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556B - 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 Google Patents

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556B
TWI837556B TW110145881A TW110145881A TWI837556B TW I837556 B TWI837556 B TW I837556B TW 110145881 A TW110145881 A TW 110145881A TW 110145881 A TW110145881 A TW 110145881A TW I837556 B TWI837556 B TW I8375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fraud detection
user
specific
a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8421A (zh
Inventor
友田恭輔
伊藤周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樂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0/04632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23779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樂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樂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8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8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556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於不正檢測系統(S)中,於利用檢測裝置(40)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動作判定機構(201)判定於檢測檢測對象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20)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於判定為已進行特定動作之情形時,不正檢測機構(103)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於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機構(303)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特定處理。

Description

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先前,已知有一種執行與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之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一種技術,即,使機械學習模型學習將使用者之特徵量作為輸入,將使用者之正當性之判定結果作為輸出之訓練資料,利用完成學習之機械學習模型,執行不正檢測。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9/049210號公報
發明者們係研究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之系統中,執行不正檢測。作為此種系統之一例,列舉如下之系統,即,發行使用者進入設施所需之編碼(檢測對象之一例),且利用編碼讀取 器(檢測裝置之一例),檢測出顯示於使用者終端之編碼之情形時,執行確認編碼所包含之識別資訊之正當性之處理(特定處理之一例)。
於如上述般之系統中,謀求縮短自檢測出檢測對象後至特定處理結束為止之時間。然而,於如專利文獻1般之不正檢測中大多耗費時間。因此,若於檢測出檢測對象後執行不正檢測,且於確認並非不正之使用者後執行特定處理,則非常耗費時間。
本揭示之目的之一在於即便已執行不正檢測,亦縮短自檢測出檢測對象後至特定處理結束為止之時間。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不正檢測系統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及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根據本揭示,即便已執行不正檢測,亦可縮短自檢測出檢測對象後至特定處理結束為止之時間。
10:伺服器
11:控制部
12:記憶部
13:通信部
20:使用者終端
21:控制部
22:記憶部
23:通信部
24:操作部
25:顯示部
26:攝影部
27:GPS接收部
30:設施終端
31:控制部
32:記憶部
33:通信部
34:操作部
35:顯示部
36:攝影部
40:檢測裝置
100:資料記憶部
101:更新部
102:計算部
103:不正檢測部
104:場所判定部
105:第1許可部
106:第2許可部
107:終端判定部
108:有效性判定部
200:資料記憶部
201:動作判定部
202:顯示控制部
203:發送部
204:接收部
300:資料記憶部
301:發送部
302:接收部
303:執行部
D:執行結果資料
DB1:使用者資料庫
DB2:設施資料庫
N:網路
Q:不正檢測隊列
S:不正檢測系統
S1~S18:步驟
S21~S38:步驟
圖1係顯示不正檢測系統之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圖。
圖2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情況之一例之圖。
圖3係顯示由不正檢測系統實現之功能之一例之功能方塊圖。
圖4係顯示使用者資料庫之資料存儲例之圖。
圖5係顯示設施資料庫之資料存儲例之圖。
圖6係顯示不正檢測隊列之資料存儲例之圖。
圖7係顯示執行結果資料之資料存儲例之圖。
圖8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執行之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9係顯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情況之一例之圖。
圖10係顯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執行之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
圖11係變化例中之功能方塊圖。
圖12係顯示與使用者與設施之位置關係相應之使用者終端之畫面之一例之圖。
圖13係顯示變化例(4)中之使用者終端之朝向或姿勢之圖。
[1.第1實施形態]
以下,說明本揭示之不正檢測系統之第1實施形態之例。於第1實施形態中,列舉使用者進入設施之場景為例,說明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系統可應用於其他任意場景。其他應用例於後述之變化例中說明。
[1-1.不正檢測系統之整體構成]
圖1係顯示不正檢測系統之整體構成之一例之圖。如圖1所示,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各者可連接於網際網路等之網路N。另,於圖1中,雖顯示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各者各1台,但該等亦可有複數台。
伺服器10為伺服器電腦。伺服器10為不正檢測裝置之一例。伺服器10包含控制部11、記憶部12、及通信部13。控制部11包含至少1個處理器。記憶部12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揮發性記憶體、與硬碟等非揮發性記憶體。通信部13包含有線通信用之通信介面、與無線通信用之通信介面之至少一者。
使用者終端20為使用者操作之電腦。例如,使用者終端20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穿戴式終端、或個人電腦。使用者終端20包含控制部21、記憶部22、通信部23、操作部24、顯示部25、攝影部26、及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接收部27。控制部21、記憶部22、及通信部23之物理性構成可分別與控制部11、記憶部12、及通信部13同樣。
操作部24為觸控面板等之輸入器件。顯示部25為液晶顯示器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t:電致發光)顯示器。攝影部26包含至少1台相機。GPS接收部27為接收來自衛星之信號之接收機。
設施終端30為配置於設施之電腦。例如,設施終端30為平板終端、個人電腦、或智慧型手機。設施終端30包含控制部31、記憶部32、通信部33、操作部34、顯示部35、及攝影部36。控制部31、記憶部32、通信部33、操作部34、顯示部35、及攝影部36之物理性構成可分別與控制部11、記憶部12、通信部13、操作部24、顯示部25、及攝影部26同樣。
於設施終端30,藉由有線或無線連接檢測裝置40。檢測裝置40為用於檢測對象之檢測之裝置。檢測對象為成為檢測之對象之物體。檢測對象可為有體物,亦可為無體物。檢測對象可為任意種類,例如,可為電子顯示之圖像、形成於紙等介質之圖像、使用者之部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標籤、IC(Integrated Circuit:積體電路)晶片(非接觸型或接觸型)、或電子資料。檢測對象可以任意之檢測方法檢測,例如,可為光學性檢測方法、利用無線通信之檢測方法、或利用感測器之信號之檢測方法。
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檢測對象為顯示於使用者終端20之編碼之情形。因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記載為編碼之部位可改讀為檢測對象。編碼本身可為各種規格,例如,可為條碼或二維碼。編碼之檢測亦可稱為編碼之讀取。編碼只要設為以與規格相應之檢測方法檢測即可。
檢測裝置40只要為與檢測對象相應之裝置即可。例如,檢測裝置40為編碼讀取器、相機、掃描器、生物體資訊之讀取裝置、感測器、RFID 讀取器、IC晶片讀取器、天線、或可接收電子資料之電腦。於第1實施形態中,檢測裝置40用於編碼之檢測,且位於使用者終端20之外部。所謂位於外部係指不包含於殼體。於第1實施形態中,檢測裝置40位於設施終端30之外部,但亦可包含於設施終端30。又,亦可藉由攝影部36而非檢測裝置40檢測編碼。該情形時,檢測裝置40可省略,且攝影部36相當於本揭示之檢測裝置。
另,作為記憶於記憶部12、22、32者說明之程式及資料可經由網路N供給。又,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各者之硬體構成不限於上述例,可應用各種硬體。例如,亦可包含讀取電腦可讀取之資訊記憶介質之讀取部(例如,光碟驅動器或記憶卡插槽)、及用以與外部機器進行資料之輸入輸出之輸入輸出部(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埠)之至少一者。例如,記憶於資訊記憶介質之程式及資料之至少一者亦可經由讀取部及輸入輸出部之至少一者供給。
[1-2.第1實施形態之概要]
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者使進入設施所需之編碼顯示於使用者終端20。當使用者訪問設施並使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時,許可進入設施。設施可為任意種類,例如,為活動會場、競技場、車站、機場、辦公樓、考試會場、投票處、電影院、美術館、或公共設施。例如,於使用者終端20,安裝有用以顯示編碼之應用程式。使用者啟動應用程式而顯示編碼。
圖2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情況之一例之圖。如 圖2所示,使用者持可攜型之使用者終端20訪問設施。例如,工作人員於設施中待機。工作人員對使用者催促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使用者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而顯示編碼,並提示工作人員。
如圖2之放大之使用者終端20所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顯示條碼與2維碼兩者之情形,但亦可僅顯示條碼或2維碼之任一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於不區分條碼與2維碼時,僅記載為編碼。
