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705B - 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705B
TWI833705B TW107129443A TW107129443A TWI833705B TW I833705 B TWI833705 B TW I833705B TW 107129443 A TW107129443 A TW 107129443A TW 107129443 A TW107129443 A TW 107129443A TW I833705 B TWI833705 B TW I8337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rs
glucosamine
time
gene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9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646A (zh
Inventor
大塚祐多
冨森菜美乃
立石法史
藤秀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得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得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得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70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為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本發明係關於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其包含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Description

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的方法。
葡萄糖胺(2-胺基-2-去氧-D-葡萄糖)為葡萄糖之2位的羥基置換成胺基而得之胺基糖。葡萄糖胺已被使用於健康食品等中以便改善變形性關節症(OA)的症狀,但已報導經口投予的絕對生物學利用率(經口投予AUC/靜脈投予AUC)較低(非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Aghazadeh-Habashi A et al., J Pharm Pharmaceut Sci, 2002, 5(2), p.181-184.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為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致力研究,發現可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經口攝取的條件。具體而言,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若預定時間絕食後,且考慮特定的基因表現的晝夜節律來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則可使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提升,藉此可使其生物學利用率提升,遂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包括以下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等。 [1]一種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其包含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2]如上述[1]所記載之方法,其中,上述葡萄糖胺類的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係由葡萄糖胺類的吸收率提升所造成。 [3]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方法,其中,上述絕食時間為3~24小時。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係使對象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前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經口攝取上述葡萄糖胺類後,絕食15分鐘以上。 [6]一種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其包含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7]如上述[6]所記載之方法,其中,上述葡萄糖胺類的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係由葡萄糖胺類的吸收率提升所造成。 [8]如上述[6]或[7]所記載之方法,其中,上述葡萄糖運輸蛋白為選自由葡萄糖運輸蛋白2(GLUT2)、葡萄糖運輸蛋白5(GLUT5)及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1(SGLT1)所組成之群組之1種以上。 [9]如上述[6]~[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上述絕食時間為3~24小時。 [10]如上述[6]~[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係使對象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前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11]如上述[6]~[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方法,其中,經口攝取上述葡萄糖胺類後,絕食15分鐘以上。 [12]一種提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的方法,其係以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 [13]一種提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的方法,其係以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 [14]一種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係包含葡萄糖胺類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係用於在下述(i)或(ii)中使對象經口攝取: (i)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 (ii)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 [15]如上述[14]所記載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附有「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攝取」之主旨的標示。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可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之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包含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Period基因(以下,亦稱為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以下,亦將上述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稱為本發明之第一方法。本說明書中,亦將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稱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所謂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係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其6小時後。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之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包含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以下,亦將上述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稱為本發明之第二方法。本說明書中,亦將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稱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
