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168B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168B
TWI834168B TW111118379A TW111118379A TWI834168B TW I834168 B TWI834168 B TW I834168B TW 111118379 A TW111118379 A TW 111118379A TW 111118379 A TW111118379 A TW 111118379A TW I834168 B TWI834168 B TW I8341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nic device
switching unit
emitting elements
microlens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8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3948A (zh
Inventor
謝宏昇
謝佳憲
Original Assignee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44331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206527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3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3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168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基板、多個發光元件、光切換單元以及多個微透鏡。多個發光元件設置在基板上。光切換單元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上。多個微透鏡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上且與光切換單元重疊。多個發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對應多個微透鏡中的其中一個設置。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
具有顯示功能的電子裝置在一般使用情況下被期望具有廣視角,然而,在涉及到隱私或機密時,電子裝置又被期望具有防窺效果。因此,如何提供一種能依據不同使用情況而切換顯示模式的電子裝置,便成為相關研發人員的課題之一。
本揭露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具有分享模式(share mode)和防窺模式(privacy mode)。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包括基板、多個發光元件、光切換單元以及多個微透鏡。多個發光元件設置在基板上。光切換單元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上。多個微透鏡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上且與光切換單元重疊。多個發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對應多個微透鏡中的其中一個設置。
為讓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現將詳細地參考本揭露的示範性實施例,示範性實施例的實例說明於附圖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附圖和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本揭露通篇說明書與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會使用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元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電子裝置製造商可能會以不同的名稱來指稱相同的元件。本文並不意在區分那些功能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元件。在下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中,“含有”與“包含”等詞為開放式詞語,因此其應被解釋為“含有但不限定為…”之意。
本文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並非用來限制本揭露。在附圖中,各附圖示出的是特定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結構和/或材料的通常性特徵。然而,這些附圖不應被解釋為界定或限制由這些實施例所涵蓋的範圍或性質。舉例來說,為了清楚起見,各膜層、區域和/或結構的相對尺寸、厚度及位置可能縮小或放大。
本揭露中所敘述的一結構(或層別、元件、基材)位於另一結構(或層別、元件、基材)之上/上方,可以指二結構相鄰且直接連接,或是可以指二結構相鄰而非直接連接。非直接連接是指二結構之間具有至少一中介結構(或中介層別、中介元件、中介基材、中介間隔),一結構的下側表面相鄰或直接連接于中介結構的上側表面,另一結構的上側表面相鄰或直接連接于中介結構的下側表面。而中介結構可以是單層或多層的實體結構或非實體結構所組成,並無限制。在本揭露中,當某結構設置在其它結構“上”時,有可能是指某結構“直接”在其它結構上,或指某結構“間接”在其它結構上,即某結構和其它結構間還夾設有至少一結構。
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等之用詞用以修飾元件,其本身並不意含及代表該(或該些)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區分。申請專利範圍與說明書中可不使用相同用詞,據此,說明書中的第一構件在申請專利範圍中可能為第二構件。
