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846B - 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846B
TWI836846B TW112100630A TW112100630A TWI836846B TW I836846 B TWI836846 B TW I836846B TW 112100630 A TW112100630 A TW 112100630A TW 112100630 A TW112100630 A TW 112100630A TW I836846 B TWI836846 B TW I8368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touch
antennas
extension segmen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0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韋霖
簡鈺峰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31083770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80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846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被提出,其包括顯示面板、觸控電路軟板及電磁觸控層。顯示面板設有顯示區。觸控電路軟板具有多個訊號端和多個接地端。電磁觸控層設置在顯示面板上,且重疊於顯示區。電磁觸控層包括多個第一天線。每個第一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的一個訊號端和一個接地端。每個第一天線具有重疊於顯示區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的線寬彼此不同。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顯示裝置。
觸控功能逐漸成為許多生活應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搭載觸控顯示面板的行動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更是隨處可見。為了滿足在顯示面板上的手寫需求,一種在現有觸控架構上整合電磁觸控設計的觸控顯示面板被提出。這類電磁觸控感測大都是利用連接在感測晶片的接地端與訊號端之間的天線迴路來實現。然而,當觸控顯示面板的尺寸較大(例如大於一般筆電尺寸)時,天線迴路的電阻值會增加而容易造成電荷累積,使得電磁觸控的感測準確度會隨著天線迴路上的不同觸碰點而不同,明顯降低了電磁觸控報點的可信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在大尺寸的應用中仍可具有較佳的觸控感測準確度。
本發明的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觸控電路軟板及電磁觸控層。顯示面板設有顯示區。觸控電路軟板具有多個訊號端和多個接地端。電磁觸控層設置在顯示面板上,且重疊於顯示區。電磁觸控層包括多個第一天線。每個第一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的一個訊號端和一個接地端。每個第一天線具有重疊於顯示區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與第二延伸段的線寬彼此不同。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中,用於電磁觸控感測的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的訊號端和接地端。天線在所述兩端間延伸有彼此串接的兩個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連接訊號端,而另一延伸段連接接地端。藉由將天線的這兩個延伸段的線寬設計為不同,能降低天線整體的電阻值,進而避免接地端所釋放的電荷累積在較靠近接地端的延伸段上。據此,可解決電磁觸控層的天線在搭配大尺寸的顯示應用時所產生的觸控點誤報問題,有助於提升大尺寸的觸控顯示裝置的觸控感測準確度。
本文使用的「約」、「近似」、「本質上」、或「實質上」包括所述值和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確定的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範圍內的平均值,考慮到所討論的測量和與測量相關的誤差的特定數量(即,測量系統的限制)。例如,「約」可以表示在所述值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偏差內,或例如±30%、±20%、±15%、±10%、±5%內。再者,本文使用的「約」、「近似」、「本質上」、或「實質上」可依量測性質、切割性質或其它性質,來選擇較可接受的偏差範圍或標準偏差,而可不用一個標準偏差適用全部性質。
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放大了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應當理解,當諸如層、膜、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元件「上」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時,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與另一元件連接,或者中間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當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連接」可以指物理及/或電性連接。再者,「電性連接」可為二元件間存在其它元件。
