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830B - 自行車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830B
TWI833830B TW108140359A TW108140359A TWI833830B TW I833830 B TWI833830 B TW I833830B TW 108140359 A TW108140359 A TW 108140359A TW 108140359 A TW108140359 A TW 108140359A TW I833830 B TWI833830 B TW I8338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input member
cable
operating device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7800A (zh
Inventor
川上竜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184,61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072392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830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纜線致動器及定位抵靠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在至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定位抵靠部在至少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支撐在底座上。定位抵靠部選擇性地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定位在調整靜置位置處。調整靜置位置與靜置位置不同。

Description

自行車操作裝置
本發明一般地關於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
自行車典型地設有一個或更多個自行車操作裝置,以用來操作一個或更多個自行車組件。傳統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包括底座構件、被連接於自行車組件的纜線之致動器、及一個或更多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操作構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配置成可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以移動致動器。根據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操作,致動器相對於底座構件移動,且自行車組件經由被拉引或釋放的纜線而被操作。
一般地,本揭示涉及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各種不同特徵。在一個特徵中,自行車操作裝置被設置成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靜置位置能被調整。在另一個特徵中,自行車操作裝置被設置成藉由一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而能夠拉引及釋放纜線。
鑒於已知技術的狀態且根據本揭示的第一方面,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被設置成基本地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纜線致動器及定位抵靠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在至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定位抵靠部在至少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支撐在底座上。定位抵靠部選擇性地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定位在調整靜置位置處。調整靜置位置與靜置位置不同。
利用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方面,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被設置成基本地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纜線致動器及靜置位置調整器。底座支撐具有側壁的殼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而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被設置在殼體中。靜置位置調整器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以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調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調整靜置位置。調整靜置位置與靜置位置不同。靜置位置調整器的一部分在殼體的側壁的外側延伸。
利用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三方面,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被設置成基本地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及纜線致動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而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包括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是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的分開部件。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在其間界定纜線路徑。
利用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纜線可靠地附接於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示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抵靠部相對於底座在第一方向上被可樞轉地配置,且相對於底座在與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被可滑動地配置。
利用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使用者有可能在兩個方向上操作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將纜線致動器從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中的一者移動至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中的另一者。
根據本揭示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定位掣子,其相對於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藉由定位掣子被選擇性地維持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中的每一者。定位抵靠部被配置成在定位抵靠部於第二方向上移動時將定位掣子移動。
利用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纜線致動器適當地定位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每一者,且容易地釋放纜線致動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繞著樞轉軸線在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上從調整靜置位置被可樞轉地安裝。
利用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簡單的組態而容易地操作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且移動纜線致動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掣子具有第一接觸點及第二接觸點。定位掣子被配置成回應於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於第三方向上從調整靜置位置樞轉時在第一接觸點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定位掣子被配置成回應於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於第四方向上從調整靜置位置樞轉時在第二接觸點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
利用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使用者有可能藉由在兩個不同方向中的任一者上操作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而容易地釋放纜線致動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八方面,根據第六或第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掣子具有定位位置及與定位位置不同的釋放位置。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第三方向上從調整靜置位置被操作,以將定位掣子從定位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第四方向上從調整靜置位置被操作,以將定位掣子從定位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
利用根據第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使用者有可能藉由在兩個不同方向中的任一者上操作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而容易地移動定位掣子。
根據本揭示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八方面中任一者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纜線致動器包括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