於編碼中,包含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應用程式ID為本揭示之識別資訊之一例。因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記載為應用程式ID之部位可改讀為識別資訊。識別資訊為可識別使用者之資訊。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識別資訊以於使用者彼此不重複之方式發行之情形,但識別資訊若為少數,則亦可於使用者彼此重複。識別資訊不限於應用程式ID,可為任意資訊。例如,識別資訊可為後述之使用者帳戶,亦可為以其他名稱稱呼之資訊。識別資訊可為任意形式,例如,由數字、文字、或其等之組合表現。
於圖2之例中,「9000 0152 6619 8395」之數值為應用程式ID。應用程式ID可為任意形式,例如,可包含文字。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為將應用程式ID編碼化之圖像。另,於編碼中,亦可包含應用程式ID以外之資訊。
例如,使用者於訪問設施之前,於使用者終端20安裝應用程式進行 特定之利用登錄。當進行利用登錄時,伺服器10發行使用者帳戶及密碼。伺服器10產生應用程式ID並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使用者終端20接收應用程式ID並記錄於記憶部22。
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每次使用者顯示編碼時,更新應用程式ID。例如,於應用程式啟動之情形時,於應用程式移行至後台模式後被調回之情形時,於應用程式啟動後移行至休眠模式且解除休眠模式之情形時,或於在應用程式啟動之狀態下進行特定之更新操作之情形時,更新應用程式ID。當更新應用程式ID時,亦更新顯示於使用者終端20之編碼。
當使用者對工作人員提示編碼時,工作人員利用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設施終端30自編碼擷取應用程式ID並發送至伺服器10。伺服器10確認應用程式ID之正當性,並將確認結果發送至設施終端30。設施終端30顯示自伺服器10接收之確認結果。工作人員於觀察確認結果並確認正當性後,許可使用者進入。
如上所述,於第1實施形態中,提供利用編碼而許可進入設施之服務。於此種服務中,有具有惡意之使用者非法入手其他使用者之使用者帳戶等,冒充其他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情況。因此,期望於進入設施前執行使用者之不正檢測,但如先前技術所說明般,對於不正檢測大多耗費時間。若欲確保不正檢測之精度,則更耗費時間。因此,若於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後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則直至許可使用者進入為止將耗費時間。
因此,於不正檢測系統S中,於進行用以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顯示動作之情形時,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即,於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後,直至使用者對工作人員提示之編碼藉由檢測裝置40讀取為止之期間,原則上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因此,由於在檢測裝置40讀取到編碼之時點,原則上不正檢測結束,故直至許可使用者進入為止之時間變短。以下,說明該技術之細節。
[1-3.於第1實施形態中實現之功能]
圖3係顯示由不正檢測系統S實現之功能之一例之功能方塊圖。此處,說明由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各者實現之功能。
[1-3-1.於伺服器中實現之功能]
如圖3所示,於伺服器10中,實現資料記憶部100、更新部101、計算部102、及不正檢測部103。
[資料記憶部]
資料記憶部100以記憶部12為主而實現。資料記憶部100記憶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處理所需之資料。此處,作為資料記憶部100記憶之資料之一例,對使用者資料庫DB1、設施資料庫DB2、不正檢測隊列Q、及執行結果資料D進行說明。
圖4係顯示使用者資料庫DB1之資料存儲例之圖。如圖4所示,使用者資料庫DB1為存儲有與使用者相關之資訊之資料庫。例如,於使用者資 料庫DB1中,存儲使用者帳戶、密碼、使用者之姓名、應用程式ID、及服務之利用歷程。當使用者進行利用登錄時,於使用者資料庫DB1製作新的資料錄,存儲與該使用者相關之資訊。
使用者帳戶及密碼為登入服務所需之資訊。伺服器10對登入之使用者發行應用程式ID。於每次更新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時,亦更新存儲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之應用程式ID。利用歷程為過去服務之利用狀況。例如,將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時日、可識別該設施之資訊、及編碼顯示時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作為利用歷程存儲。
圖5係顯示設施資料庫DB2之資料存儲例之圖。如圖5所示,設施資料庫DB2為存儲有與設施相關之資訊之資料庫。例如,於設施資料庫DB2存儲設施ID、設施名、及場所資訊。設施ID為可唯一識別設施之資訊。場所資訊為可識別設施之場所之資訊。例如,場所資訊包含設施之住所與緯度經度(座標)之至少一者。
圖6係顯示不正檢測隊列Q之資料存儲例之圖。如圖6所示,不正檢測隊列Q為與等待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相關之資料。例如,於不正檢測隊列Q,存儲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等待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之應用程式ID、及藉由計算部102計算之概率。另,等待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亦可藉由使用者帳戶等之其他資訊而非應用程式ID識別。當執行執行順序為第1個之使用者之不正檢測時,將該使用者之資料錄自不正檢測隊列Q刪除,執行順序逐一推進。
圖7係顯示執行結果資料D之資料存儲例之圖。如圖7所示,執行結果資料D為與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相關之資料。例如,於執行結果資料D存儲已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之應用程式ID、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及執行時日。另,已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亦可藉由使用者帳戶等之其他資訊而非應用程式ID識別。亦可將完成進入設施之使用者之資料錄自執行結果資料D刪除。
另,記憶於資料記憶部100之資料不限於上述例。例如,資料記憶部100記憶計算部102之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與不正檢測部103之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學習模型為利用機械學習之模型。機械學習本身可利用各種方法,例如,可為監督機械學習、半監督機械學習、或無監督機械學習之任一者。例如,學習模型可利用神經網路製作。
[更新部]
更新部101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更新部101於滿足特定之更新條件之情形時,更新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更新部101於未滿足更新條件之情形時,不更新應用程式ID。
更新條件可為任意條件,於第1實施形態中,進行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顯示動作。即,進行顯示動作相當於滿足更新條件。顯示動作可藉由任意操作進行,例如,為使應用程式啟動之應用程式操作、調回移行至後台模式之應用程式之調回操作、解除休眠模式之解除操作、或於應用 程式已啟動之狀態下進行之特定之更新操作。
另,更新條件不限於上述例,可為任意條件。例如,更新條件亦可為於更新應用程式ID後經過特定時間、使用者終端20之移動距離成為閾值以上、或使用者終端20與設施之距離未達閾值。又,例如,更新條件亦可為於維持顯示相同編碼之狀態下,經過特定時間,且,使用者終端20之移動距離成為閾值以上。
又,第1實施形態中,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由於編碼ID被更新,且執行不正檢測,故編碼之更新週期、與不正檢測之執行週期一致。另,編碼之更新週期、與不正檢測之執行週期亦可不一致。即,編碼之更新條件、與不正檢測之執行條件(進行後述之特定動作)亦可不一致。
[計算部]
計算部102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計算部102基於特定之計算方法,計算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被使用者利用之概率。例如,計算部102基於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計算概率。該學習模型已完成學習訓練資料,該訓練資料包含作為與顯示編碼之使用者相關之特徵量之輸入資料、及顯示該編碼是否被實際上利用之輸出資料之對。學習模型係於被輸入與訓練資料所包含之輸入資料相同形式之輸入資料後,輸出編碼被利用之概率(分類為顯示編碼被利用之標籤之可能性)。
例如,於使用者顯示編碼之情形時,使用者終端20對伺服器10發送應用程式ID。計算部102基於使用者資料庫DB1,特定與自使用者終端20接收之應用程式ID對應之使用者。計算部102產生該使用者之特徵量作為輸入資料,並利用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計算概率。另,特徵量亦可於學習模型之內部計算。
於輸入資料中,只要包含與由使用者利用編碼之概率有相關關係之項目即可。於輸入資料中可包含任意項目,例如,包含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顯示編碼之時日或時刻、進行顯示動作之時日或時刻、與距使用者終端20最近之設施之距離、及使用者之利用歷程之至少1者。輸入資料為與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之訓練資料所包含之輸入資料相同之形式。
輸入資料可以任意形式表現,例如,可藉由矢量形式、陣列形式、或單一之數值表現。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可將輸入資料本身作為特徵量處理,亦可基於輸入資料計算特徵量。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輸出與輸入資料相應之概率。
另,概率之計算方法不限於上述例。例如,計算部102亦可不利用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而基於特定程式計算概率。又,例如,計算部102亦可基於特定數式或表格,計算概率。該等情形時,只要將與顯示編碼之使用者相關之特徵量、及該編碼被利用之概率之關係定義為程式、數式、或表格即可。此外,例如,亦可基於特定規則計算概率。
[不正檢測部]
不正檢測部103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執行與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特定動作之細節稍後敘述。不正檢測部103於未判定為已由某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之情形時,不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即,由某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成為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之條件。
與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係指判定該使用者是否為不正、或計算該使用者為不正之概率。所謂不正係指違反服務之利用規約。例如,不正為不正之登入(冒充)、非法入手之資訊之利用、對伺服器10之攻擊、或對其他使用者之迷惑行為。