本揭露中所敘述的電性連接或耦接,皆可以指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於直接連接的情況下,兩電路上元件的端點直接連接或以一導體線段互相連接,而於間接連接的情況下,兩電路上元件的端點之間具有開關、二極體、電容、電感、電阻、其他適合的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組合,但不限於此。
在本揭露中,厚度、長度與寬度的測量方式可以是採用光學顯微鏡測量而得,厚度或寬度則可以由電子顯微鏡中的剖面影像測量而得,但不以此為限。另外,任兩個用來比較的數值或方向,可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另外,本揭露中所提到的術語“大約”、“實質上”或“大致上”通常代表落在給定數值或範圍的10%範圍內。此外,用語“給定範圍為第一數值至第二數值”、“給定範圍落在第一數值至第二數值的範圍內”表示所述給定範圍包括第一數值、第二數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其它數值。若第一方向垂直於第二方向,則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的角度可介於80度至100度之間;若第一方向平行於第二方向,則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之間的角度可介於0度至10度之間。
須知悉的是,以下所舉實施例可以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下,可將數個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徵進行替換、重組、混合以完成其他實施例。各實施例間特徵只要不違背發明精神或相衝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含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本揭露實施例有特別定義。
在本揭露中,電子裝置可包括顯示裝置、背光裝置、感測裝置或拼接裝置,但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可為可彎折或可撓式電子裝置。顯示裝置可為非自發光型顯示裝置或自發光型顯示裝置。天線裝置可為液晶型態的天線裝置或非液晶型態的天線裝置,感測裝置可為感測電容、光線、熱能或超聲波的感測裝置,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揭露中,電子裝置可包括電子元件,其中電子元件可包括被動元件與主動元件,例如電容、電阻、電感、二極體、電晶體等。二極體可包括發光二極體或光電二極體。發光二極體可例如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 LED)、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或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uantum dot LED),但不以此為限。拼接裝置可例如是顯示器拼接裝置或天線拼接裝置,但不以此為限。需注意的是,電子裝置可為前述的任意排列組合,但不以此為限。下文將以顯示裝置做為電子裝置或拼接裝置以說明本揭露內容,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圖1A及圖1B分別是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在分享模式和防窺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及圖1B,電子裝置1可包括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光切換單元12以及多個微透鏡13(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多個發光元件11設置在基板10上。光切換單元12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11上。多個微透鏡13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11上且與光切換單元12在第一方向(未繪示)上重疊。多個發光元件11中的至少一個對應多個微透鏡13中的其中一個設置。
詳細來說,基板10可用以承載多個發光元件11,且多個發光元件11可通過基板10而與外部電路(未繪示)電性連接。舉例來說,基板10可包括電路板、其上形成有線路的玻璃基板或其上形成有線路的塑膠基板,但不以此為限。電路板可包括印刷電路板、軟性印刷電路板,但不以此為限。
需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可與基板10表面的法線方向大致上平行。在本說明書中的用語“對應”可定義為沿一方向至少部分重疊,但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多個發光元件11中的至少一個對應多個微透鏡13中的其中一個設置,可以被解釋為多個發光元件11中的至少一個沿第一方向與多個微透鏡13中的其中一個部分重疊。
多個發光元件11可通過晶片鍵合(die bond)、打線接合(wire bond)、覆晶(flip-chip)封裝技術或上述的組合來設置在基板10上,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11可在基板10上排列成陣列,以提供面光源。舉例來說,發光元件11可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微型發光二極體(micro LED及mini LED)或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uantum Dot LED,簡稱QLED或QD-LED),但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可作為顯示裝置的單個畫素,且每個畫素都搭配一個微透鏡13。舉例來說,儘管未繪示,多個發光元件11可包括多個紅色發光元件、多個綠色發光元件以及多個藍色發光元件,且一個紅色發光元件、一個綠色發光元件以及一個藍色發光元件可構成單個畫素,而一個微透鏡13可對應一個紅色發光元件、一個綠色發光元件以及一個藍色發光元件設置。或者,一個微透鏡13可對應一個紅色發光元件、一個綠色發光元件或一個藍色發光元件設置。再者,一個微透鏡13可對應多個同色發光元件設置,以在分享模式下維持所需的正視亮度。在一個微透鏡13對應多個發光元件(同色或不同色)設置的架構下,多個發光元件可集中設置或分散排列。
