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707B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折疊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707B
TWI837707B TW111122619A TW111122619A TWI837707B TW I837707 B TWI837707 B TW I837707B TW 111122619 A TW111122619 A TW 111122619A TW 111122619 A TW111122619 A TW 111122619A TW I837707 B TWI837707 B TW I8377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electronic device
foldable electronic
controller
unfold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810A (zh
Inventor
盧昭誠
吳東穎
張景翔
葉王鴻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70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支架以及第二機體。第一機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第一機體包括輸入模組,配置於第一表面。支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與第二側,第一側樞接於第二表面,以使支架與第一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第二機體樞接於支架的第二側,以使第二機體與支架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

Description

折疊式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
現有可攜式折疊電子裝置,例如是筆記型電腦,已普遍地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然而,受限於筆記型電腦的攜行特性,其設計上可供使用者操作的輸入設備有限,一般而言僅有鍵盤與觸控板。若想要在筆記型電腦上進行其他用途時,往往需要另行外接輸入設備。例如外接滑鼠或搖桿等作為進行繪圖或遊戲的使用者介面。然而此舉對於使用者而言,也代表著需要將這些外接式輸入設備連同筆記型電腦一併攜行,方能確保上述使用狀態的進行,如此反而造成攜行上的負擔與不便。
再者,現有筆記型電腦的機體組成多以彼此樞接的雙機體(螢幕與主機)為設置主流,因此對於使用者而言,僅能藉由螢幕相對於主機旋轉開闔而達到視角調整的作用。但此舉卻無法對螢幕的可視高度提供調整機制。換言之,放置於平台或桌面上的筆記型電腦,其螢幕對使用者而言仍需以向下的視角(低於使用者的水平視線)來觀視且無法調整,長久時間下來容易造成使 用者肩頸不適。
基於上述,如何提升可攜式折疊電子裝置的操作性及娛樂性,包含螢幕的可視高度調整,並同時兼顧攜帶的便利性是本領域發展上的重要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其通過支架樞接於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而使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的相對距離可調整且提高機體展開時的穩定性。
本發明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支架以及第二機體。第一機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第一機體包括輸入模組,配置於第一表面。支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與第二側,第一側樞接於第二表面,以使支架與第一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第二機體樞接於支架的第二側,以使第二機體與支架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
本發明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支架、第二機體以及控制器。第一機體具有第一表面。支架具有第一側、第二側、第三側與第四側。第一側樞接於第一機體,以使支架與第一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第二側相對於第一側。第三側與第四側分別鄰接在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第二機體樞接於第二側,以使支架與第二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控制器可拆卸地組裝於第三側或第四側。
基於上述,折疊式電子裝置是以支架樞接在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其中第一機體樞接在支架的第一側,而支架的第二側樞接於第二機體的第二表面,第一側與第二側彼此相對,且第二機體的輸入模組是位於第一表面而相對於所述第二表面。如此一來,第一機體相當於藉由支架而樞接在第二機體的背面(第二表面),以在第一機體相對於支架旋轉展開且支架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展開時,折疊式電子裝置能以輸入模組所在的正面(第一表面)作為支撐面,除了使第一機體藉由支架而調整相對於第二機體的距離(相對於支撐面的高度)之外,也因第一表面作為承靠面而提高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在展開狀態時的穩定性。
100:折疊式電子裝置
110:第二機體
111:螢幕
120:第一機體
121:輸入模組
122:機體開口
123:軌道
124:軌道凸部
125A、125B:收納槽
130:支架
131:支架開口
132、182:電連接部
140:第一轉軸
150:第二轉軸
151:轉軸凸部
160:風扇
170:纜線
181:電連接埠
183、188:容置槽
184:導引塊
185:盤形部
185a:導引槽
186、187:凸部
A1、A2:區塊
C1、C2:控制器
C11:外殼
C12、B12:底殼
C13:彈片
C14、C24:彈簧
C15、C25:搖桿本體
C16、B16:搖桿頭
E1:第二側
E2:第一側
E3:第三側
E4:第四側
h1:高度
K1、K2:卡合偶件
M1、M2、M3、M4:磁吸偶件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X1、X2、Y1:軸