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利用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執行不正檢測之情形。該學習模型已完成學習訓練資料,該訓練資料包含作為與成為不正檢測之對象之使用者相關之特徵量之輸入資料、及顯示該使用者是否實際為不正之輸出資料之對。學習模型係於被輸入與訓練資料相同形式之輸入資料後,輸出顯示使用者是否為不正之標籤、或將使用者分類為不正之可能性。
例如,若判定為已由某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則該使用者之使用者終端20對伺服器10發送記憶於自身之應用程式ID。不正檢測部103基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並基於自使用者終端20接收到之應用程式ID,特定進 行特定動作之使用者(即,成為不正檢測之對象之使用者)。不正檢測部103產生該使用者之特徵量作為輸入資料,並利用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計算概率。另,特徵量亦可於學習模型之內部計算。不正檢測部103將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之應用程式ID、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及當前時日即執行時日建立關聯,並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
於輸入資料中,只要包含與不正具有相關關係之項目即可。於輸入資料中可包含任意項目,例如,包含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顯示編碼之時日或時刻、進行顯示動作之時日或時刻、與距使用者終端20最近之設施之距離、及使用者之利用歷程之至少1者。輸入資料為與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之訓練資料所包含之輸入資料相同之形式。
輸入資料可以任意形式表現,例如,可藉由矢量形式、陣列形式、或單一之數值表現。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可將輸入資料本身視為特徵量,亦可基於輸入資料計算特徵量。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輸出與輸入資料相應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
於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相當於特定動作,且可藉由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識別使用者,故不正檢測部103於經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執行不正檢測。於未判定為已由某使用者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不正檢測部103不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即,由某使用者顯示編碼,即為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之條件。
另,不正檢測之執行方法本身可利用各種方法。例如,可不利用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而基於特定規則執行不正檢測。例如,該規則基於成為不正檢測之對象之使用者之特徵量進行判定。不正檢測部103將與規則一致之使用者判定為不正。此外,例如,不正檢測部103亦可基於特定程式、數式、或表格,執行不正檢測。該情形時,只要將成為不正檢測之對象之使用者之特徵量、與該使用者是否為不正之關係定義為程式、數式、或表格即可。
於第1實施形態中,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藉由計算部102計算出之概率,執行不正檢測。例如,於存在複數個應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出編碼之使用者)之情形時,不正檢測部103基於與複數個使用者各者對應之概率,決定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概率越高則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越先。即,使用者之概率越高,越優先執行該使用者之不正檢測。
例如,不正檢測部103以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與概率由高至低之順序一致之方式,更新不正檢測隊列Q。不正檢測部103於某使用者之不正檢測結束時,參考不正檢測隊列Q,執行執行順序為第1之使用者之不正檢測。即,不正檢測部103會比概率相對較低之使用者之不正檢測,更先執行概率相對較高之使用者之不正檢測。換言之,不正檢測部103依照複數個使用者各者之概率由高至低之順序,執行該複數個使用者各者之不正檢測。不正檢測部103亦可一次執行複數個人之不正檢測。
另,基於概率之不正檢測之執行方法不限於上述例。不正檢測部103亦可基於與某使用者對應之概率,決定是否執行該使用者之不正檢測。例如,不正檢測部103可於某使用者之概率未達閾值時,不執行該使用者之不正檢測,而於某使用者之概率為閾值以上時,執行該使用者之不正檢測。閾值可為固定值,亦可為與使用者相應之可變值。又,亦可不特別計算概率而執行不正檢測。該情形時,以受理顯示動作之順序執行不正檢測。
於第1實施形態中,不正檢測部103於應用程式ID被更新,且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不正檢測部103於應用程式ID未被更新之情形、及/或、未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不執行不正檢測。應用程式ID被更新、及進行顯示動作之2個成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因此,即便顯示編碼,但若應用程式ID未被更新,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但,於第1實施形態中,由於在顯示編碼之一連串流程之過程中應用程式ID亦被更新,故同時滿足該等2個條件。如上所述,亦可不同時滿足該等2個條件。
另,不正檢測部103亦可與概率無特別關係地執行不正檢測。該情形時,計算部102可省略。又,不正檢測部103係即便應用程式ID未被更新,亦可執行不正檢測。該情形時,更新部101可省略。
[1-3-2.於使用者終端中實現之功能]
如圖3所示,於使用者終端20中,實現資料記憶部200、動作判定部201、顯示控制部202、發送部203、及接收部204。
[資料記憶部]
資料記憶部200以記憶部22為主而實現。資料記憶部200記憶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處理所需之資料。例如,資料記憶部200記憶用以顯示編碼之應用程式、與應用程式ID。如上所述,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應用程式ID於每次進行顯示動作時被更新(覆蓋)。資料記憶部200亦可記憶設施資料庫DB2。使用者終端20亦可取得不正檢測部103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並於資料記憶部200記憶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該情形時,設施終端30可利用無線通信或編碼,取得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
[動作判定部]
動作判定部201以控制部21為主而實現。動作判定部201判定於檢測編碼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20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特定動作為於檢測編碼之前進行之動作。特定動作亦可稱為於用以檢測編碼之操作(例如,以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之操作)之前進行之準備或預備性之動作。
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特定動作為用以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顯示動作之情形。因此,第1實施形態中對用以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顯示動作進行說明之部位可改讀為特定動作。例如,上述之應用程式啟動操作、調回操作、解除操作、及更新操作各者相當於顯示動作。顯示動 作不限於該等例,可為任意動作。
動作判定部201判定於檢測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顯示動作。例如,動作判定部201基於對操作部24之操作,判定是否已進行應用程式啟動操作、調回操作、解除操作、或更新操作之任一者。另,特定動作不限於第1實施形態之例。其他動作之例於後述變化例中說明。
[顯示控制部]
顯示控制部202以控制部21為主而實現。顯示控制部202於已由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應用程式ID,於顯示部25顯示編碼。如上所述,應用程式啟動操作、調回操作、解除操作、或更新操作為特定動作之一例。顯示控制部202基於依照編碼之規格之順序,將應用程式ID編碼化,並於顯示部25顯示編碼。
[發送部]
發送部203以控制部21為主而實現。發送部203對伺服器10發送任意資料。例如,發送部203對伺服器10發送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應用程式ID。另,發送部203亦可對設施終端30發送應用程式ID。又,發送部203亦可對伺服器10或設施終端30發送其他資料。
[接收部]
接收部204以控制部21為主而實現。接收部204自伺服器10接收任意資料。例如,接收部204自伺服器10,接收對使用者發行之應用程式ID。 另,接收部204亦可自伺服器10接收其他資料。又,接收部204亦可自設施終端30接收一些資料。
[1-3-3.於設施終端中實現之功能]
如圖3所示,於設施終端30中,實現資料記憶部300、發送部301、接收部302、及執行部303。
[資料記憶部]
資料記憶部300以記憶部32為主而實現。資料記憶部300記憶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處理所需之資料。例如,資料記憶部300記憶配置有設施終端30之設施之設施ID。
[發送部]
發送部301以控制部31為主而實現。發送部301對伺服器10發送任意資料。例如,發送部301對伺服器10發送記憶於資料記憶部300之設施ID、與藉由檢測裝置40讀取之編碼所包含之應用程式ID。另,發送部301亦可對伺服器10發送其他資料。又,發送部301亦可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一些資料。
[接收部]
接收部302以控制部31為主而實現。接收部302自伺服器10接收任意資料。例如,接收部302自伺服器10接收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另,接收部302亦可自伺服器10接收其他資料。又,接收部302亦可自使用者終端 20接收一些資料。
[執行部]
執行部303以控制部31為主而實現。於不正檢測系統S中,於利用檢測裝置40檢測出編碼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且執行部303於檢測出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特定處理。執行部303於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不執行特定處理,而於未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即,檢測出編碼及未檢測出不正成為執行特定處理之條件。
特定處理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為特定結果時許可(執行)之處理。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使設施終端30顯示許可使用者進入之旨意之訊息相當於特定處理之情形,但特定之處理亦可為任意種類之處理。例如,於在設施設置入場大門之情形時,打開入場大門之處理可相當於特定處理。又,例如,於在設施終端30連接有印表機之情形時,顯示許可使用者進入之收據或門票之印刷可相當於特定處理。特定處理只要為與應用不正檢測系統S之場景相應之處理即可。關於其他應用例中之特定處理之一例,於後述變化例中說明。