光切換單元12以及多個微透鏡13皆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11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微透鏡13可在光切換單元12與多個發光元件11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切換單元12可在多個發光元件11與多個微透鏡13之間。
微透鏡13與發光元件11可為一對一設置關係,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微透鏡13與發光元件11可為一對多設置關係。
各微透鏡13可用以收斂光束或將光束準直化。舉例來說,微透鏡13可為凸透鏡,如平凸透鏡或雙凸透鏡,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微透鏡13可為雙層透鏡。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S11可設置在微透鏡13的焦點FP上或鄰近微透鏡13的焦點FP設置,如此,從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S11射出的光束B可經由微透鏡13從發散光變成平行光或近似平行光。
光切換單元12可在通透態與霧態之間做切換。在電子裝置1處於分享模式時,如圖1A所示,光切換單元12可切換至霧態,如此,來自微透鏡13的光束B可經由光切換單元12從平行光變成發散光。在電子裝置1處於防窺模式時,如圖1B所示,光切換單元12可切換至通透態,如此,來自微透鏡13的光束B在通過光切換單元12後可為平行光或準直光。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切換單元12可為電控式光切換元件。舉例來說,儘管未繪示,光切換單元12可包括兩個基板以及設置在兩個基板之間的液晶層。兩個基板可包括透光基板,且兩個基板可為軟性基板或硬質基板,舉例來說,兩個基板可包括玻璃基板、塑膠基板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液晶層可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聚合物網絡液晶(Polymer Network Liquid Crystal,PNLC)或聚合物穩定膽固醇結構(Polymer-Stabilized Cholesteric Texture,PSCT),但不以此為限。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架構下,光切換單元12還可包括兩個透光導電層(未繪示),其中兩個透光導電層可以是整面的電極層,且兩個透光導電層設置在兩個基板之間,而液晶層設置在兩個透光導電層之間。換句話說,兩個透光導電層分別設置在液晶層的相對側。透光導電層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但不以此為限。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架構下,可通過使兩個透光導電層之間存在壓差,來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通透態;另一方面,可通過使兩個圖案化透光導電層之間無壓差,來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霧態。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網絡液晶的架構下,光切換單元12還可包括圖案化透光導電層(未繪示),其中圖案化透光導電層可設置在兩個基板的其中一個上。圖案化透光導電層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銦錫,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透光導電層可包括在一方向上間格排列的多個條狀電極(未繪示),但不以此為限。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網絡液晶的架構下,可通過使相鄰兩個條狀電極之間存在壓差,來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霧態;另一方面,可通過使相鄰兩個條狀電極之間無壓差,來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通透態。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穩定膽固醇結構的架構下,光切換單元12還可包括兩個透光導電層(未繪示),其中兩個透光導電層可以是整面的電極層,且兩個透光導電層設置在兩個基板之間,而液晶層設置在兩個透光導電層之間。換句話說,兩個透光導電層分別設置在液晶層的相對側。透光導電層的材料可參照上述,於此不再重述,
在液晶層採用聚合物穩定膽固醇結構的架構下,可在特定頻率下通過改變施加在兩個透光導電層的電壓來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通透態或霧態。
在如電子裝置1所示的實施例中,通過微透鏡13將來自發光元件11的光束B準直化,再通過切換光切換單元12的狀態,可控制電子裝置1的顯示模式。舉例來說,在電子裝置1切換至分享模式時,可通過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霧態,使自光切換單元12輸出的光束較為發散,讓大視角觀看電子裝置1的使用者也能看到影像。另一方面,在電子裝置1切換至防窺模式時,可通過將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通透態,使自光切換單元12輸出的光束較為準直,讓大視角觀看電子裝置1的使用者難以看到影像,進而達到防窺效果。
圖2至圖11分別是根據本揭露的另一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除了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光切換單元12以及多個微透鏡13之外,電子裝置1A還可包括光學膜片14、光學膜片15以及顯示面板16。