圖1、圖2與圖3A分別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示意圖。
圖3B繪示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另一角度的側視圖。
圖4以另一視角繪示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
圖5A是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5B以側視視角繪示圖5A的部分構件。
圖6是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組裝示意圖。
圖7以另一視角繪示圖6的控制器。
圖8是圖7的控制器的爆炸圖。
圖9是圖8的控制器的部分構件局部放大圖。
圖10A與圖10B分別繪示控制器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控制器的爆炸圖。
圖12與圖13分別是圖11的控制器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
圖1、圖2與圖3A分別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於不同狀態的示意圖,其中圖1是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整體閉闔狀態,圖2是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第一展開狀態,圖3A是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第二展開狀態。請同時參考圖1至圖3A,在本實施例中,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包括支架130、第一機體120與第二機體110。支架13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E2與第二側E1。通過第二轉軸150而使第一機體120樞接於第一側E2,且使第一機體120與支架130沿軸X2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第一機體120具有輸入模組121(包括鍵盤與觸控板)與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S2。輸入模組121位於第一表面S1,第一側E2樞接於第二表面S2且實質上位於其中央處。支架130的第二側E1通過第一轉軸140而樞接於第二機體110,以使第二機體110與支架130沿軸X1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其中軸X1平行軸X2。
基於上述配置,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得以在圖1至圖3A所示不同狀態之間轉換。在圖1所示的整體閉闔狀態時,支架130 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第二表面S2,而第二機體11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第一表面S1,以使第二機體110覆蓋輸入模組121。在圖2所示的第一展開狀態時,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第二表面S2(與整體閉闔狀態相同),且第二機體110沿第二側E1(且藉由第一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旋轉展開以移離第一表面S1。在圖3A所示的第二展開狀態時,除了延續前述第二機體110沿第二側E1(且藉由第一轉軸140)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旋轉展開以移離第一表面S1,此時再加上支架130沿第一側E2(且藉由第二轉軸150)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20展開,而產生第二機體110相當於從第一表面S1移往第二表面S2的轉換過程。
由圖1與圖2可知,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在整體閉闔狀態與第一展開狀態時,支架130是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第二表面S2,且支架130在第一機體120上的正投影是位於第一機體120的範圍之內。由圖2與圖3A可知,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在第一展開狀態是以第一機體120的第二表面S2(以及其上的支架130)承靠且座落在平台(例如桌面,未繪示)上。當轉換至第二展開狀態時,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則改以第一機體120的第一表面S1承靠且座落在平台上。
請再參考圖3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機體110具有螢幕111,而第一機體12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的主機,因此通過支架130與二者的樞接關係如上述,即可讓使用者藉由第一轉軸140與第 二轉軸150,而達到改變第二機體110相對於第一機體120的距離的目的,對於使用者而言,此舉也相當於調整螢幕111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或平台)的高度h1。
圖3B繪示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於另一角度的側視圖,以繪示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在第二展開狀態的其中一種角度與高度h1。請參考圖3B,由於支架130以其相對兩側分別樞接第二機體110與第一機體120,故而使用者能據以調整螢幕111相對於平台的角度與高度h1,在此,角度θ1是150度,角度θ2是135度,故而使螢幕111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或平台)的角度θ3是105度,上述角度並非固定,使用者能依據需求而適當地調整,進而達到調整高度h1的目的。