本說明書中,在僅提及本發明之方法之情況,係指本發明之第一方法及第二方法。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藉由在預定時間絕食後,且上述特定的時間帶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便可使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提升,可使其生物學利用率提升。提升生物學利用率有助於增強改善關節痛等葡萄糖胺類之效果。此外,可有助於以更少的攝取量表現葡萄糖胺類之效果等。在本發明中,較佳係在上述時間使對象1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上述絕食時間較佳為4小時以上,更佳為5小時以上,再佳為6小時以上,特佳為7小時以上。若在上述時間絕食後,且上述特定的時間帶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則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更加提升,其生物學利用率更加提升。本發明中之絕食之間,可自由攝取水。睡眠中亦包含在絕食時間內。上述絕食時間的上限可視對象而適宜設定,較佳為24小時以下,更佳為18小時以下,再佳為15小時以下,特佳為12小時以下。在一態樣中,上述絕食時間較佳為3~24小時,更佳為3~18小時,再佳為3~15小時,再更佳為4~12小時,再更佳為5~12小時,特佳為6~12小時,最佳為7~12小時。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由於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更加提升,因而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後,較佳係絕食15分鐘以上,更佳係絕食30分鐘以上。在一態樣中,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後之絕食時間的上限較佳為4小時以下。
本說明書中,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BA)為經口攝取之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可以將靜脈內投予時之AUC(血中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視為攝取量之生物學利用率(絕對生物學利用率)進行評估。
如後述試驗例所示,在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中存在有顯示出24小時週期之節律(晝夜節律)。且,藉由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使大鼠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便提升,其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此外,已報導在大部分的生物中,代謝等各式各樣的生理現象的晝夜節律受到被稱為時鐘基因之一組基因所調整。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的晝夜節律亦與時鐘基因的mRNA表現的晝夜節律相關。 在哺乳類中,針對Period基因等,已知作為時鐘基因之機能。例如在齧齒類的小鼠中,在以12小時週期在亮期/暗期的環境進行飼育之情況,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通常為屬於活動期之暗期開始時間周邊(Yang X et al., Cell, 2006, 126(4), p.801-10.)。此外,針對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如後述試驗例所示,在將大鼠以12小時週期在亮期/暗期的環境進行飼育之情況,其表現尖峰時間為屬於活動期之暗期開始時間之3小時前附近。由此,一般認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約2~3小時前。且,若以Per基因進行考慮,一般認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係相當於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約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從而,藉由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可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雖然藉由本發明之方法,對象中之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理由的詳情不明,但可考慮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為小腸(例如十二指腸)內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活性於1日中較高(在較佳態樣中,成為最大)之時間帶之可能性。已報導葡萄糖胺類為葡萄糖運輸蛋白2(GLUT2)等葡萄糖運輸蛋白之基質(Uldry et al., FEBS Lett., 2002, 524, p.199-203)。例如在大鼠、小鼠等齧齒類及人類中,一般認為若絕食3小時以上,則通常在小腸上部的十二指腸內屬於葡萄糖運輸蛋白之基質之葡萄糖等單醣類係實質上不存在,或即便存在亦為極少量。經推測在本發明之方法中,可在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活性較高之時間帶,使小腸(例如十二指腸)內之葡萄糖等單醣類減低,同時使葡萄糖胺類增加,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便提升。
在本發明之第一方法中,只要在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之任一時點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即可。由於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更加提升,因而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帶較佳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5小時以內,更佳為4小時以內,再佳為3.5小時以內。此外,在一態樣中,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帶較佳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0.5小時後至5小時後之間(該表現尖峰時間之0.5~5小時後),更佳為該尖峰時間之0.5小時後至4小時後之間,再佳為該尖峰時間之1小時後至3.5小時後之間,特佳為該尖峰時間之1.5小時後至3小時後之間。