此外,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頂部」的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如圖所示。應當理解,相對術語旨在包括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裝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的「下」側的元件將被定向在其它元件的「上」側。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決於附圖的特定取向。類似地,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下方」或「下方」的元件將被定向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上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本文參考作為理想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的截面圖來描述示例性實施例。因此,可以預期到作為例如製造技術及/或(and/or)公差的結果的圖示的形狀變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實施例不應被解釋為限於如本文所示的區域的特定形狀,而是包括例如由製造導致的形狀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為平坦的區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線性特徵。此外,所示的銳角可以是圓的。因此,圖中所示的區域本質上是示意性的,並且它們的形狀不是旨在示出區域的精確形狀,並且不是旨在限制申請專利範圍。
現將詳細地參考本發明的示範性實施方式,示範性實施方式的實例說明於所附圖式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部分膜層的正視示意圖。圖3及圖4是圖2的電磁觸控層分別在區域Z1和區域Z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是圖1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部分膜層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照圖1及圖2,觸控顯示裝置10包括顯示面板100、電磁觸控層200以及觸控電路軟板300。顯示面板100設有顯示區DA。電磁觸控層200設置在顯示面板100上,且沿著方向Z重疊於顯示區DA。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透光蓋板250,設置在顯示面板100設有電磁觸控層200的一側,且電磁觸控層200位在透光蓋板250與顯示面板10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0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並且藉由調變背光模組BLU所提供的照明光束(未繪示)的偏振態來達到顯示效果。因此,觸控顯示裝置10在顯示面板100與背光模組BLU之間設有偏光片POL1,且在顯示面板100背離背光模組BLU的一側設有另一偏光片POL2。
舉例來說,顯示面板100可選擇性地包括基板101、基板102、畫素驅動層110、液晶層130、遮光圖案層150以及彩色濾光層170。液晶層130設置在基板101與基板10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偏光片POL1用於讓來自背光模組BLU的照明光束產生初始偏振態。偏光片POL2適於讓通過液晶層130且具有另一偏振態的所述照明光束通過,其中所述另一偏振態可相同或不同於前述的初始偏振態。
畫素驅動層110可設置在基板101上,且適於個別地驅動位在顯示區DA內的多個畫素結構(未繪示)。舉例來說,畫素結構可包含彼此電性連接的主動元件和畫素電極,每個畫素結構的畫素電極可經由與其電連接的主動元件進行電位的控制。每個畫素結構的畫素電極與共電極(未繪示)間所產生的電場可用來驅使液晶層130的多個液晶分子(未繪示)轉動並形成對應電場強度及分布的排列狀態。不同液晶分子排列狀態的液晶層130對於通過的照明光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相位延遲,進而改變照明光束的偏振態。
因此,藉由獨立地控制這些畫素結構各自的畫素電極的電位,能讓入射這些畫素結構的照明光束在通過液晶層130後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偏振態,且在通過偏光片POL2後產生相同或不同的出光亮度,進而達到影像顯示的效果。另一方面,彩色濾光層170可設置在基板102上,且適於讓特定波長的照明光束通過。舉例來說,彩色濾光層170可包含多種濾光圖案(未繪示),分別適於讓多種顏色(例如紅色、綠色和藍色,但不限於此)的光束通過。這些濾光圖案可分別對應前述的多個畫素結構設置,藉此來達到彩色顯示的效果。
為了避免通過任一畫素結構的照明光束傳遞至並通過與相鄰的另一畫素結構相重疊的濾光圖案而造成影像訊號串擾的問題,彩色濾光層170與第二基板102之間可設有遮光圖案層150。舉例來說,遮光圖案層150可具有多個開口(未繪示),且前述的多個濾光圖案可分別設置在遮光圖案層150的多個開口內,但不限於此。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也可以自發光型顯示面板,例如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顯示面板、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micro-LED)顯示面板或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 mini-LED)顯示面板。也因此,在該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無須配置如圖1的背光模組BLU。
進一步而言,設置在顯示面板100的出光側(即設有偏光片POL2的一側)的電磁觸控層200是用來讓觸控顯示裝置10具備電磁觸控功能,例如用來感測電磁筆或其他能發出電磁場的觸控件的觸碰動作。在本實施例中,電磁觸控層200可選擇性地設置在顯示面板100的偏光片POL2與基板102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變形實施例中,電磁觸控層200也可以設置在偏光片POL2背離基板102的一側,即偏光片POL2與透光蓋板25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電磁觸控層200包括多個第一天線210,且這些第一天線210各自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300的訊號端310a和接地端320a。先說明的是,觸控電路軟板300上可設置用來處理觸控訊號的電磁觸控晶片(未繪示)。舉例來說,當電磁筆靠近第一天線210所構成的迴路時,第一天線210上會形成由接地端320a往訊號端310a(或由訊號端310a往接地端320a)流動的感應電流I1,且感應電流I1可經由在觸控電路軟板300上的電磁觸控晶片的訊號處理後產生觸控報點。
