光線橫向導引,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2所示,導光片220具有複數出光部228,用以將光線導引向上自導光片220射出。舉例而言,複數出光部228設置於導光片220的底面,且較佳與周邊孔102’對應設置。出光部228可為任何合宜的微光學結構,使得光線傳遞至出光部228會向上散射出光。具體而言,複數出光部228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較佳與內肋104不重疊,以形成出光部淨空區226。於此實施例,出光部淨空區226較佳對應內肋104及燈孔102於導光片220的垂直投影範圍。從另一觀點而言,複數出光部228較佳不設置在頂淨空區272及底淨空區274,以降低燈孔102再次出光,並可增加中央回收光線,增加橫向傳遞光線比例。
請參考圖2,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發光按鍵結構之光線橫向傳遞及回收。如圖2所示,由於第一塗層212較第二塗層214接近導光片220且覆蓋於光源孔222正上方,發光件250向上朝燈孔102照射的光線碰到第一塗層212(即第一主塗層區212a)時,因為頂淨空區272的存在,光線的大部分被第一塗層212反射進入導光片220。由於導光片220在出光部淨空區226(例如對應燈孔102及內肋104的區域)未設置出光部228,使得進入導光片220的光線在導光片220中不斷地反射而橫向傳遞。即使部分光線被反射至頂膠262(或底膠264)而向外射出導光片220時,也因為頂膠262(或底膠264)與第一塗層212及反射層230在堆疊方向上相互重疊,使得光線可再次被反射進入導光片220,有效達到光線的回收及橫向傳遞,不僅可降低燈孔102的出光量(即免除鍵帽12對應光源孔222之字符爆亮的問題),也可提升周邊的出光量(即提升發光的均勻性)。此外,對應燈孔102 設置的第二塗層214(即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大小,可依據燈孔102的出光需求調整,以至少部分遮擋通過第一塗層212的光線,進一步調節發光均勻性。再者,由於出光部228對應周邊孔102’設置,自導光片220向內肋104及橋接肋106照射的光線,也可被第一塗層212及金屬肋(例如104、106)反射再次進入導光片220,進而行進至出光部228而朝周邊孔102’射出。藉此,有效提升周邊孔102’的出光量,增進發光均勻性。
再者,反射層230在離發光件250較遠處可增設反射層微結構(未繪示),用以將光線導引向上。當反射層微結構設置為與導光片220之出光部228重疊時,可用以增加出光量。當反射層微結構設置為與導光片220之非出光部重疊時(例如與底板10的橋接肋106重疊時),可促進光線回收。
在此須注意,當本發明之發光按鍵結構應用於鍵帽字符落在四周角落的狀況時,只需少量或甚至不需要發光件250直接向上出光,底板10的燈孔102的尺寸可縮減或甚至可不開設燈孔102,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可增加遮光片210的第一塗層212覆蓋於發光件250正上方的部分(即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尺寸,或第一塗層212採用金屬層,以提高反射率,進而增加光線橫向傳遞的光量,提升鍵帽周邊(即四周角落)的亮度。
圖4A至圖10B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塗層布局之平面示意圖,其中圖4A之塗層布局對應於圖3B之第一主塗層區212a、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配置。如圖4A至圖8B、圖10A及圖10B所示,光源孔222於遮光片210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之範圍內。換言之,發光件250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導光片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如圖4A、圖8A、圖9A、圖9B及 圖10A所示,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內,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與複數中介區215重疊。換言之,用以反射的塗層材料不僅與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重疊以實質填滿複數中介區215,並更進一步向外延伸環繞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使得遮光片210可具有較大的反射區域,有助於光線傳遞過程中的光線回收。
圖4B為圖4A之變化例,其中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內,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外。藉此配置,第一主塗層區212a與複數中介區215部分重疊。亦即,用以反射的塗層材料不僅與第二主塗層區214a重疊並向外延伸而與各第二子塗層區214b部分重疊且部分填充複數中介區215,使得複數中介區215在遠離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部分形成透光區218(即遮光片210之透光膜片上未設置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的區域),使得圖4B的光量調變區之平均光透射率大於圖4A。換言之,相對於圖4A,對應圖4B之光源孔222之鍵帽字符會比較亮。
圖5A為圖4A之另一變化例。如圖5A所示,於此實施例,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沿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周緣局部設置,使得複數中介區之第一中介區215a大於複數中介區之其餘中介區215。舉例而言,第一中介區215a可為接近1/4圓的扇形區域,其大於其餘類三角形的中介區215。從另一觀點而言,與第一中介區215a兩側相鄰之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的距離(或間隔)大於與中介區215兩側相鄰之第二子塗層區214b之間的距離(或間隔)。藉此配置,相對於圖4A,對應於圖5A之第一中介區215a的鍵帽字符會比較亮。換言之,第一 中介區215a可為在特定角度範圍(例如約45度角)缺少1個以上(例如與此實施例缺少3個)的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區域,以增進特定角度範圍的出光量。