作為Per基因,可列舉屬於Period基因家族之Period1(Per1)、Period2(Per2)、Period3(Per3)。Per基因只要是此等中之任一者即可。 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可藉由例如解析對象中之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的變化而予以確認。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可使用熟習該項技術者所知之任意方法進行解析。可適當地使用例如使用Per基因序列中之任意序列作為探針之北方墨點解析、即時RT-PCR解析、使用DNA微陣列之表現量解析等方法。作為用於供予基因表現解析之試料,只要包含細胞,即可使用任何者,可使用例如包含毛囊細胞之毛髮、皮膚等生檢、血液、唾液等。毛髮等試料係採取比較簡便,有對象的負擔較少之優點。本發明之第一方法亦可包含使用採取自對象之試料解析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的變化,特定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
例如在人類中,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通常為起床時間周邊,更具體而言,為起床時間之約1~2小時前(Akashi M et al., “Noninvasive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using hair follicle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Aug 31; 107(35):15643-8.)。更具體而言,人類中之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通常為上午4~10時左右,更具體而言,為上午5~9時左右(上述Akashi M et al.)。例如較佳係在此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在一態樣中,若為人類,作為例如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較佳為上午5時~下午2時之間,更佳為上午6時~上午12時之間。
在本發明之第二方法中,只要在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該表現尖峰時間之2~8小時後)的時間帶之任一時點,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即可。由於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更加提升,因而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帶較佳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3小時後至7小時後之間,更佳為該尖峰時間之3.5小時後至7小時後之間,再佳為該尖峰時間之3.5小時後至6.5小時後之間,特佳為該尖峰時間之4小時後至6.5小時後之間。在本發明之第二方法中,小腸較佳為十二指腸。
作為上述葡萄糖運輸蛋白,可列舉葡萄糖運輸蛋白2(GLUT2)、葡萄糖運輸蛋白5(GLUT5)、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1(SGLT1)等。本發明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只要是此等中之任一者即可。在一態樣中,較佳為GLUT2。在本發明中,較佳係在較佳為GLUT2基因、GLUT5基因及SGLT1基因中之1種以上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更佳為GLUT2基因、GLUT5基因及SGLT1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亦較佳係在GLUT2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
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可藉由例如解析對象的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的變化而予以確認。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可使用熟習該項技術者所知之任意方法進行解析。可適當地使用例如使用該基因序列中之任意序列作為探針之北方墨點解析、即時RT-PCR解析、使用DNA微陣列之表現解析等方法。作為供予基因表現解析之試料,只要是包含小腸組織(較佳為十二指腸組織)之試料即可。本發明之第二方法亦可包含使用採取自對象之試料解析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量的變化,特定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
如後述試驗例所示,在將大鼠以12小時週期在亮期/暗期的環境進行飼育之情況,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為暗期開始時間之3小時前附近。由於在人類的通常生活中,睡眠時間及攝食時間的晝夜通常與大鼠相反,因而一般推定人類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例如GLUT2基因、GLUT5基因、SGLT1基因等)的表現尖峰時間通常為上午1~7時左右,更具體而言,上午3~6時左右,再具體而言,上午4~5時左右。例如較佳係在其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在一態樣中,若為人類,較佳係在上述之上午5時~下午2時之間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更佳係在上午6時~上午12時之間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上述時間帶通常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起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其係本發明中之較佳態樣之一例。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係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之上述特定的時間帶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作為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帶之較佳態樣之一例,可列舉於人類等動物的1日生活中,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在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前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為本發明中之較佳實施態樣之一例。