光學膜片14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11上且例如位於多個微透鏡13與多個發光元件11之間。舉例來說,光學膜片14可為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光波長轉換膜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光波長轉換膜可將短波長的光轉換成長波長的光,例如將藍光轉換成紅光、綠光或上述的組合。舉例來說,光波長轉換膜的材質可包括螢光(fluorescence)、磷光(phosphor)、量子點(Quantum Dot,QD)、其他合適的材料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A可省略反射式偏光增亮膜或光波長轉換膜。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式偏光增亮膜與光切換單元12的位置可互換。
舉例來說,當發光元件11為白光LED或OLED時,電子裝置1A可省略光波長轉換膜。當發光元件11為藍光LED時,電子裝置1A可包括反射式偏光增亮膜以及光波長轉換膜,且光波長轉換膜可位於反射式偏光增亮膜與發光元件11之間。
光學膜片15設置在多個發光元件11上且例如位於顯示面板16與光切換單元12之間。舉例來說,光學膜片15可包括低霧度擴散片,以降低多個微透鏡13之間的暗紋的可視性。低霧度指霧度小於或等於70%。或者,光學膜片15可包括有霧度的下偏光片。替代地,光學膜片15可包括將顯示面板16與光切換單元12全面貼合的黏著件,以增加剛性。
顯示面板16設置在光切換單元12上方。顯示面板16可為非自發光顯示面板,如液晶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多個微透鏡13可為平凸透鏡,且多個微透鏡13可設置在基板13A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微透鏡13與基板13A可為一體成形,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微透鏡13的凸面朝向光切換單元12,但不以此為限。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微透鏡13的凸面朝向多個發光元件11,且光切換單元12可設置在多個微透鏡13與光學膜片14之間。
在如電子裝置1A所示的實施例中,多個微透鏡13與光學膜片15之間的空氣間隙搭配位於多個微透鏡13上方的霧度結構(如低霧度擴散片或有霧度的下偏光片)可降低電子裝置1A中的微透鏡、微粒或缺陷的可視性。另外,在光學膜片14與基板13A之間可存在空氣間隙。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光學膜片14與基板13A之間的區域可填透光膠,如光學透明黏著劑(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或光學透明樹脂(optically clear resin,OCR),以固定多個微透鏡13與多個發光元件11之間的距離,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3,電子裝置1B與圖2的電子裝置1A的主要差異說明如下。在電子裝置1B中,光切換單元12在多個發光元件11與多個微透鏡13之間。電子裝置1B還可包括黏著件17,其中基板13A可通過黏著件17而與光切換單元12全面貼合,以增加剛性。
在電子裝置1B中,光學膜片14可為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光波長轉換膜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B可省略反射式偏光增亮膜或光波長轉換膜。舉例來說,當發光元件11為白光LED或OLED時,電子裝置1B可省略光波長轉換膜。當發光元件11為藍光LED時,電子裝置1B可包括反射式偏光增亮膜以及光波長轉換膜,且光波長轉換膜可位於反射式偏光增亮膜與發光元件11之間。
在電子裝置1B中,光學膜片15可包括低霧度擴散片或有霧度的下偏光片。此外,多個微透鏡13與光學膜片15之間的空氣間隙搭配位於多個微透鏡13上方的霧度結構(如低霧度擴散片或有霧度的下偏光片)可降低電子裝置1B中的微透鏡、微粒或缺陷的可視性。另外,在光學膜片14與光切換單元12之間存在空氣間隙。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光學膜片14與光切換單元12之間的區域可填透光膠,如光學透明黏著劑或光學透明樹脂,以固定多個微透鏡13與多個發光元件11之間的距離,但不以此為限。
應理解,儘管上述實施例以多個發光元件11設置在多個微透鏡13下方舉例說明,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電子裝置可包括導光板,且多個發光元件11可設置在導光板的側邊。導光板的底面(如導光板遠離光切換單元12的表面)可設置多個網點結構或多個微結構,以破壞全內反射,使傳遞於導光板內部的光從導光板的頂面(如導光板面向光切換單元12的表面)射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網點結構或多個微結構可對應多個微透鏡13設置,例如網點結構與微結構可為一對一設置或多對一設置,使得光從與多個微透鏡13重疊的多個區域射出導光板。
請參照圖4,在電子裝置1C中,多個發光元件11中的相鄰兩個之間有擋牆結構18。擋牆結構18的材料可包括吸光材料,以吸收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大角度光束BL,降低大角度光束BL傳遞至相鄰發光元件11上方的微透鏡13的機率。通過擋牆結構18的設置,還可提供區域點亮(local dimming)的應用。