圖5B為圖4B對應圖5A之變化例。如圖5B所示,於此實施例,第一中介區215a可為接近1/2圓的扇形區域,其大於圖5A之第一中介區215a。舉例而言,第一中介區215a可為在特定角度範圍(例如約180度角)缺少1個以上(例如與此實施例缺少7個)的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區域,以增進特定角度範圍的出光量。藉此配置,相對於圖4B,對應於圖5B之第一中介區215a的鍵帽字符會比較亮。換言之,本發明不僅可藉由變化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大小來調整光量調變區的光透射率,更可藉由變化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數目進一步調整光量調變區的光透射率。
圖6A及圖6B為圖4B之變化例。如圖6A及圖6B所示,第一塗層212更包含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自第一主塗層區212a向外延伸並沿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周緣設置於複數中介區215中,以於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218。具體而言,依據實際應用,第一子塗層區212b可具有與第二子塗層區214b相同或不同的形狀及大小。如圖6A及圖6B所示,第一子塗層區212b具有與第二子塗層區214b類似的三角形狀,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也構成為星芒圖案。於圖6A之實施例中,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向外延伸超過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舉例而言,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為半徑不同的同心圓,且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半徑大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半徑。於此實施例,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的外徑大於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外徑。於圖6B之實施例中,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向外延伸未超過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舉例而言,第一主塗 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為半徑相同的同心圓,且第一子塗層區212b與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數目、大小、形狀相同,使得第一子塗層區212b的外徑實質等於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外徑。於另一觀點而言,圖6B的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分別為同心設置的相同星芒圖案,且第一塗層212相對於第二塗層214旋轉,使得第一子塗層區212b位於中介區215中,形成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交錯設置的態樣,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第一子塗層區212b的外徑可小於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外徑。
圖7為圖4B之另一變化例。於此實施例,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具有類似於圖5A之配置,即第一中介區215a大於複數中介區之其餘中介區215。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第二主塗層區214a具有與類似於圖4B之配置,亦即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內,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於第一塗層212之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於第一主塗層區212a之範圍外,使得複數中介區215在遠離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部分形成透光區218。於此實施例,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自第一主塗層212a區向外延伸並沿第一主塗層區212a的周緣僅設置於第一中介區215a中,以於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218,藉此可進一步調變第一中介區215a的出光量。
圖8A及圖8B分別為圖4A及圖4B之變化例。於此實施例,第二塗層214具有第二透光孔214d,且第二透光孔214d設置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以暴露出其下的第一主塗層區212a。此外,於另一實施例,第一塗層212也可具有第一透光孔212d,且第一透光孔212d與第二透光孔214d重疊,以暴露出遮 光片210的可透光膜片。換言之,本發明可藉由在第二塗層214開孔以少量提升出光量,且可進一步藉由在第一塗層212的對應位置開孔,更進一步提升該位置的出光量。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的數目、位置可依據實際需求調整。如圖8A所示,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設置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第一主塗層區212a),且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222中。如圖8B所示,複數個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設置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第一主塗層區212a),且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222外。