如上述,人類中之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通常為起床時間周邊。在本發明之第一方法之一態樣中,例如若為人類,作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可在起床時以後較佳為3.5小時以內,更佳為3小時以內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在此情況,作為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帶,例如較佳為起床時之0.5小時後至3.5小時後之間,更佳為起床時之1小時後至3小時後之間。在人類之情況,作為一態樣,較佳係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例如早餐)前之上述時間帶(例如起床時以後3.5小時以內)攝取葡萄糖胺類。上述時間帶亦為本發明之第二方法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的時間之較佳態樣之一例。 此外,在小鼠、大鼠等齧齒類中,作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例如較佳為暗期開始時間之0.5小時後至6小時後之間,更佳為0.5小時後至5小時後之間,再佳為0.5小時後至4小時後之間,再更佳為1小時後至3.5小時後之間,特佳為1.5小時後至3小時後之間。上述時間帶亦為本發明之第二方法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的時間之較佳態樣之一例。 藉由在上述時間帶攝取葡萄糖胺類,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便提升,其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針對本發明之第一方法及第二方法,以下進一步進行說明。 本發明中之葡萄糖胺類為葡萄糖胺或其衍生物或者此等之鹽,可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作為葡萄糖胺之衍生物,可列舉例如N-乙醯基葡萄糖胺、N-甲基-L-葡萄糖胺等。作為葡萄糖胺或其衍生物之鹽,可列舉鹽酸鹽、硫酸鹽、乳酸鹽等,較佳為鹽酸鹽。該等之中,作為葡萄糖胺類,可適當地使用葡萄糖胺、葡萄糖胺之鹽、N-乙醯基葡萄糖胺中之1種或2種以上。葡萄糖胺類更佳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鹽酸鹽、葡萄糖胺硫酸鹽、乙醯基葡萄糖胺,再佳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鹽酸鹽。
可使用於本發明中之葡萄糖胺類,針對其來源、製法等並無特別限制。葡萄糖胺類可藉由例如將蟹、蝦、磷蝦等甲殼類或烏賊的軟骨等中所包含之幾丁質通過酸或酵素進行水解,予以分離及精製而獲得。此外,葡萄糖胺類亦可利用市售品。
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量(攝取量),例如若為成人的人類,較佳係每一個體每1日50~5000mg,更佳為500~3000mg。此外,每1日體重每1kg之攝取量可設為例如10~100mg/kg,更佳為10~60mg/kg。在本發明之方法中,較佳係以1次經口攝取上述量的葡萄糖胺類。此外,在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中,葡萄糖胺類的經口攝取較佳為1日1次。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可依原樣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此外,亦可在葡萄糖胺類中依所期望摻合其他成分而製成組成物並經口攝取。在一態樣中,較佳係經口攝取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較佳為包含葡萄糖胺類作為有效成分之組成物。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較佳為飲食品(飲食品組成物)、經口用醫藥(經口用醫藥組成物)、經口用醫藥部外品(經口用醫藥部外品組成物)、動物用飼料等以經口來攝取之形態的組成物,更佳為飲食品、動物用飼料。飲食品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一般的飲食品、健康食品、機能性標示食品、特定保健用食品、病者用食品、食品添加劑等。
本發明之方法包含在上述時間帶,使對象攝取附有「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攝取」之主旨的標示之包含葡萄糖胺類之飲食品。在本發明中,在「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攝取」之主旨的標示中,作為一例,包含「在醒來的同時攝取」、「早晨起來最先攝取」、「在睡醒的同時攝取」、「醒來最先攝取」、「在1日的開始時攝取」、「在早餐前攝取」、「作為早晨最先的能量補給而攝取」、「在起床時攝取」、「在1日的活動前攝取」、「在1日的進食前攝取」等之標示。作為標示方法,可列舉標示於包含葡萄糖胺類之飲食品的包裝、容器、說明書、廣告等。
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在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前提下,可依所期望包含任意添加劑、任意成分。作為此等添加劑及成分,可使用飲食品、經口用醫藥、經口用醫藥部外品、飼料等經口用組成物一般能夠使用者。亦可包含例如甜味料、酸味料等。此外,亦可包含在製劑化中進行摻合之賦形劑、黏合劑、乳化劑、張力劑(等張化劑)、緩衝劑、溶解輔助劑、防腐劑、安定化劑、抗氧化劑、著色劑、凝固劑、包衣劑、香料等。組成物亦可包含葡萄糖胺類以外之有效成分,例如軟骨素、酵素處理芸香苷、膠原蛋白、玻尿酸、維生素等。此等任意成分可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在一態樣中,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亦較佳係不含葡萄糖運輸蛋白(較佳為GLUT2)之基質,例如葡萄糖等單醣類,或即便包含亦為少量。
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的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在飲食品之情況,飲料等液狀食品、半固形狀食品、固形狀食品等何種形態皆可。此外,亦可製成錠劑、膠囊、粉末、口嚼錠等經口用固形製劑;內服液劑、糖漿等經口用液體製劑等各種製劑形態。經口用醫藥品、經口用醫藥部外品只要是適於經口投予者即可。 飲食品、醫藥、醫藥部外品、飼料等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葡萄糖胺類藉由一般的方法予以製造。 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中之葡萄糖胺類的摻合比例並無特別限定,可適宜設定。例如在組成物中,葡萄糖胺類較佳為合計0.1~95重量%,更佳為10~80重量%。
在本發明之方法中,使其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之對象較佳為哺乳動物(人類或非人類哺乳動物),更佳為人類。作為非人類哺乳動物,可列舉例如牛、馬、山羊、犬、貓、兔、小鼠、大鼠、豚鼠、猿猴等。作為本發明之方法中之對象,較佳為希望或需要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之對象。此外,由於葡萄糖胺類具有改善變形性關節症的症狀之作用等,因而可使用於例如預防或改善關節痛。作為本發明中之對象,較佳為膝關節感到不適之對象、希望或需要預防或改善變形性關節症之對象等。預防包括防止、延遲發病、降低發病率。改善包括減輕症狀、抑制症狀的進行、治癒症狀。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可有助於例如預防或改善膝關節的疼痛等、預防或改善變形性關節症。 本發明之方法可為治療方法,亦可為非治療方法。所謂「非治療」,係不含醫療行為,即手術、治療或診斷之概念。
如上述,對象中之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或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可使用作為得知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之指標。得知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攝取時間對希望或需要更充分地獲得上述之預防或改善關節痛等葡萄糖胺類所引發之效果之對象而言實屬有用。
本發明亦包括提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的方法,其係以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在該方法中,只要以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將該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提示作為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攝取時間即可。此外,在一態樣中,在該方法中,較佳係以上述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及絕食時間作為指標,將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該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提示作為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攝取時間。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的時間帶之較佳態樣如上述。對象中之Per基因的mRNA表現量的解析等可以上述之方法施行。本發明之方法亦可包含使用採取自對象之試料解析Per基因的表現量的變化,特定出Per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