圖4以另一視角繪示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請同時參考圖3A與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機體120進一步地區分為不同區塊A1、A2(標示於圖3A),其中支架130的第一側E2樞接於第二表面S2的中央處,而得以作為區塊A1、A2的分界,讓支架130所閉闔且疊置的對象是區塊A1。再者,本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磁吸偶件M1、M2(標示於圖3A),分別設置於支架130與第一機體120,隨著支架130與區塊A1的相對旋轉開闔,磁吸偶件M1、M2互在彼此的移動路徑上,且磁吸偶件M1、M2藉由彼此磁吸而得以維持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狀態。本實施例僅以一對磁吸偶件M1、M2為例,但可預期的,設計者可依據使用需求而調整磁吸偶件M1、M2的 數量,以利於維持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之所需。
另外,本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卡合偶件K1、K2(標示於圖3A),分別設置於支架130與第一機體120,卡合偶件K1、K2是能彼此適配的凸出、凹陷結構,且隨著支架130與區塊A1的相對旋轉開闔而使卡合偶件K1、K2互在彼此的移動路徑上,以讓卡合偶件K1、K2通過彼此卡合而維持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的狀態。在此並未限制卡合偶件K1、K2的數量與位置,其可依據支架130與第一機體120之間的卡合需求而適當調整。
另,於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可依據需求而調整上述的磁吸偶件M1、M2與卡合偶件K1、K2,例如僅設置有磁吸偶件M1、M2、僅設置有卡合偶件K1、K2或如上述實施例同時設置有磁吸偶件M1、M2與卡合偶件K1、K2。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風扇160(標示於圖3A),設置於第一機體120內。第一機體120還具有機體開口122。當折疊式電子裝置100處於圖3A(或圖3B)所示的第二展開狀態時,風扇160產生的氣流會從機體開口122排出第一機體120。本實施例的支架130具有支架開口131,隨著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時,機體開口122與支架開口131彼此相互對應,因此折疊式電子裝置100如圖2所示處於第一展開狀態時,風扇160所產生的氣流會穿過機體開口122而從支架開口131排出支架130。
此外,本實施例的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多條纜線170,其中部分纜線170通過支架130而電性連接在第二機體110與第一機體120之間。在此需提及的是,作為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系統主機,因此主要電子零組件以及前述風扇160皆是配置於第一機體120內,而支架130是作為纜線170通過以及散熱氣流的通道之用,其相當於使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重心是座落於第一機體120,有利於在圖3A(或圖3B)所示第二展開狀態時維持機體穩定性。
圖5A是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圖。請同時參考圖3A、圖3B與圖5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轉軸150是從支架130的第一側E2延伸出的弧形轉軸,也就是第二轉軸150實際上與支架130是一體成型的結構。相對地,第二機體120具有弧形軌道123,支架130藉由弧形轉軸(第二轉軸150)移動地適配於弧形軌道123而能沿軸X2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旋轉開闔。當弧形轉軸完全沒入弧形軌道123時,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而支架130展開於第一機體120時,弧形轉軸部分沒入弧形軌道123。再者,弧形轉軸的末端具有轉軸凸部151,當支架130藉由弧形轉軸而相對於第一機體120旋轉展開至最大角度時,轉軸凸部151干涉於第一機體120的軌道凸部124而產生止擋效果。此舉藉由弧形轉軸的結構特徵,而使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時能維持外觀上的平整性。
圖5B以側視視視角繪示圖5A的部分構件,且二者剖切 程度不同以利於分別辨識與描述,請同時參考圖5A與圖5B,在本實施例中,當支架130閉闔於第一機體120時,轉軸凸部151分離於軌道凸部124。當支架130展開於第一機體120時,轉軸凸部151接觸於軌道凸部124,其中軌道凸部124與第二表面S2的夾角θ4介於5度至10度之間,轉軸凸部151與支架130本體之間的夾角θ5介於130度至140度之間。當支架130展開於第一機體120時,第二表面S2與支架130本體之間的夾角(也就是上述的角度θ2)介於135度至150度之間。
圖6是圖3A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局部組裝示意圖。圖7以另一視角繪示圖6的控制器。請同時參考圖3A、圖6與圖7,在本實施例中,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控制器C1、C2,支架130還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三側E3與第四側E4,且第三側E3與第四側E4各鄰接在第二側E1與第一側E2之間,控制器C1、C2分別可拆卸地組裝在第三側E3與第四側E4。在此以位於第三側E3的控制器C1為例,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磁吸偶件M3、M4,分別配置在控制器C1與支架130的第三側E3,磁吸偶件M3、M4互在彼此的移動路徑上而互相對應,以藉由磁吸偶件M3、M4彼此磁吸而維持控制器C1組裝於支架130的第三側E3。位於第四側E4的控制器C2同樣具有上述構件,在此便不再贅述。
與前述磁吸偶件M1、M2與卡合偶件K1、K2類似地,控制器C1或C2也可憑藉相同結構而結合/釋放於支架130。
為了達到收納效果,本實施例的控制器C1、C2分置支架 130的第三側E3與第四側E4,且第一機體120於區塊A1處的第二表面S2也形成對應的收納槽125A、125B,進而當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一機體120時,支架130與控制器C1、C2在第一機體120上的正投影是位於第一機體120的範圍之內。另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收納槽125A、125B藉由其凹陷結構特徵而得以將控制器C1、C2固定於支架130與第一機體120之間。當支架130閉闔與疊置在第一機體120上時,收納槽125A、125B也能避免控制器C1、C2掉落或被輕易取出。