例如4個第二透光孔214d(及第一透光孔212d)可設置於光源孔222外以對應光源孔222的四個角落,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9A及圖9B之實施例所示,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222內,使得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至少局部超出導光片220的光源孔222之外,且發光件250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第二主塗層區214a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換言之,藉由調整第二主塗層區214a的大小(例如縮小),可調整(例如提升)自燈孔102射出的出光量。於圖9A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數目較上述實施例少,例如4個第二子塗層區214b分別設置於發光件250的四周,且第二子塗層區214b可與光源孔222重疊。亦即,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延伸長度可超過光源孔222,使得中介區215至少部分也位於光源孔222中。於圖9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數目較圖4A的實施例少,使得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構成為芒數較少的星芒圖案,但不以此為限。於此實施例,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延伸長度可超過光源孔222,使得中介區215至少部分也位於光源孔222中。
圖10A及圖10B分別為圖4A及圖4B的變化例。如圖10A及圖10B所示,第二子塗層區214b為花瓣形狀,使得第二塗層214具有花朵圖案。換言之,第二子塗層區214b可為弧形遮光區,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彼此相連,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可僅與第二塗層區214a連接,且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彼此相鄰但兩側不相連。
在此須注意,於圖4A、圖4B、圖6A、圖6B、圖8A至圖10B的實施例中,複數第二子塗層區214b較佳以發光件250為中心對稱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第二透孔214d(及第一透孔212d)可設置於前述任一實施例的合宜位置。
於上述的實施例中,雖以不同的塗層材料(或遮光材料)分別形成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藉由調整塗層材料的厚度,可調整塗層的遮光效果。舉例而言,當白油墨層的厚度夠厚時,白油墨層不僅具有反射效果,更具有相當的遮光效果,可同時作為用以實質反射光線並用以實質遮擋光線的塗層。換言之,於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塗層214的塗層材料可與第一塗層212的塗層材料相同,例如皆為白油墨層。從另一方面而言,在圖4A至圖10B的塗層配置中,可將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重疊的區域視為用以實質反射並遮擋光線的厚塗層區,而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不重疊的區域,可以視為用以反射大部分光線並容許少部分光線穿透的薄塗層區,藉此可利用單一塗層材料(或遮光材料)達到與上述實施例相當的光量調變效果。具體而言,本發明的雙層塗層設計可涵蓋以下實施方式:(1)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可為不同遮光材料的兩層塗層(例如分別為白油墨層及黑油墨層);(2)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可為相同遮光材料的兩層塗層(例如兩 層皆為白油墨層),亦即可視為具有厚度不同的區域的單一塗層,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中,當第二塗層214使用與第一塗層212相同遮光材料(即用以實質反射的塗層材料)時,第一塗層212可僅設置於中介區215而不與第二塗層214重疊,使得第一塗層212及第二塗層214整合為具有均勻厚度的單一塗層。
此外,為加強燈孔102的出光量,於另一實施例中,可由第一塗層212取代第二塗層214,使遮光片210僅具有用以實質反射光線的第一塗層212,且第一塗層212為具有與圖4A至圖10B之第二塗層214相同之圖案布局。如圖11A所示,第一塗層212可具有與圖4A之第二塗層214相同的星芒圖案。具體而言,第一塗層212包含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於此實施例,第一主塗層區212a可為圓形遮光區,且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為沿其圓周設置的類三角形子遮光區,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構成為星芒圖案,且兩相鄰的第一子塗層區212b之間夾設有中介區215。於此實施例,中介區215為未設置塗層材料的透光區,以允許光線直接通過。第一主塗層區212a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212b對應燈孔102及光源孔222設置。舉例而言,第一主塗層區212a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較佳位於燈孔102之範圍內,且光源孔222於底板10之垂直投影位於第一主塗層212a之垂直投影之範圍內,使得第一主塗層區212a較佳實質完全覆蓋發光件250,但不以此為限。如圖11B所示,第一塗層212可具有與圖9A之第二塗層214相同的星芒圖案。於此實施例,發光件250與第一主塗層區212a在垂直方向上重疊,且第一子塗層區212b至少局部超出導光片220的光源孔222之外。具體而言,第一主塗層區212a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光源孔222內,且發光件250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位於第 一主塗層區212a於導光片220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第一子塗層區212b的延伸長度可超過光源孔222,使得中介區215至少部分也位於光源孔222中。