本發明亦包括提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的方法,其係以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在該方法中,只要以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指標,將上述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提示作為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攝取時間即可。此外,在一態樣中,在該方法中,較佳係以上述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及絕食時間作為指標,將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該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提示作為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攝取時間。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的時間帶之較佳態樣如上述。對象的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的解析等可以上述之方法施行。在本發明之方法中,亦可包含使用採取自對象之試料解析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量的變化,特定出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表現尖峰時間。
本發明亦包括以下包含葡萄糖胺類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 一種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係包含葡萄糖胺類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係用於在下述(i)或(ii)中使對象經口攝取: (i)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 (ii)絕食3小時以上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起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
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包含葡萄糖胺類作為有效成分。 藉由在上述(i)或(ii)之時間帶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便提升,葡萄糖胺類所引發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效果增強。攝取葡萄糖胺類之時間之較佳態樣如上述。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較佳係1日1次經口攝取。
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可為包含上述之任意添加劑、任意成分之組成物。包含葡萄糖胺類之組成物及其較佳態樣與上述之組成物及其較佳態樣相同。葡萄糖胺類的攝取量等亦如上述。 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可製成上述之經口用醫藥品、經口用醫藥部外品、飲食品、飼料等。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亦可將用途、有效成分的種類、使用方法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標示於包裝、容器、說明書、附加文件、廣告等。在一態樣中,在本發明之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中,可附有上述「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攝取」之主旨的標示。 [實施例]
以下,藉由試驗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並非藉此限定本發明之範圍。時刻係以24小時標記(0:00-24:00)表示。另外,一連串的動物實驗係遵守動物愛護管理法及其他相關法令,經過公司內動物實驗委員會的審查並基於機關首長承認之計畫實施。
<實驗動物> 自日本SLC股份有限公司購入7週齡Lewis系雄性大鼠。大鼠係設為在塑膠籠中2-3隻成群飼育,自由攝食飲水,在12小時亮暗週期(亮期:時刻7:00-19:00)、恆溫(24±1℃)條件下之室內飼育1週以上後,使用於實驗中。
<葡萄糖胺> 使D(+)-葡萄糖胺鹽酸鹽(以下,GlcN-HCl)(Protein Chemical(股)製)在臨用時溶解於大塚蒸餾水(大塚製藥工場(股))中而使用。GlcN-HCl水溶液係將投予容量設為2mL/kg,並經口投予至大鼠。
在以下試驗中,血漿中葡萄糖胺(GlcN)濃度係藉由以下方法予以測定。 <血漿中GlcN濃度測定> 自尾靜脈採取血液。將所採取之血液立即施行EDTA處理後,以3,000×g、15℃離心分離10分鐘,獲得血漿。血漿係於-80℃凍結保存直至測定為止。 在血漿中GlcN濃度的測定中,係使用內部標準法。使用13C-葡萄糖胺作為內部標準物質,在血漿40μL中加入內部標準溶液5μL、乙腈200μL並進行攪拌,於冰上靜置10分鐘後,施行離心分離(4℃、12,000rpm、10min)。針對所獲得之上清液200μL,使用LC-MS/MS以後述分析條件測定GlcN濃度。將GlcN-HCl投予前之血漿中GlcN濃度設為投予時間0小時之血漿中GlcN濃度。
(血漿中GlcN濃度之LC-MS/MS分析條件) <HPLC條件> 管柱:Asahipak NH2P-50 2D 5.0μm,2.0×150mm (Shodex)(昭和電工(股)) 保護管柱:Asahipak NH2P-50G 2A 5.0μm,2.0×30mm (Shodex)(昭和電工(股)) 移動相:10mM醋酸水溶液(以氨調整成pH7.5):乙腈=20:80(v/v) 流速:0.4mL/min 注入量:10.00μL 管柱烘箱:28±5℃ 樣本冷卻器:10±5℃
<MS/MS條件> MS檢測器:Quatro micro LC/MS/MS(Waters公司) 監測離子:180.1→162.1 離子噴灑電壓(ion spray voltage):3,500V 溫度:350℃
<統計解析> 在多組間之比較中,使用單向配置分散分析(one-way ANOVA),在特定的2組間之比較中,使用Scheffe’s test。在獨立的2組間之比較中,使用Student’s t-test。在24小時週期性的有無的評估中,使用Cosiner法。顯著水準係設為5%。
<試驗例1> (絕食飼育環境對GlcN的體內動態所帶來之影響) 調查攝食對血漿中GlcN濃度所帶來之影響。對自由攝食或投予12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時刻22:00-10:00)進行飼育之大鼠在時刻10:00單次經口投予GlcN-HCl 500mg/kg。自由攝食組(n=3)係試驗開始前至試驗終了為止持續在自由攝食環境下進行飼育。投予12小時前絕食組(n=3)係GlcN-HCl投予12小時前至試驗終了為止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兩組皆在隨時自由飲水環境下進行飼育。 在GlcN-HCl投予前及GlcN-HCl投予起0.083、0.25、0.5、1、2、3、4小時後之各時間自大鼠尾靜脈施行採血,以上述方法測定血漿中GlcN濃度。將結果示於圖1。