再者,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多個電連接部132、182,分別配置於支架130的第三側E3以及控制器C1的底部,且這些電連接部132、182彼此對應。同時,如圖3A所示,另一部分纜線170是電性連接於電連接部132與第一機體120的控制系統(相當於筆記型電腦的主機系統)之間,因此當控制器C1組裝至支架130時,藉由彼此接觸、對接的電連接部132、182,而使控制器C1能如圖3A所示,通過前述另一部分纜線170而電性連接至第一機體120的控制系統。
此外,請參考圖1、圖4與圖7,本實施例的控制器C1還具有外露於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電連接埠181,例如是USB插槽,電性連接於前述電連接部182,以在控制器C1組裝於支架130時能通過前述另一部分纜線170而電性連接至第一機體120的控制系統。換言之,控制器C1在組裝於支架130時,其也能作為折疊式電子裝置100與其他外部電子裝置進行電性連接的媒 介。另一方面,控制器C1還具有無線通訊模組,例如是藍牙模組,當控制器C1從支架130拆卸後,其即能藉由無線通訊模組而與配置在第一機體120的控制系統進行通訊以利於資料傳輸。對於使用者而言,無論是如圖3A所示的狀態,或是如圖6所示的狀態,皆能藉由控制器C1達到操作折疊式電子裝置100的目的,尤其在以折疊式電子裝置100進行遊戲時,能據以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操作感受。此外,控制器C1還具有無線充電模組,以利於從設置在第一機體120(或支架130)的無線供電模組對應,而對控制器C1進行充電。對於本發明而言,無線通訊模組與無線充電模組可擇一存在或同時兼具。
同樣地,支架130的第四側E4及組裝於該處的控制器C2也存在如上述的電連接部132、182與電連接埠181以及無線通訊模組、無線充電模組,在此便不再贅述。
圖8是圖7的控制器的爆炸圖,在此是以控制器C1為例。圖9是圖8的控制器的部分構件局部放大圖。請同時參考圖8與圖9,在本實施例中,控制器C1包括彈片C13、彈簧C14、搖桿本體C15、搖桿頭C16以及收納前述構件的殼體,其中殼體進一步地區分為外殼C11與底殼C12,底殼C12具有容置槽188、183,彈簧C14、搖桿本體C15與搖桿頭C16依序沿軸Y1而組裝並收納在容置槽188,且使搖桿頭C16的局部突出於外殼C11。
進一步地說,搖桿頭C16具有盤形部185以及設置在盤形部185上的凸部186,彈簧C14抵接在底殼C12與搖桿本體C15 之間,且彈簧C14恆驅動搖桿本體C15相對於底殼C12上升,進而使搖桿本體C15驅動搖桿頭C16突出於外殼C11。彈片C13相對於軸Y1的徑向可變形地設置在容置槽183,且彈片C13的凸部187位於盤形部185的升降路徑上。如圖9所示,當彈片C13的凸部187止擋盤形部185時,其會造成彈簧C14處於被壓縮的狀態而蓄積彈力,且搖桿頭C16不會突出於外殼C11。
接著,若使用者如圖9所示箭號旋轉搖桿頭C16,代表盤形部185及其上的凸部186會一併旋轉,由於彈片C13的凸部187是位於凸部186的旋轉路徑上,故凸部186會推抵凸部187而驅使彈片C13產生沿徑向(背對軸Y1)的變形。還需提及的是,本實施例的盤形部185的側緣具有導引槽185a,而底殼C12具有位在容置槽188內壁上的導引塊184,導引塊184適配於導引槽185a而均呈階梯狀結構,且階梯狀結構的局部分別相對於軸Y1呈傾斜,進而使導引槽185a能引導盤形部185在旋轉時一併產生沿軸Y1的升降動作。據此,前述盤形部185沿圖9箭號所示方向旋轉時,便能因此一併產生上升(背離容置槽188的方向)的動作,而一旦解除彈片C13對盤形部185的止擋後,彈簧C14的彈力便能驅動搖桿本體C15與搖桿頭C16上升且使搖桿頭C16突出於外殼C11。
換句話說,為了讓控制器C1、C2的搖桿裝置能順利地被操作,且同時考慮需被收納在支架130與第一機體120之間,因此需以上述機構驅使搖桿頭C16產生致能與禁能的效果,也就是 讓搖桿頭C16在突出於外殼C11時致能以供使用者操作,而在搖桿頭C16沒入外殼C11時予以禁能。舉例來說,無論本實施例的控制器C1、C2是處於圖3A或圖6所示狀態,只要使用者藉由上述機構驅使控制器C1、C2致能,即可正常操作搖桿頭C16。反之,一旦使用者停止操作搖桿頭C16,則可以反向旋轉盤形部185,而讓搖桿頭C16恢復如圖9所示狀態,以禁能控制器C1、C2。
圖10A與圖10B分別繪示控制器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其中圖10A相當於圖1或圖2所示狀態,而圖10B相當於圖3A所示狀態。如圖10A與圖10B所示,本實施例的搖桿本體C15具有圓頂式(dome)空間,彈簧C14是容置於所述圓頂式空間內而抵接在底殼C12與搖桿本體C15之間,以達成前述差動效果。
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控制器C1、C2是否分離於支架130而作為致能/禁能的依據,也就是當控制器C1、C2組裝於支架130時,則以控制模組禁能控制器C1、C2,而當控制器C1、C2分離於支架130時,則以控制模組致能控制器C1、C2。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控制器的爆炸圖。圖12與圖13分別是圖11的控制器於不同狀態的局部剖視圖,其中圖12相當於圖1或圖2所示狀態,而圖13相當於圖3A所示狀態。請同時參考圖11至圖13,如圖11所示,控制器包括外殼C11、底殼B12、彈簧C24、搖桿本體C25與搖桿頭B16,其中以相同符號代表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之構件或結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並無用以阻擋前述盤形部185的結構,且也無前述需使搖桿頭B16 分段活動結構,同時彈簧C24直接抵接在搖桿本體C25的底部與底殼B12之間。換言之,本實施例的搖桿頭B16受彈簧C24的驅動而恆突出於外殼C11。如此一來,便如圖12與圖13所示,當支架130閉闔且疊置於第二機體120上時,搖桿頭B16會被第二機體120的區塊A1壓制而沒入外殼C11,並因此變形(壓縮)彈簧C24,一旦支架130與第二機體120分離,則代表控制器C1、C2也會移離第二機體120的區塊A1,則如圖12所示,搖桿頭B16受彈簧C24的驅動而突出於外殼C11。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折疊式電子裝置是以支架樞接在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其中第一機體樞接在支架的第一側,而支架的第二側樞接於第二機體的第二表面,第一側與第二側彼此相對,且第二機體的輸入模組是位於第一表面而相對於所述第二表面。如此一來,第一機體相當於藉由支架而樞接在第二機體的背面(第二表面),以在第一機體相對於支架旋轉展開且支架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展開至其中一展開狀態時,折疊式電子裝置能以輸入模組所在的正面(第一表面)作為支撐面,除了使第一機體藉由支架而調整相對於第二機體的距離(相對於支撐面的高度)之外,也因第一表面作為承靠面而提高折疊式電子裝置的在展開狀態時的穩定性。