[1-4.於第1實施形態中執行之處理]
圖8係顯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執行之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圖8所示之處理藉由控制部11、21、31分別依照記憶於記憶部12、22、32之程式進行動作而執行。下述說明之處理為藉由圖3所示之功能區塊而執行之處理 之一例。另,於使用者終端20已完成安裝應用程式,且記錄有應用程式ID。
如圖8所示,使用者終端20於自操作部24受理特定之應用程式啟動操作後,啟動記憶於記憶部22之應用程式(S1),並對伺服器10發送應用程式ID之更新要求(S2)。應用程式啟動操作為用以啟動應用程式之操作,例如,為選擇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應用程式之圖標之操作。更新要求為用以要求應用程式ID更新之通知,藉由發送特定形式之資料而進行。例如,於更新要求中,包含記憶於記憶部22之應用程式ID、與藉由GPS接收部27檢測出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
伺服器10於接收更新要求後,基於特定之發行規則,發行新的應用程式ID(S3)。於S3中,伺服器10以不與存儲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之其他使用者之應用程式ID重複之方式,發行新的應用程式ID。伺服器10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中存儲有更新要求所包含之應用程式ID之資料錄,存儲已發行之應用程式ID。藉此,更新伺服器10側之應用程式ID。
伺服器10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於S3中發行之新的應用程式ID(S4)。使用者終端20於接收新的應用程式ID後,將應用程式ID記錄於記憶部22(S5),並基於S5中更新之應用程式ID,於顯示部25顯示編碼(S6)。於S5中,使用者終端20以新的應用程式ID覆蓋舊的應用程式ID(更新要求所包含之應用程式ID)。藉此,更新使用者終端20側之應用程式ID。
伺服器10基於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計算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被利用之概率(S7)。於S7中,伺服器10基於更新要求所包含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與存儲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之資訊,取得輸入至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之輸入資料。伺服器10將輸入資料輸入至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並取得自概率計算用之學習模型輸出之概率。
伺服器10基於S7中計算之概率,於不正檢測隊列Q追加使用者(S8)。於S8中,伺服器10以於S7中計算之概率越高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越早之方式,於不正檢測隊列Q追加使用者。
伺服器10基於不正檢測隊列Q、與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執行不正檢測(S9)。伺服器10特定追加至不正檢測隊列Q之使用者中執行順序為最初之使用者。伺服器10基於該使用者之更新要求所包含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與存儲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之資訊,取得輸入至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之輸入資料。伺服器10將輸入資料輸入至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並取得自不正檢測用之學習模型輸出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伺服器10將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伺服器10自不正檢測隊列Q刪除已執行不正檢測之使用者。隨時執行S9中之處理。
設施終端30判定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是否已由檢測裝置40讀取(S10)。於判定為已讀取編碼之情形(S10;是(Y))時,設施終端30對伺服器10發送編碼所包含之應用程式ID(S11)。另,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於執行S8及S9後,執行S10及S11之情形,但S8及S9、與S10及S11亦可並 行執行。例如,亦可於S9之執行結束前,執行S10。
伺服器10於接收應用程式ID後,基於執行結果資料D,參考與應用程式ID對應之使用者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S12)。於S12中,伺服器10於接收到之應用程式ID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之情形時,判定該應用程式ID為正當,並參考與該應用程式ID建立關聯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伺服器10於應用程式ID未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之情形時,判定該應用程式ID為不正,並移行至S13之處理。另,於應用程式ID未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之情形時,由於有於其後立即將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追加至執行結果資料D之可能性,故伺服器10亦可待機一定時間後再次參考執行結果資料D。
於S12中,於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或判定為應用程式ID為不正之情形(S12;不正)時,伺服器10對設施終端30發送顯示為不正之旨意之確認結果(S13)。設施終端30於接收確認結果後,使顯示部35顯示不許可使用者進入之旨意之訊息(S14),且本處理結束。
於未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S12;正當)時,伺服器10對設施終端30發送顯示為正當之旨意之確認結果(S15)。設施終端30於接收確認結果後,使顯示部35顯示許可使用者進入之旨意之訊息(S16),且本處理結束。
使用者終端20基於操作部24之檢測信號,特定使用者之操作(S17)。 於S17中,進行調回操作、解除操作、更新操作、或應用程式之結束操作。
於S17中,於進行調回操作、解除操作、或更新操作之情形(S17;調回等)時,返回至S2之處理,並發送更新要求。伺服器10於接收更新要求後,移行至S3之處理。該情形時,發行新的應用程式ID並執行不正檢測。另一方面,於在S17中進行結束操作之情形(S17;結束)時,使用者終端20結束應用程式(S18),且本處理結束。
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不正檢測系統S,於判定為已由使用者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執行不正檢測,藉此,可縮短於檢測出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後直至許可進入設施為止之時間。又,藉由將進行顯示動作設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而可減少不正檢測之執行次數,或避免不正檢測之執行集中於某特定時點(分散不正檢測之執行),從而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即便檢測對象為編碼以外之物體,且特定處理為用以進入設施之處理以外之處理,同樣地,亦可縮短於檢測出檢測對象後直至執行特定處理為止之時間,並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又,藉由於檢測檢測對象之前(於執行特定處理之前)執行不正檢測,而可成為高精度之不正檢測。其結果,可提高安全性。
又,不正檢測系統S藉由基於編碼被利用之概率,執行不正檢測,而可將使用者之不正檢測之執行順序最佳化。此外,可進一步減少不正檢測之執行次數,或有效避免不正檢測之執行集中於某特定時點,從而有效減 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又,不正檢測系統S於應用程式ID被更新,且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藉此,可防止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並有效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又,不正檢測系統S藉由於每次更新應用程式ID時執行不正檢測,而可提高安全性。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不正檢測系統S之第2實施形態。於第2實施形態中,列舉對設施所揭示之編碼由使用者終端20讀取之場景應用不正檢測系統S之情形為例。即,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者進行讀取編碼之操作,而非設施之工作人員。另,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省略說明。
於第2實施形態中,設施中之檢測裝置40可省略。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者終端20之攝影部26相當於本揭示之檢測裝置。因此,第2實施形態中記載為攝影部26之部位可改讀為檢測裝置。
圖9係顯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者進入設施之情況之一例之圖。如圖9所示,於設施揭示有包含設施ID之編碼。使用者於訪問設施時,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及攝影部26拍攝編碼。使用者終端20對伺服器10發送編碼所包含之設施ID、與記憶於自身之應用程式ID。
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應用程式ID被編碼化且不予以顯示,但於應 用程式中,可切換如第1實施形態般顯示編碼之模式、與如第2實施形態般拍攝編碼之模式。即,可將如第1實施形態般之服務、與如第2實施形態般之服務之兩者提供給使用者。
伺服器10於接收設施ID與應用程式ID後,確認應用程式ID之正當性,並將確認結果發送至與設施ID對應之設施終端30。設施終端30顯示自伺服器10接收之確認結果。工作人員於觀察確認結果並確認正當性後,許可使用者進入。於此種情形時,若於使用者終端20讀取編碼後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則直至許可使用者進入為止亦耗費時間。
因此,於第2實施形態之不正檢測系統S中,於進行用以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攝影部26之啟動動作之情形時,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即,於使用者終端20之攝影部26啟動後,直至攝影部26讀取編碼為止之期間,原則上伺服器10執行不正檢測。因此,由於在攝影部26讀取到編碼之時點,原則上不正檢測結束,故直至許可使用者進入為止之時間變短。以下,說明該技術之細節。
第2實施形態之檢測對象為位於使用者終端20之外部之編碼。編碼可顯示於設施終端30,亦可以形成於紙等介質之狀態揭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攝影部26用於編碼之檢測,且包含於使用者終端20。
第2實施形態中之特定動作為用以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攝影部26之啟動動作。例如,於應用程式啟動之情形,於在應用程式啟動之狀態下進行 特定之相機啟動操作之情形,於應用程式移行至後台模式後被調回之情形,或於應用程式啟動後移行至休眠模式,且解除休眠模式之情形時,攝影部26啟動。於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於攝影部26啟動之時序更新應用程式ID之情形,但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應用程式ID之更新週期、與不正檢測之執行週期亦可不同。