利用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纜線致動器適當地定位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每一者,且將纜線容易地附接於纜線致動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是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的分開部件。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在其間界定纜線路徑。
利用根據第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建構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一方面及第四至第十方面中任一者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靜置位置調整器,其相對於底座在至少兩個調整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配置。定位抵靠部回應於被移動的靜置位置調整器而被移動。
利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靜置位置調整器相對於底座被可樞轉地安裝。
利用根據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提供簡單的調整組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靜置位置調整器藉由凹部而被選擇性地維持在至少兩個調整位置之間。
利用根據第十三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防止靜置位置調整器的不慎移動。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一方面及第四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者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一接合部分,第一接合部分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以在定位抵靠部位於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二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以在定位抵靠部位於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不同。
利用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適當地定位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及第二調整靜置位置。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十四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三接合部分,第三接合部分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以在定位抵靠部位於與第一抵靠位置及第二抵靠位置不同的第三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
利用根據第十五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藉由設置第三調整靜置位置而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者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軸件,其支撐纜線致動器及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相對於底座繞著軸件的中心軸線樞轉。
利用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組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底座在朝向靜置位置的方向上被偏壓。
利用根據第十七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組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者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殼體,其將纜線致動器容納在殼體的內側。
利用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在殼體的內側保護纜線致動器。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八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車把附接部,其被耦接於底座。
利用根據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附接於車把,以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八或第十九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包括附接部分及桿件部分,附接部分被設置在殼體的內側,桿件部分從附接部分在殼體的外側延伸。
利用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在保護內部組件的情形下改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性。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還包括桿件板,桿件板具有第一接合部分及第二接合部分,第一接合部分及第二接合部分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以在定位抵靠部位於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且以在定位抵靠部位於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不同。
利用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自行車操作裝置,有可能簡化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組態。
又,所揭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優點對於熟習本領域技術者將從以下詳細說明而變得明白,結合隨附圖式的以下詳細說明揭示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較佳實施例。
現在將參照圖式來解釋所選擇的實施例。對於熟習自行車領域技術者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以下實施例說明僅被提供來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先參照圖1及圖2,自行車的車把H的一部分被顯示成配備有根據一個繪示性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自行車操作裝置10例如被配置在車把H的左側上,以便由騎士的左手所操作。替代地,自行車操作裝置10能以鏡像方式來建構且被配置在車把H的右側上。自行車操作裝置10在縱向方向上被可調整地安裝於車把H,如稍後所解釋。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如圖4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經由控制纜線C而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自行車組件BC。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變速器,以用來控制像是撥鏈器或內變速輪轂的換檔裝置的檔位。然而,自行車組件操作裝置10能被使用作為自行車控制裝置,以用來依所需要及/或想要來操作其他類型的自行車組件(例如,懸吊器、可調整座柱等)。
較佳地,如圖3中所見,控制纜線C是具有罩覆內線絲C2的外殼套C1之傳統自行車操作纜線。換言之,控制纜線C是包登式纜線,其中內線絲C2被可滑動地接收在外殼套C1內。內線絲C2具有纜線接頭(nipple)或附接筒件(barrel)C3,以用來將內線絲C2附接於自行車組件操作裝置10,如以下所討論。自行車組件操作裝置10藉由選擇性地拉引或釋放內線絲C2而操作自行車組件BC。
參照圖4及圖5,自行車操作裝置10基本地包含底座12、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及纜線致動器16。基本地,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相對於底座12從靜置位置RP0朝向操作位置OP被可移動地配置。內線絲C2的附接筒件C3被附接於纜線致動器16。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操作的結果是,纜線致動器16被移動,以相對於底座12釋放或拉引內線絲C2。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如圖3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具有至少兩個靜置位置。總之,在此所使用的用語「靜置位置」是指一部件(例如,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維持靜止不動之狀態,而不須使用者在此狀態下固持此部件。如稍後所解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具有第一靜置位置及至少一個第二靜置位置。第一靜置位置在此將簡單地稱為靜置位置RP0,而第二靜置位置在此將簡單地稱為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靜置位置RP0對應於在纜線致動器16位於完全釋放位置(例如,前撥鏈器的案例中的低位置)的時候,而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對應於在纜線致動器16位於拉引位置(例如,前撥鏈器的案例中的頂位置)的時候。
基本地,纜線致動器16被連接於自行車組件BC的控制纜線C的內線絲C2(圖3)。如稍後所解釋,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纜線拉引操作而相對於底座12拉引內線絲C2,且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纜線釋放操作而相對於底座12釋放內線絲C2。因此,自行車操作裝置10構成自行車纜線操作裝置。