再者,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組裝於支架第三側與第四側的控制器,以讓控制器隨著支架而相對於第二機體旋轉開闔,且利於控制器能被收納在支架與第二機體之間,並在第二展開狀 態時能將控制器從支架移除,而改以無線通訊方式操作折疊式電子裝置。對於控制器而言,其上的搖桿頭還能進一步隨著控制器的被收納與否而致能或禁能,或藉由分段活動機構而對搖桿提供致能與禁能的時機。
100:折疊式電子裝置
110:第二機體
120:第一機體
130:支架
131:支架開口
140:第一轉軸
S2:第二表面
C1:控制器
X1:軸

Claims (27)

  1. 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包括輸入模組,配置於該第一表面;支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與第二側,該第一側樞接於該第二表面,以使該支架與該第一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以及第二機體,樞接於該支架的該第二側,以使該第二機體與該支架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閉闔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整體閉闔狀態,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展開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第一展開狀態,該折疊式電子裝置以該第二表面與該支架承靠且座落於一平台上,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展開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第二展開狀態,該折疊式電子裝置以該第一表面承靠且座落於該平台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側樞接於該第二表面的中央處。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中央處具有弧形軌道,該第一側具有弧形轉軸,樞接於該弧形軌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時,該弧形轉軸完全沒入該弧形軌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支架還具有弧形轉軸,位於該第二側,該第二機體具有弧形軌道,該支架藉由該弧形轉軸可移動地適配於該弧形軌道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開闔,當該弧形轉軸完全沒入該弧形軌道時,該支架閉闔且疊置於該第二機體。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弧形轉軸的末端具有轉軸凸部,該弧形軌道具有軌道凸部,當該支架藉由該弧形轉軸而相對於該第二機體旋轉展開至最大角度時,該轉軸凸部干涉於該軌道凸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第一機體具有機體開口,該支架具有支架開口,且該第一機體包括風扇,對應於該機體開口,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時,該風扇可經由該機體開口吸入或排出氣流。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時,該風扇可經由該機體開口與該支架開口吸入或排出氣流。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支架還包括纜線,電性連接在該第一機體與該第二機體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對磁吸偶件或卡合偶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機體與該支架。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控制器,而該支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三側與第四側,分別鄰接在該第 一側與該第二側之間,該控制器可拆卸地組裝在該第三側或該第四側。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對磁吸偶件或卡合偶件,分別設置於該支架與該控制器。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對無線通訊模組,分別設置於該第一機體與該控制器。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控制器組裝於該支架時,禁能該控制器,當該控制器分離於該支架時,致能該控制器。
  15.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一對電連接部,分別設置於該支架與該控制器,當該控制器組裝於該支架時,該對電連接部彼此接觸,當該控制器分離於該支架時,該對電連接部彼此不接觸。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支架還包括纜線,電性連接在該支架的該電連接部與該第一機體之間。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控制器還具有電連接埠,電性連接該控制器的該電連接部,且該電連接埠外露於該第一機體或該支架。
  18.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控制器包括:彼此相對的外殼與底殼;搖桿本體,設置於該外殼與該底殼之間; 搖桿頭,設置於該搖桿本體;以及彈簧,抵接在該底殼與該搖桿本體之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時,該第一機體將該搖桿頭壓入至該外殼與該底殼之間,且該搖桿頭與該搖桿本體壓縮該彈簧。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時,該彈簧釋放該搖桿頭與該搖桿本體,且驅動該搖桿頭突出於該外殼。
  21. 如請求項18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控制器包括盤形部,設置於該搖桿本體與該搖桿頭之間,該搖桿頭的底端與該搖桿本體固定,且該搖桿頭的頂端突出於該盤形部。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底殼具有容置槽,用以容置該盤形部,該容置槽的內側有導引塊,該盤形部的外側具有導引槽,且該導引塊適配於該導引槽。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導引塊為斜向導引塊,該導引槽為斜向導引槽,且該斜向導引塊適於透過該斜向導引槽而導引該盤形部旋轉升降。