動作判定部201判定於檢測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啟動動作。例如,動作判定部201基於對操作部24之操作,判定是否已進行應用程式啟動操作、相機啟動操作、調回操作、或解除操作之任一者。該等操作為啟動動作之一例。啟動動作不限於該等例,可為任意動作。
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啟動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執行不正檢測。不正檢測部103於未判定為已由某使用者進行啟動動作之情形時,不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即,由某使用者進行啟動動作成為執行與該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之條件。執行部303之處理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執行部303於檢測出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特定處理。
圖10係顯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執行之處理之一例之流程圖。如圖10所示,S21~S25分別與S1~S5同樣。使用者終端20於在S25中將應用程式ID記錄於記憶部22時,啟動攝影部26(S26)。另,S26亦可於S22或S25之前執行。後續之S27~S29分別與S7~S9同樣。S27中編碼被利用之概率意指由使用者拍攝之編碼被利用之概率、即由使用者拍攝編碼之概率。
使用者終端20判定設施所揭示之編碼是否已由攝影部26讀取(S30)。於判定為已讀取編碼之情形(S30;是)時,使用者終端20對伺服器10發送編碼所包含之設施ID、與記錄於記憶部22之應用程式ID(S31)。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於執行S28及S29後,執行S30及S31之情形,但S28及S29、與S30及S31亦可並行執行。例如,可於S29之執行結束前,執行S30。後續之S32~S38分別與S12~S18同樣。
根據第2實施形態,於判定為已進行啟動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ID,執行不正檢測,藉此,可縮短於檢測出設施所揭示之編碼後直至許可進入設施為止之時間。又,藉由將進行啟動動作設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而可防止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並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3.變化例]
另,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以上說明之實施形態者。可於不脫離本揭示之主旨之範圍內,適當變更。
圖11係變化例中之功能方塊圖。如圖11所示,於以下說明之變化例中,除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功能外,還實現場所判定部104、第1許可部105、第2許可部106、終端判定部107、及有效性判定部108。
(1)例如,若於每次進行顯示動作時執行不正檢測,則有於使用者無 進入設施之想法而嘗試顯示編碼之情形時亦執行不正檢測之可能性。該情形時,有伺服器10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而處理負載變高之可能性。因此,於使用者不位於設施或其附近之情形時,亦可不顯示編碼。若不顯示編碼,則不更新應用程式ID,且亦不執行不正檢測。即,即便已進行顯示動作,但若未許可編碼之顯示,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
於本變化例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檢測裝置40配置於設施。設施為特定場所之一例。因此,記載為設施之部位可改讀為特定場所。特定場所為配置有檢測裝置40之場所、或揭示編碼之場所。特定場所亦可稱為使用者訪問之場所。
本變化例之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場所判定部104與第1許可部105。場所判定部104與第1許可部105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
圖12係顯示與使用者與設施之位置關係相應之使用者終端20之畫面之一例之圖。如圖12所示,場所判定部104判定於設施或其附近是否有使用者。例如,場所判定部104自使用者終端20取得位置資訊,並基於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資訊、與存儲於設施資料庫DB2之設施之場所資訊,判定使用者終端20與設施之距離是否未達閾值。
成為場所判定部104之判定對象者可僅為距使用者終端20最近之設施,亦可為於第2個以後較近之設施成為判定對象。場所判定部104於使用者終端20與判定對象之設施之距離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未判定為於設 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而於該距離為未達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
另,場所判定部104之判定方法不限於上述例。例如,亦可藉由配置於設施之信標、使用者終端20與設施之無線通信機器之通信狀況、使用者終端20所屬之行動基地台資訊、或利用配置於設施內之相機之圖像,判定於設施或其附近是否有使用者。
第1許可部105於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許可使用者終端20中之編碼之顯示。第1許可部105於未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不許可使用者終端20中之編碼之顯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成為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條件。
於本變化例中,由於第1許可部105包含於伺服器10,故第1許可部105藉由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特定通知,而控制是否許可顯示編碼。於本變化例中,說明該通知為不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之情形,但該通知亦可為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
例如,於未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第1許可部105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表示不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顯示控制部202於接收到通知之情形時,不顯示編碼。顯示控制部202於未接收到通知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應用程式ID,顯示編碼。所謂未接收到通知,是指未自第1許可部105接收到任何通知,或接收許可顯 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
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許可顯示編碼之情形時,不正檢測部103執行不正檢測。於未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及/或未判定為許可顯示編碼之情形時,不正檢測部103不執行不正檢測。進行顯示動作、及許可顯示編碼兩者即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因此,即便已進行顯示動作,但若未許可顯示編碼,則仍不執行不正檢測。
根據變化例(1),於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許可於使用者終端20上顯示編碼,藉此,可防止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另,於將變化例(1)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並且未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亦可限制為於啟動應用程式之狀態下不啟動攝影部26。即,於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可許可於啟動應用程式之狀態下啟動攝影部26。若攝影部26不啟動,則既不更新應用程式ID,且亦不執行不正檢測。即便已進行啟動動作,但若未許可啟動攝影部26,則仍不執行不正檢測。
(2)又,例如,由於被檢測出不正之使用者進行不正之概率較高,故亦可不顯示編碼。本變化例之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第2許可部106。第2許可部106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
第2許可部106於根據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而未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許可於使用者終端20上顯示編碼。第2許可部106於根據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而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不許可於使用者終端20上顯示編碼。未確認使用者之不正,即為於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條件。
於本變化例中,由於第2許可部106包含於伺服器10,故第2許可部106藉由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特定通知,而控制是否許可顯示編碼。於本變化例中,說明該通知為不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之情形,但該通知亦可為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
例如,第2許可部106於經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對使用者終端20發送表示不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顯示控制部202於接收到通知之情形時,不顯示編碼。顯示控制部202於未接收到通知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資料記憶部200之應用程式ID,顯示編碼。所謂未接收到通知,是指未自第2許可部106接收到任何通知,或接收到許可顯示編碼之旨意之通知。
另,關於檢測出不正之使用者,亦可經過由不正檢測系統S之管理者進行之審查後,藉由管理者之操作,許可編碼之顯示。此外,例如,亦可於一旦檢測出不正後直至經過特定時間為止之期間限制編碼之顯示,而於經過特定時間之情形時,許可編碼之顯示。
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許可編碼之顯示之情形 時,執行不正檢測。於變化例(1)中,第1許可部105之判定結果成為不正檢測之執行條件,與此相對,於變化例(2)中,於第2許可部106之判定結果成為不正檢測之執行條件之點上不同。其他點係相同,且即便已進行顯示動作,但若未許可編碼之顯示,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另,第1許可部105之判定結果、與第2許可部106之判定結果之兩者亦可成為不正檢測之執行條件。
根據變化例(2),藉由於未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許可使用者終端20中之編碼之顯示,而可防止不正之使用者進入設施,從而提高安全性。又,關於不正之使用者,由於未許可編碼之顯示,故可防止於一旦檢測出不正之後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從而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另,於將變化例(2)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並已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亦可限制為於啟動應用程式之狀態下不啟動攝影部26。即,於未確認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可許可於啟動應用程式之狀態下之攝影部26之啟動。即便已進行啟動動作,但若未許可攝影部26之啟動,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