圖1為示出單次投予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圖1所示之值為平均±S.D.(n=3)。圖1中,○為自由攝食組,●為投予12小時前絕食組。橫軸為GlcN-HCl投予後之經過時間。 對於在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在兩投予組間並未看到顯著的差異。 此外,由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算出 AUC0-4hr 。各組中之AUC0-4hr 的平均值在自由攝食組中為12.2(μg/mL・hr),在投予12小時前絕食組中為14.1(μg/mL・hr),在兩組間對於AUC0-4hr 並未看到顯著的差異。由此等結果,藉由GlcN-HCl的空腹時投予,無法使GlcN之吸收率提升。
<試驗例2> (投予時刻對血漿中GlcN濃度所帶來之影響) 對自由攝食環境下之大鼠在時刻4:00、10:00、16:00或22:00單次經口投予GlcN-HCl 500mg/kg(各組n=6)。大鼠在GlcN-HCl投予後設為絕食環境下。此外,試驗開始前至試驗終了為止在自由飲水環境下進行飼育。 在GlcN-HCl投予前及GlcN-HCl投予起0.083、0.25、0.5、1、2、3、4小時後之各時間自大鼠尾靜脈施行採血,以上述方法測定血漿中GlcN濃度。將結果示於圖2。
圖2為示出單次投予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圖2所示之值為平均±S.D.(n=6)。圖2中,▲為4:00投予組,○為10:00投予組,△為16:00投予組,●為22:00投予組。圖2之橫軸為GlcN-HCl投予後之經過時間。 關於在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在所有投予組間並未看到顯著的差異。 此外,由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算出 AUC0-4hr 。各組中之AUC0-4hr 的平均值在4:00投予組中為19.5(μg/mL・hr),在10:00投予組中為15.5(μg/mL・hr),在16:00投予組中為16.8(μg/mL・hr),在22:00投予組中為16.4(μg/mL・hr),在所有組間對於AUC0-4hr 並未看到顯著的差異。由此等結果,在自由攝取環境下,無法因投予時刻的不同而使GlcN之吸收率提升。
<試驗例3> (大鼠的自發運動及攝食行動的日內變動) 藉由以下方法測定大鼠的攝食行動及活動節律。 將自由攝食飲水、12小時亮暗週期(亮期:時刻7:00-19:00)條件下之大鼠當作對象,每15分鐘測定大鼠的自發運動量及攝食量。在測定中,使用cFDM-700AS(大鼠用附有攝餌限制機能之攝餌量測定裝置,MELQUEST公司),大鼠係設為在塑膠測定籠中個別飼育。
大鼠在屬於暗期的起始之19:00左右開始活動,在暗期間,可斷續地看到活躍的活動。各測定日中之在暗期及亮期之活動量的平均值係暗期為8095.3 (counts/12hr)及亮期為2090.1(counts/12hr),攝食量的平均值係暗期為12.8(g/12hr)及亮期為5.4(g/12hr)。暗期的活動量在總活動量中所佔之比例為約80%,暗期的攝食量在總攝食量中所佔之比例為約70%,可確認自發運動及攝食行動在暗期間活躍地進行。 將各測定日中之每3小時之自發運動量及攝食量的平均值示於表1。其結果,自發運動量及攝食量的尖峰為屬於暗期的初期之19:00至22:00的時間帶。此外,以19:00至22:00的時間帶作為尖峰之自發運動量及攝食量的日內變動係於測定期間中,在各測定日中持續確認。
<試驗例4> (以自投予3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之大鼠當作對象之投予時刻的不同所引發之對血漿中GlcN濃度之影響) 以自投予3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之大鼠當作對象在時刻4:00、10:00、16:00或22:00單次經口投予GlcN-HCl 500mg/kg。大鼠係GlcN-HCl投予3小時前至試驗終了為止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但使其自由攝取水。 在GlcN-HCl投予前及GlcN-HCl投予起0.083、0.25、0.5、1、2、3、4小時後之各時間自大鼠尾靜脈施行採血,以上述方法測定血漿中GlcN濃度。將結果示於圖3。
圖3為示出單次投予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圖3所示之值為平均±S.D.(n=6)(*:P<0.05 vs. 4:00投予組;#:P<0.05、##:P<0.01 vs. 10:00投予組;†:P<0.05、††:P<0.01 vs. 16:00投予組(Scheffe’s test))。圖3中,▲為4:00投予組,○為10:00投予組,△為16:00投予組,●為22:00投予組。圖3之橫軸為GlcN-HCl投予後之經過時間。
關於GlcN-HCl投予0.25小時後之血漿中GlcN濃度,22:00投予組相較於16:00投予組而言係顯示出顯著較高值(P<0.05)。此外,關於GlcN-HCl投予0.5小時後及1小時後之血漿中GlcN濃度,22:00投予組相較於其他投予組而言係顯示出顯著較高值(各自為P<0.05及P<0.01)。再者,關於GlcN-HCl投予2小時後之血漿中GlcN濃度,4:00投予組及22:00投予組相較於16:00投予組而言係顯示出顯著較高值(各自為P<0.05)。
此外,由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算出AUC0-4hr 。各組中之AUC0-4hr 的平均值在4:00投予組中為19.5(μg/mL・hr),在10:00投予組中為16.1(μg/mL・hr),在16:00投予組中為12.5(μg/mL・hr),在22:00投予組中為27.8(μg/mL・hr)。22:00投予組之AUC0-4hr 相較於10:00投予組及16:00投予組之AUC0-4hr 而言各自為1.73倍及2.22倍(vs. 10:00投予組:P<0.05,vs. 16:00投予組:P<0.01)。
(在各投予時刻之攝食條件的不同所引發之對血漿中GlcN濃度之影響) 使用圖2及圖3所示之數據,將在各投予時刻之自由攝食組及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示於圖4((a)為4:00投予組,(b)為10:00投予組,(c)為16:00投予組,(d)為22:00投予組)。圖4(a)~(d)所示之值為平均±S.D.(n=6)(*:P<0.05 vs.各自由攝食組(Student’s t-test))。圖4(a)~(d)中,□為自由攝食組,■為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
在22:00投予(圖4(d))中之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血漿中GlcN濃度相較於自由攝食組而言,在投予後第0.083小時至第1小時之所有測定時點顯示出顯著較高值(各自為P<0.05),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AUC0-4hr 相較於自由攝食組而言為1.70倍(P<0.05)。 在4:00投予(圖4(a))及10:00投予(圖4(b))中,對於在各測定時點之血漿中GlcN濃度及AUC0-4hr 在兩投予組間並未看到顯著的差異。在16:00投予(圖4(c))中之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血漿中GlcN濃度相較於自由攝食組而言,在投予後第0.5小時及第1小時顯示出顯著較低值(各自為P<0.05),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AUC0-4hr 相較於自由攝食組而言為0.74倍(P<0.05)。 如此,僅在22:00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中,血漿中GlcN濃度上升。由以上,可明白若在特定的投予時刻在數小時未攝食時攝取葡萄糖胺類,則GlcN的血中濃度顯著地增加。
<試驗例5> (小腸組織中運輸蛋白mRNA表現的晝夜節律的評估) 調查大鼠的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GLUT2、GLUT5及SGLT1)的mRNA表現量的變化。
(小腸組織的採取) 以自組織採取3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自由攝取水)進行飼育之大鼠當作對象,在時刻4:00、10:00、16:00、22:00於全身麻醉下自下大動脈灌流PBS(-),在脫血致死後採取十二指腸。組織樣本係於-80℃凍結保存。