詳細地,第一天線210具有重疊於顯示區DA的第一延伸段ES1和第二延伸段ES2。多個第一天線210的多個第一延伸段ES1與多個第二延伸段ES2可沿著方向X交替排列,並且延伸在方向Y上,其中方向X與方向Y相交(例如垂直)。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多個第一天線210是沿著方向X排列,這些第一天線210可用來感測觸控件在顯示面板100上的觸碰點於方向X上的位置座標。
特別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二延伸段ES2各自的兩端可從顯示區DA內分別往外凸伸一部分,以提升觸控顯示裝置10在顯示區DA邊緣的觸控感測能力,但不限於此。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天線的兩延伸段各自的兩端也可分別切齊顯示區的相對兩側緣。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天線210還可具有設置在顯示區DA外的連接段CNT1,且連接段CNT1電性連接在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二延伸段ES2之間。更具體地說,連接段CNT1連接第一延伸段ES1上遠離觸控電路軟板300的訊號端310a的一端以及第二延伸段ES2上遠離觸控電路軟板300的接地端320a的一端。
當顯示面板100的尺寸增加時,設置在顯示區DA內的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二延伸段ES2的延伸長度也會隨之增加,導致第一天線210的整體電阻值上升。為了避免當觸控件(例如電磁筆)觸碰第一天線210上分別較靠近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下側緣)和較遠離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上側緣)的兩個位置時所產生的感應電流I1有所不同,進而造成觸控訊號的強度不同,第一天線210的第二延伸段ES2的第二線寬W2可大於第一延伸段ES1的第一線寬W1。亦即,藉由降低感應電流I1在第二延伸段ES2上的電流密度來提升自接地端320a進入第一天線210的電荷消散速度,進而減少訊號累積的狀況。
也就是說,透過將第一天線210中分別連接訊號端310a與接地端320a的兩延伸段的線寬設計為不同,能有效降低第一天線210整體的電阻值,進而避免接地端320a所釋放的電荷在第一天線210的觸碰點較靠近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下側緣)時累積在連接接地端320a的第二延伸段ES2上而容易產生誤報點。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線寬W1和第二線寬W2例如分別是第一延伸段ES1和第二延伸段ES2在方向X上的寬度來界定。較佳地,第二延伸段ES2的第二線寬W2對第一延伸段ES1的第一線寬W1的比值可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還可包括多條第一扇出走線FO1和多條第二扇出走線FO2。這些第一扇出走線FO1各自電性連接在對應的第一天線210的第一延伸段ES1與觸控電路軟板300的一個訊號端310a之間。這些第二扇出走線FO2各自電性連接在對應的第一天線210的第二延伸段ES2與觸控電路軟板300的一個接地端320a之間。
另一方面,第一天線210的連接段CNT1可區分出延伸長度相同且彼此相連的第一部分P1a和第二部分P2a。第一部分P1a電性連接第一延伸段ES1,而第二部分P2a電性連接第二延伸段ES2。特別注意的是,相互電性連接的第一扇出走線FO1、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一部分P1a的總電阻值對相互電性連接的第二扇出走線FO2、第二延伸段ES2與第二部分P2a的總電阻值的比值較佳地可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進一步而言,為了感測觸控件在顯示面板100上的觸碰點於方向Y上的位置座標,電磁觸控層200還可包括多個第二天線220,且這些第二天線220各自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300的訊號端310b和接地端320b。舉例來說,當電磁筆(即觸控件)靠近第二天線220所構成的迴路時,第二天線220上會形成由接地端320b往訊號端310b(或由訊號端310b往接地端320b)流動的感應電流I2,且感應電流I2在觸控電路軟板300的訊號處理後產生觸控報點。
詳細地,第二天線220具有重疊於顯示區DA的第三延伸段ES3和第四延伸段ES4。多條第二天線220的多個第三延伸段ES3和多個第四延伸段ES4可沿著方向Y交替排列,並且延伸在方向X上。亦即,這些第二天線220的排列方向相交於前述多個第一天線210的排列方向。由於多個第二天線220是沿著方向Y排列,這些第二天線220可用來感測觸控件在顯示面板100上的觸碰點於方向Y上的位置座標。
特別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延伸段ES3與第四延伸段ES4各自的兩端可從顯示區DA內分別往外凸伸一部分,以提升觸控顯示裝置10在顯示區DA邊緣的觸控感測能力,但不限於此。在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天線的兩延伸段各自的兩端也可分別切齊顯示區的相對兩側緣。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天線220還可具有設置在顯示區DA外的連接段CNT2,且連接段CNT2電性連接在第三延伸段ES3與第四延伸段ES4之間。更具體地說,連接段CNT2連接第三延伸段ES3上遠離觸控電路軟板300的訊號端310b的一端以及第四延伸段ES4上遠離觸控電路軟板300的接地端320b的一端。
當顯示面板100的尺寸增加時,設置在顯示區DA內的第三延伸段ES3與第四延伸段ES4的延伸長度也會隨之增加,導致第二天線220的整體電阻值上升。為了避免當觸控件(例如電磁筆)觸碰第二天線220上分別較靠近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右側緣)和較遠離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左側緣)的兩個位置時所產生的感應電流I2有所不同,進而造成觸控訊號的強度不同,第二天線220的第四延伸段ES4的第四線寬W4可大於第三延伸段ES3的第三線寬W3。亦即,藉由降低感應電流I2在第四延伸段ES4上的電流密度來提升自接地端320b進入第二天線220的電荷消散速度,進而減少訊號累積的狀況。