(3)又,例如,如變化例(1)般,於使用者不位於設施或其附近之情形時,許可編碼之顯示,而非不顯示編碼,但亦可不執行不正檢測。本變化例之不正檢測系統S與變化例(1)同樣,包含場所判定部104。
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 有使用者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不正檢測部103於未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及/或未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不執行不正檢測。進行顯示動作、及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2個成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因此,即便顯示編碼,但若使用者不位於設施或其附近,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
根據變化例(3),可藉由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而防止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並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另,於將變化例(3)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並判定為已進行啟動動作,且判定為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之情形時,亦可執行不正檢測。即,即便已進行啟動動作,但若使用者不位於設施或其附近,則亦可不執行不正檢測。
(4)又,例如,由於有時亦於執行不正檢測後進行不正,故不正檢測較佳為盡可能於讀取編碼之前執行。然而,即便使用者訪問設施並顯示編碼,亦未必立即使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於該點上,使用者於使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之情形時,有時將使用者終端20設為特定朝向或姿勢。因此,亦可於使用者終端20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
檢測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之方法本身可利用各種方法。例如,於使用者終端20包含有用以檢測朝向或姿勢之至少1個感測器,並利 用至少1個感測器之檢測信號,檢測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感測器可為任意種類,例如,為陀螺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地磁感測器、或電子羅盤。
本變化例之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終端判定部107。終端判定部107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
圖13係顯示變化例(4)中之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之圖。如圖13所示,終端判定部107判定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是否已成為用以使檢測裝置40檢測編碼之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姿勢亦可稱為傾斜。
所謂特定朝向係指易由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之朝向。關於特定姿勢亦同樣,為易由檢測裝置40讀取編碼之姿勢。換言之,如將顯示部25(畫面)給工作人員查看般之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相當於特定朝向或姿勢。
例如,如使顯示部25(畫面)朝向正上方(垂直方向)般之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相當於特定朝向或姿勢。終端判定部107判定顯示部25之朝向(顯示部25之垂線方向)、與地球上之垂直方向之偏差(交叉角)是否未達閾值(例如,20度)。該偏差未達閾值相當於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
又,例如,如使使用者終端20反轉,而使顯示部25(畫面)朝向檢測裝置40或工作人員般之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相當於特定朝向或姿 勢。終端判定部107測量使用者終端20之朝向或姿勢之變化,判定與顯示編碼時之朝向或姿勢之偏差(旋轉角)是否為閾值(例如,150度)以上。該偏差為閾值以上相當於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
於本變化例中,由於終端判定部107包含於伺服器10,故使用者終端20於顯示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感測器之檢測信號,取得與朝向或姿勢相關之終端資訊並發送至伺服器10。伺服器10接收終端資訊,且終端判定部107基於終端資訊,判定使用者終端20是否已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上述說明之閾值可為固定值,亦可設為與使用者之習慣相應之可變值。
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判定為使用者終端20已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不正檢測部103於未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之情形、及/或未判定為使用者終端20已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之情形時,不執行不正檢測。進行顯示動作、及使用者終端20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之2個成為執行不正檢測之條件。因此,即便顯示編碼,但若使用者終端20未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則亦不執行不正檢測。
根據變化例(4),可藉由於判定為已進行顯示動作,且判定為使用者終端20已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之情形時,執行不正檢測,而防止執行無用之不正檢測,並減輕伺服器10之處理負載。
另,於將變化例(4)應用於第2實施形態,並判定為已進行啟動動作,且判定為使用者終端20已成為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之情形時,亦可執行不正檢測。該情形時之特定朝向或姿勢係如為讀取設施所揭示之編碼,而使攝影機26朝向編碼般之朝向或姿勢。例如,攝影部26之攝影方向、與地球上之水平方向之偏差(交叉角)未達閾值(例如,20度)相當於已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
(5)又,例如,由於有時於執行不正檢測後直至讀取編碼為止之期間進行不正,故亦可判定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之有效性。本變化例之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有效性判定部108。有效性判定部108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
有效性判定部108基於特定之判定條件,判定過去執行之不正檢測之有效性。判定條件可為任意條件,例如,列舉下述變化例(5-1)-(5-3)之條件。亦可組合下述變化例(5-1)-(5-3)之2個以上之條件。另,下述變化例(5-1)-(5-3)與變化例(1)-(4)同樣,可應用於第1實施形態之圖案與第2實施形態之圖案兩者。
(5-1)例如,特定之判定條件為與自過去執行不正檢測後之經過時間相關之條件。該經過時間亦可稱為不正檢測之有效期間。該經過時間為最近之不正檢測之執行時日至當前時日之時間。有效性判定部108基於經過時間,判定有效性。於本變化例中,不正檢測部103亦於已執行某使用者之不正檢測之情形時,將執行不正檢測之時日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 另,亦可將不正檢測之有效期間存儲於執行結果資料D,而非執行時日。
有效性判定部108基於當前之時日、與執行不正檢測之時日,取得經過時間。有效性判定部108於經過時間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並非有效,而於經過時間未達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有效。另,有效性判定部108亦可基於當前之時日,判定是否已經過不正檢測之有效期間。於本變化例中,由於有效性判定部108包含於伺服器10,故有效性判定部108對設施終端30發送有效性之判定結果。
執行部303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該不正檢測之有效性之判定結果,執行特定處理。執行部303於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並非有效之情形時,與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無關,不執行特定處理。執行部303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有效,且未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即,未檢測出不正及其執行結果有效成為執行特定處理之條件。因此,即便未檢測出不正,但若無法確認有效性,則亦不執行特定處理。
根據變化例(5-1),可藉由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該不正檢測之有效性之判定結果,許可進入設施,而提高安全性。
又,亦可藉由基於自過去執行不正檢測後之經過時間,判定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而對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設置期限從而提高安全性。例如,由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越舊可靠性越下降,故可將舊的不正檢測設為無效 並再次執行不正檢測。
(5-2)又,例如,特定之判定條件為與自過去執行不正檢測後之使用者之移動距離相關之條件。有效性判定部108基於移動距離,判定有效性。該移動距離為最近之不正檢測之執行時日至當前時日之合計移動距離。
使用者之移動距離可由使用者終端20計算,亦可由伺服器10計算。例如,使用者終端20追蹤藉由GPS接收部27檢測出之位置資訊,測量移動距離。另,使用者之移動距離可藉由其他任意方法測量。例如,亦可藉由使用者終端20之行動基地台資訊、或與使用者終端20無線通信之通信機器資訊之變化,測量使用者之移動距離。
伺服器10隨時自使用者終端20接收位置資訊,測量移動距離。有效性判定部108於使用者之移動距離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並非有效,而於移動距離未達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有效。執行部303之處理係如變化例(5-1)所說明般。
根據變化例(5-2),可藉由基於自過去執行不正檢測後之使用者之移動距離,判定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而對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設置移動距離之限制從而提高安全性。例如,於使用者進行過於不自然之移動之情形時,由於該使用者有進行不正之可能性,故可將此前執行之不正檢測設為無效並再次執行不正檢測。