此外,依據實際應用,第二子塗層區214b可以是均勻密度的塗層區或是非均勻密度的塗層區。舉例而言,第二子塗層區214b可藉由印刷技術形成漸層式的設計。如圖12所示,圖12顯示在第二子塗層區214b中,遮光材料以點陣式方式形成複數非均勻密度的佈設點分布。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子塗層區214b中以佈點方式設置,且佈設點的分布密度由內密而逐漸變成外疏。亦即,第二子塗層區214b的分布密度越接近第二主塗層區214a變得越大,且沿延伸方向分布密度變得越小,但不以此為限。於圖12的實施例中,第二子塗層區214b中的佈設點互不重疊,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實際應用及光學需求,佈設點可局部重疊。在此須注意,於此實施例雖以第二塗層214的第二主塗層區214a及第二子塗層區214b為例說明,第一塗層212亦可依據實際應用以類似的佈設點方式形成均勻密度的塗層區或是非均勻密度的塗層區,於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發光按鍵結構
10:底板
102:燈孔
102’:周邊孔
104:內肋
106:橋接肋
108:周邊肋
12:鍵帽
122:可透光部
14:升降機構
16:開關電路層
162:開關
18:復位件
210:遮光片
212:第一塗層
212a:第一主塗層區
212b:第一子塗層區
212c:第一周邊區
212d:第一透光孔
214:第二塗層
214a:第二主塗層區
214b:第二子塗層區
214c:第二周邊區
214d:第二透光孔
215:中介區
215a:第一中介區
218:透光區
220:導光片
222:光源孔
226:出光部淨空區
228:出光部
230:反射層
232:開口
240:驅動電路板
242:主線路
244:子線路
250:發光件
252:黏著層
262:頂膠
264:底膠
272:頂淨空區
274:底淨空區
BL:背光模組
KB:發光鍵盤
KS:按鍵
SK:方鍵
MK:倍數鍵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鍵盤之堆疊示意圖。
圖1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發光按鍵結構之部分元件之堆疊的平面示意圖。
圖3A至圖3D為圖3之各元件之平面示意圖。
圖4A至圖10B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塗層布局之平面示意圖。
圖11A及圖11B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之第一塗層布局之平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二塗層之變化例之示意圖。
102:燈孔
102’:周邊孔
12:鍵帽
212:第一塗層
212a:第一主塗層區
212c:第一周邊區
214:第二塗層
214a:第二主塗層區
214b:第二子塗層區
214c:第二周邊區
215:中介區
218:透光區
222:光源孔
228:出光部
232:開口
250:發光件

Claims (2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遮光片,具有一第一塗層及一第二塗層,該第一塗層用以實質反射一光線,且該第二塗層用以實質遮擋該光線;一導光片,設置於該遮光片之一側,該導光片具有一光源孔;以及一反射層,設置於該導光片相對於該遮光片之相反側,該反射層具有一開口與該光源孔連通,其中該第一塗層較該第二塗層接近該導光片,該第二塗層包含一第二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自該第二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該第二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以於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該第一塗層及該第二塗層設置於該光源孔正上方,且該第一塗層之一部分位於該複數中介區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塗層包含一第一主塗層區,該第二主塗層區及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於該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該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中介區之一第一中介區大於該複數中介區之其餘中介區。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塗層具有一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二透光孔設置於該第二主塗層區。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塗層具有一第一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孔與該第二透光孔重疊。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透光孔於該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該光源孔中。
  7.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透光孔於該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該光源孔外。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塗層包含一第一主塗層區,該第二主塗層區於該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完全位於該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內,且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於該第一塗層之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於該第一主塗層區之範圍外。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中介區之一第一中介區大於該複數中介區之其餘中介區。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塗層更包含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該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該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於該第一中介區中,以於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塗層更包含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該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該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於該複數中介區中,以於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透光區。