  24.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該控制器包括彈片,樞接於該底殼且鄰近該容置槽,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時,該彈片位於該外殼與該盤形部之間,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時,該彈片位於該搖桿本體與該盤形部之間。
  25. 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包括: 第一機體,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支架,具有第一側、第二側、第三側與第四側,該第一側樞接於該第一機體的該第二表面,以使該支架與該第一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該第二側相對於該第一側,該第三側與該第四側分別鄰接在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之間;第二機體,樞接於該第二側,以使該支架與該第二機體彼此相對地旋轉開闔;以及控制器,可拆卸地組裝於該第三側或該第四側,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閉闔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整體閉闔狀態,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展開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第一展開狀態,該折疊式電子裝置以該第二表面與該支架承靠且座落於一平台上,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且該第二機體展開於該第一表面時,構成第二展開狀態,該折疊式電子裝置以該第一表面承靠且座落於該平台上。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支架閉闔於該第一機體時,該第二機體閉闔於該第一表面,且該控制器分離於該支架時,禁能該控制器。
  27.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折疊式電子裝置,當該支架展開於該第一機體,該第二機體展開於該第一表面,且該控制器分離於該支架時,致能該控制器。
TW111122619A 2021-06-18 2022-06-17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8377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2119P 2021-06-18 2021-06-18
US63/212,119 2021-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810A TW202300810A (zh) 2023-01-01
TWI837707B true TWI837707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0373B1 (en) 2001-07-24 2002-11-12 Compaq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Group, L.P. Multifunctional foldable compu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0373B1 (en) 2001-07-24 2002-11-12 Compaq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Group, L.P. Multifunctional foldable comput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2432B (zh) 電子裝置
US8665589B2 (en) Peripheral input device
EP1456734B1 (e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having foldable functional cover
TWI472903B (zh) 擴充座
US20100265179A1 (en) Computer apparatus with added functionality
JP5333054B2 (ja) 電子機器
US7486503B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structure
US778475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upport legs
US20110254788A1 (en) Movable touch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678309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202954A (en) Intelligent platform with an exchangeable intelligent core
CN101470469A (zh) 折叠计算机
TWM454569U (zh) 平板電腦
CN107219886B (zh) 一种多功能笔记本电脑
TW201428454A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US20120307432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837707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91973B (zh) 可攜式資訊處置系統、信號通信系統及用於在可攜式資訊處置系統之殼體部分之間傳達信號的方法
JP4015729B2 (ja) コンピュータ装置
TW202300810A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27601B (zh) 電子裝置
TWI462405B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M589817U (zh) 電子裝置
TWI492025B (zh) 電子裝置
TWM601511U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