也就是說,透過將第二天線220中分別連接訊號端310b與接地端320b的兩延伸段的線寬設計為不同,能有效降低第二天線220整體的電阻值,進而避免接地端320b所釋放的電荷在第二天線220的觸碰點較靠近接地訊號輸入端(例如圖2中顯示區DA的右側緣)時累積在連接接地端320b的第四延伸段ES4上而容易產生誤報點。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的第三線寬W3和第四線寬W4例如分別是第三延伸段ES3和第四延伸段ES4在方向Y上的寬度來界定。較佳地,第四延伸段ES4的第四線寬W4對第三延伸段ES3的第三線寬W3的比值可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特別說明的是,第二天線220的第三延伸段ES3的第三線寬W3與第一天線210的第一延伸段ES1的第一線寬W1可相同也可不同,而第二天線220的第四延伸段ES4的第四線寬W4對第三延伸段ES3的第三線寬W3的比值與第一天線210的第二延伸段ES2的第二線寬W2對第一延伸段ES1的第一線寬W1的比值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還可包括多條第三扇出走線FO3和多條第四扇出走線FO4。這些第三扇出走線FO3各自電性連接在對應的第二天線220的第三延伸段ES3與觸控電路軟板300的一個訊號端310b之間。這些第四扇出走線FO4各自電性連接在對應的第二天線220的第四延伸段ES4與觸控電路軟板300的一個接地端320b之間。
另一方面,第二天線220的連接段CNT2可區分出延伸長度相同且彼此相連的第一部分P1b和第二部分P2b。第一部分P1b電性連接第三延伸段ES3,而第二部分P2b電性連接第四延伸段ES4。特別注意的是,相互電性連接的第三扇出走線FO3、第三延伸段ES3與第一部分P1b的總電阻值對相互電性連接的第四扇出走線FO4、第四延伸段ES4與第二部分P2b的總電阻值的比值較佳地可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請參照圖3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天線210可形成在第一金屬層ML1,而多個第二天線220可形成在第二金屬層ML2。基於導電性的考量,第一天線210與第二天線220是使用金屬材料。為了降低顯示面板100發出的光線被不透光的天線遮擋所造成的光能損耗,金屬材質製作的天線於視線方向上大都具有網格狀的構型。舉例來說,第一金屬層ML1與第二金屬層ML2可以分別是覆蓋顯示區DA的第一金屬網格(metal mesh)與第二金屬網格,並且可藉由切割這些金屬網格來形成第一天線210的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二延伸段ES2以及形成第二天線220的第三延伸段ES3與第四延伸段ES4。
更具體地說,第一金屬層ML1可具有多個斷開處BK1,且這些斷開處BK1將所述第一金屬網格切分出多個第一天線210的多個第一延伸段ES1和多個第二延伸段ES2。第二金屬層ML2可具有多個斷開處BK2,且這些斷開處BK2將所述第二金屬網格切分出多個第二天線220的多個第三延伸段ES3和多個第四延伸段ES4。
特別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ML1在第一延伸段ES1與第二延伸段ES2之間還可切分出第一虛設電極DM1,且第一虛設電極DM1與第一天線210電性絕緣。相似地,第二金屬層ML2在第三延伸段ES3與第四延伸段ES4之間還可切分出第二虛設電極DM2,且第二虛設電極DM2與第二天線220電性絕緣。亦即,第一延伸段ES1和第二延伸段ES2各自與第一虛設電極DM1間設有斷開處BK1,而第三延伸段ES3和第四延伸段ES4各自與第二虛設電極DM2間設有斷開處BK2。
舉例來說,第一虛設電極DM1和第二虛設電極DM2可具有浮置(floating)電位,即未與任何的外部電源電性耦接,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變形實施例中,第一虛設電極DM1和第二虛設電極DM2也可作為電容式觸控的感測電極。亦即,在該變形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除了具備電磁觸控件(例如電磁筆)的觸控功能外,還能同時具備傳統電容式觸控的功能。
請參照圖2至圖5,由於本實施例的電磁觸控層200為雙層金屬網格結構,且第一金屬網格與第二金屬網格沿著方向Z相互重疊,第一金屬層ML1與第二金屬層ML2之間可設有絕緣層INS。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電磁觸控層200的形成步驟是在顯示面板100完成才進行。因此,為了避免高溫製程對於顯示面板100的部分膜層特性的影響,上述絕緣層INS可由整面性塗佈且具低溫製程特性的有機材料製作而成。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電磁觸控層20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和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直接覆蓋多個第一天線210。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直接覆蓋多個第二天線220。更具體地說,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位在絕緣層INS與第一金屬層ML1之間,而第二金屬層ML2位在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與絕緣層INS之間。透明導電層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氧化物,例如: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兩者之堆疊層。
特別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和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也可以是網格狀結構,且分別完整地包覆網格狀的第一天線210和第二天線220。具體而言,構成第一天線210的第一金屬網格,其網線的線寬Lw1a可小於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的網線的線寬Lw1b,而構成第二天線220的第二金屬網格,其網線的線寬Lw2a可小於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的網線的線寬Lw2b(如圖5所示)。