如圖6至圖13中所見,纜線致動器16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移動而相對於底座12被可移動地配置。特別地,纜線致動器16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移動在至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相對於底座12被可移動地配置。換言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由使用者所操作,以將纜線致動器16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移動,接著相對於底座12拉引或釋放控制纜線C的內線絲C2。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被顯示在圖6及圖7中。在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控制纜線C的內線絲C2相對於底座12被完全地釋放。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纜線固持位置被顯示在圖8至圖13中。在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纜線固持位置,控制纜線C的內線絲C2相對於底座12被完全地拉引。
如圖5、圖14及圖15中所見,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軸件18,軸件18支撐纜線致動器16及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以相對於底座12繞著軸件18的中心軸線A樞轉。以此方式,軸件18作用成樞轉軸件或軸桿,以用來相對於底座12可樞轉地支撐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及纜線致動器16。因此,纜線致動器16繞著軸件18的中心軸線A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移動。
如圖4中所見,纜線致動器16回應於被從靜置位置RP0朝向操作位置OP操作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而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移動。另一方面,如稍後所解釋,纜線致動器16回應於被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中的一者朝向操作位置OP或靜置位置RP0操作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而在纜線拉引方向R2上移動。因此,靜置位置RP0亦能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中的一者朝向靜置位置RP0操作時被視為相對於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的操作位置。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如圖8中所見,偏壓元件19(例如,彈簧)被設置成用來將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朝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偏壓。因此,當纜線致動器16被釋放時,如以下所解釋,纜線致動器16在承受偏壓元件19的偏壓力的情形下於纜線釋放方向R1上移動。
參照圖7及圖9,現在將討論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的建立。在此,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相對於底座12被可移動地配置的定位掣子(catch)20。例如,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掣子20藉由樞轉銷22而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12上。基本地,纜線致動器16藉由定位掣子20而被選擇性地維持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中的每一者。然而,底座12亦包括止動銷23,止動銷23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接觸纜線致動器16,使得定位掣子20不須被使用來將纜線致動器16維持在第一纜線固持位置。止動銷23亦限制定位掣子20遠離纜線致動器16的樞轉移動。
總之,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掣子20具有定位位置及與定位位置不同的釋放位置。在定位位置,定位掣子20與纜線致動器16接合,以防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的移動。然而,在定位位置,定位掣子20未防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拉引方向R2的移動。在釋放位置,定位掣子20從纜線致動器16脫離,以允許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的移動。
定位掣子20藉由偏壓元件24(例如,彈簧)而被朝向定位位置偏壓。在此,偏壓元件24是扭力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樞轉銷22上的螺圈部分、與定位掣子20接合的第一端、及與底座12接合的第二端。定位掣子20包括抵靠部(abutment)20a,抵靠部20a在定位掣子20位於定位位置的情形下接合定位掣子20。定位掣子20具有第一接觸點CP1及第二接觸點CP2。定位掣子20回應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操作而在第一接觸點CP1或第二接觸點CP2處接收移動力,以將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以此方式,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操作使力作用在定位掣子20的第一接觸點CP1及第二接觸點CP2中的一者上,接著將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以致纜線致動器16能在纜線釋放操作的期間被釋放。
如圖8及圖17至圖19中所見,在此,纜線致動器16包括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因此,定位掣子20、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形成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纜線位置維持機構。如圖18中所見,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在其間界定纜線路徑P。在此所使用的相對於兩個部件(例如,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的用語「在其間」是指在沒有任何介於中間的部件的情形下直接地設置在兩個相鄰部件之間的空間。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是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的分開部件。以此方式,內線絲C2能藉由纜線固持器28而被容易地附接於定位棘輪26。又,定位棘輪26及纜線固持器28能由不同的材料所製成,像是定位棘輪26由剛性金屬材料所製成且纜線固持器28由剛性非金屬材料所製成。在此,纜線固持器28被卡扣(snap-fitted)於定位棘輪26。
確切地,如圖17至圖19中所見,定位棘輪26包括被形成在定位棘輪26的周緣之第一凹部(recess)26a及第二凹部26b,而纜線固持器28包括位在槽縫28c中之第一銷28a及第二銷28b。為了將纜線固持器28耦接於定位棘輪26,定位棘輪26的周緣被置入至纜線固持器28的槽縫28c中,以致第一銷28a被鉤在第一凹部26a中。然後,纜線固持器28在被鉤於第一凹部26a中的第一銷28a上被樞轉,使得第二銷28b被卡扣至第二凹部26b中。
定位棘輪26包括第一止動件26c及第二止動件26d。第一止動件26c及第二止動件26d選擇性地接觸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以建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第二纜線固持位置。更確切地,第一止動件26c接觸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以建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另一方面,第二止動件26d接觸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以建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纜線固持位置。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止動件26d亦接觸止動銷23,以建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定位棘輪26包括拉引抵靠部26e,其被使用來將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拉引方向R2上旋轉,如稍後所解釋。
回去參照圖4及圖5,纜線操作裝置10還包含殼體30,其將纜線致動器16容納在殼體30的內側。底座12將纜線致動器16可移動地支撐在殼體30的內側。換言之,纜線致動器16被設置在殼體30中。底座12支撐殼體30。底座12包括將各種不同內部部件支撐在殼體30的內側之第一內部支撐件31及第二內部支撐件32。纜線致動器16在第一內部支撐件31與第二內部支撐件32之間被可樞轉地安裝在樞轉軸18上。第一內部支撐件31亦支撐在殼體30的外側突出之筒件調整器34。筒件調整器34被可調整地耦接於第一內部支撐件31,以相對於底座12可變地固定外殼套C1的端部的接觸點。
回去參照圖2至圖5,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被耦接於殼體30的車把附接件36。在此,殼體30及車把附接件36是經由內部支撐件32被附接在一起的分開構件。特別地,軸件18是螺栓,此螺栓向上地延伸通過內部支撐件32,且此螺栓被螺合至車把附接件36中,以用來將車把附接件36附接於殼體30的一部分及內部支撐件32。然而,車把附接件36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能被與殼體30的一部分一體地形成為單件構件。又,車把附接件36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能被可調整地安裝於殼體14。在此,車把附接件36具有長形附接開口36a,以用來藉由使用螺栓40而附接於車把鉗夾件38,如圖2中所見。車把附接件36較佳地由像是金屬材料或強化樹脂材料的強力剛性材料所製成。