應理解,儘管上述實施例以微透鏡13為凸透鏡舉例說明,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可以凹面鏡作為微透鏡13。舉例來說,可將凹面鏡設置在發光元件11下方,其中凹面鏡的凹面朝向發光元件11,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朝向凹面鏡的凹面,且基板10位於顯示面板16與發光元件11之間。在此架構下,光切換單元12可設置在顯示面板16與基板10之間;或者,光切換單元12可設置在發光元件11與凹面鏡之間。在光切換單元12設置在發光元件11與凹面鏡之間的架構下,當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通透態時,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依序穿過光切換單元12、被凹面鏡準直化、再次穿過光切換單元12並傳遞至顯示面板16(防窺模式);當光切換單元12切換至霧態時,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被光切換單元12散射,形成發散光並傳遞至顯示面板16(分享模式)。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在光切換單元12設置在發光元件11與凹面鏡之間的架構下,可以可切換反射鏡(switchable mirror)作為光切換單元12。可切換反射鏡可在反射態與通透態之間做切換。當可切換反射鏡切換至通透態時,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依序穿過可切換反射鏡、被凹面鏡準直化、再次穿過可切換反射鏡並傳遞至顯示面板16(防窺模式);當可切換反射鏡切換至反射態時,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被可切換反射鏡反射而未經過凹面鏡(因此無聚光效果)並接著傳遞至顯示面板16(分享模式)。
請參照圖5,除了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光切換單元12、多個微透鏡13(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以及顯示面板16之外,電子裝置1D還可包括光學膜片19,以調整光型、增加光強度或降低多個微透鏡13之間的暗紋的可視性。光學膜片19可為棱鏡片或透鏡片等,但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棱鏡片可為小節距的棱鏡片。需注意的是,棱鏡片的節距可定義為棱鏡頂角到相鄰的棱鏡頂角的距離。舉例來說,小節距棱鏡片的節距可小於微透鏡13半徑的五分之一,可降低觀察者看到微透鏡條紋的可能性或降低光線過度偏折的可能性,使觀察者在防窺模式和分享模式都有較佳的光學品味。
請參照圖6,除了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以及顯示面板16之外,電子裝置1E還可包括可切換透鏡20。可以可切換透鏡20作為光切換單元,可切換透鏡20可為電控式透鏡元件,即利用電壓的控制來改變可切換透鏡20的聚光效果。舉例來說,可切換透鏡20可為液態透鏡(liquid lens)或液晶透鏡(liquid crystal lens),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7,電子裝置1F可包括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多個微透鏡13(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以及顯示面板16。可通過機構件(未繪示,如馬達)改變微透鏡13的高度,藉此改變微透鏡13與發光元件11之間的距離。舉例來說,當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在微透鏡13的焦點上時,微透鏡13可將來自發光元件11的光束(未繪示)準直化,使得自顯示面板16輸出的光束較為準直(防窺模式)。另一方面,當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遠離微透鏡13的焦點時,可得到更為發散的光型(分享模式)。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可通過機構件(未繪示,如馬達)改變基板10的高度,藉此改變微透鏡13與發光元件11之間的距離。
請參照圖8,電子裝置1G可包括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多個微透鏡13(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光學膜片14以及顯示面板16。光學膜片14可為反射式偏光增亮膜、光波長轉換膜或上述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可通過機構件(未繪示,如馬達)改變光學膜片14的高度,當光學膜片14靠近發光元件11時,對於微透鏡13來說,相當於點光源;當光學膜片14靠近微透鏡13時,對於微透鏡13來說,相當於面光源。
在一些實施例中,儘管未繪示,微透鏡13與光學膜片14之間可設置有可切換半反射鏡(switchable half mirror;未繪示)。可以可切換半反射鏡作為光切換單元,可切換半反射鏡例如為電控式光學元件,且其例如可通過電控方式而在穿透態與反射態之間做切換。在可切換半反射鏡切換至穿透態時,其反射率例如為0%,而在可切換半反射鏡切換至反射態時,其反射率例如為50%(即穿透率為50%)。由於光學膜片14通常具有高反射率,因此通過可切換半反射鏡將穿過光學膜片14的光束打回光學膜片14,此時光學膜片14相當於面光源,可輸出較寬的光型。
請參照圖9A及圖9B,電子裝置1H可包括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多個微透鏡13以及顯示面板16。各微透鏡13例如為雙層透鏡且包括上層透鏡13T和下層透鏡13B,其中上層透鏡13T設置在顯示面板16和下層透鏡13B之間。應理解,儘管圖中繪示出上層透鏡13T的凸面和下層透鏡13B的凸面彼此相對,但不以此為限。
可通過機構件(未繪示,如馬達)使上層透鏡13T相對於下層透鏡13B水準移動,來切換電子裝置1H的顯示模式,如防窺模式和分享模式。舉例來說,可通過機構件使上層透鏡13T與下層透鏡13B在方向Z上對準,來達到相對準直的光型(防窺模式,如圖9A所示)。另一方面,可通過機構件使上層透鏡13T與下層透鏡13B在方向Z上錯位,來達到相對發散的光型(分享模式,如圖9B所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可通過使發光元件的節距不同於微透鏡的節距來實現大尺寸電子裝置的防窺需求。圖13是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3,發光元件11的節距P11可略大於微透鏡13的節距P13,且使電子裝置1K正中間的發光元件11在方向Z上對齊於電子裝置1K正中間的微透鏡13。在此設計下,發光元件11及其對應的微透鏡13的偏移量(offset)隨著越靠近電子裝置1K的邊緣而增加,進而達到外側光線向中心集中的效果。需注意的是,發光元件11的節距P11可定義為發光元件11的中心到發光元件11的中心的距離,微透鏡13的節距P13可定義為微透鏡13的頂點到微透鏡13的頂點的距離。