(Total RNA萃取) 在所採取之組織中加入RNAiso(TAKARA Bio Inc.)500μL,在冰冷卻條件下進行均質化。在均漿中加入氯仿100μL並進行振盪,於室溫靜置5分鐘後,以12,000×g、4℃離心分離15分鐘。採取其上清液,加入異丙醇300μL,倒轉混合後,於室溫靜置10分鐘。以12,000×g、4℃離心分離10分鐘後,去除掉上清液。在殘渣中加入75%乙醇,以7,500×g、4℃離心分離5分鐘後,去除掉上清液,使其風乾,將殘渣溶解於TE buffer 22μL中。使用極微量分光光度計(LMS Nanodrop 10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測定RNA濃度後,加入TE buffer調整成500ng/μL,作為Total RNA樣本。
(基因體DNA(gDNA)去除及cDNA合成) 以下實驗係依照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TAKARA Bio Inc.)之實驗指南施行。將Total RNA樣本1μL、5×gDNA Eraser Buffer 1μL、gDNA Eraser 0.5μL、RNase free water 2.5μL進行混合。使用PCR Thermal Cycler(Applied Biosystems)以42℃、2分鐘施行gDNAase處理。然後,將5×PrimeScript Buffer 2(for Real Time)2.5μL、RT Primer Mix 0.5μL、PrimeScript(註冊商標)RT Enzyme Mix I 0.5μL、RNase free water 2.5μL進行混合,使用PCR Thermal Cycler以37℃、15分鐘,85℃、5秒施行反應,合成cDNA。
(即時RT-PCR法) 各mRNA的表現量係使用即時RT-PCR法予以測定。即時PCR反應係使用KOD SYBR qPCR Mix(TOYOBO CO., LTD),GAPDH、GLUT2、GLUT5、SGLT1引子係使用以下所示之序列者。 Rat GAPDH(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M_017008.4) Forward:5’-AAAGCTGTGGCGTGATGG-3’(序列編號1) Reverse:5’-TTCAGCTCTGGGATGACCTT-3’(序列編號2)
Rat GLUT2(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M_012879.2) Forward:5’-TGTGGGCTAATTTCAGGACTGG-3’(序列編號3) Reverse:5’-AAGAGCCAGTTGGTGAAGAGTG-3’(序列編號4)
Rat GLUT5(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M_031741.1) Forward:5’-ATCTTCTCCTCATCGGCTTCTC-3’(序列編號5) Reverse:5’-CAATGACACAGACGATGCTGAC-3’(序列編號6)
Rat SGLT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NM_013033.2) Forward:5’-TGGAGTCTACGTAACAGCACAG-3’(序列編號7) Reverse:5’-GTCATATGCCTTCCTGAAGCAC-3’(序列編號8)
將cDNA樣本2μL、forward primer 0.2μL(最終濃度0.2μM)、reverse primer 0.2μL(最終濃度0.2μM)、ROX reference Dye 0.4μL、KOD SYBR qPCR Mix 10μL、RNase free water 7.2μL進行混合。使用StepOnePlus (Applied Biosystems)以98℃、2分鐘之條件施行初期變性後,以解離反應98℃、10秒,黏接60℃、10秒,伸長反應68℃、30秒之條件施行PCR反應共40個循環。再者,在PCR反應後施行熔解溫度的測定。 測定GAPDH基因的mRNA表現量作為內部標準,算出各基因相對於GAPDH基因之相對mRNA表現量。
圖5為示出大鼠十二指腸組織中之GLUT2基因、GLUT5基因及SGLT1基因的各mRNA表現量的24小時節律之圖表((a):GLUT2,(b):SGLT1,(c):GLUT5)。圖5(a)~(c)所示之值為平均±S.D.(n=4)。圖5(a)~(c)所示之結果為相對於GAPDH基因的mRNA量之相對mRNA量。 在GLUT2、GLUT5及SGLT1的mRNA表現量中,可觀察到晝夜節律(GLUT2:F from ANOVA=10.149,P<0.01,P from Cosinor<0.01;GLUT5:F from ANOVA=23.143,P<0.01,P from Cosinor<0.01;SGLT1:F from ANOVA= 33.928,P<0.01,P from Cosinor<0.01)。 在GLUT2及GLUT5的mRNA表現量中,可觀察到在時刻16:00顯示出最高值,在4:00顯示出最低值之顯著的晝夜節律(各自為P<0.01)。此外,在SGLT1的mRNA表現量中,可觀察到在16:00顯示出最高值,在10:00顯示出最低值之顯著的晝夜節律(P<0.01)。
<試驗例6> (葡萄糖胺之生物學利用率的評估) 以自由攝食或自投予3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之大鼠當作對象在時刻22:00尾靜脈內投予GlcN-HCl(50mg/kg)。在GlcN-HCl投予起0.083、0.25、0.5、1、2、3、4小時後之各時間自尾靜脈採取血液,以上述方法測定血漿中GlcN濃度。
由投予3小時絕食後之靜脈注射時之血漿中GlcN濃度算出AUC0-4hr 。靜脈投予(GlcN-HCl 50mg投予)之AUC0-4hr (靜脈投予AUC)的平均值±SD為29.2±1.6(μg/mL・hr)(n=3)。 由試驗例4之結果,關於在以自由攝食或自投予3小時前在絕食環境下進行飼育之大鼠當作對象在22:00經口投予GlcN-HCl(500mg/kg)之情況之AUC0-4hr (經口投予AUC),自由攝食組之經口投予組之AUC0-4hr 的平均值±SD為16.4±3.6(μg/mL・hr),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為27.8±8.0(μg/mL・hr)(皆為n=6)。 由經口投予AUC及絕食組之靜脈投予AUC,藉由以下式,算出22:00投予時之自由攝食組及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GlcN之生物學利用率(BA)。 生物學利用率(%)=100×經口投予AUC/絕食組之靜脈投予AUC
在自由攝食組中,GlcN之生物學利用率為6%。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生物學利用率為10%,其係自由攝食組之1.70倍。 由上述試驗例,可明白藉由在預定時間絕食後之空腹時,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mRNA表現量顯示出於1日中較高值之時刻起預定時間後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可使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提升。
在上述試驗中,就大鼠而言,屬於亮期之日間相當於睡眠時間,屬於暗期之夜間相當於攝食時間。在上述試驗中,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在暗期開始前之16時(16:00)顯示出最高值。在人類之情況,睡眠時間及攝食時間的晝夜通常與大鼠相反,通常晚餐後至起床時間為絕食時間。因此,一般認為若將上述大鼠之結果應用於人類,則在人類的通常生活中,藉由在起床時起至早餐為止前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便可使葡萄糖胺類之吸收率提升。
[圖1]圖1為示出單次投予葡萄糖胺鹽酸鹽(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葡萄糖胺(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 [圖2]圖2為示出單次投予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 [圖3]圖3為示出單次投予GlcN-HCl後之大鼠的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 [圖4]圖4為示出在各投予時刻之自由攝食組及投予3小時前絕食組之血漿中GlcN濃度的經時變化之圖表((a)為4:00投予組,(b)為10:00投予組,(c)為16:00投予組,(d)為22:00投予組)。 [圖5]圖5為示出大鼠十二指腸組織中之GLUT2基因、GLUT5基因及SGLT1基因的各mRNA表現量的24小時節律之圖表((a):GLUT2,(b):SGLT1,(c):GLUT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Claims (8)