殼體30罩覆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將內線絲C2釋放以送出殼體30且將內線絲C2拉引至殼體30中的內部部件(參圖5)。在此,例如,殼體30具有三件式構造。確切地,殼體30包括上殼體部件30A、下殼體部件30B及側殼體部件30C。殼體30A、30B及30C是硬質剛性構件,其由像是硬質塑膠或輕量金屬(像是鋁)的適合材料所構成。然而,殼體14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能具有各種不同的組態。
上殼體部件30A在將軸件18緊固於車把附接件36時被夾在內部支撐件32與車把附接件36之間。又,附加螺栓41將車把附接件36固定於第一內部支撐件31。下殼體部件30B藉由螺釘42而被固定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因此,下殼體部件30B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相對於上殼體部件30A及側殼體部件30C移動。側殼體部件30C被鉤至殼體部件30A上且被夾在上殼體部件30A與內部支撐件32之間。以此方式,上殼體部件30A及側殼體部件30C被固定於底座12且能被視為殼體12的一部分。雖然下殼體部件30B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移動,下殼體部件30B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的話可被固定於上殼體部件30A及側殼體部件30C。在此,殼體30具有側壁44。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側壁44被部分地界定為上殼體部件30A、下殼體部件30B及側殼體部件30C中的每一者。
參照圖6,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包括被設置在殼體30的內側之附接部分14a、及從附接部份在殼體30的外側延伸之桿件部分14b。附接部分14a被可樞轉地附接於軸件18。桿件部分14b被配置成使得使用者移動桿件部分14b來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繞著軸件18樞轉。
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相對於底座12在朝向靜置位置RP0的方向上被偏壓。如圖6中所見,偏壓元件46(例如,彈簧)被設置成用來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朝向靜置位置RP0偏壓。以此方式,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被從靜置位置RP0、RP1、RP2或RP3中的一者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被釋放時,一旦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由使用者所釋放,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自動地返回至靜置位置RP0、RP1、RP2及RP3中的一者。基本地,在此,偏壓元件46是扭力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軸件18上的螺圈部分、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接合的第一端、及與底座12接合的第二端。
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從靜置位置RP0朝向操作位置OP移動時,纜線致動器16被移動,以將控制纜線C的內線絲C2相對於底座12拉引。為了防止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返回至靜置位置RP0,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定位抵靠部48。定位抵靠部48選擇性地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以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定位在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處。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與靜置位置RP0不同。換言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使使用操作輸入件14不會返回至靜置位置RP0,且建立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
定位抵靠部48藉由偏壓元件50而朝向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接合被偏壓。定位抵靠部48在至少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支撐在底座12上。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抵靠部48被可樞轉地安裝在樞轉銷52上,樞轉銷52被安裝在定位掣子20上。樞轉銷52的一部分被設置在底座12的第一內部支撐件31中的控制開口31a中。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相對於底座12在第一方向D1上被可樞轉地配置,且相對於底座12在與第一方向D1不同的第二方向D2上被可移動地配置。定位抵靠部48被配置成在定位抵靠部48於第二方向D2上移動時將定位掣子20移動。偏壓元件50是扭力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樞轉銷52上的螺圈部分、與定位接合部48接合的第一端、及與定位掣子20接合的第二端。偏壓元件50施加偏壓力,以驅使定位抵靠部48朝向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接合,如以下所討論。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抵靠部48包括第一控制部件48a及第二控制部件48b。如以下所解釋,第一控制部件48a被抑制來建立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如以下所解釋,第二控制部件48b被建構成暫時地抑制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的移動。
基本地,如圖7至圖14中所見,使用操作輸入件14的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是可調整的。在此自行車操作裝置10還包含靜置位置調整器54。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被可移動地配置,以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調整使用操作輸入件14的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在至少兩個調整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配置。例如,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被可樞轉地安裝。
基本地,如圖7至圖14中所見,定位抵靠部48回應於被移動的靜置位置調整器54而被移動。以此方式,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調整靜置位置被調整。在此,靜置位置調整器54是由使用者或騎士所轉動的調整轉盤或轉輪。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靜置位置調整器54包括轉盤54a及軸件54b。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轉盤54a包括凸輪表面54a1,其限制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以建立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轉盤54a還包括供使用者轉動轉盤54a的部件54a2。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部件54a2在殼體30的側壁44的外側延伸。更確切地,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部件54a2相對於軸件54b在徑向方向上延伸超出殼體30的側壁44。例如,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軸件54b與支撐纜線致動器16的軸件18平行。以此方式,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能在未拆卸自行車操作裝置10的任何部件的情形下被調整。此外,騎士能在騎乘自行車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上的自行車時調整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
如圖5中所見,軸件54b的相反兩端被設置在第一內部支撐件31及第二內部支撐件32中的相反的開口31b及32a中。軸件54b界定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樞轉軸線,使得轉盤54a相對於底座12樞轉。靜置位置調整器54藉由凹部(detent)56而被選擇性地維持在至少兩個調整位置。在此,凹部56從底座12的第一內部支撐件31延伸至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開口54c中。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靜置位置調整器54具有三個調整位置。因此,開口54c具有三個缺口N1、N2及N3,其在將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轉動時由凹部56所選擇性地接合。
如圖20至圖21中所見,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位於靜置位置RP0時,靜置位置調整器54是不作動的,且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與凸輪表面54a1隔開。特別地,定位抵靠部48的第二控制部件48b接觸纜線致動器16的纜線固持器28及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一部分(在以下討論),以防止定位抵靠部48樞轉成與凸輪表面54a1接觸。以此方式,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位於靜置位置RP0時,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與凸輪表面54a1隔開。如圖20至圖21中所見,靜置位置調整器54在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位置中的每一者是不作動的。又,定位抵靠部48的第二控制部件48b接觸纜線致動器16的纜線固持器28及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一部分,以防止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接合部分64、66及68(在以下討論)。