請參照圖10,除了基板10、多個發光元件11(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多個微透鏡13(圖中僅示意性繪示出一個)、顯示面板16以及擋牆結構18之外,電子裝置1I還可包括可切換半反射鏡21以及反射層22。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可切換半反射鏡作為光切換單元,但不以此為限。
可切換半反射鏡21例如設置在微透鏡13與光學膜片14之間,而反射層22(例如由金屬、反光漆或反光膠所形成)設置在基板上且位於多個發光元件11以及擋牆結構18以外的區域中。可切換半反射鏡21可將來自發光元件11的光束反射,被可切換半反射鏡21反射的光束可再經由反射層22的反射而再次向上傳遞,此時可切換半反射鏡21相當於面光源,可輸出較寬的光型。此外,通過擋牆結構18的設置,可降低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大角度光束直接射到反射層22的機率。
請參照圖11,在電子裝置1J中,基板10具有凹陷C,其中發光元件11設置在凹陷C中且發光元件11的發光面(如頂面)低於反射層22,藉此降低從發光元件11射出的大角度光束直接射到反射層22的機率。通過凹陷C的設計,可省略圖10中的擋牆結構18。
圖12A繪示出微透鏡的正焦視場角。圖12B繪示出發光元件與微透鏡之間的間距以及微透鏡的焦距。請參照圖12A及圖12B,微透鏡13具有正焦視場角θ。正焦視場角θ指的是微透鏡13的焦點FP到微透鏡13的直徑D之間的夾角。發光元件11與微透鏡13之間的間距為G,且微透鏡13的焦距為f。正焦視場角θ越大,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束打到相鄰的發光元件11上方的微透鏡13的機率越小。正焦視場角θ越小,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束打到相鄰的發光元件11上方的微透鏡13的機率越大。此外,G/f越接近1,輸出光越準直,但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束打到相鄰的發光元件11上方的微透鏡13的機率越大。G/f越小,輸出光越不準直,但發光元件11射出的光束打到相鄰的發光元件11上方的微透鏡13的機率越小。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電子裝置處於防窺模式時,0.4≦G/f≦1,且在電子裝置處於分享模式時,G/f≦0.3或G/f≧1.5。
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面板16與微透鏡13之間可有第一間隙G1(見圖2與圖3)。第一間隙G1可為空氣間隙。舉例來說,顯示面板16與微透鏡13之間無其他元件,以達到遮瑕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單元11與微透鏡13之間可有第二間隙G2(見圖2與圖3)。第二間隙G2可為空氣間隙。舉例來說,多個發光單元11與微透鏡13之間無其他元件,以根據不同模式調整G/f光學設計,利於控制光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可通過使光切換單元在通透態與霧態之間做切換,來使電子裝置切換於分享模式與防窺模式之間,因此本揭露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為能依據不同使用情況而切換顯示模式的電子裝置。
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揭露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揭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揭露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示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且各實施例間的特徵可任意互相混合替換而成其他新實施例。此外,本揭露的保護範圍並未局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的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請求項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的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請求項及實施例的組合。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為准。
1、1A、1B、1C、1D、1E、1F、1G、1H、1I、1J、1K:電子裝置 10、13A:基板 11:發光元件 12:光切換單元 13:微透鏡 13B:下層透鏡 13T:上層透鏡 14、15、19:光學膜片 16:顯示面板 17:黏著件 18:擋牆結構 20:可切換透鏡 21:可切換半反射鏡 22:反射層 B:光束 BL:大角度光束 C:凹陷 D:直徑 f:焦距 FP:焦點 G:間距 G1:第一間隙 G2:第二間隙 P11、P13:節距 S11:發光面 Z:方向 θ:正焦視場角
圖1A及圖1B分別是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在分享模式和防窺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至圖11分別是根據本揭露的另一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2A示出微透鏡的正焦視場角(field of view,FOV)。 圖12B示出發光元件與微透鏡之間的間距以及微透鏡的焦距。 圖13是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1:電子裝置
10:基板
11:發光元件
12:光切換單元
13:微透鏡
B:光束
FP:焦點
S11:發光面