從另一觀點來說,第一天線210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會位在第一透明導電層TCL1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內,而第二天線220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會位在第二透明導電層TCL2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內。或者是說,透明導電層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面積會大於與之重疊的天線在基板102上的正投影面積。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透明導電層直接覆蓋天線,除了能有效降低天線對外部環境光的反射率外,還能作為天線的保護層以阻絕外部水氧侵入而影響天線的電性與耐受性。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也可選用具低反射率的金屬材料(例如黑化金屬)來覆蓋天線。在又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天線可以是多個金屬材料層的堆疊結構,例如:依序堆疊在基板102上的鉬金屬、鋁金屬和黑化鉬金屬的複合結構,但不限於此。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中,用於電磁觸控感測的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觸控電路軟板的訊號端和接地端。天線在所述兩端間延伸有彼此串接的兩個延伸段,其中一延伸段連接訊號端,而另一延伸段連接接地端。藉由將天線的這兩個延伸段的線寬設計為不同,能降低天線整體的電阻值,進而避免接地端所釋放的電荷累積在較靠近接地端的延伸段上。據此,可解決電磁觸控層的天線在搭配大尺寸的顯示應用時所產生的觸控點誤報問題,有助於提升大尺寸的觸控顯示裝置的觸控感測準確度。
10:觸控顯示裝置
100:顯示面板
101、102:基板
110:畫素驅動層
130:液晶層
150:遮光圖案層
170:彩色濾光層
200:電磁觸控層
210:第一天線
220:第二天線
250:透光蓋板
300:觸控電路軟板
310a、310b:訊號端
320a、320b:接地端
BK1、BK2:斷開處
BLU:背光模組
CNT1、CNT2:連接段
DA:顯示區
DM1:第一虛設電極
DM2:第二虛設電極
ES1:第一延伸段
ES2:第二延伸段
ES3:第三延伸段
ES4:第四延伸段
FO1:第一扇出走線
FO2:第二扇出走線
FO3:第三扇出走線
FO4:第四扇出走線
I1、I2:感應電流
INS:絕緣層
Lw1a、Lw1b、Lw2a、Lw2b:線寬
ML1:第一金屬層
ML2:第二金屬層
P1a、P1b:第一部分
P2a、P2b:第二部分
POL1、POL2:偏光片
TCL1:第一透明導電層
TCL2:第二透明導電層
W1:第一線寬
W2:第二線寬
W3:第三線寬
W4:第四線寬
X、Y、Z:方向
Z1、Z2:區域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部分膜層的正視示意圖。 圖3及圖4是圖2的電磁觸控層分別在兩個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1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部分膜層的剖視示意圖。
10:觸控顯示裝置
100:顯示面板
200:電磁觸控層
210:第一天線
220:第二天線
300:觸控電路軟板
310a、310b:訊號端
320a、320b:接地端
CNT1、CNT2:連接段
DA:顯示區
ES1:第一延伸段
ES2:第二延伸段
ES3:第三延伸段
ES4:第四延伸段
FO1:第一扇出走線
FO2:第二扇出走線
FO3:第三扇出走線
FO4:第四扇出走線
I1、I2:感應電流
P1a、P1b:第一部分
P2a、P2b:第二部分
W1:第一線寬
W2:第二線寬
W3:第三線寬
W4:第四線寬
X、Y、Z:方向
Z1、Z2:區域

Claims (11)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設有一顯示區;一觸控電路軟板,具有多個訊號端和多個接地端;以及一電磁觸控層,設置在該顯示面板上,且重疊於該顯示區,該電磁觸控層包括多個第一天線,各該些第一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訊號端的其中一者和該些接地端的其中一者,各該些第一天線具有重疊於該顯示區的一第一延伸段和一第二延伸段,其中該第一延伸段電性連接在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訊號端的其中一者與該第二延伸段之間,該第二延伸段電性連接在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接地端的其中一者與該第一延伸段之間,且該第二延伸段的線寬大於該第一延伸段的線寬。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各該些第一天線還具有設置在該顯示區外的一連接段,各該些第一天線的該連接段電性連接在該第一延伸段與該第二延伸段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還包括:多條第一扇出走線,各自電性連接在該些第一天線的多個該第一延伸段的其中一者與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訊號端的其中一者之間;以及多條第二扇出走線,各自電性連接在該些第一天線的多個該第二延伸段的其中一者與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接地端的其中一者之間,其中各該些第一天線的該連接段區分為延伸長度相同的 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電性連接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一延伸段,該第二部分電性連接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延伸段,且相互電性連接的該些第一扇出走線的其中一者、該些第一延伸段的其中一者與該些第一天線的其中一者的該連接段的該第一部分的總電阻值對相互電性連接的該些第二扇出走線的其中一者、該些第二延伸段的其中一者與該些第一天線的其中該者的該連接段的該第二部分的總電阻值的比值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延伸段的一第二線寬大於該第一延伸段的一第一線寬,且該第二線寬對該第一線寬的比值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電磁觸控層還包括多個第二天線,各該些第二天線的相對兩端分別電性連接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訊號端的其中另一者和該些接地端的其中另一者,各該些第二天線具有重疊於該顯示區的一第三延伸段和一第四延伸段,該第三延伸段與該第四延伸段的線寬彼此不同。