如圖9及圖10中所見,當靜置位置調整器54位於第一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一缺口N1接合)時,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一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一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RP1。
如圖11及圖12中所見,當靜置位置調整器54位於第二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二缺口N2接合)時,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二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二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RP2。
如圖13及圖14中所見,當靜置位置調整器54位於第三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三缺口N3接合)時,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三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三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RP3。
偏壓元件58(例如,彈簧)被設置在底座12與靜置位置調整器54,以將凹部56偏壓至開口54c的缺口的一者中。偏壓元件24是扭力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軸件54b上的螺圈部分及它的與底座12接合的相反自由端。第一內部支撐件31及第二內部支撐件32中的相反的開口31b及32a是槽縫,以致在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在軸件54b上被樞轉時靜置位置調整器54相對於底座12滑動。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纜線釋放操作能由使用者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從對應於頂位置的調整靜置位置來施行。亦即,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相對於底座12繞著樞轉軸線(亦即,中心軸線A)在第三方向D3及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被可樞轉地安裝。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是對應於低位置的靜置位置時,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僅能在第三方向D3上樞轉,以施行纜線拉引操作。
在纜線釋放操作中,定位掣子20被配置成回應於隨著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來在第一接觸點CP1及第二接觸點CP2中的一者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確切地,定位掣子20被配置成回應於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於第三方向D3上從調整靜置位置D3樞轉時在第一接觸點CP1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定位掣子20被配置成回應於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於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樞轉時於第二接觸點CP2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
為了藉由將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移動而實行纜線釋放操作,釋放件60被設置在底座12上。釋放件60藉由樞轉銷62而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底座上。釋放件60由偏壓單元19所偏壓,偏壓單元19亦被使用來將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朝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偏壓。特別地,偏壓元件19是扭力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軸件18上的螺圈部分、與纜線致動器16接合的第一端、及與釋放件60接合的第二端。偏壓元件19驅使纜線致動器16及釋放件60兩者朝向與止動銷23接合。
如圖9及圖10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具有第一接合部分64,第一接合部分64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48,以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RP1。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抵靠位置藉由將靜置位置調整器54設定至第一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一缺口N1接合)而被建立。因此,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一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一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第一接合部分64,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RP1。
如圖11及圖12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具有第二接合部分66,第二接合部分66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48,以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RP2。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不同。定位抵靠部48的第二抵靠位置藉由將靜置位置調整器54設定至第二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二缺口N2接合)而被建立。因此,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二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二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第二接合部分66,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RP2。
如圖13及圖14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具有第三接合部分68,第三接合部分68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48,以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三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RP3。第三抵靠位置與第一抵靠位置及第二抵靠位置不同。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三抵靠位置藉由將靜置位置調整器54設定至第三調整位置(亦即,凹部56與開口54c的第三缺口N3接合)而被建立,定位抵靠部48的第一控制部件48a接觸靜置位置調整器54的凸輪表面54a1的第三凸輪區段。以此方式,定位抵靠部48被防止在第一方向D1上樞轉超過第三預定位置。結果,定位抵靠部48接合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第三接合部分68,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被固持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RP3。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還包括桿件板70。桿件板70藉由一對的螺釘72而被固定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附接部分14a。因此,桿件板70與桿件部14b一起移動。桿件板70具有第一接合部分64及第二接合部分66,第一接合部分64及第二接合部分66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48,以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RP1且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RP2。桿件板70亦具有第三接合部分68,第三接合部分68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已經被從靜置位置RP0移動至操作位置OP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定位抵靠部48,以在定位抵靠部48位於第三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建立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RP3。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如圖8、圖10、圖12、圖14及圖16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設有包括拉引鉤部82及釋放鉤部84的驅動器80。驅動器80將使用者輸入力傳送至纜線致動器16或釋放件60,以用來選擇性地拉引或釋放內線絲C1。在此,驅動器80藉由樞轉銷86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驅動器80的移動由控制連桿88所控制。控制連桿88亦藉由樞轉銷86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