(5-3)又,例如,特定之判定條件為關於設施、與進行顯示動作時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之間之距離的條件。有效性判定部108基於該距離,判定有效性。進行顯示動作時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為顯示編碼之時點或其前後之時點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例如,為受理應用程式啟動操作、調回操作、解除操作、或更新操作時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
上述距離之取得方法係如變化例(1)所說明般。有效性判定部108於該距離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並非有效,而於該距離未達閾值之情形時,判定為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有效。執行部303之處理係如變化例(5-1)所說明般。
根據變化例(5-3),可藉由基於設施、與進行顯示動作時之使用者終端20之位置之距離,判定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而對不正檢測之有效性設置上述距離之限制從而提高安全性。例如,由於有使用者自設施離開後進行不正之可能性,故可將此前執行之不正檢測設為無效並再次執行不正檢測。
(6)又,例如,雖已列舉使用者進入設施之場景為例,但不正檢測系統S亦可應用於電子結算服務。於本變化例中,列舉使用者訪問店舖購買商品之場景為例進行說明。於本變化例中,店舖相當於設施,且設施終端30配置於店舖。例如,設施終端30為POS(Point Of Sale:銷售點)終端、自動販賣機、或售票機。店舖可為無人店舖,亦可為如移動販賣車般之店 舖。
首先,如第1實施形態般,列舉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由檢測裝置40讀取之情形為例。檢測裝置40連接於店舖之設施終端30。使用者將店舖之商品拿到收銀台。店舖之店員以檢測裝置40讀取商品之條碼。另,於自助收銀台之情形時,使用者亦可以檢測裝置40讀取商品之條碼,而非店員。設施終端30記憶商品資料庫,取得與條碼相應之商品資訊。商品資訊為商品名或價格等。設施終端30將使用者拿到收銀台之商品或其合計金額等之商品資訊記錄於記憶部32。
使用者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顯示編碼,並告知店員利用電子結算服務。於應用程式啟動之情形時,執行應用程式ID之更新及不正檢測之執行係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般。店員以檢測裝置40讀取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設施終端30對伺服器10發送編碼所包含之應用程式ID。
伺服器10於接收應用程式ID後,基於與應用程式ID對應之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結算處理。於本變化例中,不正檢測亦可以任意方法執行。例如,不正檢測部103基於過去之結算中之使用者之位置、結算金額、或結算頻率等之資訊,執行不正檢測。
伺服器10於檢測出不正之情形時,不執行結算處理,而於未檢測出不正之情形時,執行結算處理。伺服器10對設施終端30發送結算處理之 執行結果。設施終端30顯示結算處理之執行結果。於未執行結算處理之情形時,店員告知使用者其旨意,並催促以其他支付方法支付。於已執行結算處理之情形時,店員進行特定之結賬操作,且使用者接受商品。
於本變化例中,特定處理為結算處理。執行部303包含於伺服器10,且以控制部11為主而實現。執行部303於檢測出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使用者之結算資訊,執行結算處理。結算資訊為結算所需之資訊,例如,為信用卡序號、借記卡資訊、銀行帳戶資訊、電子貨幣資訊、積分資訊、虛擬貨幣資訊、或錢包資訊。結算資訊存儲於使用者資料庫DB1。
執行部303於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不執行結算處理,而於未檢測出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基於結算資訊,執行結算處理。即,檢測出編碼及未檢測出不正成為執行結算處理之條件。當執行結算處理時,其執行結果顯示於設施終端30。
另,使用者可選擇複數種結算方法。執行部303基於與使用者選擇之結算方法相應之結算資訊,執行結算處理。使用者選擇之結算方法可預先登錄於使用者資料庫DB1,亦可記錄於使用者終端20。識別使用者選擇之結算方法之資訊亦可包含於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中。
根據變化例(6),可縮短直至執行結算處理為止之時間。例如,即便將自檢測編碼後之逾時時間設定得較短,亦可於執行不正檢測後執行結算 處理。例如,於積分結算中之逾時時間與信用卡結算中之逾時時間相比,設定得極短之情形時,難以於檢測用於積分結算之編碼後執行不正檢測,但即便為此種情形,亦可執行不正檢測。又,例如,亦可以由信用卡即時充值之電子貨幣填補積分結算中之積分之不足部分。於該情形時,有時以積分結算中之逾時時間為基準,且儘管執行信用卡結算作為後側之處理,亦難以執行不正檢測,但即便為此種情形,亦可執行不正檢測。
另,如第2實施形態般,於店舖所揭示之編碼藉由使用者終端20讀取之電子結算服務中,亦可應用不正檢測系統S。直至讀取商品之條碼為止之流程與上述說明之流程同樣。使用者告知店員利用電子結算服務,並啟動使用者終端20之應用程式及攝影部26,而以攝影部26讀取收銀台所揭示之編碼。於進行應用程式及啟動動作之情形時,執行應用程式ID之更新及不正檢測之執行係如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般。使用者對應用程式進行合計金額之輸入等特定操作完成結算,並將結算完成之畫面給店員查看。店員於確認畫面後,將商品交給使用者。於此種情形時,亦可應用不正檢測系統S。
(7)又,例如,亦可組合上述說明之變化例。
又,例如,藉由動作判定部201判定之特定動作不限於上述說明之例。特定動作只要為於檢測檢測對象之前進行之動作即可。例如,於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狀態下經過特定時間亦可相當於特定動作。又,例如,於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狀態下使用者站定亦可相當於特定動 作。又,例如,於在使用者終端20顯示編碼之狀態下使用者說特定語言亦可相當於特定動作。該情形時,使用者終端20或設施終端30之麥克風相當於檢測裝置。
又,例如,特定動作亦可並非為顯示編碼。例如,特定動作亦可為使用者前往設施或其附近,而不顯示編碼。又,例如,特定動作亦可為使用者終端20成為特定朝向或姿勢,而不顯示編碼。又,例如,特定動作亦可為使用者說特定語言,而不顯示編碼。於檢測對象並非為編碼,而為RFID標籤或IC晶片等之情形時,由於編碼之顯示不成為條件,故特定動作只要為上述說明之1個以上之動作即可。又,例如,於由使用者在特定時間帶進行特定動作之情形時,亦可執行不正檢測。
又,例如,不正檢測系統S亦可應用於如電子門票服務、自動檢票服務、電子匯款服務、或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網路服務)服務等般上述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化例中說明之服務以外之服務中。
又,例如,不正檢測系統S亦可應用於藉由以其他使用者之使用者終端20讀取某使用者之使用者終端20所顯示之編碼,而執行特定處理(例如,使用者間之匯款處理、或SNS中之好友追加處理)之情形。該情形時,其他使用者之使用者終端20之攝影部26相當於本揭示之檢測裝置。
又,例如,不正檢測系統S亦可應用於以檢測裝置40檢測使用者之生物體資訊之情形。檢測對象為使用者之生物體資訊,檢測裝置40用於生物 體資訊之檢測。特定動作為使用者接近或接觸檢測裝置40(於設施或其附近有使用者),且動作判定部201判定於檢測出生物體資訊之前,使用者是否已進行接近檢測裝置40之動作或接觸之動作。不正檢測部103於判定為使用者已接近或已接觸檢測裝置40之情形時,基於應用程式ID執行不正檢測。執行部303於檢測出生物體資訊之情形時,基於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特定處理。
又,例如,雖已說明由伺服器10實現主要功能之情形,但各功能亦可由複數個電腦分擔。例如,亦可由伺服器10、使用者終端20、及設施終端30各者分擔功能。例如,不正檢測可並非由伺服器10執行,而由使用者終端20或設施終端30執行。該情形時,使用者終端20或設施終端30相當於不正檢測裝置。又,例如,特定處理之執行可由伺服器10或使用者終端20而非設施終端30執行。又,例如,設施終端30亦可省略。又,例如,於不正檢測系統S包含複數個伺服器電腦之情形時,亦可由該等複數個伺服器電腦分擔功能。
10:伺服器
20:使用者終端
30:設施終端
100:資料記憶部
101:更新部
102:計算部
103:不正檢測部
200:資料記憶部
201:動作判定部
202:顯示控制部
203:發送部
204:接收部
300:資料記憶部
301:發送部
302:接收部
303:執行部
D:執行結果資料
DB1:使用者資料庫
DB2:設施資料庫
Q:不正檢測隊列

Claims (14)

  1. 一種不正檢測系統,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及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檢測對象為上述使用者終端所顯示之編碼;上述檢測裝置用於上述編碼之檢測,且位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外部;上述特定動作為用以使上述使用者終端顯示上述編碼之顯示動作;上述動作判定機構判定於檢測上述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上述識別資訊執行上述不正檢測;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2. 如請求項1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 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計算機構,其基於特定之計算方法,計算上述使用者終端所顯示之上述編碼被上述使用者利用之概率;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上述概率,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3. 如請求項1或2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上述檢測裝置配置於特定場所;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場所判定機構,其判定於上述特定場所或其附近是否有上述使用者;及第1許可機構,其於經判定為於上述特定場所或其附近有上述使用者之情形時,許可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上顯示上述編碼;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且許可顯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4. 如請求項1或2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第2許可機構,其於根據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而未確認上述使用者之不正之情形時,許可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上顯示上述編碼;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且許可顯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5. 如請求項1或2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 上述檢測裝置配置於特定場所;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場所判定機構,其判定於上述特定場所或其附近是否有上述使用者;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且判定為於上述特定場所或其附近有上述使用者之情形時,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6. 如請求項1或2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終端判定機構,其判定上述使用者終端之朝向或姿勢是否已成為用以使上述檢測裝置檢測上述編碼之特定朝向或特定姿勢;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且經判定為上述使用者終端已成為上述特定朝向或上述特定姿勢之情形時,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7. 如請求項1或2之不正檢測系統,其中上述特定處理為結算處理;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上述使用者之結算資訊,執行上述結算處理。