  1. 一種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惟,排除對人類或動物之醫療行為),其包含在下述(i)或(ii)時,使對象經口攝取葡萄糖胺類,前述葡萄糖胺類為選自葡萄糖胺、N-乙醯基葡萄糖胺、N-甲基-L-葡萄糖胺及此等之鹽所成群組中之至少1種,(i)絕食6~15小時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ii)絕食6~15小時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前述葡萄糖胺類的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係由葡萄糖胺類的吸收率提升所造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前述絕食時間為6~12小時。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經口攝取前述葡萄糖胺類後,絕食15分鐘以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方法,其中,前述葡萄糖運輸蛋白為選自由葡萄糖運輸蛋白2(GLUT2)、葡萄糖運輸蛋白5(GLUT5)及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1(SGLT1)所組成之群組之1種以上。
  6. 一種提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的方法(惟,排除對人類或動物之醫療行為),前述葡萄糖胺類為選自葡萄糖胺、N-乙醯基葡萄糖胺、N-甲基-L-葡萄糖胺及此等之鹽所成群組中之至少1種,其係以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及絕食時間,或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及絕食時間作為指標,提示下述(i)或(ii)作為生物學利用率提升之葡萄糖胺類攝取時間,(i)絕食6~15小時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ii)絕食6~15小時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
  7. 一種用以製備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之葡萄糖胺類之的用途, 前述葡萄糖胺類為選自葡萄糖胺、N-乙醯基葡萄糖胺、N-甲基-L-葡萄糖胺及此等之鹽所成群組中之至少1種,前述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其係用於在下述(i)或(ii)中使對象經口攝取,前述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使用於每1日攝取50~3000mg,(i)絕食6~15小時後,且Period基因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以後6小時以內,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ii)絕食6~15小時後,且小腸中之葡萄糖運輸蛋白的mRNA表現量成為於1日中最大之時間之2小時後至8小時後之間,並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用途,前述關節痛的預防或改善劑,附有「在起床時起至第1次進食為止之間攝取」之主旨的標示。
TW107129443A 2017-08-30 2018-08-23 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 TWI8337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5804 2017-08-30
JP2017-165804 2017-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646A TW201919646A (zh) 2019-06-01
TWI833705B true TWI833705B (zh) 2024-03-01

Family

ID=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網路文獻 合康⽣技有限公司 舒健葡萄糖胺液 2015年6月25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ndrikopoulos et al. Evaluating the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mice
TWI777999B (zh) 胺基酸組合物及肝疾病之治療方法
Minamii et al. Mechanisms of metformin action: in and out of the gut
Suryawan et al. Regulation of protein degradation pathways by amino acids and insulin in skeletal muscle of neonatal pigs
US20180140655A1 (en) Agent containing imidazole dipeptide
US20230017155A1 (en) Sleep improving agent
JP2022079551A (ja) 筋線維化抑制用組成物
JP6157928B2 (ja) 肝臓への脂肪蓄積抑制剤
TWI833705B (zh) 提升葡萄糖胺類之生物學利用率的方法
CN103446166B (zh) 肝功能改善剂
KR20150063006A (ko) 난각막 성분을 포함한 인슐린 저항성 개선제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조성물
JP7142014B2 (ja) グルコサミン類の生物学的利用率向上方法
JP2007070253A (ja) 肥満、糖尿病の予防・治療剤
US11464754B2 (en) Beta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obesity
US20070207198A1 (en) Use Of N-Acety1-D-Glucosamine In The Manufacture Of Medicaments For Anti-Tumors And Anti-Metastasis
TW201636018A (zh) 增重化合物之組合物及其長期使用方法
Young et al. Gastrointestinal and cardiac response to low-calorie semistarvation diets
Derks et al. Disorders of Carbohydrate Absorption,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
US20220265625A1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using trigonelline and minerals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conditions or disorders in skeletal muscle
JPWO2003068215A1 (ja) ミトコンドリア病用薬剤
Kovalenko et al. Lactulose as a remedy for gastroenterology in dogs and cats
Williams et al. Insulin in the drinking water of rats
TW202135835A (zh) 用於促進硫酸軟骨素合成之組成物
JP2020180075A (ja) 糖尿病予防治療剤、血糖値上昇抑制剤、血糖値スパイク抑制剤及びグルコース取り込み阻害剤
CN113348019A (zh) 食欲素受体拮抗抑制用组合物