偏壓元件90被設置於控制連桿88,以維持驅動器80相對於控制連桿88的位置。特別地,控制連趕88維持驅動器80相對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繞著樞轉銷86的旋轉相位。控制連桿88包括第一控制銷88a、第二控制銷88b及抵靠部88c。偏壓元件90是單線彈簧,其具有被安裝在第一控制銷88a上的螺圈部分90a、及接觸抵靠部88c的相反兩側的一對的腿部90b。驅動器80包括突出部80a,其突出穿過控制連桿88的開口88d且在偏壓元件90的腿部90b之間。以此方式,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位於靜置位置RP0或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中的一者上時,驅動器80相對於控制連桿88被可克服地固持在中性或中心位置,如圖8、圖10、圖12、圖14及圖16中所見。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位於靜置位置RP0或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中的一者上時,第一控制銷88a及第二控制銷88b接觸桿件板70的周緣,以致控制連桿88未相對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移動。
在纜線拉引操作的期間,如圖23中所見,驅動器80的拉引鉤82接合定位棘輪26的拉引抵靠部26e,以用來在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於第三方向D3上被樞轉時在纜線拉引方向R2上旋轉纜線致動器16。由於第一控制銷88a及第二控制銷88b接觸桿件板70的周緣,控制連桿88相對於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移動。又,在纜線拉引操作的期間,驅動器80由於偏壓元件90的彈性性質而相對於控制連桿88及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移動。以此方式,驅動器80能在纜線拉引操作的期間維持與纜線致動器16的定位棘輪26接合,且控制連桿88能相對於定位棘輪26及驅動器80樞轉。
另一方面,在纜線釋放操作的期間,如圖24及圖25中所見,偏壓元件90將驅動器80相對於控制連桿88維持在中性位置。以此方式,驅動器80的釋放鉤84在纜線釋放操作的期間被維持在正確的指向以接合釋放件60。
現在,將更詳細地討論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的操作。基本地,如圖23中所見,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從靜置位置RP0被樞轉,以實行纜線拉引操作。確切地,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被從靜置位置RP0操作至操作位置OP時,纜線致動器16在抵頂偏壓元件19的偏壓力的情形下於纜線拉引方向R2上被樞轉。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移動時,定位掣子20沿著纜線致動器16的邊緣移動,且然後樞轉至定位位置,使得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接合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止動件26d,以建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纜線固持位置。然後,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纜線致動器16位於第二纜線固持位置的情形下從操作位置OP被釋放時,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承受偏壓元件46的偏壓力的情形下返回至調整靜置位置RP1、RP2及RP3中的一者。
又,如圖24及圖25中所見,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能在第三方向D3或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被樞轉,以實行纜線釋放操作。確切地,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被操作,以將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類似地,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被操作,以將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利用位於釋放位置的定位掣子20,纜線致動器16在承受偏壓元件19的偏壓力的情形下於纜線釋放方向R1上樞轉。
如圖24中所見,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被操作時,釋放件60被樞轉,以在第一接觸點CP1處接觸定位掣子20。因此,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三方向D3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樞轉時,釋放件60的樞轉移動將移動力施加於定位掣子20的第一接觸點CP1處。釋放件60的此樞轉移動及在定位掣子20的第一接觸點CP1處的移動力之結果是,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現在,纜線致動器16在承受偏壓元件19的偏壓力的情形下於纜線釋放方向R1上樞轉。
如圖25中所見,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被操作時,定位抵靠部48在第二方向D2上移動,以將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特別地,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第四方向D4上從調整靜置位置RP1、RP2或RP3樞轉時,定位抵靠部48在第二方向D2上的滑動移動將移動力施加在定位掣子20的第二接觸點CP2處。定位抵靠部48在第二方向D2上的此滑動移動及在定位掣子20的第二接觸點CP2處的移動力之結果是,定位掣子20從定位位置樞轉至釋放位置。現在,纜線致動器16在承受偏壓元件19的偏壓力的情形下於纜線釋放方向R1上樞轉。然而,定位抵靠部48的第二控制部件48b接觸纜線致動器16的纜線固持器28,以臨時地停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的移動。然後,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釋放操作以後從操作位置OP被釋放時,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在承受偏壓元件46的偏壓力的情形下返回至靜置位置RP0。當使用者操作輸入件14返回至靜置位置RP0時,釋放件60樞轉回到它的靜置位置,接著將樞轉至定位位置的定位掣子20釋放。因此,定位抵靠部48在與第二方向D2相反的方向上滑動回去,以允許纜線致動器16繼續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移動至靜置位置RP0。定位棘輪26的第一止動件26c接觸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以停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的旋轉。又,在同時,定位掣子20的抵靠部20a接合接觸底座12的止動銷23之纜線致動器16的第二止動件26d。利用在纜線釋放操作以後位於定位位置的定位掣子20,定位掣子20與纜線致動器16接合,以防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釋放方向R1上的進一步移動。然而,在定位位置,定位掣子20未防止纜線致動器16在纜線拉引方向R2上的移動。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旨在作為開放式用語,其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前述者亦應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例如用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又,用語「部件」、「區段」、「部分」、「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型使用時能具有單一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陳述並非如此。
在此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性用語「面向車架側」、「非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以上」、「以上」、「向上」、「向下」、「頂」、「底」、「側」、「豎直」、「水平」、「垂直」及「橫截」、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用語是指在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被運用來描述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這些方向性用語應相對於在水平表面上於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自行車來解釋。用語「左」及「右」被使用來在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以右側作參考時指明「右」,且在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以左側作參考時指明「左」。
又,將會瞭解的是,雖然用語「第一」或「第二」可在此被使用來描述各種不同的組件,這些組件不應該被這些用語限制。這些用語僅被使用來將一個組件與另一個組件區分。因此,例如,在不離開本發明的教示的情形下,以上所討論的第一組件可被記載為第二組件,且反之亦然。在此所使用的用語「被附接」或「附接」涵蓋以下組態:藉由將元件直接地附加至另一元件,元件被直接地牢固至另一元件之組態;藉由將元件附加至接著被附加至另一元件的中間構件,元件被間接地牢固至另一元件之組態;及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成一體之組態,亦即,一元件本質是另一元件的一部分。此定義亦應用於類似意義的字,例如,「被連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黏合」、「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在此所使用的程度用語「實質地」、「大約」、「近似地」意指所修飾用語的合理變異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地改變。