  12.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向外延伸超過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主塗層區及該第二主塗層區為同心圓,且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的外徑大於或等於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的外徑。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含:一驅動電路板,設置於該導光片下方;以及一發光件,固定於該驅動電路板且位於該光源孔中,其中該發光件於該導光片之垂直投影位於該第二主塗層區於該導光片之垂直投影的範圍內。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以該發光件為中心對稱設置,且該複數第二子塗層區與該光源孔重疊。
  16.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主塗層區於該導光片之該垂直投影位於該光源孔內。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塗層的塗層材料與該第一塗層的塗層材料相同。
  18.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遮光片,具有一第一塗層,該第一塗層用以實質反射一光線;一導光片,設置於該遮光片之一側,該導光片具有一光源孔;一反射層,設置於該導光片相對於該遮光片之相反側;以及一發光件,穿過該反射層且位於該光源孔中,其中該第一塗層包含一第一主塗層區及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自該第一主塗層區向外延伸並沿該第一主塗層區的周緣設置,以於該複數第一子塗層區之間形成複數中介區允許該光線直接通過; 其中該發光件與該第一主塗層區在垂直方向上重疊,該第一子塗層區至少局部超出該導光片的該光源孔之外。
  19. 一種發光按鍵結構,包含:如請求項1至15、17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以及一底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方,該底板具有一燈孔對應該光源孔,其中該背光模組用於投射光線至該燈孔,該第二塗層較該第一塗層更接近該底板,該第二主塗層區於該底板之垂直投影位於該燈孔之範圍內,且該光源孔於該底板之垂直投影位於該第二主塗層區之該垂直投影之範圍內。
  20. 一種發光按鍵結構,包含:如請求項16所述之背光模組;以及一底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方,該底板具有一燈孔對應該光源孔,其中該背光模組用於朝該燈孔投射光線,該第二塗層較該第一塗層更接近該底板,該第二主塗層區於該底板之垂直投影位於該燈孔之範圍內。
TW112116626A 2021-11-05 2023-05-04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TWI853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343,881 US12027326B2 (en) 2021-11-05 2023-06-29 Backlit module and illuminated keyswitch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78379P 2022-10-05 2022-10-05
US63/378,379 2022-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6322A TW202416322A (zh) 2024-04-16
TWI853558B true TWI853558B (zh) 2024-08-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7021B (zh) 發光鍵盤及其背光模組
CN110208899B (zh) 背光模块与输入设备
US11804343B2 (en) Light-emitting keyboard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16895484A (zh) 背光模组及发光按键结构
US20240201430A1 (en) Backlit module and illuminated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520101B2 (en) Luminous keyboard and optical module thereof
CN116936282A (zh) 发光按键结构
TWI648758B (zh) 發光按鍵
CN212725101U (zh) 背光键盘
TWI853558B (zh)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TW202416322A (zh)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TWI846373B (zh) 背光模組及發光按鍵結構
US12027326B2 (en) Backlit module and illuminated keyswitch structure
TWI848426B (zh) 發光鍵盤及其光學模組
TWI765552B (zh) 發光鍵盤及其光學模組
TWI756042B (zh) 發光鍵盤及其光學模組
TWI851171B (zh) 背光按鍵及其背光模組
CN113972084B (zh) 背光模块及发光键盘
US20240186080A1 (en) Illuminated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illuminating module
CN219350058U (zh) 发光按键结构
US20230317387A1 (en) Lighting keyboar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ing board
CN219800719U (zh) 发光键盘、背光模组及灯板
CN114914113A (zh) 发光键盘及其光学模组
CN113972084A (zh) 背光模块及发光键盘
CN114914114A (zh) 发光键盘及其光学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