  8. 一種不正檢測系統,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 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及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不正檢測系統進而包含:更新機構,其於已滿足特定更新條件之情形時,更新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上述識別資訊;且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上述識別資訊已更新、且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執行上述不正檢測。
  9. 一種不正檢測系統,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及有效性判定機構,其基於特定之判定條件,判定過去執行之上述不正檢測之有效性;其中上述執行機構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該不正檢測之有效性之判定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上述特定之判定條件為與自過去執行上述不正檢測後之上述使用者 之移動距離相關之條件;且上述有效性判定機構基於上述移動距離,判定上述有效性。
  10. 一種不正檢測系統,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及有效性判定機構,其基於特定之判定條件,判定過去執行之上述不正檢測之有效性;其中上述執行機構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與該不正檢測之有效性之判定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上述檢測裝置配置於特定場所;上述特定之判定條件為和上述特定場所與進行上述特定動作時之上述使用者終端之位置之間之距離相關的條件;且上述有效性判定機構基於上述距離,判定上述有效性。
  11. 一種不正檢測系統,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 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及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檢測對象為位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外部之編碼;上述檢測裝置用於上述編碼之檢測,且包含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上述特定動作為用以啟動上述使用者終端之上述檢測裝置之啟動動作;上述動作判定機構判定於檢測上述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上述啟動動作;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啟動動作之情形時,基於上述識別資訊執行上述不正檢測;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12. 一種不正檢測裝置,其包含:動作判定機構,其於為了執行特定處理而利用檢測裝置檢測檢測對象之前,判定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 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檢測對象為上述使用者終端所顯示之編碼;上述檢測裝置用於上述編碼之檢測,且位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外部;上述特定動作為用以使上述使用者終端顯示上述編碼之顯示動作;上述動作判定機構判定於檢測上述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上述識別資訊執行上述不正檢測;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13. 一種不正檢測方法,其係於利用檢測裝置檢測出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執行特定處理者,且包含:動作判定步驟,其判定於檢測上述檢測對象之前,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步驟,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及執行步驟,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檢測對象為上述使用者終端所顯示之編碼;上述檢測裝置用於上述編碼之檢測,且位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外 部;上述特定動作為用以使上述使用者終端顯示上述編碼之顯示動作;上述動作判定機構判定於檢測上述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上述識別資訊執行上述不正檢測;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14. 一種程式產品,其用以使電腦作為如下機構發揮功能,動作判定機構,其於為了執行特定處理而利用檢測裝置檢測檢測對象之前,判定是否已由具有使用者終端之使用者進行特定動作;不正檢測機構,其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特定動作之情形時,基於記憶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識別資訊,執行與上述使用者相關之不正檢測;執行機構,其於經檢測出上述檢測對象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其中上述檢測對象為上述使用者終端所顯示之編碼;上述檢測裝置用於上述編碼之檢測,且位於上述使用者終端之外部;上述特定動作為用以使上述使用者終端顯示上述編碼之顯示動作;上述動作判定機構判定於檢測上述編碼之前,是否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上述不正檢測機構於經判定為已進行上述顯示動作之情形時,基於 上述識別資訊執行上述不正檢測;上述執行機構於經檢測出上述編碼之情形時,基於上述不正檢測之執行結果,執行上述特定處理。
TW110145881A 2020-12-11 2021-12-08 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TWI837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6320 WO2022123779A1 (ja) 2020-12-11 2020-12-11 不正検知システム、不正検知装置、不正検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PCT/JP2020/046320 2020-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8421A TW202238421A (zh) 2022-10-01
TWI837556B true TWI837556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3792A (zh) 2014-10-24 2017-12-0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二维码的风险预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3792A (zh) 2014-10-24 2017-12-0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二维码的风险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0420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on-Based Transaction
US20200258113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0504111B2 (en) Secure mobile device transactions
US2016001952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yment and settlement using barcode
KR20160105352A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CN103282929A (zh) 移动电话atm处理方法和系统
US20100332392A1 (en)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Communication Permission Thereof
US1166359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cation based account integration and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US11625703B2 (en) Commodity regist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7298594B2 (ja) 店舗管理装置および店舗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8016567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d tax refund for cross border transactions with mobile device wallet application
US11928199B2 (en) Authentication system, authentication device,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7133107B1 (ja) 不正検知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837556B (zh) 不正檢測系統、不正檢測裝置、不正檢測方法及程式產品
JP7190072B1 (ja) 判定システム、判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129335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店舗システム
US20210133726A1 (en) Transaction support program and system
JP2020030669A (ja) 承認端末、決済システム及び決済方法
JP7190082B1 (ja)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35456B2 (ja)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269682A1 (ja)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17480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認証システム
JP7493916B2 (ja)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端末
EP4202814A1 (en) Card payment method and system through application linkage
JP2022157339A (ja) 電子決済システム、電子決済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