雖然僅所選的實施例已經被選來繪示說明本發明,對於熟習本領域技術者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在不離開如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範圍的情形下,能在此作成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而被改變,只要此等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被顯示成直接連接或互相接觸的組件能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只要此等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且反之亦然,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被採用。所有的優點不必然同時呈現在一個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亦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這樣的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性及/或功能性概念。因此,前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說明僅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0:自行車操作裝置 12:底座 14:使用者操作輸入件 14a:附接部分 14b:桿件部分 16:纜線致動器 18:軸件 19:偏壓元件 20:定位掣子 20a:抵靠部 22:樞轉銷 23:止動銷 24:偏壓元件 26:定位棘輪 26a:第一凹部 26b:第二凹部 26c:第一止動件 26d:第二止動件 26e:拉引抵靠部 28:纜線固持器 28a:第一銷 28b:第二銷 28c:槽縫 30:殼體 30A:上殼體部件 30B:下殼體部件 30C:側殼體部件 31:第一內部支撐件 31a:控制開口 31b:開口 32:第二內部支撐件 32a:開口 34:筒件調整器 36:車把附接件 36a:長形附接開口 38:車把鉗夾件 40:螺栓 41:附加螺栓 42:螺釘 44:側壁 46:偏壓元件 48:定位抵靠部 48a:第一控制部分 48b:第二控制部分 50:偏壓元件 52:樞轉銷 54:靜置位置調整器 54a:轉盤 54a1:凸輪表面 54a2:部件 54b:軸件 54c:開口 56:凹部 60:釋放件 62:樞轉銷 64:第一接合部分 66:第二接合部分 68:第三接合部分 70:桿件板 72:螺釘 80:驅動器 80a:突出部 82:拉引鉤部 84:釋放鉤部 86:樞轉銷 88:控制連桿 88a:第一控制銷 88b:第二控制銷 88c:抵靠部 88d:開口 90:偏壓元件 90a:螺圈部分 90b:腿部 A:中心軸線 BC:自行車組件 C:控制纜線 C1:外殼套 C2:內線絲 C3:附接筒件 CP1:第一接觸點 CP2:第二接觸點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H:車把 N1:缺口 N2:缺口 N3:缺口 OP:操作位置 P:纜線路徑 R1:纜線釋放方向 R2:纜線拉引方向 RP0:靜置位置 RP1:調整靜置位置,第一調整靜置位置 RP2:調整靜置位置,第二調整靜置位置 RP3:調整靜置位置,第三調整靜置位置
現在參照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分之隨附圖式。
圖1是自行車的車把的一部分的立體圖,自行車配備有根據一個繪示實施例的自行車操作裝置。
圖2是如圖1中所繪示的被耦接於車把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上視圖。
圖3是如圖1及圖2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立體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經由纜線而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自行車組件。
圖4是如圖1至圖3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以實線顯示成位於靜置位置,且其中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以虛線顯示成位於調整靜置位置或操作位置。
圖5是圖1至圖4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6是圖1至圖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立體圖。
圖7是圖6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靜置位置。
圖8是圖7中所示的所選部件中的某些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靜置位置。
圖9是圖6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
圖10是圖9中所示的所選部件中的某些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
圖11是圖6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
圖12是圖11中所示的所選部件中的某些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
圖13是圖6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
圖14是圖13中所示的所選部件中的某些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的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維持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
圖15是圖1至圖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在圖6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6是圖1至圖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17是圖1至圖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纜線致動器的立體圖,其中控制纜線被耦接於纜線致動器。
圖18是圖17中所繪示的纜線致動器的立體圖,其中纜線致動器的纜線固持器的一部分被切開。
圖19是圖18中所繪示的纜線致動器的纜線固持器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其中纜線固持器的一部分被切開,且其中纜線致動器的定位棘輪被移除。
圖20是圖1至圖5中所繪示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靜置位置調整器被設置在第一調整位置。
圖21是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在圖20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靜置位置調整器被設置在第二調整位置。
圖22是是自行車操作裝置的在圖20及圖21中所示的所選部件的放大上視圖,其中靜置位置調整器被設置在第三調整位置。
圖23是一系列的示意圖,其繪示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被從靜置位置操作至操作位置,使得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拉引纜線的內線絲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返回至第一調整靜置位置。
圖24是一系列的示意圖,其繪示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第三方向上從第一調整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操作,使得使用者操作輸入件釋放纜線的內線絲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返回至靜置位置。
圖25是一系列的示意圖,其繪示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第四方向上從第一調整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操作,使得使用者操作輸入件釋放纜線的內線絲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返回至靜置位置。
12:底座
14:使用者操作輸入件
14b:桿件部分
16:纜線致動器
18:軸件
20:定位掣子
22:樞轉銷
23:止動銷
31:第一內部支撐件
48:定位抵靠部
50:偏壓元件
52:樞轉銷
54:靜置位置調整器
54a:轉盤
54b:軸件
58:偏壓元件
60:釋放件
70:桿件板
72:螺釘
80:驅動器
84:釋放鉤部
86:樞轉銷
88:控制連桿
90:偏壓元件
A:中心軸線
D3:第三方向

Claims (21)

  1.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其相對於該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纜線致動器,其回應於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在至少第一纜線固持位置與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之間相對於該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及定位抵靠部,其在至少第一抵靠位置與第二抵靠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支撐在該底座上,該定位抵靠部選擇性地接合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將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定位在調整靜置位置處,該調整靜置位置與該靜置位置不同;其中,當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靜置位置時,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被完全地釋放,當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調整靜置位置時,該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被完全地拉引。