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各該些第二天線還具有設置在該顯示區外的一連接段,各該些第二天線的該連接段電性連接在該第三延伸段與該第四延伸段之間。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天線的多個該第一延伸段與多個該第二延伸段沿著一第一方向交替排列,該些第二天線的多個該第三延伸段與多個該第四延伸段沿著一第二方向交替排列,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三延伸段電性連接在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訊號端的其中該另一者與該第四延伸段之間,該第四延伸段電性連接在該觸控電路軟板的該些接地端的其中該另一者與該第三延伸段之間,且該第四延伸段的線寬大於該第三延伸段的線寬。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四延伸段的一第四線寬大於該第三延伸段的一第三線寬,且該第四線寬對該第三線寬的比值大於1且小於或等於10。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天線形成在一第一金屬層,該些第二天線形成在一第二金屬層,該第一金屬層與該第二金屬層之間設有一絕緣層。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電磁觸控層還包括一透明導電層,直接覆蓋該些第一天線。
TW112100630A 2023-01-06 2023-01-06 觸控顯示裝置 TWI8368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37700.5A CN116880707A (zh) 2023-01-06 2023-07-10 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36846B true TWI836846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6684B1 (en) 2014-07-30 2021-03-1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6684B1 (en) 2014-07-30 2021-03-1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588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799313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85485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1307724B2 (en)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43043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6511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004587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1029789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58137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CN10954227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25119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2023524325A (ja)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109210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28225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989382B2 (en) Touch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38476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5494957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US20240114743A1 (en) Display module having increased transmittan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isplay module
TWI836846B (zh) 觸控顯示裝置
KR20220097558A (ko) 전자 장치
US20230168757A1 (en) Touch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Touch Apparatus
CN104281307B (zh) 触控面板
EP4163980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US20180364844A1 (en) In-cell touch screen
CN116880707A (zh) 触控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