Claims (9)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基板;多個發光元件,設置在所述基板上;光切換單元,設置在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上;顯示面板,設置在所述光切換單元上方;光學膜片,位於所述顯示面板與所述光切換單元之間,所述光學膜片包括多個棱鏡片;以及多個微透鏡,設置在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上且與所述光切換單元重疊,其中所述多個棱鏡片的節距小於所述多個微透鏡中的其中一個的半徑的五分之一,其中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對應所述多個微透鏡中的其中一個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光切換單元在所述多個發光元件與所述多個微透鏡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微透鏡在所述光切換單元與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光切換單元包括兩個基板以及設置在所述兩個基板之間的液晶層。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光切換單元還包括透光導電層,其中所述透光導電層設置在所述兩個基板的其中一個上。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液晶層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聚合物網絡液晶或聚合物穩定膽固醇結構。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個發光元件與所述其中一個微透鏡之間的間距為G,且所述其中一個微透鏡的焦距為f,其中:在所述電子裝置處於防窺模式時,0.4≦G/f≦1,且在所述電子裝置處於分享模式時,G/f≦0.3或G/f≧1.5。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還包括:擋牆結構,設置在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中的相鄰兩個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所述顯示面板與所述微透鏡之間有第一間隙。
TW111118379A 2021-11-30 2022-05-17 電子裝置 TWI834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3316.4A CN116206527A (zh) 2021-11-30 2021-11-30 电子装置
CN202111443316.4 2021-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3948A TW202323948A (zh) 2023-06-16
TWI834168B true TWI834168B (zh) 2024-03-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19512A1 (en) 2019-04-02 2020-10-08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ispla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19512A1 (en) 2019-04-02 2020-10-08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isplay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0103B (zh) 显示装置
US834518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24054112A (ja) 照明装置
JP2017015973A (ja) 波長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11088354B2 (en)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4182280A (ja) 表示装置
JP3543951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20150146132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23173527A1 (zh) 混接显示装置以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240027802A1 (en) View-angle control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665662B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TWI830395B (zh) 顯示裝置
TWI834168B (zh) 電子裝置
CN21727919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831207B (zh) 電子裝置
US2008010077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optical concentrating layer
US996468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531629B2 (en)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having particular light-absorbing member
TW202323948A (zh) 電子裝置
CN114355657A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KR10212132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830394B (zh) 電子裝置
US11934065B1 (en) Display device
US11609453B2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displa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ource assembly
JP3246062U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