  2.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其支撐具有側壁的殼體;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其相對於該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 纜線致動器,其回應於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而相對於該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該纜線致動器被設置在該殼體中;及靜置位置調整器,其相對於該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以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調整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調整靜置位置,該調整靜置位置與該靜置位置不同,該靜置位置調整器的一部分在該殼體的該側壁的外側延伸;其中,當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靜置位置時,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被完全地釋放,當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調整靜置位置時,該控制纜線相對於該底座被完全地拉引。
  3. 一種自行車操作裝置,包含:底座;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其相對於該底座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被可移動地配置;及纜線致動器,其回應於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的移動而相對於該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該纜線致動器包括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該定位棘輪及該纜線固持器是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之相鄰的分開部件,該定位棘輪及該纜線固持器在其間界定纜線路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抵靠部相對於該底座在第一方向上被可樞轉地配置,且相對於該底座在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被可滑動地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定位掣子,其相對於該底座被可移動地配置;該纜線致動器藉由該定位掣子被選擇性地維持在該第一纜線固持位置及該第二纜線固持位置中的每一者,且該定位抵靠部被配置成在該定位抵靠部於該第二方向上移動時將該定位掣子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該底座繞著樞轉軸線在第三方向及第四方向上從該調整靜置位置被可樞轉地安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定位掣子具有第一接觸點及第二接觸點,該定位掣子被配置成回應於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於該第三方向上從該調整靜置位置樞轉時在該第一接觸點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且該定位掣子被配置成回應於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於該第四方向上從該調整靜置位置樞轉時在該第二接觸點處接收移動力而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定位掣子具有定位位置及與該定位位置不同的釋放位置,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第三方向上從該調整靜置位置被操作,以將該定位掣子從該定位位置朝向該釋放位置移動,且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在該第四方向上從該調整靜置位置被操作,以將該定位掣子從該定位位置朝向該釋放位置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纜線致動器包括定位棘輪及纜線固持器,該定位棘輪及該纜線固持器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定位棘輪及該纜線固持器是被耦接在一起且一起移動的分開部件,且該定位棘輪及該纜線固持器在其間界定纜線路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靜置位置調整器,其相對於該底座在至少兩個調整位置之間被可移動地配置,該定位抵靠部回應於被移動的該靜置位置調整器而被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靜置位置調整器相對於該底座被可樞轉地安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靜置位置調整器藉由凹部而被選擇性地維持在該至少兩個調整位置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一接合部分,該第一接合部分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該定位抵靠部,以在該定位抵靠部位於該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該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二接合部分,該第二接合部分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該定位抵靠部,以在該定位抵靠部位於該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該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該第一抵靠位置與該第二抵靠位置不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具有第三接合部分,該第三接合部分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 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該定位抵靠部,以在該定位抵靠部位於與該第一抵靠位置及該第二抵靠位置不同的第三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該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三調整靜置位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軸件,其支撐該纜線致動器及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以相對於該底座繞著該軸件的中心軸線樞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相對於該底座在朝向該靜置位置的方向上被偏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殼體,其將該纜線致動器容納在該殼體的內側。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還包含車把附接部,其被耦接於該底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包括附接部分及桿件部分,該附 接部分被設置在該殼體的內側,該桿件部分從該附接部分在該殼體的外側延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自行車操作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還包括桿件板,該桿件板具有第一接合部分及第二接合部分,該第一接合部分及該第二接合部分在該使用者操作輸入件已經被從該靜置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以後之狀態下選擇性地抵靠該定位抵靠部,以在該定位抵靠部位於該第一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該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一調整靜置位置,且以在該定位抵靠部位於該第二抵靠位置的情形下將該調整靜置位置建立在第二調整靜置位置,該第一抵靠位置與該第二抵靠位置不同。
TW108140359A 2018-11-08 2019-11-07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833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184,619 2018-11-08
US16/184,619 US11072392B2 (en) 2018-11-08 2018-11-08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800A TW202017800A (zh) 2020-05-16
TWI833830B true TWI833830B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2887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8720301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131405B2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for operating a bicycle component
CN108528624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CN108528625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CN108528626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US11021213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M464394U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932091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201811615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18346B (zh) 自行車組件操作裝置
TWI833830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CN111152882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US10252774B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988203B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594917B (zh) 自行車控制裝置
TWI699305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202327935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